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成就這麽大,為什麽諾獎看不見?】
中國植樹成就之大聯合國都稱贊,諾貝爾獎視而不見;一個只會販賣憤怒沒有實際行動的瑞典16歲環保少女卻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當中國人早已習慣了與諾貝爾獎絕緣的體質之後,2019年的經濟學獎不禁讓很多國人感到疑惑。
今天是世界消除貧困日,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減貧8.5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反貧困成就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作為減貧成就最突出的國家,竟然也無緣這次因減貧研究而獲榮譽的經濟學獎,豈不謬乎?此種疑慮使得今年的諾貝經濟學獎獲得了極大的話題性和關註度。
盡管諾貝爾獎在各種獲獎榮譽中備受推崇,但是其含金量卻存在較大差異。關於諾貝爾獎,一直存在著這種看法,如果將其分為兩類:作為獎勵給對人類自然科學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獎引起的爭議很小,被認為含金量最高。相比之下,和平獎、文學獎以及後來設置的經濟學獎卻富有話題性和爭議性,尤其是意識形態等因素總是縈繞其中,以至於和平獎獲得者時不時能夠讓人大跌眼鏡,文學獎讓人尷尬,經濟學獎被調侃為諾貝爾政治經濟學獎。
這也難怪,就像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之間的鴻溝一樣,前者因為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性或可被驗證性,很容易超越國界而獲得同行認可。而社會科學研究則總是飽受代表性、價值傾向性的質疑,盡管社會科學的開創者倡導價值無涉,但是受研究對象、研究者經驗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做到真正的價值中立、用一把客觀的標尺丈量復雜社會,無異於天方夜譚。
回歸到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們為減貧事業的努力還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但是客觀地講,如果以中國的減貧研究和經驗為參照的話,幾位獲獎者的觀點或者方法有何新穎或者獨到之處,確實乏善可陳。中國的反貧困研究遠比其中兩位獲獎者《貧窮的本質》一書呈現的更為豐富和有啟發意義。
當然,我們並不是否定幾位獲獎者的貢獻和努力,我們承認並認可他們的研究,但是也不能因為沒有拿獎就妄自菲薄,抑或失去自信。受制於評獎規則,比如有資格進行提名的1500人中大部分來自歐美國家,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研究並未得到充分的認識和認可,因此在評獎中往往面臨各種傲慢和偏見,處於劣勢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研究就不值一提,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
從研究的視角來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並且作為減貧成就最突出的國家,本身就是一座超級理論富礦。而幾位獲獎者所從事的是中國以外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貧研究,研究對象、國情等和我們差異很大,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意義。所以,面對這些,我們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服務於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很難找到所謂的普世標準。而社會科學研究本身就存在著話語霸權的問題,而話語霸權本身又是世界霸權的一種映射。由於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我們處於落後的地位,在世界體系中的話語權相對較弱,社會科學研究的自信有些不足。
事實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正是因此,二戰後發展經濟學才有了如此廣闊的應用空間。比如最早嘗試對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進行解釋的是訥克斯,他提出了經典命題——一個國家因為窮所以窮,無論是需求還是供給,資本都形成了惡性循環,兩個方面的惡性循環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發展中國家難以突破的貧困陷阱,即“貧困的惡性循環”。納爾遜揭示了貧困自我維系的另一種循環機制,根據發展中國家經濟表現為人均收入處於維持生命或者接近於維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狀態,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萊賓斯坦認為資本稀缺是阻礙欠發達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臨界最小值”,認為欠發達國家落後的原因在於形成了低收入的穩定均衡,要打破這種均衡、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由刺激帶來的提高收入的動力要比降低人均收入的阻力要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初始階段大規模投資是必要的,是沖破“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重要前提。
這些理論在研究上似乎成為了後來者不可逾越的大山,獲得了非常高的引用和認可。這些理論更多聚焦欠發達國家發展困境中的資本要素。資本當然非常重要,發達國家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殖民掠奪、對外擴張以及對內壓榨剝削實現了工業發展的資本積累,完成了現代化轉型。但是對於欠發達國家來講,這條道路不僅走不通,而且在發達國家塑造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處於劣勢地位,只能被迫采用資源換資本,抑或是主權依附換投資等發展路徑,最終還是受制於人。
