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的日子,我們今天不讀書,我想以一個保守主義者的身分來談談政治,特別談談KMT。
第一,我認為蔡英文的拿下817萬票這樣的空前勝利來自於,她把保守主義的位置完全踩住,KMT在原本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根本無從施力。
這事情其實很有趣,因為就政策來看,蔡英文完全是改革派,但是在國家主權這件事情上,她反而變成保守派。只能說,KMT的親中路線過度激進,帶來反效果。
那麼,KMT為什麼要走這麼激烈的親中路線?表面上是來自於2年前地方首長選舉,讓KMT認為自己勝券在握;但如果更深入來看,這是因為蔡英文從上任之前就樹立了菁英形象,上任之後更是不斷堅持走穩健的改革模式,這迫使國民黨不得不尋找其他的路線。挑戰者如果想走跟衛冕者一樣的路線,那就得強上許多倍,但目前的KMT並沒有這種類型的人物。
蔡英文這四年來的形象,其實非常接近過去的KMT──菁英、冷靜、穩健,基本上就是保守主義者理想中的領袖樣貌──而且她還堅決反中。因此,KMT在兩年前的勝選以為找到了正確路線、卻在這次大選大敗之後,我認為接下來KMT會陷入更大的路線之爭。
第二,KMT接下來的路線之爭,勢必會圍繞著韓國瑜。韓國瑜雖然敗選,但他個人拿了550萬票,比KMT+親民黨的520萬票還要更多,這一定會讓KMT非常頭大。韓國瑜這種反菁英、反智的形象,根本不是KMT擅長的戰場,這就像是芭蕾舞者硬跳嘻哈一樣尷尬──但他現在卻是KMT最有票房的人物。之後到底該讓韓國瑜扮演怎樣角色呢?這是非常困難的議題。
由於高雄大輸,未來半年的最大政治議題之一,必然是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罷免案。KMT幾乎是在沒太多時間考慮的情況下,就得選擇要不要全力保韓國瑜?保,雖然是守住高雄,但韓國瑜在黨內的權力勢必更加擴張,要走回保守主義路線會更難;不保,KMT等於自我放棄高雄執政權,未來要贏回高雄只會更困難。
第三,KMT未來到底要怎麼處理跟中國的關係?這事情我想真的沒人說得準,我個人也很好奇KMT要怎麼做。KMT這次一方面打中華民國牌,但另一方面又過度傾中,導致於這個主論述難以自圓其說。如果真的要強調中華民國主體,那就得堅持李登輝時代的堅持反中路線才有用,現在還在喊28年前的92共識,根本不切國際現實。
KMT以及其支持者相信,一國兩制這事情仍存在可能性,但如今的中國不是當初的中國、美國不是當初的美國、台灣不是當初的台灣。特別是中國在違反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的「五十年不變」承諾之後,一國兩制這個雙方默認的曖昧說法,馬上變得不切實際。
九二共識,就是個保守主義最愛的概念──你不要惹我、我不要惹你,大家不要把話說清楚,維持現況就好。1992年的「現況」跟2020年的「現況」顯然不同,KMT以為喊92共識就能拿到中間選民的票,但這個論述的說服力實在是不夠強。未來KMT勢必得重新擬定一套新的論述──但更根本的問題是,KMT是否還有保有期從蔣經國時代以來的保守主義的本質與信念?
第四,蔡英文這四年所進行的改革,將會變成DPP長期的優勢。同婚、年金改革這些困難的改革,將會變成未來社會的基本基石,30幾歲的我這個世代以下,基本上會越來越接受這個由DPP構畫的社會樣貌。這件事情要怎麼看呢?就像李登輝、陳水扁擔任總統時做的教育改革,非常徹底的改變了下一個世代的價值觀與思想。
我要強調,這些價值觀跟思想,不是沒有底氣的想法,而是落實在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這些細節,包含制度與現象在內,都如此真切、真實、理所當然,幾乎不可能逆轉。
許多人會誤以為保守主義就是守舊,但這是錯誤的思想。保守主義者的目標是「在穩健中追求進步」,每一次的一點點進步都會變成下個世代整個社會大眾共同認定的穩固基石。DPP過去幾十年推動的改革,從20、30年前呼喊這些目標時必須要用激進態度,到如今已經可以氣定神閒,就可以看出這些改革早就從「不可思議的想像」轉移為「常識」,這才是DPP真正的、最大的政治資產。蔡英文的改革,未來還會持續在轉化成DPP的政治資產,會持續讓DPP能抓住保守主義者的心。
KMT的訴求只剩下守舊,基本上就是在消耗過去的政治資產,而且這些無形的政治資產恐怕越來越難生效。直到2020年的選舉,KMT仍只能提蔣經國的經濟改革,老實說這個政治資產是有效的,但如今效用已經遞減到只對60歲以上的老人有用了。
總統開放民選之後,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任總統有兩位是KMT、兩位是DPP,而KMT的李登輝後期也離開KMT,所以說KMT真正有機會累積政治資產的總統,只有馬英九。但我也必須說,這四任總統中,馬英九是唯一沒有累積任何這種長期政治資產的總統,他在所有困難的政治議題上都選擇逃避、他在自己訴求最大聲的經濟成長上表現極差、他在各項社會議題上毫無進展。
KMT仍是台灣第二大政黨,有相當強大的影響力,但如果未來KMT還有機會執政,一定得要好好處理這些困難的問題,不能再逃避、或者拿10幾20年前的老方式解決。目前KMT雖然沒能拿下總統、在國會也未過半,但畢竟地方首長仍有許多KMT的領袖。這些領袖未來是否能擺脫守舊的態度,拿出比DPP更具遠瞻性的政策以及執行力,才是真正是否能重回其擅場、站穩保守主義的關鍵。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親民 路線 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Facebook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吳崢 Facebook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倫敦隱世街市】英國移民集中地|親民貼地|澳洲咖啡室 的評價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捕獲野生蔡英文清晨到宜蘭吃鴨賞蛋餅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親民的價格英文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親民的價格英文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DCARD 的評價
