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美國政治,但對拜登的堅持、毅力及意志感到佩服。
---------------------------------------------------------------
你覺得拜登有多痴呆,他就有多傳奇,當你被打倒了,一定要一次次地站起來-拜登.川普給拜登取了很多綽號:
「瞌睡喬。」
「結巴喬。」
「失憶喬。」
「痴呆喬。」
其實不僅僅是特朗普,連很多中國人也這樣認為。拜登真有這麼不堪和痴呆嗎?並不是。
你覺得他有多不堪,他就有多牛逼。你覺得他有多痴呆,他就有多傳奇。
拜登出生於1942年。
他不像特朗普,
生下來就是富二代。
不僅不富,還很潦倒。
拜登父親原是一名商人,
但後來經商慘敗,
慘到連飯都吃不上了,
只好帶著妻兒去丈母娘家蹭吃蹭喝。
可蹭吃總不能蹭一輩子吧,
終於在拜登10歲這一年,
老拜登離開了賓夕法尼亞州,
舉家搬遷到特拉華州,
過起了推銷二手車的日子。
小時候,拜登患有口吃,
所以經常被同學們嘲笑。
他連名字「biden」都說不清,
總是「bi」「bi」「bi」,
半天說不出「den」來,
同學們就給他取了綽號——Bye-Bye。
為了改掉口吃的毛病,
拜登每天對著鏡子,
演講、說繞口令、朗讀詩歌,
終於到高中的時候,
他完全改掉了口吃。
拜登在回憶錄中說:
「說起來可笑,
過去那段結巴使我難堪的日子,
即使能夠避免,我也不想避免。
因為這個毛病使我發憤圖強,
讓我變成了一個會演講的人,
變成了一個更優秀的人。」
高中畢業後,
拜登考上了特拉華大學,
攻讀歷史和政治。
大三的時候,
他認識了校友娜麗亞,
兩人一見鍾情。
大學剛畢業,他倆就結了婚。
娜麗亞領他去見父母時,
老丈人問拜登:
「你以後打算幹什麼?」
拜登回答說:
「我想先成為參議員,然後競選美國總統。」
老丈人聽完笑了笑。
老丈人覺得可笑,
但拜登卻是認了真的。
因為家庭貧寒和口吃毛病,
拜登從小備受冷眼和欺凌,
所以他下決心要出人頭地,
成為一名政治家。
怎樣才能登上政治舞台呢?
拜登發現法律是一條捷徑。
於是從特拉華大學畢業後,
他又考進了雪城大學,
攻讀法律碩士和博士。
1969年,博士畢業後,
拜登加入一家由民主黨人領導的律所,
並競選成為紐卡斯爾縣議員,
就這樣開始了政治生涯。
1972年,29歲的拜登,
決定競選特拉華州參議員。
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他,
因為他不僅年輕,
還沒名聲和贊助。
但拜登沒有退縮,
沒錢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廣告,
他就上街發傳單。
租不起場地搞競選演講,
他就挨家挨戶登門拜訪。
結果出人意料,
他竟然成功當選,
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參議員。
可就在拜登當選議員三周後,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1972年12月18日,
拜登妻子帶著三個孩子去買聖誕樹,
在回家途中,
被一輛大卡車撞個正著。
妻子和女兒當場身亡,
大兒子全身多處骨折,
小兒子頭部嚴重受傷。
那一天拜登崩潰了,
後來他回憶說:
「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
瞭解到為什麼有人會決定自殺。」
拜登悲痛欲絕,
決定放棄剛剛得到的參議員職位,
回家做一個全職爸爸。
可民主黨黨魁曼斯菲爾德對他說:
「如果你這樣自暴自棄,
就對不起妻子在天之靈。」
於是1973年1月,
拜登在兒子病房裡宣誓就了職。
做了議員是不是就得放棄家庭?
拜登並沒有。
他每天很早乘火車去華盛頓上班,
晚上又乘火車回到特拉華,
單程167公里,
火車來回要四個小時,
但拜登一堅持就是37年,
直到2008年他出任副總統。
拜登後來在書中說:
「我開始在兩地之間往返,
想著我陪在兒子們身邊,
哪怕只待上一小段時間。
華盛頓到威爾明頓之間,
每天路上四個小時,
我來回跑了37年。
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和他們道晚安,
然後第二天早上再給他們一個吻。」
拜登單身四年後,
有一天乘坐巴士時,
看到了一幅廣告畫,
上面有個金髮模特,
拜登居然動心了。
說來也巧,
這個金髮模特吉爾,
竟然是拜登弟弟的校友,
弟弟很容易就搞到了電話,
於是拜登就發起了進攻。
吉爾開始並沒瞧上拜登,
拜登畢竟帶著兩個孩子,
誰願意自討苦吃當後媽呢?
