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寫作中的降維打擊】
這次分享的,是中國知名作家葉偉民的文章。主要談的是,寫作時該怎麼用好「比喻」這樣的大招。
他從一般人會用的比喻講起,再舉村上春樹、錢鍾書、張愛玲等文學大家的作品為例,詳細剖析了「比喻」的真諦。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厲害的比喻教學吧!
-
如果寫作裡也有降維打擊,那一定是比喻 / 葉偉民
人這輩子,如果不專事寫作,最好聽的話大概都留在了少年時代。在熾熱的情書中,在海誓山盟裡,在悠長的思念間……諸多修辭,以比喻最盛,卻也最不得要領,大多是「臉紅得像蘋果、雙眸彎成月牙、瀑布般的黑髮」之類,規矩得讓人捉急。
還見過更絕的,大學一個哥們兒喜歡吃柿子餅,又甜又糯,覺得世間美味不過於此。後來遇到心儀的姑娘,誇人家笑得像柿子餅,白白糟蹋了一段姻緣。
古人有訓:修辭立其誠。反過來說,言辭修飾不精當,是會翻車的。這一點,南朝劉勰和清代紀曉嵐有過跨時空切磋。前者在《文心雕龍》裡說:「(比喻)以切至為貴。」即準確切合才好。後者覺得太拘泥,評價「亦有太切,轉成滯相者。」意思是過度精確也不好,丟了靈氣。
都有道理。它們正是比喻的兩面——既要準確,也要出奇。個中平衡,極為微妙,比喻之難,也盡在此間。
一、戒掉「大路貨」
有種商品叫「大路貨」,不是指劣質貨,而是品質平均而銷路廣的東西,如平價服飾、速食麵、大眾飲料等,好用不貴需求大,就是不精美。
如果你還保留著小時候的作文簿,以下句子一定不陌生——
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大鏡子。
牡丹花像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火焰。
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她的心靈如水晶般純淨。
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貨」,提筆就來,但問題也跟著來——不一定爛,但一定不會好。
這是為啥?因為喻體和本體太像、太接近、太陳舊了,喻得司空見慣、直來直去,最終失去想像空間和美感。比喻的關鍵在喻體,其與本體的奇妙組合是比喻的命門。
比喻的目的,朱光潛說得很清楚:「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如果說寫作也有降維打擊的話,那比喻絕對是一個,它甚至是某種語義的演算。好的比喻,就是找到喻體和本體間的「超級公式」,在不新之處「喻」出新意來。
二、給好落差
雷蒙德·錢德勒一生窮困潦倒,卻收割了大批迷弟迷妹,且咖位都相當高。村上春樹就是其一,他第一次看《漫長的告別》就被驚豔到了,此後四十多年,他讀了至少12遍。
「事關比喻,我大體是從雷蒙德·錢德勒那裡學得的。」時至今日,村上仍盛讚其文學偶像,「比喻這東西,是讓含義顯現出來的落差……只要嗵一聲在這裡給好落差,讀者勢必如夢初醒。」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手筆吧——
那上面蕩漾著這樣一種悲哀——就好像一頭驢因左右兩邊放有同樣多的草料,不知先吃哪邊好而餓得奄奄一息。——《尋羊冒險記》
你就是那淡色調的波斯地毯,所謂孤獨,就是永不滴落的波爾多葡萄酒酒漬。如果孤獨是這樣從法國運來的,傷痛則是從中東帶來的。對於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來說,世界是廣闊而痛切的混合,一如月亮的背面。——《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以「驢」喻「悲」,以「酒漬」喻「孤獨」,僅在本體和喻體上,落差就拉開了。而驢的餓不因匱乏而因顧盼,法國的孤獨和中東的傷痛,都很巧妙地利用思辨、雙關等技巧,從表層之「喻」觸達深層之「喻」。
三、形異而神似
