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會控制你。
「焦慮」和「無助」的感覺,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未來」的不安──根本什麼都還沒開始,卻莫名不安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可能會發生某些事情;並且會無意識地將這種情緒展現在生活中,比方說,出現緊張、罪惡感、憤怒、忌妒等「失控狀態」──而這一切,大多是自身的「心靈選擇」所造成的。
為了消除不安感,我們急迫地尋找能逃離、抵抗,甚至是操控焦慮的方法。當你越在意、執著,反而越容易陷入情緒困境的惡循環,不僅無法改善,還可能引發更大程度的焦慮感!
取自《走出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
*****************************
「心理學專家,也是本書作者的柯琳妮‧盧普科,曾經是多年的焦慮症患者;在長年與疾病抗戰的歷程中,她不斷地嘗試各種能解除焦慮的方法與機會。直到與《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簡稱ACIM)相遇後,她終於能夠緩解,並擺脫沉積多年的情緒壓力。」
這本書的誕生,可以說是作者試著跟焦慮相處的過程。然後,作者使用了某種思想體系,終於走向內在安穩,並且寫下了自己的心得。
各位偶爾聽我講外星話的朋友,在看完下面的摘文之後,不難發現:相似的概念在版面上討論過了,甚至部分用詞還相同!
這幾天跟一群年輕朋友談「我們所認知的『自我』,只是為了活在地球上的『工具』」,講完之後,我自己都啞然失笑了。對我來說很自然的事情,對大部分地球人來說,還是過於乖誕,下次還是講講地球人比較能接受的話好了!
只要不斷地問「我是誰?」這個問句便可以不斷帶著我們去檢視「自我」,那麼,作者所說的下面這段話,就可以體會!
「你不是你的恐懼、你的焦慮或你的擔憂。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情緒定義了你,但那是因為它們善於抓住並控制你的注意力。那就是這些情緒的目的。但害怕的你、憂慮的你、緊張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雖然你可能會覺得那些恐懼與焦慮都無比真實,可是我可以向你保證,真正的你比這些情緒還要棒多了。」
我跟版面上少數的朋友互動的時候,會講一些地球人不是那麼熟悉的話。有人告訴過我,他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像是,
「真正的你是愛,只是愛。你的本質其實存在於永恆的狀態中,這種狀態充滿創造力,能讓你感受到完整的快樂與平靜。」
各位朋友如果記得,我偶爾會用「高我」來描述這時候的「我」。當我們內在沉浸在愛中,我們就如同回到了家,那樣平靜喜悅!
但大部分人都喜歡這樣的狀態嗎?
其實不是,這種狀態不「刺激」,甚至從地球人的角度來看,會有點無聊。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想要進入這種狀態,類似一種逃避。
「我們覺得共同體、統一與無限的愛還不夠好,是因為我們想要體驗二重性,也就是『二元性』(duality)。二元性聽起來就像是專屬於我們的歡樂迪士尼樂園。」
大部分地球人更喜歡的,是在二元對立裡玩遊戲,充滿競爭、比較。雖有壓力,但也更有追逐的快感。
接下來,讓我們好好讀讀這本書的最前面的文字,這些文字足以帶著我們跟焦慮與無助保持距離。但如果讀了實在莫名其妙,不懂也可以,放在一邊就好,有時候時間到了,這些文字才能對應得到我們的經驗與體悟。
祝福您,能感受到我們存在本身的奇蹟!
*****************************
【文/ 柯琳妮‧盧普科】
靜下心來,把你是什麼以及神是什麼等想法都屏除在外;把所有你曾學習過有關於這個世界的概念都屏除在外;把你對於自己的想像屏除在外。(《奇蹟課程》W.pI.189.7:1)
我們的腦海中有許多錯誤的認知,這些錯誤的認知就像是擋在平靜心靈前的堅硬磚塊。我們會用錯誤的方式看世界,是因為這些方法讓我們不快樂;或許這麼說聽起來很矛盾,但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我們全都對害怕和痛苦上癮。然而,我們平時不會注意到這種癮頭;不過,這種癮頭正是使這個世界變得殘酷或可怕的源頭。
我們以為問題和敵人都在「外界」,也就是在這個世界中;但事實上,問題和敵人大多來自於「我們習慣用徒勞的觀點看待世界」。我們很難在沒有額外幫助的狀況下屏除這種觀點。
幸好,有一個很有效率的方法可以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就是透過你的內在療癒師。我所說的內在療癒師,也就是所謂的聖靈、你的更高心靈或者你的內在老師。你想要用什麼名字稱呼它都沒問題。我在提到超越這個世界型態的概念時,會用粗體表示。你的內在療癒師與你「並非分離」,也不存在於你之外,但它存在於恐懼之外。
我們的內在療癒師持有通往內在平靜的鑰匙,它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真正的快樂。它是我們內在那道微弱而寧靜的聲音,這個聲音總是會告訴我們:我們是被愛的、我們是安全的、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它不會分析或者批判我們:它能看見我們內在的光。
在你追悔過去或者擔憂未來的時候,你不會聽到這個聲音;只有活在當下時,你才會聽見內在療癒師對你說的話。與內在療癒師建立連結,會讓你感覺到深切的滿足與舒適。它會帶來純粹的喜樂,就像是回到家裡一樣。但是這種快樂的、受保護的童年感受,會輕易地被忙碌與擔憂等生活的干擾所掩蓋。不過,等到你學會如何與內在療癒師保持聯繫之後,你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奇蹟志工了。
《奇蹟課程》啟發了我,讓我想到了透過內在療癒師來緩解焦慮這個方法。《奇蹟課程》是一套獨一無二的靈性系統,能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透過全心全意研讀課程擺脫了我的內在地獄。
對我來說,克服長期焦慮的最大關鍵,是接受了課程中對於我們存在的最基本解讀。這個瘋狂世界對我來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我需要一個解釋。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萬物,因為過去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害怕極了。《奇蹟課程》顛覆了我的世界──接著,它用全新的方式,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每一個疑問。
***
我們的真正身分是誰?
