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自己獨特表達情緒的方法,但在情緒失控時,人們的表達方式往往都是類似的。在憤怒的時候,我們也許會亂發脾氣,影響了人際關係,讓本來對你很有好感的人望之卻步;但是如果不將情緒釋放出來,長期壓抑,也會對自己造成負面的影響,傷害身心健康。
因此,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性格,都存在如何控制和管理情緒的問題,學會一些有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 在情緒即將失控時,數一數現場有多少種顏色
每個人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有的人能夠輕鬆控制,有的人則需要一點時間。美國心理學家李奧納多.費爾德博士提出一種「數顏色」的方法,能夠讓暴躁型的人爭取一點時間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方法是:當你因某事要大發脾氣時,先暫停手中的事情,找個沒人的地方,環顧四周,與自己對話,例如:那是一張鵝黃色的桌子,那是一個綠色的文件櫃,那是一面白色的牆壁……大約三十秒左右即可。如果你不能立即離開令你生氣的現場,也可以就地進行以上練習。
這個方法看似有些無厘頭,其實大有學問。這是運用生理反應來控制情緒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發怒時,血流速度加快,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得肌肉緊繃。這時隨著憤怒情緒的增強,某些生理功能會暫時變弱。「數顏色」就是讓你強迫自己恢復靈敏的視覺,經過這一短暫的緩衝,大腦就會恢復理智的思考。當你數完顏色,冷靜下來,就知道該如何應付眼前憤怒的情況了。
■ 記錄每天的情緒變化
寫下情緒日記是一種抒發憤怒情緒的有效方法,也被人們廣泛採用。這個方法的重點,在於記錄你真實的感受,即使是一些微小的感受也要清楚記錄。
實際上,情緒日記並不等同於一般日記,我們每天寫下自我情緒的變化情況,這樣不至於遺忘,也有利於總結情緒規律,每天重溫,為提升自己的情緒控制力提供參考。
有的人平時脾氣很好,一旦發起火來可不得了。事實也證明,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當時你克制住自己,但憤怒的情緒仍然存在,日積月累,一旦發洩出來就如同火山爆發。如果你是這一類人的話,平時可以試試用情緒日記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 靈活運用暗示調節法
自我暗示法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基本操作的方法是給自己灌輸積極的訊號,以此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調節情緒。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就告訴自己:「今天我很高興!今天一定會有好運氣!」類似這樣的話,能夠使你的潛意識接收積極的訊息,並且心情愉快、精神飽滿的去從事各項工作。
■ 適當進行體育運動
不少運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運動是釋放情緒的辦法之一。當人們沮喪或憤怒時,可以通過做一些運動,使生理恢復原狀,比如跑步、打球、拳擊、瑜伽等方式,很多公司也透過這種方法來消除員工的不滿情緒。還有公司安排一間放著公司高級主管人體模型的房間,當員工感到不滿時,就可到此房間對這些模型大罵一頓或拳打腳踢一陣,發洩完了,再回到座位繼續工作。
■ 用音樂調節情緒
聽音樂也是緩解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音樂對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當你心情不好時,聽著喜歡的音樂,沮喪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
■ 遇到任何問題都不應逃避現實
現實中,很多人並不會直接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而是在生氣時選擇離開現場的方式,避免正面衝突。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有時候並非如此。
因為當自己一言不發,但肢體、表情仍然可能會傳遞一些讓人誤解的訊息。而且這種行為的本質是逃避問題,而不是坦誠面對,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可能會留下隱憂,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突然爆發,而且狀況可能更加猛烈,傷害性也將更大。
想像一下,當你對某人發脾氣,但是對方卻說「哦,對不起,我先走了∼」此時你也許會覺得對方是「不屑一顧」,根本不會想到這樣做是想彼此冷靜一下。尤其是夫妻爭吵時,其中一人甩門而去,這種逃避的作法無法解決問題。
