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的紅信封
文|蔡柏璋
本次受Johnnie Walker之邀,請我分享一則感恩的文章。讀者朋友們如果還有印象,我曾在新書《排練一場旅行》中,提及我和希媽與捷媽的故事。但其實還有一位母親,讓我深深懷著感恩之情。
我是長孫,每年拿到紅包的數量雖然和姊姊們差不了多少,但是錢的「總數」總是在奶奶和大姑重男輕女的待遇下,推向歷史的新高。我對領紅包的記憶,總停留在奶奶和大姑在大家面前發完第一份之後,會用一種「暗示」的眼神招喚我到客廳的角落,然後技巧拙劣地(因為明明姊姊們都看得到…)從口袋裡拿出一疊鈔票,硬是塞到我的肥肥的手掌心裡,然後小聲地說:「不要告訴別人喔。」
所以從小,我對那份眼神特別敏感,最後慢慢變成一種慣例,每次領完紅包,我總是知道,還有「角落」的那一份。
時間回到2002年,我在美國喬治亞大學交換學生時,交了人生中第一位德國朋友:約克・韋伯(Jörg Weber)。他來自德國南部的卡爾斯魯厄(Karlsruhe),是海德堡大學英國文學系的高材生。回到台灣後,我策劃了一次德國自由行,其中一站便是造訪約克的家鄉。約克的母親,海蒂,高大纖細,說話聲音輕柔誠摯,她是一位法語老師和畫家,年輕的時候曾在巴黎住過一陣子,或許因為如此,她跟一般德國女性給人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記得她總是忙進忙出地打理食物,照顧家裡三個兒子和先生烏力赫(Ulrich)無微不至。那次旅程中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天的早餐。我們總會在家裡後院的餐桌上,擺滿各式德式麵包,重頭戲在於那不下十罐的手工果醬,藍莓、柑橘、草莓、蔓越梅…等等,全部都是海蒂自己做的。
「夏天的時候,我們都會去山上摘新鮮水果回家做果醬,約克小時候也常去呢。」海蒂回憶道。「現在他們長大,比較忙,每次回家匆匆幾天就要走,我總讓他們帶幾瓶果醬回去。」她對兒子的愛,溢於言表。
沒想到這匆匆一別,就是十年。在這十年裡,我在英國念了碩士,也到美國和莫斯科進修,更走遍了歐洲各大城市,但,就是沒機會再次造訪卡爾斯魯厄。不過我總會不定時地在旅途上,給海蒂寄張明信片。
今年暑假,我和約克碰巧都在奧地利進修,便約好從薩爾茲堡一路開車回卡爾斯魯厄。我念茲在茲地想要再吃一次十年前難以忘懷的早餐,沒想到海蒂稍來訊息:「怎麼可以,你們就只來吃一頓飯,吃早餐成何體統,我要煮一頓正式的午餐。」
那天上桌的是馬鈴薯燉羊肉。一樣的美味,一樣的庭院。不一樣的是,烏力赫因為中風之故,行動和說話的氣力已經不復當年,另外兩位哥哥也都離開了家。
十年過去了,好像什麼都一樣,也都不一樣了。
海蒂看完我特地為新書拍的一部巴黎微電影後,眼裡泛著淚光,激動又穩定地握著我的手說:「啊,好想回巴黎一趟啊!」她輕輕地嘆了口氣,匆匆跑下樓,秀給我看一本當年她住在巴黎時所繪的素描本,約克一臉驚訝,因為母親從未給他看過這本收藏品。海蒂的筆觸極為細膩,尤其對人物的容貌刻畫,讓人印象深刻。她尤其關注社會邊緣人的生活處境,大部份素描的主角,都是在地下鐵或水溝蓋旁獨居的遊民們,海蒂憶起當年常會帶食物去分給遊民吃,他們就常常這樣,坐在河畔,聊天作畫。
「你的巴黎微電影是一個很棒的開始,但我想看到更多啊⋯⋯」她溫柔的眼神裡透露一種堅定的關懷,「希望下一次看到你的影像作品,會更勇敢地拍出真實生活更多元的面向。」
她輕輕握著我的手,我知道她說的是什麼。
在一旁整理餐桌的約克走進廚房,她偷偷地側過臉,悄聲地跟我說:「我不想讓約克看到,你等我一下,趁他現在在廚房。」只見海蒂謹慎地快速走進房間,然後非常低調地遞給我一個紅色的小信封。
「祝福你,親愛的Pao。你的旅程還有生命經驗大大地啟發了我,希望你未來能夠繼續走,把更多的故事帶給我們。」
這個紅色小信封在約克走出來前,便安靜地滑進我的口袋,像是我和海蒂之間的一個小秘密。我緊緊握著這個紅色信封,直到跟約克道別後,我才敢把它打開。
裡面是一張她親手畫的素描,以及一張摺得精美的百歐元鈔。素描的背後,海蒂用她雋美細膩的字跡寫道:「Pao,謝謝你帶給我們生命中的美好,我們能做的不多,知道你一人在外旅行很辛苦,這一點小心意,希望能讓你在旅途上多溫飽一些。」
我微微顫抖地拿著那張素描。望著擺放在紅信封旁的那張,我絕對捨不得花的歐元鈔票。
