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到成功大學,你認為最能代表成大的地標或是精神象徵是什麼呢?
或許有很多人心中的答案會是榕園或者榕園中這棵圓滾滾的大榕樹。
你曾經想過究竟這個美麗的榕園是怎麼來的嗎?其實這一切都要從98年前的今天說起。
1923年4月21日,這天是個星期六,有位身分不凡的人物恰巧正在台灣訪問,而這天是他在台灣訪問的第6天。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裕仁皇太子,也就是後來即位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的昭和天皇。
4月21日上午,裕仁皇太子巡視完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管理的鹽田後,便風塵僕僕的從大約現今四草一帶驅車來到現在成大光復校區的位置。
不過他當然不是來參訪成大的,因為成大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此時根本尚未成立。他來到的地方是當時大日本帝國國土最南方的陸軍基地,也就是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進行視察參訪。
經過大約半小時的視察與閱兵後,4月21日中午12點左右,裕仁皇太子在第七、八隊營舍(現在成大的工業設計系館)正前方,種下一棵原產自鹿兒島的榕樹樹苗。隨後,便來到台南車站,搭乘火車前往高雄繼續進行在台灣視察訪問的行程。
兩年後,裕仁皇太子的弟弟雍仁親王來到台灣訪問,在步兵第二聯隊參訪時也在哥哥所種的榕樹旁大約20公尺種下另一棵榕樹。
又過了一年,三皇子宣仁親王也來到了台灣,進行參訪時,同樣的在二哥所種的榕樹旁又種下了一棵榕樹。
不過後來,可能因為天災人禍等因素,僅有裕仁皇太子所種植的那棵榕樹存活至今,也就是現在成大榕園中央,那棵樹齡最老、最壯碩、最美麗的大榕樹。
而雍仁親王當年所種植的地方,雖然現今也有一棵枝葉茂盛的榕樹,不過依樹齡推測應該是後來補植的,並不是當年那棵。至於宣仁親王當年種植榕樹的地方現在更是不見樹影。
後來,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撤出台灣。1945年,國軍接手原本日軍的第二步兵聯隊基地,並把這裡改稱為光復營區。直到1966年,成大向國防部取得這片土地,這裡也正式成為成大的光復校區。
昔日日軍的練兵場,在成大歷任校長的經營下,成為了可以輕鬆悠遊、盡情奔跑的榕園。現在成大榕園中共有12棵大榕樹,每棵樹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歷史,不過當中就以裕仁皇太子親手種植的這棵最有話題。
1995年,這棵渾圓美麗的大榕樹曾一度感染膠蟲病,面臨病死砍伐的危機,所幸後來在成大校友奔走下,獲得霖園集團捐贈100萬元的援助,認養救治了大榕樹,後來這棵榕樹也成為了旗下國泰人壽及國泰世華的企業標誌,在台灣多個城市的紅磚大樓外牆上,綻放著他生命力旺盛的樣貌。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這棵大榕樹也有後代在另一個地方萌芽生長。2010年,成大致贈金門大學這棵百年大榕樹的直系幼苗,讓榕樹傳承成大精神,繼續在金門大學開枝散葉,成長茁壯。
下次來到成大,別忘了去榕園走走,在大草坪上悠遊嬉戲,躺著仰望天空,感受這將近百年來的活生生的歷史與自然氣息。
.
台南式ig instagram.com/tainan_style/
也看看台南開幕式三井新店資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蕭秀琴 內容簡介: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香氣翻騰的臺灣文化事典,烹調島國的情感記憶與政經版圖輪替, 融合食材的撞擊和對話,蒸潤出獨樹一格的「臺灣味」。 空間交織美食,臺菜館的空...
