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Japan娛樂】日本動畫大師今敏 7部作品香港上映: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 今敏特別企劃
來自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的特別企劃,一部新紀錄片,還有六部他的作品都可以再在戲院看了:
- 《藍色恐懼》(演出名單簡介在留言)
- 《千年女優》
- 《東京契爺》
- 《盜夢探偵》
- 《妄想代理人》(分前與後篇)
- 《今敏:造夢大師》
*「我要懷着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我就先走一步了。 」
這是日本動畫導演今敏(1963-2010) 的遺言。他走得太早,46 歲因癌病去世,死前念茲在茲是未及完成的《造夢機械》。把劇本、分鏡、角色和世界觀的設定都獨攬一身,今敏對「放任」與「傲慢」既自責又自喜;然而正是「這樣的家伙」,才能創作只有他能完成的動畫,他亦盼自己走後作品及精神仍能延續下去。
從首作《藍色恐懼》(1997)開始,他執導的四部長片及一部電視作品皆被譽為經典,每部都神采飛揚,且影響深遠。戴倫阿羅諾夫斯基的《迷上癮》(2000)就算購買版權也要直接翻拍《藍色恐懼》中浴缸一幕的分鏡向他致敬;基斯杜化路蘭的《潛行凶間》(2010)無論意念、場面以至角色設計,跟《盜夢探偵》(2006)也有驚人相似之處。
今敏以漫畫家身份出道,發表短篇及連載漫畫,曾任大友克洋助手,協助繪製《阿基拉》漫畫,亦因大友克洋的關係,開始涉足動畫製作。今敏作品犀利之處,是以澎湃的想像力和絢爛的表現手法,刻劃現代人的焦慮、雙面人格、多重身份的交疊、想像與現實的交纏,以至對理想鍥而不捨的追尋,他所呈現的不是片面的熱血正能量,而是瞄準人性弱點,直視社會陰暗面。自言是最具野心的電視作品《妄想代理人》(2004)就是反療癒,如今敏所說,是「給那些拼命為自己找藉口的人狠狠一棒」。
今敏既能駕馭電視動畫篇幅,又可把個人風格和創作主題濃縮在一分鐘短片《早安》(2008)。《千年女優》(2001)不斷奔跑尋覓所愛,《東京契爺》(2003)在社會邊緣尋找幸福,即使在紛亂人世,今敏的動畫世界始終相信救贖的力量。最後一部長片《盜夢探偵》可謂集大成之作,不但影像絢麗奇幻,更以瘋狂夢境逼視社會病態,並透過通往潛意識的路,令角色尋回一直被壓抑的夢想。
「他絕不原諒最輕微的錯失。」在柏斯高亞歴斯雲信執導的致敬紀錄片《今敏:造夢大師》裏,大師矢志追求完美的精神,即使離世十年,依然教人悠然神往。
今敏:夢之宇宙 / 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2021
詳情:cinefan.com.hk/zh-hant/period/2021-zh-hant/summerif-2021/
by #Likejapan_Owen
==========
新影片 / 逛逛東京:淺草商店街+東京最大道具街合羽橋
https://youtu.be/FIy4EFsntEU
新影片 / 12分鐘讓你了解VOCALOID
https://youtu.be/wvl8T-_swAM
LikeJapan IG 日本旅遊相片更新中:
www.instagram.com/like.jap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臺灣吧全新強檔【故事・臺北】 帶您感受臺北商圈的城市魅力 ! ! ! 合作洽談:[email protected] 【故事・臺北】不只是說故事,更希望將臺北在地的好文化、好品牌推廣出去。這次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即將邁入150年的臺北老品牌「郭元益」。郭元益除了傳承傳統糕餅文化,還不斷融合傳...