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吳崢 Facebook 八卦
【時代力量的問題】
我知道,和時代力量的諸多委員、黨公職比起來,我對於社會以及這個黨的貢獻是遠遠所不及,但,黨裡一直有些問題,也一直都存在,很久了,既然沒有人要撕破臉攤開來講,那就我來吧。
這些話,是我從2015年加入時代力量參與選戰,歡欣鼓舞進入國會到現在,一路以來目睹的黨內矛盾,寫出來,一來是我對黨還有最後的感情,二來是希望黨內所有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要處理,現在吃力不討好,或許還會掉票,但我認為如果這個黨還自詡理念型政黨的話,這是必須承擔的重量、必須跨越的關卡。
本文總共9632個字,總共分五個段落,覺得太長我下面會附上連結,可以直接選子題閱讀。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https://reurl.cc/7go91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https://reurl.cc/AQ818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https://reurl.cc/bLR6l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https://reurl.cc/Mad7W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https://reurl.cc/kR05K
-------------
以下全文
前言:
許多朋友曾在私下聊天時,半調侃半認真的問,「時代力量」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一般政黨都會以所要表彰的價值融入黨名,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社會民主黨、綠黨、建國黨,都可以很清晰地在自我取名中看見該黨的意識形態,那麼時代力量呢?時代力量四個字本身沒有與任何價值連結,你們的自我定錨究竟是?
殊不知,「時代力量」恰恰精準反映了這個黨的內涵,名實相副。
時代力量,就是在這個「時代(當下)」,有「力量(聲量)」的人,合起來組了一個黨,就叫做時代力量,這正是時代力量的生辰八字,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近來時代力量的路線問題再次受到外界激烈的質疑與批判,過去同樣的情形已發生數次,一次比一次激烈,日前我就已對黨公開呼籲過,時代力量過去四年動輒面臨是不是「小綠」、「與柯文哲合作」等質疑,就是因為時代力量沒有路線,即便有,本身也從未被明確定義與說明過,不要說外界,包含時代力量內部都常有人對路線提出疑問,但從未被解決,根本原因在於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與組織問題。
過去時代力量屢次流出內部分歧的消息,媒體常以「分裂」、「派系鬥爭」下標解讀,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時力內部從未有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鬥爭,頂多「不和」,這代表黨本身沒有堅硬的外部框架,主要成員間缺乏明確的共同利益約束,致使各方都不願花費撕破臉翻桌的成本在內部收攏意見。黨內部無法透過衝突解決問題,導致當核心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往往流於議而不決,甚至不議讓問題擱置,或索性各幹各的,多頭馬車。
外人或許覺得殊難想像,但這確實是時代力量一直以來的問題,或至少在勞基法二修,時代力量至凱道前抗議後,路線問題就成為黨內房間中的大象,無人觸碰,或是被認定無法解決,不知從何解決起,只能讓問題靜靜地躺在空氣中擱置,等待時間自然淘洗出結果。
這並不是黨中央同仁或黨主席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時代力量要面對的結構困境,時代力量黨中央從未有過凌駕幾位立法委員,特別是三位區域立委的權力,因此無法以中央決策強力主導黨的方向,就算真的想這樣做,恐怕也要面臨如何執行的問題。
檯面上主流政黨的權力結構,國民黨是早年接受俄羅斯共產國際扶植的政黨,黨組織完全繼承共產黨,也就是所謂權力集中的「列寧式政黨」,民進黨在成立時高度參考國民黨的組織架構,而時代力量的黨組織架構再同樣高度參考民進黨黨組織架構,三者殊途同歸。列寧式政黨或許聽來陌生,其實台灣人非常熟悉,因為幾乎每個人所認知的政黨樣貌,就是列寧式政黨,它的特色是類似政府或軍隊的科層化組織,由上而下,中央到地方一條鞭領導 ( Chain of command ),我們以為政黨就是長這樣,其實列寧式政黨是一種特殊模式,在世界上並非常態。
時代力量雖然引進若干網路參與的機制,但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封閉式政黨,在黨內部產生決策後由上而下,一層一層傳達,這在包括提名程序等各項黨務運作方面都可以很清楚看出來。對缺乏經驗的後進者而言,模仿既有制度是最快速也最低成本的方法,國民黨的全代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進黨的全代會、中執會、中常會;時代力量的黨代表大會、決策委員會,基本上是同一套運作邏輯,當指揮中心無法有效決策時,黨就會陷入癱瘓。