所以拜登求婚時,
吉爾立馬就拒絕了。
但拜登真是一個有毅力的人啊,
一次不成就二次,
二次不成就三次,
終於在經過五次求婚之後,
吉爾答應了。
在參議員位置上,
拜登一乾就是十幾年,
1988年,46歲的拜登,
終於忍不住了,
宣佈參加總統競選。
別看拜登現在話都說不利索,
可那時他真的非常擅長演講,
甚至有「偉大演說家」之名。
所以1988年他競選總統時,
一開始的表現真的非常搶眼,
贏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
然而不幸的是,
他被《紐約時報》抓住了要害:
「演講稿剽竊英國工黨領袖金諾克的原話。」
很多媒體借機順藤摸瓜,
又挖出拜登大學畢業論文涉嫌抄襲。
於是輿論沸騰了:
「連演講詞都是抄的,
連畢業論文都是抄的,
我們怎麼還敢相信你說的話?」
拜登無奈地退出了選舉。
倒霉的事情還沒結束。
退出選舉後不久,
拜登去羅切斯特大學做演講時,
腦殼突然一陣劇痛,
他昏迷在地,不省人事。
送到醫院一檢查,
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醫生通過CT掃描儀發現,
拜登腦中長了兩個動脈瘤。
「手術是唯一的生存機會,但成功率只有50%。」
大家以為拜登會死,
但拜登硬是挺了過來。
做了腦部手術之後,
拜登成了一張僵屍臉,
右眼瞼下垂,臉頰動不了。
醫生說:「他可能會永遠僵下去。」
但拜登通過每天練習,
終於在兩個月之後,
成功「復活」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
蟄伏了20年之後,
2007年1月,拜登再次宣佈:
「我要競選總統。」
然而不幸的是,
這一次他遇到了奧巴馬。
奧巴馬的風頭太勁了,
在美國刮起了「奧巴馬旋風」,
拜登長嘆一聲,退出了競選。
可拜登萬萬沒想到,
奧巴馬贏得黨內競選後,
竟然提名自己做副總統。
年輕的奧巴馬說:
「我需要拜登來彌補自己的經驗不足。」
於是拜登搭檔奧巴馬,
做了8年的副總統。
在連任第二屆副總統的時候,
拜登的兒子博·拜登出事了:
他被查出了腦癌。
拜登有兩個兒子:
小兒子叫亨特·拜登,
亨特非常不爭氣,
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
2013年由於吸毒,
亨特被開除了美國海軍。
大兒子叫博·拜登,
博與亨特剛好相反,
他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
已兩度連任特拉華州檢察長,
正準備競選特拉華州州長,
被外界視為拜登的繼承人,
所以拜登對他寄予了厚望。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
博竟然得了腦癌。
為了給博治病,
拜登決定賣掉唯一的房子。
奧巴馬知道後,對拜登說:
「別賣那棟房子!我會給你錢。
不管你需要多少,我都會給你錢。」
我為什麼要說賣房這事呢?
就是想說下拜登的清廉。
美國有公務員財產公示制度,
目的是讓全社會監督公職人員收入情況。
根據公示制度可知:
拜登全家共開了5個銀行賬戶,
其中1個賬戶餘額不足1000美元,
4個賬戶餘額在1000-15000美元之間。
拜登夫婦還有5筆債務,
其中兩筆在1.5萬-5萬美元之間,
兩筆在2.5萬-50萬美元之間,
1筆在50萬-100萬美元之間。
拜登一家2014年,
所有單筆開支均未超過5000美元。
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股票和債券。
他要賣的那所房子,
是他和妻子的唯一房產,
估值在10萬-25萬美元之間。
2014年,拜登被列為美國最不富裕官員,
在581名政府官員中排名第577位。
現在有很多人提出質疑:
「拜登沒錢給兒子治病,
為什麼2017年有錢買別墅?」
拜登買別墅的錢是哪來的?
