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英小蜜蜂—2020行動】
2018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台灣被假新聞及LINE謠言淹沒,中國共產黨加強恐嚇及統戰台灣的力道,正當民眾普遍為未來感到憂心時,總統蔡英文扛起責任及壓力,強勢回應。
本以為生活能回歸平靜,政府只需專心致力推動政策,但蔡英文總統卻面臨了黨內其他人的挑戰,讓民進黨陷入分裂的危機。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黨員,也不靠政治工作維生,常常覺得關心政治好麻煩又起爭端。那些想併吞台灣的勢力、紅色媒體、買辦代理人也深知大家的想法,利用這一點打擊台灣的民主,侵蝕台灣的自由。
如果每一個人只求明哲保身,繼續麻痺自己的良知過日子,假裝恐懼的事情不會發生——那惡夢一定會成真!
愛台灣,不需要任何資格及前提,保護孩子的未來,也不需要任何門檻,只要我們付諸行動,每一個人多做一點點,傳遞訊息累積起來就會帶來巨大的成果。
我們不想再軟弱,我們要勇敢站出來,迎戰中國勢力的滲透,堅定支持蔡英文總統贏得初選,順利連任,為台灣守下最重要的一戰。
從此刻開始,我要號召活動【挺英小蜜蜂—2020行動】,希望每一個對自由民主仍有危機意識的台灣人都能成為發起人。
❤️參與【挺英小蜜蜂—2020行動】你可以有兩種參與方式:
🌶️(1)2020發文挺小英:
每天晚上20:20,在你的臉書、IG上,po出你的舉牌照,牌面出現2020四個數字即可。
貼文範例:
1、2020終結統戰從我開始
2、2020我支持蔡英文
並標記
蔡英文 Tsai Ing-wen。
#為小英拚初選 #為台灣贏大選
#辣台派支持辣台妹 #2020終結統戰
🌶️(2)2020上街挺小英:
我們一起上街去,到全台各地的鬧區,舉牌挺小英,也向民眾解釋小英的政績。
每天晚上20:20,在你的臉書、IG上,po出你上街挺小英的舉牌照,並打卡。
打卡範例:
我在______,我支持蔡英文。
並標記
@蔡英文。
#為小英拚初選 #為台灣贏大選
#辣台派支持辣台妹 #2020終結統戰
*手舉牌內文
2020
為小英拚初選
為台灣贏大選
#終結統戰從我做起
被工作淹沒英文 在 Facebook 八卦
「我直到高中都還是常覺得,我妹妹是我的羞恥。」姐姐小雲跟妹妹小如唸一個學校,妹妹小如是個過動+躁鬱+亞斯的孩子,「我在國小念高年級時,只要看到妹妹的導師走過來,我就知道妹妹又闖禍了,一天到晚一堆人來跟我說你妹妹小如又怎麼了、又怎麼了,我真的覺得她是我的羞恥。」小雲誠實又直白的說話方式像是突然掉落的利刃,看似無心的下墜,劃開皮肉更加乾淨俐落。
「妳要照顧妹妹,妹妹將來不好,你也不會好,你們是一體的,我有天走了,妳要負責照顧妹妹。」媽媽總是這樣跟姐姐小雲說著,當一個家中有個孩子是特殊的天使,媽媽就會開始託孤,健康的孩子往往得背負重責大任,不然就是對手足無情。像是要逃脫這個壓力似的,小雲大學時刻意選了北部的學校,念書可以名正的遠走高飛,天經地義到無法評論,但媽媽可不是這樣想,「小雲去北部念書,在我的感覺就是背叛,就是不想照顧妹妹。」
「我管不住我的情緒。」小如從小就被情緒淹沒,她過動,常常讓老師為了抓住她,從教室到操場滿場飛,情緒是小如的主人,一切身不由己,「我小時候,在走廊上只要有同學碰到我,我就會暴怒,我覺得世界的平靜被摧毀了,我好生氣好生氣,所以我不要碰到人,我不要接觸人,我的世界是一片黑,黑暗很好,很寧靜。」