要能夠揮動軍旗、號令部隊,背後當然要有權力支撐,國民黨過去有槍桿子和黨產,無須多說。民進黨則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給予即是支配」,這分兩個層面,一是民進黨自黨外至今的多年發展中累積了穩固的群眾基礎,在地方公職選舉中,被黨提名即有相當高機率能夠當選,「民主進步黨」這個招牌就是黨紀約束力的來源;另一部分是能夠匯集社會公信與資源的頭人,透過自己的分配管道建立系統,頭人在系統內部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後來也發展出民進黨獨特的派系文化。
回到時代力量,時力黨中央的權力基礎呢?時力財務本身相當吃緊,候選人基本上都要自己想辦法募款打仗,而在社會支持方面,時代力量的政黨認同度大約都在10%上下,對於當選門檻和這個數字差不多的縣市議員來說,黨的招牌的確有相當的價值,因此必須尊重黨的決策,但對於當選門檻是過半的單一選區立法委員來說,狀況就不盡然相同,更何況是對2016年時力首戰告捷的三巨頭來說,更是如此。
當年號稱理念型的政黨,除了時代力量之外,還有其他小黨,例如社民黨與綠黨合作的綠社盟。時力與綠社盟在意識形態、政策方向上均差別不大,為何最後時代力量贏下三席區域立委,外加政黨票74萬票,斬獲兩席不分區立委,突破政黨補助款門檻,而綠社盟鎩羽而歸?除了社會的期待,當然也和洪林黃三人當年的社會光環與背景資源脫不了關係。
權力只向它的來源負責,對時代力量這樣原本沒有基礎的政黨來說,是因為有了黨,才有這三名立委;還是有了這三個人,才有後來的時代力量?這是一個很難釐清的問題,但也因此注定了黨組織無法凌駕開國功臣的命運。試想,如果今天黨強制要求區域立委某事而得不到配合,那麼黨有什麼後續手段嗎?黨能夠承擔得起損失這三位立法委員其中一位嗎?有任何一位黨主席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嗎?
這舉例雖然極端,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黨的癥結何在,決策參與機制可以擴大,但至今仍未突破這個權力結構的硬傷。與其說黨中央向外下達命令,不如說從進入國會開始,諸侯共治才是它的真實樣貌,顯智主席雖貴為黨主席,但在幾位委員之間權力不會超過民間的調解委員會。
時力雖有剛性政黨的制度設計,但從未備齊運作這套機制所需的權力集中,也不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內部鬥爭,來凝聚黨的路線以及釐清政治責任歸屬。沒有共同利益、也沒有更高的權力作為桶箍,一旦這三人無法互相退讓合作,也不試圖以強制手段逼迫對方妥協,那就注定黨陷入失能的分歧狀態,大家各走各的路,美其名為柔性政黨,其實黨不像黨,這幾年時力各種狀似精神分裂的內部邏輯矛盾,其根本源於此。
------------------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本文目的不在聚焦個人,而是釐清時力作為一個新生政黨,過去四年運作有哪些弊病,然而黃國昌這個名字之於時代力量,連結實在太強,談時代力量如果完全繞過國昌,也就失缺了一部分,因此這個段落必須談黃國昌和時代力量的關係。
*
國昌最近因私菸案,引爆台灣社會對時力定位的強烈質疑,我不認為這是他的刻意操作,今天換作藍營執政他依然會是戰神,廉能和行政墮落間的二元抗戰,本就是他一直來的主軸,但私菸案不是本文重點,這裡就不多談,國昌的路線後面會再提到。
國昌作為政治明星,一言一行最終仍會回到社會如何看待,但對時力來說,目前受到的強烈批判並不是國昌的問題,而是這個黨的問題。
國昌在非常早的時候,幾乎是甫進入國會不久就跟民進黨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關係很早就已經決裂,他也持續在言談中釋放對與「綠」合作的高度排斥,以一個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在執行層面我非常尊敬黃國昌,他是工作狂,對公共事務懷抱高昂鬥志,他的專業知識與揭弊能力不要說在時代力量,在整個立法院都是數一數二。
從黨的角度來說,國昌這幾年的工作成果更是時代力量聲量得以維持不墜的關鍵,他雖然一直自己走自己的路,但既然黨未曾明確定義黨的方向,那麼自然也沒有衝突問題,在工作上,他將他的工作發揮到淋漓盡致,何錯之有?
對黨內來說國昌最大的問題大概是他鮮少談及他對政治的遠程想像,使人無從捕捉他的藍圖,也無從跟隨或討論利弊,這或許是他的謹慎性格使然,然而綜觀他這幾年的路徑,國昌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實證主義者,他不常直接談論純政治的觀點,特別是卸下黨主席的職務毋需代表黨後更是如此,他只在持續的行動中實踐自己的路線,但我們仍可從他累積的行為中,包括他偶而使用的隻字片語,例如「藍綠不過半」等,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這個路線我在第五段會另外專門討論。
國昌的實證主義性格,也反映在他與黨內的溝通上,國昌不太和黨內同仁爭辯政治路線與對錯層次的問題,除了第一段提及的時代黨內衝突沒有檯面化之外,背後隱含的態度是「說那麼多沒有用,打出個成績再說」。時代力量的民選公職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無不戰戰競競、戮力奉公,但對「新政治」「素人參政」「各行各業來從政」來說,本就鮮有人能與中研院研究員出身、早在社會運動征戰多年的國昌的戰力旗鼓相當。
所以,時代力量的問題不在於國昌路線凌駕黨,而是黨在這幾年間並沒有在國昌路線之外另立出黨自己的路線,也沒有透過路線之爭來處理黨內蘊含的兩種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政治想像,致使國昌個人完全代表也詮釋了這個黨。
年輕的面孔、良好的形象可以得到選民一時的喜愛,但一個黨若要長期發展,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明確的路線來爭取選民長期的信任。試問,如果今天國昌離開了時代力量,那麼這個黨的招牌是什麼?還剩什麼?時力還能夠吸引、抓住諸多對新政治高度期待的中間選民嗎?
