#小戴報仇五年不晚
直落二擊敗2016年里約奧運讓她止步於16強戰的印度一姐辛度!
這兩天新聞報導,戴資穎在2018年發表北市大的碩士論文《剖析世界頂尖羽球女單之優劣》中,分析山口茜、依瑟儂、辛度及馬琳等各國女子好手的優缺點。
寫論文的時間是2018年,小戴當時已經是世界第一,預料2年後會在東京奧運會碰上這些對手。
「依瑟儂的手法屬於變化多端,在後場兩大角的攻擊威脅性較大,且回球角度犀利,突發性的加速是特點之一,唯獨較明顯的問題是在於往往打到後半段關鍵球時,體能下降速度較快而影響了回球的穩定性。」
「辛度以攻擊為主,所以攻擊動作會比防守來得多,注意擺在攻擊的話,相對防守就會比較弱,加上她身高高大往往會降低防守敏捷性,因此對戰時多以兩邊的下壓球、點破、殺球去控制辛度移動。」
「辛度很明顯地在三項動作裡,所耗的時間都比較久,由於她腳部瞬間移動較緩慢,因此她在比賽中就很可能採取拚一拍的方式,適時給予對手壓迫,再尋找突破方式,但這樣的回擊風險實在太高了。」
小戴也建議「希望未來在國家隊中或學術研究中,能引進更高科技儀器針對更細膩的動作時間以及主要國外對戰的對手做一系列的慣性資料蒐集做更精確的分析」,最後她也寫道「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時得到好的效果,順利為台灣拿下羽球歷史上的第一塊金牌」。
金牌我們來了!!!
#被球后耽誤的研究生
#除了送外賣也會寫論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論文 優 缺點 分析 在 韋佳德 Skanda Facebook 八卦
「致台灣教育部」📚📚📚👀
「韋佳德 呼籲 台灣老師與時俱進。與其 排斥 機器翻譯 不如 教學生 其正確用法!」
除了上通告、主持節目外, 我從事口筆譯工作已有七年的時間並在台灣大學/研究所任教口筆譯。我有很多學生曾跟我訴苦說,雖覺得機器翻譯方便,卻不大會使用。再加上,他們國中高中有很多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他們不要用機器翻譯,秉持著絕對排斥的態度。因此,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機器翻譯之重要性這點事。
翻譯教學於機器翻譯時代(Machine Translation Era, MTE)迫切需要探討具有挑戰性之新教學法以便提高現有翻譯課程品質,並研究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使用。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專注於研究與分析機器翻譯的使用。研究者經由焦點團體、同儕討論互評、回溯晤談、搜集資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態度與觀點。首先,筆者回顧了相關文獻並設定了理論架構。其次,筆者探討傳統翻譯課程與當下蓬勃發展的機器翻譯之間的差異。當時此研究亦期望能提倡新機器翻譯教學法及創新實務方法,以提升學生對新翻譯工具和技術之知識並促進其適當使用。
近數十年來學生、研究者和教師對於翻譯課程以及機器翻譯(MT)之概念進步很多。與此同時,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一直晚至廿世紀半期才蓬勃發展,漸次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該門學科因其歷史甚短而建立在其他學科上。再加上,其研究範圍甚廣闊。有鑑於此,翻譯研究包括其他的分支科學,如翻譯教學和機器翻譯——後者亦屬於計算語言學的範圍,因而視翻譯研究為跨領域的學術研究。
在現代數位化時代,學生只要上網按電腦鍵盤上的鍵即可獲得大量的資料和訊息,這情況與過去大相徑庭。在這樣知識爆炸的環境,面臨龐大且俯拾即是的網路翻譯資訊,身為一個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如何引導學生篩選、過濾(不)適用的資料以及對於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廿一世紀的翻譯教師面臨的一大考驗。
我研究之理論架構為溝通式翻譯教學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CTT)。該教學法奠基於建構論的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翻譯課程互動性設計和設施、以及主張教師指導學生瞭解如何運用所有翻譯工具—包括機器翻譯軟體程式—而非知識的擁有者和分配者。
學生不當使用機器翻譯的不當後果之一為正確性不足。所謂正確性之定義包括語法正確性及術語精確度。透過此研究而得的另一結論為對不同語言和術語語料庫施加交叉檢視(cross-checking)的必要性。如同所搜集的資料中顯示,未來有些翻譯家亦可當機器翻譯編輯者:預編輯者或後編輯者(pre-editors or post-editors)。 換言之,翻譯人員就應按照機器翻譯的標準編輯原文或進行譯文修訂。