不過,私以為村上再高手,仍不及中國兩大比喻大神——錢鐘書和張愛玲。那是什麼感覺呢?前者好比朗姆酒,細膩芬芳,後兩者像威士卡,辛辣回甘。
先來錢氏的,最著名莫過於《圍城》,堪稱「金句教科書」和「人間指南」——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 「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
(鴻漸)只覺胃裡的東西給這幾口酒激得要冒上來,好比已塞的抽水馬桶又經人抽一下水的景象。
以「飯中砂魚中刺」喻人之壞,看著就覺牙崩咽痛。以真理諷刺皮肉,以抽水喻反胃,可謂亦正亦諧。最後一句尤顯腦洞清奇,即使讀過多遍,消化道依然有反應。
再來看幾句張愛玲的,也是妙得很——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紅玫瑰與白玫瑰》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這上面略加點染成一枝桃花。——《紅玫瑰與白玫瑰》
他陰惻惻的, 忽然一笑, 像只剛吞下個金絲雀的貓。——《談吃與畫餅充饑》
第一句不用多說了,至今仍雄霸愛情語錄榜。第二句把人生的金玉敗絮比作桃花濺血。最後一句簡直為陰險之喜做了場3D展示。讀來著實形象、趣致、秒懂,還能會心一笑。
兩位大咖的筆下之「喻」雖各有風格,底層邏輯卻是通的——形異而神似。喻體和本體乍一看風馬牛,但正是差得遠,一旦找出特定語境下的神韻一點通,便能喻出意外,喻出新奇,讓人有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終達「似和不似都奇絕」的境界。
四、童話裡的魔棒
道理不難,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寫好比喻是經驗、邏輯、想像力的多重挑戰。亞里斯多德老師早就凡爾賽過:「比喻是天才的標誌。」我等凡人也無須氣餒,仍有些建議可遵循。
1、 做減法
2、
閉上眼想一想,你要比喻什麼,把不相關的特質剝離。例如上述的酒後反胃,要喻腹內翻江倒海,那酒辣不辣,入胃燒不燒,臉紅不紅都無關緊要了,統統去掉,就琢磨一個點:人將吐未吐是什麼感覺?
2、欲似先遠
就像揍人,拳頭拉遠些,捶下去才疼。先拉大喻體和本體的距離,表面上越不相關越好。
承接上例,什麼東西能形象刻畫人將吐未吐呢?如果不假思索,諸如「快灌滿的水桶」「快撐爆的氣球」等大路貨比喻又來了。
先生高明,想到抽水馬桶,其最尷尬莫過於外泄裡堵,快經不住最後一沖。反胃至極不是如此麼?汙物上湧,喉嚨緊鎖,就差最後一戳了。
當然,兩者都要在日常經驗範圍內,不能過猶不及。例如「她七竅生煙,快要氣成一顆土衛六了。(土星的衛星,大氣層比地球還濃厚)」除非在特定的科普語境中,否則多少有些尬。
3、終於神似
喻體和本體拉遠後,終要落地。飯中砂和壞人相通在哪呢?壞之大者,綿裡藏針、笑裡藏刀,和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卻崩你一口血何其相似。
過期的愛情,與牆上的蚊子血又相通在哪呢?一個厭煩難斷,一個噁心難洗,這話裡話外,想必也無須多言了。
若能想到並做到這些,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喻體和本體從特徵到意境都流動起來,交匯閃光,終於神似。
最後,寫好比喻雖是門技術活兒,但往往不及保持一份童真有效。無數打動我的比喻裡,有一個出自一位10歲小朋友,被人翻拍放到網上——
我站在人群中,孤獨得就像P上去的。
老師在字母P上畫了一個圈,旁書一個大大的「妙」。孩子出眾,老師開明,此情此景,甚是觸動。這也應了作家秦牧的那句話:「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話裡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裡,哪裡就忽然清晰明亮起來。」
衛星貓評價 在 蔡正元 Facebook 八卦
有自信的台灣人,必要讀這篇文章!
