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具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心理諮商室接待了一位因為人際關係問題飽受困擾的來訪者。原來,這位來訪者和他同寢室的一位室友特別合不來。
合不來的主要原因是,當那位室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的這位來訪者總是會盡力幫助;但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對方卻總是擺出一臉嫌棄的表情。
「老師,當我解出一道物理難題,他問我方法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的解題思路。但是當他解出難題的時候,我問他方法,他卻會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你?』」
「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一想到這些事情,我就氣得渾身發抖。」我的來訪者越說越生氣。
「看起來你的室友好像打破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互惠法則。因為你在不停地為他付出,而他卻沒有採取同樣的方式回報你。既然這樣,當他再向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敢拒絕他呢?」我反問來訪者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拒絕別人的話,總是很難說出口,我不想得罪人。」來訪者低下了頭,輕聲地說道。
除此之外,我還觀察到一點。這位來訪者找我做心理諮商的時候,表現得過於客氣和禮貌。他經常會說:「老師,抱歉耽誤您這麼長時間。」「老師,抱歉出了這麼多難題給您。」「老師,希望我的問題不要影響你的情緒。」
過度的客氣和禮貌,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後來我就問這位來訪者說:「你是不是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
「當然,老師,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希望室友能夠按照我對他的那種方式—友好地對待我,難道這個想法有錯嗎?」學生急切反問道。
我回答學生說:「這個想法看起來沒錯。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很容易成為一個人精神痛苦的來源。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到與人為善,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強求自己被每一個人喜歡。」
「因為努力做到與人為善,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然而別人是否會喜歡你,則是你不能控制的。而過度執著於掌控別人對你的想法—希望某個人一定要按照你對他的方式友好地對待你,就很容易讓你產生挫敗感。」我繼續向學生解釋道。
聽完我的話,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曾經讀過一本有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抓人眼球—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你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的時候,你就會努力去迎合每一個人。在迎合別人的同時,你還會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期待—例如,希望別人能夠喜歡你。一旦別人沒有喜歡你,或者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式對待你,你就很容易在心理上遭受折磨,反覆思考如何才能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心情鬱鬱。
而當你敢於承認並且願意接納「無論你做了什麼,有些人就是會不喜歡你、看你不爽甚至還會討厭你」這個事實的時候,尤其是當你不再強求對方一定要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會活得很灑脫,進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我的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曾經問我:「你知道為什麼爛好人特別容易生病嗎?」
他的回答是:因為爛好人最怕得罪人,害怕被別人討厭,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會顯得很敏感。這樣一來,他們在精神上始終得不到放鬆,有憤怒的情緒也不敢表達。由於心理上始終處於壓力之下,身體也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特別害怕被討厭的人。在向學生上幸福課的時候,最讓我難受的事情就是,有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說話、玩手機或者打瞌睡。這讓我感覺他們討厭上幸福課。
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非常認真聽課,對課程的評價也很高,但始終有少數學生,無論我多麼賣力地講課,他們就是無動於衷。開始的時候,我感覺很洩氣,從而影響整個人上課的狀態。
這讓我隱隱約約地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感:「我如此賣力地上課,為什麼卻得不到你們的認可?」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做一個惡夢:我一個人在那裡不停地賣力講課,但是學生卻一個接一個從教室裡走了。在夢中的我,感覺非常無助和絕望。
後來,我透過不斷自我反省,認知到,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我也缺少能夠承受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即使是在課堂之外,處理其他人際關係的時候,我也很容易感覺心累,患得患失,活得一點都不灑脫。
有時候,我在網路上發表新的文章之後,會害怕去看評論。因為我特別擔心看到負面評價,擔心自己寫的文字被別人討厭。
後來我慢慢發現,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寫出多麼棒的文章,被討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過來說,如果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沒有任何人提出負面看法,那就只能說明這篇文章還不夠紅。