裕仁皇太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 你是否覺得台北的空氣變糟了?曾經被認為空氣是甜的,而且能量可能在亞洲是少見最好的陽明山竹子湖,今年的春天突然吹了好幾波東北季風,而這些西南季風都吹來了不只是霧霾,甚至可怕的煙灰,什麼原因?我們特別訪問了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很大的一項原因,除了天候因素之外,包括了林口發電廠,我們記者做了實地調查,發電廠只會降低2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於霧霾與其他煤電廠相較並沒有減少,基本上是跟所有的煤炭發電廠,PM2.5最終導致了我們始終看到空氣裡揮不去的一片的灰霧,如果竹子湖尚且如此,你可以想像住在台北盆地的人,住在林口附近的一路下來,從新莊 五股 八里所有住民,他們所呼吸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空氣。請看我們的記者陸惠玲的調查報告 】
5月份開始,台北陽明山是夢幻的粉色系,藍紫 粉紅 嫩白 五彩的繡球花,點綴在青山綠地之間
烈日下,戴著斗笠的是花農陳永如,土生土長的當地人,23年前他在竹子湖開闢了上千坪的農莊,種植花卉,原本外界只知道,來陽明山可以採海芋,這幾年大力推廣下, 5到7月的繡球花季成為另一「嬌」點,陳永如對經營花卉農場很有心得,但今年,他遇到一個難題
「我是從84年開始經營,大概從前3 5年氣候還算滿穩定的,這10年8年左右,尤其今年,很特別的就是5月初而已,天氣就非常的熱」
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就是這樣,5月初,繡球花應該正是盛開時節,但花園裡,不少繡球花的花蕊竟然出現焦黃的情況,他花了30萬添購灑水設備,要與35度以上的高溫,來場搶救繡球花大作戰,花是救得了,但空氣好壞卻難預防
「我們在山上活了這麼幾十年,就感覺上空氣一直是很新鮮,能見度也一直很好,但我們看現在正常的話,好天氣它這個亮度是不一樣的,不會像這樣有點黑黑濛濛的,那我們希望主政的大有為政府,不要再搞這些燒煤燒炭的做發電」
陳永如說,植物對環境的敏感度,比人類高很多,有問題,花先知
「海芋最明顯,因為它的花是白色的,在花朵苞片的部份,下過雨之後那個髒雨,都會卡點滴狀的灰塵,或黑色的煤煙之類的東西,花朵都髒髒的,採起來還要清洗過」
90年後這種情況越來越明顯,過去大多在2至4月,但現在時間好像又拉長了一點,花農認為,冬春交際,吹東北季風,應該是基隆協和電廠的煤灰吹到這裡,而5月 西南風多,會不會是林口發電廠來的,不知道,萬一又要建深澳電廠,空汙問題,真叫人頭痛,仔細想想,近幾年,台北的天空,經常性的像是蒙上了一層薄紗
草山行館1920年代興建,曾經接待當時的日本裕仁皇太子,民國38年,先總統蔣中正來台,走訪陽明山,居高臨下,視線一路延伸,俯瞰台北盆地,關渡平原,觀音山,以及基隆河,淡水河交會處,被眼前美景所吸引,於是將草山行館選為,最初落腳的官邸,原本長廊內側的書房,現在改裝為餐廳,在這兒工作的員工很幸福
「這裡視野好的時候,簡直是美到不行,你可以看到非常後面,可以看到後面山嵐的漸層,尤其是在9月至10月的時候,我們的夕陽會落在正中間」
聽員工形容的很起勁,但眼前所見的最佳視野,卻只有朦朧的美感,遙想當年,留下無限的想像,然而台北的天空,怎麼了呢
每天上午7 8點左右的上班尖峰時間,新北市通往台北市的台北橋,機車瀑布傾瀉而下,交通運輸所產生的廢氣,是影響能見度的原因之一
走一趟竹子湖氣象站,駐站人員每三個小時,要觀測一次台北盆地的能見度
「大部分都是像這樣,有點看得到,但不是很清楚,大部分都是這樣子,下過雨就會比較清淅」
另外是溫度上升,下雨變少,從中研院研究資料的統計,近30年台北春夏秋冬降雨天數看來,春天和冬天最為明顯
「我們的雨量沒有太大變化,可是我們下雨的日數,跟我們的濕度都在下降,那意思就是說,我們對於進來的空氣,清除的能力是在下降,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是風速,風速很大,很快就可以把它清掉,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台北或者是都會型的都市發展,都會使風速越來越低」
大自然擴散空汙的能力,沒有過去的好,人類汙染源的控制,又沒有很好的改善,過去這樣的天空狀況,我們會以為是雲 是霧,近幾年,人們對於細懸浮微粒PM2.5的關注度增加,了解也更多
「這種細懸浮微粒實際上來講,它裡面更小的粒子,會跟光線的散射有關係,所以它會讓你感覺你看得更模糊」
林口發電廠「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分別在2016年10月以及2017年3月運轉,煤的成分除碳、氮、硫等就是重金屬 ,雜質無法避免,沒有乾淨的煤,從地圖方位來看,如果是吹西北風或西南風,細懸浮微粒,還是有可能隨著風向,吹至台北盆地
