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我的選擇」系列第16發:熱愛台灣詩的美國學者白瑞梅(Amie Parry)
「我在加州內陸地區一個叫做聖伯納迪諾的小城市長大,隨後在聖地牙哥念大學和研究所,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我們必須至少選修一門外語,所以我就選了中文。1987年我大學畢業之後,跟朋友來了台灣一趟,在台灣教英文和學中文六個月,接著就自己一個人當起背包客在亞洲四處旅遊。
我本來想要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後來因為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便又再度回到台灣。當時我在討論詩詞的聚會上認識了幾位現代派詩人,所以我就將研究主題轉而聚焦在台灣60、70和80年代的現代詩。我的博士論文探討的就是,以現代主義來理解現有政治語言中難以理解的現代性。我認為歷史形塑而來的經驗,往往比語言本身還要複雜。
我研究的那些詩作沒有明確的政治性,反而是有很強的實驗性質,並帶著詭譎的神秘感。當時我認識的現代派詩人大多是跟著國民黨飄洋過海來台的外省人,他們經歷過戰爭和顛沛流離,也經歷過劇烈且痛苦的歷史創傷。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在那個年代,也很難說出口。後來,我寫了一本關於詩的書,並聚焦在一兩位我覺得特別有趣的詩人。我在書中問了一些類似的問題:這些詩作如何幫你思考艱難的議題?
當時的現代詩已經頗有制度,許多詩人都有投稿《現代詩》這份重要的詩刊,有些詩人則是將詩作與戲劇結合。整體而言,台灣的現代詩、表演藝術和文學都發展地如火如荼,也深深吸引了我,但我還未全盤了解。當我完成博士論文時,我便獲得交通大學的教職,讓我對台灣的學術圈感到非常驚艷。而當我出版第一本著作時,我也很訝異能在美國獲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提名,當時我問授獎單位:「為什麼選擇我的書?」他們表示:「因為書中其中一個章節是以跨國的架構來進行整體論述,妳不是單用西方的理論和東方的詩詞,而是從東西方共同錘煉出嶄新的知識。」
我目前任教於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除了擔任系主任之外,我也有教授寫作課、文學課和文學文化理論課程。從我1987年第一次來台灣到現在,我覺得台灣人愈來愈能自在地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談,就個人經驗來說,我認為台灣社會愈來愈開放。我第一次來台灣時,經歷了許多台灣社會有趣的發展,也結交了許多朋友,並認識了許多學術圈的同好。我想,這些珍貴的回憶就是呼喚我再度回台的動力;就像是,如果你覺得這個社會充滿生氣和活力,而你也能夠參與其中、做出貢獻,我想這就是像家一樣的感覺吧!」
✨白瑞梅 Amie Parry 現為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專任教授
💕Why I chose Taiwan #16 – Amie Parry
“I grew up in a small city in inland California called San Bernardino. I went to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in San Diego. I got my PhD in literature. We were all expected to learn at least one language, so I did Chinese. I traveled to Taiwan with a friend right after I graduated from college in 1987. We came here to teach English and study Chinese for six months, then I traveled around Asia by myself with a backpack.
I originally wanted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 got a Fulbright grant and I came back here. I started going to the poetry nights that were happening at that time. I met some of the modernist poets, and I switched my focus to the modernist poetry of the 60s, 70s, and 80s in Taiwan. I wrote my dissertation on modernism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parts of modernity that are hard to know in the existing political language that we inherit. I think that experience in historical formation is alway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language.
These poems are not explicitly political; they're very experimental and strange. At the time, the modernist poets I met were mostly 外省, men who had been drafted and come over with the KMT, so they had experienced war and displacement, and a very intense and traumatic historical moment. People experienced it differently, and at that time, it was a hard thing to talk about. Later, I wrote a book about poetry, but I just focused on one or two poets I find really, really fascinating. And I was asking some of the same kinds of questions: how can these poems help you think about certain topics that are hard to think about?
At that time, Modernist poetry was a kind of an institution already. There was a journal called 現代詩, “Modern Poetry,” a really important journal that most of these poets were published in. Some of them combined poetry and theater. There's just so much going on in Taiwan in terms of poetry and performance and literature. It's just amazing. And I'm very interested in it at all, but I haven't kept up. After I finished my dissertation, I got a job offer at 交大. I thought, wow, there's something really amazing happening intellectually here. When my first book came out, it actually got an award in the U.S., and I was so surprised. I didn't even know it had been nominated. I asked them, ‘Why did you choose my book?’ And they said, because one of the chapters has a transnational of framework for the whole argument, so it wasn't like you used Western theories and Eastern texts, it's like the whole knowledge part is coming out of both places.