你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你不是你的恐懼、你的焦慮或你的擔憂。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情緒定義了你,但那是因為它們善於抓住並控制你的注意力。那就是這些情緒的目的。但害怕的你、憂慮的你、緊張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雖然你可能會覺得那些恐懼與焦慮都無比真實,可是我可以向你保證,真正的你比這些情緒還要棒多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因為死亡與病痛而深受焦慮的糾纏,那麼我要在這裡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真正的你是愛,只是愛。你的本質其實存在於永恆的狀態中,這種狀態充滿創造力,能讓你感受到完整的快樂與平靜。你不會死;你不會生病;你會永存,就算你的身體倒下了,你還是能知道自己是誰。你過去可能已經聽過類似的話了,但我們將會一起體驗這些話語中的真相,因為這種體驗將會帶領你擺脫焦慮。
你已經忘記你曾是由永恆的愛所構成的存在了,因為現在的你,相信自己被困在一具身體中,被困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但事實上,你是純粹而充滿愛的心靈。這充滿愛的心靈獨立於小我人格之外,也獨立於你的大腦所製造的「思想」之外。
你的真實其實是抽象的,而非實質的。你不是你的身體。是的,你現在看起來的確「好像是」擁有一具身體,就像你擁有衣服一樣─但人人都知道他們的衣服並不是他們本身。衣服只是能夠提供溫暖與保護、或許還能表現人格特質的有用物品罷了。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想像什麼是「超越這具身體的存在」。我們多數時間其實都在沉睡,以至於忘記了我們存在於永恆之中,誤以為我們眼前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家。每當我讀到以下這段來自課程的句子時,我都會覺得受到安慰,這段句子協助我開始理解一個與眼前所及之處大相逕庭的世界:
安靜地坐下來,抬頭看看這個世界,告訴自己:「真正的世界不是這樣子。那裡沒有建築、沒有街道、沒有踽踽獨行的人。那裡沒有商店,不會有人想購買永遠買不完又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那裡沒有人造燈光,也沒有夜晚會降臨。那裡沒有天黑與天亮。那裡沒有失去。那裡沒有這些東西,只有光亮,永不止息的光亮。」(《奇蹟課程》T-13.VII.1:1-6)
所以,事實上我們處於完全的平靜之中。我們是永恆而共同的喜樂、平等的愛與被愛;我們正永不止息地發光。
你覺得永恆的幸福聽起來是件好事?或者你覺得聽起來像太空燕麥餐,既平淡又無聊?我能理解你可能會這麼想:「永恆的幸福聽起來很棒,但太過崇高了。面對現實吧!我現在可沒有感覺到任何平靜、快樂與愛。我只能感覺到我現在感冒了。」在我們用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獲得平靜前,要先探索心靈裡那道看似真實、悲觀且恐懼的聲音本質。在本書中,把這道聲音稱為小我(ego)。
***
掉入小我的兔子洞裡
掉落、掉落、掉落。墜落是不是永遠不會結束呢?
