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闆打書怎麼沒附連結啦!
#画哲學這裡買
https://goo.gl/AaZb8L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177077091/posts/1807167615999123/
男人最好要會撩妹,那女人呢?
答案是:女人最好成為能配合被撩的人。
如果你有在公共場所偷聽鄰座的壞習慣,可能偶爾會不小心聽到女人在男人說笑之後的勉強笑聲,那尷尬之明顯,只有說笑話的那個人無法查覺。
另外,在某些男人「追求不成」因此做出不禮貌舉動的社會新聞底下,偶爾會看到留言說「要是女人當初給點面子就不會這樣」或善意提醒女人要有「委婉拒絕的智慧」。
這些說法的問題,在於把責任不公平的加到受害者身上。這個社會有這種傾向,是因為社會認為女人應該一定程度配合被撩。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不能拒絕追求,只是你面對輕浮玩笑之類的「淺度追求」應該要有禮貌的回應,面對比較重度明確的追求,要拒絕,也要拒絕得有手腕。
在〈On being objective and being objectified〉這篇論文裡,哲學家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懷疑,社會上有許多「女人的天性是╱應該如何如何」的既定看法,就結果而言其實是為了男性服務:
女性應該溫柔婉約並且有好身材和臉蛋,如果先天無法達成至少後天要在彩妝專櫃做夠多努力,女性不該意見太多,如果沒有意外,應該要負責帶小孩和家務。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性別文化變遷,你可以發現,這些觀念的去除,被視為進步的象徵。
雖然在這個社會裡我們並不會真的公開主張「女性聽到男性說笑話應該至少要禮貌笑笑、被調情應該要適時接受」,不過這類壓力,根據轉述,確實存在於一些女性身上。
我希望這個提醒可能讓你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大部分的「撩妹語錄」。我並不是在說這些撩妹語錄都有道德問題,也不是在說它們會啟發男性去造成女性困擾(畢竟應該不會有人真的把那些惡搞創作拿去用吧),不過能趁著熱潮討論一下背後的議題,應該也滿好的。
我在新書《画哲學》裡有一章就專門介紹上面哈斯藍爾那篇文章的論點。事實上,這張圖片就是插畫家 Summerise Kay為那個章節畫的插圖。我把該章全文貼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然後,我想感謝 YJ Wang 提醒我寫這動態。
-
▍哈斯藍爾和「自以為的客觀」
描述(descriptive)和規範(normative)是哲學上的一對重要概念。粗略來說,如果一個命題只是純粹在講世界長甚麼樣子,並沒有指導或價值判斷的意涵,那這個命題就是描述性的。如果一個命題是在講世界應該要是甚麼樣子,或者甚麼樣子比較好,這個命題就是規範性的。例如:
#描述性的命題
前任台灣總統是馬英九。放屁的時候點火會爆炸。我昨天捐了血。
#規範性的命題
馬英九是個好總統。你可以在同學放屁的時候點火。只要條件許可,人都應該要去捐血。
想想這個問題:「你是男性」這個句子是描述性的,還是規範性的?
第一反應上,你或許會認為這是描述性的:我是不是男性,看看我的基因或相關性徵就可以知道了,這哪裡涉及指導或價值判斷?
在生物學上確實是這樣,不過在社會上,有時候「你是男性」這個句子背後的意涵,並不限於描述你的基因組合和性徵,而是包括:
你應該要勇敢不懦弱、避免展現情緒、在別人面前哭泣。班上需要搬桌子的時候,你不該讓女生去做。你不適合當托兒所老師或護理師。你以後最好要娶個老婆,至少生一個男孩,除非你的兄弟已經先搞定了。
這些說法都是規範性的,當它們出現,代表既然你是男性,就應該要以某種特定方式過活,不然不算是個成功的人。
▍當規範成為事實
我們似乎可以說,就算「男性」這個概念不是規範性的,在社會上,也有一大堆規範性觀念,跟「男性」這個概念綁在一起。你可以想像,當這些觀念行之有年,下面這些現象真的會出現:
大部分的男性比較勇敢,很少在別人面前哭。大部分男性會主動搬桌子。托兒所老師和護理師大部分不是男性。大部分中年男性有家室,而沒有家室的那些,則覺得自己虧欠祖先。
規範性觀念在社會上起作用,讓自己成真了。在這時候,如果剛好有缺乏社會學常識的外星人前來地球觀察人類生態,他們恐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地球人大致上可分為有XX染色體的女性,以及有XY染色體的男性。除了少數異常案例,男性天生比較勇敢、喜歡搬重物、不會擔任托兒所老師和護理師、會成家立業。」
讓我們整理一下:
一開始,你因為描述性的性別差異,而在社會上背負一些規範性的要求,基於社會壓力,你最好照著做。再來,當多數人都照著做,看起來就好像大家基於性別差異,天生就會實現那些規範性的要求一樣。最後,沒有實現那些要求的人,例如具備陰柔氣質、力氣小、細心喜歡照顧病人小孩的男性,似乎變成某種「比較不正常」的男性。舉例而言,指責別人沒擔當時最直接的說法是「你怎麼這麼沒擔當?」但如果對方剛好是男人,我們可能會改用「你這樣還算是個男人嗎?」
然而,如果有擔當是種美德,應該適用於所有人,不是嗎?
