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身體組成分析—-HMCA國際健康照護協會演講]
當初受邀在7/26幫「C級健管師培訓課」在輔英演講 ,講題是身體組成跟肥胖定義、特殊族群概論,有提到幾個在體組成分析的概念:
在我們看身體組成時, #除了水就是水,其他組織都不是單一成份,例如:
🌝脂肪組織—-20%的水份、72%的脂質、8%的蛋白質
💪肌肉組織—-75%的水份、5%的脂質、20%的蛋白質
🦴骨骼組成—-5%的水份、5%的脂質、10%的蛋白質、70%礦物質
#發現了嗎?
#Adipose tissue contains more than lipid, likewise, #muscle is not just protein!脂肪裡其實有不少的水份,但肌肉裡的水份含量顯著超越脂肪的水含量,而且肌肉裡其實也是含有脂肪的。
所以我們的生物電阻分析儀(BIA),就是你在醫院跟健身房看到的兩手握把手的Tanita或是Inbody品牌的體脂機,用的原理是水跟非水的電阻不同,導電性不同。由上面可以知道,人類能量出的水份有75%左右是分佈在非脂肪組織裡(除脂重量),所以機器通常會偵測出水份的電阻後,推算出除脂重量,在把總體重減掉除脂重量=脂肪重量。
也因此,水腫嚴重的人,算出的除脂重量是稍高的,那脂肪重量跟體脂率就會有被低估的情況,若這個人的肌肉又是偏少,證明不是肌肉多而造成的水份增加,就更能確認這個體脂率是不準的。(水退了就知脂肪真正的樣子的意思)
所以建議大家在看身體組成分析時,一定要注意水份的量是否有高於平均值的狀況,跟過去自己的水份來比也是一種方式。
水腫的人若沒有心肝腎淋巴的系統性疾病,也沒吃藥物,生活習慣方面別忘了問三個問題:
1. 水份是不是喝太少(不要懷疑,水喝不夠才會水腫)
2. 蛋白質是不是攝取不夠(跟血漿的滲透壓有關)
3. 是不是吃太鹹(跟鈉離子過高有關)
身體組成分析的判斷跟腸道菌一樣,也是「short term change, long term trend」,要正確的判讀需要看過大量相似體重性別年齡的人的分析、知道何謂相對正常範圍,再比較個人前後差異,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建議。
P.s 醫師若有興趣也可報名ISCD/IOF美國國際臨床骨質密度學會的身體組成分析(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課程喔😊
#BIA身體組成分析
#HMCA國際健康管理協會講師
#身體組成是一門學問
血漿滲透壓意思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八卦
血鈉濃度與血量的調控
#na
身體總水量(TBW)佔了體重的 60%(40% 細胞內液 ICF,20% 細胞外液 ECF)。ECF 中,血漿量(血量的 55%)佔了體重的 5%,組織間液佔了體重的 15%。
身體總鈉量決定 ECF 量,ECF 量增加(高血量)時體重增加、血壓上升、水腫,ECF 量降低(低血量)時體重減少、血壓下降。血鈉濃度(身體總鈉量/TBW,決定了血漿滲透壓 Posm)決定 ICF 量(低血鈉時 ICF 上升,高血鈉時 ICF 下降)。
膠體滲透壓(蛋白質濃度)決定血量(低蛋白血症時血量下降)。有效血量就是動脈血量,在下列情形時下降(尿鈉 UNa < 10 mEq/L):低血量、心輸出量下降、動脈擴張(舒張性心衰竭、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
血鈉濃度(Posm)的調控就是 TBW 的調控(水的代謝):Posm 上升-下降時會刺激-抑制下視丘-腦下垂體後葉製造-分泌抗利尿激素(ADH),提高-減少了 TBW,造成血鈉的下降-上升。
ECF 量(血量)的調控就是身體總鈉量的調控(鈉的代謝):高-低血量會抑制-刺激主動脈弓/頸動脈/腎臟入球小動脈的壓力感受器-交感神經系統、腎素-皮質醛酮系統,也會刺激-抑制利鈉因子(ANP、BNP)。
無論低血鈉、高血鈉都會有身體總鈉量的下降、正常、上升,亦即血鈉濃度的調控與身體總鈉量的調控是不同的。但是它們會互相影響:身體總鈉量正常時,TBW 上升-下降會降低(SIADH)-提高(尿崩症)血鈉,但是血量的上升-下降比較不明顯;血量(身體總鈉量)上升-下降大於 5-10% 時會抑制-刺激 ADH(影響的程度大於 Posm 對 ADH 的影響,「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造成高-低血鈉。有趣的是在一個低血量(或低有效血量)的低血鈉病人,前者刺激的 ADH 分泌會蓋過後者抑制的 ADH 分泌,此現象稱為「非滲透壓性 ADH 分泌」。
以後請用「低血量」取代「脫水」:「脫水」是一個不精確的名詞,它的真正意思是身體總鈉量正常時 TBW 的下降,但是臨床上經常會把它當成「低血量」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