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媽媽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體,一個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人,別因為單一的情緒失控問題,替自己貼上問題媽媽的標籤,掩蓋掉自己的無數優點。
我就是我,有過愛、有過恨、有過心痛、有過傷心、有過幸福,都是伴隨自己走過人生的重要感受。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走過。
媽媽散發出的「我沒事」氣味,會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知道「我也會沒事」。
取自《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談到我們內在要有安穩,才能在關係中給出安穩。這麼巧,跟這篇摘文的概念重疊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5848830192156/
「每個人都擁抱著自己的傷痛過日子,這就是人生。」
長大的過程中難免受點傷,但常在版面上的朋友就知道,不用去否認它。否認它,就難以消化、整理,並且更是不容易走到在傷痛癒合後新生。假裝傷痛不存在,常常反而無意識地重複,我們其實並不一定喜歡的行為模式。
「媽媽的創傷不是疾病,它是認真活過的證據,是捱過歲月的痕跡,是一起生活的同伴,也是往後還要攜手成長的自身一部分。」
還好,大部分我遇到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願意面對自己以前的痛。然後,藉著傷,去成長。
「孩子會因媽媽的創傷而獲得鍛鍊,因媽媽的創傷而受到更多呵護。」
不過,孩子不一定有能力承受來自媽媽的傷,這是我跟作者看法不一樣的地方。不少孩子因為原生家庭的對待,需要在長大之後耗費許多時間復原。
但是順利接納並轉化傷痛,可以讓我們更堅強果敢,這我贊成。過去的傷痛,其實可以是幫助我們迎向未來挑戰的能量。
祝願您,把握自己的主體性,並且成為完整的自己!
.
ps. 昨天早上有贈書活動,歡迎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72499342766349/
*********************************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文/ 尹宇相】
媽媽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體,一個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人,別因為單一的情緒失控問題,替自己貼上問題媽媽的標籤,掩蓋掉自己的無數優點。媽媽一時的脾氣失控,不會毀掉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因此導致孩子情緒出問題。
孩子的「心理耐受程度」是天生的,與媽媽的創傷程度相互搭配。帶有創傷的媽媽生下的孩子,心理耐受度也會相對高,因此不用太擔心。孩子能掌握媽媽的特性,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而且孩子比媽媽更強、更聰明,具備守護自己的力量。明智、厲害的媽媽,是相信孩子自身力量的媽媽。
與其在情緒失控後,焦慮懊悔「我沒資格當媽媽,孩子會被我毀掉」,對孩子抱持信任,心想「雖然我一時失控,但孩子有守護自己的力量,不會有事的」,不是更好嗎?
執導心理劇將近二十年,我見過近千名主角,他們的人生如同一部部小說,不少案例曾在年幼時期遭受虐待,許多人是在「我幹嘛生下你這種人」、「你應該要是兒子的」、「都是你讓整個家雞犬不寧」這類謾罵聲中長大,然而,這些承受苛薄對待、遭受虐待而長成的主角們,不是入院治療的精神疾患,而是老師、護理師、社工等深具專業、過著穩定生活的人。
每個人都擁抱著自己的傷痛過日子,這就是人生。孩子的人生不會因為父母稍微動手打一下,或是一時抑制不了怒氣而毀掉。孩子沒有這麼脆弱,人生也是這麼純粹。媽媽的創傷不是疾病,它是認真活過的證據,是捱過歲月的痕跡,是一起生活的同伴,也是往後還要攜手成長的自身一部分。
孩子會因媽媽的創傷而獲得鍛鍊,因媽媽的創傷而受到更多呵護。
以下是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某位媽媽發表的文章。
***
我是個可怕的媽媽,習慣用果斷、嚴厲、恐嚇的語氣對女兒說話,我想應該是受到我媽的影響,因為我也是在這種對待下長大的。剛開始,每次發現自己出現這種舉動,我都會陷入痛苦、內疚的情緒中。決心「絕對不要跟我媽一樣」,卻不容易改變。但現在的我不再自責了,我決定盡最大的努力改變,忍不住又出現同樣舉動時,跟自己說聲「啊,我又犯同樣毛病了」。
我無法完全抹掉可怕的媽媽樣貌,因為我從小看著長大,耳濡目染下早已習慣了,否定我的樣子等同於否定自己過去所有的人生,否定過去的人生又怎能以自己的身分,繼續過生活?我試著去諒解不得不那樣做的媽媽的無奈,也諒解不由自主沿襲媽媽舉動的自己,並且對於努力克制這種舉動的現在的自己,給予鼓勵。除了持續盡力改變外,別無他法。我曾非常厭惡那樣的媽媽,但現在我還是很愛她,一路以來也相處得很好。
因此我在想,作為媽媽的我看似有很大的問題,但或許那根本不是問題。即使我在權威的媽媽底下長大,照樣捱過強烈的叛逆期,反抗到底、走自己想要的路⋯⋯。
我雖然嚴格,但也能激起孩子不服輸的念頭,不是嗎?孩子會生成戰勝媽媽的能力⋯⋯我相信我女兒會成為這樣的孩子。