請各位同仁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時代力量的內部分歧,最大程度體現在對民進黨的態度上,我在第一段中已經說明過這是因為時力內部從未統合的緣故,政治上同陣營不同勢力各執己見時,就都去打,看結果誰的群眾多,這是簡單又實際的方法。但僅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個政治框架內時,如果連基本的大方向都各搞各的,那麼黨就會呈現高度精神分裂的詭異狀態,當前的2020大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時代力量在選舉中與民進黨的競合關係,不論是以時間軸橫切或縱切,都呈現高度的不一致,以橫切來說,目前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的提名,有選區明顯需要和民進黨合作,卻又有選區直接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和民進黨究竟是要合作還是不合作?
以縱向時間來看,更是無比矛盾,各位還記得2015年時代力量中和立委候選人胡博硯老師為何退黨退選嗎?不就是因為在專訪中說了「如果民進黨不協調,不排除不支持蔡英文」,引起輿論譁然後迅速被黨部切割,翌日自己退黨退選為時代力量切割止血?
當時是2015年5月底,如今已是2019年8月,時代力量至今仍對是否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曖昧不明,在當年蔡英文對國民黨有壓倒性優勢時,時力早早就內部定調支持蔡英文,2019面對韓國瑜與蔡英文,時力這樣高舉理念的政黨,竟遲遲無法在兩人間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無非是怕被扣上小綠的帽子,但不論如何對外說明,恐怕都很難不給人2016害怕得罪泛綠選民,2020害怕被執政包袱拖累的觀感。
再以新北市第一選區為例,同樣的選區、同樣的呂孫綾、同樣的時代力量,兩次卻有截然不同的策略,上次面對國民黨的資深立委吳育昇,代表時代力量出戰的馮光遠最後和呂孫綾整合,退出選舉。當時黨內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去勸馮老師,甚至因此被他怨懟,埋下日後退黨種子?難道不是因為怕選到底馮呂分票讓國民黨撿了便宜嗎?現在卻又主動再次走回這條路,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小綠」這兩個字的陰影是如此壟罩在眾多時力黨人心頭,但究竟什麼是小綠?怎樣才算是小綠?這樣的定義卻從沒有被談清楚過,似乎小綠是一個外界與媒體貼上的標籤,只要一但貼上就要使勁把它甩掉,這個黨是不是小綠竟處於被動狀態,小綠成了故事中的惡龍,人人都知道山谷的背後有條惡龍,卻從沒有人真正看過。
這樣的焦慮,來自於時代力量本身和民進黨的關係一直渾沌不明。時代力量成立之初的政黨定位非常單純,就是時代力量吸引中間、理念派選民,整合傳統綠營群眾的支持,來扳倒國民黨連霸選區。在國會裡民進黨加上時代力量區域與不分區的少數關鍵席次突破半數,促成立法院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這是2016的主軸。
但這樣的想像迅速在時力成功進入國會後破滅了,因為民進黨單獨取得了過半席次,時力戰略想定中的關鍵少數高地不存在,自此後黨內再無成功凝聚共識去定義時代力量的政黨定位,將詮釋權拱手交出,也就注定了在第九屆國會剩下的時間不斷面臨大綠小綠的困擾。
時代力量在這四年與民進黨關係惡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台灣的選制本身就對小黨極為不利,在時代力量成長為第二大黨之前,永遠在單一選區:總統、縣市首長、立委都必須面對是否支持民進黨和合作與否的問題,也就產生小綠陰影;而堅硬的執政邊界也使時力無法參與治理過程,無從分享執政紅利,白話講就是雖然時力本身也喊要和民進黨一起打倒國民黨,但民進黨做得好那選民自然集中支持民進黨,時力反而必須在民進黨的缺陷中證成自己的價值,制度本身的框架註定了時力與民進黨的衝突。
在國會內,當黨的戰略定位消失,就變成必須單純在戰術層次取勝來鞏固黨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沒有定位上的不同,只有誰比較優秀,「更左更獨」是為代表。因此除了國昌個人強力的揭弊表現之外,時力黨團自然走向激進化的道路,在各個重大議題上必須踩得比民進黨更前緣,使民進黨人抨擊時力不務實、加蔥等指控。兩黨難以合作,因為給民進黨比讚就是在掏空自己地基,這都是黨沒有處理路線問題的後遺症。
坦白說,在我的觀點,所謂大綠小綠事實上是史觀的問題,一個黨要建立長期穩固基礎,必須要在歷史中刻劃國家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中鑲嵌自己的價值,這樣黨才有核心,才有穩定的方向;對外而言,黨的核心論述必須要能夠回答選民三個問題:
1. 我們從哪裡來
2. 我們該往哪去
3.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這樣的論述給予了人在共同體中、以及台灣在世界地景中的定錨,才有渲染力跟說服力。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史觀和民進黨的台灣史觀便是兩黨的群眾來源,即便是黨內最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也無法違背這個框架。對時力來說,如果順著國民黨228屠殺台灣人、白色恐怖、黨外運動、民主制度成熟這條歷史軸線走,那最終必然導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終點;也就必然面對應該跟民進黨合作共抗國民黨的道德結論。
這是大綠小綠之爭真正的源頭,也是我認為時代力量目前應該和民進黨採取的戰略位置,但倘若時力真正想走出一條長久、穩固、與台灣土地相連的第三條路,那麼應該回頭在既有史料中重新爬梳,尋找並建立一條全新的歷史切入面,在這個軌跡之上闡釋台灣的發展。
我認為長遠來看,這是時力真正應該去發掘的路線,最近也跟一些黨內朋友討論了想來著手進行這個論述工作,可惜不論時間與我的能力皆太不足,未能在時力遭逢當前危機前將這個工作產出一點初步成果,力有未逮,非常、非常遺憾。
-----------------------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時代力量作為一個高舉價值和理念的政黨,且批判性如此之強,還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台獨政黨,理論上理當對柯文哲市長的種種親中言行作出反應,但很奇怪,時代力量遇到柯文哲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馬避而不談,要馬雙重標準輕聲細語,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舉例:今年三月韓國瑜市長訪香港中聯辦,時力在官方粉專以「主權零分」嚴詞批判,到了七月柯文哲訪問上海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會面,時力粉專的措辭就變成了「我們支持柯市長所謂的對等公開透明,更希望一旦對等公開透明不被中國接受時,柯市長能夠堅守立場,拿出態度。」一來一往之間,為何轉變如此之大?