就像我之前出新書,剛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的時候,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我知道,那都是我的朋友或學生寫的評價。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這說明書的銷量還很一般,只賣給了很少一部分人。有趣的是,當我在網路上看到第一則負評之後,沒多久,我的新書就開始加印了。
也就是說,活在這個世界上,被人討厭幾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別人討厭過,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活得太封閉,或者是生活圈子太小,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別人討厭。
請不要誤會,我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去做讓人討厭的人。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不要心懷「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幻想,因為這種過分的執著,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那麼,如何才能鼓起「被人討厭的勇氣」呢?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課題分離」。
什麼叫作「課題分離」呢?有一則諺語是這樣講的:你可以將馬牽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強迫馬一定要喝水。
在這則諺語當中,將馬牽到水旁,是你的課題。而馬是否要飲水,則是馬的課題。而「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只能保證完成自己的課題—把馬牽到水旁。而馬是否願意飲水—那是馬的課題,我們不應該去干涉,要求馬一定要飲水。
回到開頭的那個案例當中,我的來訪者對他的室友有著深深的怨念:「為什麼我對室友這麼好,室友卻這麼討厭我?」
我應該告訴來訪者的是:「你非常友善地對待室友,這說明你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課題。而對方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那不是你的課題,而是對方的課題。很明顯,對方沒有很好地完成他自己的課題,這不是你的錯誤。所以,請不要用對方的粗俗無禮,來懲罰可憐的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和我住同一棟樓的一個鄰居,雖然接觸不多,但是他以前見到我都很熱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了。我仔細回想了和對方交往的所有細節,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開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受影響,也曾嘗試和對方好好聊聊,但是對方的臉上一直都是厭煩的神情,不想和我好好聊下去。這件事情,一度讓我鬱悶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忽然想到了「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既然在整個事件當中,我什麼都沒有做錯,那我何必要為這件事情悶悶不樂,拿別人的情緒來懲罰自己?沒有處理好情緒的是對方,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而我能做的,就是確保把自己的課題完成好。
想到這裡,我的心情舒暢了很多。自從我理解了「課題分離」這個理念之後,我覺得自己身上增加了很多「不害怕被人討厭」的勇氣。
.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_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作者:宋曉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其實過度付出,或者努力迎合他人,很難不在心中產生對他人的期待。而期待容易造成失落,持續性的失落則讓人沮喪。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失落或沮喪,我們自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覺察,儘管可能依然失落,但不至於沮喪,也可能對自己多些疼惜。
最近聽到一些朋友一直在家,壓力很大。課題分離,一直是我拿來減壓的概念—把對方要承受的功課,還給他。
岸見一郎先生的說法,版面上介紹很多次了。在目前危難的時機點,再拿出來複習,降低對他人的期待,能活下來都不容易。
祝願您,別拿對方的莽撞無理,來處罰辛苦的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熊仁謙說書秀:《為愛徬徨的勇氣》 不懂這件事情,愛與被愛都不會幸福!? 愛情之前,你必須先認識的「匱乏感」。 - 公開分享臉書貼文,參加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videos/253737468637769/ 等不及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博...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的推薦目錄: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Facebook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Youtube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討論] 有人實踐<被討厭的勇氣>於生活嗎?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2021年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的評價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被拒绝的勇气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决定你的价值1 阿德勒岸 ... 的評價