▍自以為的客觀
以上那些說法當然不只適用於男性,想想這些:
多數女性不擅長數學,但善解人意。原住民普遍學歷不高,多數住在偏遠地區。新住民的小孩學業表現多半比較差。...
就算我們好像「客觀」觀察到某些族群擁有某些特質,並不代表那些特質是他們天生就有,有可能是社會觀念規範成功的結果。如果忽視這種可能性,草率判斷說女性「本來」就數學不好、原住民「本來」就不擅長讀書,我們恐怕就太自以為是了。
哲學家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把這樣的情況稱為「自以為的客觀」(assumed objectivity),並用來分析現代社會的女性處境。
在多數現代社會,家務和育兒工作多半由女性負擔,涉及決策的工作崗位通常不由女性擔任,女性和男性擔任相同工作時,薪水通常較低,女性被認為不擅長邏輯運算,但細心和善解人意、個性輕柔不強硬。上述這些現象我們都看得到,甚至可以察覺它們之間互相的因果關聯。
如果前述外星人第一次來地球考察,或許會說這些就是女性地球人的「天性」。你可以猜到哈斯藍爾不滿意這樣的答案。她認為這些特質不但並非女性與生俱來,而且是女性在多數社會的歷史上長久以來被當作男性附屬品和工具(特別是用來輔佐男人成功、發洩性慾以及生育……的結果。例如說,現代人認為「溫柔體貼」是女人的天性,但從哈斯藍爾的觀點來看,歷史其實是這樣發展的:
男性希望女性溫柔體貼;男性藉由種種社會規範迫使女性溫柔體貼;男性觀察到女性溫柔體貼;男性判斷,溫柔體貼是女性的天性。
我們確實可以「觀察」到,比起男性,女性更溫柔體貼,因此自然很容易把溫柔體貼當成女性的天性。既然是女性的天性,「強迫」就被美化為讓女性「適性發展」;既然是「天性」,「欲求」女性符合女性的天性不但沒甚麼不好,而是真正地把女性當成女性,不但沒有貶低女性,而且是一種美事。
社會製造了事實,再觀察到這些事實,這些自以為客觀的觀察,讓整個社會誤以為說,繼續製造這些事實是正確的選擇,不容易發現這些結構其實限制了女性自主選擇並實現她們想要的美好人生。
哈斯藍爾的說法有說服你嗎?如果沒有,你會怎麼反駁她?如果有,這個社會上還有哪些「自以為客觀」的觀察?
規範性的命題 在 Serrini Facebook 八卦
Die蚊s的
#每日一篇
男人最好要會撩妹,那女人呢?
答案是:女人最好成為能配合被撩的人。
如果你有在公共場所偷聽鄰座的壞習慣,可能偶爾會不小心聽到女人在男人說笑之後的勉強笑聲,那尷尬之明顯,只有說笑話的那個人無法查覺。
另外,在某些男人「追求不成」因此做出不禮貌舉動的社會新聞底下,偶爾會看到留言說「要是女人當初給點面子就不會這樣」或善意提醒女人要有「委婉拒絕的智慧」。
這些說法的問題,在於把責任不公平的加到受害者身上。這個社會有這種傾向,是因為社會認為女人應該一定程度配合被撩。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不能拒絕追求,只是你面對輕浮玩笑之類的「淺度追求」應該要有禮貌的回應,面對比較重度明確的追求,要拒絕,也要拒絕得有手腕。
在〈On being objective and being objectified〉這篇論文裡,哲學家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懷疑,社會上有許多「女人的天性是╱應該如何如何」的既定看法,就結果而言其實是為了男性服務:
女性應該溫柔婉約並且有好身材和臉蛋,如果先天無法達成至少後天要在彩妝專櫃做夠多努力,女性不該意見太多,如果沒有意外,應該要負責帶小孩和家務。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性別文化變遷,你可以發現,這些觀念的去除,被視為進步的象徵。
雖然在這個社會裡我們並不會真的公開主張「女性聽到男性說笑話應該至少要禮貌笑笑、被調情應該要適時接受」,不過這類壓力,根據轉述,確實存在於一些女性身上。
我希望這個提醒可能讓你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大部分的「撩妹語錄」。我並不是在說這些撩妹語錄都有道德問題,也不是在說它們會啟發男性去造成女性困擾(畢竟應該不會有人真的把那些惡搞創作拿去用吧),不過能趁著熱潮討論一下背後的議題,應該也滿好的。
我在新書《画哲學》裡有一章就專門介紹上面哈斯藍爾那篇文章的論點。事實上,這張圖片就是插畫家 Summerise Kay為那個章節畫的插圖。我把該章全文貼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然後,我想感謝 YJ Wang 提醒我寫這動態。
-
▍哈斯藍爾和「自以為的客觀」
描述(descriptive)和規範(normative)是哲學上的一對重要概念。粗略來說,如果一個命題只是純粹在講世界長甚麼樣子,並沒有指導或價值判斷的意涵,那這個命題就是描述性的。如果一個命題是在講世界應該要是甚麼樣子,或者甚麼樣子比較好,這個命題就是規範性的。例如:
#描述性的命題
前任台灣總統是馬英九。放屁的時候點火會爆炸。我昨天捐了血。
#規範性的命題
馬英九是個好總統。你可以在同學放屁的時候點火。只要條件許可,人都應該要去捐血。
想想這個問題:「你是男性」這個句子是描述性的,還是規範性的?
