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英雄
※好讀無廣告網誌版:https://danslecinema.tw/?p=558
(無劇情雷,但觀影心得是否是雷就請自行斟酌)
從 2008 的《鋼鐵人》開始,21 部漫威電影的神話終於全部匯集到了 11 年後的今日。作為一部史上期待度最高的電影之一,《終局之戰》完全沒有令人失望,它是漫威影迷們所有願望的實現、它是比我們想像中更好的送行驪歌、它是電影史上難得一見的史詩級安可謝幕、是我們這輩的青春共同記憶。
導演羅素兄弟真的辦到了,不論是他們的場面調度或是對整個世界觀的掌握,甚至在《無限之戰》的僵局結尾後,他們也拋開了一切的包袱,巧妙地以我們預料之外的方式,切回到了一個我們所期盼的結尾。這樣的收尾再好不過了,一切的劇情鋪陳與角色曲線的發展,經過三階段的漫威電影,全都收攏圓滿了。
這是一部百分之百為了服務影迷們而誕生的電影。這本身並不是壞事,傳統電影的獨立性已不適用於漫威革命性的「影集模式」觀影經驗。這部作品本來就不該被獨立鑑賞,他充滿了前 21 部漫威作品的角色情感基礎、驚喜角色客串、經典台詞重現,就好比整個漫威的畢業典禮派對一樣,賣的就是屬於這世界的懷舊情懷,笑聲與淚水交織、記憶被重新翻攪,離情依依卻又滿懷祝福,惆悵哀慟與幸福滿足的淚水潸然落下。
然而厲害的是,這部電影也不只是一個回顧過去的經典串燒影片而已,它甚至還往回彌補了過去一些電影與角色的缺憾、進一步增強了整個系列作的整體意義。在敘事上以及角色上,它也嘗試了大膽的突破(電影前段反派的處理方式,你絕對料想不到),而不只是一味地守護傳統(不只一位角色有新髮型、也不只一位角色有新的體型外觀)。甚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部電影也包含了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同志角色(由某位幕後人員客串)。整部片的笑點也帶有自覺性(例如有一個笑點是蟻人的 Paul Rudd 怎麼都不會變老,劇裡角色與劇外演員都嘲諷到了),浩克、蟻人、索爾儼然成了搞笑擔當,沒包袱的程度直逼《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
這部電影長達三小時 58 秒,前段開場時,整部片呈現一種非常肅穆的哀悼節奏,聚焦在世界如何面對薩諾斯「彈指」的後續震盪。就如同《冰與火之歌》最終季的頭兩集一樣,我們一起經歷了這麼多,終於能好好坐下來喘口氣,跟著角色們忖度過去與未來。有了這麼多部作品的鋪陳,讓我們有餘裕可以用最少的前情提要就進入角色的狀態。而這整段面臨失喪與別離的冥想,也成了整個漫威系列的自我省察。一個角色問道:「我們真的需要復仇者計畫嗎」,弦外之音彷彿也是漫威自己在忖思超級英雄電影走到了今日,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同時,這段也是在為不可避免的結局先為觀眾做好心理建設:終點即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英雄終會離去,而我們也該繼續向前了。
跟《無限之戰》比起來,《終局之戰》少了非常多的角色,也因此更能專注在每個角色的發展與刻畫。整個劇本的文戲可謂漫威的前幾名,聰慧又圓滿地為每個角色找到最好的出路。角色們各自對未來的想望、對過去的悔悟、對自我內心的掙扎,都一一在此獲得了紓解。特別是東尼、鷹眼與黑寡婦,各自交出了精彩的表演。看到角色終於從心魔中爭逃出來,或是了結了各自的心願、彌補了過去的虧欠與遺憾,是這部電影最精心的安排,也是讓我們得以心滿意足放手的關鍵。十年來的情感重量被穩妥承接住,又安穩地各自重獲救贖,我想不到更好的出場方式了。
這部片完全是一個以角色為中心出發點的電影,即便是高潮的大場面戰鬥戲完全如想像中的令人興奮與痴狂——毫不愧對「史詩」這兩個字——但相比過去漫威電影,確實更安靜一些、更帶有沈思的意味。在這些留白處,Alan Silvestri 的配樂終於能夠透露出光芒,而不只是重複過去超英電影常見的弦樂重複促音。作為《復仇者聯盟》第一集的配樂師,Silvestri 適當地為整個系列帶來有始有終的音樂基調。除了一些熟悉的主題再現與變奏之外,這次配樂的法國號幽鳴與弦樂獨奏旋律,都讓配樂更添風味,絕對是漫威系列配樂的前段班。
