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的最後一篇週記,
先從我前天休假去上了劉軒的Podcast開始。
原本只要不是出書宣傳期,
我是不太想要去任何訪談節目的,
因為我實在是容易說出蠢話或是開不當玩笑的人,
(當然要看跟誰比,在彼得旁邊我就比較睿智一點)
說出的話覆水難收,
更何況我說的話跟腹水一樣,
講完就好想立刻抽掉。
答應要去劉軒的Podcast後,
我緊張了幾天,
有一種要跟漫畫或是卡通裡跑出來的人物見面的感受,
有很多期待卻沒有真實感,
我還提醒自己時時振作,
不要在講錯話時打自己一巴掌,絕對要忍住。
劉軒先生是個很真摯的人,
他戴著耳機一臉輕鬆坐在我對面,
身體邊緣彷彿畫了虛線發著微微的光,
在閒聊的時候,
劉軒說,今年跨年本來想要去台東,
但後來決定要留在台北跟爸爸一起過,
劉軒:
爸爸哪裡都不想去,他想待在家......
我立刻說:
啊我很喜歡待在家,
你可以去台東,
請你爸爸來我家玩好了!!
(我居然邀請大師劉墉來我家!!
我是吃了什麼有食安問題的豹子膽?)
劉軒笑了,
他一開始笑就笑個不停,
他說:
你要小心what you wish for…….
#彼得劉墉見面會
#這真的不只是超越自己
#可能劉墉老師會文思泉湧
#寫一本我不是教你呆
2.
上完Podcast,
台北正在下著毛毛雨,
我帶著劉軒送的一個卡牌禮物回家,
打算跟羅比一起玩。
那是一個聊天的卡牌,
上面有各式各樣的題目,
像是:
"假如你有一個機器人朋友,你會跟他一起做些什麼?"
"你相信有天堂嗎? 你的天堂裡會有什麼?"
我讓羅比抽題,
第一題是:
有哪些時候,你會很希望爸媽陪在身邊?
這題羅比回答得好揪心,
他說:
爸媽說他要走了的那個時候。
我:
啊?
所有我們說要走的時候,
你都希望我們陪嗎?
羅比點點頭,
他說:
每一次你說要走,我都不想你走。
#感人
#但我留下來你又念我
3.
講到這個聊天卡牌,
我就想到我當初在簽書會時說,
我要出一個跟彼得聊天的提問卡,
讓大家在家裡無話可說時,
可以跟老公用這些卡片聊天,
沒想到劉軒先生先出了!!
那時候會有這個想法,
是因為某天我跟彼得說:
未來說不定連藝人偶像都變成AI虛擬的,
你覺得怎麼樣?
然後彼得驚恐地問:
那到時候羅志祥要約誰????
AI藝人感覺沒有那麼傻也沒有很隨便.......
#好吧顯然是不一樣的卡牌概念
4.
然後透過這個卡牌,
我在2020的最後幾天,
我發現我的兒子跟先生智力來到黃金交叉點。
剛剛那個題目:
有哪些時候,你會很希望爸媽陪在身邊?
彼得的答案是:
地震。絕對是地震,
地震想要媽媽陪。
(同時搭配他30好幾的男人驚嚇表情)
下個題目是:
如果離你家最近的樹聽得懂你說的話,
你最想跟它說什麼?
羅比問:
哪裡是離我們家最近的樹?
我指指家裡的植物說:
就是這個盆栽,
如果它聽得懂你說的話,
你想跟它說什麼?
羅比露出懷疑的臉,接著問:
但它不會回答我,
我怎麼知道它聽得懂?
#總裁你就是想要植物也說YesSir你才高興嗎
我只好追加一下題目:
好啦,
那如果植物會聽也會回答你的問題,
就是這棵植物,
你要跟它說什麼?
此時彼得搶答,他興奮地說:
我要問植物,
平常我不在家的時候,
你有沒有看過可疑的人!!!
#誰比你可疑呢
5.
寫到一半我走出臥房,要去倒水喝,
彼得正在客廳看"我的少女時代",
電影已經演到最後了,
陳喬恩跟言承旭站在演唱會場地的外面,
相視而笑。
彼得指著電視裡的言承旭,
若有所思地說:
你知道嗎?
有一次藝人二手衣義賣會,
我買過言承旭的一件皮衣,
結果根本穿不下!!!
