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講座】PM2.5調查研究中的已知與未知。
昨天,很榮幸邀請到中研院的周崇光博士,與我們分享「PM2.5研究調查中的已知與未知」,也十分感謝林靜儀 醫師.立法委員與醫師立委邱泰源一起共同主辦並到場參與。
周博士以台灣冬季及夏季的PM2.5濃度差異極高為例,指出固定污染源的排放量在不同季節並無顯著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知道PM2.5濃度的變化應是天氣現象所導致,但台灣複雜的地形導致我們對於大氣的動力機制仍不夠了解。
另外,我們也已經知道PM2.5的主要成分是衍生性的污染物,但我們對於這些衍生性污染物的前驅物仍掌握不足。
這些未知對於如何有效控制PM2.5至關重要,也是未來我們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衍生性污染物 在 空氣污染防制法施行細則§2-全國法規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三、衍生性污染物:. (一)光化學煙霧: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 (二)光化學性高氧化物: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 ... ... <看更多>
衍生性污染物 在 污染物特性 - 空氣品質監測網- 環保署 的相關結果
污染物分為一次性及衍生性污染物,除了污染源直接排放外,某些特定條件下容易引發污染物濃度上升情形,例如臭氧如何受光化反應用影響使濃度偏高、河川揚塵又是在什麼 ... ... <看更多>
衍生性污染物 在 粒狀污染物 - 竹科管理局空品監測網 的相關結果
所謂的衍生性污染物,顧名思義即非由污染源直接排放,而是由前趨物質在大氣中經物理、化學或生物等作用轉化而成。主要為光化學氧化物、酸霧或硫酸霧等。 資料來源:環保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