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途老馬
我這次親眼目睹了婆婆醃醬油螃蟹
因為大家都說很想要食譜
所以我很認真的看
首先要熬高湯
所以我問了婆婆裡面有什麼
他說水梨、魚乾、洋蔥
但如照片(我眼睛)所見
明明就還有別的比如香菇什麼的
以及後來瀝出來還有昆布跟奇怪的魚乾
總之婆婆沒有所謂的食譜
他就是“憑感覺”的放了“一些”食材
比例也是“憑感覺”
高湯瀝出來以後
再“憑感覺”的調整成“適當”的濃度
放入醬油,用的是蒙古醬油
韓國蒙古醬油是帶有甜味的,滷肉很方便
然後放入檸檬、辣椒、大蒜、生薑
比例和數量都是“憑感覺”
我在旁邊有發問了一些問題
想問出婆婆心中的一把尺
但我還是失敗了
所以你問我現在會醃了嗎?
我只能説略懂略懂......
要醃醃看才知道我的“感覺”對不對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居妮Ginny Dail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字請打開CC字幕*** 不止男友要看啦,所有人都要懂拍 這樣一家大小出去玩、留下美美的照片會更快樂啊 是不是! 拍照角度太太太重要了,不要堅持由上往下的低角度拍法 請"掌鏡人"依照被拍者來調整手機高度,這才是最好看的視角 整個身高比例才會最貼近真實(卻同時又能偷偷被拉高XDDD) 當然除了...
調整照片比例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知行合一](六之四)
國安法第一審繼續就「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八個字的意義,繼續進行討論。控方由嶺大學者劉智鵬以歷史學者身份,早前指出「光時」有分裂國家意思;而辯方的港大學者李詠怡 (Eliza)則已作供進入第三天。今天下午,和Eliza一起撰寫專家證人報告的另一位學者,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開始作供。
由於辯方兩位專家的姓氏同為「李」,「雙李」容易引起混淆。甫坐下,高個子的李立峯教授說,他想用Eliza稱呼李詠怡教授,獲法庭接納。
李立峯解釋,Eliza專長政治學,故對政治選舉及相關理論熟悉。而Francis自己則是傳播學教授,辯方劉偉聰大狀在庭上先介紹Francis, 指出他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博士論文研究美國9.11事件中,比較報紙讀者來信和網上論壇的言論,專研範圍為「政治傳播學」。
Francis曾出版學術著作,有講述雨傘運動與傳播關係,將出版另一本書,談及六四紀念活動的集體港人記憶現象,「我對香港近年的大型社會運動,有現代歷史脈絡的理解」。Francis亦曾於2017年成為香港法庭歷史上第一位以「民意研究專家」,為佔中九子案擔任專家證人。以往,香港法庭專家證人多為醫生及物理學家等。
三位法官表示接納Francis的專家證人身份。今天在大狀袍下穿了條子花紋西裝褲的劉偉聰大狀,溫文向法官們道謝:「I am grateful」.
Francis花了頗長時間,解釋社會科學中,量化研究(大型民調)和質化研究(焦點小組)的方法論及兩者作為理解社會現像的用途。
由於過往香港法庭甚少傳召社會科學家作專家證人,三位法官發問了很多問題。唯一男性法官陳嘉信說:「我是laymen(普通人)有這些問題」;女法官杜麗冰亦在休庭前向主問劉偉聰說笑:「對不起我們打斷了你的發問。」
休庭前,三位法官先後向Francis多次問及社科研究法的疑問。Francis越答越興起,語速快了。控方周天行說:「教授請說慢一點。」Francis說笑:「我教書時,學生經常說我說得太快。」此時法庭響起了輕鬆的笑聲。
Francis說,他們進行了的量化研究,就是於2019年從連登討論區上,以電腦程式,抽取討論區上曾提及口號相關的帖子,抽取的口號分別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港獨」、「五大訴求」。由於連登上的留言量可以數以百萬計,需要由懂寫電腦程式的學者作技術上協助,他再進行統計學分析。法官們沒有太多發問。
Francis說:「看數字,以數量計,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就可以處理,但要看人們怎樣建構意義,那要進行質化研究,因為做簡單問卷,是不可以看到意義建構的過程。此時要靠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我們做了焦點小組(focus group)。」
七個焦點小組,每個有五至八人參加,三組是包含了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市民,四組是參與者背景相近的小組,一組是社工,一組是老師,一組是年輕人。總共有40人參加焦點小組,都是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有參與示威或同情反修例運動的人。「因為我們要看示威者在想甚麼。」
三位法官發問頗頻密,其中,陳嘉信問,焦點小組只有四十人那麼少,如何有代表性?Francis解釋,質化研究是找「意義成形的過程」,代表性則由量化研究補充:「所以我們用不同研究方法互補不足。」
法官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社科學者明顯有差別。
陳官問道:「參加焦點小組的人,會不會心裡想一樣,答你說另一樣?好像美國選舉你問選民選誰,可能他因為尷尬告訴你一個答案,但去到票站就投另一個。」陳法官形容,這是一個「危險」(danger).