觀察台灣──自大還是自卑? 2012-03-16 旺報(二傻子∕遼寧瀋陽市)
編按:兩岸交流頻繁,大陸人除了看見台灣的優點外,也逐漸看到了不足之處。作者二傻子寫下對台灣的觀察,陳述他所認識到台灣人的偏執與狹隘思維,讓台灣人反思,也希望台灣更好。
台灣的媒體、官員、名嘴,不時拿大陸的「山寨」產品進行調侃和貶低。使得台灣民眾以為,大陸只有這些「山寨」貨,從而獲得某種快感和滿足。其實,「山寨」現象並非大陸發明,就像當年日本、台灣一樣,都是從低端仿冒、代工組裝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對此,台灣大概忘記了。
自我感覺良好
一些人自我感覺過於良好,也就忽略了台灣目前還沒有的東西:太空飛船,超級電腦,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像樣的基礎和水利設施,先進的裝備製造工業等等。對此,媒體不屑一顧。
⋯⋯
面對眾多民族、人口多,底子薄,差別巨大,極不平衡的大陸,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這恐怕是當年的中華民國想都不敢想的偉業。在這方面,硬要蘋果和橘子進行比較,不知是什麼心態?
誠然,台灣人均GDP將近20000美元,大陸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因此,不少台灣人沾沾自喜。台灣任何一位低收入戶與郭台銘一起算平均收入,恐怕都要達到天文數字,但這種平均沒有實際意義。離開綜合國力,離開發展趨勢,孤立談GDP,毫無意義。況且台灣多數民眾的真實感覺,也沒有如此良好,現實也很無奈。
曾雅妮拿了冠軍值得稱道。可是台灣有的媒體就說,大陸曾重金挖角曾雅妮,但她「愛台灣」,不為所動,一口拒絕。聽來覺得可笑,體育有必要硬與政治扯上嗎?舉例說,在世界各國打乒乓球的主力,都是大陸移民過去的,這是好事,可以推廣普及,提高競技水準,還可以增強中國運動員「狼來了」的憂患意識。在大陸,沒有人把這個與「愛國」相關聯。台灣這樣渲染,顯然是缺乏自信,格局不夠。
事事操弄民粹
近來,台灣媒體又在大肆炒作林書豪。過度延伸,真是眼花瞭亂!一個林書豪,引出了血統論、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國家學說、地緣政治學的論戰,本來很簡單,結果越弄越複雜,越來越深奧,近乎滑稽。
台灣跆拳道「英雄」楊淑君,最終撤訴了。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想當初,全島同仇敵愾、多麼激昂,如今卻偃旗息鼓、無人問津。這件事折射出狹隘、短視、矯情、理盲、淺碟的地域特質。遇到事情不理性思考,放縱無忌憚地折騰、發洩、抓狂,難道這就是寶島的處事之道?如果就是幾個「糞青」鬧騰發洩,也沒什麼。結果成了全社會的一種主旋律,這就值得深思。
在台灣任何事情,只要與民粹掛上鉤,是非標準必然「多元化」。楊淑君事件,反映出思維太偏執:一是大陸為了一塊金牌,就與韓國聯手,做掉台灣?台灣看得很重,但其實大陸不差那一塊金牌。二是台灣楊淑君就一定能打敗大陸吳靜鈺?三是楊刻苦訓練,志在必得,希望落空,就大打悲情牌,吳靜鈺無端被人潑了一身髒水,難道不委屈?吳的訓練不刻苦?四是台灣對自己的選手到底有無作弊,還沒查清楚,就敢出來護短?五是台灣記者現場抓狂爆粗,口出髒話,裝大玩橫,這就是維護「尊嚴」?難道這就是台灣的民俗?
國家或地區的比拚,是發展戰略的較量,是綜合實力的較量,絕不是幾塊金牌的PK。近些年,韓國為什麼發展如此快?台灣為什麼停滯不前?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大陸民眾逐漸看清了。
台灣官方、媒體發動民眾,為玉山評選世界旅遊名勝,強力鼓噪的場面,歷歷在目。這樣的事情,在20年前的大陸,也是常有的。
教化台式文明
自由行開始後,台灣一些媒體像打了雞血,居高臨下,肆意貶低大陸遊客,把個別遊客的不雅行為,刻意誇大渲染,說得相當不堪。好像大陸遊客都是登岸的野蠻人和難民。其實,大陸遊客帶著善意去,是對寶島睽違已久的眷戀,向大陸遊客教化台式「文明」,會弄巧成拙,心生反感。
台灣媒體說,大陸人沒有見過海,到台灣是為了看大海,聽罷,大家都笑了,好像到了台灣平生第一次看見大海。其實,凡是能到台灣旅遊的大陸人,國內外去過的地方多了,何止是見過海。台灣人怎麼這樣逗人發笑呢?