I currently teach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I'm the chair and I teach writing classes, literature classes, and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classes. Since my first visit to Taiwan in 1987, I think people are a little more comfortable talking to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In my personal interactions, I feel a difference, like a greater openness. Back then, there we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happening here, all at one time, and that's the time that I happened to be here. And I made good friends in my personal life and in my intellectual life. And I think those are the things that made me come back: like if you feel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ing and there's some way that you can support it. I guess that's a way of feeling at home.” — Amie Parry
✨Amie Parry i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
論文章節英文 在 比特王 Facebook 八卦
小編非常佩服彭P跟賀教授、林教授他們對於蔡英文論文門的追究
如果沒有重大依據
他們也不可能篤定蔡英文的論文有問題
教育部今年給的公文中表示
蔡英文在政大的履歷表上面寫的論文題目
居然跟放在倫敦政經學院的題目不一樣
小編不禁懷疑
論文到底是誰寫的?
菜菜子你只負責其中一個章節嗎?
其他是槍手代理?
想想去年高雄市長補選
李眉蓁光是論文問題被修理到連學位都沒了
回頭看看台灣人民寵溺民進黨的程度
就可以理解
為什麼民進黨的支持黨壓根不在乎蔡英文的學位問題
因為一切攏是愛台灣啦!
論文章節英文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私讀推薦~《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在漫長的藝術學習之路上,有些時候就是由一本書揭起序幕作為開始。
細細回想起來,因為與《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1950)相遇,引導我往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藝術的故事》中譯本於1980年發行初版。初次發現它,是在揹著書包追著公車跑,每天被大考小考模擬考不斷轟炸,為賦新辭強說愁,下課不忘打排球的的年紀。
然而因為書中廣博如百科全書式的引導,涉及繪畫、雕塑、建築與人文,橫跨史前、古希臘羅馬、中世紀以降至現代,遍極歐美非亞各地區,書寫角度如此恢弘博大,使得青少年的藝術世界從此波瀾洶湧翻攪奔騰,在眼前無限開展。
話雖如此,灌籃高手、七龍珠、快打旋風和魂斗羅也不能在年少青春中缺席啊~
========================
被封為是史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史書籍,《藝術的故事》著述者學識之深厚既必要又必然。
作者-宮布里西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出生於維也納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則是鋼琴家,熟知眾多音樂圈人士,包含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
雖然當時奧匈帝國已如強弩之末,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宮布里西自小便與藝術十分親近,據說他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也相當出色。宮布里西後來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並以古典建築主題獲得博士學位。
猶太身份在二戰時期的歐洲相當敏感與危險,幸虧宮布里西先行一步,在大戰爆發之前移居倫敦,成為倫敦大學沃伯格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研究助理。
二戰期間,宮布里西也為對抗納粹極權貢獻心力,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翻譯德語無線電廣播資訊→頗有諜報戰爭電影之意味。戰後再回到沃伯格研究所,1959年成為所長,教授古典傳統史,直到1976年退休。
在學術領域的斐然成績,讓宮布里西教授成為英國學術院(British Academy)和眾多機構院士,除了倫敦大學,也曾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和康乃爾大學擔任職務,甚至在1972年被授予爵位。
對於因戰亂流離的異鄉人來說,這應該是莫大的肯定了。
========================
這些專業領域的頭銜與成就,或許讓我們老百姓聽起來既崇敬卻又遙遠,然而老先生從很早之前便抱有為兒童製作藝術書籍,傳播審美知識的想法。
正是因為著眼於普及推廣,而非將自己置身於學術高塔不食人間煙火,《藝術的故事》成為少年與成年人的藝術入門之道。若要我說,本書內容還是適合青少年以上閱讀,對多數兒童來說,或許仍是沉重。當然少數天分特別天資聰穎者,不在此限。
書寫藝術史,就訓練有素的學者來說,自有其專業訓練,可能含括:社會學、心理學、鑑賞、哲學、題旨研究、風格歷史…等面向。為了親近大眾,老先生非常體貼地盡力避免學術論文的艱澀聱牙,同時迴避美學和藝術批評,畢竟所謂藝術評論少不了牽涉個人情感與喜惡。就他而言,藝術家個人在作品中所表現技法、象徵、品味和形式上的創新才是重點。
========================
宮布里西另外著有圖形與心理學研究:《藝術與幻覺》(Art and Illusion,1960),此書被評論家認為是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論文集《木馬上的沉思》(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1963)和《圖像與眼睛》(The Image and the Eye,1981),與《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1979)…等諸多著作。
