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BNT疫苗開始接種,現場還是有一些小狀況發生!
先來看幾則新聞
1.惜惜!南投校園BNT開打 女高中生暈針腿軟、痛到哭-自由時報
2.嘉義縣、市校園BNT疫苗開打 少數學生暈針-新頭殼newtalk
3.打疫苗暈針 中彰投15學生送醫-聯合報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有談到暈針,再拿出來複習吧!
「暈針」有時候是真的嚴重喔 !
之前我上小兒急診班,遇到一位女同學來急診求診,主訴是打完流感預防針之後,發生暈針。(圖1)
女同學在兒科急診時,血壓一度降到64/33 mmHg(圖2),我還用了生理食鹽水灌注才讓她血壓穩定到93/63mmHg(圖3)。
這也讓我再次見識暈針的可怕!
所以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暈針」
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是很常見的一個心理疾病。
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0.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因此小baby是不會暈針的)。
性別差異,台灣研究是男性比女性多(55:45),國外有些則是說女性比男性機率多一些,目前並無定論。
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
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
暈針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當一個人看到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還沒有扎,身體立刻產生一連串反應: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然後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
青春期青少年血氣方剛,心氣未定,往往情緒較激動,為血管神經性反應暈厥之常見族群。
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一剎那的2-3秒鐘之間,然而有報告指出16.7%的人不見得馬上暈倒,可能在餘悸猶存,打完針後5到30分鐘才發生。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絕大部分「暈針」的人昏倒後幾秒鐘就醒來了,這可以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區分,後者不會馬上醒來。不過很困難的是,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過10到30分鐘才醒來,這時候血壓低,又昏迷不醒,的確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
至於暈針的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不會馬上回到正常,因此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下面是我個人列出了九個可能會引起暈針的因素,
(1)個人身體衰弱(如貧血)
(2)神經過敏、緊張過度。
(3)膽子很小,畏懼情境。
(4)接種手法的細膩度。
(5)接種時刺穿動脈引起溢血現象。
(6)在飢餓或疲倦時打針。
(7)就是很怕針頭。
(8)不明原因,就是怕打針。
(9)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島輝家 Facebook 八卦
今天很忙,沒照片,就長點腦吧!
脖子很重要!很重要!脖子真的很重要~~~
使用項圈的人,請為狗狗換成胸背吧!
國際論壇中一場是比利時的講師Els從解剖學的角度,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應該使用項圈,其中一張『頸部橫切面構造圖』讓我有震撼感,熱愛解剖學的Els風趣的說:『身體其他部位都很無聊,像四肢就是大大的肌肉裡面有一根骨頭,但是頸部!頸部這個位置!頸部真是讓我感到興奮!』除了外層的皮膚和好多好多肌肉,更有腺體(甲狀腺和扁桃腺)、骨骼、舌骨、自律神經、迷走神經(通往全身器官)、血管、氣管、食道,什麼東西都在裡面了!
甲狀腺與代謝和情緒息息相關、舌骨與咀嚼吞嚥甚至是身體平衡有關,血管若受到壓迫則血壓升高並影響到眼睛、氣管受到壓迫塌陷後是不可逆,環環相扣的影響!接著她請大家用手掌手指環挎住自己的脖子,再比對剛剛的頸部粗細,其實看到自己脖子的粗細後嚇了一跳,比想像中的細很多阿!可裡面有這麼多的東西,且神經還是從大腦出來經過頸部後通往全身,如果這邊壞掉了...那....?
Els:『對阿~ 腿壞掉了還可以截肢,可是脖子壞掉的話呢?不能截阿!』
那胸背真的比較好嗎?
繼續從身體結構解釋,頸部呢是屬於軟組織在外面的部位,且這些肌肉的設計就不是為了要對抗外部應力(拉扯、牽引),所以必不能承受這樣的力量 ; 而胸腔則是外部有骨頭保護著,同樣硬骨骼在身體的靠外側的部位還有頭骨以及骨盆。
講座上的內容非常的詳細,頸部的哪個部分受到傷害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皆說明的一清二楚,其中例如跛腳、青光眼、中風、骨骼錯位、消化系統問題、手掌刺麻感(啃腳)、心臟問題、吞嚥或咀嚼困難、氣管塌陷等...
