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唷😱好恐怖的預告片唷❗️看了壓力好大
👉👉 https://youtu.be/XStLMJu0fI4
這是一部由🇹🇭泰國GDH 559與🇰🇷南韓SHOWBOX兩家電影公司合作推出的
泰國恐怖鬼片👻The Medium 泰文為ร่างทรง 韓文為랑종
是由當今最強泰國鬼片《鬼影》導演班莊比辛達拿剛🤝
與「韓國驚悚恐怖大師」之稱的導演羅泓軫共同製作
7月14日已經先在南韓上映
並且打敗了漫威的黑寡婦成為票房第一🏆
而且呢受到廣大的南韓網路迴響👏👏
泰國因為疫情🦠加重還沒上映,但討論度極高
光看預告片就讓人喘不過氣來......😮💨
泰文片名為ร่างทรง有靈媒、請神鬼上身的人的意思
已經有中文片名翻譯成《薩滿》
不知道怎麼會取這樣的片名
版主我覺得太過於偏離泰國文化了
因為薩滿是一種非泰國的宗教文化
有很強的特色在
雖說有著強調萬物有靈論的意思
但個人還是覺得翻譯成中文為"靈媒"會比較恰當些些
預告片內容似乎在講述著泰國東北部人民相信萬物有靈性
神鬼都會附身在天地任何物品之間的意思
各位要知道泰國很大各地區的人民所信仰的佛教文化神鬼等不見得全國都一樣
我就來淺說一下預告片中幾個畫面🎬
也讓各位了解一下這些所帶的含意🤥
1️⃣首先出現的就是一個在大樹下的神龕小廟⛩
泰國隨處都可以看見的地縛靈屋
當人們不需要的時候又不敢任意的破壞拆掉當垃圾處理
深怕會遭到厄運
所以就找個寺廟或是荒郊野外的大樹下扔棄
但因為型態上的關係又無人供奉照顧
人們相信這些廢棄的神龕小廟就會慢慢聚集著不好的靈體
第2️⃣個畫面則為幾個柱子上面綁著繩子
是一種東北的習俗
本來就在村莊周圍各角落立起柱子
拉起法線類似作結界的功用
簡化演變成像神龕小廟一樣小小的
人們相信經過作法後能夠驅凶避邪的功用
第3️⃣個則是相當常見的"三色布"
在很大的樹木或是那樹木🌳看起來或許有靈性時
人們就會把三色布幫樹木穿衣服起來
已表示對於樹木內的靈體尊敬
第4️⃣個路邊的小屋🛖
如果各位有坐車出城到鄉下就可能有過一個經驗
你的司機在經過一些路段時會莫名其妙地按喇叭
其實就是在與片中的小屋子禮貌性地打招呼
這小屋功用是讓各種神鬼靈體能有安頓休息的地方
而小屋也常常出現在容易出現交通事故的地方
人們相信這裡有東西在抓交替
所以要乖乖有禮貌的按喇叭示意一下下
第5️⃣個掛紅衣🛑
也是東北習俗了
會發生在當村莊裡陸陸續續有男子死亡的話
大家會掛起紅色衣服
認為是一種鬼叫"寡婦鬼"祂來帶走這些男子
村里的人解決方式就是掛起紅衣來
還會寫上警語
意思是家中沒有男子只有女生
甚至還會讓男生化起妝來避免寡婦鬼抓人交替
第6️⃣個就是田中央的小廟
簡單說就是地基主的意思
希望耕作的田能夠順利的功用
7️⃣再再說明一下這一幕"倒插香"
是相當禁止的不尊重神靈的行為
在泰國佛教神鬼裡很是禁忌
但影片裡的卻可能不是個人
以上的幾個開頭畫面有強調東北對於神鬼方面的信仰特色
在佛教還沒傳入泰國以前泰國全境是深信萬物有靈論的
之後的預告面是在預先讓收看的人知道這部電影的劇情
故事敘述位於泰國東北部依善地區的一個小村落
那裡的人們深信著房子、森林、群山、樹木
甚至是稻田皆有靈魂
「尼姆」(靈媒)繼承家族信仰,供奉先祖成為巫覡
某天他卻發現姪女「敏」似乎不太對勁
狀態也一天比一天惡化,變得愈來愈古怪
以靈媒巫覡為主題取材的攝影團隊
三個月來一直跟隨在尼姆身旁進行拍攝
為了捕捉到巫覡被神附身的瞬間
攝影機也開始收錄到發生在敏和尼姆以及他們家族中
一連串不可思議的現象……
大概就這樣,其他劇情應該看了才知道👀
在南韓上映兩天了,評價相當的好
就連在南韓的泰國人都看到了場場爆滿的場次
相當感動🥺的認為
這部片可以說是讓多年不見起色的泰國鬼片
又重新站上一個新的層次✌️
有南韓知名泰籍藝人BamBam看完在社群上分享
說謝謝,相當的刺激好看到晚上都無法入睡
👉👉 https://fb.watch/6NiTiD05w9/
總之相當期待這部跨國合作的鬼片
📍網傳台灣預計在暑假能有機會上映🇹🇼
到時如果有更多得訊息會再與各位做分享
比特編.