「不知道我已經向下墜落多少英哩了?」她大聲說。「我現在一定已經靠近地球的中心了……不知道我會不會直接穿越地球!要是我會從地球另一端出去,並且看到的人都是頭上腳下在走路,那一定有趣極了!」(《愛麗絲夢遊仙境》,路易斯.卡羅)
所謂小我,是指你的心靈相信自己是具有人格的一具身體,而非一種永恆的存在。這種信仰或想法會使你與神分離。小我會反轉我們的認知,因為小我的思想系統會表現出與神完全相反的特質。如果說神是永恆的生命,那麼小我相信的就是死亡。如果說神是無條件的愛,那麼小我就是精於批判的專家,只會把愛給予它認為值得的人。如果說神是徹底無害的存在,那麼小我就會喚起痛苦。如果說神只看得見真實,那麼小我就只看得見虛假。
你可能會覺得小我看似重要,但事實上它只是我們納入心靈的「渺小、瘋狂想法」(《奇蹟課程》T-27.VIII.6:2)。小我是恐懼的虛假之聲,使我們只能認識一小部分的自己。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經驗:在想到一個愚蠢的念頭後,無法將之拋開?就算你懷疑這個念頭大錯特錯,還是有可能會認真看待它很長一段時間。
舉例來說,我們家曾租過一棟房子,後面有一座地面泳池,裡面的水冰冷刺骨。我爸爸那時非常想要讓孩子游泳,因此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決定要用廚房的電熱爐一次燒四壺熱水,再把熱水通通倒進容量四萬加侖的泳池裡,替泳池加溫。
雖然我那時才十歲,但連我也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可是他對這個方法深信不疑。在把第一批熱水倒入泳池後,他又匆匆趕回去煮第二批熱水。經過數次失敗後,他才終於開始尋找別種能夠升高水溫的方法。他後來發現,其實在屋頂上加裝太陽能板,就可以加熱泳池的水了。
小我正是這種被我們認真看待的愚蠢想法。相信小我是使我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還沒有親眼目睹「相信小我」會導致不快樂之前,我們是不會願意放下小我的。
我在過去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種「存在的大問題」所困擾,在從小我之中尋求自由的途中,我開始針對這些問題尋求解答。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會將小我納入我的心靈中?答案是「特殊性」。
我們愛的本源不理解特殊性。在愛眼中,一切都同樣特殊。也就是說沒有人是特殊的──這個概念在地球上幾乎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在這裡,我們的特殊性幾乎等同於我們的生命。
當我們(神之子)靜靜待在愛的家中時,我們之中有些人決定自己想要取得決策權、想要變得更酷、變得與眾不同─比起單純地在神給予我們的完美中存在,我們當然會更希望能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愛是一體的,它只懂得一體,愛無法給予我們渴望至極的特殊性。
或許可以這麼說:身為孩子的我們,表現出來的「兩歲反抗期」會比較不一樣,我們覺得共同體、統一與無限的愛還不夠好,是因為我們想要體驗二重性,也就是「二元性」(duality)。二元性聽起來就像是專屬於我們的歡樂迪士尼樂園。
因此,為了能得到愛無法給予的特殊性,我們決定要背棄愛。我們背棄共同體中愛的本源,認為自己必定能找到、維持並加強我們的特殊性。我們緊抓著特殊性這個「渺小、瘋狂的想法」,極為認真地看待它,以至於最後我們迷失在其中,再也不記得我們曾和本源有過恆久而充滿愛的交流。我們沉迷於二元性與個體的夢境,但那場夢卻常是一場噩夢。我們犯的錯不是短暫的,而是長遠的,因為我們選擇持續夢見共同體的代替品。由於我們在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還不是有意識的個體,因此我們沒有這段記憶。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特殊性的渴望就是證據。
.
以上文字取自
走出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擺脫情緒失控困境,傾聽「內在療癒師」聲音,練習放手讓你更愛自己【隨書附《奇蹟課程練習筆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086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憶分為三部分也就是記住、保持和回憶。 「虛假記憶」主要關聯還是回憶,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人的記憶並不像錄相機那樣,把看到的事物都記錄下來存在一個空間之後等要回憶的時候在從記憶空間中尋找、提出、再播放。這並不是記憶實際的工作方式。事實上,記憶每次回憶的時候都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沒有一個錄影檔案,並不...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會控制你。
「焦慮」和「無助」的感覺,往往來自於我們對「未來」的不安──根本什麼都還沒開始,卻莫名不安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可能會發生某些事情;並且會無意識地將這種情緒展現在生活中,比方說,出現緊張、罪惡感、憤怒、忌妒等「失控狀態」──而這一切,大多是自身的「心靈選擇」所造成的。
為了消除不安感,我們急迫地尋找能逃離、抵抗,甚至是操控焦慮的方法。當你越在意、執著,反而越容易陷入情緒困境的惡循環,不僅無法改善,還可能引發更大程度的焦慮感!
取自《走出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
*****************************
「心理學專家,也是本書作者的柯琳妮‧盧普科,曾經是多年的焦慮症患者;在長年與疾病抗戰的歷程中,她不斷地嘗試各種能解除焦慮的方法與機會。直到與《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簡稱ACIM)相遇後,她終於能夠緩解,並擺脫沉積多年的情緒壓力。」
這本書的誕生,可以說是作者試著跟焦慮相處的過程。然後,作者使用了某種思想體系,終於走向內在安穩,並且寫下了自己的心得。
各位偶爾聽我講外星話的朋友,在看完下面的摘文之後,不難發現:相似的概念在版面上討論過了,甚至部分用詞還相同!