這錢其實是拜登從副總統退位後,
寫書和搞演講掙的,
2017年通過出書和演講,
拜登收入了1100萬美元。
搭檔奧巴馬做了兩屆副總統後,
2015年,拜登做了一個決定:
「明年我要參加總統競選。」
因為在做副總統期間,
拜登積累了非常廣的人脈。
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2015年6月,博·拜登死於腦癌。
拜登37年奔走於華盛頓和特拉華之間,
可見他對子女有多疼愛。
可現在他最喜歡的兒子,
竟然就這樣撒手西去了,
拜登無法承受這個打擊,
整個人一下垮掉了,
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博死後,我覺得我再也不會笑了。」
意志消沈的拜登,
退出了2016年黨內大選。
2017年1月,
奧巴馬任期將盡之時,
邀請拜登進入白宮,
授予他最高國家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奧巴馬這樣做有兩層意思,
一是為了感謝拜登8年搭檔之情誼,
二是為了給拜登送行。
在奧巴馬心中,
包括在所有美國人心中,
已經75歲的拜登,
政治生涯已經到頭了,
「你可以安心養老了。」
臉上布滿老年斑的拜登,
真的甘心了嗎?
他沒有。
2020年,拜登又回來了,
「我要再次競選美國總統。」
拜登在《爸爸,答應我》一書中寫道:
「痛苦……
剛開始的時候似乎無法忍受,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痊癒,
但最終我挺過了這場折磨。」
大兒子臨終前對拜登說:
「爸爸,答應我,
繼續前進,不要停歇。」
為完成兒子的遺願,
78歲的拜登,
終於又一次站了起來。
這一次,他成功了。
2020年11月3日,
大選日最後一天,
特朗普還在各地演講,
說要和人單挑。
而拜登則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他去自家附近教堂參加了彌撒,
拜登為何要在最後一天來此呢?
因為此地對拜登具有特殊意義。
他第一任妻子和小女兒,
以及大兒子博,皆安葬於此。
拜登回到這裡,
是想對亡妻和亡兒亡女說:
「吾妻吾兒吾女,
我已盡力,你們可以安息了。」
拜登這一生,
經歷了三場大悲劇:
早年喪妻、中年重疾、晚年喪子。
就像大網紅黃生看金融說的那樣:
「拋開政治和選舉不談,
單說拜登開了掛的一生就值得敬佩。
開了什麼掛呢,
肯定不是外掛,
而是數次高光時刻,
下一秒就墜入地獄。
30出頭喪妻喪子,
忍痛在醫院宣誓就職議員;
往返160多公里上下班,
一堅持就幾十年……
78含飴弄孫的年紀,
雖口齒不靈被取笑拜呆,
還堅持撐到現在。
相比人家,
我們一點小成就小失落,才哪到哪。」
所以,不要覺得拜登不堪和痴呆,
你覺得他有多不堪,他就有多牛逼。
你覺得他有多痴呆,他就有多傳奇。
很喜歡拜登一句話:
「當你被打倒了,一定要一次次地站起來。」
「起來"是拜登的口號,
每當他倒下時,
他就對不停地對自己大喊:
「拜登,起來"拜登,起來!"
拜登在《信守承諾》中寫道:
「報紙在叫你盜竊者,喬,起來!
「您的妻子和女兒,我們無法採取任何措施拯救他們,
喬,起來!
「手術後,參議員,你可能會失去說話能力,喬,來!