#泰國鬼片 #鬼影 #靈媒 #薩滿 #ร่างทรง #랑종 #TheMedium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創意油管 IDEAS TUB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期票房冠軍《薩滿》 它恐怖驚悚的內容深受觀眾的喜愛 並且讓大家有了深刻難忘的觀賞經驗 這部電影有哪些迷人之處 內容寫實程度跟現實世界的相似度有多高呢? ⋄⋄⋄⋄⋄⋄⋄⋄⋄⋄⋄⋄⋄⋄⋄⋄⋄⋄⋄⋄⋄⋄⋄⋄⋄⋄⋄⋄⋄⋄⋄⋄⋄⋄⋄⋄⋄⋄⋄⋄⋄⋄⋄⋄⋄⋄⋄⋄⋄⋄⋄⋄⋄⋄⋄⋄⋄⋄⋄⋄ 加入創意油管官方 li...
覡公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台北天后宮的前世今生
上圖由日治時期台北攝影師李火增(1912-1975)攝於1939年,圖中寺廟為台北西門町的新高野山弘法寺。下圖由張哲生於80年後;2019年12月7日在同地拍攝,原弘法寺早已變為台北天后宮,不過寺內仍有供奉弘法大師。
坐落在今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的台北天后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迄今已逾270年歷史。
1746年(清乾隆11年),艋舺的行船業者於直興街(今台北市貴陽街與西園路口)合建寺廟供奉媽祖,取名為「新興宮」,當年與龍山寺及清水巖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寺廟。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當年日本真言宗「各派連合法務所」派遣椋本龍海來台。
1896年4月,椋本龍海與小柴豐嶽被賦予「台灣開教視察員」身分而再度來台,於艋舺黃氏家廟(今址為台北市廣州街265巷3號)設立布教所。
1896年6月,小山祐全以開教補助員身分抵台,成為真言宗台灣布教的責任者,同時試行布教。
1897年,椋本龍海與小柴豐嶽返日後,小山祐全成為真言宗台灣開教本部長代理;當時布教場設在艋舺黃氏家廟,且與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西本願寺)合設「明倫學校」以教導民眾日語。
1898年5月,布教所移至台北北門外的瞿公廟。
1899年7月,在台北新起橫街1丁目45番地新建布教場。
1905年2月,台北布教所主任高橋圓隆返日,由小山祐全接任。同年11月增建佛殿落成,舉行遷佛式法會。
1908年6月,設新高野山弘法寺於相鄰之新起橫街1丁目2番地(即今台北天后宮所在地),佔地約613坪。
1910年6月21日,台北西門町的新高野山弘法寺落成,經費來自信徒捐獻與總本山高野山金剛峯寺撥款補助。
1943年(昭和18年),日本政府以開闢防空道路(今西園路)為由徵收土地,強行拆除艋舺「新興宮」,宮內神像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的日治時期隨之畫下句點。
1948年,艋舺地方人士申請位於成都路北側近西寧南路口的「弘法寺」(日治時期供奉弘法大師,1910年落成)為新廟址,將寄人籬下的天上聖母神像從龍山寺迎接出來,於農曆六月初一入廟,並將寺名改為「新興宮」。
新興宮剛遷進弘法寺時,本無供奉弘法大師,後因有信徒被弘法大師託夢,說弘法大師神諭,此廟本為其寺,戰後雖改奉媽祖,仍應祀奉弘法大師神像,以示紀念;廟方從之,於側殿奉祀弘法大師。
1952,配合天上聖母尊稱,將廟名改為「台灣省天后宮」。
1953年,寺廟後方的國際大舞廳發生火災,延燒至天后宮,令其燬於一旦。
1959年,媽祖壹仟年聖誕紀念,改建正殿為閩南式建築。
1967年,配合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改稱「台北天后宮」。