有些專家的研究也證實,許多人在離開衝突現場的當下,也許會避免一場激烈的爭吵,但是這樣不但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專家們建議,面對情緒問題,最好採取數顏色法或暗示調節法來恢復理智,正視問題,與對方理性溝通、討論,或許效果會更好,以免留下後患。
■ 轉移你的注意力
情緒背後的驅動力就是注意力,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就會伴隨著產生相應的情緒。想想,當我們看悲劇和喜劇電影的時候,人的情緒起伏就截然不同。所以,當你的情緒快要爆發時,可以試試轉移注意力,這是有效且簡單的一種方法。
人的注意力就像是一台攝影機的鏡頭,關鍵在於你將鏡頭對準什麼。如果你總是問:這個人怎麼這麼討厭?這時你便會尋找討厭這個人的理由。但是如果你總是問:這個人怎麼這麼好?這時你就會尋找這個人身上的優點。
具體來說,你可以嘗試以下作法:當你對某人產生偏見時,試著轉移你的注意力,看看此人的另一面;如果你對某個事物比較反感,也試著看看該事物的另一面;當你情緒不佳時,試著回憶一下過去美好的時光……透過這些方法,也許能調節你的情緒。
■ 不要過度自責
有些人常因工作上一些小失誤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種人的得失心特別重,容易焦慮、害怕、緊張和恐懼,無法控制情緒,甚至當自己做某件事的結果不盡理想時,就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從而陷入沮喪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有時候會給自己過度的壓力,並且容易陷入自責的情境裡,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中有一種想法在作怪:「我犯的錯,所有人都看得到,而且都很在乎;我犯了錯,我再也沒辦法在他人面前抬起頭來」。事實上,也許別人早就忘了這件事,但自己卻一輩子都忘不了。
你不妨問問自己,事情真的有這麼嚴重嗎?你要知道,誰也不是完人,有缺點、有毛病、工作中有失誤,這些都很正常。做錯事的人不只你一個,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很多事情都無須自責,只要記住下次不要再犯就好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正確的面對挫折、看待自己,從而也會有穩定的情緒。
.
本文摘自《#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7個人》
作者: 李維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情緒跟人際,這兩個議題常常要一起談。所謂情緒,也可以看成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的某種程度的展現,這很自然會影響我們跟人的關係。
像直播提到,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對內便容易輕賤自己,對外展現討好。而對外展現討好,常引來他人的利用與輕賤,這形成一種循環。
又像是,當我們常自責,也就很容易認同他人的責備。可是,被自己或他人責備,又會引發情緒上的不滿。這常讓內在跟自己的關係卡住,也讓我們外在的關係常有矛盾衝突。
祝願您,能妥善運用自己的注意力,給自己溫暖與陽光!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員工會犯錯的事,那就設下組織規範」 這是許多惱人行政流程的開端 也正好是扼殺創意的源頭 在網飛(Netflix)內 1. 沒有休假制度(你可以忽然跑到義大利來個浪漫行!?) 2. 沒有費用申請流程(表示每次出差都可以坐商務艙) 3. 專案不需主管的批准(表示你不必再討好那個人) 一開始我聽到這些...
討好型主管 在 蔡正元 Facebook 八卦
吃軟飯的爛咖
馬英九和金溥聰
看上南部一個企業家族千金
全力栽培這位千金
這沒錯
但這位資本家千金
嫁給一個左派工運份子
這也很有意思
但馬金兩人
安排千金當政務官
也安排這位「贅婿」當「官」
就史無前例
再派這位千金去南部蹲點
這是對的
又派這位贅婿
去當什麼南部中心的怪主管
就荒唐透頂
馬英九黨主席行情不振
千金在競選
這位贅婿根本拒絕馬站台
朱立倫接黨主席
卻認為贅婿是了不得的人才
在國民黨內不可一世
好像不吃他那套
國民黨就沒救
現在國民黨沒行情
這位贅婿到處搖尾討好綠營
國民黨有崇禎型的黨主席
用的是吃軟飯的爛咖
那還需要敵人!
討好型主管 在 Facebook 八卦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二之二)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業用電、用水多,到底有多麼多?
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這還只是台積電的情況。
聯電呢?其他半導體大廠呢?其他電子業大廠呢?整體工業用電呢?
我們這些工業用電,在「缺電」陰影裡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
這是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能應對的嗎?
