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小被母親「情緒勒索」到 30 歲的男孩。他生命裡與母親的記憶是充滿極端的愛、也有威脅和恐嚇。
—— 你如果不照我說的做,下場會很慘。
—— 你如果這麼不孝,那我去死好了。
—— 你再說一次看看!
—— 晚上九點還不回家,那就永遠不要回來了!
他長大後明白,這是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不過方法錯了,媽媽習慣情緒勒索:「透過剝奪對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讓對方害怕,進而控制對方」。
恐嚇你,是因為擔心你做錯事、走歪路。媽媽提出威脅說要去死,是因為媽媽愛你,想要你也回報愛給她。
他理解之後,同理媽媽的辛苦,而不小心的,媽媽的課題,也成為兒子的課題。兒子誓言不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 —— 充滿情緒的人。
他刻意逃避自己情緒,
於是在愛情裡不小心變得扭曲。
每當他生氣,他選擇不說話。當他難過,他不說話。當他不舒服了,他會忍很久,直到忍不住了,再來「故作理性」的辯論。
這個男朋友常常對女友強調:
自己是一個很理性的人。
對他而言: 理性 = 隱藏自己的情緒。
只要別像媽媽那樣大叫或激動就好了。
溝通是帶有感情的藝術。而他無法以真實的自己面對愛人,愛人也就無法與他良性溝通。他習慣用評論的方式批判女方身上他不認可的事情,他習慣不帶感情的辯論愛情裡的對與錯。
不過,愛裡怎麼會有對錯呢?
於女方而言,沒有對錯,
只有彼此價值觀不同,互相尊重就好了。
結局當然溝通失敗,女方垂頭喪氣掉了眼淚,男方開始指責她:「妳又來了,每次都只會情緒勒索。」男方特別恐懼「情緒」。
男方自從知道情緒勒索這個詞之後,囫圇吞棗把標籤貼到自己的媽媽身上,也貼到女朋友身上。
對這位男生來說,一點點情緒都算構成勒索要件,但那不過是女生坦承面對自己的感情而已。女生根本沒有開口以眼淚作為要脅來換取自己的目標。
她真的只是愛哭鬼而已。
經過許多次溝通失敗以後,於是他們的愛情也失敗了,女生提出分手,決定放棄了。她說我真的捨不得,可是我們都太辛苦了,放過彼此吧。
那次女方提了分手,男方肯定是難過的,但他隱藏得很好,語氣平穩、表情不變,男方對女方說:
「你離開我,一定找不到更好的。你這樣一輩子都不會幸福。」
他語氣平穩,所以可怕。接著補充:
「我是理性的告訴你。」
女方雖然害怕,卻哭到笑了出來,她發現自己正在被脅迫、勒索,被控制往男方希望的方向前進。如同男方的媽媽控制自己兒子一樣。不過男生語氣平穩,毫無情緒,像機器人平穩單一的語調,用理性包裝起來。
其實這個男生徹底搞錯了
情緒勒索不好,但情緒是件很好的事情。
男方討厭的是高張力情緒狀態下,說出威脅話語,討厭被媽媽控制的感覺。而不是討厭「情緒本身」。
當妳撒嬌、當妳掉眼淚、當妳感動、當妳因為愛情而挫折、當妳吃醋、當妳被他卑劣的惡作劇弄生氣,都是情緒,代表愛。而他很喜歡妳的情緒,他也曾在妳脆弱時緊緊擁抱妳。
有情緒是好事
人都是藉由感知對方的情緒
來建構一段關係。
不過,千萬不能拿情緒,去換取自己所需,在愛的名義下,或「我是為你好」的藉口中,勒索強取而來的,最終都會有其中一方受苦。
在關係裡,我們要學著接住對方的需求。
其實男方好珍惜這段愛情,從來不願分開,但他的表達方式像是隔了一道牆,女方忙著應付男生提出的談判與辯論,自顧不暇。她沒發現其實男生佯裝理性的背後,是脆弱、是自己不被愛的感受。
她該做的不是陷入男方的批評與爭辯裡,而是繞過這些佯裝理性的高牆,去認知到這個男生此刻「需要什麼」,溫暖的擁抱他脆弱而羞於見人的那一面。
接著再和男生娓娓道來,這樣的溝通方式傷害了自己什麼?為什麼?並說明情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在愛情裡,我們都在學習怎麼當一個好男友,怎麼成為一個好丈夫,也知道妳很努力想當一個好女友、好老婆。
當我們在乎這段關係,首先要先照顧好身邊那一個很努力,卻用錯方法的笨男友、傻女友。當照顧好對方,接住了對方的需求,感情自然就穩定了。
而「戒掉情緒勒索」不是要你隱藏情緒。而是表達情緒時不傷人,並能夠清楚說明自己的需求。
當妳下一次生氣時,先意識自己為什麼生氣?生氣是表象,背後理由是悲傷?是無奈?是妳難過了?