目前台北天后宮仍留下「弘法寺」精緻的石佛雕像,而弘法寺屬於真言宗的高野派,真言宗乃日僧空海所創的日本密教宗派,又稱「東寺密教」。
自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峯寺及東京別院在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會輪流派遣高僧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
台北天后宮的主神是媽祖,陪神是弘法大師,全台只有台北天后宮有供奉弘法大師,因此遠從日本而來的觀光客非常多。
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後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小名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誕生在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
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尊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從南宋到清代,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自幼有異能,其生日(農曆3月23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並年年舉行慶典。
媽祖是從中國福建一帶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而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也有類似的傳說。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覡公 在 Taiwan Witchcraft Mutual Aid Association 台灣巫術互助協會 Facebook 八卦
「不是我要特別厚愛某些宗教體系,
其他體系也不乏不齒之徒。
只是用欺騙的真的不是很好,扶鸞跳童,祖靈崇拜,自古皆是,甚至是巫覡信仰的核心之一,只是自己拜的神從何而來,應該要弄清楚。
而不是「拿香跟著拜」
祖靈、聖靈、鬼靈、王爺、元帥、神、聖仙、鬼。搞清楚了再說。
拜神就是神,拜鬼就是鬼。不要打著神的旗號,胡作非為。
也不是藉著乩童,為禍人間。
巫覡信仰被權利、私利弄得狼狽不堪。
#我拜鬼是公開的秘密😈
覡公 在 創意油管 IDEAS TUBE Youtube 的評價
近期票房冠軍《薩滿》
它恐怖驚悚的內容深受觀眾的喜愛
並且讓大家有了深刻難忘的觀賞經驗
這部電影有哪些迷人之處
內容寫實程度跟現實世界的相似度有多高呢?
⋄⋄⋄⋄⋄⋄⋄⋄⋄⋄⋄⋄⋄⋄⋄⋄⋄⋄⋄⋄⋄⋄⋄⋄⋄⋄⋄⋄⋄⋄⋄⋄⋄⋄⋄⋄⋄⋄⋄⋄⋄⋄⋄⋄⋄⋄⋄⋄⋄⋄⋄⋄⋄⋄⋄⋄⋄⋄⋄⋄
加入創意油管官方 line 帳號 ▶https://lin.ee/bLBC8F1
或是輸入 @ideastube 節目彩蛋都在這裡唷!
⋄⋄⋄⋄⋄⋄⋄⋄⋄⋄⋄⋄⋄⋄⋄⋄⋄⋄⋄⋄⋄⋄⋄⋄⋄⋄⋄⋄⋄⋄⋄⋄⋄⋄⋄⋄⋄⋄⋄⋄⋄⋄⋄⋄⋄⋄⋄⋄⋄⋄⋄⋄⋄⋄⋄⋄⋄⋄⋄⋄
00:00 開場
00:28 電影《薩滿》預告片段
00:52 老師對於《薩滿》預告的想法
01:16 薩滿是什麼?
02:14 植物靈、動物靈 會附身在人的身上嗎?
02:51 被附身的人會有哪些行為?
03:07 哪種人容易被附身?
03:46 一個人有可能同時被許多靈附身嗎?
04:22 現實世界中有「薩滿熱」的徵兆嗎?
05:06 如何判斷是否有得到神啟?