「如果一個機組的排放總量很大,那兩個加起來更大,那也就是說,你的總量是增加的,對於大台北地區,空氣品質都是不利的一個因素」
沒看到黑煙,不代表沒有汙染,帶點曚曨的天空,隱藏著是看不到的危機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裕仁皇太子 在 Facebook 八卦
清明連假,照例到伯公家泡茶聊天。伯公家就住在祖厝,因為我黃家祖上在清朝的時候,是擔任「運鹽司」的官。位階雖然不大,不過至少有資格讓屋脊翹起燕尾。在這種鄉下地方,這房子已經算是相當了不起的。祖厝的建材相當講究,據說連樑柱的木頭都是過鹹水的福杉。只見伯公家的紅磚牆,掛上了超大型的平面電視,兒孫用SWITCH玩著「舞力全開」大跳BlackPink的舞曲;被香煙熏得焦黑的柱上,釘著IKEA的鮮黃色塑膠相框。這種古今衝突的感覺,簡直是前衛的現代藝術。
我仔細一看相框裡的老照片,說不出這照片到底在拍什麼。事實上,要把相片裡的畫面一言蔽之是很簡單的。就是在一個建築物外面,有一大群人整整齊齊地在鞠躬行禮。但是我無法想像在什麼情況、是誰能夠拍到這種畫面。於是我就指著相片問伯公:「這是什麼?」伯公忙著沖茶,並沒有回答我。茶過三巡之後,他交代伯父接手泡茶,說他要出去抽根煙。出門時擺擺手,示意我跟他一起走,我便跟了出去。
本來以為只是要到院子聊天,結果這一走走了十幾分鐘,一路走到祖墳的靈骨塔旁邊。四周都是瓜田,遠方有犬吠。空氣不算好,所以一顆星都見不著。伯公這時候才壓低聲音告訴我:「這是我老爸,也就是你阿祖,向人家要來的相片。」我說,所以阿祖在相片裡嗎?伯公說,不,他不在相片裡。我覺得更奇怪了,既然他不在相片裡,跟人家要這張相片做什麼?伯公才開始說起阿祖年輕時候的故事。
阿祖從小天資聰穎,在日本時代讀的是嘉義農林學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嘉農。不過他也從小體弱多病,幾乎每年都要得一次「皮蛇」(帶狀皰疹)。據說是因為他少年的時候幫家裡駕牛車,不小心壓死一條蛇的緣故。1923年,當時的裕仁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決定來臺灣參訪。這不只是臺灣歷史上,頭一遭有皇帝身份的人到來;在日本史上,也是頭一次等同於天皇位階身份的人,踏上殖民地。所以臺灣上下都動員起來。考慮到皇太子來到臺灣,可能會想要接觸到對臺灣風土較為熟悉的人,而且又要日文流利、年輕力壯,甚至聯想到皇太子對生物學有興趣,所以召集了一批嘉農的學生待在專用車廂上,待命侍奉皇太子,就算皇太子談起生物學,大伙也略懂。而阿祖也在這批人員之內。
因為阿祖體弱多病,擔心去侍奉皇太子,會傳染疾病給皇族。因此在行前相當掙扎,甚至到廟裡抽籤卜卦,抽到一張籤詩,詩曰:
前因既定道中緣。
苦症纏身藥石煎;
若得鳳凰相引助,
撥雲見日萬里牽。
這籤詩的文句並不算典雅,似通非通,讀得也似懂非懂。前兩句阿祖倒是一看就愣住了,講的是他多年來治不了的皮蛇,乃因在路上壓死了一隻蛇結下的孽緣。不過後兩句怎麼解釋呢?廟公幫他解籤詩說:第三句就是臺灣話說的「閹雞趁鳳飛」,鳳凰要去哪裡,你跟著去就沒錯。至於撥雲見日嘛,這個日可能是指……廟公講到這裡,我伯公祖便把籤詩搶了過去,奪門而出。他即將侍奉遠從萬里而來的日本皇太子,這件事情是極大的機密,長官有交待,絕對不能讓別人知道。
長官帶著他們一群嘉農的學生直接赴北。火車啟動時還鳴了好幾聲禮炮,把阿祖嚇得不輕。一路南下,走走停停,即將到故鄉嘉義站的時候,皇太子已經相當疲倦了,便交代隨從說,可以看到北回歸線紀念塔的時候再叫他,於是便閉目養神。皇太子眼睛一閉,車廂裡的人也鬆了一口氣,喝水的喝水,看風景的看風景。此時已經要過嘉義站了,阿祖大著膽子,把身體探出車窗外,剛好碰上月臺上的人群(裡頭還有自己同學),整齊劃一向車廂鞠躬。帶領他們這些服務員的長官,也拿起相機馬上拍下這一幕。
任務結束之後,他們隔天便被長官帶回嘉義解散,並叮嚀不得向別人說起皇太子的樣貌以及言行。不過阿祖難掩興奮之情,回到家之後關起門來,把這一段經歷對家人說了又說。幾個月後,家人也都聽膩了,於是又回歸正常生活。兩年之後,阿祖才驚覺自己的飛蛇症已經好久沒有復發了,此時他才想起這一張籤詩的預言。跑回廟裡問廟公,這該怎麼解釋?廟公反覆問他當天在火車上的細節,推敲半天才說:「有一隻蛇精,一直跟在你身邊好幾年了。那一天,牠在火車上看到你一探出頭,月臺上挨挨陣陣的人就一起向你鞠躬,蛇精才發現,喔!你是不得了的大人物!所以就嚇跑了。」
聽了廟公這番話之後,阿祖向當時的長官懇求洗出那張相片,拿回來高掛在自家牆上,作為驅邪的護身符。此後這張相片就一直掛在牆上,並且這個故事一定要遠離家裡才能說,因為不知道那一隻蛇精,是否在過了百年之後,依然盤桓在祖厝,不懷好意地盯著這一家人看……
如果你相信了,愚人節快樂!