瞭解自己生氣的理由後,妳難過可以哭,可以不開心,但要告訴對方,這樣做我不太舒服,怎麼做比較好。
真正的理性,不是隱藏自己的情緒。
而是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並精準表達。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討好身邊每一個人。
而是照顧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舒服,被某些人討厭了也不要緊;你仍然可以泰然自若與人相處,並「只」照顧好身邊為數不多,但真正需要自己照顧的人。
-
-
-
-
by 36
(朋友的故事..... Y^_^Y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Alizabeth 娘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以往的戀愛經驗中, 從來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感受。 有「愛」過人, 但「被愛」究竟是怎麼樣, 根本毫無概念。 偶爾也好奇,到底「被愛」是什麼滋味? 原本認為, 「愛」是付出與主動,「被愛」是享受與被動, 所以對於「被愛」的想像,充滿著幸福的畫面。 可是經過與佳見哥談論,發現「被愛」也需要付...
被愛的感受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八卦
我之前當了多年的記者,看過不少銀色夫妻的分分合合;現在年過半百,身邊也有很多婚姻幸福或是破碎家庭的案例。我發現,女孩選擇異性的條件、確認自己「被愛」的感受,與原生家庭裡和父母親的相處,十分有關。
以我陳家女兒為例,我的大伯、二伯和父親一共生了堂姐妹8人。我們八個女生的夫婿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脾氣好」。我家女生都很強勢、能幹,指揮起老公來可說是氣勢凌人;不過我的姊夫、妹夫,還有我家阿宏,卻全都對老婆呵護備至,並且屬於「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型。
有一次我們堂姐妹聊天時,不約而同抱怨起彼此的父親:大伯固執、二伯古怪、我爸脾氣火爆,三個父親都不好相處。不過,我們卻也都很懷念小時候,爸爸帶我們去玩、陪我們聊天的情景。他們對子女和家庭很盡責,雖然沒有什麼甜言蜜語、買不起什麼名貴禮物,但卻願意花時間陪我們,一輩子守在身旁細心呵護、忠實顧家。
我們堂姐妹長大之後選擇的另一半,都跟自己父親的脾氣完全相反;然而我們對於「被愛」的感受卻都很一致,我們都選擇了相互尊重、細心呵護自己的另一半。財富、學經歷、浪漫與否都不重要。因此,我們姐妹八人,除了大姐夫早逝之外,婚姻都算圓滿幸福。
我的一個女朋友,她的父親是個自私的花花公子,自己很會享受生活,但是卻讓妻女吃了不少苦頭。我的女朋友說她從小企盼父親關懷,但總是落空,只有爸爸一時興起買個小禮物、偶爾注意到她時,自己才覺得被愛。於是她後來在面對追求者時,只要男人甜言蜜語,鮮花加禮物,就讓她感到被愛,最後她仍是選擇了一個跟父親一樣的花花公子,果不其然以離婚告終。
前一陣子過世的劉真,有一次在聊天時提到她放棄許多富二代的追求、選擇大家眼中不太帥也不算太有錢的辛龍,主要就是因為他細心記得她的每一件小事、願意花時間親手為她燉補;對照從小將她視為掌上明珠、細心呵護的父母親,劉真確認自己「被愛」的感受,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
前兩天我與剛宣布離婚的何妤玟同台,聽她娓娓道來婚姻始末。後台聊天時,我詢問她與父母親的關係,她提到從小生長於單親家庭,缺乏父愛,而母親管教嚴厲,甚少讚美。因此男生只要甜言蜜語讚美她、說她好、說她美,就會讓她有被愛的感覺。這段話讓我再度心生感觸:沒錯,每個女孩都想要當公主、想要被疼愛。然而,如果從小對愛的感受就很缺乏,那麼將來長大,自己又哪裡能分辨,哪一種「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愛呢?