這,是海蒂給我的紅包。即便他可能連紅包是什麼都不知道。
十年過去了,我摯愛的奶奶去了天堂,最疼愛我的大姑也回家了,我幾乎快忘記了那種「暗示」的眼神。但是那一天,約克走進廚房幫忙洗碗,海蒂望向廚房確認約克沒看見,轉身過來看我的眼神,即便只是短短的幾秒—
我兒時的記憶,排。山。倒。海地襲來。我明白,我知道—
那是同一種愛,一種偏心的愛,一種,把我當成自己家人的愛。
後記:
『謝謝烏力赫和海蒂,把我當成自己的家人。』這是我想緊緊抱著他們,對他們說的話。也謝謝Johnnie Walker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將這句話翻譯成德文,印在這次感恩活動的威杯上。非常期待看到他們收到這個聖誕驚喜的反應,明年造訪他們之時,我也會帶著我的威杯,「全家」一起小酌一番!
如果大家也想要客製專屬於你/妳的感謝威杯,現在就前往活動網站訂做一個給獨一無二的他/她吧!
http://bit.ly/1P6pAMD
溫馨提醒:請上網google「小酌」的定義,未成年的小朋友們請期待十八歲的到來,最重要的是「酒後請搭小黃!」
#joyofgiving #樂在其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戀愛診療室lovedo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右下角開啟自動產生字幕)三個免費挽回教學影片立即參考:https://bit.ly/3bfQmVo 挽回比追求還來得困難,這句話你是否認同?我們在追求階段付出了多少時間,在挽回時可能就得付出比它多一倍甚至兩三倍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看到些許的回報! 雖然挽回之路很漫長,總是感覺自己的努力改變前任都...
訊息聊天技巧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如果沒有遇見魔鬼,你不會知道誰是天使》
2020年倒數12天。
如果你沒有遇見魔鬼,你不會知道誰是天使:這句話是我2020年最大的感受。
我們對生命總是苛求,以為有點殘缺,已是地獄。以為自己經歷了殘缺,沒有更糟的人或事了。
我們稱自己是完美主義者,其實是我們對和自己相關的事與人,太不能接受「不完美」,於是一點點小事叫殘缺,大一點叫欺騙,更大一點就叫背叛。
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是自己命運潛意識的獨裁者。
2020年,62歳了,我已經歷那麼多疾病,生死交關、癌症及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大小騙子也碰到不少。
本來以為沒有什麼事,會嚇到我。
但在2020之前,我真還沒有遇過一個人幾乎身上找不到良善,沒有一句話是真的,還勇敢稱自己為音樂天使,「此生他的音樂為他死後而留」,簡直聖人一只。
號稱國際得獎無數音樂家,編劇他二月底剛從歐洲回來探望父親,窮困且苦情的他在疫情之下只好借住友人住處,有時候不免打地鋪。一場COVID 19毀了他,包括所有的國際演出,今年他身無分文,多麼無助:他被迫留在台灣向縣市政府申請表演機會。
起初因老朋友尤其認識他十二年的星座專家(所以什麼人都會被騙)之拜託,加上他不斷的發7至8個Messenger 對我既禮貌、討好又客氣請求,我有點不好意思,當然還是對古典音樂家的敬意,只好見了他。略看他的履歷,蕭邦鋼琴大賽得獎,我有些懷疑,但覺得可能是入圍決賽名單,為了包裝才加上虛名,沒有太追究,因為我知道至少有三個國際獎項第四、五名是真的。
我對他的名字也曾有印象:1990年代,恰好因為策展藝術節回台灣,應文建會之邀,去了他的音樂會。當時他正得了人生最大的奬,雖是第四名,但在重視古典音樂的李登輝總統文建會郭為藩主委時代,當時的他非常風光。聆聽演奏會時記得我告訴同行的盧修一,他技巧非常出色,但音樂欠缺情感及音色的細膩。我們初始都以為是他的年紀太小,尚無人生歷練。不必論斷。
三十年後接觸他,大約一個半月左右慢慢地察覺此人有異,尤其喜歡攀緣。當時又給了他一個理由,可能小時候家境貧困,可能太早出國,可能國外生活太苦,也可能因此品格教育不完整。