這是我第二篇文章要寫的重點。
-----貨車和貨櫃車激增,才是塞車的主因-----
繼續用高速公路的比喻。
高速公路上有大小不同的車子在跑。
住宅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小客車,全台灣大約有1,300萬戶。
工業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大貨車,全台灣大約2.5萬戶。
從1998到2017的二十年間,每年的住宅用電,也就是小客車流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從每年大約300多億度增加到每年440億度。
而工業用電,大貨車流量則增加了一倍,從大約640億度增加到1200億度以上。這個數字是全部住宅用電的三倍。
把大貨車再細分來看。
2017年工業用電的前五名,排第一的就是半導體所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22.6%;其他四名加起來才17.5%。鋼鐵業只有7.1%;塑膠製品製造業只有3.3%等等。
半導體所在的產業用電不只佔比最高,增速也最快。1998年不到60億度,到2017年就達到346億度,增加了快6倍。
所以半導體所屬產業的用電,是大貨車裡的巨無霸,貨櫃車。
正因為這二十年裡高速公路上增加最多、最快,同時也佔位最大的,是大貨車和貨櫃車,他們才是造成塞車的最大風險。如果要管理用電需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他們。
就好像年節假期間的高速公路塞車,如果我們只強調疏導小客車,但是卻放任大量大貨車和貨櫃車上路,合理嗎?
但是,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說這是放任呢?他們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啊?又怎麼管理他們?
--------便宜到鄭崇華說不合理的電價--------
今年3月20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同一報導中也提到:「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
而就在鄭崇華訪問刊出的6天後,經濟部宣布電費自2018年後連六次不調漲,還甚為得意地說台灣工業用電已成為全球第四低。
鄭崇華以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身分,卻指出台灣政府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這是很奇特的。但也因此可以想見這便宜到底是多便宜。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電,是名列世界上最便宜的前茅。但知不知道台灣的工業用電是比民生用電還便宜?工業用電不但比住宅用電便宜,平均漲幅也比住宅用電小?
我們看台灣上一次2018年調整電價的情況。
那次工業用電的平均漲幅在3.30%到 3.56%之間,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像台積電)則是3.41%,而細看台電的資料會發現,民生用電除了500度以下沒有調整之外,500度以上的調幅在3.96到4.14%之間。換句話說,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的電費漲幅,比一般家庭的漲幅還小。
我們的電價真是非常獨厚工業用戶,尤其超級大戶。
所以,當今年3月經濟部再宣布電費不調整,創下2018年下半年至今「連6凍」紀錄的同時,2019年我國住宅電價為全球第4低,工業電價為全球第4低。
換句話說,經過電價的連六凍之後,我國住宅民生用電電價相對升高,從全球第2低退為全球第4低,而我國工業電價相對更降低,從全球第7低進而更成為全球第4低。
在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的情況下,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真是在走逆世界的潮流。其主要原因顯然不是小客車用戶所導致,而是那些大貨車、貨櫃車。
台灣人民一直以為享受到很低的電價是惠民的福利,卻不知那是經濟部讓工商大老吃肉之後留下的湯。
上一篇文章提到台電對工業用電戶設計了24小時不同的分時電價,但25,000用戶中卻只推動了300戶試用。這一方面固然有台電的怠惰,另一方面也因而可以想像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工業用電本來就太便宜了,便宜到要不要接受分時電價都差別不大。
所以,鼓勵了這麼多大貨車、貨櫃車開上高速公路,電價又便宜到連尖峰時刻都沒有足以吸引他們的不同時段明顯價差,不塞車可能嗎?台電的時間管理性缺電會越來越嚴重,有什麼奇怪嗎?
但是,為什麼台電要持續以這麼便宜,便宜到連受益者都出面指出不合理的電價提供給工業用戶?
這幕荒謬劇是怎麼上演的?
這不能不說到台電的上司,經濟部。
--------主要服務工業大戶的經濟部和台電--------
經濟部主管國家產業政策,但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接力賽,從加工出口開始,一路都是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到培植出半導體產業。只是接力賽到半導體產業登場後,已經有三十多年沒看到下一棒了。
經濟部端不出新的產業牛肉,當然只能守成與守舊,只能傾全力服務過去到現在還一直在跑的產業明星。經濟部的政績,也就是出口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等等,都要看這些工業用戶來達成,能不盡力討好他們嗎?