不論過程如何,重要的是現在的我過得很好,而我女兒會過得比我好,因為我比自己的媽媽更嚴厲。至少我已有所覺察,知道這樣對孩子的態度是不對的。能雲淡風輕地分享自己的心情、對媽媽和女兒懷著感謝、對自己感到驕傲,我想這就夠了吧。
***
寫出這篇文章的媽媽相當了不起,她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年幼時期雖然受過傷,但那些傷會在人生路上慢慢克服,照樣能走過結婚、生子階段,順利生活至今。這樣的心態是健康的。我就是我,有過愛、有過恨、有過心痛、有過傷心、有過幸福,都是伴隨自己走過人生的重要感受。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走過。這位媽媽的女兒一定會是個自信磊落、勇氣過人的女性。媽媽散發出的「我沒事」氣味,會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知道「我也會沒事」。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725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https://www.facebook.com/babelinsid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萬的網紅chea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歷史文獻與國際法來看,釣魚台是屬於誰的呢?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345 解密陌生人 參考資料: 釣魚臺主權爭議之研究-林昕暐 從國際法觀點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兼論台灣法律地位適格性-林建璋 成為VIP訂閱戶 每月台幣30元起 享...
「解密陌生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cheap Youtube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心得] 解密陌生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EP.18 《解密陌生人》要真正理解一個「陌生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代價是什麼?|《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為什麼老是看錯人?#解密陌生人,好書&心得&抽書分享 的評價
- 關於解密陌生人 在 解密陌生人PTT的文章和評論 的評價
解密陌生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言語就像一面鏡子,投射出說話者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惡言相向、差勁態度,我們在糾正孩子的同時,不妨想想自己說話的方式是不是也應該改一改?
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往往影響了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我們批判事情的態度,教育著孩子面對事情的高度。
不要怪孩子的觀念偏差,他們總是看著大人所指的方向。不要怪孩子不懂付出,只計較利益得失的是大人。
取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禮物》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有贈書活動,歡迎還沒有看直播的朋友,可以點開連結參與。跟神老師一開始就談到業配這件事,還有對家長的友善,不一定都能有友善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69130186600167/
某次我請一位家長,別在孩子面前罵髒話。結果,家長反過來對我怒吼,至今印象深刻。
有時候我跟朋友們聊天的時候,我常感覺,同溫層的影響真的很大。有人的視野只能看到身邊的朋友如何帶小孩,就以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所以對於目前我們社會中,還有家長對著孩子表現不適切言行的事實,視而不見。
我也跟不同長輩聊過,他們喜歡數落「年輕人」(包括中年人)的缺點,這我能理解,因為時代價值觀不同。然而,我同時能看到他們的言語中所隱含的態度,如果放在生活中,很難好好跟人相處。
給不出尊重的人,也常不被尊重!於是繼續怨懟這個世界,把自己活成受害者。
我還是常有自己是外星人的感覺,我常看到觀照不足的無明,地球人如何自陷於地獄的處境。所以在某些場合,我常保持靜默,因為我所說的話,容易得到白眼,甚至訕笑。
這跟我在版面上的反差好大,大部分朋友常給我鼓勵,這體現出各位朋友的修養。我真的很感恩,這其實真的不容易。
祝願您,能藉著孩子,看見自己!
.
ps. 也可以在神老師的直播下方參與贈書活動,可以提升中獎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38784199805261/videos/391711311805714/
……………………………………………………………..