在其他技術方面,攝影畫面、場景設計與動作設計則稍微略遜《無限之戰》一籌,薩諾斯在泰坦星的那段隕石打鬥恐怕太難以超越了。若真要挑剔的話,我覺得美中不足的一些部分還包含:為了聚焦在元老六人而令許多配角們相對被邊緣化、美國隊長與鋼鐵人之間的理念爭執、班奈博士與娜塔莎的曖昧情愫,以及大場面 CGI 的一些混亂感,都是可以再更細膩處理得地方。這畢竟不是一部完美電影,也登不上什麼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但他也不必去承受這些期待,他該做到的,也確實都做到了。
所以回到前段角色們在討論的:「我們如何面對英雄的離去?」回顧這一系列,《復仇者聯盟》讓我們看見英雄集結所帶來的可能性;《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則解構英雄神話,將盔甲卸下去看待他們各自人的本身;《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則又再度反轉正義與邪惡的兩端,並提出了毀滅與重生乃是一體兩面的;而到了這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則教導我們如何與過去和解、取得自我的和平與諒解。
我們需要英雄嗎?也許英雄的離去,也讓我們逐漸學習不再過度仰賴他者。即便我們無法成為我們每個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但或許頓悟到沒有人能夠成為完美的樣子,卻仍願意完全接納自己的樣子,才是真正的長大。盾牌、錘子、裝甲、弓箭、電擊棒、綠色拳頭,致我們所鍾愛的英雄,你們永遠是最閃亮的無限寶石。
—
∥ 延伸閱讀 ∥
★《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脫去裝扮後的英雄,真實存在的本質
https://danslecinema.tw/2015/04/the-avengers-age-of-ultron/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 登峰造極之後,是煙消雲散,還是浴火重生?
https://danslecinema.tw/2018/05/avengers-infinity-war/
—
Marvel Marvel Studios Disney Avengers
台灣於 4/24 上映
蟻人3 經典 台詞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八卦
無雷影評-美國隊長3:內戰
開頭先說觀後感想,那就是這絕對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史上拍的最好的一部(諾蘭的蝙蝠俠不太算超級英雄…因為比較寫實)
-
之前覺得美國隊長2就己經拍的很好的朋友,美國隊長3只有拍的更好而沒有任何跟不上的問題。
論劇情,有深度、不雜亂。
論動作,延續過去美國隊長2時期超流暢、緊湊的格鬥場面
論場面,機場那20分鐘的超級大戰絕對滿足一堆人渴望的"超級英雄電影"風格,每個角色(除了鷹眼)發揮的時間都很平均,新增的蟻人和蜘蛛人是雙方陣營的嘴砲代表………
(經典台詞:我是你的良心)
論預告,這次預告剪的其實不錯,除了戰爭機器被打下來外,其他沒有半點劇透,有些可能在電影裡看到還會覺得"怎麼和預告想的不一樣"。
-
美國隊長3不僅能滿足漫畫迷,更能征服廣大只想看英雄大亂鬥的影迷。相較之下,BVS整個就弱掉了…………有深度的劇情只有漫畫迷看的懂,說動作場面就像快槍俠一樣剛要HIGH就熄了。
而且美國隊長3的結局收尾收的真的非常漂亮,要不是台灣人看電影都死氣沉沉的不然應該會大家站起來拍手叫好…!!!