這幾天跟一群年輕朋友談「我們所認知的『自我』,只是為了活在地球上的『工具』」,講完之後,我自己都啞然失笑了。對我來說很自然的事情,對大部分地球人來說,還是過於乖誕,下次還是講講地球人比較能接受的話好了!
只要不斷地問「我是誰?」這個問句便可以不斷帶著我們去檢視「自我」,那麼,作者所說的下面這段話,就可以體會!
「你不是你的恐懼、你的焦慮或你的擔憂。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情緒定義了你,但那是因為它們善於抓住並控制你的注意力。那就是這些情緒的目的。但害怕的你、憂慮的你、緊張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雖然你可能會覺得那些恐懼與焦慮都無比真實,可是我可以向你保證,真正的你比這些情緒還要棒多了。」
我跟版面上少數的朋友互動的時候,會講一些地球人不是那麼熟悉的話。有人告訴過我,他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像是,
「真正的你是愛,只是愛。你的本質其實存在於永恆的狀態中,這種狀態充滿創造力,能讓你感受到完整的快樂與平靜。」
各位朋友如果記得,我偶爾會用「高我」來描述這時候的「我」。當我們內在沉浸在愛中,我們就如同回到了家,那樣平靜喜悅!
但大部分人都喜歡這樣的狀態嗎?
其實不是,這種狀態不「刺激」,甚至從地球人的角度來看,會有點無聊。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想要進入這種狀態,類似一種逃避。
「我們覺得共同體、統一與無限的愛還不夠好,是因為我們想要體驗二重性,也就是『二元性』(duality)。二元性聽起來就像是專屬於我們的歡樂迪士尼樂園。」
大部分地球人更喜歡的,是在二元對立裡玩遊戲,充滿競爭、比較。雖有壓力,但也更有追逐的快感。
接下來,讓我們好好讀讀這本書的最前面的文字,這些文字足以帶著我們跟焦慮與無助保持距離。但如果讀了實在莫名其妙,不懂也可以,放在一邊就好,有時候時間到了,這些文字才能對應得到我們的經驗與體悟。
祝福您,能感受到我們存在本身的奇蹟!
*****************************
【文/ 柯琳妮‧盧普科】
靜下心來,把你是什麼以及神是什麼等想法都屏除在外;把所有你曾學習過有關於這個世界的概念都屏除在外;把你對於自己的想像屏除在外。(《奇蹟課程》W.pI.189.7:1)
我們的腦海中有許多錯誤的認知,這些錯誤的認知就像是擋在平靜心靈前的堅硬磚塊。我們會用錯誤的方式看世界,是因為這些方法讓我們不快樂;或許這麼說聽起來很矛盾,但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我們全都對害怕和痛苦上癮。然而,我們平時不會注意到這種癮頭;不過,這種癮頭正是使這個世界變得殘酷或可怕的源頭。
我們以為問題和敵人都在「外界」,也就是在這個世界中;但事實上,問題和敵人大多來自於「我們習慣用徒勞的觀點看待世界」。我們很難在沒有額外幫助的狀況下屏除這種觀點。
幸好,有一個很有效率的方法可以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就是透過你的內在療癒師。我所說的內在療癒師,也就是所謂的聖靈、你的更高心靈或者你的內在老師。你想要用什麼名字稱呼它都沒問題。我在提到超越這個世界型態的概念時,會用粗體表示。你的內在療癒師與你「並非分離」,也不存在於你之外,但它存在於恐懼之外。
我們的內在療癒師持有通往內在平靜的鑰匙,它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真正的快樂。它是我們內在那道微弱而寧靜的聲音,這個聲音總是會告訴我們:我們是被愛的、我們是安全的、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它不會分析或者批判我們:它能看見我們內在的光。
在你追悔過去或者擔憂未來的時候,你不會聽到這個聲音;只有活在當下時,你才會聽見內在療癒師對你說的話。與內在療癒師建立連結,會讓你感覺到深切的滿足與舒適。它會帶來純粹的喜樂,就像是回到家裡一樣。但是這種快樂的、受保護的童年感受,會輕易地被忙碌與擔憂等生活的干擾所掩蓋。不過,等到你學會如何與內在療癒師保持聯繫之後,你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奇蹟志工了。
《奇蹟課程》啟發了我,讓我想到了透過內在療癒師來緩解焦慮這個方法。《奇蹟課程》是一套獨一無二的靈性系統,能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透過全心全意研讀課程擺脫了我的內在地獄。
對我來說,克服長期焦慮的最大關鍵,是接受了課程中對於我們存在的最基本解讀。這個瘋狂世界對我來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我需要一個解釋。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萬物,因為過去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害怕極了。《奇蹟課程》顛覆了我的世界──接著,它用全新的方式,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每一個疑問。
***
我們的真正身分是誰?