言語是一面鏡子
【文/ 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
小時候我長得頭好壯壯,國小畢業時身高就有一百六十三公分。每天出門坐車上學時,都會遇到一個鄰居阿北,他總是對著我說:「啊!妳是吃歐羅肥嗎?妳都把妹妹的東西搶去吃吼?不然怎麼長得這麼壯、這麼胖。」、「啊!妳的聲音怎麼這麼難聽、這麼沙啞?」……本來就沒什麼自信的我,聽他這樣說,更覺得自己很胖、很醜、很壯。我也沒有吃得比較多,為什麼媽媽要把我生成這樣?為什麼我的聲音這麼難聽?好長一段時間,我覺得非常自卑。
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總是說想去死,我跟他媽媽提到孩子缺交作業時,媽媽脫口而出:「妳告訴他,他死定了!」、「叫他去死一死算了,我等著幫他收屍!」提到先生時,她又說:「有時真的很想殺了他!」
我跟媽媽說:「妳有沒有發現自己總是把死啊、殺啊這些字眼掛在嘴上?」
媽媽想了想說:「真的耶!我老公前幾天才跟我講,如果妳說要殺我是真的,我應該死八百次了!」
媽媽經常把死掛在嘴巴上,孩子自然有樣學樣,只要一遇到困難就會說想要一死百了。
另一個單親的孩子說話時一定會出現「靠!」這個字,糾正了很久,他才慢慢改掉這個壞習慣。有一次孩子爸爸到學校警告我,不能讓媽媽來看孩子,一開口就是:「靠!」我才知道孩子的口頭禪是從爸爸那裡學來的。
還有一個孩子,在我們討論外籍移工時,立刻舉手說:「我媽媽是外傭!」我問他怎麼能夠這樣說?他說:「我爸爸都說她是外傭,來做家事的。」令人傻眼!
朋友告訴我,她的孩子總是用很傷人的話來嗆她。有一次我們聊天時,她說:「孩子要我付錢的時候,我就跟她說:干我屁事?」
我反問她:「妳的小孩是不是都這樣跟妳說話?」她才恍然大悟。
我告訴她,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孩子回應我們的就是同樣的語氣和態度,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但是,妳受得了嗎?是不是母子之間很快就吵起來了?
有次聽到朋友的孩子嗆媽媽:「妳吵什麼吵?」我一點都不訝異孩子會這樣說,因為每次聚會時總會聽到朋友罵老婆:「妳吵什麼?閉嘴!白癡!」夫妻之間的相處,絕對會影響孩子的說話方式。
孩子說話沒大沒小、總是批判抱怨、經常把「幹」字掛在嘴邊、對同學的態度惡劣、對很多事物表現嫌惡的態度,開口沒有一句好話,很多時候都是從父母身上耳濡目染而來的結果。
言語就像一面鏡子,投射出說話者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惡言相向、差勁態度,我們在糾正孩子的同時,不妨想想自己說話的方式是不是也應該改一改?就算是生氣時也要把話好好說,針對事情討論,而不做任何人身攻擊。
.
以上文字取自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禮物:神老師愛的全教養,用理解取代責備,擁抱孩子的不完美!
博客來(簽名版)|https://bit.ly/2BBNPFY
博客來(一般版)|https://bit.ly/3hX62P5
金石堂|https://bit.ly/37TXnIL
誠 品(簽名版)|https://bit.ly/31fDj23
誠 品(一般版)|https://bit.ly/2CCFbYz
讀 冊|https://bit.ly/37VCLzK
三 民|https://bit.ly/2BqiC9b
mo mo|https://bit.ly/2VxPYdd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神老師&神媽咪
https://www.facebook.com/%E7%A5%9E%E8%80%81%E5%B8%AB%E7%A5%9E%E5%AA%BD%E5%92%AA-138784199805261/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解密陌生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關心他不是控制他
關心一個人,不是要這個人來符合我們的期待。在傳統上,很多人都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對方身上,然後用「為你好」來合理化。
想盡辦法要他人順從,這顯然跟「關心」有一段距離。但以前所謂「關心」一個人,常常是給建議,或者表達很多我們的擔心,接下來會用各種手段,包括威脅、欺騙,要一個人照著我們的指令做,來讓我們不用擔心,或者滿足我們的需要。
讓我們再從大師的一首詩,重新理解關心或同理的真義:
……………………………………………………………………….
