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我出去一下》真人實事電影 壯遊聖雅各古道 人生中場休息探索意義】
「聖雅各古道」(Camino de Santiago)是前往天主教的聖地之一的西班牙北部城市聖地牙哥的朝聖之路,主要指從法國南部經由庇里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之道路,全長約八百公里,1993年被核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從古至今,包括羅馬人、查理曼大帝、摩爾人、聖方濟和拿破崙,都曾走過這條朝聖之路。
電影《我出去一下》。德國上映四個月,票房破五億台幣,今年德國票房總冠軍。
電影原著作者哈沛是曾獲頒「德國喜劇獎」的知名演員、主持人,36歲時身體出狀況切除膽囊後,重新思索不一樣的人生。有天突然跟好友說聲:「我出去一下!」然後一個人踏上「聖雅各古道」朝聖健行之旅。
哈沛毅然踏上連貫有千年歷史的「聖雅各古道」,據說這條中古世紀的朝聖路線,對應著天上的銀河,能讓行走其上的朝聖者,不論是因為宗教信仰或是靈性追求,都能因為這趟旅程獲得心靈啟發,生命也重新洗滌。
「這條路遲早會震撼每個人的心靈,你得獨自上路,否則無法揭秘,幹得好!歡迎來到聖地牙哥,每當我想起自己的這段旅程,尤其領悟了一件事:我每天都會遇見上帝。」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倘若跑馬拉松是毅力的考驗,那麼相等於十九程全馬的西班牙朝聖之路,更是一項鐵人挑戰。兩位80後Chow和馬駒向來喜歡以徒步代替搭車,旅行時試過由市區步行兩小時出機場,省下兩、三元車費。他們笑說:「行路能目睹最多的風景,縱然乘車也會經過,但卻是一閃即逝。徒步能隨心所欲、想停就停,所以我們不介意用腳走。」...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的推薦目錄: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 在 隱藏角色 Facebook 八卦
[男子滑雪團 Part 3]
隱藏角色帶各種拖油瓶勇闖日本各大雪場邁入第三年,這次的計畫前往日期一定下來,馬上就與小拖生母協商完畢,舅甥兩人確定參加,小拖又要當超級乖寶寶,勤勞做家事、自律自愛一整年。
然後呢,眼看老媽被老姊帶去西班牙朝聖者之路一個月回來,一路上有酒有菜有風景,身心靈豐足到踩過的路都要開出蓮花了,這讓我產生了一個超級大膽的想法,老爸雖然已經65歲,但全馬sub 4.5的成績擺在那,也不是不可以....
在阿罵的看衰與我的鼓吹下,第三部確定加入阿公,老中青三代一起前往上信越高原(拍案)
萬座溫泉雪場共有13條路線,初中級滑道比例達90%,很適合想要初嘗滑雪樂趣的新手親子旅客,還有安排教練課程,這也是我放心帶上老拖(馬上冠名)的理由。
而這次跟的是滑雪漫遊者 Snow Ranger主辦的滑雪團,社團內有很多滑雪愛好者的討論,我們參加的是2020/2/9(日)-2/13(四)這一梯次,沒有收取任何利潤,還是靠爆肝寫文來跟日本萬座王子飯店拉贊助,在此邀請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在日本一起滑雪、吃飯跟泡湯!
🏂 https://pse.is/LRNBV ⛷
依舊是五天四夜的行程,從下機的旅程開始,到上機的歸途為止都是專車專人接送,從雪具穿著到破雪滑行也有台灣教練陪同,只要放寬心胸提起勇氣,撈著孩子就可以跨出門了,明年在萬座溫泉雪場相見!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 在 Facebook 八卦
【世界上最長的步行距離】
最近在家的行程就是Switch健身環、飛輪、剪片、打電動,剩下的時間就是看看Youtube滑滑手機,做做白日夢,這時突然有個大膽的想法從我腦袋跑出來:「世界上最長的步行距離是幾公里?」
.
必須要說,自從過徒步環島以後,真的開始會對長距離的徒步之旅產生興趣,每天遇到的事情都跟在吃健達出奇蛋一樣,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嘿嘿嘿
但究竟這個「世界上最長的步行距離」
「從哪裡到哪裡」
「需要花多少時間?」
經過反覆推翹和Google Map的幫助之下
今天就來幫大家解答一下~~~
.
世界上最長的步行距離,是從南非的開普敦一路走到俄羅斯遠東城市馬加丹,全長大約是22387公里,大概是繞台灣23圈左右,但相信我,這個公里數絕對會增加,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從南非開始就是第一大挑戰--「縱貫非洲大陸」,會經過9個國家,南非、辛巴威、莫三比克、馬拉威、坦尚尼亞、盧安達、烏干達、南蘇丹、蘇丹、和最後的埃及,這樣大概是10000公里的旅程,如果是以一天8個小時25公里左右的腳程,持續這樣走下去少說也要400天,但只有命一條,如果能走完真的是三生有幸了。
.
緊接著走進中東火藥庫,跨過邊境來到了以色列和約旦,這兩個地方治安都還好、但接下來就是命運的選擇了,如果是走最短的距離就是直接往上走,穿越敘利亞走到土耳其,往高加索山脈的方向,這條路線應該是不會有人想體驗,畢竟槍林彈雨的..
所以只好往東走,選擇穿越伊拉克到伊朗,再往亞美尼亞的方向走去。
5500公里GET!
.
如果能順利通過高加索山脈,剩下的就是慢慢的俄羅斯的俄羅斯遠東城市馬加丹走去,如果剛好是冬天,可以體驗一下零下35度大雪紛飛,漫步在雲端的感覺,路途不長,只要走個7000公里左右就可以完成這個壯舉!
.
這樣算下來,22000公里,慢慢走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還不包括各個國家的簽證問題喔,光想到要在俄羅斯待個將近1年的時間就覺得頭大...
走一趟下來給我10條命可能都還不夠,但如果能完成,應該就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啦!
.
喔先說,我只是有個大膽的想法而已喔哈哈哈哈哈哈
.
PS.很多人問我說要不要挑戰看看西班牙朝聖者之路,nah nah nah,那個太多人走過了我才不走哈哈哈哈哈哈哈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倘若跑馬拉松是毅力的考驗,那麼相等於十九程全馬的西班牙朝聖之路,更是一項鐵人挑戰。兩位80後Chow和馬駒向來喜歡以徒步代替搭車,旅行時試過由市區步行兩小時出機場,省下兩、三元車費。他們笑說:「行路能目睹最多的風景,縱然乘車也會經過,但卻是一閃即逝。徒步能隨心所欲、想停就停,所以我們不介意用腳走。」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
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西班牙朝聖之路路線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