…………
拜登一次次倒下,
又這樣一次次站了起來。
拋開政治不說,
78歲的拜登,
真的是一個與命運纏鬥了一生的英雄。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他,
都不要輕視他,
他是一個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
也是一個永遠值得敬重的朋友或對手。
蟄伏已久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每個人都有情緒,而這些好與壞的情緒,全都裝進我們每天背在身上重量不一的「情緒背包」,背包裡塞滿了憤怒、快樂、悲傷等各種複雜情緒。無論在職場、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背著這些情緒行走。尤其是負面情緒,若不曾進一步處理它們,就會蟄伏在內心深處,一旦遇到觸發的契機,或是有人按下了觸發鈕,我們便可能突然情緒失控、暴怒崩潰……
情緒背包並非是個垃圾桶,讓你將不想要的情緒包袱通通丟棄;情緒背包更像是個「花園堆肥箱」,需要充足的陽光和空氣,讓你的情緒成為「有機肥料」,你才有機會成長茁壯。
情緒背包是人生的負重,也是一生所遭遇的經歷,無須甩開,也無法甩開。我們必須學習的,只是好好的與這個包袱相處,並務實練習情緒負載釋放,且將情緒的觸發視為人生的轉機,重新面對過往忽視的夢魘,或者故意掩蓋的創傷,唯有直視情感的陰暗處,坦誠處理負面情緒,人生才能繼續往前走。
取自《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
各位朋友,早安:
「為了要達到情緒癒合的效果,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理解、認知或者是分析的狀態,而是需要將這些誘因一個一個放下,才能順利地讓自己專注在內心的感覺。」
這幾天跟朋友談婆媳問題,一問一答之間,我也被啟發很多。
我們感覺被辜負,但我們可能亦有盲點,看不到我們自己對人的傷害。然而,我們得先從情緒下手,讓那些置我們於受害者位置的苦痛,有機會宣洩,心頭先感覺輕鬆。然後,才可以重新看見,我們自己不好過,我們也不會讓人好過,這常常是同時存在的互相折磨。
版面上常有朋友會留言,難以跟內在的情緒相處。特別在這個時間點,恐慌的蔓延還看不到收斂。所以想分享這本書,希望讓大家心神多一點安寧。
摘文的內容,是我很喜歡的靜心活動。為他人祝福,為自己祝福,也能靜心,這對某些把對方視為加害者的朋友來說,想都沒想過。
我會建議從為自己祝福開始,會比較容易。對自己慈悲,內在有飽足的能量之後,再談跨越苦痛,為他人祝福,會相對容易一點。
自己過得好的人,會比較有資格祝福別人!
祝願您,多跟自己的情緒在一起,那是探看心理世界的入門,也是疼惜自己的開始!
************************************
【文/ 薇薇安‧狄特瑪】
什麼是冥想?
如今冥想儀式中最廣為討論的一個分支,就是正念減壓練習。正念減壓練習法起源於卡巴金 博士,他於一九七九年在麻省大學醫學院開創正念 中心。卡巴金博士是開啟正念減壓療法課程的先驅,正念減壓的原文縮寫為MBSR,全文是指用心感覺讓壓力減少的意思,簡稱專注力練習。不論是正念減壓練習或專注力練習,都是強調練習者應該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並練習培養不帶任何評判的觀察意識。在正念減壓的練習過程中,主要內容就是學習如何不帶任何偏見與雜念,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觀察。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們的內在能生成一個較大的內心空間,處理周圍的所有事情及自身情緒,這也是為什麼在這裡特別提及冥想的原因。冥想練習能幫助增強處理情緒背包的能力,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正念減壓練習對許多疾病有正面的改善作用,像是壓力、成癮行為、憂鬱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
冥想最常被提出討論的部分,是關於不同方式的冥想所帶來的不同功效。像是正念減壓以培養不帶任何評斷的觀察為目標,其中最明顯也最廣為被研究證實的效用,就是明顯減低大腦杏仁核對暴力圖片的反應。在這樣的練習裡,你能擴大內心處理空間,最大的功用,就是讓練習者盡可能的與自己的情緒保持安全距離。
假如透過練習正念減壓加強主宰情緒的能力,並且透過這項能力讓自己在情緒負載被觸動的情況下,仍舊把持住主宰能力,那麼正念減壓練習可以視為我們達到情緒療癒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要達到情緒療癒的目標,需要有能力刻意將注意力轉移到感覺上。如果企圖迴避這個步驟,之前被暫時打包擱置一旁的情緒負載通常會不耐久候,並且用更激烈、更大聲的音量反撲,試圖跨過我們努力維持的內心安全距離。為了避免這種反噬的情況發生,好好練習專注力,讓我們能更專心的感受當下。除了冥想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另一個和冥想類似的練習,這個練習在專業領域裡擁有一個相當美麗的縮寫LKM。
***
同情心可以學習