從實際效用來看的話,盡管發展經濟學一些研究者獲得了極高的認可和榮譽,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但是他們為發展中國家開出的諸多藥方卻鮮有成功。也正是因此,國內一些經濟研究者時常感慨,西方主流經濟學雖然看起來邏輯完美,但是在指導發展中國家時屢屢失敗。社會科學更應該堅持紮根於本土經驗,而這才是最有生命力和價值的研究。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依靠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反貧困道路。國家土地制度的憲法秩序保障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解決了溫飽問題;在稅收制度上廢除了農業稅費,強化了對“三農”的反哺力度;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障制度以及義務教育體系,為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構築了一道又一道保障線和安全閥。在外部市場機會方面,國家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勞動力也提供了更多樣化就業崗位供給,農民可以自由地在全國勞動力市場擇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收入增加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在獨特的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農民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和通過代際接力方式進城的方式也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漸進城鎮化道路,避免了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普遍出現的“貧民窟”和政治社會動蕩等問題。
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科學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社會科學研究者更應該關註本土經驗發展、推動理論創新,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服務於國家發展。而非盲目的膜拜西方,被諾貝爾經濟學獎之類的榮譽牽著鼻子走。
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擁有國際視野的比較與借鑒當然是好事,但是不假思索的奉行拿來主義則未免輕率,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元的聲音,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的道路,豈能跪倒在拿來主義面前?!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能否成功,能否順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仍然充滿挑戰。中國十三億人口、擁有七億農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很難直接借鑒發達國家的減貧和福利理念來建設國家。
中國的反貧困研究還是要警惕拿來主義,實事求是,紮根於本土經驗,服務於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大計!回歸到諾貝爾獎的話題,面對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獎項,還是要正視差距,不斷努力。而至於諾貝爾經濟學獎之類的榮譽,即便拿到了也並不代表著什麽,即便沒有拿也應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踏踏實實做好研究,佛系心態以對即可。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館長成吉思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貼心提醒 請開啟 中文CC字幕 623的號召人館長與反共大將陳柏惟合體啦! 本集將從參政的起點聊到政策面、還有3Q個人的立場與思想, 帶你透視這位全台最熱血的立委! 👇想跟3Q吃同款滷味請點此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94 👇其他館長...
語言意識形態 在 Chen Lily Facebook 八卦
#分享研討會心得
#兼分享研討會旅行照片
#頻道今晚新影片上線囉
你可以想像一個YouTuber或部落客,主打「幫你教出雙語孩童」的主題嗎?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家庭」越來越普遍:不只是台灣說的CCR(跨文化戀情,cross cultural romance,不過台灣的context好像只聚焦在膚色差異?),更包括父母來自不同國家,或是生活空間跨越國界的家庭。
跨國家庭往往培養出雙語或是多語的孩子。這並不是新聞,但跨國家庭與雙語小孩出現的規模卻是前所未見。
過去,家庭語言政策,也就是家長所訂下的「什麼時候說什麼語言」規定,往往和家長的語言意識形態有密切關聯:家長若是認為學習外語會影響母語發展,就不會讓孩子太早學習外語;反之,家長若是重視雙語發展,便會投注資源讓雙語教育提早開始。
過去,家庭語言政策往往只出現在私人領域,侷限於家庭生活空間。然後現今因為社群媒體,公私領域模糊,私領域的家庭語言政策也逐漸被搬上公眾檯面,例如 "Sharenting" (Share+ parenting)
"Sharenting" 可不只像曬娃魔人這麼簡單,外國近年有大量的部落客分享如何教育出雙語/多語的孩子。比如說「媽媽說一個語言,爸爸說另一種語言」便是一個常見的家庭語言政策。這些家長們,透過自己的育兒經驗,透過部落格告訴其他焦慮的家長們,如何教育出雙語或多語的孩子。除了部落格之外,更有大量的網路論壇,無數的討論串在處理複雜的語言發展、文化認同與認知科學議題。
然而,這樣的現象主要有兩個著眼點:
1. 跟任何透過育兒分享收益的部落客一樣,這些分享家庭語言政策的部落客,會不會有道德上的問題呢?——把本該是私領域的孩子學習發展,搬上網路公共空間,是否有違照護者的職責?
