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很多朋友推薦,而且還紛紛列出自己的最愛排序,我這幾天開始看 Netflix 的《愛 X 死 X 機器人》。看著看著,不禁在想,Netflix 到底想幹嘛?
先說明一下,《愛 X 死 X 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是一系列 #科幻 動畫,每一集長度不一,但都在 8-18 分鐘左右,若扣掉結尾,只看故事就更短了。
系列裡,每一集的主題也都不同,不過都是很標準的科幻短篇,製作團隊則都大有來頭,品質無可挑惕。
(可參考 4Gamers 這篇介紹:大人限定,Netflix《愛x死x機器人》很黃很暴力的重口味饗宴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38348/netflix-series-love-death-robots-review )
我很想跟大家討論故事,因為都非常有意思,不過我看到現在,感到最饒富興味的反而是這系列作品本身存在的目的。
我要做一個 #沒根據的猜測:我認為 Netflix 在加速找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在 Netflix 的「閉環」裡,要造出一部受歡迎的影視作品,能否再也不需要真人明星、不需要行銷、也不需要長期的 IP 養成跟大量成本?
先岔個題:「IP」跟「閉環」都是中國用語。在我的理解中,IP 已經不只是「智慧財產」的意思,而是指一個模糊且無所不包的、具有商業運作價值的故事;閉環則是指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能夠做到接近自體循環、越打越大,像是魚菜共生一樣。
從我對 Netflix 這家企業粗淺的理解來說,他們過去幾年大部分的開支都花在買內容、IP 跟製作原創內容上。豐富的片庫、獨家的話題性原創內容、精準的推送、俐落無廣告的介面體驗,在地化的行銷、適合現代人破碎化生活節奏等等優點,讓它的訂閱人數快速增長,觀看時間(佔用我們睡眠的時間)也持續延長。
而在 迪士尼影業 買下福斯,宣布成立自己的串流服務 Disney+ ,把龐大到驚人的片庫都加入進去之後,對決的態勢已經非常明朗。因此,Netflix 需要更多 IP、更多足以跟迪士尼(迪士尼公主 + 漫威 + 星際大戰 + 皮克斯 + 異形 + 阿凡達 + ..........)這麼誇張的對手抗衡的 IP。
(延伸閱讀:Disney 宣布與 Netflix 分手:正式揭開 OTT 戰場的新序幕
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45800)
從世界各國找優秀的團隊、買下具有延展性、跨文化口碑,但被低估的好 IP,復活曾經火紅的老舊 IP......這些 Netflix 都在做,儘管也時常交出不怎樣的作品,但不可諱言,打擊成功率越來越高。
(延伸閱讀:在地內容成為國際平台的搶手貨?從近期 8 部 Netflix 戲劇合作,看亞洲市場的佈局
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1101 )
對 Netflix 這個閉環來說,即使是普通的新作、或只符合小眾口味的、還是老到不行的過時作,都可以找到適合的觀眾,畢竟「數據在手,用戶我有」。
除了內容以外,花在其他項目的開支都可以隨著時間、科技的進步越來越低,或是讓單位成本降低。但是由於競爭對手多、不好惹(現在又加入 Apple TV +),內容卻會越來越貴,而且可能買不到手。
(延伸閱讀:蘋果正式宣佈串流影音服務 AppleTV+直球挑戰Netflix!導演史蒂芬史匹伯、JJ亞伯拉罕皆宣布全新作品
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3086 )
( 下戰帖?Netflix率先表態不與蘋果合作串流影音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2617/netflix-wont-collaborate-with-apple )
Netflix 除了繼續燒錢、發債融資、燒到對手受不了以外,當然得降低自己的開支,但要怎麼降呢?