- 關於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阿德勒心理學詳解:如何改變過去,為什麼人人都能得到幸福? 的評價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夜.語錄.山區花農的一天》
* 吃清淡食物,過樸素生活,把慾望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卻依然懷抱著期待、夢想和愛,這樣的日子就是快樂的日子。——張小嫻
* 所有的人類都是活在主觀之中,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世界就會改變,從那一瞬間開始,人就能獲得重生。世界簡單的令人驚奇,但是,人總是用自己賦予的看法和想法,主觀地將事情複雜化,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這就是個體心理學的根本思想,如果這個世上不存在他人,一切煩惱也隨之消失。—-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 我面對人生的態度,從這時候起便是如此。過分地期待,事前憑借幻想過多地修飾,到頭來我還是不得不從中逃離。—-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他們是被劣人所催熟的,當別人聰明伶俐時,他們又傻又呆,當別人權衡利弊時,他們一片赤誠,當別人心機用盡,他們靈魂開竅,後來雖然開竅了,但內心還會保持善良與赤誠。
他們不斷地尋找同類,但最後變成了孤獨的那一個。—-莫言
* 我出生前就已經有著無窮的時間,我死後仍然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活著的時候我根本不想這些。一直以來,在兩團永恆的黑暗之間,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
* 我們無法選擇遇見什麼人,也無法選擇生活中的經歷,但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什麼,遺忘什麼。—— 鈴木大拙 《禪者的思索》
* 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林肯
* 假如你覺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不要去指責生活,而應該指責你自己。——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 快樂要有悲傷作陪, 雨過應該就有天晴。如果雨後還是雨 ,如果憂傷過後還是憂傷, 請讓我們從容的面對。這離別之後的離別, 微笑的去尋找一個不可能出現的你。—-塞林格《麥田守望者》
*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莎士比亞
*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堅強,於是乎,在假裝堅強中,就真的越來越堅強。這是真的。——楊絳
* 遠離那些企圖讓你喪失雄心的人吧。小人經常如此,而真正的偉人會讓你覺得你也可以變得偉大。—-馬克吐溫
* 遠見的另一個代名詞:孤獨與誤解
戴高樂雖然成為德國戰俘,他卻抓住機會學習德語,認識許多重要人物,對他日後治理法國很有幫助。
一次大戰結束時,戴高樂才二十八歲,很快的,天生將才必有用。他在戰爭過程中開始學習各種戰略、戰術,包括他在戰俘營裡也把握機會,不斷學習。
四年後,三十二歲的戴高樂進入陸軍參謀學院,他認為他需要更好的戰略訓練。但是他突然發現,學院裡的教官仍將壕溝戰奉為戰時的最高規格,這讓他很不開心,因為他是進來學習的,他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俘擄的時候就已經跟當時法國的空軍英雄、最優秀的戰士關在一起,他知道學校教官教的東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老經驗與老教材。
未來的戰爭一定會進步,戰術一定是往前走,一次大戰中的戰溝、戰壕根本派不上用場。
他常常和學院院長激烈辯論,還差一點被退學。最終,雖然他還是取得軍官身分畢業了, 成績當然還是很爛!不過,他從學院結業之後,就自己要求到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谷駐防一年。
人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
他被俘虜,而且從小就聽爸爸媽媽告訴他普魯士如何打敗法國,他想要親身瞭解這個打敗法國的國家。這個時候,雖然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但他自己曾經是德國的手下敗降,被抓到戰俘營去,看過德國的精銳部隊。所以, 他到萊茵河谷去,一點都不覺得法國是個戰勝國,德國是個戰敗國,德國沒什麼了不起──完全不是!
在那裡,戴高樂親眼目睹法國的宿敵──德國如何快速重整起來, 法國軍隊的軍事力量和德國差距越來越大。
法國從「凡爾賽條約」拿到一大筆錢,舉國揮霍,成為時尚之都。在那個時候,香奈兒的香水問世,整個巴黎街上都是珠光寶氣、噴香水的人。但是德國人想的是如何雪恥,如何重新站起來。
許多人把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美國的大蕭條,經濟崩潰間接導致二次世界大戰;另一派是完全歸咎於希特勒。可是從戴高樂的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帶給德國奇恥大辱,反而讓德國很快的開始發奮振興。
他在一九二二年以及一九二四年左右,寫了好幾次的信告訴他的朋友們,說:「法國將和德國再大戰一場,戰爭無法避免,而且幾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完全不同。」
他認為法國根本不瞭解世界真正的情勢,在未來的戰爭裡頭,缺乏足夠的準備。這樣的遠見及語言,很像我們當代很多無聊人士對於關懷國家的人,動輒批判「唱衰自己的國家」。一點也不討好。
當時的法國人普遍厭戰,追求和平。這很正常,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所以這時的法國追求某個程度的和平, 不能說他們是錯的,但是法國可能不夠警覺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困境。
其實,一個國家與人們的性格一樣,會有逃避心理;在那個時刻, 法國覺得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構築一長列的碉堡,來防禦未來德軍的攻擊。這個防線的設計者就叫馬其諾Android Marginal,後來我們稱作馬其諾防線,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這條防線。
在那個時代,法國覺得他們只要做這件事情,就足以抵擋一切了!