2. 作為語言習得與認知科學領域的專業者,看到與現今科學研究有所出入的「媽媽經」,應當抱以什麼樣的態度呢?若是出面指證,難免有居高臨下的嫌疑;不過若是毫無回應,是否會有其他的父母接收到錯誤資訊呢?
在外國的種族與文化組成較為複雜,跨國家庭已為常態。相較之下,台灣的語言、文化與種族組成較為單一,語言學習上也以功利取向為主,而非文化與身份認同建構。雙語與多語孩童的養成暫且並不是主流議題。
不過也不難想像,若是今天有YouTuber或是部落客,以家長的身份主打「幫你教出雙語孩子」,相信一定會受到關注與質疑。畢竟家庭語言政策除了很私領域之外,也是相當政治的。
Ps. 照片中是希臘Meteora修道院的美景,修道士花22年才把蓋修道院的材料運到山上。他們相信遠離塵囂才能接近上帝。😇😇 @ Kalampáka, Greece
語言意識形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八卦
當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成為台灣教育機構以至於台灣社會上談論未來與競爭力時的主要論述,這中間隱含著(或明顯的)語言價值與意識形態,是否需要被提到公共領域的討論中,經過正反意見的辯論來得到結論呢?目前看來,關於雙語教學以及國際化在教育場域中,並沒有經過上述的過程,也不是只被設定為是未來目標而已,而是已經成為了執行以及經費補助的指標。忽視教學以及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不管是對將來的學術發展或一般性的文化認同,都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語言一方面都需要務實的面對溝通以及協調整合的問題,可以另一方面也要認真的面對語言價值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問題,而不是將務實的需求順理成章的轉化成為意識形態,來要求人們應該接受某一種語言或某幾種語言。
————————————
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總統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會是哪一個語言?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先設想一下2030年中華民國是否還存在。樂觀的假設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中華民國台灣」持續維持現狀。那麼2030年元旦那一天是哪一黨執政?我問了一位選舉賭盤的大組頭,他說,
「教授啊,你哪會遮戇,問這款問題,當然嘛是民進黨!」
「阿彼个時陣總統是啥人?」我繼續追問。
「應該是燦哥胖周瑜。」他從台語轉成了華語。
「Really? Why him?」(台灣的詐騙集團很國際化,英語沒在怕的啦。)
「阿就蔡英文上佮意伊啊!」於是我理解了燦哥為什麼要努力減肥。
「阿William Lai咧,伊敢無機會?」(我想的是力推英語為官方語而且最受獨派青睞的賴清德。)
「伊嘔,機會是有啦,fat chance!」
我當場Orz,但也因為頭撞到地,夢就醒了。
所以我們開場白的問題就更明確了:「2030年的元旦,中華民國台灣總統鄭文燦在電視上發表文告談話,用的是哪一個語言?」如今蔡賴政府如火如荼推動「2030雙語國家」,在2030年到來的那一天,台灣會成為「雙語國家」嗎?燦哥總統會用英語對國人發表談話嗎?
簡答題,台灣的現狀是幾語國家?台灣人最喜歡考試,尤其喜歡考選擇題,所以大學英檢畢業門檻都只考選擇題。好吧,四選一:
(A)單語國家
(B)雙語國家
(C)三語國家
(D)多語國家
我在一門通識課中問過4、5百個大學生,得到的答案以D最多,但也有少數同學選A跟B。選A的人認為台灣只有一個官方語,是單語國家,這似乎合理,但事實是台灣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選B的理由是國台語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兩個語言,其他的語言很少聽到,這當然不是正當理由。
台灣是多語國家,有數據為證。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83.5%的人在家中會說「國語」(華語)、81.9%說台語、6.6%說客語、1.4%說原住民族語、2.0%為其他。各語言的加總為175.4%,顯示平均每人會使用1.75種語言。
台灣是多語國家,且有法律為證:《國家語言發展法》!法定的國家語言目前確定的有19種:台、客、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賽夏、雅美、邵、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以及台灣手語。馬祖地區所使用的「閩東語」尚待確認,而「國語」是不是國家語言的一種,是極具爭議的。
「雙」就是「二」,「一雙筷子」只可能是兩支。所以,「雙語國家」沒有絲毫含糊,就是「二語國家」,不是「多語國家」,也不是「單語國家」。那麼蔡賴政府想要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而且2030就要實現,台灣人要問的第一個問題難道不應該是:請問,這「雙語國家」的「雙語」,指的是哪兩個語言?