小如的爸爸媽媽是高知識份子,為了讓小如「正常」一點,他們砸下所有的金錢,「我的工作這麼體面,但我們其實都沒錢,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了。」小如的媽媽有時候也會忍不住這樣感嘆,縱然如此,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不歸路,路好走或是難走,都會走到盡頭,走到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才放下牽掛。
小如彈奏鋼琴時,情緒像是找到洩洪的出口,琴聲從憤怒咆嘯到柔和,也因此媽媽讓她學更多項樂器,音樂是個救命藥,不知道有沒有效,但總得試試看,小如對於音樂是沉迷的,音樂猶如一個不會評價她的知音,吸納她所有的情緒,無怨無悔,「音樂是我黑暗世界的亮光!」有天,小如突然跟媽媽說想去美國念音樂,媽媽當然擔心,但孩子想去,再擔心也只能放手,說也奇怪,小如在美國後,情緒怪獸狂野出現的情緒少了許多,「我覺得是美國的自由讓我覺得很舒服,以及因為我英文不好,我變得要很專注去聆聽別人說什麼,這可能也是原因。」
小如在某次暑假從美國回來時,又聽到媽媽對姊姊說:「妳要照顧妹妹,妹妹好你才會好,妹妹不好你也會不好,你要負責照顧妹妹……」這些話過去媽媽可能也常講,但不知道為何,小如這次終於聽懂了意思,她跑去跟媽媽說:「媽媽,為什麼我不好,姊姊也不會好?姊姊好不好,是她自己的事情,我好不好是我的事情,我可以負責自己的生命!」
以上是我今天聽到的真實故事,分享給你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讓孩子負責自己的生命,讓愛自由。
攝影 : Leo Lu
被工作淹沒英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玫瑰花蕾]
今天香港有宗小新聞,《蘋果日報》位於將軍澳的壹集團總部大樓,內有很多綠色植物,自公司停業後擔心沒人打理,有心人聯絡過負責人,安排周日免費公開派發。
如此新聞,令人想起蘋果日報接待大堂,除了有漂亮的室內植物,還有一個巨型鳥籠,內裡的各式雀鳥吱吱喳喳叫個不停。據說,壹集團停業,有人已經把鳥兒也安頓好。
信奉自由市場的黎老闆,還在大堂展示了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文和海耶克的話。早年我到訪過,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越少越好,市場無形之手是最好的。後來我去美國芝加哥,特意也到訪芝大看看這些學者的主張。
在傳媒大堂養鳥竪像,實在是非一般傳媒老闆的作風。一位前輩記者記得,她年輕時在香港任英文傳媒,曾經採訪過一單奇怪的新聞。原來黎氏大宅裡養了一頭黑熊,後來被有關當局帶走這只受保護動物。
這些作風,令我想起被譽為美國最偉大電影《大國民》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 這套1941由Orson Welles拍攝的黑白電影,以美國報業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為藍本。
Kane自小窮困,被富翁收為養子後,收購一份紐約報紙,以大膽的手法做新聞,發達後與歌女再婚。被影射的美國傳媒大亨特別因為戲中描繪其愛情生活不滿,傳聞Hearst曾派人花錢購下底片準備銷毁,最終電影順利上影。多年以後,Hearst後人在大宅放映《大國民》,替這段歷史來個closure.