當我看到 Netflix 近期產出大量中低成本科幻作品,像是娜塔莉波曼主演的《湮滅》、珊卓布拉克主演的《蒙上你的眼》、《碳變》、《怪奇物語》、《滅絕入侵》、《智慧囚屋》、《iBOY 奇機少年》、《ARQ 危機》、《少女救地球》、《默》、《末路》、《科洛弗悖論》、《愛有來世》、《迷霧》、《闇》、《黑鏡》....(以上列出我看過的),有的搭配好萊塢大明星、有的由中咖甚至無名咖挑大樑,我就在想,Netflix 是不是發現 Netflix 的科幻迷很多,而且我們在乎劇本腦洞大小程度,遠超過明星名氣大小程度?
而 Netflix 是否也發現,這些人(也就是包括我在內的科幻迷),並不迷信大 IP 或 大明星,而是特別 #愛嚐鮮,#不願錯過、#熱衷討論與推坑,而且只要被打中,就會卯起來口碑傳播?它是否發現,我們這群人特別適合成為傳播 Netflix 科幻福音的戰士?
在 Netflix 的閉環裡,每天打開 App 或瀏覽器,Netflix 就會把最新最好的科幻故事餵給我們這些貪得無厭的劇迷。也因此,嚐過甜頭的科幻迷可以幫 Netflix 省下很多行銷跟拉客預算。
而在觀看《愛 X 死 X 機器人》中幾部採取超擬真人動畫的作品--例如「索妮的優勢」、「天鷹座裂縫之外」、「變形者」、「幸運十三」等,我感覺這幾部作品已經逃出「恐怖谷效應」的引力,比過去同樣走超擬真人路線的失敗作如《Final Fantasy:夢境實錄》及《北極特快車》好多了。
( 關於「恐怖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RLYMtDVMU )
可能是動畫製作技術與精良程度提高,可能是科幻故事與這類型動畫的適配性本來就高,但總之,我真的感覺,這些故事不需要真人演員,由超仿真人的動畫演員來演,完全夠格、到位。
動畫跟真人電影的距離,在電影特效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已經快消失了。而我認為《愛 X 死 X 機器人》系列中的幾部作品,把這個距離縮到只有幾奈米。
那麼,當 Netflix 已經自帶流量、有破億付費會員、而且不需要明星、真人演員,更獲得科幻迷支持,幫它熱情招攬、傳福音。高昂的內容成本就有機會降低。
我自己想像了一下:如果《Star Trek》完全以超仿真人動畫來製作,我會不會買單?只要故事夠好,我絕對會!
如果《怪奇物語》外傳或前傳以超仿真人動畫來製作,我會不會買單?肯定會!
也就是說,如果任何原本需要真人的 IP,包括 Netflix 原創或是買來的 IP,開始用超仿真人的方式製作,只要能做到《愛 X 死 X 機器人》的程度,我沒有辦法拒絕(除了需要睡眠)。
當然,其實老早就有人討論過,這種超仿真的動畫會不會把真人演員取代掉。也有真人演員開始經營自己的超仿真授權,要讓自己在死了之後還能永續表演、永續賺錢。
我以前總覺得,那不太可能,就算有,也不會成為主流。因為要吸引人們進戲院、或是花時間看戲劇,還是要靠明星。動畫歸動畫、特效滿滿的超級英雄電影又是另一回事。
但是在科幻這個類型裡,在 Netflix 這種商業模式裡、在看過《愛 X 死 X 機器人》之後,我發現真人演員完全是可以放棄的,而且或許更好。
《魔戒》的咕嚕、《猩球崛起》的凱薩、《阿凡達》、《鋼鐵人》、《一級玩家》以及最近的《艾莉塔:戰鬥天使》,一步一步讓動畫角色可以在真人電影中成為主導。但我認為《愛 X 死 X 機器人》真的是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大家都說,Netflix 正在改變電影的定義,很多人不在乎,但也有像是史蒂芬史匹伯這樣的大人物,認為 Netflix 只適合競逐艾美獎,而不是奧斯卡。
然而當對的類型、商業模式、呈現技術,三者都到位時,我覺得 Netflix(以及其他的 OTT) 會消滅的不只是傳統的觀影體驗,不只是讓電視跟電影的界線消失,也將讓動畫跟真人電影的界線消失。
超擬真的 IG 網紅已經開始接業配,超擬真的新聞聯播主播也已經準備好當黨國喉舌。超擬真的過世明星也紛紛開起演唱會。而我想,在 Netflix 上,不用靠大 IP、不用靠明星、不用擔心沒人看的科幻作品,超擬真的演員,已經熱身完畢了。
#歡迎吐槽
#或是推薦給我Netflix上其他你覺得值得一看的
----
延伸閱讀:
不存在的 IT Girl 在網路爆紅!IG虛擬偶像 Miquela Sousa 擬真到嚇壞人
https://www.bella.tw/articles/celebrities/15655
首个AI合成新闻主播正式上岗!人工智能将取代真人?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354652