政府高喊「雙語國家Bilingual Nation」,卻沒有人提問:「Excuse me, what two languages are you referring to?」這清楚的反映了英語和華語的霸權地位,在台灣人的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直覺:台灣若要成為「雙語國家」,唯一可能的「雙語」就是英語和華語!
然而,這個直覺可能只對了一半,因為在「2030雙語國家」的願景中,唯一確定的只有英語。2019年1月11日行政院公告的重要政策是:「2030 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厚植國人英語力 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樣的,從蔡英文、賴清德以及潘文忠的政策談話中,提到的語言只有「英語」和「英文」,絕對聽不到「國語」、「華語」或是「中文」這些字眼,更別提「本土語言」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台灣手語」。
這個政策的執行,教育部負起了「雙語教育」這個最重要的使命,在「教育部推動雙語國家計畫」的政策說明中,「英語」出現了60次,「雙語」出現11次;「中英文」0次、「中文」、「國文」、「國語」、「華文」、「華語」通通0次。
既然是獨尊英語,何需欲蓋彌彰,為什麼不能提出誠實一點的口號?例如,「2030厚植台灣英語力」、「2030台灣人說英語」、「2030英語讚讚讚」、「2030英語強強滾」。因為台灣人對於一件又一件「國王的新衣」早已麻木無感。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10793
語言意識形態 在 館長成吉思汗 Youtube 的評價
⚠貼心提醒 請開啟 中文CC字幕
623的號召人館長與反共大將陳柏惟合體啦!
本集將從參政的起點聊到政策面、還有3Q個人的立場與思想,
帶你透視這位全台最熱血的立委!
👇想跟3Q吃同款滷味請點此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94
👇其他館長的全新商品請點此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6&pid=0
🎥演出名單
主持人 : 陳之漢
來賓 : 陳柏惟
📺影像製作
製作人 : 林小宇
導播:宇製播
企劃:王芳晟
執行製作:王芳晟、刁巧真
外景攝影:李承翰
攝影/燈光/音控 : 陳裔勳、乙善云、李承翰、蔡霈韋
剪輯/後製:鄭筑今
動畫設計:謙尼、鄭筑今
節目Logo設計:劉亦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ww_mufmrQ4/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b54hUaa0XpuWIcYdg9YxfP0gtyA)
語言意識形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 行銷提案實戰:讓你的想法被一次買單:https://bit.ly/32O2LuE
不同於表演式提案法,這堂課將會帶你回歸提案本質——為客戶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透過深度挖掘期望與系統化的思考路徑,讓你更快產出精準提案,如同 狙擊 一般,精準地命中紅心!
#狙擊提案術 #傑哥
👉2020.09.18更新—資訊勘誤:
本影片的 05:42 開始,放了一張所謂的中華民國疆域(秋海棠),
但我們放的圖片卻放成了「清朝」的秋海棠了。
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東北黑龍江以北到外興安嶺,以及烏蘇里江以東,
包括庫頁島都在清朝時割讓給沙俄了,另外西北也有一大片土地也割讓給沙俄了。
謝謝熱心觀眾來信勘誤!我們以後製作上會更小心謹慎!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蒙古文 #蒙古國 #內蒙古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3:34 內蒙古的抗爭
05:32 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蒙古國?