戴高樂雖然覺得追求和平很重要,但是他認為壕溝戰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他覺得最重要的是擁有坦克車,他認為法國雖然有備戰車,但並不足以對付德國當時最大的坦克車。他看到德國坦克車的可怕,所以在整個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代,尤其是大蕭條爆發、希特勒崛起的時候,戴高樂是孤單的身影,他的主張是孤軍奮鬥的。
他在各地著書演講,希望喚醒法國人理解他已經看到的未來:唯有建構以坦克為骨幹的陸軍,才能夠保障法國的安全。
結果,法國當然沒有人要聽他的。但是有一群人卻聽到了,因為戴高樂把他的想法寫成書發表,書名叫《未來的陸軍》The Army of the Future,結果看到這本書的是德國人,這本書反而變成德國陸軍建立第一豹式戰車軍團的基礎理論。
歷史會不會太荒謬?
而戴高樂的遠見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被法國人看到?你能想像嗎?
戴高樂在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六年不斷的演講又演講;一九三九年,德軍的豹式戰車團用他的戰爭理論攻破了波蘭軍隊的層層防衛,橫掃波蘭全境;一直到一九四○年,德國攻佔丹麥和挪威的時候,法國陸軍才開始相信戴高樂,這個時候陸軍最高司令部倉促授權給戴高樂,要他建立兩支裝甲師。
但是太晚了,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軍對法國展開閃電攻擊,就像戴高樂早就預料的,馬其諾防線根本擋不住德軍,法軍的坦克部隊也沒有辦法趕到前線保衛法國。
儘管如此,戴高樂也沒有說:「你看吧!你們都不聽我的,我就看你們怎麼垮的。」
我說過,他的血液裡頭流留愛法國的熱血,他一生下來,到他最後嚥氣的那一分鐘,他都認為他是為法國而生,他也該為法國而死。
所以,他仍然嚴格的督軍,使部隊成為當時最驍勇善戰的單位。
嚴格到什麼地步呢?
當時他的母親已經病危,快要走了,戴高樂的媽媽親手把他帶大,經常跟他講述故事,他跟母親的感情是很深的!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即使他督軍的地點離母親居住的地點沒有多遠,部隊行軍到離母親的住處只有數哩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看一眼母親的住處,鞠了一個躬,跪了下來,親吻了土地,掉下眼淚,就當成是和母親的告別。
他並沒有回去見母親最後一面。
在那個時候,法軍所有的裝甲師,只有戴高樂所轄的單位能夠延緩德軍凶猛的攻勢。當時法國分成兩派,一派希望趕快跟德軍妥協;另一派則是要繼續作戰。那時候法國總理叫作雷諾Paul Reynaud,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雷諾總理指派戴高樂到英國。
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一九四○年六月九日,戴高樂到了英國,這也改變了戴高樂的一生。他見到英國首相邱吉爾,兩個人的首度會晤即惺惺相惜,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
當時的邱吉爾已經六十幾歲,算是英國政壇元老,而戴高樂只是一個剛開始在戰場崛起、被提拔為少將、會打仗的軍人而已。他們兩人見面能夠代表什麼呢?
這兩個人不愧是世紀偉人,他們達成一種前所未聞的態度和協議。
邱吉爾和戴高樂想到的是暫時擱在法國、英國的國家獨立主權,兩國軍隊統一,建立單一政府、單一軍隊,才有辦法阻擋德國。
英國願意這麼做,戴高樂也認為不必談什麼法蘭西榮耀,事實就是如此。所以邱吉爾曾經說:「戴高樂在六月九號搭著飛機來到英國,這架小飛機不只是載著戴高樂,還包括法國的命運。」
這個提議被提出來之後,戴高樂懷抱希望回到法國,但是他發現在出國期間,雷諾總理在失敗論與投降論者的逼迫之下,已經辭職下台了。
繼之而起是後來大家對法國歷史比較瞭解的,稱作「維琪政府」,也被稱為投降政府。
當時擔任維琪政府總理的人是誰呢?