作為社會科學學者,Francis這樣回應:「我不看成一種『危險』,因為人是複雜的動物,人的腦子裡不只有『單一的真相』,面對不同人,在不同處境,會影響人如何建構意義。從社會學及人類學角度,人們會在不同處境『管理自己的形像』,我會形容為因應處境而作出的『調整』,而不是在直白地說謊」。
Francis繼續解釋,「而建構意義是一個過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他的想法也有改變。像我們現在在討論『甚麼是焦點小組』,我們(他和法官們)也在集體參與意義建構的過程。」
此時,Francis引述了焦點小組裡,其中一個焦點小組參與者,對「光時」口號的理解,隨時間而出現改變。
Francis在庭上說,其中一個支持反修例運動的焦點小組參與者說:
「最初我面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我說不出口。為何呢?因為我最初認為這口號與『港獨』有關,好像要推翻政府,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支持港獨的。但隨着反修例運動發展下,我理解這個運動是關於爭取普選,關於愛好自由,公義。漸漸我可以喊出口了。這個口號好像承載了一種精神。當我去到集會現場,我喊『光時』口號時,我會覺得和其他香港人連繫起來。」
Francis解釋:「這是一個好例子,這個人最初覺得,『嘩,光時口號好激進』,但漸漸他覺得意義改變了。即使他不支持港獨,他也會嗌這口號。」
「這例子正正示範了,口號的意義建構過程,可以如此複雜,豐富,充滿餘韻(nuances).」Francis說。
Francis還引述了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Lance Bennett對政治口號的見解 “Effective political themes and slogans invite people to bring their own meaning to a situation. Thus, an image is an impression anchored partly in symbolic suggestion and partly in the feelings and assumptions that people have in response to that suggestion.”
(有效的政治口號邀請人們把他們自己的意義加諸其上。所以,一個影象像個錨,作為一個符號提示人們把自己的感受及假設投射到其中。)
Francis亦說,焦點小組中發現,只有部份人認為「光時口號」與港獨有關,所以口號是開放式的。「總的來說,光時口號就是關於一些失去的東西,而人們覺得需要改變。至於失去了甚麼又如何改變,則因人而異。」
法官們亦用法律用語詢問,焦點小組裡會否有「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即因為主持者主動提起「港獨」而引導被訪者去提及這個答案。這顯然是法庭常關注點。
但Francis說,焦點小組做法是開放讓大家討論,「而進行焦點小組時間正好在2019年9月,那時基本上整個社會都在討論這句口號的意思,是否和港獨有關。所以在焦點小組裡不需要提示,就會自然進行討論。」
法庭場境裡,引導性問題,會是法官關注的事。
這天早上,李詠怡(Eliza)教授,繼續接受控方盤問。Eliza早前曾說過,為甚麼「光時」口號在7月21日於社會流行起來,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元朗襲擊」感到憤怒,需要一個口號去表達其情緒。
然而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 則挑戰Eliza,周專員多次指,7月21日口號最初出現於白天,當時中聯辦被示威者包圍,國徽被損毁,當時中聯辦外牆上更出現「光時」口號,周專員指,「光時」口號的意義,應該與中聯辦事件有關。