第一反應上,你或許會認為這是描述性的:我是不是男性,看看我的基因或相關性徵就可以知道了,這哪裡涉及指導或價值判斷?
在生物學上確實是這樣,不過在社會上,有時候「你是男性」這個句子背後的意涵,並不限於描述你的基因組合和性徵,而是包括:
你應該要勇敢不懦弱、避免展現情緒、在別人面前哭泣。班上需要搬桌子的時候,你不該讓女生去做。你不適合當托兒所老師或護理師。你以後最好要娶個老婆,至少生一個男孩,除非你的兄弟已經先搞定了。
這些說法都是規範性的,當它們出現,代表既然你是男性,就應該要以某種特定方式過活,不然不算是個成功的人。
▍當規範成為事實
我們似乎可以說,就算「男性」這個概念不是規範性的,在社會上,也有一大堆規範性觀念,跟「男性」這個概念綁在一起。你可以想像,當這些觀念行之有年,下面這些現象真的會出現:
大部分的男性比較勇敢,很少在別人面前哭。大部分男性會主動搬桌子。托兒所老師和護理師大部分不是男性。大部分中年男性有家室,而沒有家室的那些,則覺得自己虧欠祖先。
規範性觀念在社會上起作用,讓自己成真了。在這時候,如果剛好有缺乏社會學常識的外星人前來地球觀察人類生態,他們恐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地球人大致上可分為有XX染色體的女性,以及有XY染色體的男性。除了少數異常案例,男性天生比較勇敢、喜歡搬重物、不會擔任托兒所老師和護理師、會成家立業。」
讓我們整理一下:
一開始,你因為描述性的性別差異,而在社會上背負一些規範性的要求,基於社會壓力,你最好照著做。再來,當多數人都照著做,看起來就好像大家基於性別差異,天生就會實現那些規範性的要求一樣。最後,沒有實現那些要求的人,例如具備陰柔氣質、力氣小、細心喜歡照顧病人小孩的男性,似乎變成某種「比較不正常」的男性。舉例而言,指責別人沒擔當時最直接的說法是「你怎麼這麼沒擔當?」但如果對方剛好是男人,我們可能會改用「你這樣還算是個男人嗎?」
然而,如果有擔當是種美德,應該適用於所有人,不是嗎?
▍自以為的客觀
以上那些說法當然不只適用於男性,想想這些:
多數女性不擅長數學,但善解人意。原住民普遍學歷不高,多數住在偏遠地區。新住民的小孩學業表現多半比較差。...
就算我們好像「客觀」觀察到某些族群擁有某些特質,並不代表那些特質是他們天生就有,有可能是社會觀念規範成功的結果。如果忽視這種可能性,草率判斷說女性「本來」就數學不好、原住民「本來」就不擅長讀書,我們恐怕就太自以為是了。
哲學家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把這樣的情況稱為「自以為的客觀」(assumed objectivity),並用來分析現代社會的女性處境。
在多數現代社會,家務和育兒工作多半由女性負擔,涉及決策的工作崗位通常不由女性擔任,女性和男性擔任相同工作時,薪水通常較低,女性被認為不擅長邏輯運算,但細心和善解人意、個性輕柔不強硬。上述這些現象我們都看得到,甚至可以察覺它們之間互相的因果關聯。
如果前述外星人第一次來地球考察,或許會說這些就是女性地球人的「天性」。你可以猜到哈斯藍爾不滿意這樣的答案。她認為這些特質不但並非女性與生俱來,而且是女性在多數社會的歷史上長久以來被當作男性附屬品和工具(特別是用來輔佐男人成功、發洩性慾以及生育……的結果。例如說,現代人認為「溫柔體貼」是女人的天性,但從哈斯藍爾的觀點來看,歷史其實是這樣發展的:
男性希望女性溫柔體貼;男性藉由種種社會規範迫使女性溫柔體貼;男性觀察到女性溫柔體貼;男性判斷,溫柔體貼是女性的天性。
我們確實可以「觀察」到,比起男性,女性更溫柔體貼,因此自然很容易把溫柔體貼當成女性的天性。既然是女性的天性,「強迫」就被美化為讓女性「適性發展」;既然是「天性」,「欲求」女性符合女性的天性不但沒甚麼不好,而是真正地把女性當成女性,不但沒有貶低女性,而且是一種美事。
社會製造了事實,再觀察到這些事實,這些自以為客觀的觀察,讓整個社會誤以為說,繼續製造這些事實是正確的選擇,不容易發現這些結構其實限制了女性自主選擇並實現她們想要的美好人生。
哈斯藍爾的說法有說服你嗎?如果沒有,你會怎麼反駁她?如果有,這個社會上還有哪些「自以為客觀」的觀察?