我們在第一講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戴高樂參加三十三軍團,他覺得要跟隨著一位最會打仗的將軍, 他的名字叫貝當,維琪政府總理就是貝當。
人,此一時,彼一時,貝當當時想做的就是趕快送上一份停戰協議。
戴高樂此時站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他究竟應該支持以前的長官貝當維琪政府呢?
還是為他摯愛的法國全力奮鬥呢?
戴高樂後來回顧他一生,他說那一次是最痛苦的抉擇之一,他曾說:「我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在這一刻死掉了!這部分就是我長久以來信守的整體法國、不可分割的法國陸軍,還有我對領袖的忠誠。」
然而,命運對他的呼喚,從小就十分清晰而響亮,一個沒有榮譽感的法國,就不是法國。歷史要他為法國做出高貴的貢獻,只許戰鬥,絕不許投降。
他拒絕了維琪政府所有要求他做的事情。
搭上一架小飛機,流亡,再次前往英國倫敦。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博克萊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6688?sloc=main_mb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為人父母是一段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父母代替孩子決定原本他們應自己決定的事,藉此試圖支配孩子。而且,在這種時候還會說:『我是為了你著想。』」
我在看岸見一郎先生的文字時,偶爾會感覺到情感上的矛盾糾結。有時候感覺很痛快,有時候又感覺有道德壓力,但又真心認為,如果大家都能把課題分清楚,那在親密關係中就能和諧很多。
親密到一個程度,就會不自主地越界。有時候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起頭可能只是因為「看不慣」,其實也沒多嚴重或者大不了的事,但越管越多,越陷越深。等自己意識到了,竟變成了使用剝奪他人自主性作為手段,來滿足自己,卻說這是「愛」的一種常見狀態。
我也認同類似的概念,不過,幾年前我剛開始在寫相關文章的時候,被認為是反權威。幾年過去了,也許是慢慢被理解了,這種聲音就少了。
我看作者的文字,有時感覺好像他很激進,在觀念上他走在我前面。可是,我看了他幾本書,至少在文字上,感覺他是一個寧靜溫和的人。
會不會是真的已經接納了自己,又不怕被討厭的狀態?
我不知道!我感覺我自己理解得沒那麼透徹,所以持續學習(我正在看的下一本書,也在講類似的議題,不過角度不太一樣,希望之後有機會分享)。
在以前,父母如果沒有讓孩子「乖乖聽話」,會被評定為不稱職的父母。在大家庭,或者姓氏村里的傳統結構中,便可能會影響資源分配,造成父母有實質的壓力。當然,現代的環境已經改變,只是文化依然傳承。
所以我對於親子之間的線,到底能不能畫得像作者那樣決然清楚,實在費盡思量。不過,像是圖片中所引用的文字,倒是很美好的一種表達。
「恐怕這名學生過去以來與父母相處的關係中,不論想做任何事,一開始都會聽到父母說『不可以』,也就是,父母以『外在的聲音』來限制她的行為,沒多久,它就成為了『內在的聲音』。換句話說,即使父母什麼也沒說,也會覺得『不可以做這個』,而變成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動。」
作者提到的這個心理歷程,我覺得很值得我們多想幾遍。因為這是自我綑綁,很重要的一段過程。如果我們內在的聲音能有些鬆動,我們就能因此過得更自由。
以下文字取自《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已獲得出版社授權,跟各位朋友一起思考。
--------------------------------------------
自己決定
【岸見一郎】
有一次,學生來找我,她說有一段時間沒到學校上課。一問之下,說是休息了一個星期。
當時,在我聽來,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問題。
但仔細再問,她便透露,雖然沒有到學校,但媽媽要她去上學,所以不能留在家裡,於是這一個星期以來,她就選擇在家與學校之間的公園或咖啡館耗上一天,到了傍晚,再一副什麼事也沒有的樣子回家。
沒到學校上課,當然會跟不上進度,導致學業出狀況,那是伴隨著曠課的責任,這樣的責任自己承擔下來就對了。當然,沒跟到的進度必須趕上,要不要去學校上課,自己決定就好,而不是說父母規定應去上學、不可留在家裡,就非得遵照他們的話去作。
我對學生說了這番話。如果沒有去上學,這件事的後果,會落在孩子身上,責任也必須由孩子來承擔。就這個意義來說,決定要不要去上學,就是孩子的「課題」。
「那種事情自己決定就好了呀!」
我這麼對她說的同時,想起小學時與母親之間的對話。有一天,同學打電話來。那通電話是打來邀我去找他玩。
「我現在可以出去玩嗎?」我問了身旁的母親。
「那種事情自己決定就好了呀!」結果母親對這麼我說。