控方的周專員說:「中聯辦外示威中,清楚反映拒絕中華人民共國和政府的意思,你為何不認為這些示威活動的意義,有助我們脈絡性地理解口號的意思?」周專員亦呈上了多張中聯辦被損毁的照片叫Eliza細看。
Eliza指,她和研究伙伴,曾在7.21後,嘗試從數據了解為何當天之後,光時口號的使用明顯更普遍。於是她從兩張報紙裡,點算傳媒提及過的地區,發現「元朗」字眼出現的頻率,要比「西環」、「中聯辦」及「上環」高出很多。
「媒體注意力反映公眾注意力,而焦點小組發現,7.21大家一致是關注警察暴力,而不是關注中聯辦。故此我們認為令到7.21口號普及化,元朗事件比中聯辦事件重要得多。」Eliza說。
Eliza早前指,梁天琦在造勢晚會曾引述過美國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說「the Ballot or the Bullet」意思,Eliza認為「子彈」只是比喻,並非像控方專家劉教授所說有「武器」的意思。控方更指控梁天琦有意推翻政權。Eliza當時更說,以她所知, Malcolm X不是「分裂國家主張者」(secessionist)。
周專員今日呈上Malcolm X的1964年的演講,讀出部份內容,又追問Eliza知否Malcolm X被指為 “separatist”和知否Malcolm X曾經加入激進伊斯蘭組織。
Eliza語氣有點難以置信地反問:「我們是否要進入複雜的美國種族歷史?美國黑人民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t)和非洲裔美國人那時的分離主義(separatism), 尤其是於種族隔離(apartheid)的過去有多複雜?要研讀多少歷史脈絡?」
周堅持追問:「那Malcolm X是不是分離主義者?」
Eliza沒好氣答: 「若是說建立一個有主權的國家這個理解下,我認為不是。」
周專員仍在要求Eliza看Malcolm X說話節錄。此時,彭官要求暫停提問,三位法官退後座椅商議一會,然後彭寶琴說,Malcolm X是否分離主義者,與本案案情「拉扯得太遠」(far far removed), 彭官提醒周專員,Eliza一直不反對梁天琦在選舉演說中對港獨持正面看法。
周專員另一處的追問,把梁天琦與Eliza拉得更近,問答更有火花。周專員引述去年夏天來自《眾新聞》的報導,報導中訪問了三位學者,表達學者們對泛民立法會議員在政府表示因疫情把選舉延期一年後,是否應該總辭。
報導中,Eliza認為議員應該留任,訪問中提到議會是重要「抗爭陣地」「在威權政治下,策略上考慮比民主原則更重要……」周專員反問,梁天琦進入議會,會否也像她所說的一樣,「具策略意義,目的是去推翻政權」?
Eliza罕見地光火起來:「你在引述我?你是否在說我和梁天琦是一伙?說我和他是同黨?(You suggest I am part of his cohort?)……好了,現在我被審訊,我要回答吧? (I am the person on trial, I have to answer this……)」辯方劉大狀立即站起來抗議,指Eliza是來做證人的。
此時彭寶琴語氣溫和地望着Eliza說:「不是的,妳是來作供,提供專家意見給法庭。請不要覺得來被審判,這不是原來的意思。」彭官打圓場道:「我想周先生要想問妳,會不會梁天琦進入立法會,覺得策略上可以作出改變,而不是留在結構以外。」
Eliza鬆了一口氣,望着彭官說了幾聲:「感謝妳的澄清,感謝。」然後Eliza詳細解釋,她在泛民總辭上的看法,已經算是「溫和派」,因為當時社會上較激進的想法,是主張泛民議員一起總辭以表示對選舉延期的不滿。而Eliza說,我主張泛民留任,是希望有議員監察政府,希望加強政府問責性。
現在仍身陷囹圄的梁天琦,始終成為庭上反覆被斟酌的客體。
Eliza今日完成作供前,有機會詳細解釋,她作為政治學者,如何理解梁天琦為何要使用「光時」口號。Eliza解釋,2016年梁天琦參加的是新界東補選,和以往立法會選舉不同,選舉制度是「單議席單票制」,並非「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之下,勝選者需要的票數不需很多,只拿取選票一成也可以拿到席位。然而補選的規則,則是誰多選票誰便勝出,故要爭取選票數量。