事實上也不用答案,路人皆知當然是因為柯市長的支持者,所謂柯粉,與時代力量支持者高度重疊的關係,一旦抨擊柯文哲,便會引來柯粉憤怒的回擊,流失選票。
一個政黨,面對有風險的政治後果不可能完全迴避,就算如此久了也會被人看破手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要決策時就有個問題跑出來:誰來負政治責任?
我在第一段說過,時力內部本質上更接近諸侯共治的狀態,因此在2018的選舉採取分區負責的做法,也就是台北主委操盤台北選舉,新北主委操盤新北選舉,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說是時力裡的西伐利亞原則。
在去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台北市提名了包括我在內五位市議員候選人。當時在內部大家對於支持柯文哲與否各有判斷,林昶佐做為台北市主委因不欲強勢主導方向影響大家各自最後選舉結果,於是發表了兩篇文章談論柯文哲,希望從中拉開空間,後果並不成功,而候選人也於選舉末段各自表態,台北在柯文哲這一題於是沒有統一的立場。選舉過後,對黨來說,柯文哲問題就變成誰要來扛政治責任的問題。
許多人批評為何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國昌鮮少談及台北市政或柯文哲?一來是基於對上述原則的尊重,二來,站在國昌的角度,為何他要來為黨扛這個擔子?比起時粉跟柯粉,昌粉與柯粉更是高度重疊,這在各個政治網路社群都能明顯觀察出來這個趨勢。以去年來說,如果說時代力量支持者中有七成支持柯文哲,那麼至少八成支持黃國昌,而在支持者外,兩人的政治路線除了主權方面以外,也有許多重疊之處,例如柯的「藍綠一樣爛」與國昌的「藍綠不過半」。既然台北沒有處理這一題,那麼他何須耗損自己的政治能量來接這個燙手山芋?這是人之常情。
既然時代力量檯面上的政治明星都沒有為黨承擔這個站在理念上理當批判柯文哲的責任,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時代力量這個招牌的集體責任,所有人共同承擔。既然共同承擔,那麼似乎又好像沒有人需要承擔,且黨內凝聚共識成本如此之高,這個問題就被持續拖延到現在。
許多時代力量的成員對民進黨抱持高度敵意,認為時力與民進黨有選票競爭壓力,泛民進黨支持者又常在網路上嘲諷、攻擊時代力量,因此民進黨是時力的最主要競爭者,這一部分來自於上屆政黨票被民進黨招喚流失的陰影,一部分也是前線戰士在戰壕中的視野。
但我認為,柯文哲才是在政治上,時代力量當前的最大競爭者。
道理很簡單,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才會互相搶業績,而舒跑與可口可樂則否。這是經濟學替代品的概念,時力與柯就是互為替代品,所以柯文哲一直以來也對時力相當客氣,甚至將時力黨主席與時力切割,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現階段雙方駁火對彼此的政治發展都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以台灣社會來看,藍綠各自有其政治軌跡與社會基礎,國民黨以黨國意識形態、侍從分配體系和軍公教打造自己的群眾板塊,民進黨則以台灣主體意識、台灣本土社群、和農、勞工階級為基礎出發,但隨著時間發展和大環境變化,雙方都面臨越來越多群眾傳統網路接不住,例如被經濟成長遺落的小生意、大公司裡的社畜,一但你照顧不到這些人,也無法為他們發聲,人民自然會尋找新的政治代言人,這是第三勢力的群眾來源,這個群體我認為還在持續擴大中。
廣義上來看、時代力量、柯文哲、黃國昌、館長等人都是這個社群中的聲量品牌,彼此間擁有重疊但不完全相同的支持者。第三勢力群眾還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邊界,最大的共通點大概就是素樸的正義感與對傳統體制的不信任、被背棄感。
如同去年我在選舉中對柯的批判,我認為柯文哲市長利用他廉能、親民的形象,吸引了許多對新政治有期待的第三勢力支持者,卻因為自己的政治利益,屢屢用民粹的手段發起鬥爭,破壞民眾對社會體制的信任,甚至弱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邊界,倘若有朝一日柯徹底掌握了第三勢力群眾,勢必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不只是時代力量自身的存續,這個黨能否成為第三勢力裡的中流砥柱,建構出理性、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第三勢力道路,這是我對時代力量現下最深的期待,也是我之所以還留在這個黨的原因,可惜目前為止看來,選舉太近、理想太遠。
-----------------------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是時代力量在2016標榜的口號,也是這個黨最原始的目標:打倒國民黨。然而,在洪慈庸、林昶佐、黃國昌三人分別拉下楊瓊瓔、林郁方、李慶華後,四年過去,這個目標是失敗的,因為顯然國民黨並沒有被打倒,反而絕地大反攻。而究竟在進入國會後,具體要怎麼實踐打倒國民黨這個目標,政治上的進程如何規劃,黨也沒有藍圖來執行。