所以,機器翻譯有何用處?首先,讀者應知道眾所周知最適合運用機器翻譯之文本為字彙以及語法使用較容易預測的專門文本而非一般語言翻譯,更不用說是文學作品。而是絕對局限不容忍太多變異的專門文本。 故,機器翻譯可發揮翻譯援助、資訊掃描、起草援助以及預編輯、後編輯之作用─「以上均為歐盟執行委員會之機器翻譯的功能用法」。有趣的是,讀者可發現五種功能用法裡的四種已由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翻譯訓練之學生所使用。此結果應使我們反思在一個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刺激以及隨時隨地可上網的社會裡,教師應扮何種角色?在教室裡,學生應用機器翻譯來對比和對照原文跟譯文;在家裡,學生則理應將機器翻譯視為極為技術詞典或進行專門翻譯任務之工具之一。
我本來旨在介紹新的教學法,稱為「逆向教學法」(“reverse approach”),顧名思義,該翻譯教學法于傳統翻譯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在逆向教學法的觀念裡,學生從傳統課程反向操作而達到最終目標。學生開始學翻譯,也就是一些極為技術性的或專門翻譯:如法律報告;因為按照本研究結果,該原文運用機器翻譯進行翻譯任務可翻得最準確。逆向教學法認為通過使用機器翻譯和翻譯記憶工具來做專門文本的翻譯則將説明學生愈來愈熟悉該專門語言之辭彙和術語,因此專門文本翻譯並不是學習翻譯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以學生為動態多元翻譯教學中心將活躍起具建設性、重溝通的互動教學經驗。此外,學生應學習如何把句子分成一段一段(segmentation)以便有效地進行機器翻譯並提升其精確度。
生前擔任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翻譯職位的克勞德-皮朗(Claude Piron)曾寫機器翻譯頂多只可把翻譯人員最簡單的部分自動化,但卻無法解決最難也最費時的任務意味著完整研究原文以講解歧義:翻譯家為何要費一整天翻譯完五頁而非僅僅一兩個小時? […] 原文裡有必須解決的歧義。譬如曾有一次一名原文筆者為澳大利亞醫生,他舉出在二次大戰時在日本戰俘營所申報疫情的例子。該情況下"Japanese prisoner of war camp"所指的是一個有日本俘虜的美國營還是有美國俘虜的日本營?英文裡有兩種可能的意思,故翻譯家必須進行研究,若有必要也務必給該澳大利亞醫生打個電話。
詞義消歧的問題彰顯了教師背負正確地指引學生以及提醒學生進而意識到機器翻譯的局限為了避免錯誤的翻譯所造成的傷害,翻譯學生應時時謹慎小心。
翻譯本來的意思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化系統翻成另外一種,拉丁文trans-latio原詞意義與中文所謂的「翻」很像。在該創新翻譯教學中,教師必須促進學生意識到文化特色之翻譯難度,並強調在一個民族句法模式裡(ethno-syntactic paradigm)語言的每一層可傳達文化特色,其包括表面上語義上無效(semantically void)之語法詞素。
最後,任何所實施的翻譯課程該採取一種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規範性(non-prescriptive), 規範性教學法亦稱為教授制式教學法)的教學法。有鑑於此學生不應忌諱運用機器翻譯,反而是該清楚地瞭解並適當地選擇翻譯工具及其軟體程式。與此同時,教師則應扮演適職的角色,從專業、道義、和學術觀點幫助學生辨別該工具的優缺點,以提升學生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該程式之成效以促進學生翻譯專業的品質以及成效。
再一次,我愛台灣。希望台灣變得愈來愈好,也希望我在這個社會裡能夠發揮貢獻。還望大家多多支持。
若您不認同我的想法,歡迎討論。
歡迎分享自己的想法。
(無須經過本人允許,喜歡的話,歡迎分享)
教育ETtoday新聞雲ETtoday分享雲ETtoday星光雲Yahoo!奇摩新聞TVBS 新聞中天快點TV快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即自由時報自活水來冊房水商業周刊商NONEws 不新聞 Nownews 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譯人譯事 Bubu譯站 @譯人譯事
論文 優 缺點 分析 在 臺灣吧 - Taiwan Bar Facebook 八卦
#恭喜戴資穎晉級
與 #依瑟濃 的八強賽背後,你所不知道的戴資穎做的努力。
.
