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道路邊坡崩塌主因為可分為地震與降雨兩種,其中降雨引致之邊坡破壞其發生頻率與範圍遠較地震引致崩塌為高,且降雨引致之邊坡破壞具有一定之延時與前期徵兆,使得此類災害之預警較為可行且易發揮成效。
然現有對於降雨引發崩塌之評估方法可概分為經驗法與解析法兩種 ,經驗法為根據以往崩塌資料及崩塌的內在因素與外在誘因,然隨氣候變遷影響,經驗法則可預期之結果恐有不足 。
至此我國公路邊坡預警系統中少數案例已引進地表運動及土層滑動監測文指標、另有利用CCD 攝影機、雨量計、GPS、地震儀等監測系統,但主要仍沿用坡地治理常用之降雨特徵做為預警依據,而隨科技進步,部分數據早已可用科學儀器量化,相關單位因視情況而定,導入科技設備,確保相關預警真實性。
政府各機關都盡力避免災害發生,畢竟預防勝於事後補強,對於民眾亦同,能提早獲得訊息,也能避免意外發生及降低損失。
目前政府單位的以APP做為主要媒介,然各樣功能多有重複,如高公局高速公路1968(路況整合),公路總局的幸福公路(及時通知路況)、安全台灣(強震強雨、空氣品質通知、省道管制)、公路施工通報系統(提供廠商回報)等等 。
對於民眾而言,如果要獲得最新路況或落石坍方、道路封閉等資訊,過於混亂重複性太高,交通部應與相關單位做資訊整合,方能提供民眾最便捷的資訊獲取渠道。
而每年台灣約有2萬多人是到醫院前心跳停止,有鑑於此政府從2010年開始規定在公共場所需放置AED電擊器,數量已近萬台。
但監察院日前調查發現,自2013年起,雖然政府大量建置AED,每月的使用次數平均僅10件左右,使用率並未隨之上升形同擺設,根本問題在於有需求的病人找不到AED 。
而AED旁的民眾不會使用或找不到會使用的人,根據「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設置AED場所應指定管理員,負責AED之管理;管理員應接受並完成心肺復甦術及AED相關訓練,並每二年接受複訓一次。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應置有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之規定,交通部轄下單位為設置的大宗,故交通部應落實訓練,在緊急狀況時提供民眾有效協助。
衛生福利部資訊整合系統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蔡壁如抹黑陳其邁,其實凸顯其邁真本事】
中國國民黨爆發李眉蓁123頁論文中有123頁抄襲離譜事件,眼見友軍沈淪,民眾黨的蔡壁如竟瞎扯陳其邁投稿醫學期刊論文不符合學術倫理。然而,今天共同作者一一出面打臉蔡壁如,指證陳其邁確實對論文貢獻最大,到底不學無術的蔡壁如錯在哪裡呢? 我們可以詳細看看陳其邁這篇論文:
這篇名為:「如何遏止與鑽石公主號乘客接觸的62萬7386名台灣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大數據分析」“Containing COVID-19 Among 627,386 Persons in Contact With the Diamond Princess Cruise Ship Passengers Who Disembarked in Taiwan: Big Data Analytics” 的論文,今年5月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上,已經被引用16次。可免費下載,任何人都能去看。
作者除了陳其邁、依序還包括行政院資通安全處處長簡宏偉、行政院資通安全處諮議錢世傑,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任小萱、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許辰陽、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組長李純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楊怡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孟妤、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陳立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其中,詹長權為通訊作者。
文章中其實寫的很清楚,陳其邁、詹長權負責概念構思;簡宏偉、錢世傑、李伯璋、李純馥、楊怡婷、陳孟妤收集數據;任小萱、許辰陽進行統計分析;陳立昇、陳秀熙詮釋結果,各有分工,最後由陳其邁撰寫草稿。
事實上,這篇文章篇幅不長,沒有用上什麼高深統計,前言討論也寫的扼要,精華就在於這篇文章的方法,包含「運用手機電子足跡掌握遊客移動軌跡」、「比對訊號鄰近接觸者發布細胞簡訊」、「結合健保資料庫進行國人健康追蹤」、「鎖定高風險族群進行RT-PCR篩檢」等幾項方式,而且不只是發想或實驗,而是真的由政府整合實地執行,成為世界首創。創新的方式和超大的sample size,就是這篇文章的賣點,因而在10天內就被期刊立即接受。
而這個方法,#一開始就是陳其邁想的啊!