這是所有時代力量成員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到底『打倒國民黨』還是不是我們政治上第一優先的目標?」
是的話,怎麼做?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目前,黨內明顯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根本的差別就是時代力量與藍綠兩黨間的距離。一種,是認為時力應該與民進黨合作,共同對抗國民黨復辟;第二種,則是在藍綠兩黨間保持等距,就個案與政策監督批判。
這是時代力量真正的路線問題,長久以來被埋在檯面下、隱而不鬥的衝突。
不論是柯文哲的「藍綠一樣爛」,或是國昌在立法院拉出的「清廉 vs 弊端」都是一種在藍綠兩黨之間中立的形式。「藍綠一樣爛」,任何對台灣民主歷史以及政治現實稍有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句去脈絡帶風向,與事實違背的話。即便站在最嚴格檢視的立場,馬英九執政與蔡英文執政,何者實現比較多時代力量支持的價值與政策方向,難道我們分不出來?
而以監督對抗權貴結構,創造一個新的政治分野,這樣的路線,或許有機會能夠突破既有的藍綠板塊,讓時力繼續穩定成長,但這個路線本身是由不斷不斷的戰鬥串連起來的,無法預測事件,政治上也沒有明確的遠程方向。我認為,政黨的功能,終究還是要給支持者指引一個方向,告訴大家,我們究竟希望把這個國家開往什麼方向?更何況,以時代力量如此重視台灣獨立這四個字的政黨,主權議題、中國威脅,我們怎麼能夠不視為優先問題?
如果將視角拉出立法院、拉出台灣政府部門之外,拉出台北市、拉出台灣,我們會看到,中國正在殘忍的壓迫周邊民族的生存空間,上個禮拜,香港23個公部門發表聯合聲明,嚴詞批判港府,港人已經幾乎要走到了武裝抗暴的前線。我們能獨善其身嗎?台灣能置身事外嗎?
反紅媒,多少人在雨中走上街頭,不就是因為真切感受到這是正在發生的威脅?國民黨與共產黨勢力結合,加上韓國瑜捲起的民粹風暴,眼看就要對台灣民主構成最強烈的威脅,時代力量這時候難道還要猶豫嗎?還能不採取行動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Elie Wiesel 曾說:「我們必須選邊,中立只會幫助壓迫者,而從非受害人。」
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中立,就是選擇站在威權,在藍綠間中立,我認為同樣亦相去不遠。
赤裸地講,我至今仍打從心底相信「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以我所學習的台灣的歷史發展,以我這幾年在政治圈工作的所見所聞,我依然認為國民黨是阻礙台灣進步,邁向下一階段的最大障礙。
過去國民黨阻擋台灣民主化,民主化後阻擋轉型正義,阻擋各項社會改革,現在要阻擋台灣在美國幫助下真正脫離中國勢力影響,阻擋台灣建構成一個更成熟更穩固的自決共同體,國民黨永遠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危害台灣的那一端,這就是這個1949年來到台灣的殖民政權和台灣本土社會間永恆的衝突。
這樣的政黨,如果時代力量如果不能夠讓時力的支持者們明白:台灣必須先面對這些歷史的沉痾,花費更多時間解決檯面下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後,才有可能向真正公平、效率的社會更邁向一步,那麼這個黨,我認為有愧於諸多對時代力量推動台灣寄予厚望的人,也辜負了當年時代力量創黨的精神。
如果時代力量怯於小綠的心魔,怯於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說出來,怯於指出台灣應該要走的方向,那麼即便時代力量本身成長了,但國民黨執政完換民進黨,民進黨執政完再換國民黨讓它復活,這樣台灣社會會變得更好嗎?容我提醒大家,台灣打從有總統和國會直選以來,歷史上只有一次真正政黨輪替就是2016年,這是一個多麼艱難不容易才走到的下一階段,難道我們要讓它倒退,所有努力都變成白費嗎?
這不是什麼用大局綁架、或是某些人口中嘲諷的芒果乾吃太多,真實處境就是如此,大家知道台灣在世界上其實是相對富裕、安全、穩定的地方,那麼也應該要了解,這樣的狀態有多麼不容易,它需要這個社會付出力氣、付出汗水維護,即便過程發生一些問題,也不該因此中斷。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就是因為有國家的壁壘幫我們擋下中國的入侵,如果讓國民黨重新上台自毀長城,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勢力因此滲透進台灣。用積木堆起城堡要很久,推倒它只要一瞬間,時代力量在這個關頭還有模糊的空間嗎?
這不是時代力量哪個人,或是黨主席要獨自處理的問題,而是時代力量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
我在此向所有時代力量的夥伴沉重的提問:
時代力量到底有沒有勇氣說出:「對,我認為現階段民進黨繼續執政,時代力量作在野黨監督,這才是對台灣有幫助的。」?