所以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也就不會有新的能源政策。有的,只是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他們便宜用電的政策。而台電就是執行者。
本來,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許多產業在萌芽之初,國家有計劃地提供各種獎勵、補助、便宜的水電,讓他們茁壯。
並且,他們習以為常地對太多早已過了草創時期,早已茁壯成世界級的企業,仍然提供這些超級優惠。
這就是鄭崇華所說的「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的真相。
而許多工商大老,在享受電力的眾多好處之後,相對應的回報是很奇怪的。
以工業總會的領導成員來說,他們長期就是核電的堅定支持者,否定綠能的價值。2018年工總理事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發布向政府建言的白皮書,甚至能說出台灣不適合發展觀光,因為台灣太髒了。
經濟部和台電一味只知道增加電力供給,不把環保放在心上、過去還偏向核電的思維,當然都不免相當程度是因為主要仰視這些工業用電大戶的鼻息,受他們的影響,甚至綁架。
--------台積電的指標--------
那數十年來都如此了,為什麼現在就不行?
很簡單,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經濟部及其屬下的台電如果仍然維持長期以來的思維和習慣,這個全球工業用電第四便宜的脫疆野馬,不知道會墬入哪個深淵。
「開放台電」研究期間,我們訪問台電的電力中控室的一位專家。他不無得意地說,以他的經驗,每天早上他看看情況,自己用筆先畫出一天整天的用電曲線,不會有什麼差錯。
但是最近的連續停電,我們連續看到台電承認「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出問題。今天世界的情勢變化,不再是你能用過去經驗畫出曲線來預測的了,電力管理當然更是如此。
台電不做電力需求的管理,而只想以便宜的電力供給工業用;對工業用電的詳細分配,又一向不肯說明,說是事涉客戶營業機密。
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台積電,是一個關鍵指標。
如本文開頭所言,根據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當年台積電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按照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估計,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要一年供應143.27億度的電,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據我問台電的人,需要2GW的機組,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而台積電原來是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才出現這麼大用電的需求,接下來到2023年,四年之內卻就要加倍,再需要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要繼續留在台灣,但是經濟部和台電應該要求台積電說明清楚其需電規劃。未來新增加這麼大的用電需求,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要由台灣提供?台積電既然可以公布其全球用電量,顯然並不把這當作營業機密,因此對外說明其中屬於台灣的比例應該不是難題。
對於台積電,還應該𨤳清一件事情。
同樣在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裡可以看到:台積電全公司用電量只有7%是購買再生能源,但在海外據點是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第95頁)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7%的再生能源?那其他使用的能源都是如何構成?
「開放台電」的研究過程裡,我訪問當時董事長朱文成那天,他說有次張忠謀問過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那台積電是為什麼放棄?
是因為政府法令不足?還是台電的配合無法令台積電放心?