然而就在我一系列各古典音樂家的節目訪問播出後,與他同期參加蕭邦鋼琴大賽的台灣選手丟了資料給我們,才知道他和台灣其他共六個選手一起在他已到蕭邦大賽最高年齡限制28歲的那一年,第一輪初賽他即被刷掉了:遑論複賽,遑論入圍,決賽,得獎。
之後我請焦元溥核察,自1980-2000年,得獎名單皆無此人:決賽、入圍也沒有。加上查詢歐洲、洛杉磯友人資訊,發現他早已回台超過二十年。偶爾在洛杉磯多數是商演,但過去每年都在台灣記者會上號稱旅歐音樂家,全球五大洲巡演,其實頂多臺灣、或是加上洛杉磯。一年約九個月皆神祕的住在台灣自宅。
號稱某位俄羅斯大師後來住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惟一亞裔弟子,結果這位大師的比利時友人告訴我這位俄羅斯大師在佛羅倫斯至少收了前後20個來自中國大陸、韓國的學生。他只是每年八月去一次維也納開大師班。
知道愈多細節,元溥只好戲稱他可能住在永和有一個叫維也納的社區。另一個朋友戲説這叫「騙到地老天荒」:一位因我幫助他高雄音樂會的同學輕鬆笑我:你是不是老把人當流浪狗認養?好心放錯地方?元浦對他沒有第一時間詳細掌握訊息,沒有警告我,覺得抱歉。過去此人剛剛一直發Messenger 給我時,我曾特別問了焦元溥,他只表示對此人的琴藝音色皆不欣賞,不特別恭維:所以他的書沒有訪問這位音樂家。
後來了解此人的謊言人生,發現他因懂得攀緣及包裝假的得獎,包裝誇大不實的洛杉磯表演,他在台灣的商演收入是洛杉磯十倍,在台灣古典音樂家中居然因為多數企業贊助廠商對音樂外行不知音樂會成本竟然收入最高,甚至比琴藝他高出甚多演奏家例如陳毓襄、曾宇謙十倍:自我膨脹的演奏價格接近Kissin :這剛好和其偽貧窮敍事,也和他的琴藝地位天南地北。
我的反應不是憤怒,而是為他感到悲哀。因為成為一個古典音樂家,所以受人尊敬,那必然是自小至大,二十年以上非常寂寞艱難的人生。其他不實行業也就算了,用鑽營「搶錢」的方式搞古典音樂,何苦?又何必?
當然,如果這才是他追求的惟一價值,除非相信了他,因此給予他不該得到的名利之人,這些人可以抱怨:平常人也沒有太多説三道四的權利。
而我曾因尚不清楚狀況前,善心推薦一場音樂會,在此音樂會上,見識他彈奏錯了好幾個音,曲目和其他一個月前彈奏場一半重複,而且皆為太簡易的小品:比起三十年前的他,退步太多:更令人失望的是他看到市長,百般奉承輕聲細語,偽裝老實敦厚:同一個晚上遇見協助他的基層科長馬上勢利變臉大叫辱罵:當時曾覺得此人實在可惡。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
後來想算了,對於此人沒必要再浪費時間,一切隨風而去吧。
某日一群前後不同原因認識他的朋友,剛巧都參加陳毓襄音樂會,晚宴碰上一塊聊天,有的自嘲被騙不只二十年(企業家),有的被騙12年(新聞台副總),他們紛紛嘲笑我資歷最淺,只被騙了兩個月。
但人沒有遇到鬼,就不會遇見天使。
在疫情期間,我們一連串訪問或是報導好幾位音樂家,包括曾宇謙(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銀獎,第一名從缺),林品任(美國印地安那小提琴大賽冠軍),胡瀞云(以色列魯賓斯坦鋼琴大賽第二名,第一名從缺)⋯⋯尤其陳毓襄(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冠軍)。
這一伙因熱愛古典音樂、尊敬古典音樂家的朋友,都因此更珍惜陳毓襄,後來還加入了蔡琴,梁靜茹,小S、辛曉琪、盧廣仲⋯⋯皆對她的琴藝贊嘆不已。年歳,誠摯、努力,使她的音樂包括本人,都愈來愈美。自八月以來,月月一場大協奏曲演奏,絕不重複,全場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感動。
我也老來變身追星族,南北奔跑,參與她如馬拉松般的演奏會。明年一月還有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今天立馬買票,並么喝一群醫生朋友,聆聽天籟。
https://ticket.com.tw/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N0TI46WT
其實人被騙,沒有什麼可恥。騙人的都不覺得他丟臉,我們又何必懊惱?