請幫您的狗兒挑選舒適的胸背吧!
補充 正向思維藝術 的文字:『另外有一部分是講師透過大腦的血管分佈圖,告訴我們當大血管受到壓迫時,最先影響的是末端的微血管,微血管會因此而破裂,若是經常性的受損,則會產生結締組織。因為結締組織彈性較差,當出現壓迫時有可能引起中風,或是眼睛的問題(青光眼、白內障...等)。
Els也提醒我們,或許有些狗兒因為其他的原因無法使用胸背,例如皮膚或是胸背的位置剛好有傷口或是腫瘤,但仍需要仔細的思考使用項圈所可能產生的問題,或是在散步地點、生活內容做調整,整體的評估去找到最好的方案。』
===
p.s 這場聽到後來都覺得自己的脖子痛痛der.....
p.s2 然後畫這張圖的時候又覺得自己脖子弱弱der...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八卦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暈針」有時候是真的嚴重喔 !
我來分享一個嚴重暈針病例
過一陣子,大家又要開始施打今年度的流感疫苗,之前我上小兒急診班,遇到一位女同學來急診求診,主訴是打完流感預防針之後,發生暈針。(圖1)
女同學在兒科急診時,血壓一度降到64/33 mmHg(圖2),我還用了生理食鹽水灌注才讓她血壓穩定到93/63mmHg(圖3),這也讓我再次見識暈針的可怕!
所以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暈針
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是很常見的一個心理疾病。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0.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因此小baby是不會暈針的)。
性別差異,台灣研究是男性比女性多(55:45),國外有些則是說女性比男性機率多一些,目前並無定論。
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
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暈針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當一個人看到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還沒有扎,身體立刻產生一連串反應: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然後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青春期青少年血氣方剛,心氣未定,往往情緒較激動,為血管神經性反應暈厥之常見族群。
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一剎那的2-3秒鐘之間,然而有報告指出16.7%的人不見得馬上暈倒,可能在餘悸猶存,打完針後5到30分鐘才發生。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絕大部分暈針的人昏倒後幾秒鐘就醒來了,這可以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區分,後者不會馬上醒來。不過很困難的是,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過10到30分鐘才醒來,這時候血壓低,又昏迷不醒,的確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至於暈針的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不會馬上回到正常,因此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下面是我個人列出了九個可能會引起暈針的因素,
(1)個人身體衰弱(如貧血、神經衰弱、久病元氣虛損)。
(2)神經過敏、緊張過度。
(3)膽小畏懼、下針過甚。
(4)手法過重。
(5)刺穿大動脈引起血栓或溢血現象。
(6)個人於飢餓或疲倦時施針。
(7)個人很怕針頭。
(8)不明原因但就是怕打針。
(9)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暈厥:迷走神經反應 - Fairview 的相關結果
迷走神經反應 會導致脈搏減慢或血管擴張。這會導致你的血壓下降。如果您站著或坐著,這會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這會導致頭暈、近乎暈厥或暈厥。躺下並擡起(擡高)雙腳 ... ... <看更多>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突然昏倒幾秒又醒來?這6情況可能是「血管 ... - Yahoo奇摩新聞 的相關結果
不過這種迷走性的昏厥,通常會出現在會刺激迷走神經的情境中,像是被嚇到、或是現在很緊張很焦慮,或是因為一些生理性的狀況,比如全身痠痛,或是腸胃炎 ... ... <看更多>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血管性暈厥-心臟內科-三軍總醫院- Tri-Service General Hospital 的相關結果
多因膨脹的膀胱突然收縮產生強烈迷走神經反射使心臟抑制、反射性血管擴張,同時因膀胱排 ... 患者站立時交感神經反應不足,因而血壓迅速下降,心率不能增加而暈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