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
欣賞你,而不帶任何評斷;
與你同在,而沒有任何侵犯;
邀請你,而不強制要求;
離開你,而不會有愧疚;
指正你,而非責備;
並且,幫助你,而不讓你感覺被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能真誠地會心,
然後,豐潤彼此。
〈我想到達的境地〉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
關心,常常是傳遞溫暖與愛。關心化為行動,常會使用到「同理」的語言互動型態。
在界線分明的情況下,我們跟對方同在。然而,即便跟對方再如何親近,我們也不隨意越界。
再以昨天早上文章中的例子來說:
孩子:為什麼我不能繼續玩?
媽媽:你不能繼續玩,所以很生氣,是這樣嗎?
孩子:對啊,很不公平,其他同學都可以玩很久,只有我不行!
媽媽:(等待)我以前也會覺得,其他人有的東西,我都沒有,我會覺得我媽對我不好!
孩子:那你知道你還不答應給我玩?
媽媽:我感覺你很急著要玩,很怕我不答應你(等待),我現在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做,因為我也跟你一樣,會害怕,怕你這樣一直玩下去,對眼睛不好!
……
孩子表達生氣,是他的權力,我們連孩子好好表達生氣都不允許,這通常是我們越界。但時間到就要按照約定把手機收回來,這是維持我們的界線,是我們的事。
我們可以因此感覺煩躁,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煩躁,我們為此負責,我們可以以成熟的方式表達我們的煩躁。可是,孩子同時得要用成熟的方式,表達他的生氣,如果孩子越界了,像是以罵三字經的方式來表達生氣,那我們要再次維持我們的界線,說明孩子這樣的行為,在家裡並不合適。
(界線的設定,常要經過雙方或家庭成員不斷討論,而不是單方面的片面決定,這當然也跟孩子的年紀有關。)
我們可以提出請求,但孩子可以拒絕,孩子要拒絕是他的事。但孩子拒絕,不等於我們要撤除界線,維持界線是我們的事,即便我們心煩。
但從頭到尾,我們依然可以使用「同理」,包括一直去反映孩子的情緒。跟孩子的情緒同在,這可以在互動中不斷持續,孩子可以生氣、挫折、無奈、委屈……,我們都能陪伴,並且能溫暖回應。
同理對方,跟設立界線,不相違背。
不過,這說到底,是大部分人只能給出「有條件的愛」--也就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會愛你。即使你沒有滿足我的期待,我依然愛你,這對大部分人會有困難。
當我們不愛對方,也就不太可能使用同理了!
所以我才會常提到,第二層的愛,走到一個點之後,便成傷害。因為自我中心式的「愛」,常常不太是把對方當成「人」,比較像是把對方想成滿足自己的「工具」或「功能性」的存在。
再更深一層來說,大多數人從小到大受到長期制約,也只能有條件地愛自己。只要自己沒有滿足自己的期待,自責便跟著來。小時候被大人責備,漸漸內化,長大了變成自己責備自己,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突然能無條件地愛著另一個人?
