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民主 還是 平民民主?
一人一票是民主的必要條件,卻不是民主的充分條件。另外至少還得加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充分性:言論自由和法治。1932年希特勒在一人一票之下上台,卻把德意志帶領上獨裁。同樣的,如果毛澤東在文革最高峰時舉辦一人一票,他也會被選上,然後中國會更早走上精緻的獨裁。
即使在三要素具備的條件下,民主體制(Democracy)依然還有一個足以決定國家命運的大哉問:究竟是「菁英(elite)民主」還是「平民(popularist)民主」比較永續持久?
答案可能是相對性的:在某種時空條件下,菁英民主比較好,另一種處境下,平民民主比較好。雖然是相對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哪條路線,只要過了頭,都會形成不受制約的權力,從而侵蝕民主賴以存在的基石。這可稱為「民主的弔詭」- 自身因地制宜的演化,會導致最終摧毀自己。這就是民主體制內一定需要吹哨人和守門員的理由。
以美國為例,菁英路線已經走過了頭,固化成為菁英主義;社會菁英一詞變成既得利益者、建制派的同義詞。一向來,凝聚美國精神的是中底層的平民,在人口上佔多數的他們,在菁英主義下變成話語權上的少數,幾十年下來積蓄了龐大的反彈力道。
2020的美國大選,本質上不是兩黨之爭,甚至不是所謂的開放進步派(Liberal Progressive)和傳統保守派(Conservatism) 之爭,而是菁英主義和平民精神的對抗。若非源自武漢的陌生病毒恰好肆虐美國,平民精神的反彈力道肯定會壓過菁英主義,制衡已經被精英控制的大政府、大媒體、大金融機構。
2016及2020兩場大選,已經清楚明白顯示,現階段的美國處於「建制派與抗建制派」、「階級對階級」、「都會對鄉民」的重新自我定義時刻。誰入主白宮,都得面對,但選擇的方向,將決定美國未來至少100年的命運。
比起美國,台灣地方很小、人口很少,情況單純得多。但是以上的道理依然適用:即使民主的三要素(一人一票、言論自由、法治)具備了,菁英路線與平民路線之間的權力制衡,依然是民主存續的關鍵。何況,台灣當前在法治上還是隻跛腳鴨。
(本文原刊於今周刊 1248期)
要素同義詞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八卦
【餘韻的三要素:長度、強度與層次】
前些日子,有人問威士忌的餘韻,要怎麼看?餘韻、收尾有何不同?
其實,餘韻與收尾,這是來自(借自)葡萄酒/啤酒品評的概念。這組觀念,源自法語après-goût(餘韻,英文after-taste)。但是在不同學派裡,有不同的意義。
其中一個主流觀點,是指「後段風味」或「收尾」,也就是「酒液尚停留於口腔中的後段風味」。這層意義下,可以用法文Finale,或者英文Finish來取代,是同義詞。
相對來說,在把酒嚥下或吐掉之後,口中殘留的風味則稱為「餘韻」、「長度」或「持久度」,是「味道持久度」與「香氣持久度」的總稱。
餘韻的三個要素是:長度、強度與層次。品飲者的自我鍛鍊,通常可以先從描述餘韻長度開始,學習運用悠長、中等、淺短這類形容詞。然後佐以風味強度、層次的描述。這樣就能涵蓋餘韻描述的全部重點。
要素同義詞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八卦
【寫作練習生】寫作的秘密──「三元句法」
**
就我所知,寫作最公開的秘密,應該是「段落是寫作的基本單位」。
早在一百年前,威廉‧史壯克在《寫作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中,就把這個秘密公諸於世了。書中,他甚至把「以段落為寫作的基本單位,每段都有一個主題」,列為英文寫作十大基本原則的第一條。
史壯克的繼承者史蒂芬‧金在2000年出版的《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一書中也說:「我堅持認為段落而非句子,才是寫作的基本單位──在段落中,意思開始被連貫起來,詞語可以有更多的意義,而不僅僅作為單詞存在。」
這個我同意。不過,史壯克和史蒂芬‧金所標榜的其它寫作準則,諸如不要使用被動語法,不要使用倒裝語法等等,在中文寫作的世界裡,則並不全然適用。
中文寫作不僅可以使用被動,甚至「被」字不用寫出來,語意也明白流暢;如不必寫成「錢被花光了」,寫「錢花光了」即可。甚至,反向操作被動語句,也可能達到不同的意境;例如,有人把「自殺」寫成「被自殺」,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就格外深刻而巧妙。
此外,英文寫作中「不要重複使用副詞或形容詞」的規則,更往往制約了中文寫作者的想像。其實,重複使用詞語,甚至重複使用分句,在中文寫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技法。
重複句法可以讓語意向不同方向延伸、深入,並形成強而有力的節奏感;特別是「三元句法」,無論用於議論、敘述、抒情文,都能達到極好的效果。例如:
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
「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拓展了散文作為一種言談的三個面向,也形成了有力的語言節奏。作為詞語的重複如此,作為分句(謂語)的重複效果更佳。例如:
這正是余光中的散文之道──以詩人的心境、用意和筆觸寫散文,語言因而形成了一個飽滿的感性系統。這套語言用來說理則透徹通達,用來敘事則生動傳神,用來抒情則淋漓盡致。難怪我喜歡他的散文遠甚於他的詩,他的詩其實都在他的散文裡。──林沛理〈將閱讀變成悅讀〉
「用來說理則透徹通達,用來敘事則生動傳神,用來抒情則淋漓盡致」,氣勢綿長而連貫,透露出強而有力的節奏感。
其實,這種重複的「三元句法」在名家的寫作裡俯拾皆是:
一個「具小說感的事件」只是個進入「寫小說狀態」的方式,你要去讀的是歷史、是社會記錄、是文化觀察,去尋找屬於你的敘事縱深。──吳明益(臉書)
在那部偉大的《神曲》裡,奇妙的想像和比喻,溫柔有力的結構,從容不迫的行文,讓我對《神曲》的喜愛無與倫比。──余華〈現實的邏輯常常制約我們的感受能力〉
這就是我要跟你分享的寫作秘密。不過,必須再強調一次,「三元句法」是「重而不複」,要一重一重拓展語意的不同邊界,而不能只是同義詞的堆疊。
**
#排比與層遞
》內容贊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