時代力量能不能夠和民進黨合作,讓台灣歷史開向我們期待的方向?
自2015年入黨至今,儘管一路上諸多質疑,基於政黨倫理,此前從未公開批判,今天到了這一步,實非我所願。如果時代力量還是無法面對自身的矛盾,還在困於選票計算,迴避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那麼我對這個黨的期待、在這個黨的路,或許也走到了盡頭。
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外界如何看台灣總統大選】
選後一週了,觀測站有些話想和大家說。之前我們有就有提到過,台灣這次的總統大選真的是世界級,不只是選前大量外媒(據外交部統計,有超過113家國際媒體、235位外籍記者)來台報導;選舉結果底定之後,更是前所未見地有超過8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以官方或是個人的名義透過致函、致電或社群平台發文等方式祝賀蔡英文連任總統,相信這幾天大家也看到很多相關的整理了(https://pse.is/NNW6F)。有些重量級賀電(例如美國國務卿),更是史上首次。
今天,觀測站想要分享一些我們觀察到的,外媒、學者來台灣的觀選心得。
▍對兩岸關係的公投
這次台灣的大選,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認為是對兩岸關係的一次公投(referendum),而選舉的結果明確且響亮地告訴國際:台灣人民選擇了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拒絕中國的一國兩制。
或許台灣人覺得這只是又一次選舉投票,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小編卻覺得這是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最強而有力的事情之一。要知道,過去數十年以來,中國在全世界大撒幣做大外宣(像是到處設立孔子學院,或是贊助學校做企劃、智庫舉辦研討會),要宣揚他們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讓大家覺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是中國人。
結果,我們靠著幾乎不需耗費人民任何額外成本(除了請假通勤以外)的出門投票,一個天氣晴朗美麗的星期六,就瞬間摧毀中國過去在國際苦心經營的各種宣傳(出門投票的CP值是不是很高呢?)。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和中國不一樣,台灣人沒有要當中國人,台灣人想要的是能自在呼吸、自由說話、當權者必須尊重民意的生活方式。
去年是《台灣關係法》簽署生效40週年,有許多相關的研討會都在檢討過去這40年美、中、台之間的地緣政治變化,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台美升溫、美中競逐」的局面?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的期望落空並開始改弦易轍這我們現在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40年來在這三邊關係中最大的一個變動,其實是台灣的民主化。若台灣當年沒有走上民主化的路線,若我們沒有一直持續地進行民主深化,今天我們看到的美中台情勢絕對不是這樣。(話說回來,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美國推了好幾把。絕對不是獨裁者的恩賜喔!)
「自由民主」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而是一個具有強大威力的價值信仰。因著這樣的信仰,讓過去這幾年來美國對台的發展策略漸漸與中國脫鉤,從兩岸關係下的台灣,變成印太地區中的台灣。儘管很多台灣人會自嘲是美國的棋子,但上述的回顧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也能扮演主動的角色。就像這次蔡英文選後接受BBC專訪首次清楚拋出「不需要宣布獨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震撼彈,不少人猜測背後或許有美方私下釋出的善意,但這種說法卻忽視了,其實是台灣人展現817萬的民意支持蔡英文路線使她當選,這樣的表態才有可能。
台灣人才是台灣的主人,台灣的民主,是所有台灣人最強的武器以及勝利。
▍令人驚豔的台灣民主特色
這次台灣選舉受世界矚目,多家外國媒體、機構,和學者都紛紛組了觀選團來台灣,有些人已經來過很多次了,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其中,不少人在這次的選舉中被台灣蓬勃、熱鬧,且草根的民主給驚豔,甚至留下了「台灣人用生命在守護民主」這樣的評語。
為什麼說是草根呢?以美國為例,因為選舉人團制度,除非你是在關鍵的初選、搖擺州,不然你幾乎看不到候選人的積極造勢。所以當他們看到台灣選舉,無論都市還是鄉村選區,每個候選人都奮力掃街拜票、站路口、送遊覽車、衝菜市場,並且一雙一雙地去握選民的手拜託賜票的時候,其實內心都是激動不已的,覺得這樣熱鬧的選舉活動非常有「人」味,也發出無怪乎台灣人如此熱衷選舉、投票率也比美國高出許多的感嘆(美國近年歷屆總統大選投票率只有50%多)。
另一個讓這些外國觀選人覺得驚訝的體驗,是我們的開票過程,因為在美國是沒有「唱票」這件事的。有人就表示,看到一張張的選票由選務人員揀起、唱票、亮票、最後畫上計票板,覺得這樣的畫面很令人感動:原本概念抽象的「民主」,此刻是如此真切地、由眾人協力小心翼翼地在眼前發生。而且他們也發現台灣民眾在投完票後,都會有人繼續留下來在投票所監督開票過程,並且透過科技工具即時現場轉播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人對於選舉重視和謹慎的程度,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上述幾項台灣特色的選舉文化習慣之外,要觀察一場民主選舉的水準,通常選舉結果出爐的那一刻是觀察重點。