你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你不是你的恐懼、你的焦慮或你的擔憂。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情緒定義了你,但那是因為它們善於抓住並控制你的注意力。那就是這些情緒的目的。但害怕的你、憂慮的你、緊張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雖然你可能會覺得那些恐懼與焦慮都無比真實,可是我可以向你保證,真正的你比這些情緒還要棒多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因為死亡與病痛而深受焦慮的糾纏,那麼我要在這裡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真正的你是愛,只是愛。你的本質其實存在於永恆的狀態中,這種狀態充滿創造力,能讓你感受到完整的快樂與平靜。你不會死;你不會生病;你會永存,就算你的身體倒下了,你還是能知道自己是誰。你過去可能已經聽過類似的話了,但我們將會一起體驗這些話語中的真相,因為這種體驗將會帶領你擺脫焦慮。
你已經忘記你曾是由永恆的愛所構成的存在了,因為現在的你,相信自己被困在一具身體中,被困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但事實上,你是純粹而充滿愛的心靈。這充滿愛的心靈獨立於小我人格之外,也獨立於你的大腦所製造的「思想」之外。
你的真實其實是抽象的,而非實質的。你不是你的身體。是的,你現在看起來的確「好像是」擁有一具身體,就像你擁有衣服一樣─但人人都知道他們的衣服並不是他們本身。衣服只是能夠提供溫暖與保護、或許還能表現人格特質的有用物品罷了。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想像什麼是「超越這具身體的存在」。我們多數時間其實都在沉睡,以至於忘記了我們存在於永恆之中,誤以為我們眼前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家。每當我讀到以下這段來自課程的句子時,我都會覺得受到安慰,這段句子協助我開始理解一個與眼前所及之處大相逕庭的世界:
安靜地坐下來,抬頭看看這個世界,告訴自己:「真正的世界不是這樣子。那裡沒有建築、沒有街道、沒有踽踽獨行的人。那裡沒有商店,不會有人想購買永遠買不完又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那裡沒有人造燈光,也沒有夜晚會降臨。那裡沒有天黑與天亮。那裡沒有失去。那裡沒有這些東西,只有光亮,永不止息的光亮。」(《奇蹟課程》T-13.VII.1:1-6)
所以,事實上我們處於完全的平靜之中。我們是永恆而共同的喜樂、平等的愛與被愛;我們正永不止息地發光。
你覺得永恆的幸福聽起來是件好事?或者你覺得聽起來像太空燕麥餐,既平淡又無聊?我能理解你可能會這麼想:「永恆的幸福聽起來很棒,但太過崇高了。面對現實吧!我現在可沒有感覺到任何平靜、快樂與愛。我只能感覺到我現在感冒了。」在我們用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獲得平靜前,要先探索心靈裡那道看似真實、悲觀且恐懼的聲音本質。在本書中,把這道聲音稱為小我(ego)。
***
掉入小我的兔子洞裡
掉落、掉落、掉落。墜落是不是永遠不會結束呢?
「不知道我已經向下墜落多少英哩了?」她大聲說。「我現在一定已經靠近地球的中心了……不知道我會不會直接穿越地球!要是我會從地球另一端出去,並且看到的人都是頭上腳下在走路,那一定有趣極了!」(《愛麗絲夢遊仙境》,路易斯.卡羅)
所謂小我,是指你的心靈相信自己是具有人格的一具身體,而非一種永恆的存在。這種信仰或想法會使你與神分離。小我會反轉我們的認知,因為小我的思想系統會表現出與神完全相反的特質。如果說神是永恆的生命,那麼小我相信的就是死亡。如果說神是無條件的愛,那麼小我就是精於批判的專家,只會把愛給予它認為值得的人。如果說神是徹底無害的存在,那麼小我就會喚起痛苦。如果說神只看得見真實,那麼小我就只看得見虛假。
你可能會覺得小我看似重要,但事實上它只是我們納入心靈的「渺小、瘋狂想法」(《奇蹟課程》T-27.VIII.6:2)。小我是恐懼的虛假之聲,使我們只能認識一小部分的自己。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經驗:在想到一個愚蠢的念頭後,無法將之拋開?就算你懷疑這個念頭大錯特錯,還是有可能會認真看待它很長一段時間。
舉例來說,我們家曾租過一棟房子,後面有一座地面泳池,裡面的水冰冷刺骨。我爸爸那時非常想要讓孩子游泳,因此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決定要用廚房的電熱爐一次燒四壺熱水,再把熱水通通倒進容量四萬加侖的泳池裡,替泳池加溫。
雖然我那時才十歲,但連我也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可是他對這個方法深信不疑。在把第一批熱水倒入泳池後,他又匆匆趕回去煮第二批熱水。經過數次失敗後,他才終於開始尋找別種能夠升高水溫的方法。他後來發現,其實在屋頂上加裝太陽能板,就可以加熱泳池的水了。
小我正是這種被我們認真看待的愚蠢想法。相信小我是使我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還沒有親眼目睹「相信小我」會導致不快樂之前,我們是不會願意放下小我的。
我在過去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種「存在的大問題」所困擾,在從小我之中尋求自由的途中,我開始針對這些問題尋求解答。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會將小我納入我的心靈中?答案是「特殊性」。
我們愛的本源不理解特殊性。在愛眼中,一切都同樣特殊。也就是說沒有人是特殊的──這個概念在地球上幾乎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在這裡,我們的特殊性幾乎等同於我們的生命。
當我們(神之子)靜靜待在愛的家中時,我們之中有些人決定自己想要取得決策權、想要變得更酷、變得與眾不同─比起單純地在神給予我們的完美中存在,我們當然會更希望能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愛是一體的,它只懂得一體,愛無法給予我們渴望至極的特殊性。
或許可以這麼說:身為孩子的我們,表現出來的「兩歲反抗期」會比較不一樣,我們覺得共同體、統一與無限的愛還不夠好,是因為我們想要體驗二重性,也就是「二元性」(duality)。二元性聽起來就像是專屬於我們的歡樂迪士尼樂園。