不論如何,正因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實際的需電量又如此之大,應該清楚地解釋他們為什麼只選擇當一個消極的消費者。
這是應該不只向政府和台電說明,也該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的。
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發展方向的領頭羊。
有台積電當範例,我相信政府和台電對其他工業用電戶都會有新的要求基礎。
反之,台積電也可能帶頭把政府和台電引向無底深淵。
從這裡延續,可以看出藻礁和三接在考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藻礁和三接的核心議題--------
民進黨政府所提出的「三接」計劃,當然比國民黨時代好了不知多少,確實把對藻礁造成的傷害降低太多。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三接」和「反核四」是兩難,是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我認為這樣看的話,錯過兩個重點。
第一,這也落入了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
經濟部和台電還是應該先𨤳清近二十年增加最大用電量的工業用電的電價是否合理、這樣一路增加的用電量是否合理、如何滿足台積電三年內就要倍增的用電需求,如何滿足其他半導體業者要擴增的需求、如何滿足回流台商的用電需求,並且推動分時電價,掌握調節工業用電的需求方法。
他們自己連這一切都沒搞清楚之前,就說「三接」增加總共才 2.24 GW的發電機組可以解決能源轉型危機,太沒有根據。
檢視「三接」,光是看經濟部和台電說這比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版本改善了多少,沒有意義。
我們應該跳開台電一切先考慮「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跳開經濟部服務工業用電大戶的思維,在一個劇變的年代,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版圖的供需規劃,再來看現在這個「三接」版本到底有什麼作用,再來判斷是否值得大家冒一些風險。
否則,光是增加2.24 GW的機組有什麼用?不要忘了,光台積電未來三年就需要2G發電機組。
二,這也落入了經濟部和台電定下的遊戲規則,一切在他們掌控之下而不自覺。
現在就要「三接」,是因為台電說不然接下來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就要達不到法定的百分之十五標準。
把「備用容量率」定成百分之十五,並不是什麼真理,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電在「增加電力供給」無限上位時代,還曾經定到百分之二十五。講得像是不足百分之二十五就會缺電。後來這三十年來,「備用容量率」一路從百分之二十五降為百分之二十,再百分之十六,再百分之十五,也從來沒出現過結構性缺電。
所以,光只是主張「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是沒有根據的。
覺得「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其實主要是因為沒做需求管理。而不做需求管理,繼續任憑電價全球第四便宜的野馬暴走,不要說「備用容量率」百分之十五,只怕「備用容量率」百分之五十也應對不了頻頻出現「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用電高於預期」而導致的缺電危機。
我們只會一路快馬跳進無底洞。
--------
這兩篇文章,我已經把我從2016年「開放台電」以來,到現在看到的危機都寫出來了。
長短期問題如何應對,其實看了這兩篇文章的人,應該心裡都已經有數。
不過,明天我還是會再整理一些摘要和建議,提供給蔡英文總統,也提供給社會大眾一起參考。
討好型主管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員工會犯錯的事,那就設下組織規範」
這是許多惱人行政流程的開端
也正好是扼殺創意的源頭
在網飛(Netflix)內
1. 沒有休假制度(你可以忽然跑到義大利來個浪漫行!?)
2. 沒有費用申請流程(表示每次出差都可以坐商務艙)
3. 專案不需主管的批准(表示你不必再討好那個人)
一開始我聽到這些「很酷」的管理方針時
覺得
「哼,肯定又是個喊著高大上的口號,然後做法上完全沒有不同」
讀完後才發現
網飛內是用許多內建優勢
才有辦法撐起這些管理方針
好比
1. 網飛只雇用頂尖人才,並且頻繁的裁撤不適任或是剛好合格的人
2. 網飛給予費用使用上的自由,但每年會抽出一成的收據來檢查,一發現有中飽私囊的行為,立刻裁撤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wNxB7fwnig/hqdefault.jpg)
討好型主管 在 【職場心理學| 精華片段】職場溝通:討好型老闆v.s.討好型員工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職場心理學| 精華片段】職場溝通: 討好型 老闆v.s. 討好型 員工. 2K views 4 years ago ... 【最強 主管 攻略】 主管 在目標設定上,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 <看更多>
討好型主管 在 討好型人格的同事- 閒聊板 - Dcard 的八卦
也不曉得這篇應該歸類在哪,不過想想輕鬆跟大家聊聊就掛閒聊了,公司裡有個同事跟我蠻不錯,其實他人是好人也不是什麼具有攻擊性的類型,但是不知為何 ... ... <看更多>
討好型主管 在 [問題] 恰哥被威助卡位484很可惜? - 看板Baseball 的八卦
恰哥 彭政閔 繼李居明之後的中職先生
戰功彪炳 服役年限長 也有奪冠
可說是無可挑剔的球員生涯~~~
結果教練大位被林威助卡位卡的死死 兩人年紀又差不多
威助總一來就連兩年清盤對手 代表真的有他的一套 日式球風 嚴格訓練
搞不好林威助總教生涯也很長~~~跟紅中一樣
這樣恰恰484很衰阿 只能停留在不上不下的中信象管理職
跟開私人棒球學苑解悶~~~
這樣恰恰要等到什麼時候才上位??
真的很可惜耶 有點浪費人才 是否?!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I-hcX5qf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2.92.1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674780319.A.96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