Eliza說,回看2016新東補選中,參選者多達6人,當中梁天琦的對手,有知名度高的政黨領袖,梁天琦當時相比之下,是一個無人認識的小伙子,只有大學宿生會經驗,或參加過一些小型社會運動,但知名度不高。「他需要設計一個非常搶耳的口號,以拿得最多的票數。」
Eliza指,一個知名度不夠的參選者,設計口號會有「不成比例地戲劇化」的情況(dramatizing out of proportion),故此梁天琦即使說「選票就是子彈」是一種誇張的說法而已。
Eliza進一步指出:「很多提倡港獨的政治組織,大部份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只是口說『香港獨立』」。法官彭寶琴補充:「妳所說的沒有具體行動計劃,是在公眾知道的情況下沒有而已。」
Eliza再補充:「究竟(這些組織主張的)是和平遊說,還是使用暴力或武裝力量?沒有看到這些(資訊)。」
今次被告唐英傑的電單車上,插着旗幟的版本,除了有「光時」這個八字中文口號,亦有七字英文“Liberate Hong Kong, Revolution of our Times”,中英文版本均在法庭反覆被檢驗。辯方學者卻說,原來口號的出現,並非有明確的設計時刻,或單一設計者。
彭官曾詢問,英語口號如何出現, “Liberate Hong Kong, Revolution of our Times”那裡來?彭官留意到梁天琦2016年造勢晚的佈景板已出現這七個英文字。
但Eliza指出,她曾經從梁天琦遞交給選管會的個人簡介中,找到「光時」的英文版,卻是被譯成「Ignite Revolution to Reclaim Our Age.」對於造勢晚會和選管會的文宣為何有差異,Eliza說她不知道。
而Eliza亦曾找遍不同資料,去嘗試看看梁天琦當初創作「光時」口號的原意,但發現他除了在晚會說過,口號不想專注「世代」差別,除此之外,她沒找到更多解釋。不過Eliza說,原來梁天琦最初創作了另一個八字口號,但她認為,梁天琦最初的口號不搶耳,不令人留下深刻印像。
「選舉口號要搶耳,要令人容易記起這個參選人,而原來梁天琦最初設計的口號很悶蛋,孩子氣得像大學活動口號一樣。」
原來,於社會掀起沸沸揚揚的談論,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被廣泛流傳過,今天被法庭研究是否違反國安法的八個字口號,並不是梁天琦最初的構思。
此時,Eliza翻查文件找到了紀錄,並以廣東話在高等法院朗讀出,梁天琦最初曾經構思,但最後放棄了的意念。這個被埋葬了的口號,原來一樣是八個大字:「知行合一,世代革新」。
如果歷史有如果,假若「光時」沒有出現過,今日香港的光景又會如何?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第二位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離開高院,明天他會繼續作供)
調整照片比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最近很喜歡跟風在Ig上做問答,發現有個趨勢讓我有些擔憂、甚至有點氣憤🤬:很多女性都來問,為何「減脂」減到月經失調,甚至月經就不來了?這些人以20幾歲的女孩居多,她們減脂的過程也很類似。
大量運動的同時,也追蹤許多瘦身、健身網紅的Ig,跟著他們採取各種「健康飲食法」,包括低碳、間歇斷食、極低熱量的原型食物等,其中,有些學生甚至用打工的薪水,每個月花四、五千元😔吃著健美網紅開的菜單。
前幾個月他們通常都快速瘦下數公斤(甚至有人半年就瘦了十幾公斤),但隔一陣子,體重開始卡關,接著就發現月經越來越少、週期也變亂。最後,月經竟然就不來了......我仔細想,這場景怎麼有點熟悉,很像20多年前高中時代「蘋果、芭樂減肥法」風行時,也有學姊吃到一年多月經都沒來......
但現在資訊發達、健康意識抬頭,為什麼這種減到身體出問題的歷史仍一再重演?