⋄⋄⋄⋄⋄⋄⋄⋄⋄⋄⋄⋄⋄⋄⋄⋄⋄⋄⋄⋄⋄⋄⋄⋄⋄⋄⋄⋄⋄⋄⋄⋄⋄⋄⋄⋄⋄⋄⋄⋄⋄⋄⋄⋄⋄⋄⋄⋄⋄⋄⋄⋄⋄⋄⋄⋄⋄⋄⋄⋄
✧ 訂閱追蹤
▪︎ 謝沅瑾命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yjls/
▫︎ 創意油管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ideastubetv/
▪︎ 創意油管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deastubemedia
⋄⋄⋄⋄⋄⋄⋄⋄⋄⋄⋄⋄⋄⋄⋄⋄⋄⋄⋄⋄⋄⋄⋄⋄⋄⋄⋄⋄⋄⋄⋄⋄⋄⋄⋄⋄⋄⋄⋄⋄⋄⋄⋄⋄⋄⋄⋄⋄⋄⋄⋄⋄⋄⋄⋄⋄⋄⋄⋄⋄
♡ 合作邀約歡迎聯繫
▫︎ frank@ideastube.co
⋄⋄⋄⋄⋄⋄⋄⋄⋄⋄⋄⋄⋄⋄⋄⋄⋄⋄⋄⋄⋄⋄⋄⋄⋄⋄⋄⋄⋄⋄⋄⋄⋄⋄⋄⋄⋄⋄⋄⋄⋄⋄⋄⋄⋄⋄⋄⋄⋄⋄⋄⋄⋄⋄⋄⋄⋄⋄⋄⋄
#薩滿 #巫覡 #恐怖驚悚電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9ZDTDDhIbs/hqdefault.jpg)
覡公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7): 1、磐安: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2、磐安煉火:神秘的火上舞蹈; 3、磐安:花溪村的幸福時光; 4、磐安櫸溪:活著的孔氏文化。
煉火源於古時對火神祝融的崇拜,現代少數民族中的傈僳族、珞巴族就以火和灶炭為崇拜。《雷濤叢談》“遇夜炳燎,其光燭天”、《建水州志》“於燃松炬……以炬插田,設牲致醴禱”的記載,都屬以火祭神,煉火是崇拜火神的一種古老習俗的遺存。 是一種植根于南蠻巫覡文化的祭典活動,通常以舞蹈的形式興胡公或驅瘟逐邪,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一個較大的部落在磐安群居生活。今天,在磐安縣的深澤、雙峰、仁川、盤峰等近10個鄉鎮的山區,都有煉火的傳統,其中尤以深澤鄉深澤村的煉火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煉火活動一般由村裡的“頭首”(行政或宗教負責人)負責組織籌備,由“山人”(道士)負責各種祭祀儀式,“降侗”則負責帶領煉火隊具體表演。“煉火活動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宋代。煉火傳承到近代,請神、送神及表演陣式等內容都日漸豐富,煉火班的組織也越來越健全。”據磐安縣文化館館長陳永崗介紹,如今,煉火已經成為當地最隆重、參與面最廣、場面最壯觀的一種大型民俗活動。文身、赤腳的煉火者手執響鈴、鋼叉等,繞東、南、西、北4道水火門巡行一周,先從北門沖進火壇,踏著烈火從南門殺出;再繞到西門沖入火壇,從東門殺出:這樣反復穿梭,在烈火上踩過,一刻鐘為一壇,一般煉三壇即告結束。磐安煉火的歷史經歷了從娛人到娛神再到娛人3個階段:煉火在起源時是娛人的活動,到了巫覡時代,就開始了向娛神的轉化。巫在當時的地位很崇高,“巫”字上面一橫意指天,下面一橫意指地,中間兩個人在跳大神,表示巫是可以與天地(神)進行溝通的人。那個時候,先民對火非常崇拜,煉火就成為娛神祭神的最好形式。因此,煉火是當時不可或缺的娛神祭神項目。煉火又是古代祓除習俗的遺存。這個時期,煉火在慶豐收的同時,又融進娛神祭祀、防病保平安的意識。人們一旦生了久治不愈的病,就要請人煉火,無法進行煉火也要烙火浴,或是背著病人跨過火堆,認為這樣做就可以把病去掉。到了宋代,磐安的煉火活動進入鼎盛時期。據《宋史》記載,北宋天聖年間,永康胡庫人胡則官至兵部侍郎,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曾奏請免除衢、婺兩州身丁錢。