因此,我在直播時才會提到,不會「同理」也無妨。大部分人連好好說話都做不到,有時吵吵鬧鬧,有時歡歡喜喜,少數時候互相折磨,這便是常態。這種常態也沒多糟,千古以來許多人生也就這樣回歸塵土,苦多於樂,這也自然平凡。
平凡也是福,如此看待便好!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解密陌生人 在 cheap Youtube 的評價
從歷史文獻與國際法來看,釣魚台是屬於誰的呢?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345
解密陌生人
參考資料:
釣魚臺主權爭議之研究-林昕暐
從國際法觀點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兼論台灣法律地位適格性-林建璋
成為VIP訂閱戶 每月台幣30元起 享有不同的專屬粉絲福利
https://tinyurl.com/y2b43ap2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heapAOE/
discord群組:
https://discord.gg/ymNuMVg
cheap遊戲副頻道:
https://tinyurl.com/y3hfw7du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7Zxi16AaQ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sIuHlXCbsUMIpIyYZqhz24ei-AQ)
解密陌生人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評價
你知道嗎?要從一個人的外表跟臉部情緒判斷他是怎樣的人,可能是非常失準的。騙子可以看起來忠厚老實,間諜可以看起來忠心耿耿,無罪的人可以看起來緊張兮兮。然而,要真正透徹地理解一個「陌生人」,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解密陌生人》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之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爭議,主要原因是內容碰觸到許多敏感議題,例如:白人警察路邊臨檢黑人女性最後演變成獄中自殺、史上最駭人的兒童性侵案被掩蓋長達20年、校園撿屍性侵是酒精催化後意識不清的結果。
作者試著從這些真實案件中抽絲剝繭,指出這些悲劇事件的背後,跟「人們對於陌生人的誤解和盲點」有著強烈的相關性。我們該如何認識眼前的陌生人?又該如何跟他們打交道?書中給的不一定是答案,而是顛覆你既定看法的另一種新視野。
📝部落格文字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alking-to-strangers/
🛒購書連結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commends/talking-to-strangers-2/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引爆趨勢》讀後心得:點燃讀書動力的3種方法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tipping-point/
《為一般人而戰》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假議題?還是真良藥?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r-on-normal-people/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mocratic-economy/
《真確》 一張圖認識10大直覺偏誤以及我們該如何求真
https://readingoutpost.com/factfulness/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讀後感
https://readingoutpost.com/guns-germs-and-steel/
📚我讀過的其他好書,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9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8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8-favorite-books/
2021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read-50-books-a-year/
喜歡看別人的讀書心得與書評?愛書人50個私藏去處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lover-collection/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Website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關於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官方網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
語音信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act
訂電子報: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Outpo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Gm7SYuirQ0/hqdefault.jpg)
解密陌生人 在 EP.18 《解密陌生人》要真正理解一個「陌生人」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 解密陌生人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之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爭議,主要原因是內容碰觸到許多敏感議題,例如:白人警察路邊臨檢黑人女性最後演變成獄中自殺 ... ... <看更多>
解密陌生人 在 代價是什麼?|《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關於信任】相信陌生人,代價是什麼?|《 解密陌生人 》|Talking to Strangers. 666 views · 1 year ago 衣櫥裡的讀者Podcast ...more ... ... <看更多>
解密陌生人 在 [心得] 解密陌生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作者簡介
《解密陌生人》一書由 Malcolm Timothy Gladwel (以下簡稱葛拉威爾)所著。葛拉威
爾是加拿大籍的記者,曾在《華盛頓郵報》任職近十年,且自 1996 年起為《紐約客》的
特約撰稿人。葛拉威爾是這個世代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 100
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其著作有《引爆趨勢》、《決斷 2 秒間》、《異數》、《大開
眼界》、《以小勝大》、《解密陌生人》以及在今年四月出版的《The Bomber Mafia》。
書籍簡介
《解密陌生人》一書的原文書名是《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
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從原文書名不難看出,本書探討的是與陌生人接觸時應
該注意的事情,但本書並不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與陌生人交涉,或是如何快速判斷陌生人的
特質。本書的主要內容,在中文版的副標題有很好的歸納:「顛覆識人慣性。」本書討論
的主題類似行為經濟學書籍探討的人的「捷思」或是「不理性」,內容以大量的故事實例
來討論在我們遇到陌生人時,通常會有哪些慣性。
本書將近五百頁,內容是以由大量的故事組成,所以閱讀的體驗很輕鬆良好。本篇心得我
會介紹書中提及的三項識人慣性:預設為真、透明性與耦合。礙於篇幅,我會以介紹這三
個概念為主,對這些概念有興趣的版有可以翻閱本書來閱讀相關的佐證故事。另外,本篇
心得不會附上章節筆記,原因是本書的寫作手法偏向小說,大量的事件、故事並不適合做
節錄。
內容簡介
#預設為真
「預設為真」的含義很簡單,就是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一開始相信的,社會所普遍認同的
就不是假的。也可以翻譯成,我們通常會相信另一個人所說的話不是假的。舉例來說,當
你去小北百貨想找一個商品卻找不到時,你會去詢問店員。當店員告訴你這件商品在左邊
數來第二列的最後面時,正常的人不會懷疑店員所說的話的真實性。
這種情況不是很正常嗎?是,是很正常。但如果我們把這種模式套用到另一個場景,就會
有截然不同的成果。在龐氏騙局發生的那幾年期間,有無數投資者與 Charles Ponzi 談
過話,有無數精明的公司將錢交給他來運作,但他們都沒有發現 Charles Ponzi 是個騙
子。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預設為真」: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是不虛假的,於是總是
輕易的相信別人。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傻子,確實有精明的人看出這個
龐氏騙局並且在早期就提出顯著的證據,可是社會並沒有因此拋棄對 Charles Ponzi 的
信任。為什麼?