**小心❗️「健康菜單」看似理想、均衡,卻可能熱量大不足
「你這個就是能量不足,身體在抗議啊!就不要算熱量,先敞開心吃吧!」我邊回訊息邊瀏覽發問女生們的ig照片,滿滿的蔬菜、雞胸肉、鮭魚,乍看確實好像都是健康飲食中常見的優質選擇,但仔細看一看份量未免也太少,到底是在減脂還是在飢餓三十❓
大家都知道減脂就是靠飲食和運動製造熱量赤字,但熱量攝取不能低於基礎代謝率,不然身體會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消耗,啟動保護機制。生育這個功能尤其常常先停擺,女性賀爾蒙減少分泌,表現的就是月經不來了。😱
另外 ,為避免因為短時間熱量少太多,引發月經失調,女生一天不適合熱量赤字大於300卡(男性則是500卡),也就是說比起男性,女生減肥更應該慢慢來。
但最近不少網紅興起一股短期體態競賽的熱潮,互相炫耀自己一天只吃1300卡的菜單但是都不會餓,也有人分享餓就多吃菜、多喝水的「撇步」。當受到質疑時,則強調這是為了團隊榮耀與勝利,並非鼓勵快速減肥。但如果明知這件事並不健康,又以此作為「勝利」的判準,不僅自相矛盾,又很容易讓人忽略快速減重帶來的壞處。
再加上這些來發問的女生,除了嚴格算熱量外,通常還同時搭配了大量有氧和重訓,甚至會跟隨著社群辦的「連續高強度運動X天」的活動,即使已經熱量攝取不足、全身疲勞,也不敢不動,一往一來讓熱量不足的狀況更嚴重。
** 小心❗️低碳、斷食雖有些科學根據,仍有停經風險
另外,和過去只吃單一食物來減肥的方法比較,低碳和斷食等飲食法的確相較「均衡」,其效果也有科學根據,不乏專家背書。也許是新奇、又速效,網路上網紅也熱衷分享採取的心得和成果。
不過,從專家建議到網紅分享,都鮮少提及這些特殊飲食法對女性月經的影響。
如果上實證醫學的網站搜尋🧐「停經和飲食法的關聯性」會發現,有部分研究指出,這兩種飲食法都較容易造成月經不來。因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低碳飲食除了可能會影響免疫力外,也會影響女性賀爾蒙分泌,造成月經不來。而將整天熱量攝取集中在某個時段的斷食法(如16/8),即使一天攝取熱量沒有特別少,仍會因一天內過長時間處於無熱量攝取狀態,讓身體啟動保護機制,關閉生育這條生產線。
對照起來,在我門診減肥減到停經的女生,採用低碳和斷食飲食法的比例真的很高,她們甚至因飲食太多禁忌導致壓力大,有時候整天想著食物、導致精神不集中,甚至引發「暴食」。一到夜深人靜就躲起來大吃特吃🍖🍔🍟🍕,吃完又感受到強烈的罪惡感和自責。
這樣的精神壓力,也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壓力賀爾蒙,讓女性賀爾蒙分泌下降,同時加劇月經失調、停經的風險。
**小心❗️網紅的體脂、體態不見得適合你
近年來談到健康議題,減脂增肌應該是最熱門的關鍵字,一時之間所有的營養師、醫師和健身名人都在教大家怎麼減脂,因此不少人開始把體脂當作健康的唯一指標。
弔詭的是,很多體脂落在正常範圍的人,看到同儕和網路上大家都在減脂,自己不減好像不太對,就跟著一路減下去。
社群之間,也常常分享瘦身前後I nbody的報告。大家的目光往往會聚焦在體脂,越低的數字讚數和迴響就會越多,營造一個體脂越低越健康的假象。
事實上,女性體脂在20%-30%都算正常,絕對不是越低越健康,且因基因差異,每個人的體型天生適合的體脂、體態不盡相同。有些人,體脂低於23%甚至是25%就會停經。👭
也有人告訴我他要減脂減到腹肌明顯、馬甲線分明。但其實脂肪的分佈也有很大的比例取決於基因和賀爾蒙。有人體脂22%就有馬甲線,有人即使拼命減到19%線條還不明顯。何況線條出現的時機點又和肌肉的厚度有關,不一定多低的體脂就會浮現出馬甲線。
不過,危險的是,過往這些身材姣好的超模明星只會在螢光幕、時裝雜誌出現,不看就沒壓力。現在社群網路幫你凝聚同溫層、大量素人網紅分享自拍,並透過Ig 放大鏡,讓這些身體形象比過去更加輕易從四面八方的把你包圍🥺。但這些照片,有時透過打光修圖、根本就是「照騙」❗️
如果你是沒有馬甲線的人,一定很容易感到罪惡、認為自己不夠努力,忍不住想繼續吃得更少、動得更多,月經也跟著消失。
別以為沒有要懷孕,月經不來就沒關係。因為當月經消失時,雌激素濃度不夠,基礎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而壓力賀爾蒙上升又會讓妳水腫,減脂當然跟著卡關。更不用說會造成免疫力下降、運動恢復變慢表現變差、容易受傷,情緒不穩定等惡性循環😣。
透過社群傳播和健康意識的包裝,女生對自己身體形象的追求很容易變得愈來愈嚴苛,一不小心就會偏離原本的初衷。仔細想想,你原本要的絕對不是那個線條和數字,而是更自信更受歡迎更快樂的自己。那些請你多愛自己的網紅、廣告、文章,到底是要你真的愛自己,還是愛他們、與他們的產品❓