唯有父母真心所愛的孩子,才不需要在人生歷程上跌跌撞撞才學會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愛;只有被教導如何正確表達愛的孩子,才能好好去愛別人而不是互相傷害。所以那天回來,我提醒阿宏:女兒需要爸爸耐心的付出、真心的陪伴、細心的關懷、溫暖的呵護,這才能讓她知道,一個真正愛她的男人,該是什麼樣子的呀!長大之後,對於甜言蜜語、鮮花禮物,便會自然免疫,能分辨出一個真正愛你、也是妳需要的另一半了。
被愛的感受 在 Facebook 八卦
會談戀愛的人,
不一定會愛
情感中最大的一個迷思,
就是我們的目標
不是放在很務實的條件上
(雙方的價值觀、家世、性格),
而是無意識地把主要目標
設定在喜歡戀愛的感覺上。
所以,
「好想好想談戀愛」這句話,
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覺得墜入愛河真的是美事一件。
然而,
很會談戀愛,
和雙方合不合適、擁有愛的能力,
是不同的特質,
需要我們區分清楚。
最幸運的人,
當然可以碰到既會談戀愛,
又真正有愛人能力的人。
其次,
就是不太會談戀愛,
但有愛人能力
(雖然無趣了些)。
最差的是那種很會談戀愛,
但一點愛人能力都沒有的人。
因為一開始他浪漫地和你風花雪月,
讓你情不自禁全心投入、付出感情,
帶著極高的期望值進入關係。
然而這樣的人,
最禁不起近距離、長時間的相處。
尤其一旦有利益關係進入,
就更可以看出對方自私自利、
沒有包容心的嘴臉。
很多明智的人,
看清楚這點之後,
能夠急流勇退、及時抽身。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
會繼續奮不顧身地投入
自己的感情、時間甚至金錢。
因為這些人的親密關係潛在的模式需求,
就是要去體驗不被愛的感受。
比方說,
如果我想體驗不被愛的感受,
我就會去找一個給不出愛的人。
但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
我不會愛上一個看起來不愛我的人,
所以我們會找到一個
一開始好像很愛我,
而且愛得很真、很像的人,
讓我上鉤。
深深愛上之後,
才發現原來對方給不出什麼東西。
受到模式的牽引,
我們會一直在這段關係裡糾結,
繼續體會不被愛的感受。
真正會愛的人
(和會談戀愛的人是兩種人),
是會在關鍵時刻能夠考慮到你
和你的感受的人,
不會自私地只考慮自己要什麼,
不惜傷害你和你們的感情。
這種愛情,
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需要成熟、寬容的人才能做到。
剛開始的花前月下,
爬樓送湯,
只是親密關係裡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不要為了這一點點溫存,
就賠上後半輩子的幸福!
.
本文摘自《#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
張德芬帶你找回內在力量的「情緒療癒」之書
作者: 張德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談戀愛的時候,雙方的動作主要是增加彼此的好感,而進入尋常生活相親相愛,就要考驗是否能消化對彼此的厭惡。所以相愛跟相處,是在練習不太一樣的心理歷程。
昨天的直播很可惜,只能講到這本書很少的部分。這本書談原生家庭到親密關係,是精華所在,把兩段關係之間的關連抓得很清楚。
版面上很多朋友,都正走在這條路上,一起學習。都只是過程,也不是每段關係都能圓滿,但請看見自己一直在努力,越來越能成為自己的良伴。
祝願您,能清楚親密關係的順序,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之後,才有健康的親密關係!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看留言處
被愛的感受 在 Alizabeth 娘娘 Youtube 的評價
在以往的戀愛經驗中,
從來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感受。
有「愛」過人,
但「被愛」究竟是怎麼樣,
根本毫無概念。
偶爾也好奇,到底「被愛」是什麼滋味?
原本認為,
「愛」是付出與主動,「被愛」是享受與被動,
所以對於「被愛」的想像,充滿著幸福的畫面。
可是經過與佳見哥談論,發現「被愛」也需要付出,
一直需要營造出符合別人心目中「被愛」的樣子也讓人心疼。
這愛情,著實有趣。
PS.恭喜佳見哥出新書了《臨界之地 Land Boundary》
#謝佳見 #泰國娘娘 #娘娘研究室
訂閱娘娘 https://ppt.cc/fbDIqx
被愛的感受 在 渴望被愛被理解,別再用錯方法 - YouTube 的八卦
情緒最原始最深的那個地方,通常就是對愛的渴望。知名心理專家錢玉芬老師說,不管是大人對小孩,或小孩對大人,都希望能夠被看重、 被愛 ,但當人 感受 不 ... ... <看更多>
被愛的感受 在 被愛是什麼感覺- 女孩板 - Dcard 的八卦
從以前到現在,沒有一段感情是成功的,不是單戀就是錯過或是被莫名的拋棄,在某一次的失戀後,開始玩交友軟體,抱持著大家都是要在上面找男女朋友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