不遇見魔鬼👹,不會知道誰才是天使!
而且一個人被騙,往往因為你心中仍有溫度,仍持熱情,仍存善良:别人可以利用你的善良,但他偷不走你的善心。
年底回顧往事,早也沒有什麼不悅:感覺好像一陣冷風吹過,如是而已。只是近日南下又聽聞南部一位著名音樂班學校的負責人,因為聽到我的訪問,相信了,邀請此人擔任音樂大師班教學,結果教學不佳之外,一些高層見不到,不順心,即對他又是咆哮數回:使我心生歉疚。
有些事,可以給人留餘地,畢竟人各有志:但有時候,我過度鄕愿,也不全然是好事。
2020年下半年,我惟一的感受是轉折之美:因為陳毓襄,我又回到了自小熱愛的古典音樂,台北辦公室放了鋼琴,有空即彈奏靜心。
年底了,決定送這位美麗的天使,只為藝術全力以赴的陳毓襄一個薑餅屋。我拜託北投大地温泉飯店(奇岩路一號)特別製作,餅屋內一台鋼琴,屋外,還有紅地毯!
瞧!這才是一連串波折起伏故事中,最完美的句點!
訊息聊天技巧 在 Facebook 八卦
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
訊息聊天技巧 在 戀愛診療室lovedoc Youtube 的評價
(右下角開啟自動產生字幕)三個免費挽回教學影片立即參考:https://bit.ly/3bfQmVo
挽回比追求還來得困難,這句話你是否認同?我們在追求階段付出了多少時間,在挽回時可能就得付出比它多一倍甚至兩三倍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看到些許的回報!
雖然挽回之路很漫長,總是感覺自己的努力改變前任都感受不到,但如果你用對的挽回方式的話,才能讓你們的感情通往正確的道路!
但永遠切記一件事情,就是挽回千萬不能急!很多人在看了愛情時光機的招數之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瘋狂丟招給對方,沒有事先判斷目前的感情狀態,導致最後弄巧成拙把前任越推越遠!
因此今天我將會分享四大挽回時期會碰到的阻礙,並手把手教你突破瓶頸,讓前任慢慢習慣全新的你,最後讓前任不知不覺重新喜歡你的復合方法!
挽回階段的四大阻礙:
1.對方分手的意念已經醞釀一陣子
2.做了很多挽回地雷造成對方沒安全感
3.受到親友的影響
4.對方可能有新對象
如果你也面臨以上瓶頸,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話,那我強烈建議你完整看完這支影片,你將會收穫良多!
今天的分享有幫助到你,請在以下留言讓我知道,也請多多分享!
《愛情時光機》三個免費挽回教學影片立即參考:https://bit.ly/3bfQmVo
#戀愛診療室 #愛情時光機 #失戀 #挽回 #復合 #互動 #聊天技巧 #改變 #訊息 #挽回地雷
訊息聊天技巧 在 教你怎麼跟女生在app聊天 - 感情板 | Dcard 的八卦
不知道怎麼和異性聊天也好像都聊不久 ... 執著給你聊10年都不會有結果補充一個聊天大忌假如你傳訊息給女生女生沒回你就等他回就好不要一直問在嗎? ... <看更多>
訊息聊天技巧 在 [分享] 關於男女之間的聊天技巧-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下意識的語言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聊天,先看兩組追女孩時的常見對話。
對話1
男:周末打算怎麽過?