LKM叫做慈心禪 練習,字面上可理解為「愛的—善意—冥想」。許多人將這種冥想方式直接翻譯為慈心修行或慈心禪。慈心禪的來源就像冥想一樣,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練習。不過慈心禪的練習重點和冥想不同,它著重在練習給予無盡關愛的同情心。
--
{練習20}同情心練習
1. 閉上雙眼,並試著回想一段生命中你曾經誠心祈願對方一切安好的時刻。
2. 隨著記憶試著重現當下心裡所產生的感覺,將這股感覺當作同情心感覺的標準。在腦海中記下幾句簡單祝福的句子,只要是祝福別人一切順利的句子就可以,在心中反覆念誦。例如:「願萬物皆幸福,願萬物皆健康,願萬物皆安好。」
3.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讓身體感受這些字句的意涵,然後感受這股感覺在身體裡漸漸發揮作用。
進階練習版本:你也可以將上述的練習改成對特定人的祝福,在腦中想著他或是她,在心中祝願他或是她一切安好。
--
有趣的是,慈心禪練習並不像正念減壓,會降低大腦杏仁核對暴力性圖像的反應。相反的,慈心禪練習會大幅提高杏仁核對這種圖像的反應。這種效用會發生在當我們剛好不是在進行冥想的狀況下。難道,慈心禪的練習會讓我們比以往更容易感到壓力、感到不愉快嗎?當然不是,畢竟透過慈心禪和冥想訓練的是同情心,並不是同理心。杏仁核的高度反應,在這裡能幫助我們將練習時所激發起的洶湧情緒緩和下來。實際練習時,我和我的同伴都能感受到其作用。慈心禪所帶來的同情心不僅會讓我們在練習時得到無限的幸福感,同時也會激發內心無私貢獻的大愛精神,這一點在各個學術研究中都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回到情緒負載釋放練習。這個練習不僅有慈心禪的功用,也包含了冥想的作用:當我們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時,同時也在練習專注力其中一項能力──感受周遭事物但不預先做任何評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透過搭建情感支持的空間,練習慈心禪中所注重的──無盡關愛的同情。這麼一來不只是和我們一起練習的同伴受益良多,自己也獲益匪淺。因為透過這兩項練習,大幅提高處理情緒的能力。
舉例來說,透過正念減壓練習,來提升內在的情緒空間,因此有更大的內在空間支持前面所述的其他釋放空間,獨自處理體積更為龐大的情緒背包。在特定條件下,我們能自己搭建情感支持空間,來尋找情緒負載在內心的導火線。要注意的是,這個提升內在情緒空間的效果只能在長期不間斷的練習後才會出現。畢竟一個完整的正念減壓練習課程至少費時八週,每天練習四十五分鐘,每週至少練習六天才能完成。
第二點該注意的,是和練習同伴一起進行情緒負載釋放的效果,會比獨自操作更加顯著。雖然我已經有長期的情緒負載釋放經驗,但有時當我嘗試獨自一人處理某些情緒包袱時,花上好幾個小時仍無法確切接近這些情緒包袱真正所在的源頭;然而當我有同伴提供的情感支持空間時,同伴所傳來的同情心卻可以讓我不到五分鐘就立刻做完情緒負載釋放。也就是說,我完全可以理解,你覺得做情緒釋放練習總是需要別人的協助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但是獨自一人操作並試著找尋情緒負載的確切位置,卻可能讓你花上更多時間、更困難、更耗費精力,到頭來反而更不方便。
另外,我們最終透過情緒負載釋放練習而獲得的能力,不只幫助自己處理情緒,更能幫助其他數不清的、尚未接觸情緒療癒的人。特別當有些人在生活中為某件情緒事件整天煩惱不停,又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擾人的情緒都來自自己的情緒背包,也不知道可以透過情緒負載釋放來療癒它們的人。
.
以上文字取自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蟄伏已久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媽媽對爸爸的情緒如何影響孩子
我跟朋友討論過,媽媽系列的文章細看,可以看到媽媽這個角色的陰暗面。還是強調,沒有要責怪什麼,理解就好。
媽媽角色的陰暗面,跟傳統文化有關,這不能都推給某一個人承擔。換作是爸爸,遭受同樣的對待,也可能有類似的心理歷程。
「你讓我不爽,我就不會讓你好過!」
這是一種基本的人性。在經濟上如果仰賴爸爸,又不被爸爸尊重,且住在婆家,形勢比人強,媽媽能用來報復爸爸的方式之一,就是讓爸爸跟孩子疏遠,讓爸爸在情感上失落。
媽媽所有的苦楚,都讓孩子知道、分擔,讓孩子討厭爸爸。孩子對媽媽產生認同,以媽媽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以媽媽的思想為自己的思想,從此看待爸爸的方式,都隔了一層濾鏡。
媽媽沒有給孩子獨立判斷的機會,一套既定劇本的內心戲,就用多年養成的方式,默默寫成孩子心理的程式。
所以我常說,打壓媽媽,對爸爸通常沒好處。魔鬼藏在細節裡,爸爸怎麼被「處理」,其實他不一定搞得清。他只覺得回家沒有歸屬感,更是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從此孩子成了大人間權力鬥爭的工具。孩子的情緒長期被操弄的情況下,孩子也會搞不太清楚自己內在的狀況。孩子因此混亂,或者適應不良,甚至產生了心理疾病。
所以媽媽藉著孩子來反擊爸爸,也不會真的得到多少紓解,尤其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孩子的內心如果痛苦,照顧孩子的媽媽就不會好過,這是惡性循環。
所有人都為了自己種的惡因,不知不覺承受著惡果,只是意識不清而已!
