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懷舊掃街-舊戲院門口炭烤魷魚】
舊戲院門口個種即點即烤的炭烤魷魚
超平$2.5超軟熟爆餡花生糯米糍
可能係深水埗最好食既五嫂石磨腸粉
留言:「深水埗」,即刻拎深水埗推介掃街Map~
====記得剔「搶先看」=====
蔗汁 $13
燒魷魚 $20
戲院門口
地址: 元洲街85-95號G03
糯米糍(花生/豆沙) $10/4粒
燒餅(豆沙/蓮蓉/奶王/原味) $10/4粒
生隆餅家
地址: 深水埗北河街68號地下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日 07:00 - 20:00
蔥花蝦米腸 $20 + 肉(+$4)
五嫂石磨腸粉
地址: 深水埗北河街98號地下B3號舖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日 06:00 - 20:00
+本片只反映餐廳當日品質,價格及優惠+
==================
逢星期四晚上8點 *雅軒漫遊食盡香港18區*
【雅軒婚嫁女生二三事】fb.me/KinkibrideDaily
====鍾意食嘢記得剔「搶先看」=====
► 自由身演員、主持、Vlogger
【FB專頁】 http://fb.me/Kinkikblamngahi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gahin_kinki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c/KinkiKBLam
【Twitter】https://twitter.com/NgahinKinki
【TripAdviser】https://tripadv.sr/Kinkiblam
【WeiBo微博】雅軒香港吃貨
【大眾點評】雅軒_香港為食妹
【愛奇藝】雅軒kinki
【騰訊視頻】雅軒kinki香港吃貨
【bili bili】雅軒kinki
===============================
► 如果想Keep住睇雅軒嘅最新飲食資訊 ,記得剔「搶先看」,唔係就好易睇唔到雅軒嘅Post架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Pin Cheng J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品城記 #珠海 #蝦米糍 希望這種傳統小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週一到週五,天天在廣佛都市圈裡面打轉,一到週末,就想往周邊城市跑,找點新鮮的東西吃。今天,嘉升小分隊就來到了珠海斗門,要體驗當地一樣非常有特色的小吃——蝦米糍。這個東西,據說做法跟拉腸有點類似,不同的是,它有12層之多,每層疊在一起...
蝦米糍 在 Leung Ka Ki (梁嘉琪) Facebook 八卦
好想紀錄下呢餐好好味既點心餐😋
今日去家訪,呢位老友記退休前係點心師傅,佢專登零晨四點幾起身親手整咗十幾人份量既蝦米腸粉,粉果同花生糯米糍比我地一班義工,點心係鹹既,食落係甜在心既☺️陳伯伯,多謝你!
咁多位開心果,多謝你地既笑聲,希望你地玩得開心😉
#in義工團 IN義工團工
#好貼心既機構
#送比老友記D月餅係低糖架
蝦米糍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神農餐桌。以米之名08》
閒聊之間,談起「牛汶水」的諸多別名和軼事,陳家千拿著揉搓好的「粿粹糰」走進房裡,表示這批可以揉製客家鹹湯圓,他剛說完,我的腦中除了浮起肉塊、香菇、蝦米、蔥段、紅蔥頭、香菜、山茼蒿、白胡椒等,還有數個不同的湯圓別名,譬如南部的客家人稱湯圓為「圓粄」,北部的客家人稱為「粄圓」,又稱為「雪圓仔」或「惜圓」。
一個湯圓,各自表述,背後隱含的飲食文化肯定有趣。我暫時找不到「台灣湯圓」的探討研究,倒是知道高餐大飲食文化所王予妤寫過一篇《臺灣麻糬的發展歷程之探討》。麻糬和湯圓都是糯米的加工品,彼此相近相似,光看麻糬這些年來在台灣的名稱變化,就讓我讀來津津有味。原來麻糬一詞是近代話語,在日治到光復初年,大家的都稱為「豆薯」,因為當年的麻糬會包入綠豆或黃豆做成的豆餡,而在1953-1963年之間,報章雜誌將「麻糬」寫為「麻糍」,直到1963年之後的文章,才看到「麻粢」、「麻糍」、「麻糬」三種說法。
三款名稱共存多年,直到1993年聯合報的民意論壇中,黃開基先生和邱豐松先生兩人對於「麻糬」名稱有了辯論,黃開基先生認為「麻糬」應該改寫為「麻粢」,因為他認為只有次等米才會做為「麻糬」,「粢」字正是次等米的意涵,因此該產品應稱為麻粢。邱豐松先生則認為「粢」字並非指次等米,而是指黍、稷、稻、粱、麥、菰等六種穀物的總稱。另外「糍」的異體字是「餈」,意思是糕餅,依此類推,「麻糬」才是適合的名稱。若是以結果論,自從1993年之後,報章雜誌上便少有見到「麻粢」和「麻糍」的寫法,多數都以「麻糬」稱呼,然而一個民意論壇的影響有這麼大?倒是很令人玩味。
將看法稍稍整理,我發現自己對於糯米加工品需要再多些探詢,除了麻糬之外,糯米的用途頗大,譬如可用糯米詮釋人生:彌月的油飯、結婚的轎斗圓(現在宴席都叫花好月圓)、喪事的祭品或護身符(紅包袋裝36顆糯米、粗鹽、七片榕樹葉、三片艾草放)。或是用糯米當成日曆:過年的年粿、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生祭拜的麻糬、元宵的湯圓、三月的糯米春酒、端午的粽、七夕的甜粿、九月重陽的麻糬……。
進一步想,米類加工品可不僅僅於糯米。譬如此刻,陳家千提及對湯圓口感的觀點,他認為米製品中,若是要追求軟Q口感,採用百分百的圓糯米就對了,假使要讓口感略硬,就要考慮添加在來米,因此紅龜粿或艾草粿等,就是用「混米」的方式製作。
一邊聽著他的解說,一邊感受剛煮好的鹹湯圓,那記鬆又軟Q的黏口感,完全體會百分百糯米經過手工搓製的美好,然而當口舌之間感受黏性魅力時,我想起了麻糬,或者說我想起「麻粢」一詞,當時會用此字彙,是否有人意識到會產生黏性的食物,不僅僅於糯米,而是黍、稷、稻、粱、麥、菰等皆有可能性的品種?