角色設計 買 斷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日本卡通《小英的故事》原名「ペリーヌ物語」(佩琳的故事),改編自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馬羅(Hector Malot)的文學名著《孤女努力記》(法文原書名為 En Familie,英譯本書名為 Nobodys Girl),全片共53集(每集25分鐘),從197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首播,當時還獲得了日本文化廳所頒發的昭和53年度(1978)「TV優秀映畫作品賞」肯定。台灣的台視(台灣電視公司)於1979年7月2日至9月4日首播中文配音版本,之後還在1981.11.06~1982.06.25、1986.01.23~1986.06.26、1986.08.15~1986.12.31重播多次。
《小英的故事》與改編自馬羅另一部小說《苦兒流浪記》(Sans Famille 英譯 Nobody's Boy)的日本卡通《咪咪流浪記》是姊妹作。
故事敘述少女小英在法籍的攝影師父親過世後,隨著印度籍的母親帶著可愛的小狗小黃,乘著由驢子小皮拉的蓬車橫越大半個歐洲,為了要投靠住在法國北部工業大城馬羅克爾的祖父。歷經千辛萬苦,母親終於帶著小英抵達法國,但卻在見到小英的祖父之前,便因一路上的舟車勞頓和心力交瘁而病逝了;臨終之際,母親殷殷叮嚀小英,即使找到了祖父,也一定要等對方自願付出關愛後方能相認。因此,小英使用化名玉珍去見祖父,之後迂迴的認親過程正是故事中精彩之處。
《小英的故事》前半段,主要描述小英與母親於旅途中的種種經歷。在橫越歐洲的漫長路程裡,小英和媽媽使用父親所遺留下來的照相機,沿途幫人拍照以賺取旅費;每停留一處,她們都會與當地的居民或旅人互相幫助,也發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隨著母親逝去,故事的後半段則著眼於小英以化名進入祖父所開設的紡織廠工作,因緣際會地從女工升格成為祖父的翻譯員,再進而成為祖父的貼身私人秘書;漸漸地贏得祖父的信任與激賞,最後終於能夠與祖父相認的感人歷程。
十九世紀歐洲社會文化之逆轉
我們將小英的旅行經驗,放入啟蒙時期以來的歐洲社會文化脈絡來檢視,便能讀出其中的激進(radical)批判意涵。儘管原作者馬羅在故事的前半段對於十九世紀的歐洲資產階級社會作了詳細的描繪,但是故事後半段的情節安排,也就是小英一步一步地接近祖父,進而被祖父與眾人所接受的結局,這對此書出版當時的歐洲社會來說,絕對是個不可能成真的幻想。
因此馬羅在書中,除了對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現實加以描述批判外,他更加入了對當時歐洲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階級與性別歧視、種族主義、殖民帝國主義、以及現代國家機器的工具理性⋯等,加以逆轉與解構的期許;如此一來,不僅是對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而言,即使以現今社會的文化批判標準來看,《小英的故事》都是一部極具野心,意涵也相當激進的作品。
《小英的故事》一開始就先交代了小英的身世背景:小英的父親原是法國紡織業鉅子之子,年輕時因沾染紈絝子弟習氣,而被父親以負責採買紡織原料黃麻為由,派到印度去接受磨練、砥礪品行。遠行的年輕小開帶著十九世紀中葉在歐洲的最新發明─照相機,在印度四處紀錄當地的人文風光。不久便與印度上流社會的女子結婚,並生下女兒小英,但這個婚姻並不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同。
小英的祖父在得知這件事後,揚言絕不承認有印度血統的媳婦與孫女,但後來卻因念子心切而積鬱成疾。消息傳至印度,小英的父親決定攜家帶眷回到法國,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諒解與接受,但沒想到旅程才開始不久,小英的父親便因舟車勞頓而撒手人寰,留給妻女的財產只剩下他心愛的照相機。而小英與母親在待續的旅途中,便利用這架照相機幫人拍照,以賺取旅費,繼續往法國前進。
小英的父親是當時法國社會典型的中堅份子,而他攜帶照相機遠颺至印度大陸旅行,則是當時歐洲人的主流旅行模式與路線。來自歐洲殖民地主國的白人中產階級男性,透過照相機的鏡頭,觀察並紀錄殖民地風貌的景象,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歐洲殖民帝國主義高峰期,具有極重要的文化史意涵;而小英這個角色及其旅行經驗,便是作者馬羅故意針對小英的父親所象徵的主流知識建構模式與其代表的意識形態,所設計出來的對照組。
