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坐落在臺北市八德路與新生南路口,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由全球人壽興建的地上9層大樓「全球人壽希望廣場」已近完工,屬於臺北市資訊園區第三期(第一期為光華數位新天地,第二期為三創生活園區);該處前身為臺北希望廣場,再之前則是空軍新生社所在地。(張哲生 攝)
空軍新生社在1950年到70年代是個非常亮麗的場所,空軍廣播電臺就在該地,裡面有非常著名江浙餐廳,也是空軍官員住宿的旅館,每到星期假日,都會舉辦露天舞會。
空軍新生社在日治時期為「植物米穀檢查所」,位於臺北市樺山町113番地(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八德路一段49號),為植物檢查所和米穀檢查所這兩個單位的聯合辦公廳舍,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二層樓建築,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及監造,於1936年12月6日動工興建,隔年8月3日竣工。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植物米穀檢查所最先被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所佔用。空軍第23區司令部是第一批乘坐美國軍艦來臺灣的中國部隊之一,因為日本並沒有空軍的編制,所以看到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良好,就將它當作其駐地。當時來接收臺灣的中國空軍另外還有第22地區司令部,駐地則在臺南。
1946年1月1日,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遭撤銷,被併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而第22地區司令部也由臺南移防到臺北的植物米穀檢查所。
1947年2月1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因接收日本財產的任務完成而遭撤銷,改成立臺灣空軍地區司令部,同年7月1日再更名為臺灣空軍指揮部。
後來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被設為「臺北市空軍新生社」,即供軍官娛樂之場所,新生社經營的餐廳與舞廳是當時黨政軍高官以及社交名流飲宴聚會的熱門地點。
1970年代末,空軍新生社建築日趨老舊,於是空軍訓練司令部在臺北市仁愛路三段蓋了新校舍。1981年,位於仁愛路與復興南路口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竣工。
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是由原空軍新生社改組而成,主要提供差勤官兵與軍、榮眷的良好休憩服務,以及做為理想集會及餐敘活動的場所。當年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軍友社、婦聯會、榮工處、華航、桃勤與臺勤等單位的贊助下,於1981年8月14日「空軍節」正式啟用。
之後,原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遭到拆除,土地被售予勞工保險局;這塊地原擬用來興建大型醫院,但因勞保局蓋醫院的計畫夭折,土地便一直閒置著。
不過,植物米穀檢查所的建物並非被完全拆除,還留有原本建築物大門的階梯和四根門柱,以及大門兩側部分外牆。
200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照顧921地震受災區農民生計,利用該空地舉辦農特產品展售會,並將之命名為「臺北希望廣場」,開放給農民擺攤,欲藉由商業生機讓重建區逐步走出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創痛。此後,該處成為各縣市農會週末在臺北展售當地農特產的場地。
2015年5月24日,臺北希望廣場因地主要收回土地另作他用而吹熄燈號。農委會遂在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口的華山綠色廣場重新打造新的希望廣場,並於2015年12月6日開幕;佔地約1500坪,設有107個攤位,於每週六、日開賣。
2016年1月25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首次地上權開標結果出爐,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及三創生活園區的「希望廣場」逆勢突圍,全球人壽以41.388億元標下,溢價率約12%,換算容積每坪單價72萬元。
當時「希望廣場」所在地可說是光華商場周邊的最後素地,總面積為2,031.9坪,平均容積率為283%,初估可興建樓地板總面積上看1萬坪,開發效益十分可觀。其基地規模達2,000坪以上,使用時間為70年,未來若開發商場完成後,臺北資訊園區的開發將宣告全數到位,吸客能力有望再升級。
2020年7月22日,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舉行上梁典禮,將興建為臺北市資訊園區三期,預計在2021年第二季完工,且符合即時利用並有收益標準。該大樓建成後,可望有效匯聚人流,成為文化與資訊商圈的核心,引領臺灣資訊產業發展。
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之面積約為 2059.24坪,地上權設定年期為70年,該地將興建一棟地下4層、地上9層的大樓,完工後將會打造成資訊園區,以「科技」為發展主軸;全球人壽希望能引進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讓這棟大樓成為光華資訊商圈的地標建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2)日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議「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中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防疫的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 林佳龍委員表示,深究許天來隱匿禽流感疫情,一手...