作者之一,熟識蔡壁如的李伯璋就表示,他必須憑良心說話,這篇論文從計畫的架構、設計到執行都是陳其邁負責,因涉及跨部門之間的資訊與資料,也是陳其邁負責實際執行,他是主要的貢獻者。
通訊作者,合作想出方法的詹長權也解釋:陳其邁2月初投入防疫工作以來,經常一起討論面對疫情如何運用科技解決問題,並逐步提出不同想法。陳其邁整合政府跨部會跨部門,防疫工作牽涉到交通、內政、衛福等部門,幫台灣建構一個非常好的數位防疫的系統,「這整個東西都是他去完成的。」
詹長權表示,甚至連寫成論文的主意都是陳其邁提的,他說:「在學術界做事,就是看誰的貢獻最大?沒有陳其邁,怎麼可能做的成這個事情?就像我們指導學生,如果實驗都是他做的,當然就是他貢獻最大!」
一般來說,在研究機構裡面,#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才是整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他們負責提計畫、爭取經費,指導研究,也須對論文負大部分責任。而 #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則是對實驗、數據收集與分析貢獻最多的那個人,在研究所裡面通常是做這個計畫的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員。陳其邁「只」掛第一作者,以他提出實驗想法,統整各部會進行,緊盯數據回收的貢獻來看,當之無愧。
蔡壁如在從政後才去念碩士,研究的不是醫學,而是「政治人物使用臉書的效果」,過去在台大醫院服務的經歷,可能對她的研究能力磨練不大,竟然連學術界慣例都不太了解,只是凸顯她的無知,和陳其邁「政策控」的真本事而已。
更可怕的是,蔡壁如的主子柯文哲這幾天在雙城論壇繼續大談兩岸一家親,中國設定的主題竟然是「#中國教台灣防疫」,柯文哲全力配合以外,他的屬下更不斷攻擊陳其邁,因為陳其邁就是台灣防疫工作的實質統合者,這篇論文,更是台灣大數據防疫的代表之一。攻擊陳其邁,其實就是想打垮台灣的防疫成果,凸顯中國的優越。
這件事代表了,陳其邁確實是「科學治國」,而柯文哲大談的「It’s science」,其實是「柯學」而已。民眾黨為了選舉,為了討好中國,墮落至此,實在令人搖頭!
(圖片來源: 陳其邁 Chen Chi-Mai)
衛生福利部資訊整合系統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市民的健康守護者,桃園市民醫療小管家服務啟動!
「桃園市民醫療小管家」政策今天正式啟動上路,我們結合了4家合作責任醫院,包括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壢新醫院、天晟醫院及敏盛醫院,還有128家診所及119家藥局,提供「醫療宅配到家」,讓第一線的醫師及藥師擔任健康守護者,這是台灣醫療改革的開始,由桃園率先落實「家庭責任醫師制」及社區預防醫學。
政府與醫界合作,共同提供4項服務:第一,提供24小時醫療專業諮詢服務,任何用藥安全疑慮及身體狀況都可隨時諮詢,分擔急診部分功能;第二,結合醫院及社區型診所,進行門診轉診、轉檢服務;第三,慢性病照護服務,為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全人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長期監測健康情況;第四,桃園藥師公會及桃園藥劑生公會特別結合社區藥局,推出健康促進及藥事方面服務,普及用藥安全等知識,減少藥物的浪費。
「醫療宅配、全人照護服務及醫病關係細緻化」是我們的三大目標,市府今年和明年各編列7,500萬元的預算,預計將有3萬2,000個家庭受惠。衛生局也將與民政局合作,透過區里系統將資訊發送給各個里長,將醫療服務輸送到每個里和家庭,就近為社區提供醫療小管家服務。
醫療小管家服務整合醫療與照顧、中心責任醫院及地區診所和藥局,減少醫療資源的耗損,讓照顧更貼心化、社區化,運用社區醫學及預防醫學,減少主要醫療體系的負擔、提高照護品質,同時也讓老人病患及慢性病患的醫療需求獲得充分支持,這是台灣醫療改革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讓桃園成為台灣健康城市的重要示範點。
衛生福利部資訊整合系統 在 如何使用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進行紀錄冊發放記錄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