懷舊之後的反省
在這個故事裡,小英所面對的世界是現實的。在這裡,有為求生活溫飽、而迫害他人的自私,有面對急難、肯挺身相助的正義,亦有藐視公理、只求利益的鑽營;善與惡是這如此真實、殘酷地不斷交織著。於是,我們感受到了小英面對考驗時的無助,也聽到了小英跌倒時的哭泣聲,更見證了小英一次又一次的勇敢以對。
在小英的世界裡,並沒有不切實際的天真爛漫;憑藉著堅毅與關懷,小英用真誠熔化了每一顆鋼鐵般的心。尤其從小英與祖父之間的互動,可以明顯感覺到祖父態度的轉變;喪子後眼盲的祖父在小英的親情牽引之下,再度體驗到溫馨的感動;而小英更持續以她的良善,為看不見的祖父營造出一個溫暖的空間。
然而,當我們從小英的世界返回現實,回到與兒時的回憶有著極大差異的2019年。40年的時間,讓這個世界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我們發現,是我們把小英創造出來的純真與善良給推遠了;是我們讓40年後的孩子們不再相信小英的勇敢是可能存在的,不再相信人世間的悲苦具有再造光明的力量,甚至對於人性的良善已經失去興趣。
看著電視上那些聲光效果十足、但卻充斥著暴力情色的卡通影片,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變得讓人們無法擁有足以感動自己的本質⋯⋯
幕後製作團隊:
腳本:宮崎 晃 / 佐藤嘉助 / 加藤 盟
音樂:渡辺岳夫
場面設定:坂井俊一
角色設計:関 修一
分鏡繪製:斎藤 博 / 富野喜幸 / 高畑 勲 / 池野文雄 / 黒田昌郎
作畫監督:小川隆雄 / 櫻井美知代 / 村田耕一 / 百瀬義行
美術監督:井岡雅宏
錄音監督:浦上靖夫
製作人:中島順三 / 松土隆二
導演:斎藤 博 / 腰 繁男
中文版主題曲:
《小英的故事》
詞:光明
曲:陳慶鋒
小英趕著一輛車 穿過森林渡過小河
小英帶著一隻狗 走過大街越過村落
小英急著要回家 不管山高谷深路顛簸
不怕風吹雨打行程遠 一刻不停留
小英急著要回家 勇往向前走
角色設計 買 斷 在 Facebook 八卦
【Cyberpunk瀑布流中的阿基拉】#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33年前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這一年,英國導演Ridley Scott剛剛完成他命運多舛卻立刻成為經典的電影《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家William Gibson剛剛開始寫那部破天荒的Cyberpunk經典小說《Neuromancer 神經漫遊者》,日本漫畫家大友克洋剛剛開始在講談社「週刊Young」連載他的漫畫《阿基拉》。
「基本上所有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的副本。」《Ghost in Shell 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說過。漫畫《阿基拉》、電影《銀翼殺手》、小說《神經漫遊者》之間互為副本的複雜關係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 Cyberpunk革命的第一槍:《銀翼殺手》
1982年6月在美國首映、7月在日本上映的《銀翼殺手》是1982年這場科幻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科幻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是:1982年科幻小說家Williams Gibson買了張票去電影院看《銀翼殺手》,開演20分鐘後他就嚇得逃出電影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寫了三分之一的小說《神經漫遊者》基本上就建構在幾乎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中,自己的小說出版之後一定會被認定是《銀翼殺手》的副本。
Gibson立刻手刀衝回家裡,先後改寫了十二次,才在兩年後推出這本讓自己得到「Cyberpunk教父」封號的小說處女作。
多年後Gibson和Scott終於有機會碰面聊聊各自的靈感來源,才發現他們的世界觀「撞衫」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深愛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筆下的未來世界。