大陸遊客在台灣接二連三遭遇不幸,一些台灣媒體竟說,是由於大陸方面刻意壓低團費所致。人們不禁要問: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是由於團費低嗎?工地吊車坍塌砸死人是因為團費低嗎?半官方的京劇團參訪遇車禍是因為團費低嗎?遊覽車掉到海裡是因為團費低嗎?太魯閣落石砸傷人是因為團費低嗎?台灣旅遊車輛設施及管理實在不能恭維。
台灣人還經常奚落大陸的春運,同時炫耀台灣客運的便利。其實,南北不過4百公里,東西不過2百公里,一共才2千3百萬人口,能談什麼「便利」?騎個摩托車就遊遍全島。真是哭笑不得。
台灣盛行文化「正統論」、「特殊論」、「優越論」。在我看來,所謂的「台灣文化」是以閩南文化為主體,摻和了中原等地的文化元素,再加上藍綠的意識形態,殖民的遺風舊習,其特徵大致是:缺乏包容的「民主」,缺乏公德的「自由」,缺乏格局的「精緻」,缺乏人氣的「中心」,缺乏市場的「創意」,缺乏方向的「燈塔」。
「台灣文化」是一個點,「中華文化」是一條線、一個面,在概念上是從屬和包含的關係,怎麼能做簡單比較?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也是一座儲藏中國文物的倉庫。
台灣人好為人師,當「燈塔」習慣了。有些台灣人居然認為大陸人說「國語」不夠標準,有翹舌音,「怪怪的」。大陸人到台灣,可以學習說「國語」。如此自大、狹隘、膚淺,真是開眼界。
涉外事務大搞民粹
台灣的電信詐騙,創意十足,堪稱一絕,算是「軟實力」。去年,因菲律賓將14名台灣籍嫌犯直接遣送大陸,台灣鬧得雞飛狗跳,好像丟了「國寶」一樣痛心疾首。大陸將這些垃圾送還台灣,滿足了一些人的「自尊心」。人們倒要看看,台灣是如何處置詐騙犯的,但願不要上演「葉公好龍」的鬧劇。果然不出所料,多名電信詐騙犯,由大陸遣返台灣後,除一人被判一年徒刑之外,其他人都獲准釋放,逍遙法外。嫌犯在澳門機場,聽說能直接遣返回台,頓時歡呼雀躍。他們受到當局、媒體及市井小民,以捍衛主權為藉口的庇護。難怪他們叫嚷「愛台灣」。──台灣真是詐騙犯的天堂!
菲律賓特使為台灣籍嫌犯遣送大陸事抵台。台灣擺出泱泱大國的姿態,對菲律賓來硬的,無非是拿幾萬菲律賓傭人的飯碗當籌碼,也算出了一口惡氣。國際社會不會像大陸這樣遷就台灣的,涉外事務不能搞民粹,更不能像孩子般鬥氣。
本土意識奉若神明
台灣的口號也特別多。「愛台灣」最初是台灣本土勢力,攻擊詆毀外省人的隱晦用語,就像有的政客說「我是台灣人」一樣,它隱含排他、突顯差異、否定異類的寓意。後來,外省人被逼得也喊「愛台灣」,甚至喊得更厲害,以表忠心,生怕被剝奪了「愛台灣」的資格。
在全世界絕大多數人,以正面的評價應對全球化時,在全世界多數人體認到地球村是平的的時候,台灣人卻把「本土意識」奉若神明,當成「政治正確」的主要標準。美其名曰「愛台灣」,客觀上也阻隔了與世界的聯繫。作為一個沒有縱深的市場,作為一個沒有腹地的海島,這是致命的錯誤。
現在,大陸連流落在緬甸的國府遠征軍老兵,都請回大陸,授予勳章,接受敬禮。受到崇高禮遇,說明大陸開始尊重歷史。台灣怎麼如此僵化、保守、封閉?思想一點也開放,還在搞意識形態掛帥。於是,出現了:廉價的政治正確,拙劣的政治操作,粗俗的政治笑話。
一些台灣人的心態扭曲,外在表象為極度自尊,極度優越,彷彿台灣的一切都應該「第一」、「發光發熱」,否則就是有人「打壓」。其實,受限於海島狹隘和長期殖民統治,台灣人常把自卑化為自大,把偏見當作深刻,把淺碟當作務實,甚至將自己看作東亞的中心。
有些台灣人的思維方式實在太另類。比如,大陸的貓熊與台灣的黑熊,哪個更可愛?國際上自有公論,但在大貓熊入台後,立法委員們還為此事激烈爭論。難道承認大熊貓可愛,就是「矮化」了台灣熊?兩岸動物就不「對等」了?就傷害了台灣動物的「尊嚴」了嗎?