因此,為了能得到愛無法給予的特殊性,我們決定要背棄愛。我們背棄共同體中愛的本源,認為自己必定能找到、維持並加強我們的特殊性。我們緊抓著特殊性這個「渺小、瘋狂的想法」,極為認真地看待它,以至於最後我們迷失在其中,再也不記得我們曾和本源有過恆久而充滿愛的交流。我們沉迷於二元性與個體的夢境,但那場夢卻常是一場噩夢。我們犯的錯不是短暫的,而是長遠的,因為我們選擇持續夢見共同體的代替品。由於我們在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還不是有意識的個體,因此我們沒有這段記憶。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特殊性的渴望就是證據。
.
以上文字取自
走出焦慮與無助的奇蹟課程:擺脫情緒失控困境,傾聽「內在療癒師」聲音,練習放手讓你更愛自己【隨書附《奇蹟課程練習筆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086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維思維 Facebook 八卦
【心理學心系列】
你也曾經看過這支影片?!記憶會這樣騙你!
我們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評價
記憶分為三部分也就是記住、保持和回憶。
「虛假記憶」主要關聯還是回憶,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人的記憶並不像錄相機那樣,把看到的事物都記錄下來存在一個空間之後等要回憶的時候在從記憶空間中尋找、提出、再播放。這並不是記憶實際的工作方式。事實上,記憶每次回憶的時候都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沒有一個錄影檔案,並不是雙機點開文件就有的錄像。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https://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1:01 記憶的形成
02:28 虛假記憶真實事件
07:45 曼德拉效應
08:28 影響記憶的因素
12:34 記憶植入實驗
14:49 我們真的有假記憶?
17:09 精選留言 + 記得分享喔!
--------------------------------------------
【想當YouTuber的按這裡】
▶️ 課程【內有介紹】 ‣‣ https://bit.ly/2Z0DLjb
(現在$200 OFF)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https://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https://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https://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https://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https://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https://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https://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https://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https://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https://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https://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https://bit.ly/3eswQE9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記憶會這樣騙你!我們的記憶有多不可靠?什麼是「虛假記憶 ... 的八卦

「 虛假記憶 」主要關聯還是回憶,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人的 記憶 並不像錄相機那樣,把看到的事物都記錄下來存在一個空間之後等 ... 【 心理學 】 | 維思維. ... <看更多>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你的記憶其實一點都不可靠#小知識分享- 心理板 - Dcard 的八卦
心理學 家Elizabeth Loftus專門研究「錯誤記憶」,透過不同實驗來驗證人們 ... 他們更為這個「假記憶」多加了很多片段,例如提到他那時很害怕、或當時 ... ... <看更多>
虛假記憶心理學 在 Re: [經驗] 不可思議的胎內記憶- 看板mar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https://goo.gl/Rv3hjF
作家:阿得老師
心理學經典實驗之8: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虛假記憶實驗
我們怎麼確定我們的記憶都是真的?自己的記憶會不會騙自己?記憶會不會刻意去騙別人
?
當佛洛伊德的記憶壓抑說法,幾乎已是大家的共識之時,當女孩長大後才憶起小時候被性
侵而聲淚俱下的控告爸爸,大家是何等的同情和憤慨之際!偏偏有人就是不相信這一切,
他要用實驗的反證,揭穿這一切關於記憶的虛假面和不可靠。
這個"反骨"的人物就是: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女士,他最有名的實驗就是:購物
中心迷路實驗。(請參見Youtube影片:False memories - Lost in a shopping mall)
1991年,Loftus找來24人參與實驗,實驗分為好幾個階段,首先實驗者為每人準備了一本
手冊,裡面包含了四則他們小時候經歷的事件,其中只有「在購物中心迷路」這件事是假
的,是實驗者設計的;其餘三件事則是透過其家人的協助,全都是真的。受試者必須一一
寫下他們是否記得,以及記得的內容。
結果24人中有7人寫出了記得此事(但後來的會談,有1人承認那是假的,於是就剩下6人
),以及迷路的相關細節,彷如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在接下來的階段,實驗者告知24位
受試者,之前的四則事件,有一件是假造的,請他們圈選出來,結果仍有5位堅信購物中
心迷路是真實的記憶!