《大國民》其中一幕,寫Kane年少氣盛,進駐一間老牌報紙編輯室,他把自己藝術藏品搬來,連牀也搬進來。
原來的老報人表示側目,Kane反駁:「你們以前做新聞是運作12小時,我們的新聞是24小時運作。」Kane拿着別張報紙問為何我們的標題那麼小,別人的那麼大,老報人答,那個新聞根本不大,Kane答:「只要標題夠大,新聞就夠大。」還請「狗仔隊」到失踪婦人的家追問那位丈夫是否把妻子藏起來。
這種氣焰氣魄,小報做法,讓Kane的報紙迅即大賣。但Kane自命不只是個生意人,他出身寒微,永遠記得蟻民的苦況。夜深,他把氣油燈關掉,說出一句志氣話:「我要這份報紙,對這個城市的重要性,好比氣油對紐約那麼不可或缺。」
一張報紙,讓一個城市的人感到有所歸屬,也是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號,社論寫過的話。當年的社論題為〈《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內文這樣寫:「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結語寫道:「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說回《大國民》,此電影不只是說報業,其戲名「Citizen Kane」,說明的就是一位報人不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象徵了美國精神的國民。他的善與惡,好與醜,完美與瑕疵,也就是說明美國精神的衝撞、破格、探索。
在漆黑的房間,燈光師讓Kane的臉落入完全暗黑的當中,新穎的打燈法,說明了Kane內心的不可理解。他用筆於紙上寫了幾句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我們的原則。大意是,要為人民發聲,讓他們不會被有錢人的聲音淹沒。Kane的兄弟調侃道,「你好像寫的是美國憲法?不要把人民掛在嘴邊,口口聲聲。」
但雄心壯志的Kane當然聽不入耳,他喚了印刷小子進來,「第四次改版。」令我想起蘋果日報打破了一般報紙印刷規範,過去廿六年,每個清晨,它是最早應市的報紙,凌晨二時於九龍旺角已經可買;新聞只要夠大,隨時加印特集號外也可以。
這一天,香港也有一單不大也不小的新聞。有一間政府官方運作的康文署圖書館,早前被發現「館長推介」一欄,擺放了多本關於黎智英的自傳,究竟是館長知道,還是被戲弄不得而知,但事又引起一陣騷動。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多年來出版過多本傳奇,有些是由本人授權,有些是別人撰寫的。
香港的出版業從來頗自由,禁書進出口的聖地。自國安法一出,今年七月中辦的香港書展,營運方說,若有人舉報書籍涉違國安法,會召警方處理。而亦有人發現,於官方在全港的圖書館搜索系統,黎智英的多本自傳已經消失了,或不准借閱。
黎智英的歷史,有那麼令人害怕嗎?他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香港人經歷過。那些年,大量人口為逃避政治運動,或追求更好生活,從中國內地逃難到港。在廣州,這段歷史叫「大逃港」。南中國的人民,抱着一只籃球或車呔,穿一條底褲,或爬山或游水,南來香港,尋找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黎智英在廣州出生,父親很早來港,母親被抓往勞改,自小和輕微智障的姐姐及攣生妹妹一起求生,甚麼低下層的工作也做過,能夠有一口豬油撈飯吃已經很快樂。據說,今日黎氏能受得了香港監獄的狀況,部份原因,也因為出身寒微,捱得苦。
《大國民》始終是一套美國電影,說的是,發了達的Kane,無論多奢華的日子,也沒法滿足他,從政失敗,人民不愛他,他卻嘗試從一個失意歌女身上找真愛。然而Kane想操控歌女,兩人最後亦不歡而散,歌女離他而去。Kane在大屋Xanadu中孤獨終老,畢生追尋的是甚麼?
Kane在病榻上呢喃了幾次:「Rosebud」(玫瑰花蕾),一位記者於是展開偵查這名傳媒大亨死前的遺言究竟是指甚麼?是名是利?是兄弟情?是愛情?