彼得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彷彿受了很大的冤屈,
言承旭你為什麼這樣傷害我的老公呢?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只好拿著空茶杯,
抓著發癢的後頸,呆呆站在那裡。
#不知道到底有過多少次
#彼得以你知道嗎開頭的問句
#我都猜不出他接下來要說出什麼毫無關聯的話
6.
我想到去上Podcast前,
那天上午我跟彼得去參加幼兒園的親師座談會,
幼兒園讓我們觀察羅比兩個小時,
接著發了一張問卷給我們填寫。
彼得跟我擠在兒童的小椅子上寫問卷,
其中有一題問:
在觀察的過程中,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優點與缺點?
請列出三項。
我寫好了優點部分,
把問卷推給彼得,
我: 快點,換你寫缺點。
彼得轉著眼珠,想著羅比的缺點。
我給他一點提示:
你就想想羅比剛剛在你觀察下,
你看到了什麼?
彼得說:
喔,有了,
他異性緣真的很差!!!
#家長請不要寫這種讓老師感到為難的缺點好嗎
7.
我否決了異性緣很差這個缺點,
逼彼得繼續想,
彼得坐在小椅子上,搖著筆,
他有三分之二的身體都懸在空中,
感覺屁股快要吃掉那個小木頭椅。
彼得又說:
還有,
我看到羅比在學校都沒喝水,
這是他的缺點。
我:
你可以想一些比較像是缺乏專注力,缺乏耐心,
這類型的缺點嗎?
彼得自言自語:
咦,你的意思是要寫得文藝一點是嗎?
好,那他不喝水,
我就寫.....羅比......缺乏滋潤好了......
#超文藝的
8.
新的一年好似穿著有氣墊的運動鞋,
噗噗噗地跑著要追過來了,
只剩下3個小時,
本來想要寫一些更有意義的文字,
給各位深深的祝褔,
可是我完全被剛剛提出的"缺乏滋潤"困在這裡。
加上我手機一直叮叮咚咚,
全都是彼得傳來的無意義LINE的笑話貼圖,
只好先這樣停下來。
這一年並不完美,
下一年也不會太完美,
時間這麼有限,
完美有什麼重要呢。
謝謝大家一直支持我的週記系列,
每週每週這樣寫,也發了好多篇,
我自己知道有時文章沒有那麼好笑,
結果留言還有人說"笑爆",
真的是處處都有好心人。
我有說過嗎?
其實你們的留言,
完整了我當一個作家的心。
優點三項或是缺點三項,
恐怕都說不清楚了,
回頭翻看幾年前的文章,
我覺得以一個作者的技巧來看,
還是進步了一些。
至少我越來越不覺得難為情。
所以未來的一年,
我還會繼續寫,
就算沒有在最佳擊球點揮棒,
我已付出努力。
我是這樣想的。
#新年快樂 #請不要買穿不下的皮衣
親師 文章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
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有位媽媽,在留言裡描述的狀態,讓我心裡有些觸動。她的情緒,也許跟伴侶也有關係。所以我想分享這本書,希望再次帶著大家了解藏在媽媽這個角色裡,那種難以說出口的苦楚。
我自己的書《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就我所有的書來說,銷售的數量不算好,雖然就一般作者來說已經蠻好了。出版社很用心了,我相當感恩,我知道,書沒那麼好賣,主要跟書裡面的內容有關。
如果您看過我的書,再來看這篇文章,您會發現有好多重疊之處。我在描述的,並不是這個社會討喜的、常見的陽光媽媽形象。
這篇摘文提到的,那種「不公平感」、「難以表達的怨恨」,散佈在我書中各處。今天晚上9點半我會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特別要把這篇摘文說清楚,也許做到同理,但我不知道能不能走向療癒?!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這段文字,可以用各種角度去辯證。但我希望帶起理解,去感受當媽媽痛苦的那一面,這能讓我們連結。
祝願您,能面對真實的自我,即便痛苦難受!