當實驗到最後階段,實驗者告知24位受試者這個迷路記憶是捏造的,這些相信的人皆感到
震驚不已,而久久無法釋懷!
後續 Loftus仍作了不少相關的實驗,並逐一檢視過去有關「創傷記憶」相關研究的信度
,因為她認為這些對創傷記憶之存在言之鑿鑿的人,卻全提不出什麼確切的證據!進一步
,她也參與許多的法律訴訟案件,在控告與誣告間執行她認為必須釐清的事。
美國有一陣子頻頻爆發長大後的子女,多年後去指控父親當年的獸行,尤其是透過心理治
療師的治療而引發出的案例,特別讓Loftus反感。最經典翻案成功的案例是:(我懶得打
字,以下錄自洪蘭教授的文章)
大腦處理訊息有內隱(潛意識)和外顯(意識)的方式,並不代表心理分析師過去所謂的
壓抑的記憶是正確的。在法律上,有許多無辜的人被佛洛伊德派的心理分析師送進了監獄
,最有名的是1988年華盛頓州殷格朗(Paul Ingram)的案子,他被自己的親生女兒指控
亂倫、雞姦並且生食嬰兒。他女兒說他是魔鬼教的大法師,做出駭人聽聞的惡行,而殷格
朗並非普通的小老百姓,他是該州佘斯頓郡的副警長,也是當地共和黨分部的主席。當他
不承認這個罪行,說他從來沒有這個記憶時,心理分析師便說他壓抑了這個記憶,所以這
個記憶才沒有進入意識界,這種說法使他根本無法辯白,因為他說沒有,心理分析師便說
他壓抑,他說他沒有壓抑,心理治療師便說他記不得就是最好的證據,他把它壓抑下去了
,所以記不得。
這是一條惡性循環的死路,一旦被套上了這個催命索,就無法掙脫。而且分析師還告
訴他,只有承認,這個記憶才會自動回復,逼著他承認這個莫虛有的罪。這個案子最後是
靠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家奧夫希(Richard Ofshe)的幫忙才證明這一切都是虛構
的,是他的女兒受到心理分析師的暗示後想像出來的。我們現在知道記憶是一個重新建構
的歷程,謊話說100遍也會變成真話(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遠流出版的《記憶vs.創憶》)
。
阿得老師的筆記:
1.這個實驗看來是有明顯的倫理問題,因為為了實驗的目的,對受試者採取的說謊等方法
顯有不當。關於本實驗倫理爭議的探討,可參考:Lost in a Shopping Mall -- A Breac
h of Professional Ethics - Logical Fallacies and Ethical Breaches
2.記憶的確可以捏造,人的確會欺騙自己,尤其透過催眠或心理治療的暗示,真的會植入
假的記憶;但,記憶,也的確是人類很重要、很進化的功能,不應為了這些負面的效應,
就去擔心美好的回憶也是假的吧!
3.法律上的運用,我覺得是最了不起的事,這個部分 Loftus實務經驗豐富,且有出專書
,是我最佩服的了!
4.雖人有些人對 Loftus嗤之以鼻,甚至威脅、攻擊她,但 Loftus挑戰主流觀點的勇氣十
足,完全不為所動,因此而獲獎無數是實至名歸;她用細心和行動力去執行她認為心理學
家"入世"的使命,精神令人感佩!
5.精神分析學派或是神經生理專家,一直想要證明"創傷記憶"的存在,我個人認為是可能
的,也應該跟 Loftus的記憶建構概念不完全衝突才是,畢竟人類的記憶功能太複雜了,
不一定所有被引發出的創傷記憶都是假的,我們要正視的,是人類主動"偽裝"記憶才是可
怕的,才是多數的!
P.S.前面的照片是要告訴大家:很多人號稱曾被外星人綁架過,小說和電影(如:第四類
接觸)也喜歡以此主題來發揮,這其中真假莫辮,到底有多少人是得了「偽記憶症候群」
(False Memory Syndrome)?頗令人玩味。
FacebookGoogle+TweetPlurkPush 推薦
回應
自訂分類:心理學經典實驗
上一則:迌葀z學經典實驗之7: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老鼠樂園成癮實驗
下一則:迌葀z學經典實驗之9:肯德爾 (Eric Kandel)的海蝸牛實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鬼月的驚魂三夜救救正常人:精神醫學還可以相信嗎?看泰國廣告學創意唱片用看的也可
以很滿足:我的黑膠唱片封面的視覺饗宴讓「被討厭的勇氣」 從心裡阻斷霸凌吧!簡易
行動投影在教學上的運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6) :
16樓.?101-101-25
2012/09/22?10:53
101新生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有一名心理學家小時後被綁架之後被女傭給救回的故事,但真相是
女傭就是綁架他的人.....那心理學家直到成人後才發現真相(他一直覺得是女傭救了他,
歷歷在目)現在人常說「腦補」就有點像這篇題到的事
15樓.?100 10535
2011/12/05?11:38
心得
有時候,我會對某些事物感覺似曾相似,我會懷疑"在我記憶中,這到底是在哪裡出現的?