女:在家休息。
男:這麽好的天氣應該出門呀,我和朋友們正商量去郊遊,聽說xxx挺不錯。
女:那祝你們周末愉快了。
對話2
男:終於下班了,你在做什麽?
女:感冒了,剛從醫院回家。
男:最近是流感高發期,要多加小心,我們辦公室不少同事也中招了,今天公司還給我們
發口罩呢。
女:沒事的,謝謝關心……
以上對話的結尾,“周末愉快”和“謝謝關心”是追女孩不順時經常會遇到的回答,稍微
有點兒情商的人都能體會到,一旦女孩說出這樣的話,就好像主人要“端茶送客”一樣,
今天的會客就到此爲止了。
當我意識到這類口號式的語言有結束談話的效果時,我曾經打算盡量不用在自己的朋友那
裏。可是有一次我正准備出門赴約,一個很久沒有聯系過的朋友突然在LINE上跟我打招呼
,他興致勃勃地講起了自己的創業計劃,我剛開始還挺有興趣地聽,並且問了些簡單的問
題,但他越講越詳細,話題越來越收不住,眼看時間來不及了,我打算結束談話,可直覺
告訴我如果此刻對他說我要遲到,恐怕會顯得突兀,于是我試著不再說話,只用表情符號
回複,但這樣並沒有抑制住他的表達欲,突然間我發現口號式的語言才是這種情況下最好
的選擇,于是我在他講完又一段宏偉藍圖時及時插入一句“那就祝你成功了”,朋友的情
商倒也不低,他立馬回答:“嗯,但願如此,有空再詳聊吧。”於是我這才終於下線。
這次經歷讓我有一個發現,那就是在交談的時候,願意聊天的人總喜歡把話題說得更具體
,而不想聊天的人則會順著話題的方向直接概括出結論,言下之意是“我已經都知道,你
不用再多說。
在約會學裏,我們把概括化的語言模式稱之爲“上堆”,把具體化的語言模式稱之爲“下
切”。上堆就像在對話中升起一個防護罩,拉開了你和對方之間的距離,而下切則能傳達
出更友好更信任的態度。
需要強調的是,上堆並不一定是因爲不願交流,比如宅男面對自己的女神,內心雖然很想
多聊,但由于過分緊張,說出來的話經常卻是上堆的,結果導致交流冰冷生硬。所以更准
確些說,上堆的原因應該是內心的不安全感。
栗子
男:你下班後喜歡做什麽?
女:最近在學瑜伽。
男:哦,瑜伽很好。(評價總結式的上堆)
男:今天一起吃飯嗎?
女:要加班。
男:哦,那改天再約。(解決問題式的上堆)
反之,人在安全感高的時候表達往往都是下切的。比如有些閱曆豐富的女孩,即使面對自
己不喜歡的男人,她們也能從容不迫遊刃有余的應付,如果仔細分析她們的語言模式,就
會發現關鍵時刻她們說話都會帶有下切。
栗子
男:周末打算怎麽過?
女:在家休息。
男:這麽好的天氣應該出門呀,我和朋友們正商量去郊遊,聽說xxx挺不錯。
女:太羨慕了(下切感受),可惜我還要收拾屋子(下切原因),祝你們周末愉快了。
那麽爲什麽人在安全感低的時候語言模式會上堆,而在安全感高的時候語言模式就會下切
呢?