*********************************
精疲力竭的母親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高鐵車廂內,在我座位的前面三排,一位媽媽對自己的兩個小孩越來越生氣。她提高音量,威脅道:
「你等著被打吧!」
其他乘客面面相覷,感到尷尬......沒有人介入。我不知道小孩在做什麼,但媽媽的怒氣又升高一級:
「等一下就有你好看了,這是你自找的!」
我決定放下閱讀中的書,反正也已受到影響了。我走向母子三人:
「你很生氣......需要幫忙嗎?」
「不,不用,謝謝。」
「不,你需要的......」我溫和地堅持著。
「是,我累壞了。謝謝。」
我在她旁邊坐下來,跟她的孩子玩了一下。光是我的出現就已經讓他們平靜下來,第三者的介入永遠能緩和狀況,當然,只要不火上加油的話。
精疲力竭時,我們無法設想周全,會先應付最要緊的事。這位母親已經成功地把孩子和行李帶上火車,她準備了食物和飲料,但忘了帶能讓小孩子打發時間的東西。她疲憊不堪,不再有足夠的精力來陪孩子玩了。
薇奧蘭.蓋希托說:「我正把衣服丟進洗衣機,聽到背後傳來兩個孩子今天早上不知道第幾次吵架的聲音,突然間,一聲巨大的『砰』,緊接著是女兒的叫聲。那時,我動也不動,腦海浮現『她不會摔得很重』,還有『如果她還會叫,表示還活著』這樣的事。我最後就像個機器人一樣把洗衣機填滿,再也感覺不到任何事,我覺得自己不再是母親。」
這是契機。薇奧蘭.蓋希托正在寫關於職業過勞的博士論文,她把自己的經歷與她的研究工作做了連結。在母職中,她經歷了過勞的其中一個階段。職業中的精疲力盡不僅限於公司中,也出現在家中。
每一位新手父母都可能是受害者。所有的母親,甚至那些看起來有信心的,都過著高度緊張的日常生活。許多重複性的工作、極少得到的感謝、瘋狂的作息時間限制、一大堆她們完全無法控制的情況、不可能專注於一件事情而不會被打斷十次......這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永無止境地持續著。因為,我們不可能辭去母親一職。
寶寶如此美好,所以是什麼讓媽媽如此疲累?其實就是因為情況如此「美好」,她們不能抱怨。
薇奧蘭.蓋希托列出了母親生活中壓力因子的名單:
— 媽媽的工作是永無止境地重新開始每一項工作。她清洗、打掃,但幾分鐘後,又全髒了,這讓她失去了能為工作帶來意義和能量的成就感。
— 媽媽經歷著許多完全無法控制的狀況。她希望能夠徹底保護自己的孩子,但常常感到無力。她不僅要保護孩子免於意外或住院,但也要面對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例如嬰兒腹痛、長牙齒和被蜜蜂螫到。
— 小小孩的特性就是無法預期,就算母親規劃好一天的行程,也一定會被打亂。你準備出發去見朋友,把寶寶抱上車時,突然得換尿布......就算你是有條不紊的人,嬰兒還是會打亂你的時間表。當夜晚來臨,媽媽經常會有這種相當難受的感覺:「我一整天什麼都沒做。」
— 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 除此之外,她還不能犯錯。她把標準設得很高,當發現自己想成為的模樣與日常經歷間的落差,自然會感到絕望。
— 誰來負責支持媽媽呢?在心理層面上,面對小小孩時,她們大多時候是獨自一人的。有時候能去可以接待母親和小孩幾個小時的機構,但卻很少能找到聆聽她們心聲的場所。大部分的人都想聽到她說自己因為有如此可愛的寶寶而感到幸福充實,他們不想聽到她說自己有時候想掐死寶寶。老公呢?當他下班回家,媽媽要不就是因為怕他再次出門,所以什麼請求都不敢提,要不就是對他發洩一連串老公不知該如何應對的抱怨。他則會反駁說她也可以再回去工作,或說別人的太太—或更糟糕的,說自己的媽媽都得心應手,但她卻......簡言之,來自這一方的支持很少。
一般而言,一個待在家裡的全職媽媽要負責所有的家務。有時,丈夫不僅沒有提供能減輕妻子勞累的物質協助,甚至還期待她照顧自己!請一位家事清潔員?想都別想,因為妻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意識地說:「我媽媽都做得到,我怎麼可能做不到?」此外,許多丈夫也認為那不是必要的開銷,因為「你一整天也就只有這件事要做」。
家務分配的失衡會影響母親對孩子的愛嗎?會!