吃豬血糕,是很多台灣人的嗜好,應當予以尊重。但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違心地說豬血糕「好吃」,這才是民主的真諦。
貶低大陸維持自傲
上海世博會試營運時,台灣媒體的報導很酸。後來台灣苗栗的燈會,擁擠不堪,秩序大亂,民眾怨聲載道。驗證了那句老話,凡事不經歷不知難。苗栗燈會的規模遠不及世博會,但交通管控、排隊秩序、現場垃圾處理、觀眾飲食、遊客如廁,實在遜色多了。實在沒看出台灣「文明」好到哪去。
不少台灣人在大陸當面說得好聽,回到台灣後,在媒體上把大陸貶損、詆毀的一塌糊塗,一無是處,其語言之惡劣,簡直不堪入耳。台灣電視台,經常找幾個去過大陸的台灣人,一唱一和,竭盡渲染,肆意詆毀大陸,把大陸說的不如最貧困的非洲國家,大陸民眾簡直是一群野蠻愚昧的古代人。台灣人的虛榮愉悅,居然要靠貶低大陸來維持,讓人感到可笑,可悲,可憐。如果這樣就能掩飾內心深處的強烈自卑,獲得一時的快感,儘管做吧。
閱讀此文,也許很多台灣人會生氣。但請你捫心自問:台灣民眾有把林書豪看成普通美國人的淡定和自信嗎?有拒絕「瘦肉精」牛肉的自由嗎?有不接受特定媒體洗腦的選擇嗎?有對政客競選政見兌現的信心嗎?有擺脫悲情睜眼看世界的覺悟嗎?有正視和批評那位跆拳道選手有可能作弊的勇氣嗎?有嚴厲制裁並遏制電信詐騙犯罪的法律嗎?
如果沒有,台灣人理應躬身自省,不必急於罵人。
衛星貓評價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八卦
【#洛杉磯線上影評人協會/ #好萊塢影評人協會獎 入圍名單】
今年更名為好萊塢影評人協會(Hollywood Critics Association, HCA)的洛杉磯線上影評人協會(Los Angeles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LAOFCS)今年雖只邁入第三屆,但卻是好萊塢地區比較包容新生代影評與媒體的協會,與紐約、波士頓、好萊塢三大傳統影評人協會得以分庭抗禮。
隨著影評人協會獎陸續公佈入圍和得獎名單,包含本週即將公佈的金衛星電影獎入圍名單,以及下週的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入圍名單、哥譚獨立電影獎得獎名單,奧斯卡獎季正式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為秋季影展、第二階段為影評人獎、第三階段為工會獎)。
本屆好萊塢影評人協會獎入圍名單可說是中規中矩,熱門片入圍數統計如下:
11:《從前有個好萊塢》
9:《愛爾蘭人》、《Waves》
7:《別告訴她》、《小丑》、《1917》、《A+瞎妹》
6:《婚姻故事》
5:《兔嘲男孩》、《寄生上流》、《我的寶貝男孩》
幾點快速感想如下:
★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1917》上週末剛舉行首映,引發狂熱口碑,預計將強勢角逐奧斯卡眾多獎項,包含 Roger Deakins 的攝影和 Thomas Newman 的配樂(這位傳奇配樂家入圍過14次奧斯卡,還沒贏過一座)。如預期的,好萊塢影評人協會在這邊也幾乎能提名的項目都提名了,共入圍7項大獎
。
★影評人評價兩極的《小丑》和《兔嘲男孩》也都意外表現不錯,都有入圍最佳影片。《兔嘲男孩》甚至包下三個演員獎入圍。
★《寄生上流》的南韓熱潮繼續席捲美國,以一部外語片一舉入圍影片/剪輯/導演/劇本/外語片,非同小可。
★《Waves》在多倫多首映後雖沒有大熱,但也逐漸醞釀口碑,在此也入圍了 9 項大獎,包含了 3 位演員和最佳整體卡司獎。
★《我的寶貝男孩》的小男星 Noah Jupe 和導演受到青睞不意外,但連男配角 Shia Labeouf 都入圍了,對他後續獎季有一定鼓舞作用。
★《A+瞎妹》和《鋒迴路轉》都拿到比預期還好的入圍結果,特別是《鋒迴路轉》這種偵探類型片一向不是奧斯卡的菜,就看劇本有沒有機會挺進最後,以及演員工會獎的整體演出了。