真的值得一看啊啊啊啊!!!(要我二刷我都願意)
唯一的缺點大概是…
電影裡的應該要叫梅姨而非梅嬸吧…你他X的也太辣了吧
(大概就像最初版蜘蛛人電影裡女主角的年齡吧………)
蟻人3 經典 台詞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八卦
【漫威:超級英雄王國】
【置死地而後生的領悟】
雖然漫威(Marvel)電影當前蔚為風行,但有多少人知道當前這個巨大的英雄電影王國,曾有窘迫潦倒的過去?甚至還為了解決債務問題,還將公司辦公室的門拆下來變賣?
紀錄片《漫威:超級英雄王國》將漫威從曾經風光到一敗塗地、再度崛起成為英雄電影霸主的過程娓娓道盡,讓世人一窺漫威風光背景之後鮮為人知的辛酸血淚。整部紀錄片分成幾個區塊,一開始先探討漫威影業的興衰,在過來延伸到英雄漫畫具備的藝術拍賣價值,接著探討紐約與漫威總部的地緣關係,最後在做一次總結與未來的期許。
【短視近利的行銷】
台灣人對於「漫畫」存在了許多的成見,不入流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幼稚的,種種形容詞將漫畫貶成低階的娛樂形式。美國的英雄漫畫在早期也曾經遇過類似的問題,它們起先被認為只不過是青少年的讀物,不是一種風雅的消遣,然而DC漫畫搶先漫威(Marvel)創作了以成人市場取向的英雄漫畫,才稍微扭轉了這樣的趨勢。很多成人並不怎麼關心英雄漫畫的故事內容,投資人併購漫威只是因為知道它可以賺錢,當漫威的未來被交付到這種人的手上,其未來的慘烈結果也就不難想像。
1989年美國富豪羅納德裴雷曼(Ronald Perelman)以八千兩百五十萬美金買下了漫威娛樂集團,剛好迎頭趕上英雄漫畫收集的熱潮,然而過度的野心膨脹終究讓漫威於1996年宣告破產。投資人買下漫威不是因為真心喜歡漫畫,他只是知道漫威可以「賺錢」,甚至還以為買下漫威可以買到《超人》的版權,後來才發現那是DC的英雄漫畫。
紀錄片曾有訪談者講過一句話,當時漫威分成兩種階級,一種是西裝階級,另一種就是創作家。西裝階級的人只關心怎麼賣出自己的漫畫,實行各種粗暴而廉價的行銷策略,例如當時漫威漫畫作品曾經被分成許多不同封面版本來販售,有些版本售價還相當高,結果就是嚇跑了潛在的新顧客。創作家則是維持天真的本性,持續埋頭於創作的熱誠之中,他們始終相信西裝階級的人會解決一切的煩惱,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另一階級的人用各種投機行銷的方式,逐漸地將漫畫的靈魂侵蝕殆盡。
人心的反應會誠實地映射於現實的事物上,有心無心,有愛無愛,都騙不了人的,當深具靈魂的創作被消費成沒有情感的空殼,就再也難以打動顧客的心,甚至讓死忠的顧客也帶著噓聲四散而去。經營固然需要務實的想法,但那與價值的剝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於是曾為漫畫工業巨人的漫威就這樣轟然墜地,於1996年宣告破產後一蹶不振了一陣子。眼看漫威又將要被另一頭企業巨獸併購,漫威旗下玩具公司Toy Biz的老闆艾維亞拉(Avi Arad)與合夥人伊薩克培爾穆特(Isaac Perlmutter)及時出手,搶下了漫威的經營權,之後才逐漸往復甦的道路邁進。
【藝術的價值】
紀錄片進一步講述了美國漫畫具備的拍賣藝術價值,這可能是整部影片比較沉悶的地方,然而追求藝術價值的認可是讓美國英雄漫畫拓寬族群的途徑之一。對於數位文化蓬勃發展的當代,或許很少人會重視紙本漫畫的價值,但在過去傳統印刷業還是主流出版形式的時代,當時的紙本收藏留下了珍貴的時代記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小時候那些陪伴自己長大的漫畫刊物或玩具,等到長大成人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將他們送到了資源回收車上,兒童的記憶登時變的毫無價值。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當初被他們急於丟棄的事物,最終會成為價值不斐的珍寶?當你把曾經陪你成長的那些童年事物以「夥伴」來看待,就會當即領悟它們是珍貴的存在。