胡則死後,百姓懷其德,在方岩立廟祭祀,尊為“胡公大帝”。據傳胡則生前喜歡觀看煉火,他死後,當地案堂每年都要到永康方岩煉火,意為胡公“跑煉烏金”。另外,據《磐安縣誌》載,宋越國公盧琰因“柴周大臣,義不臣宋”,攜柴榮之遺孤柴熙誨出京,輾轉來至浙江,最後隱居于磐安縣靈山之麓。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孫孔端躬為避戰亂,舉家南遷至此。這些本地歷史名人都積極參與煉火,他們的子孫至今仍舉行煉火活動,這也對煉火藝術的流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煉火又從娛神轉到了娛人。每到煉火的節日,到訪者絡繹不絕,比過春節還要熱鬧,大家喜氣洋洋,空氣中洋溢著歡娛的氣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xj01AswPLQ/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8ci94WwEp8hagOfqyQUGXegW7cw)
覡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做陣西港香- 戊戌香科藝陣文化體驗」活動介紹
專訪: 陳建都(研究員)
素有「臺灣第一香」的西港刈香將於今(107)年5月13日千歲爺南巡,揭開刈香的主要活動序幕,緊接著的請王、醮壇起鼓、請媽祖、遶境靖綏、送王等三年一科盛會,將繞行曾文溪流域南北溪畔96村莊,其鄉鎮將綿延200多公里。這是西港慶安宮自清道光年間開始,至少已經維持171年以上的王醮文化(香科遶境自接續八分姑媽宮以來也已有234年以上的歷史),也是屬於台南地區的刈香文化和王醮的傳統信仰,特別是遶境期間文武陣頭及藝閣,隨千歲爺神轎靖綏地方,屆時將熱鬧非凡。
西港刈香每三年一科,至今未曾間斷中,香科的文武陣頭一直以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具備宗教儀式性上的需要,是台南在地最大匯演的場域。西港刈香香科期間,採神轎與陣頭分離模式,通常會在三日的遶境一早於慶安宮報壇領令後,分別於各村莊大廟進行參拜,最後再回到西港慶安宮入廟繳令,因其具歷史性、地方文化性、藝術性與典範性,於民國98年2月17日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了使一般民眾,更能親近這超過半年以上的自發性練習的成果,同時亦能瞭解文武陣頭的傳統藝術、文學涵養和生活美學等文化價值,特別在今(107)年6月1至3日香科舉辦期間,分別在西港慶安宮、佳里南勢九龍殿及佳里三五甲鎮山宮等地,辦理西港刈香陣頭文化體驗活動。
透過本次的體驗活動,除了前述推廣文武陣頭的文化內涵外,將在三天的體驗活動中,分別於6/1上午假佳里仁愛國小邀請黃文博校長,就西港刈香、藝陣及禁忌等文化辦理室內解說課程,下午於佳里南勢九龍殿廟埕現場體驗陣頭表演;6/2上午假西港國小邀請謝國興教授及王李子峰,講解:宋江、獅陣、家將:台灣南部廟會的巫覡陣頭及王府行儀等室內課程,下午則於西港慶安宮參訪旗牌官回娘家活動,同時解說王船廠及武陣表演;6/3上午假佳里仁愛國小邀請林森澤,講解西港刈香起源與發展,並於下午在佳里三五甲鎮山宮廟埕欣賞文武陣頭表演。主辦單位也將於三日活動期間的午餐,特別商請廟宇準備與文武陣頭相同的點心,安排學員體驗西港以刈香的點心飲食文化。
活動粉絲頁: 做陣西港香 戊戌香科藝陣文化體驗
限額免費報名 http://p.illu.es/campaign_00430
👉6/1(五)佳里南勢九龍殿
👉6/2(六) 西港玉敕慶安宮
👉6/3(日) 佳里三五甲鎮山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0BN0mf58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