★《我叫多麥特》Eddie Murphy 和《火箭人》Taron Egerton 擠入今年擠到不能再擠的男主角入圍名單,對兩人都是可喜可賀。目前男主角穩入圍的應該就是《小丑》Joaquin Phoenix、《婚姻故事》Adam Driver、《從前有個好萊塢》Leonardo DiCaprio。剩下兩席除了上述兩位之外,還有《愛爾蘭人》Robert De Niro、《痛苦與榮耀》Antonio Banderas、《教宗的承繼》Jonathan Pryce、《賽道狂人》Christian Bale、《Uncut Gems》Adam Sandler、《理查朱威爾事件》Paul Walter Hauser 一起爭奪入圍席次。
★比預期入圍數少的包含:《知音有約》(入圍1項)、《她們》(3)、《賽道狂人》(1)、《理查朱威爾事件》(1)、《重磅腥聞》(2)、《教宗的承繼》(1)、《我們》(2)。而本獎季尚未首映的作品,只剩下《星際大戰9》&《貓》。
-完整入圍名單-
【最佳影片】
《1917》
《A+瞎妹》
《別告訴她》
《愛爾蘭人》
《小丑》
《兔嘲男孩》
《寄生上流》
《婚姻故事》
《從前有個好萊塢》
《Waves》
【最佳男主角】
Leonardo DiCaprio - 《從前有個好萊塢》
Adam Driver - 《婚姻故事》
Taron Egerton - 《火箭人》
Eddie Murphy - 《我叫多麥特》
Joaquin Phoenix - 《小丑》
【最佳女主角】
Awkwafina - 《別告訴她》
Scarlett Johansson - 《婚姻故事》
Lupita Nyong’o - 《我們》
Charlize Theron - 《重磅腥聞》
Renée Zellweger - 《茱蒂》
【最佳男配角】
Sterling K. Brown - 《Waves》
Shia LaBeouf - 《我的寶貝男孩》
Joe Pesci - 《愛爾蘭人》
Brad Pitt - 《從前有個好萊塢》
Tom Hanks - 《知音有約》
【最佳女配角】
Laura Dern - 《婚姻故事》
Jennifer Lopez - 《舞孃騙很大》
Margot Robbie - 《從前有個好萊塢》
Taylor Russell - 《Waves》
Zhao Shuzhen - 《別告訴她》
【最佳改編劇本】
Lorene Scafaria - 《舞孃騙很大》
Steven Zaillian - 《愛爾蘭人》
Taika Waititi - 《兔嘲男孩》
Scott Silver and Todd Phillips - 《小丑》
Anthony McCarten - 《教宗的承繼》
【最佳原著劇本】
Emily Halpern, Sarah Haskins, Susanna Fogel, & Katie Silberman - 《A+瞎妹》
Lulu Wang - 《別告訴她》
Rian Johnson - 《鋒迴路轉》
Noah Baumbach - 《婚姻故事》
Boon Joon-ho & Han Jin-won - 《寄生上流》
【最佳男性導演】
Noah Baumbach - 《婚姻故事》
Boon Joon Ho - 《寄生上流》
Martin Scorsese - 《愛爾蘭人》
Quentin Tarantino - 《從前有個好萊塢》
Taika Waititi - 《兔嘲男孩》
【最佳女性導演】
Greta Gerwig - 《她們》
Alma Har'el - 《我的寶貝男孩》
Lorene Scafaria - 《舞孃騙很大》
Lulu Wang - 《別告訴她》
Olivia Wilde - 《A+瞎妹》
【最佳23歲以下年輕演員】
Kaitlyn Dever - 《A+瞎妹》
Julia Butters - 《從前有個好萊塢》
Noah Jupe - 《我的寶貝男孩》
Roman Griffin Davis - 《兔嘲男孩》
Thomasin McKenzie - 《兔嘲男孩》
【最佳突破演出】
Jessie Buckley - 《鏗鏘玫瑰》
Zack Gottsagen - 《花生醬獵鷹的願望》
Kelvin Harrison Jr - 《Waves》
Paul Walter Hauser - 《理查朱威爾事件》
Taylor Russell - 《Waves》
【最佳整體卡司】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愛爾蘭人》
《鋒迴路轉》
《從前有個好萊塢》