裕仁皇太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蕭秀琴
內容簡介: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香氣翻騰的臺灣文化事典,烹調島國的情感記憶與政經版圖輪替, 融合食材的撞擊和對話,蒸潤出獨樹一格的「臺灣味」。
空間交織美食,臺菜館的空氣裡除了飄散著氣味,也營造出了特殊的飲食氛圍。飲食在臺灣可以大致分出客家菜、閩南菜或其他各種移民的菜餚,尤其在匯集了從各地方移入居民的都會地區,地方菜餐館更是體現不同種族細微差異的地方。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料理」?當中藏著什麼故事?
飲食文化與風土歷史息息相關,也能看出臺灣的寬廣與包容性。隨著時代的演進,臺灣菜融合了閩粵料理、北京菜、江浙菜、上海菜、臺灣眷村獨特的小吃等;但又因本島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材料的影響下,最後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料理。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飲食最能透露出一地的風土人情、文化樣貌,是人類社群文明的指標。
本書兼以資料爬梳、論述、田野來描摹臺灣料理,定義臺灣料理。書中談及的「臺灣料理」以國宴的脈絡來架構,從日本時代大稻埕四大酒樓的宴席菜出發,除了看見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也是窺看地域歷史轉變的重要窗口……
◆畫說臺菜 澎湃百年!
本書除取材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料理之琹》、以及中研院「臺灣日記知識庫」裡林獻堂、吳新榮、黃旺成等文化人的日記和出版品;參考學者曾品滄、陳玉箴的學術研究;也親自近身採訪餐廳主廚、經營者;綜覽網路食記、食譜、當代出版品的飲宴記述……更輔以原創插畫,呈現澎湃鮮活的臺菜文化。
◆正港臺灣人吃些什麼?在哪裡吃?
龍蝦盤、日式汽鍋、八寶鴨、五柳居、水晶鴿蛋、金錢火雞、八寶飯、蔥蒜蒸龍蝦、鯧魚米粉、荷葉粥、紅燒牛肉麵、小籠包、獅子頭、翅參鮑肚、魷魚螺肉蒜鍋……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山水亭、鐵道飯店、黑美人大酒家、慈聖宮廟口、鳳梨大樓……
從日治時期至近年總統國宴,從庶民日常的臺灣味到高級食材的臺灣料理。那些挑動你味蕾的菜色,都隱含著與各個時代的深刻連結。
◆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曾到臺灣,
品嚐了一場華麗的盛宴。
一九二三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啟臺灣,總督府官邸設宴,宴席由東薈芳及江山樓合辦。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以〈御宴與臺灣料理江山樓之光榮〉大幅報導,並把當日菜單十三道料理刊載報上。其中皇太子殿下每道菜皆有食用,特別喜歡八寶飯,宴後皇太子傳旨褒嘉。此後日本皇室來臺,所有的臺灣料理會席都由江山樓包辦。
一九二五年江山樓再度承辦秩父宮雍仁親王來臺料理,以及,一九二六年北白川宮能久妃富子、一九二七年朝香宮鳩彥王、一九二八年久彌宮朝融王都由江山樓外燴臺灣料理,此時皇太子已成了昭和天皇(一九二六年)幾乎每年都承辦日本皇室成員來臺的宴席,臺灣料理的地位也由此確定。
作者簡介:蕭秀琴
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已出版作品
著作
1)《精油全書》,商周出版,2003
2)《2005年占星年曆》,商周出版,2005
3)《芳香療法》,麥田出版,2006
4)《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2007
5)《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2013
6)《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蔚藍文化,20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sSQ_bxRdD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