電影最終幕,大堆官僚在點算Kane財產,在豪宅裡把已逝主人的藏品分類,值錢的放一邊準備變賣,不值錢的一概扔進火爐即場銷毁。其中一個木製雪橇玩具被指為「便宜貨」,被扔進火爐。
鏡頭大特寫雪橇的圖案,正是一朵人手畫的玫瑰花圖案。回帶電影開場,貧窮的Kane在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被逼離開親生父母,到富翁家作養子,母子別離之前,少年Kane正在小屋門外的積雪上玩樂,伴着他離家的只有那只雪橇玩具。即使富甲天下,死前一刻,他還是想起自己那個寒微的家和父母。
我們的大國民,又有沒有他的玫瑰花蕾呢?黎智英坐囚前,不只一次接受訪問,說得哽咽,「香港的自由社會給了我這一切,為了回報這份自由,或許是時候我要為它付出。」“I came here with nothing, the freedom of this place has given me everything. Maybe it’s time I paid back for that freedom by fighting for it,” (法新社,2020)
12歲的黎,游水來香港後,由工廠散工做起,之後矢志要當老闆,開了製衣廠,佐丹奴曾是八十年代非常成功的成衣品牌,其推銷手法新穎,讓黎氏擁有強大資本,進軍傳媒業。
在傳媒業,由《壹週刊》到《蘋果日報》,他以優厚的薪酬招兵買馬,然而要忍受高壓工作環境也讓不少傳媒人又愛又恨。《壹週刊》聞名的「鋤書會」讓人聞風喪膽,公司競爭激烈,黎老闆炒人也手起刀落,如此管理風格和一般文人辦報相去甚遠。但香港曾經有一種精神,就是雅俗混雜,創意爆發,沒有界線的創新,也讓整個香港傳媒界風起雲湧。
在壹傳媒工作過的人,被該公司解僱過的,或會擁有深深的恨,但我也認識不少同業,對公司,對黎老闆,又恨又愛。尤其在香港如此風雨飄搖之日,黎氏本有機會脫身,但他卻一步一步走進牢獄。一位生意人,由擁抱自由市場,到擁抱自己相信的理念,不能自拔。
壹集團至今,有多位高級管理層及主筆以國安法被捕。公司資金被凍結,向員工出糧也有困難。有員工卻說,寧可自動辭職也不願被解僱,「不想公司蝕錢」。
黎老闆在囚車出入法院,原來追着囚車喊「老闆!加油!」的壹集團高層,現在自己身在囚車中,換成其他暫且獲保釋,或暫時安好的同事追着囚車大喊:「羅生,加油!張生,加油!」採訪法庭的《蘋果日報》記者,由寫抗爭者的故事,變成寫老闆的法庭新聞,變成寫上司成為被告的採訪筆記。
一位在《蘋果日報》打工的攝影記者說,在法庭第一排旁聽後,被公司派往「上山」去拍攝羅偉光總編被收押荔枝角收柙所的照片。由於那個山坡偏僻,要爬好一段路寄身樹叢以超長鏡才可以拍攝得到。「幸好你下囚車時沒有回頭,否則我應該會崩潰了。」平日在公司撞口碰面的上司,這一天,成為了照片新聞裡的主角。零距離的痛楚。
在香港,被關押的抗爭者,包括黎智英本人,在香港監獄有權訂閱一份報紙閱報,當中包括蘋果日報。這是牆外人們不明白的狀況。沒有了蘋果,就如切斷了關柙者對外資訊的一個重要選擇。很多記者或作家繼續寫實體報,也是抱着這種「文字可以進牆」的原因,奮力揮筆下去。總有一些東西,網絡不可取代。
說回我們的「大國民」,他沒有孤獨終老,因為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黎老闆的妻子,在壹集團運作的最後一晚,受同事擁簇,在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付印的時候,她獲員工們的深深擁抱。
或許,黎老闆也有他的「玫瑰花蕾」。據說,黎智英還未偷渡來港時,只有八、九歲的他,替別人在廣州車站開車門托行李,獲得小小打賞,有時是錢,有時是禮物,有時甚麼也沒有。
但他很記得,有人給了他一片巧克力:「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香港是怎樣,但把巧克力放在口中,天下間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時我便認定,香港就是天堂,我要去那個地方。」
(圖片來源:By RKO Radio Pictures, still photographer Alexander Kahle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 Volume XII, Number 12, January 1941 (front cov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766797)
被工作淹沒英文 在 【一周年慶祝回】和大家相遇了一年以最初又有點陌生的姿態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