如果妳要問我該如何減脂不影響月經,我會認真的說除非你真的已經是國健署定義的肥胖(體脂>30%),不然就不要減❌。至少不要把減脂當作你的人生目標,應該視為追求健康的紅利。如果妳三餐外食、營養很不均衡,那就慢慢調整,從每天一定要一杯珍奶,調整成兩天一杯、三天一杯。坐式生活人可以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日積月累,就會發現身體的改變,根本不需要一直測量體脂。
在你要改變飲食法前,也要問問自己是否感到痛苦、剝奪感有沒有很重、吃到所謂「不該」吃的食物時是否有沈重罪惡感,每天都在倒數解放的那天。又,生理上,是否出現月經不規則、失眠、情緒起伏等症狀。也問自己,這樣的日子我可以過一年、兩年、十年,或是一輩子嗎❓
最後,我深刻反省自己,在過去我總認為瘦身前後比對的照片能帶給人運動、健康生活的動力,我想,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如果我也曾帶給妳一絲焦慮,我要和你說聲,對不起😔。
#如果妳也認同歡迎轉分享
調整照片比例 在 居妮Ginny Daily Youtube 的評價
***中字請打開CC字幕***
不止男友要看啦,所有人都要懂拍
這樣一家大小出去玩、留下美美的照片會更快樂啊 是不是!
拍照角度太太太重要了,不要堅持由上往下的低角度拍法
請"掌鏡人"依照被拍者來調整手機高度,這才是最好看的視角
整個身高比例才會最貼近真實(卻同時又能偷偷被拉高XDDD)
當然除了請掌鏡人要配合之外
被拍者也要換換不同的pose,雙方互助才能獲得美照😉❤️
👉🏻鎖定更多~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3035/
訂閱頻道不錯過影片💋
░ FAQ ░
隱眼|韓國 OLENS
相機|Canon M50+I phone XR
剪輯|Adobe Premiere Pro CC
音樂|Dj Quads - Truly Yours
https://youtu.be/Y6aQfkNJQ-I
░ 更多Ginny░
▪︎ 聯絡我!E-mail | ning3035@gmail.com
▪︎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3035/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ginnyhoo
▪︎ Blog | http://ning3035.pixnet.net/blog
#拍照寶典 #拍照技巧 #拍照角度 #拍照 #穿搭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IHaWUkE4iU/hqdefault.jpg)
調整照片比例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評價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使用請先取得同意授權
#勿任意轉載使用,違者依法必究
食尚夫妻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hisunfuchi/
食尚夫妻部落格: 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
============================
【寶皇的伴讀日誌】第十七章 湯匙練習
在練湯匙前先準備的五件事
1.練習吞嚥咀嚼能力→副食品各階段菜單(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2017/09/babyfood.html)
2.了解增強物與喜好→增強物調查表(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2017/08/enhancer.html)
3.手口協調能力→吃米餅、小米餅、蔬果棒(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2017/10/HandFood.html)
4.平時玩過搖敲類玩具→敲打台、搖鈴玩具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2017/10/HammerToy.html)
5.具備抓握能力→敲打台放球、抓握玩具(https://shisunfuchi.blogspot.com/2017/10/HammerToy.html)
※可點選後方連結深入了解
寶皇練習湯匙前,已先培養過這些基礎能力,之前也有分享過這些活動
具備這些能力,就可以專心練習舀的動作,如果這些能力不熟練,就表示練習湯匙中,要同時練習上述能力,整個活動就會變得非常困難。所以平時就要先準備起來,練習湯匙就會比較容易上手喔!