因為電子媒體蔚為風行,紙本出版市場以驚人的速度式微,「創作」的價值也相對地產生了些許的質疑。藝術的價值論定很難脫離「物以稀為貴」的準則,過去的藝術品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們是原創而不能複製的作品。然而諸如攝影、漫畫等可以大量複製印刷的創作,是否具備同等的藝術價值,這個問題仍舊在爭論之中。但可以確定的是紙本形式的書籍可能會變得稀少而珍貴,漫畫要挑戰藝術的價值,還是無法完全鄙棄傳統的書面出版。
【舊酒裝新瓶的重要意義】
境況逐漸復甦的漫威,開始著手將漫畫給編為電影的計畫。在漫威依然處於氣氛低靡的情況下,《刀鋒戰士》以及《夜魔俠》等漫畫被改編成電影,票房反應還不錯,從此得知漫畫迷還沒有放棄對於英雄電影的期待。之後福斯電影公司於西元兩千年推出了《X戰警》第一部改編電影,同年漫威也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創作所有的漫畫作品,大部分的作品發展的年代相當久遠,整個設定長達七十年之多,所以故事的歷史也相當複雜而龐大。為了讓新的讀者能盡快認識英雄人物而不用特地從第一集看起,所以於西元兩千年推出了漫威終極系列(Ultimate Marvel)的漫畫,為每個英雄人物創造新的世界觀,也加入了一些當代的思維。
舊瓶裝新酒,有時是一種必須重視的思維。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必定會捲返大海,但可以讓自己成為另外一波新浪再朝前方湧進。漫威雖然有龐大的漫畫系列,但過於繁雜的故事線很難讓新讀者願意嘗試追本溯源,於是創造了終極系列來加入當代的一些價值觀,讓故事更有當代性。而這也間接助力於漫威電影的發展,終極系列找了電影的編劇來撰寫劇本,所以帶有一些電影感,或許也有助於漫威英雄電影的劇情發展,讓未來的漫威英雄電影兼蓄了經典與新朝代的風格。
這樣的編制方式讓我回想日本歷史悠遠的《機動戰士:鋼彈》,除了有相當經典的0079系列之外,後續還為了新觀眾群設定了各種不同的世界觀,以符合不同年齡層級的喜好,而除了這些後續推出的新系列之外,自1979年開始的0079系列到最近還有繼續發展新的故事,甚至用新技術重製的方式將過去的故事重新詮釋一遍,讓舊世代的回憶繼續展現新的生命力,因此喜愛鋼彈的不同世代就有豐富的話題可以交流。
漫威在當年因為境況潦倒,所以將很多版權賣斷給其他的電影公司,當他們開始要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時,只能再找出版權還在手上的漫畫人物,而這些人物還不一定具有高知名度。例如「漫威宇宙」的第一部作品《鋼鐵人》,當年漫畫作品的知名度就不怎麼響亮,但也因此漫威有很大的空間去嘗試東尼史塔克這個角色,電影中史塔克說的台詞比穿鋼鐵裝的畫面還多,但電影有許多隨興而自由的創作,這是後期漫威宇宙電影系列愈來愈難見的風格。
因為無法靠已具備高知名度的角色製作電影,反而讓漫威有機會去挖掘鮮為人知的角色魅力,被冷落的人物終於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除了鋼鐵人之外,後來的《星際異攻隊》與《蟻人》等名聲不顯赫的漫畫人物,在結構逐漸僵化地漫威電影宇宙中適時增添了一些活水,讓整個系列保持了一點原創性的空間。
【紐約:英雄的故鄉】
漫威英雄電影背景時常不脫離紐約,其實這是有典故的。漫威旗下大部分的漫畫家都生活在紐約,因為對於生活圈的熟悉,所以漫畫中對於紐約的描寫就相當有說服力了,或許連說話的方式也都不自覺地流露於漫畫人物的台詞之中。這種強烈的地緣關係,是我未曾加以注意到的部分。創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對於現實生活環境的體驗與觀察,例如沒有去過美國的台灣漫畫家,描繪紐約的故事一定會產生明顯的疏離感;沒有在日本真正生活過的美國人,也只能懵懂的在漫畫人物身上增添一些顯眼的符號象徵,縱然有出現壽司跟武士刀,但還是難掩欲蓋彌彰的生疏揣測。