07:20 兩種蒙古文字
08:57 文字與文化密不可分
11:14 我們的觀點
12:44 提問
13:01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冰鱸
|腳本:冰鱸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
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政策解读:https://bit.ly/35Clyw5
→萌展/擴大漢語授課「動搖國本」:內蒙古為何爆發保護母語示威潮?:https://bit.ly/2ZCHm79
→蒙語教學風波:模範自治區不再,北京不要朋友,寧要敵人?:https://bit.ly/33yC7Xj
→內蒙古新雙語政策反彈:步新疆後塵的擔憂與中國「第二代民族政策」:https://bbc.in/2RpxgSB
→內蒙古數萬民眾示威罷課 漢語教學為何惹怒眾人?:https://bit.ly/35BbCmr
→晚報:中國在內蒙古推漢語教學、禁蒙古語社交平台,引發師生及家長示威:https://bit.ly/3ki0dvT
→蒙古語文字(wiki):https://bit.ly/3hrIQag
→中國的新語言政策如何引發內蒙古的罕見反彈:https://cnn.it/3hxmYub
→中國禁蒙語教學引開學日罷課潮 將成「內蒙版反送中」抗爭:https://bit.ly/2ZDnjp0
→北京意識形態集權 內蒙學校漢語取代蒙古語:https://bit.ly/32wpWuz
→內蒙古正遭「滅族」:https://bit.ly/2RqJlqn
→南蒙古:鮮為人知的種族滅絕:https://bit.ly/2Rp5Pbw
→廢除西里爾字母的蒙古人:終於能和「內蒙同胞」書同文了?:https://bit.ly/3ki0uyV
→蒙古國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傳統蒙古文 與內蒙古一致:https://bit.ly/3hyO7No
→蒙古國決定恢復「回鶻式蒙古文」 2025年起與內蒙文字統一:https://bit.ly/3iKZiEd
→內外蒙古兩樣情:一面兩體的「獨立」與「自治」:https://bit.ly/3hEhwpy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華民國」與蒙古的恩怨情仇:一甲子前,「中國」一票否決蒙古國入聯:https://bit.ly/2Fz8pZM
→我是台灣人,在蒙古國教中文:https://bit.ly/33tOPGB
→我在蒙古教中文:蒙古文有兩套書寫系統,學漢字像嘗試陌生的料理:https://bit.ly/2GZeJdH
→蒙古国,重新学习蒙古文 | 地球知识局:https://bit.ly/3iyMK2m
→內蒙古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有英文比蒙文好的蒙古青年:https://bit.ly/3isKMk6
→因抗議扼殺蒙古語言 中國唯一蒙文社交平台Bainu遭封:https://bit.ly/32vD1nQ
→內蒙古教材改革持續發酵 德國學者和旅德蒙人抗議漢化政策:https://bit.ly/35Eo58T
→自由廣場》(林保華專欄)習近平圖謀蒙古國?:https://bit.ly/3mvIzaf
→自由廣場》原來中國怕的是「蒙古2025」:https://bit.ly/3hxnmZF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uUw2IQMxaM/hqdefault.jpg)
語言意識形態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Wong Wai Man
消滅廣東話,再祭馬克思。網上人人爭相聲明,自己的母語是粵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母語就是你自少學習,用以思維和溝通的語言。
用這個定義,香港有八成以上的人口,是用廣東話作為母語。
電台電視說的,生活上購物看病,路上交談,無不是廣東話。
上班途中,突然發覺,電話留在家中,心中一急:弊!無帶電話!
情急之下,對自己說的話,不就是母語?
發夢的語言,不受控制,是本能反應,那還不是母語?
本來不值得討論的題目,突然引起社會恐慌,因為,幸福不是必然的。
要消滅香港,要先消滅廣東話。
九七後,董建華的教育政策,就是母語教學。
家長反彈,因為華人世界有民族自卑,子女學好英語,才能出人頭地。學校用母語教學,當時以為是廣東話教學,那子女便沒有前途了。
母語教學推行不了了之,老董又下台了,便推行普教中。
這是打開缺口的關鍵一步,讓普通話進入校園,便可以藉機引入國內老師,推行大陸的意識形態。
愚蠢的家長一般都認為,用普通話才能學好中文;人人都想子女入讀,月費萬多元的國際學校,還不是用普通話教中文?