《銀翼殺手》導演Ridley Scott不僅仰慕Moebius,事實上還和Moebius合作過。Scott先前已經延攬Moebius為《異形》擔任美術設計(劇本還是出自於Moebius名作《The Long Tomorrow》同一名劇作家)。本來《銀翼殺手》的美術也會由Moebius操刀,雖然最後因為檔期因素未能付諸實現,但《銀翼殺手》裏頭那些影響電影美學三十年的城市景觀和視覺風格仍然無處不是Moebius的影子。
另外一名大受《銀翼殺手》震撼的是大洋另外一岸的漫畫家大友克洋。電影在日本上映時大友克洋已經開始構思幾個月後要開始連載的《阿基拉》,許多視覺元素的重疊使得幾年後《阿基拉》電影在美國推出時被宣傳為「足以和《銀翼殺手》相提並論的霓虹城市夢魘」。
大友克洋不僅僅因為《銀翼殺手》而間接受到Moebius影響,事實上他早就是Moebius鐵粉,而且還和Moebius成為莫逆之交,一直都想改編Moebius的作品。《阿基拉》漫畫中那些有別日本漫畫傳統的誇張的線條構圖、陰暗的未來城市景觀、寫實的角色設計都深受Moebius的影響。2012年Moebius過世時,大友克洋還文情並茂地發文紀念他,說拜託Moebius先在天上等一會兒,以後天上重聚時哥兒倆再來把酒言歡話家常。
所以《銀翼殺手》或許是1982年Cyberpunk第一聲槍響,但顯然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才是扣板機擊發子彈的那個藏鏡人。
▇ 失控生長的科技力量:《阿基拉》
「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大有克洋回憶。《阿基拉》被拍成動畫時裡頭的東京已經比漫畫中更像《銀翼殺手》中的洛杉磯Cyberpunk景象,更多霧霾,更多霓虹燈,更多全像投影廣告的科技元素。
有別於《Star Trek 星際爭霸戰》那種明亮樂觀的科幻電影傳統,《銀翼殺手》和《阿基拉》的共同背景都是陰暗殘破的反烏托邦城市。
《阿基拉》的核彈末日景像尤其令人怵目驚心。
身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失控的科技力量一直都是日本動漫的熱門主題。大友克洋正是從他的兩個前輩身上取經: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和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都是在講科技在戰爭中的濫用以及在和平時代的其他用途。「28」這個關鍵字出現在《阿基拉》中不是意外,就像「ATOM」這個關鍵字出現在他另外一個漫畫《Fireball ファイヤーボール》中一樣。
日本一方面在戰爭期間成為核彈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也受到核能發電的助益(然後多年後又因為核電再次成為核能的受害者)。戰後經濟奇蹟替日本帶來用不完的現金,連帶使得無論應用科技和城市建築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生長。
事實上史上最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也是這個幾乎病態的經濟奇蹟副產品,等到大友克洋下一次再為同樣造價高昂的《Steamboy 蒸氣男孩》找投資人時日本經濟已經泡沫化,募資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種失控的生長之下,東京成為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
少為人知的小故事是:大友克洋在製作《阿基拉》電影期間邀請了「Cyberpunk教父」William Gibson從美國飛到到東京參觀他的工作室。
比《The Matrix駭客任務》早了15年就寫出虛擬神經網絡戰爭情節的William Gibson其實過著非常低科技的生活,連電腦長什麼樣子都還沒見過。他的高科技小說都是用最低科技的打字機完成的。他後來津津有味地回憶當年在大友克洋的東京辦公室親眼見到人生第一台傳真機透過電話線傳送圖形的不可思議,以及在任天堂公司參觀了最新的個人電腦的驚奇。在Gibson眼中,東京就是Cyberpunk大觀園。
▇ 城市神經網絡的資訊瀑布流:《神經漫遊者》
「現代日本就是一個Cyberpunk之都。日本人不僅深知這個特質,而頗樂在其中。我永遠記得我對澀谷的第一眼,某個年輕的日本記者帶我去那裡,他的臉沐浴在來自數以千計的廣告看板的陽光之中——那些高聳入雲、不斷爬行的廣告資訊流中,他興奮地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啊~』真的就是,實在太顯而易見了。」Gibson回憶起他受大友克洋邀請前往東京的那個夏天。