因為,許多原住民朋友都是以杵搗小米做「麻糬」,至少我在蓋亞那就吃到很棒的小米「麻糬」!
(待續)
Ps.我一直想寫一些關於台灣民俗和米的關係,譬如蘇州就有相關民謠:「正月里,鬧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脚粽子箬葉包。六月六,大红西瓜顏色俏。七月七,巧果两翹。八月八。月餅小纸包。九月九。重陽糕。十月十,新米糰子新米糕。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里糖糖元寶。」那台灣呢?是否有此類歌謠?
蝦米糍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評價
#品城記 #珠海 #蝦米糍
希望這種傳統小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週一到週五,天天在廣佛都市圈裡面打轉,一到週末,就想往周邊城市跑,找點新鮮的東西吃。今天,嘉升小分隊就來到了珠海斗門,要體驗當地一樣非常有特色的小吃——蝦米糍。這個東西,據說做法跟拉腸有點類似,不同的是,它有12層之多,每層疊在一起,最上面的一層鋪滿蝦米和蔥,看起來很精緻,聞起來也很香,只不過製作就比較費時費力。所以,現在用傳統方法做蝦米糍的店子也是越來越少了,我們跑遍整個斗門,也就找到了3家!
米糍,顧名思義是用蝦米為主要佐料做成的。
斗門水網密布,到處是河湧港汊,盛產河蝦、基圍蝦、白蝦、羅氏沼蝦等。用繒捕捉,有時一夜可以捕捉七八斤。一斤生猛的基圍蝦可以曬二兩蝦乾,所以用蝦米做原料一點也不用犯愁。
蝦米不選一般的河蝦,要選大隻、生猛的基圍蝦(又叫沙蝦),灼熟、曬乾。曬時要選挑北風吹得猛,有陽光、風高物燥的日子。這樣的天時曬蝦,蝦米容易乾,曬出的蝦米特別清香。且基圍蝦比河蝦或其它蝦類肉質嫩滑、清甜、甘美。
豬肉用得不多,但也要選豬上肉,即豬脊背上的肉,那肉厚而瘦、瘦而脆,吃起來脆香而不膩牙。米粉呢,選料更講究。
挑選晚造優質的黃粘米,由米變成粉要用碓舂出來,不能用機器磨碎(說實在,那時也沒有機械磨粉,現在用機械磨出來粉做糍粑不及人工舂出來的米粉做糍粑口感好)。碓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槓,槓的一端裝有一塊圓形的石頭。舂米粉不能馬虎,要有耐性。一般由3個人來完成工序:兩人用腳連續用力踏另一端,石頭就連續起落,經過浸泡的黃粘米就慢慢粉碎而變成粉末;另一人坐在小木凳上,手拿佈滿密密小孔、名叫“籮鬥”的篩粉工具,一左一右地快速篩,篩出來的粉均勻細嫩。
除了主料與配料講究外,水也要講究。鄉下人一般選用山泉水。斗門有黃楊山,那裡有泉水,所以斗門很多地方飲用的是山泉水。
鄉下人尊重傳統,每到傳統的節日,譬如春節、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七月十四、中秋、九月九重陽等,家家都有糍粑慶節,那蝦米糍是少不了的。
現時在酒樓食肆做的腸粉,形狀與它有點相似,但色澤、味道、口感遠遠比不上它。偶爾,在市場個體的小攤檔上也見到有蝦米糍賣。不過,這蝦米糍的選料與用水方面不甚講究,所以,也變得名不符實,有其形也失其味。
店鋪信息:德威早餐
地址:斗門鎮牛湴塘排山村
電話:-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06:00-19:00
人均:-
口味7.4 環境7.4 服務7.4
店鋪信息:志榮美食店
地址:斗門區斗門鎮和風北街121號
電話:0756-5796628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06:00-14:00 17:00-20:00
人均:-
口味7.5 環境7.5 服務7.5
店鋪信息:胜蘭茶樓(總號店)
地址:大馬路21號
電話:0756-5799117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09:30-20:00
人均:76
口味7.3 環境7.3 服務7.3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這3分鐘原創視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