因爲上堆屬于男性思維的一種,下切屬于女性思維的一種,男性思維是人在低安全感(應
激狀態)時下意識會采用的思維方式,女性思維是人在高安全感(自然狀態)時下意識會
采用的思維方式。
之所以把應激狀態時的思維方式叫男性思維,是因爲男人的生活多處于這種狀態;之所以
把自然狀態的思維方式叫女性思維,是因爲女人的生活多處于這種狀態。但是,當女人處
于應激狀態的時候她也會使用男性思維(職場上咄咄逼人的女人);當男人處于自然狀態
的時候他也會使用女性思維。(酒桌上喋喋不休的男人)
所謂應激狀態通常都有一個明確目標,或是進攻或是防禦,或是獲取或是逃避。爲了有效
地完成任務,我們只關心跟目標相關的事物,並且盡量找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們需
要經常預測未來的走向,即使關注過去也是爲了探尋動機以便進行推理。面對一個現象,
我們會馬上抽象出它與目標相關的特質,設想它的各種可能性,並且讓自己做出相應選擇
。
作爲適合應激狀態的男性思維,其語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上堆、抽象概括、做出評價、
解決問題、探求動機、預測未來、建立因果、推理總結、防禦否定、目的優先、結果導向
,以客觀爲標准。
所謂自然狀態則是一段與目的無關的過程,我們會關注情境中的每一件事物,收集它們的
信息,但這樣做並不是爲了下一步,而是爲了保持眼前的和諧。面對一個現象,我們會了
解它的細節,以便把握它與整體環境的關系。我們也會關注過去,但那只是爲了從以往的
經驗中獲得參照來確認當下的狀態。自然狀態並非拒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只不過不去人
爲干涉而已。
作爲適合自然狀態的女性思維,其語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下切、具體細節、表達感受、
描述問題、關注過去、對照眼前、羅列現象、就事論事、開放肯定、忘卻目的、活在當下
、以自我爲標准。
同樣一個情境,對于有些人可能屬于應激狀態,對于另一些人卻可能屬于自然狀態,這取
決于當事者的生活經驗與性格個性。我們既可以通過別人采用的語言模式來判斷他們屬于
哪種狀態,也可以通過主動選擇語言模式向別人傳遞出我們處于哪種狀態。
以搭訕爲例,搭訕對很多人都屬于應激狀態,所以那些缺乏經驗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典型的
男性思維:
栗子1
男:認識一下可以嗎……
女:爲什麽呀?
男:因爲我們很有緣(抽象概括的男性思維)/ 因爲你很特別(做出評價的男性思維)
栗子2
男:留個電話可以嗎?
女:這樣感覺好唐突……
男:人不都是從不認識到認識的嗎?(防禦否定的男性思維)
栗子3
男:你在等人嗎?
女:在等我男朋友。
男:那咱們可以做個普通朋友嗎(解決問題的男性思維)
栗子4
男:我想認識你
女:可以呀
男:那留個電話吧(目的優先的男性思維)
接下來再看看有經驗的人在搭讪時是如何使用女性思維來傳遞安全感的:
栗子1
男:認識一下可以嗎……
女:爲什麽呀?
男:剛才在電梯旁看見你,突然覺得如果不過來跟你說句話的話我今天一定會後悔的。(
具體細節的女性思維)
栗子2
男:留個電話可以嗎?
女:這樣感覺好唐突……
男:我也覺得有點兒唐突,但實在很想認識你,找不到其他辦法了(表達感受的女性思維
)
栗子3
男:你在等人嗎?
女:在等我男朋友。
男:你男朋友真有福氣,能讓女朋友等著(就事論事的女性思維)
栗子4
男:我想認識你
女:可以呀
男:我今天恰好路過這裏買些東西,你也是專門來逛街的嗎?(活在當下的女性思維)…
………
多數人在交談時都是通過下意識選擇語言模式,並且還很容易受到自己情緒的左右。比如
一個單相思男士講述他的失敗邀約,如果只是陳述事實(事實就是:他發出邀請後女孩拒
絕了),那麽會很容易得出人家不喜歡他的結論,因此爲了回避這個倒黴的認知、逃避負
面的情緒,他會使用因果關系的男性思維語言模式(他會這樣說:“因爲上周我約她的時
候,她說看看這周有沒有時間,所以我昨天約她下班後一起吃飯,但她好像心情不太好,
所以最後我只好放棄了。”)因果關系的語句看似增加了行爲的合理性,但可惜當事
者只在那些符合自己願望的事實之間去建立聯系,人經常就是這樣自己騙自己的。
應激狀態與自然狀態既是我們應對外界的姿態,同時也決定著我們的心理狀態,所以語言
模式與心理狀態也有著一定的相關性。
拿缺乏經驗的說謊者來說,比如被妻子盤問的出軌丈夫,掩蓋真相的目的再加上緊張的心
態,會讓他們的語言模式呈現出明顯的男性思維。
妻子:昨晚幹什麽去了?
丈夫:跟個朋友吃飯。(抽象概括的男性思維,如果是女性思維表達,會把那個朋友的信
息講得具體一些“我跟我們部門的xxx一起去吃飯了”)
妻子:真的嗎?
丈夫:騙你我天打雷轟。(轉到未來的男性思維,如果是女性思維表達,會回到過去
“真的呀,我們昨晚在yyy吃的”)
妻子:還敢撒謊,昨晚我就在yyy,根本沒看到你!