在臺灣,征戰各地的運動選手,經常會有另一個身分,就是大學體育系所的研究生。而正在奧運賽場上奮力爭戰的戴資穎,其實也曾經拿自己的比賽經驗當作研究材料,寫了一篇 #碩士論文:
.
▎「#筆者 以 2018 年馬來西亞冠軍戰與 #依瑟濃對戰 的經驗為例。她的打法與筆者的打法較為類似,常常會有假動作與第二時間的出拍動作」
.
這段話,節錄自論文《#剖析世界頂尖羽球女單之優劣》。而這裡的「筆者」就是戴資穎本人:她用科學方法分析四位頂尖的羽球選手,#山口茜、依瑟儂、#辛度、#馬琳 在各種擊球方式裡的速度差異。
.
在影片、數據之外,她的研究材料還包括「筆者與XXX對戰的經驗......」除了戴資穎以外,這種研究方法應該很少有人能夠辦到吧!
.
有趣的是,她們也是戴資穎在各大國際賽事纏鬥已久的選手。在本屆比賽裡,除了馬琳因為膝傷不克參賽,其他三位也都進入了八強賽。
.
像是戴資穎在今天遇到的泰國對手依瑟儂 aka 臺灣媒體說的「死對頭」、「天敵」,按照戴資穎的說法,她的「打法近似全面性,沒有特別的缺點存在」,儼然是個魔王等級的敵人。實際上,在這之前以往的 29 戰中,戴資穎對上依瑟儂的勝負是是 15:14,實力相當接近。
.
雖然兩人在場上的拚殺極端激烈,但私底下她們其實是一對超級好朋友!不只同框時會一起扮鬼臉比醜(明明都超可愛);在輸了對方後,還會留言要對方繼續加油。
.
這樣「在羽球場上要拼過你、還要寫論文分析你,但離開羽球場卻是互相珍惜的夥伴」的關係,一點都不矛盾!站在世界的高峰是孤獨的,而那些等著輪流站上高峰的其他人,雖然一方面虎視眈眈,一方面卻也是最能彼此惺惺相惜的存在。
.
在山腳的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在高峰的感受,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們是真心喜歡與享受著運動與比賽:像是 #郭婞淳 放手讓槓鈴落下時的笑容、#莊智淵 在第七局比賽裡的始終執著、#盧彥勳 在第五次奧運比賽裡的揮汗如雨、還有 #楊勇緯 用臉磨蹭獎牌的可愛表情。
--
在論文的結語當中,戴資穎說到:
▎希望臺灣的 #運動科學研究 能夠持續進步,幫助自己更了解對手,並且「能在2020年的 #東京奧運會時得到好的效果,順利為台灣拿下羽球歷史上的第一塊金牌」。
.
而現在,她的這篇論文,以及螢幕前我們加油的聲音,或許都正在幫助她朝著這個目標邁進。謝謝小戴以及每個體育選手,挑戰自己的極限,也帶我們看到人類更多的極限可能!
.
▎謝謝你們成就了一場場精彩的比賽,謝謝你們!
.
明天還有小戴的準決賽、羽球男單 #周天成 半準決賽、羽球男雙 #王齊麟/ #李洋 金牌戰、田徑男子 #楊俊瀚 預賽、射箭 #湯智鈞 的個人賽、高爾夫球 #潘政琮 的比賽(酒保如果有漏的再告訴我!!)
.
#一起為臺灣的選手加油!
#你有什麼話想對哪個運動員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