規範性的命題 在 朱智德 立委參選人 Facebook 八卦
#精神疾病 的問題也需要大家多多探討、多多了解
---
【何謂正常】
#精神疾病 #正常與不正常 #精神醫學哲學
我認為所謂正不正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看
第一個層次比較偏語意學上的區分,這個層次主要是實然面與應然面的問題,當人們說一個人正不正常,有可能指涉的是實然面也可能是指涉應然面,實然面的正不正常,講的是生理、化學、物理上的事實,譬如一個人今天手腳斷了,人們會說他不正常,這裡指的是他在生理上失去某些功能、沒辦法正常運作,但是在心理上,就很難用實然面去定義正常與否。
應然面的部分牽涉到規範性的命題,譬如講說妳不應該為這麼一點小事就發脾氣這樣不正常、或說妳不應該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那麼焦慮這樣不正常,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應然面的正不正常其實是人為決定的,所以它是一個很主觀的觀念,今天這個社會不適合太焦慮的人,人們便說太焦慮的人不正常,但是到另一個時代搞不好比較懂得焦慮的人反而比較適合生存,這時較焦慮的人反而才是正常的了,而這個假設也不無道理,因為較焦慮的人通常也都比較小心謹慎,所以確實有可能在另一個時代較焦慮的人會比較適合生存。
另一個層次比較偏形上學(存有學)上的區分,也就是所謂的正常究竟是真的有一個客觀自然的「正常」存在,還是所謂的「正常」其實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我將前者稱為自然論、後者稱為建構論。
建構論:在精神醫學史上,最有名的著述者當屬歐陸哲學家米歇爾‧傅柯,他認為精神醫學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把所謂的「瘋人」監禁起來管理,所以所謂的「不正常」是一種規訓、壓迫那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
自然論:自然論就是現在主流神經精神醫學的立場,認為所有的精神問題都可以化約到神經生物(化學、物理)的問題上,所以所謂的不正常就是說神經生物上出了問題,其情況就如同高血壓是血壓出了問題一般,例如說現在憂鬱症的人其實不是心理問題(這只是表面上)、其實是可以找到憂鬱症的生物問題的,只是現在還沒有完全找到罷了。
或者從數理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不正常就是在統計上偏離常態分佈平均數左右一個標準差範圍內的區間,但是這種不正常也不見得需要治療,譬如說達文西是通才型的天才,他的智商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可能偏離常態分佈的平均數好幾個標準差,但是我們用不著去把他治療成跟一般人一樣「笨」。而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的名稱由來似乎就比較偏向這個角度,Ab-normal就是偏離正常的意思。
最後,我認為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否,不應該以正不正常為判準,除了上面所說的統計上偏離平均值的人不見得需要治療以外,在語意學層次的應然面的部分─今天認為不正常不代表未來這是不正常的,而在形上學層次建構論的立場下精神醫學的介入就是一種需要反抗的社會控制,而化約論我認為這個立場應該有問題(這是心智哲學的根本問題,下次再寫一篇另作討論)。
而我認為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否,應該還是要回到患者本人有沒有感到痛苦(suffer)、困擾或是有沒有傷害自己與他人之虞,假如患者真的痛苦到受不了了自然就會來求醫了,至於不痛苦、沒造成困擾或是不會傷害人的情況下,有時候精神疾病反而是患者的一種天賦能力,像是焦慮、強迫症的症狀可能會令患者有追求完美的能力,而躁鬱症患者在躁症發作時可以做比平常多非常多的事,這些反而是一般人都沒有的能力。
規範性的命題 在 「價值之實在性與規範性:一種哲學分析」謝世民教授 - YouTube 的八卦
「價值之實在性與 規範性 :一種哲學分析」謝世民教授--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 ... 本次演講將介紹一種借用「理由」概念來分析評價 命題 的哲學理論,並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