另外,老先生特地在《藝術的故事》書末為讀者推薦許多專業英文書目,而且他還說了〝翻譯永遠是不得已的替代品〞。或許我們老百姓受限於種種條件,無法將老先生提供的原文藝術書單一一瀏覽,其中可能有些看了也不見得了解,但作為推開藝術大門的啟蒙寶典,《藝術的故事》包羅群象,廣博通泛,非常需要入手。
========================
關於這麼厚厚一本書,在此分享個人閱讀方式提供參考。
為了避免長篇大論導致精神不濟提早陣亡,或許可以試著從有興趣的章節入手,以跳躍式方式擴散閱讀範圍。跳來跳去跳久了,這些網絡自會互相連結,匯聚成型,養成屬於自己的知識庫。我通常都是如此對付書籍界的巨石強森。
========================
曾經相伴度過少年時光,待到大學時期選修西洋美術史之後,《藝術的故事》成為考試必備教科書,此時已然改版,尺寸也增大。多年之後的現在,偶爾翻閱,感受自然不同。雖說目前市面上相關書籍已經不少,對藝術愛好者自然是好事一件,然而經典依舊是經典,廣度與深度仍值得稱許。
若真要雞蛋裡挑骨頭,大概就是若能段落更分明,排版更有系統的話,應該更有助於閱讀效果。然後老先生是上個世紀的重量級學者,又經歷過戰亂,走的是四平八穩誠懇說故事路線,我們就別強求人家要搞笑了…
========================
根據Wiki表示,這本《藝術的故事》自1950年出版,至今銷售超越700萬本,已修訂至第16版,翻譯成近30種語言。
史上最暢銷的藝術書籍,天經地義理直氣壯。或許你手上也有一本。
你的藝術學習啟蒙契機,又是從何而來呢?
#藝術的故事
#放著隨翻隨讀也很美
#老百姓走入藝術史的好朋友
#手上也有書的人舉手喊一聲啊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論文章節英文 在 hulan Youtube 的評價
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真相、掩護蔡總統。
2019年9月4日,「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專頁公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提供的蔡英文總統的學生紀錄表、論文考試通過通知書、1984年3月製發的畢業證書影本,以及國立政治大學1984年蔡總統申請教職的人事資料。
林環牆認為這本「傳說中的」學位論文,無論紙本、數位電子檔,或圖書收藏資料,35年來(1984年迄今)都不存在。經他引用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Information Act)要求,LSE資訊與紀錄處(Information and Records)以電子郵件告知,蔡總統直到今年(2019)6月28日才將這份「傳說中的論文」提繳給LSE圖書館;約兩個星期的7月13日,這本論文也才進入LSE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
今年(2019)8月5日,林環牆飛抵倫敦,檢視與閱讀蔡總統送到LSE圖書館的論文,發現它應是由另一本論文影印下每一頁,經電子傳真送到LSE,然後在當地新裝訂成冊,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此外,論文封面與背面是黑色硬紙板,與當年藍色硬紙板論文的顏色不同。
林環牆還發現,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一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因為論文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但只有最前面兩頁完全看不到黑影;第一頁是論文的題目(Title),第二頁就是致謝。
他並舉出幾點博士學位論文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雖然書寫更正,但沒有重新打字;論文的附註都以星號(*)加上阿拉伯數字表示,而且附註打字時都未上提,是很簡陋、不專業的處理方式;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並不一致,最離譜的是,第一章竟連續遺漏6頁,第5至10頁都不見蹤影。
因此林環牆研判,這本論文應該只是「口試用初稿」,不是為完成博士學位而送交校方圖書館典藏的最後定稿論文。蔡總統當年在LSE的身分頂多是「已完成論文,但未通過論文口試」的博士侯選人。
LSE博士侯選人在通過論文口試之後,必須提繳最後定稿的論文至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 Library。林環牆指出,LSE在1983年至1984年有107位畢業生,其中1位柯麗希(Pauline Francis Creasey)的博士學位後來被註銷,其他106位畢業生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圖書搜索系統都有完整論文收藏紀錄,只有1位例外──蔡總統。(資料來源風傳媒)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1980到82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1982年到84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6月28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7月13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6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為什麼35年後,出現一本不是35年前原版的論文?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2016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35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6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1983年10月20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2019.9.23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論文章節英文 在 Re: [請益] 請教如何讀英文文獻和英文paper - 看板Master_D 的八卦
※ 引述《ehrd (Long)》之銘言:
: 碩一下了,慢慢的也在看英文的文獻跟paper
: 對我這種平常沒讀英文,大學剛好我們這屆也沒把英文當成必修的科目
: 想請問大家如何讀英文文獻和paper?