丈夫:你竟然這麽不信任我!(探求動機、否定防禦的男性思維,如果是女性思維表達,
會進一步針對客觀事實進行解釋“親愛的,yyy最近新開了分店,你去的是哪家呢?
”)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被冤枉的好人由于極度緊張會也會導致男性思維,而一個有經驗的說
謊者因爲訓練有素卻可能會使用女性思維,所以我們並不能單憑語言模式就去斷定真僞,
語言模式只是我們了解說話者心理狀態的一個途徑。
社會學有一派認爲,群體心理也具有女性思維特征,應對公衆就像應對女人。你看那些老
練的政客個個都是下切高手,好萊塢電影經常讓總統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條小狗。我一向覺
得對泡妞最有啓發的電影不是言情片而是政治片,外交辭令中經常會有極致的暧昧語言。
在對付女性思維的對象時(女人或群體),男性思維也並非毫無用處,不過既然是應激狀
態的工具,就應該用在刀刃上。我個人十分喜歡的一部電影《福斯特對話尼克松》裏有這
樣一場戲,記者福斯特現場采訪尼克松,福斯特先聲奪人地質問道:“你承認把美國帶入
深淵嗎?”緊跟著就播放大段災民流離失所的戰地錄像,按說如此下切的內容已經把總統
釘死在案板上了,但老奸巨猾的尼克松一個出乎意料的上堆“全都是我們的對手幹的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他把對畫面解讀完全引向了相反的方向,接著總統又是一個
漂亮的下切,他說出了一大堆繳獲敵軍槍支武器的具體數字,最後再充滿深情地講了一個
故事:“我在匹茲堡遇到一個斷臂的退伍軍人,他用剩下的一條胳膊握著我的手說,如果
你們再早一點出兵,我弟弟就不會被那幫暴徒殺死了。”就這樣,政客用上堆下切的
組合拳把記者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如果是使用男性思維,那麽最好要具備鮮明的觀點或者獨特的視角,而那些人雲亦雲
的道理或者顯而易見的結論其實不講也罷,但宅男跟女孩子的乏味聊天卻往往都是在重複
這個毛病。
比如在找女孩要電話的時候,女孩問:“爲什麽要給你電話呀?” 即使同樣做上堆式男
性思維的回答,“因爲我不是壞人”就比較俗套,“因爲你不是壞人”則比較有
趣。
作爲聽話者,語言模式的最大用處是幫我們判斷說話者的心理狀態,但前提是對方並不打
算刻意欺騙,所以這個方法尤其適用于男女關系的初期階段。因爲在沒有厲害關系的交往
初期,女人沒必要對追求者口是心非,盡管她們也經常有話不直說,但那是因爲你對她而
言還不具備個體意義,你只是她某一種社交關系的成員之一,她要用對那一類人說話的方
式對你說話。可是缺乏經驗的追求者卻往往由于錯誤定位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而曲
解女孩所說的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語言模式是我們進行理智判斷的好幫手。
栗子
女:不要再喜歡我了,喜歡我會讓你受傷,我現在不想傷害任何人。
聽到追求的女孩這樣對自己說話,很多男人的第一反應是表忠心的時刻到了,于是各種赴
湯蹈火的豪言壯語外加故作輕松的俏皮話就奔湧而來。但是,還是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女神
的語言模式:
1、不要再喜歡我了(明確的指令)
2、喜歡我會讓你受傷(未來時+警告)
3、我不想傷害任何人(上堆)
顯而易見全是男性思維,人家充其量是在跟你坦誠相待有話直說,千萬不要以爲女神是有
苦難言,在用反語暗示你來英雄救美……這時候最合適的回應可以是:“好吧,我都聽你
的,你好好保重,等想傷害人的時候從我開始。”
而作爲說話者,恰當選擇語言模式可以讓我們在交流的時候發揮更好的效果。對此我的粗
淺經驗是:在沒有衝突(或者靈感)的時候,多使用女性思維,至少可以氣氛友好;在有
衝突(或者靈感)的時候,要使用男性思維,這樣才能確保優勢(或者有趣)。
最後總結一下:男性思維適合解決問題矛盾,女性思維適合處理人際關系。仔細觀察生活
,你會發現那些厲害的人物往往都能兩種思維方式切換自如。
BY中大盧廣仲
分享原由:
分享內容:
--
很羨慕國外那種老夫老妻 七老八十了還能手牽手一起散步旅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1.33.190.18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419603318.A.8E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