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 林 務 局 更名 在 Facebook 八卦
謝謝網友林天佑分享他於2009年7月8日在北科大的宏裕科技研究大樓樓頂往西拍攝之街景,可以看到當時光華數位新天地以南還是「希望廣場」的模樣。
位於臺北市八德路與新生南路口的臺北希望廣場,前身為空軍新生社所在地,現在則是全球人壽希望廣場大樓,屬於臺北市資訊園區第三期(第一期為光華數位新天地,第二期為三創生活園區)。
空軍新生社在1950年到70年代是個非常亮麗的場所,空軍廣播電臺就在該地,裡面有非常著名江浙餐廳,也是空軍官員住宿的旅館,每到星期假日,都會舉辦露天舞會。
空軍新生社在日治時期為「植物米穀檢查所」,位於臺北市樺山町113番地(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八德路一段49號),為植物檢查所和米穀檢查所這兩個單位的聯合辦公廳舍,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二層樓建築,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及監造,於1936年12月6日動工興建,隔年8月3日竣工。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植物米穀檢查所最先被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所佔用。空軍第23區司令部是第一批乘坐美國軍艦來臺灣的中國部隊之一,因為日本並沒有空軍的編制,所以看到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良好,就將它當作其駐地。當時來接收臺灣的中國空軍另外還有第22地區司令部,駐地則在臺南。
1946年1月1日,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遭撤銷,被併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而第22地區司令部也由臺南移防到臺北的植物米穀檢查所。
1947年2月1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因接收日本財產的任務完成而遭撤銷,改成立臺灣空軍地區司令部,同年7月1日再更名為臺灣空軍指揮部。
後來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被設為「臺北市空軍新生社」,即供軍官娛樂之場所,新生社經營的餐廳與舞廳是當時黨政軍高官以及社交名流飲宴聚會的熱門地點。
1970年代末,空軍新生社建築日趨老舊,於是空軍訓練司令部在臺北市仁愛路三段蓋了新校舍。1981年,位於仁愛路與復興南路口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竣工。
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是由原空軍新生社改組而成,主要提供差勤官兵與軍、榮眷的良好休憩服務,以及做為理想集會及餐敘活動的場所。當年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軍友社、婦聯會、榮工處、華航、桃勤與臺勤等單位的贊助下,於1981年8月14日「空軍節」正式啟用。
之後,原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遭到拆除,土地被售予勞工保險局;這塊地原擬用來興建大型醫院,但因勞保局蓋醫院的計畫夭折,土地便一直閒置著。
不過,植物米穀檢查所的建物並非被完全拆除,還留有原本建築物大門的階梯和四根門柱,以及大門兩側部分外牆。
200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照顧921地震受災區農民生計,利用該空地舉辦農特產品展售會,並將之命名為「臺北希望廣場」,開放給農民擺攤,欲藉由商業生機讓重建區逐步走出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創痛。此後,該處成為各縣市農會週末在臺北展售當地農特產的場地。
2015年5月24日,臺北希望廣場因地主要收回土地另作他用而吹熄燈號。農委會遂在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口的華山綠色廣場重新打造新的希望廣場,並於2015年12月6日開幕;佔地約1500坪,設有107個攤位,於每週六、日開賣。
2016年1月25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首次地上權開標結果出爐,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及三創生活園區的「希望廣場」逆勢突圍,全球人壽以41.388億元標下,溢價率約12%,換算容積每坪單價72萬元。
當時「希望廣場」所在地可說是光華商場周邊的最後素地,總面積為2,031.9坪,平均容積率為283%,初估可興建樓地板總面積上看1萬坪,開發效益十分可觀。其基地規模達2,000坪以上,使用時間為70年,未來若開發商場完成後,臺北資訊園區的開發將宣告全數到位,吸客能力有望再升級。