: 我的問題現在是,文法忘了很多,會的單字量也不多,等到翻譯完,又覺得翻得怪怪的
: 然後想要做摘要也很難抓到摘要,我們應該怎麼讀會比較容易知道這篇是在說什麼
: 我在想還是要搭配中文的相關文章一起讀?這樣比較容易瞭解?
: 想請問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容易消化又不浪費時間的?
首先,我是文科,如果你覺得不合用,那就當我寫給別人參考。
讀英文文獻專書很困難,不過有幾個要領:
一、寫概要(outline)
每篇文章,通常都會有標題、前言,章節名稱、結語。讀這些番仔字的第一步驟就是
把這些讀過一次,每個單字都查完。
以我手邊一篇文章為例,概要如下(當然這篇不太算什麼研究):
How to Read a Paper
1. INTRODUCTION
2. THE THREE-PASS APPROACH
2.1 The first pass
2.2 The second pass
2.3 The third pass
3. DOING A LITERATURE SURVEY
4. EXPERIENCE
5. RELATED WORK
6. A REQUEST
7. ACKNOWLEDGMENTS
8. REFERENCES
如此一來,你就會清楚這篇文章大概在說什麼。看了標題,你知道這篇文章想談如
何閱讀論文。看了章節名稱,可以猜得出來作者把閱讀文章分成三個步驟。
你可能會問,接下來幾章是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但是讀了就會明白。
二、問自己作者想談什麼問題?
一篇學術研究,作者通常會想處理一個或數個問題。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只要在
前言就看會知道作者想說些什麼。所以閱讀文章以前,必須問自己,這個外國佬
想表達什麼?
同樣以上篇文章為例:
1. INTRODUCTION
Researchers must read papers for several reasons: to re-
view them for a conference or a class, to keep current in
their field, or for a literature survey of a new field. A typi-
cal researcher will likely spend hundreds of hours every year
reading papers.
Learning to efficiently read a paper is a critical but rarely
taught skill. Beginn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refore, must
learn on their own using trial and error. Students waste
much effort in the process and are frequently driven to frus-
tration.
For many years I have used a simple approach to efficiently
read pap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pass' approach
and its use in doing a literature survey.
所以你讀了前言,你會知道:哦,原來這篇文章想說怎麼讀論文,然後你可能想,
沒想到外國佬讀英文論文也得學啊?正如作者講的,他們得花很多時間閱讀論文。
所以如何更有效率地讀論文?作者分成三個步驟,並可用來做文獻回顧。
我這裡懶得講了,這篇文章網路上有,自己找來看。
三、看完前言就快點看結論啊!
閱讀論文,尤其是英文論文,切記絕對不要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理由有二:
1.沒必要,又不是在學英文。
2.可以偷懶,只要先知道結論是什麼就好了,起碼課堂報告時老師不會覺得你沒讀書。
四、偷懶一點,只讀每個段落頭一句
英文,咳!正確來說,好的英文文章,各段落第一句通常是該段主旨。有時最多讀到
第二句就可以了。
所以你已經讀了標題,讀了章節名稱,前言與結論都讀了,其實已經大概可以在課堂
上屁個幾句。如果你再把每段落頭一句都讀一下,包你比起把前面幾頁查個「滿江紅」
,卻連結論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同學神氣。
五、其實英文很簡單
難的是單字很多。
英文其實是很簡單的,有興趣可以讀英文聖經,裡頭的句子都非常簡單。麻煩的是,
學術界大概要求英文一定要精簡,所以明明可以用數個單字表示的,偏偏要用一個字
來講,如geopolitical。再不然就是一句英文,附屬子句牽起來跟肉粽串一樣。
The key idea is that you should read the paper in up to
three passes, instead of starting at the beginning and plowing your way
to the end.
英文比較不好的人,遇到上面這句英文就被打敗了,每個單字都懂,偏偏串起來看不懂。
閱讀要領很簡單,把主詞動詞標起來,意思就明白很多。
上面這句話的主詞,就是key idea。動詞呢?當然就是is了。閱讀時在心裡問自己,
主詞在哪,動詞在哪?串起來什麼意思?
--
希望有幫助,我想睡了,要補充睡醒再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03.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