你相信一個人不是因為你對他沒有疑惑。相信不等於沒有疑惑。你相信一個人是因為你對
他的疑惑不夠多。
因為要跳出預設為真的模式需要所謂的「觸發器」。觸發器和懷疑(第一個懷疑的念頭)
不一樣。我們只有在反對我們初始假設的理由變得明確時,才會跳出預設為真的模式。換
句話說,我們的行為不像神智清醒的科學家,慢慢搜集某件事是真實或虛假的證據,然後
達成一個結論。我們的做法剛好相反。我們先相信,直到我們的懷疑和疑慮達到再也無法
自圓其說的程度,然後我們停止相信。也就是:我一直相信你,直到我再也無法相信你。
值得討論的是,「預設為真」是有助於我們智人生存的,智人社會的特色之一是大量的協
同合作。如果每個人不能預設為真,每個人都在懷疑他人的話,這樣的社會根本無法達成
合作。換個角度來說,偶爾被欺騙一次不會阻止我們傳遞基因或嚴重威脅物種的生存。但
另一方面,有效的溝通對我們的生存有極重要的影響。這樣說來,「預設為真」的模式深
耕在我們與陌生人的互動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要如何解決預設為真造成的問題?讓我們先想想看「不預設為真」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這幾年有個熱門的詞剛好就在描述這種人:「響哨者」。在所有人都認為社會運作正常的
時候,有那麼一個人站了出來説:「這社會有問題!」我們通常會認為這種人勇敢,擁有
卓越的見識且值得敬佩,但如果我們會願意成為響哨者嗎?或是我們會願意活在一個人人
都是響哨者的世界中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於是,我們可以做出以下的小結:預設為真
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能做的是理解有「預設為真」這件事情的存在,並且在那一兩個響
哨者出現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基於自己相信的人事物而否定他。
#透明性
「透明性」指的是我們傾向於認為他人的行為舉止就代表著他人的內心世界。透明性的概
念是人的行為舉止(他們對外表現自己的方式)提供一個真實而可靠的窗口,讓人能了解
他們內在的感受。它是我們用來了解陌生人的第二種關鍵工具。當我們不認識某個人,或
無法與他們溝通,或沒有時間深入了解他們時,我們相信可以透過他們的行為和外表來了
解他們。
我們往往根據人的外表來判斷是否誠實。能言善道、自信、握手有力、友善和有魅力的人
,被認為值得相信。緊張、閃爍、口吃、不自在、做飄渺而繞圈子解釋的人則不值得相信
。可惜的是,「透明性」這件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當我們面對陌生人時,我們必須以概
念-刻板印象來取代直接的體驗。而這種刻板印象經常是錯的。一個閃神閃爍的人一定是
在說謊嗎?一個說話支支吾吾的人一定是有所隱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作者提供了許多實例來說明有關「透明性」概念的錯誤之處。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報導說犯
罪者從派出所或法庭走出來時「毫無悔意」。這便是「透明性」的概念在作祟,人們普遍
認為一個懺悔的人會低下頭、哭泣、哽咽等等,但又「面無表情」或是「微笑」便是毫無
悔意呢?世界上就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表達情緒時做的行為和我們普遍認為的不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建造了一個世界,有系統地歧視某些類別的人,只因為這些人無意中違
反了透明性的荒謬概念。
透明性很荒謬這一點讓冷讀術毫無用武之地,甚至讓許多社會上既定的程序產生爭議。例
如法官在審判犯人時究竟要不要親眼看著犯人?或是公司主管在面試招聘時,究竟需不需
要直面面試者?預設為真是一種偶爾發生且無可避免會誤導我們的重要策略。透明性是一
個看似常識的假設,結果卻是一種錯覺。不過,兩者都引發相同的問題:如果我們接受我
們的缺點,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必須接受,了解陌生人的探索有現實上的極限。我們
永遠無法知道全部的事實。我們必須滿足於不完美的真相。與陌生人談話的正確方法是帶
著審慎和謙遜。
耦合
「耦合」指的是所置身情境的重要性。書中以「自殺」以及「犯罪」舉例。
我們談談「自殺」。一般來說,大眾對於自殺者的印象是那些死意堅決的人,可是一些研
究結果並不支持這個想法。許多人並不是想自殺,她是在尋找一種殺自己的「方法」。而
且不是任何方法就好。這就是耦合的重點:行為是特定,人必須找到適合的方法。舉例來