《Waves》
【最佳首部長片】
《布莉塔妮的馬拉松》
《A+瞎妹》
《我的寶貝男孩》
《花生醬獵鷹的願望》
Queen & Slim
【最佳獨立製作電影】
《A+瞎妹》
《別告訴她》
《我的寶貝男孩》
《盧斯》
《Waves》
【最佳動作/戰爭片】
《1917》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驚奇隊長》
《玩命關頭:特別行動》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
【最佳動畫片】
《壞壞萌雪怪》
《冰雪奇緣2》
《馴龍高手3》
《大冒險家》
《玩具總動員4》
【最佳爆米花電影】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驚奇隊長》
《從前有個好萊塢》
《沙贊!》
《蜘蛛人:離家日》
【最佳音樂/喜劇電影】
《A+瞎妹》
《炫目之光》
《我叫多麥特》
《選情尬翻天》
《火箭人》
【最佳紀錄片】
《美國工廠》
《阿波羅11號》
Hail Satan?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
Love, Antosha
【最佳外語片】
《別告訴她》
《失控少年兵團》
《痛苦與榮耀》
《寄生上流》
《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佳恐怖片】
《鱷魔》
《安眠醫生》
《仲夏魘》
《弒婚遊戲》
《我們》
【最佳動畫或動態捕捉演出】
Josh Brolin -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Robert De Niro - 《愛爾蘭人》
Tom Hanks - 《玩具總動員4》
Ryan Reynolds - 《偵探皮卡丘》
Rosa Salazar - 《艾莉塔》
【最佳攝影】
Jarin Blaschke -《燈塔》
Drew Daniel - 《Waves》
Roger Deakins - 《1917》
Robert Richardson - 《從前有個好萊塢》
Lawrence Sher - 《小丑》
【最佳服裝設計】
Mark Bridges - 《小丑》
Ruth E Carter - 《我叫多麥特》
Julian Day - 《火箭人》
Jacqueline Durran - 《她們》
Arianne Phillips - 《從前有個好萊塢》
【最佳剪輯】
Yang Jin-mo - 《寄生上流》
Michael McCusker - 《賽道狂人》
Fred Raskin - 《從前有個好萊塢》
Thelma Schoonmaker - 《愛爾蘭人》
Lee Smith - 《1917》
Best Hair and Makeup
《重磅腥聞》
《愛爾蘭人》
《小丑》
《茱蒂》
《火箭人》
【最佳原創歌曲】
Catchy Song - 《樂高玩電影2》
Glasgow - 《鏗鏘玫瑰》
(I’m Gonna) Love Me Again - 《火箭人》
Into The Unknown - 《冰雪奇緣2》
Speechless - 《阿拉丁》
【最佳電影配樂】
Michael Abels - 《我們》
Alexandre Desplat - 《她們》
Hildur Guðnadóttir - 《小丑》
Thomas Newman - 《1917》
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 - 《Waves》
【最佳特技動作】
《1917》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驚奇隊長》
《玩命關頭:特別行動》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
【最佳視覺效果】
《1917》
《星際救援》
《艾莉塔》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愛爾蘭人》
-
#HCA #LAO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