他後來稱之為「Cyberpunk之夏」。
Gibson自己的小說《神經漫遊者》的故事開始於一個位於地底下的未來日本城市「千葉市」。「對我來說城市本身就是最具典型的科技。你要有足夠的物資和科技才能興建並維持一個城市,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夠格稱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物種,因為這時候我們的文化才真正變得多元化。」
《銀翼殺手》中2019年的洛杉磯是以東京、香港這些1970~1980年代正在爆炸性瘋狂生長的人造巨獸當成樣板。
《阿基拉》中2019年的新東京則來自大友克洋在1960~1970年代在東京街頭所見所聞。高中畢業就來到東京的大友克洋親眼見證了1964東京奧運過後東京經歷的激烈轉變,於是將學生示威、飆車族、政治運動、幫派份子、無家可歸的青少年以及另外一次誤打誤撞猜中的東京奧運放進2019新東京裡頭。詭異的是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2008年奧運前後的北京,如今輪到北京也成為一個病態生長的Cyberpunk之都。
這些新舊並陳、雜亂生長、社會緊張無所不在的城市孕育了1982年的《阿基拉》、《銀翼殺手》和《神經漫遊者》(雖然後者還要改寫12次才在兩年後出生),構成Cyberpunk 1.0的世界觀基礎。
好萊塢主流還要花十幾年時間消化、繼承這三個超前時代的作品中的世界觀,以及環境崩潰、身體改造、意識潛流、人類進化、人工智慧、托拉斯極權等等Cyberpunk議題,才終於產出好了萊塢自己的「副本」:Cyberpunk 2.0電影風潮的另一聲槍響——《駭客任務》。
---------------------------------------------------
《阿基拉4K》線上看:https://pse.is/3bd6gm
myVideo 影音隨看另外還收錄了今敏、宮崎駿、新海誠等經典作品。
立即加入會員:https://pse.is/3afttw
角色設計 買 斷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評價
臺灣吧全新強檔【故事・臺北】
帶您感受臺北商圈的城市魅力 ! ! !
合作洽談:chensc0126@gmail.com
【故事・臺北】不只是說故事,更希望將臺北在地的好文化、好品牌推廣出去。這次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即將邁入150年的臺北老品牌「郭元益」。郭元益除了傳承傳統糕餅文化,還不斷融合傳統/創新、東方/西方元素,讓你看見意想不到的郭元益。想認識郭元益及更多迷人台北風格,可以參考以下聯結喔~
郭元益粉絲團
http://goo.gl/ilJ1h6
HOK-郭元益創新餐飲概念店
https://goo.gl/lWXuAD
台北風格交易所粉絲團
http://goo.gl/Dbq0E6
台北風格交易所官網
http://goo.gl/YPnfLz
「我怎麼會買了這種鬼東西。」二手玩具交換
http://goo.gl/DzxVlt
台北城市散步-
http://goo.gl/nSoOZN
--
發行:純粹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製作人:蕭宇辰
主持人:星期天
監督:DJ Hauer
文本: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文本協力:陳郁婷
劇本:星期天、蕭宇辰
視覺監督:jiajiach
導演/分鏡:Wang Li ping
角色設計:jiajiach
物件/場景設計:iRene Chan
動畫製作:Wang Li ping
配樂/音效設計/後期:陳珍惠
動畫導演:Wang Li ping
片頭平面視覺:iRene Chan
片頭配樂:dj hauer
專案經理:許子薇
改編音樂:
桃花過渡
參考資料:
李秀美、胡芝寧、喬瓊恩、陳健瑜著,《新世紀‧台北‧思想起》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2。
徐逸鴻著,《圖說清代台北城》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戴寶村著,〈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2007年8月號。
臺灣吧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
臺灣吧官方信箱:
taiwanbarstudi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