說,在 1960 年代初期,英國 25 歲到 44 歲女性每百萬人約有 100 人自殺,其中接近
一半是以煤氣自殺的(當時煤氣的取得非常容易,打開煤氣管關緊門窗就能離開這個世界
)。而到了 1977 年英國全面完成改用天然氣(比起煤氣能大量減少產生一氧化碳)後,
自殺率下降了幾乎一半。
這個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那些自殺者並不是死意堅決的。只是剛好在情緒低落時,他
們置身的環境有極易取得與執行的自殺方式。只要我們讓自殺的成本大幅提高,便能有效
地抑制自殺的情形。和自殺一樣,犯罪與很特定的地區和背景有關聯(這就留給各位在本
書中查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那些死意堅決的人,我想本書的意思是,這
世界上很多不幸的發生都是耦合的,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注定要發生的。
跳開自殺這種沈重的話題,耦合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你接觸陌生人時,你必須自問你在何
處、在何時接觸這個陌生人。陌生人的行為與地方和背景緊密關聯,換句話說,當我們面
對陌生人時,必須連整個背景都考量進去。「這個人是外向開朗的」並不是一個好的敘述
,「這個人在派對的場合是外相開朗的」會比較合適,因為可能這個人在正式的談判場合
便會不知所措。
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讀葛拉威爾的書。念完本書之後,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葛拉威爾真的名不虛傳
。
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層層逼近的邏輯架構,都是這本書容易閱讀的理由。但關於內容就
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畢竟葛拉威爾的整本書都是建構在「正面確認」的概念上(給一
個理論,然後找出一堆符合這個理論的故事),但負面確認才會是真正站得住腳的說明方
式。例如,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便曾否認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提出的「一萬小時
法則」。
於是,雖然我並不是本書討論的內容的專家,但我想試著給出一些針對本書的反思。在《
不對稱陷阱》中,塔雷伯曾大力批評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H. Thaler,認為他提出的人
的「不理性」或稱「捷思」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那些不理性便是人類日常生活的預設,將
這些不理性提出,或是批評一些人基於預設的行為不理性根本就是荒謬的行為。根據信念
評斷人們是不科學的。世界上沒有信念有「理性」那樣的東西,只有行動有理性。行動有
理性只能用演進(存活)方面的考量加以評斷。
將以上的邏輯套用到本書提到的三個識人慣性:預設為真、透明性、耦合中,這三個慣性
有哪幾項是不合理的呢?如果說,存活下來的便是最具有反脆弱性、最有理性的事物,那
麼這三個慣性便都相當合理(畢竟是智人演化了幾百萬年後還殘留的行為模式)。但問題
是,這些慣性真的是「存活下來」的嗎?還是「近代被發明出來」的?透明性的概念認為
人的表現代表了他的內心世界,那麼,哪些行為與哪些內心變化對應呢?世界上的每個地
方,歷史上的淵源長河中的每一個人的同一個心情,真的都會對應出同一些動作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參照書中內容,以及一些人類學研究)。於是,「透明性」的概念
確實是需要多加注意不要犯下的謬誤。那「預設為真」和「耦合」呢?我想,這些討論就
等日後讀者讀完本書後再行定奪了。在讀書時吸收內容,在讀書後思考內容。我想本書在
我的閱讀歷程中帶給我的感觸已經遠超書本裡面提及的內容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3.145.3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9319934.A.3D0.html
※ 編輯: biemelo157 (220.143.145.30 臺灣), 12/12/2021 22:42:17
※ 編輯: biemelo157 (220.143.236.57 臺灣), 12/13/2021 22:14: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