和樂常常過於表面,禮儀常常流於敷衍,大家在意的,口耳相傳的,都是那些負能量。但是人會想粉飾太平,這時候道德就派上用場,開始合理化或美化自己的作為。
我常常想要把這個過程梳開來,讓一絲一縷清楚明晰,這才能循著絲線,找到源頭,像是用第三人的視野,去觀察我們性格養成的過程。那些緊握著多年的,到底為什麼放不下?明明有其他的選擇,為什麼固守著某個讓我們痛苦的抉擇?
有位朋友的分享,意境鮮明。她受高等教育,做當時相當前衛時尚的工作,她本來以為她的人生會跟媽媽大不相同。然而洗手作羹湯之後,便守著家庭,直到丟了婚姻,她才看清楚,她終究傳承了媽媽的價值觀,包括媽媽多年的情緒,藉著觸景生情,這次輪到她扮演同樣的角色了,那些在黑暗中蟄伏已久的野獸,就找到了出口。
好可怕啊!如果她沒走過這個過程,沒有以當事人之姿親身經歷,她不知道原來一個媽媽對一個女兒的影響這麼大。她太輕忽了,因為沒有人教她婚姻,沒有人教她同時在疲憊到自我快要瓦解的情況下,如何分一點神,去照顧自己,然後守護愛情,讓爸爸參與這一切。
那些對婚姻的預設立場,那些負面思考的多年精華,全來自媽媽。
換句話說,她沒準備好當媽媽,他也沒準備好當爸爸。他們沒準備好在當爸爸媽媽的時候,如何維繫關係,但各自的原生家庭預先準備好的陷阱,正悄悄地現形。
稍微拉回來談,當媽媽為了反擊爸爸,而跟孩子拉近了距離。這種關係看似親密,實則為綑綁,因為其中有許多負能量。
相對於愛,媽媽可能教導了孩子,如何討厭一個人,或者嚴重一點地說,如何恨一個人。
我們練習什麼,常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像是我們練習討厭、練習恨,我們就會聚焦在這個人的缺點,把它醜化、放大,然後投注許多負面情緒,把我們很多不順心、壓力挫折,都過於簡化地怪到某個人或某個點上…
當雙方都不斷進行這樣的練習,那這樣的雙方彼此連結,是因為彼此相愛,還是為了共同逃避或打擊一個敵人而相互取暖?
還有,這種練習很容易把方向對到正在關係中的對方身上,像是媽媽對孩子,或者孩子對媽媽,這是很自然的事。那麼,之所以稱為「綑綁」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其實雙方在關係中都不快樂,可是又不敢分離。
相反地,愛一個人,不是只需要勇氣,還需要練習。愛一個人就要面對失去的可能,要面對背叛,要面對彼此意見不同,要學著溝通,要試著表達善意…
所以當負能量在每個家庭成員身上流轉的時候,那些更是需要能量練習的,讓彼此關係和諧安詳的,也就漸漸失落了。
如果,媽媽對孩子示範的,是如何愛爸爸呢?是一個人即便不完美,我們都記得,最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欣賞對方的點是什麼?
我們陷入日常生活無止盡的重複中,極容易忘了感謝與肯定。那些時不時來拜訪我們的負面情緒,我們常常會忘記它們幫了我們什麼,而一股腦地怪罪到對方身上,等著對方來替我們處理。
愛一個人好難喔,可是,這麼難的功課不好好花時間,卻一直用討厭、用憤恨去消耗我們的能量。所以我們口中的愛,常常過於表淺,但我們的恨,卻是堅若磐石。
我們到底要教孩子什麼?我們又正在教自己什麼呢?
別忘了,我們可以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管是愛是恨,哪邊經過餵養,那邊就會日漸茁壯!
.
20190210愛自己寫作班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49282581803362/
蟄伏已久意思 在 [討論] 日本翅膀硬了,要掙脫美國束縛了 - PTT評價 的八卦
柯文哲和麻生太郎密會會中講到美國已經不是世界警察,各國都崛起了 ... 還是懂得蟄伏忍了這麼久,終於等到美中對抗(還是東昇西降),可以將美國的壓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