經典電影動畫《攻殼機動隊》的製作人曾經闡述過,他們製作動畫時就決定將背景設定在近在眼前的東方世界,而不是高樓林立的西方國家,因為東方的文化事物對日本人來說是比較熟悉的,所以能製作出吸引西方人的異國情調。漫威強烈的地緣關係也是相當類似的概念,對於這些食衣住行都緊依著紐約的創作者來說,絕對能描繪出頗具說服力的紐約現象,甚至還能帶入紐約發生的重大時事,例如當年的911慘案便被加入了蜘蛛人的漫畫裡。若對長久居住的城市投入情感,那麼城市的形象也能鮮明的躍然紙上,同樣是創作英雄漫畫的DC出版社就欠缺了這樣的環境,或許漫威搬到了西岸還是能繼續創作英雄漫畫,但其中對於家鄉紐約的描寫可能就此逐漸變調。
【情感:一切成功的基礎】
情感緊依真實而生,真實緊依情感而日久彌新,綜觀紀錄片裡的內容講述了很多這樣的道理。你若對於讀者有設身處地著想的情感,就會找到新舊讀者共同的心願,為經典的英雄賦予新生命,也吸引新讀者來嘗試加入英雄漫畫的大家庭;藝術的價值也是因留戀過去時代美好的情感而生,那些被別人急著拋棄的事物,被一些人謹慎收藏成為珍貴的回憶;因為居住紐約日久生情,漫畫家筆下的紐約也同樣富有真實性。
漫威之所以曾經失敗,是因為曾經被不熱愛漫畫的企業家掌管,因此塌陷的一蹋糊塗,但自從漫威重新審視原先的核心價值之後,才又逐漸走向復興的甦醒道路,並讓創作變得更加大眾化,讓未曾看過漫畫的民眾也能理解這個巨大的世界觀。雖然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高喊情感的重要性,而去忽略了企業經營必須具備的務實思維,但有情感作為一切的基礎,商業的經營有了更多的故事性,更能吸引既有與潛在的顧客。到頭來所有的商業都在「賣故事」,但這個故事能否動人,就端看領導人是否透析過這個世界。
【國內文創的反思】
最後老爹想要稍微抒發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反思。看完這支紀錄片之後,筆者認為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動畫與電影的產業發達都要根基於昌盛的紙本娛樂產業,例如漫畫或是小說等類型的作品,有了豐富的文本作品作為基礎,就能發展更完整的影視產業。
若檢視目前好萊塢前二十名的電影票房排名,會發現很多作品都有原作作為改編,除了詹姆斯卡麥隆導演穩坐冠亞軍寶座外,其餘的如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鋼鐵人3、侏羅紀世界、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007、黑暗騎士以及變形金剛等作品,很多是改編自漫畫或小說的作品。當年宮崎駿向上層提交《風之谷》動畫的企劃案時被打了回票,原因在於「缺乏漫畫原作」作為改編的基礎,因此高層並不放心製作,宮崎駿因而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起《風之谷》的漫畫,高層才願意進行動畫的製作。
台灣當前很多動畫前輩在憂心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其實無論是台灣的漫畫家或是通俗小說的作家,已經創作了許多屬於台灣而且適合改編的作品,只是目前紙本形式的創意產業缺乏臨門一腳的整合能力。然而很多動畫導演前輩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個區塊,他們比較不會在意每年書展是哪位作家的簽名會大排長龍,再加上他們心目中動畫只限於低年齡層的想法沒有改變,不敢輕易地上修尺度,所以還是無法輕易突破那道長久的障礙。當年美國DC之所以能擴增客群,就是將英雄漫畫從青少年讀物,擴大到成年人的市場群,我覺得美國英雄漫畫與電影連結的經驗,是值得讓台灣借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