父母代替孩子決定原本他們應自己決定的事,藉此試圖支配孩子。而且,在這種時候還會說:「我是為了你著想。」孩子可以抗議這種來自於父母的干涉,拒絕他們的介入。
不過,剛才那名學生在父母說不可以待在家裡時,卻順從了他們。為什麼?選擇順從,其實是有「目的」的。說得極端一點,就是不想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
沒去學校上課而導致的不利後果只能自己承擔,明明下定決心不要去學校,但由於父母的命令,又決定要去,這是因為不想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當然,違背父母的話,必須面對他們的反對與憤怒。可是,因為父母反對就言聽計從,是很奇怪的。
當子女不願意與父母中意的人結婚時,常常會讓他們產生情緒性的反應。子女要與誰結婚,是他自己的課題。就算父母不同意這場婚姻,也是父母自己的課題,而不是子女的,所以,父母要如何氣憤、悲傷,與子女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如果子女接受了父母的反對意見,這種情況下,是因為不想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是為了想在未來發生任何問題時,可以將責任轉嫁給父母。
我的學生聽完這段話,大致明白不必滿足父母的期待,還有自己的課題只能自己解決的道理。有一天,她將頭髮染成紅色來上學。
我嚇了一跳,不由得問她是怎麼了。她說:「我染頭髮了。」我說:「不是,那一看就知道了。想必妳母親看了這頭頭髮很生氣吧。」
「是呀,我媽媽氣壞了。然後說在家裡看著很難受,叫我要包上頭巾。」
「妳怎麼做?」
「就包上頭巾啦。只是三天過後,我自己開始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拿掉了。」
「結果呢?」
「我媽媽什麼也沒說。」
一件事就這樣解決了。其實不光是這一件,恐怕這名學生過去以來與父母相處的關係中,不論想做任何事,一開始都會聽到父母說「不可以」,也就是,父母以「外在的聲音」來限制她的行為,沒多久,它就成為了「內在的聲音」。換句話說,即使父母什麼也沒說,也會覺得「不可以做這個」,而變成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動。
其實,這名學生正因過食症而苦。她確實依照父母的指示,儘管不想去上學,還是為了不惹他們生氣,所以假裝真的去上學。只是,她心中一定還是對於管制自己行動的父母有所反彈,但這些事情卻又不能開口說出來。於是,過食症這個病症,就有了發作的「對象」,也就是她的母親。相信她一定很想這麼說:「就算是爸媽,只有我的體重不想歸你們管!」其實,不用這樣折磨自己的身體,只要親口對父母說出自己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就行了。
這名學生過食症後來的情況變得如何,我並不知道。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症狀是因為有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當需要不存在時,症狀也會隨之消失。當她可以親口對母親說出自己做了些什麼時,想必就已經不需要暴食症了。
我覺得年輕人很可憐的一點,就是試圖以折磨自己的身體,或是不去上學這種對自己不利的事,來反抗父母師長。
.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2110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熊仁謙說書秀:《為愛徬徨的勇氣》
不懂這件事情,愛與被愛都不會幸福!?
愛情之前,你必須先認識的「匱乏感」。
-
公開分享臉書貼文,參加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videos/253737468637769/
等不及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博客來下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278
-
🏅快樂大學十二月的工作坊上線囉:
覺得自己工作時容易想太多、覺得被針對?
覺得自己容易擔心自己做了什麼,就毀了一切;感到強大的壓力?
覺得自己不但讓自已感到窒息、也讓另一半感到窒息?
《印度認知學:拆解焦慮感調酒》就是為你設計的!來看看細節吧👇🏻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1110155359914968878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3Wgheqyzvo/hqdefault.jpg)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Youtube 的評價
你是否總是不斷付出、不斷取悅對方,想成就一段感情卻讓心裏感到不平衡?