社會接受了普教中,浸會大學就告訴你,無論你念什麼學系,普通話不合格,休想大學畢業。
到今屆政府,教育局引用一篇大陸學者的論文,說粵語不是香港母語。大家才如夢初醒,當年老董的母語教學,說的不是廣東話,原來另有所指。
北京要香港變成一個大陸城市,用的都是對付西藏、新疆的方法,打進去,拉出來。
大量引入國內人,逼走不滿的香港人——有條件的移民外國,無條件的搬上大灣區。
香港的空間,留給國內人。
改造香港,必須由學校入手,由小朋友開始改造。教學語言是重要的一步。搶到這個戰略山頭,進一步,學校就禁廣東話了。再鼓勵小朋友間互相告發,誰誰誰私下講了廣東話。
慢慢地,要社會上有個意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說普通話,低下階層沒知識的才說廣東話。
至於電台、電視台,政府掌握了發牌權力,要將廣東話轉為普通話,就易如反掌了。
當學校、電台電視,都以普通話為正式語言,這個環境長大的孩子,便視廣東話為基層,勞動人口的方言。
一如今日我們笑街市的台山話和潮州話一樣,香港便真正回歸了。
這是一套嚴謹周密的共產黨管治地方政策,消滅你的語言,才能改變一個地方的價值觀。
消滅了舊香港的價值觀,取而代之,又是什麼價值取向?
習近平趁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重舉馬克思大旗。
不彈此調久矣,突然又祭出他的神主牌來,令全世界都為之錯愕。
中共1921年在上海立足,用的是這一套。
那是時代的機遇,背景是晚清的腐敗,列強的欺凌,推翻滿清後的亂局,國民求變的急切,蘇俄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這個時候否定了儒道傳統,借來馬列思想,是滿足當時貧苦國民追求人人平等,安居樂業心態。
但四九年奪得政權後,馬列主義經過實踐,民不聊生,山河濺血,基本上人人都知是一個時代騙局,所以,毛澤東一死,鄧小平掌權,便無人再提馬克思主義了。
鄧小平實際。他知道共產黨的毛病,只要貼貼服服的官,不要堂堂正正的人。未吃飽飯前,什麼形而上的主義都不要說。所以,訂下了廿八字真言,作為治國根本:
冷靜觀察,站穩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結論是:中國永不稱霸。
今日北京,討厭鄧小平的一套,極端民族主義之下的大陸,人人要覺得是時候亮劍,給世界看看中國是行的。
這時候,單靠老鄧的吃飽飯已經不合時宜,老江的悶聲發大財也不行,因為已經全國發錢寒了。
國民思想真空,亂局便起。在中華文化中找出路,儒家的中流砥柱,道家的因應自然,價值追求,始終和中共政權南轅北轍,格格不入。
技術上取法家,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趕絕這兩類人,方便政權。但民間只以動物本能生存,仍要找一個海市蜃樓的宗教成精神寄託,才易於管治。
清代道光末年的「洪楊之亂」,洪秀全祭出西方耶教的聖經,拜上帝,號稱解放婦女,禁纏足,殺土豪,分田地,竟然可以打上南京。
這個理想的夢,很有威力。尤其是當群眾對現實不滿,價值真空,這種一本萬利的種金術,可以讓人義無反顧,飛蛾撲火。
大陸人吃飽飯了,部份人又出外旅遊,見識過外面世界。官貪民窮的現狀不會改變,紅色血脈的特權不容觸碰,社會動盪的因素具備,像洪秀全推出聖經拜上帝,又怕教會坐大,始終不是清朝了。
拿毛澤東護身,就想起他背後的陰魂馬克思。那是毛的法術,北京想再用一次。
馬克思祖家,德國媒體,對習重祭馬克思嘲諷,《焦點》雜誌說:
「號稱實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但卻是推行極端的資本主義。這恰恰證明馬克思學說,已經喪失了生命力。」
五月,是馬克思誕辰,也是巴黎學運的日子,是1968年,五十年前。
那是世界青年迷戀共產主義,希望改革主流體制的日子。
台灣學者蔣勳,最近就五十年前的巴黎學運,對馬克思主義迷戀的青年的追求總結,也對自己要求:
永遠在政府之外,
永遠在權力之外,
永遠不為利益集團幫腔,
一生鄙棄趨炎附勢的傲慢。
中國第一位共產主義信仰者瞿秋白,在長汀監獄槍決前,寫了一首七絕: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這是中共宣傳機器外的認識馬克思。
#大灣區 #廣東話 #中共政權 #馬克思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4WEM3COz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1zbXS2p6Hzo4pyXTkoX3ZJve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