寶皇已經抓握米餅和小米餅有很好的手口協調,所以湯匙要送嘴巴的動作有基礎只需要類化即可。
抓握湯匙一段時間,也在敲打玩具操作中,能夠抓握棒槌一段時間,抓握湯匙只需要類化。
所以今天主要是練習湯匙『舀』得動作,這個活動需要帶領協助的部分主要是『舀』
1.第一招不吃不可法:使用寶寶喜愛的食物來練習,增加寶寶舀取的動機。
2.第二招雙點口餵法:如果只抓握手部,比較難調整寶寶手部動作,以雙點控制可以比較輕易移動帶領寶寶手的動作。
3.第三招錯誤控制法:剛開始練習,先從少量開始比較好控制局勢,目標物比較明確,撒出來的量也不會太多令人崩潰,隨著熟練逐漸增加給予的量。
4.第四招漸層引導法:當寶寶有出現自主動作時,就要機靈的減少協助,這樣才可以逐漸撤除協助,讓寶寶自主比例越來越多,最後達到寶寶獨立自主完成。
5.第五招藍芽聲控法:每一個動作儘量給予動作詞,這樣才能從觸控轉聲控。
6.第六招阿諛奉承法:當寶寶出現自主動作時,務必大大的稱讚:「你自己用湯匙吃耶! 好棒喔!」
=========================
食尚夫妻,是由曼曼職能治療師、湯姆哥插畫家和寶皇共組之小家庭。自2016年10月起開始藉由插畫、照片、影片、心智圖等,提供最實用的寶寶發展促進活動、寶寶玩具、感覺統合、育兒知識、婦幼用品、生活等小撇步分享,期盼能夠促進家庭教養的親子關係,讓爸媽育兒更簡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Orkjzj-PK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h0iXQwq8wjb1MzJuk9DKxwXuLcQ)
調整照片比例 在 mobile01 Youtube 的評價
Insta360 GO 膠囊型防震運動攝影機 顛覆你對拍片的想像 加映 HERO7 比較!
http://bit.ly/2YRmHdK
#Mobile01#Insta360GO#Gopro
Insta360 GO 是 Insta360 品牌新推出的運動相機產品,雖然產品名稱當中有 360,但 GO 並非可以拍攝 360° 全景畫面的產品,而一款只有拇指大小的單鏡頭運動攝影機,可以提供超廣角且具有 FlowState 防震技術的畫面,GO 的迷你體積為它帶來有趣且便利的拍片方式,採用 1:1 比例的感光元件,最高能記錄 3040x3040@30fps 解析度的影像資訊或照片,透過手機 App 還有各種絢麗的特效與剪輯效果,加上事後調整影片比例的能力,讓 GO 成為非典型的短片拍攝神器。
即刻訂閱Mobile01影片➔ https://goo.gl/mrjis6
更多精彩文章 ➔ https://www.mobile01.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35swG-gOw8/hqdefault.jpg)
調整照片比例 在 調整照片尺寸大小APP推薦- Mobile01 的八卦
調整照片 尺寸大小APP推薦- 不好意思請問大家一下,有推薦的調整照片跟圖片尺寸大小的APP嗎?最好可以記錄幾個不同常用的尺寸這樣,因為要調整比較方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