其實一箱情願的付出是因為你對他人產生期待感,期待對方給你相等的回應,
得不到就會感到委屈、難過,然而有怨懟的感情該如何走得長久呢?
你該做的事情是面對自己的懦弱,收回對他人的依賴感,
尊重彼此的意願,才能顯化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己,才能成就一段感情。
《 悄悄告訴你重點 》
❶ 付出前先尊重彼此的意願,不讓付出變得多餘
→ 你是打從心底不求回報的付出嗎?
→ 你的付出是對方想要的還是自己想給的?
❷ 勇於接受拒絕才能對自己負責
→ 不敢拒絕是因為你對他人產生期待,期待對方不要討厭你、否定你
→ 懂得區分拒絕是因為事情還是自己,才能不受害
→ 降低對他人的期待、提高對自己的承諾
▬▬▬▬▬▬▬▬▬▬▬▬▬▬▬▬▬▬▬▬▬▬
各節重點:
00:00 粉絲感情觸礁!
02:13 為什麼心裏不平衡會讓關係無法長久?
04:21 一箱情願的付出是因為對別人有所期待
▬▬▬▬▬▬▬▬▬▬▬▬▬▬▬▬▬▬▬▬▬▬
【 #社群經營攻略 | 禮包免費贈送 】
做電商想獲得免費流量來增加訂單數?
你絕對需要社群平台的加持💪
📚 按照以下步驟做,即可獲得社群經營攻略
❶ 訂閱「我媽叫我不要創業」Youtube頻道,並截圖下來!
❷ 到Facebook搜尋「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❸ 私訊截圖畫面即可獲得 💛
\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
‣‣ Facebook ► http://bit.ly/2Zzts5g
‣‣ Instagram ► https://bit.ly/2NF1sdE
‣‣ Youtube ► http://bit.ly/3s8Ppo4
‣‣ 來信合作 ► 220mofan@gmail.com
▬▬▬▬▬▬▬▬▬▬▬▬▬▬▬▬▬▬▬▬▬▬
你絕對不想錯過的精選影片 ↓↓↓
別騙我你沒有負面情緒,別以為你的逃避和憂鬱情緒沒人看得出來!
《心理悄悄話》EP01
https://youtu.be/KhVE_ZGcuH0
別再喊薪水太少想創業!3種心態讓你反思自己適不適合當老闆!
《心理悄悄話》EP02
https://youtu.be/rGV3fRaXQks
▬▬▬▬▬▬▬▬▬▬▬▬▬▬▬▬▬▬▬▬▬▬
#無人知曉 #感情 #感情變淡 #委屈 #取悅對方
#心理悄悄話 #我媽叫我不要創業 #成為最好的自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od2_NJSAiQ/hqdefault.jpg)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2021年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021年需要具備【被討厭的 勇氣 】 | 阿德勒 的個體心理學|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幸福? 【熊思維】你是否覺得你的人生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 <看更多>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被拒绝的勇气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决定你的价值1 阿德勒岸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阿德勒 :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如果随波逐流,依靠别人去做决定,那么无论长多少岁也不能算得上成熟。 成熟是指: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自己的 ... ... <看更多>
被拒絕的勇氣阿德勒 在 [討論] 有人實踐<被討厭的勇氣>於生活嗎?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八卦
跟朋友聊起這本書 反應兩極
喜歡的很喜歡 討厭的就會覺得看完根本沒差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
既然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 你無法影響別人 介入他人課題 卻可以好好改變自己的想法
投入自己奉獻他人 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所以呢?
有的人被討厭 他也在努力做自己啊 (只是做一個被討厭的自己而且不自知)
人之所以被歧視 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行為惹人厭煩
而是在當下已經不能改變的既定事實吧?(外表 職業 所得 出身 學歷 天生缺陷)
就像那句成語 同樣捧心蹙眉 西施作起來就傾國傾城 東施效顰就活見鬼
不知道有沒有誤解作者的意圖 但是不太知道要怎麼實踐在生活上
跟版友討論一下閱讀完此書前後的差異 有沒有改變了您的生活或心態?
歡迎意見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126.33.17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00692398.A.D6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