2020年7月22日,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舉行上梁典禮,將興建為臺北市資訊園區三期,預計在2021年第二季完工,且符合即時利用並有收益標準。該大樓建成後,可望有效匯聚人流,成為文化與資訊商圈的核心,引領臺灣資訊產業發展。
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之面積約為 2059.24坪,地上權設定年期為70年,該地將興建一棟地下4層、地上9層的大樓,完工後將會打造成資訊園區,以「科技」為發展主軸;全球人壽希望能引進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讓這棟大樓成為光華資訊商圈的地標建築。
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 林 務 局 更名 在 Facebook 八卦
全球人壽希望廣場 2020 vs 2021
謝謝網友蔡金陵分享他於2020年4月4日和2021年4月9日在臺北市八德路和新生南路口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路口這棟大樓蓋得非常迅速。
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的「全球人壽希望廣場」屬於臺北市資訊園區第三期(第一期為光華數位新天地,第二期為三創生活園區);該處前身為臺北希望廣場,再之前則是空軍新生社所在地。
空軍新生社在1950年到70年代是個非常亮麗的場所,空軍廣播電臺就在該地,裡面有非常著名江浙餐廳,也是空軍官員住宿的旅館,每到星期假日,都會舉辦露天舞會。
空軍新生社在日治時期為「植物米穀檢查所」,位於臺北市樺山町113番地(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八德路一段49號),為植物檢查所和米穀檢查所這兩個單位的聯合辦公廳舍,是一棟鋼筋混凝土造的二層樓建築,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及監造,於1936年12月6日動工興建,隔年8月3日竣工。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植物米穀檢查所最先被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所佔用。空軍第23區司令部是第一批乘坐美國軍艦來臺灣的中國部隊之一,因為日本並沒有空軍的編制,所以看到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良好,就將它當作其駐地。當時來接收臺灣的中國空軍另外還有第22地區司令部,駐地則在臺南。
1946年1月1日,空軍第23地區司令部遭撤銷,被併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而第22地區司令部也由臺南移防到臺北的植物米穀檢查所。
1947年2月1日,空軍第22地區司令部因接收日本財產的任務完成而遭撤銷,改成立臺灣空軍地區司令部,同年7月1日再更名為臺灣空軍指揮部。
後來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被設為「臺北市空軍新生社」,即供軍官娛樂之場所,新生社經營的餐廳與舞廳是當時黨政軍高官以及社交名流飲宴聚會的熱門地點。
1970年代末,空軍新生社建築日趨老舊,於是空軍訓練司令部在臺北市仁愛路三段蓋了新校舍。1981年,位於仁愛路與復興南路口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竣工。
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是由原空軍新生社改組而成,主要提供差勤官兵與軍、榮眷的良好休憩服務,以及做為理想集會及餐敘活動的場所。當年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軍友社、婦聯會、榮工處、華航、桃勤與臺勤等單位的贊助下,於1981年8月14日「空軍節」正式啟用。
之後,原植物米穀檢查所建築遭到拆除,土地被售予勞工保險局;這塊地原擬用來興建大型醫院,但因勞保局蓋醫院的計畫夭折,土地便一直閒置著。
不過,植物米穀檢查所的建物並非被完全拆除,還留有原本建築物大門的階梯和四根門柱,以及大門兩側部分外牆。
200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照顧921地震受災區農民生計,利用該空地舉辦農特產品展售會,並將之命名為「臺北希望廣場」,開放給農民擺攤,欲藉由商業生機讓重建區逐步走出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創痛。此後,該處成為各縣市農會週末在臺北展售當地農特產的場地。