我太庸俗?我誇大了?你以為母親的愛與洗碗或掃地無關?當然有關。
太多衣物要洗、太多地板要擦、太多飯要煮、太多碗盤要洗,這些都可能改變愛的能力。
事實上,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某位男性—他是家庭主夫—有一天向我吐露:「我每天都發現這對我老婆來說有多麼不公平,我只做了一點點就得到讚賞和誇獎,她做了一大堆卻沒有人看見。」這是一項無論在男性或女性身上都很罕見的認知。甚至即使有了這種認知,只要不公平仍銘刻在社會中,它就會持續下去。其他較不敏感的丈夫甚至看不到問題,而且可能會在妻子抱怨或無法達成目標時,貶低、羞辱,或歸罪於她。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期待女性知道該怎麼做,彷彿那是女性身上與生俱來的能力。她們以專業著稱,而少數幾個冒險挑戰的男性則被認為是業餘的。但事實是,她們知道的不會比男性多。確實,女性會分泌母愛的荷爾蒙,也能餵奶,但基因中並未寫著哪一牌的尿布最好,或是有關疫苗注射與親師關係的建議,更別說一切都需要不斷的調整。面對孩子,從來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因為他們在成長、改變,而且沒有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相似。
一段時間之後,媽媽再也受不了了。
薇奧蘭.蓋希托很詳實地描寫了過勞的第一階段:儲備的精力用盡。母親處在情緒與身體的疲乏當中,這是由必須不斷調整所引起的。
如果母親未獲得協助和支援,無法宣洩過度飽和的壓力,她可能會很快地來到第二階段,也就是「自我感喪失」和「疏遠」。
媽媽知道她必須繼續運作,但已不知道該怎麼做到。唯一的出口就是無意識地從情緒方面切斷壓力的來源,好讓精力的流失降到最低,並能繼續像機器人一樣,完成無法逃避的工作。精疲力竭的母親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但不帶任何情感,她會心不在焉。我們都經歷過這種完全耗盡的時刻:做著應該要做的事,準備三餐、放洗澡水、清理餐桌、哄小孩睡覺,但一切都以無意識的自動模式進行。當精疲力竭的狀態持續下去,自動模式也變成常態,母親與孩子越來越疏遠,她已經不再帶著感情了。
沒人幫助的母親會陷入憂鬱當中,越來越沒效率,一切都需要她竭盡全力,她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些以前能做到的事,像是打電話、填資料,現在都顯得難以克服。漸漸地,她進入過勞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怒罵、打小孩、懲罰,母親做了所有以前不願對小孩做的事,而很顯然地,事情繼續惡化,惡性循環開始。她看到作為母親的自己,與曾夢想成為的母親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她甚至寧可徹底放棄做母親這件事。因為動機喪失和自尊崩壞,她否認所有自己做過的事,否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成就。
並非所有母親都會陷入憂鬱,但絕大部分—若非全部—都會經歷短暫但反覆出現,或持久的精疲力竭階段。
過勞的起因並不是女性的脆弱,不是因為她可能比其他人有更痛苦的過去,而是她與周圍互動的結果。不需要給她藥物:需要治療的不是她,而是需要重新設想她周圍的環境。這也不是僅限女性的病症,一位瑞士的小兒科醫師就證明了父親們也會經歷一模一樣的狀態,如果留在家裡照顧寶寶的是他們的話。
在這些困難的條件中,我們能瞭解父母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夠了,也瞭解到孩子會因此遭殃。一位精疲力竭、受過勞之苦的母親會與孩子疏遠。她越來越無法控制自我,覺得自己像是囚犯,被孩子剝削。她可能會對孩子的要求起而反抗,把孩子視為暴君,為此而恨他。有時候,恨意如此強烈,甚至會抹去她身上所有的母性。「他讓我消耗殆盡!」卡蜜兒吼道,「我再也受不了!這麼說很糟糕,但我對自己的小孩已經沒有任何感覺了,我有時候就像個機器人一樣在照顧他。他很快就讓我生氣,如果不馬上做我要他做的事,我就會發瘋。」
卡蜜兒是一個壞媽媽嗎?「她沒有母性!」她的婆婆如此評斷。後來,卡蜜兒依照我的建議重回職場,也漸漸重新找回對孩子的親情。現在,她很樂意與孩子玩;而之前,她只是處在過勞的極端階段而已。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親師 文章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研究數據卻明顯指出,亞斯伯格症成人患者的犯罪率,與一般人並沒有兩樣,而且出現暴力犯罪的比率也非常低。亞斯伯格症患者並不會特別容易觸法,或犯下嚴重罪行…亞斯伯格症患童或青少年患者,不太常因為犯罪而被判刑…」~摘自《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
很多扭曲的報導讓家有亞斯伯格的家長必須做辛苦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