1月11日晚間8點40分,韓國瑜率先宣布敗選,他向支持者表達謝意之後,表示已經與蔡英文通過電話恭賀她勝選。隨後,他向支持者說:「既然人民已經做出決定,我身為參選人一定服從開票結果 ... 明天起來還是希望見到團結的台灣 ... 祝福她(蔡)也期勉她。」另一方面,蔡英文在晚上9點舉行完國際記者會後,來到競選總部向支持群眾發表勝選感言:「民進黨贏是民主,國民黨贏也是民主,親民黨贏也是民主 ... 我們都是台灣人,所有的台灣人都是家人。」
對許多國家來說,能夠好好地辦完一場全國性選舉就很了不起了;而能夠在選舉勝負揭曉之後,第一時間各方人馬接受選舉結果,相互退讓、祝福,並要求支持者們在選後要與意見不同者團結,則是更了不起的表現。要知道,在很多地方,選舉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暴動和政變。台灣政治人物面對選舉結果的成熟態度令他們印象深刻。而讓這些外國人意外的還在後頭,原本以為投開票完之後選舉活動就可宣告結束,殊不知在台灣,這代表的是謝票活動的開始!不管你是勝選或是落選,選完之後有風度地上街向支持你的群眾表達感謝之意(甚至有時候一謝就是好幾天),這對這些國外觀選員來說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一個美麗風景。
▍新一代的亞洲事務專家
放眼國際媒體或者智庫報告,近來對台灣的報導在深度和廣度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新高點,選前選後的分析超級多。這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在於,現在關注台灣的記者以及研究者們,和上一個世代所經歷時空背景的已經不一樣了。現在有許多記者常駐台北,研究者和記者們也形成了一個社群,大家平時互相討論以及傳遞資訊,所以也讓台灣相關的報導及研究更加地貼近現實。
相較於前一個世代的中國研究者,其所見證的中國是那個成功讓許多人們脫貧,並轉型成世界工廠的中國;新世代的研究者、具有發言權的人們,看到的中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霸權、在新疆建立集中營監禁維吾爾人、迫害西藏人、暴力對待香港抗爭民眾、不斷文攻武嚇台灣的中國。
現在所謂「擁抱熊貓派」(panda hugger)、覺得多交流中國自然就會民主化的這類觀點已經愈來愈少了,當這些新世代漸漸在決策體系中取得位置並發揮影響力時,新的國際關係和政策就會成形。而這次台灣的選舉破紀錄的外媒和學者來台觀選報導,背後的意義其實是,我們讓這一群新世代的影響力領袖,見證了這個台灣人用生命也要保護的民主。這些都會是往後台灣在國際上立足的資產。
▍威脅仍然存在
雖然這次選舉結果被不少人視為是對抗民粹型政治人物、中國入侵野心的勝利,但民主的威脅仍然存在。這一兩年來,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對假錯消息、網軍、網路滲透、資訊戰等現象的存在毫無疑問(當然可能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無端指控),而我們也確實目睹其分化社會、激化議題的威力。在這個「似乎人人都可能是網軍」的時代(再加上政治人物也常常會這樣指控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大家把彼此之間的攻防拉得緊繃,彷彿是撮隨時等待引爆的火藥。儘管我們大概都不想承認,自己有時候也是那個跟著連鎖爆炸反應,把某一個議題炸成焦土使得各方再無轉圜餘地的人,但我們都經驗過,也知道待激情褪去後有時候會有那麼些後悔。
講這些不是要大家從此對議題噤聲,不再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理念。而是要說,我們應該要時時警惕自己,我們到底是在「溝通」還是「攻擊」?有時候打臉酸民很爽,一直打臉一直爽,但爽完之後只是讓勝者與敗者各自回到自己的同溫層炫耀與討拍,同溫層更加鞏固,交流溝通更無可能,更別提絕大多數的網路論戰都沒有顯而易見的勝方與負方,只有混亂和出征動員,最後受傷最重的或許是該被好好理解的議題本身。
在一個外國人看這次選舉的分享中,他說有一次身上大包小包提滿東西搭公車,上車時一位全副武裝的鋼鐵韓粉見狀便主動把位子讓給他,讓他感觸很深。儘管政治理念可能南轅北轍,但對他來說這位韓粉依然是一位熱情親切的台灣人,而這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當成「人」來尊重。網路平台以及社群媒體只讓我們看到彼此的某個切面,然後不斷放大、複製、轉譯、圍觀,一不小心太過投入就會深陷其中變得麻痺,丟失了自己那溫暖的一面。
到底要怎麼面對資訊戰,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持續去討論的事,除了提升自己媒體識讀的能力:留意訊息來源、資訊內容是否過於誇大煽動、分辨訊息種類(像是我們之前講到的,一篇文章到底是「內容」、「報導」、「評論」、「分析」,其實都很不一樣)、了解媒體立場等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記得提醒自己,偶爾也要把網路上互動的那些帳號當「人」看吧。
#週末來點正能量
#下面歡迎分享與酸民溝通技巧
#面對政客的胡言亂語我們仍會盡量做多一點的背景說明補充
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捕獲野生蔡英文清晨到宜蘭吃鴨賞蛋餅 - Mobile01 的八卦
選舉快到了,總要假裝走親民路線,選後想看到她出現在早餐店,做夢吧! 引言; 留言. ... <看更多>
親民 路線 英文 在 【倫敦隱世街市】英國移民集中地|親民貼地|澳洲咖啡室 的八卦
【倫敦隱世街市】英國移民集中地| 親民 貼地|澳洲咖啡室|紅菜頭牛奶|五青汁|炸墨西哥辣椒脆餅|暑假好去處|價錢| 英文 |圖廳Tooting|上集|英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