2015年5月24日,臺北希望廣場因地主要收回土地另作他用而吹熄燈號。農委會遂在臺北市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口的華山綠色廣場重新打造新的希望廣場,並於2015年12月6日開幕;佔地約1500坪,設有107個攤位,於每週六、日開賣。
2016年1月25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首次地上權開標結果出爐,緊鄰光華數位新天地及三創生活園區的「希望廣場」逆勢突圍,全球人壽以41.388億元標下,溢價率約12%,換算容積每坪單價72萬元。
當時「希望廣場」所在地可說是光華商場周邊的最後素地,總面積為2,031.9坪,平均容積率為283%,初估可興建樓地板總面積上看1萬坪,開發效益十分可觀。其基地規模達2,000坪以上,使用時間為70年,未來若開發商場完成後,臺北資訊園區的開發將宣告全數到位,吸客能力有望再升級。
2020年7月22日,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舉行上梁典禮,將興建為臺北市資訊園區三期,預計在2021年第二季完工,且符合即時利用並有收益標準。該大樓建成後,可望有效匯聚人流,成為文化與資訊商圈的核心,引領臺灣資訊產業發展。
全球人壽希望廣場新建工程之面積約為 2059.24坪,地上權設定年期為70年,該地將興建一棟地下4層、地上9層的大樓,完工後將會打造成資訊園區,以「科技」為發展主軸;全球人壽希望能引進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讓這棟大樓成為光華資訊商圈的地標建築。
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 林 務 局 更名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2)日在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議「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中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防疫的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
林佳龍委員表示,深究許天來隱匿禽流感疫情,一手遮天的原因,與衛生署當年防疫不力的情形相似,農委會所轄的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行政)、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畜產試驗所等平行單位,宛如多頭馬車,各行其是或相互競爭,造成疫情和防疫工作均無法透明。林佳龍委員也舉1998台灣爆發腸病毒疫情為鑑,預防醫學研究所驗出病毒,卻遭防疫處否認,預防醫學研究所和防疫處屬於平行單位,平日互不往來,致疫情無法公開透明,事權混亂。而衛生署轄下原有預防醫學研究所(檢驗)、防疫處(行政)、檢疫總所(負責第一線防疫,如各地港口、機場),當時詹啟賢整合三者,設立疾管局。林佳龍委員回憶疾管局成立後,疫情訊息均公布於網站,公開透明化,一旦發生異狀,便即刻檢驗,並根據結果啟動防疫,未來2012年衛生福利部成立後也將更名為疾病管制署。
林佳龍委員接著表示,行政院曾成立跨部會「行政院禽流感防治聯繫會議」,由陳建仁院士擔任召集人,農委會、衛生署、國科會均納入該組織運作。若發生禽傳禽的疫情,由農委會主導協調,若發生人傳人的疫情,由衛生署主導協調。但是此會議並非「常設」的機制,各機關都怕對方先說出疫情,會互相否認抵制。也由於衛生署無法得悉禽流感的狀況,補救措施便是讓農場或牧場工作者,如養雞、養豬戶接受疫苗施打,以防禽流感一旦傳染給人,加上人自身的流感病毒所造成基因重組的現象,出現人傳人疫情的狀況。
林佳龍委員強烈建議農委會,應趁此波組織改造,將這些平行單位重組為一個事權統一、分工明確的單位,讓家禽家畜等疫情訊息可以透明公開,才能達到防疫的積極效果。林佳龍委員表示,防疫應視同作戰,2003年,李明亮署長曾負責統籌行政院SARS防治及紓困委員會,以因應疾病所造成的疫情。面對疫情,應設置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跨部會組織,由行政院副院長以上層級擔任召集人,有專責人員負責聯繫、執行及督導工作,定期召開會議,將相關部會和研究機構納入其中,才能避免類似隱匿疫情的狀況再次出現,也可讓國家的防疫體系更加完備。
林佳龍委員表示,農業部幾乎每個單位都有附屬機構,農業政策之訂定以及農業預算之分配及其執行,一直欠缺嚴謹的經濟分析基礎。常見政策措施之執行,效果相互抵銷、制度沉疚一成不變;預算分配,也一再墨守成規,是否有必要將行政法人「國家農業研究院」改為附屬機構?
林佳龍委員也指出「水利會」為公法人,執行的業務幾乎都是公務預算,改制轉型為公務機關,也可免除被政黨黑手染指、久為詬病的缺失,農委會可研議將現有十七個「水利會」納入成為「農村及農田水利署」的「分署」。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CdBVp5uie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