"但是,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到!有不美國電影名叫"全面啟動",內容敘述主角如何和其助
手再富二代的腦袋中建立一個概念,而對於自己的記憶,男主角對自己死去老婆的記憶,
總覺得虧欠於她,所已,每次行動時,他老婆總會成麻煩!雖然不是擾亂記憶,但我覺得
都是在頭腦建立一個不存在的事情,所以,我也要隨時小心我的記憶,避免被人偷改了還
不知道~~
14樓.?100-108-03
2011/11/22?06:20
心理學經典實驗之8: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虛假記憶實驗
? ? ? d貝薩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的文章中指出,內側顳葉以其豐富的特定細節記
憶使記憶更為鮮明生動,而這些附加的豐富細節將使人對記憶的真實性充滿自信。
? ? ? ēq測驗結果發現,對自己記憶充滿自信的測驗者的大腦底部額頂區活動持續增強
,而額頂區負責大腦的記憶概況,並不管記憶的細節部分。
? ? ? 朊以科學家證明虛假記憶是大腦中負責處理記憶的部分區域活動增強所致。
13樓.?100-108-42
2011/11/15?21:56
心理學實驗心得
虛假的記憶!!!這結果確實令人震驚,或許人們的創傷記憶某些是假的,一些不存在的記憶
被人們刻意的創造,有可能的刻意傷害他人,或欺騙自己真實記憶,這樣或許童年的記憶跟
本就不存在,更多自以為歷歷在目的記憶,也可能掩飾更多其實真實而痛苦的記憶,讓人們
自認為所有的記憶都是美好的!人們的偽裝記憶才真的是可怕,要如何分辨,也就得自己評
判、多方面思考了!
12樓.?10010723
2011/11/15?16:52
和一般人認為的差異頗大
台灣司法屢屢傳出恐龍法官輕判性侵未成年女童案件
但有些女童年齡太小無表達能力
說法反反覆覆
根據這個研究又有另外一個面向
到底說詞是真有其事?
或者是心理醫師引導想像出來的記憶?
仍有待心理學進一步的發展以區隔記憶真實與否
11樓.?100-11134
2011/11/15?16:43
心理學實驗心得
其實記憶是可以捏造的 有時候我們會把不愉快的記憶扭曲或直接抹滅
可見記憶是多麼脆弱 所以我們小時候所知的也可能是虛假的!!
10樓.?10010420
2011/11/15?13:02
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虛假記憶實驗
研究出結論:目擊者的證詞有時是不可信的 在事件發生之後錯誤資訊的接收,往
往會對目擊者在回憶事件時,造成可預期的改變。
所以通常在遇到壓力時 往往都會刺激到大腦 迫使人們的記憶受損 雖然有些記憶有時是
正確的 但是基於以上這個論證 發現到有某些細節是被遺忘拋棄的 結論就是人們有時所
認為是確切的記憶 並非都是真實的 因為或許會因為某些突發狀況而影響到大腦的記憶體
9樓.?100-11335
2011/11/14?23:06
心理學實驗心得
看完了這個實驗,我更可以確定人的記憶是可以憑空捏造的。
也許是創傷後不想回憶起,也許是單純想跟朋友或同學有個相同的經驗,
我們從小深信不疑的記憶中可能參雜著幾分虛假,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對我們所有的
記憶全盤否認,至少,在生命中的美好回憶我們不必擔心它是虛構的!
至於那些似是而非的記憶,我們應該秉持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去研究。
8樓.?100-11329
2011/11/14?20:06
心理學實驗心得
「人們往往會被自己虛假的記憶愚弄。一個人在錄象中看到另外一個人所做的動作,往往
會認為他自己也完成過這個動作。」
這則實驗令我有點震驚,原來人的記憶是如此的脆弱,很多確信並且堅持的記憶,其中也
可能夾雜著些許的虛假。在生活中亦是如此,許多事情明明覺得做過,實際卻不然;許多
事情明明沒有印象,實際卻存在。人的大腦、人的記憶,仍舊存在著許多的疑問等著我們
去探索去發覺。記憶並非100%的準確,仰賴的同時也得具備一定的判斷力以及實事求是的
精神
--
Sent from my Androi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4.18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vel/M.1443367377.A.B7B.html
※ 編輯: mimi8598 (49.214.181.53), 09/27/2015 23:24: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