數字王國攜手三創打造虛擬鄧麗君音樂奇幻秀,透露技術難點
https://technews.tw/2017/04/07/digital-domain-and-syntrend-to-present-virtual-human-musical-of-teresa-teng/
NETFLIX:競爭對手並不是串流平台對手,而是遊戲《Fortnite》
https://news.xfastest.com/netflix/57989/netflix-says-its-competitors-is-fortnite-and-games-instead-of-other-streaming-platform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60的網紅I'M JO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正內容:AppleTV+可使用網頁版於PC等相關裝置使用,可使用裝置如下:https://www.apple.com/tw/apple-tv-app/devices/ 我是Joe,我們分享旅遊相關資訊、個人生活與蘋果相關科技及教學為主軸,喜歡旅行與科技的你希望能夠與我一同探索新知事,歡迎大家一...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小子投資筆記 Facebook 八卦
【2019年2月份收息股點評: 免費永遠最貴】
免費永遠最貴,這點筆者很同意,如迪士尼免費開放一天,相信不會有人喜歡,因為大量遊客湧至,免費入場者需要付出更昂貴時間成本等待遊樂設施,時間成本急升。
互聯網服務基本上都是免費的,網上充斥假新聞 (Fake News)、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愈來愈多人患上「新聞厭倦症」。網上海量的免費資源及節目,人們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分辨那些值得看。經濟學上,訂閱模式對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減低資訊成本 (Information cost),有助分辨有用資訊及節目。美國消費者心理學家凱特表示:「訂閱服務讓用戶能散發昂貴且個性的信號。」
近年,免費流量模式現在開始退潮,訂閱模式正在興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互聯網公司已經不再崇尚免費流量模式,而是逐步採取收費訂閱模式,做好服務、內容和產品,專注提供優質服務及資訊給願意付費的用戶,提升用戶體驗。簡單來說,訂閱模式的核心在於消費者擁有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擁有權」,企業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
網絡串流影片巨頭美國奈飛 (Neflix)便是很成功的例子,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奈飛訂戶總數達到1.37億,按每人每月平均訂費10美元計算,這些用戶帶來的年收入將達到約164億美元。這種訂閱模式下,奈飛關心的不再是能賣給用戶多少部節目或者用戶會看多少部節目? 奈飛可以製造自家優質節目,打造用戶想看的熱門劇集,從奈飛訂戶增長反映市場樂於接受這種模式。
少少分享,現附上2月份收息股點評!
1. 新創建 (0659)
股價: $16.66
每股派息: $0.75
股息率: 4.5%
新創建附屬公司Goshawk Aviation,去年向波音訂購20架737MAX系列全新飛機,股價短期難免有影響,但影響是十分有限; 筆者看好新創建業務具防守性,多年來派息穩定且收購富通保險,產生協同效應,有助提升估值。
2. 互太紡織 (01382)
股價: $7.24
每股派息: $0.505
股息率: 6.97%
事實上,恆指回升至接近29,000點,衰股仍然廢,大部份好股已很貴,好的收息股選擇不多,望讀者見諒。互太紡織雖然行業上沒有護城河,互太素來是高端的布業產銷龍頭,早已與眾多國際名牌和中國名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令銷售和盈利有一定保證。隨著互太紡織越南廠房逐步回升產能,銷售量增加,派息有回升的趨勢。截至2018年9月底止中期,互太紡織營業額34.03億元,按年上升13.1%,純利升30.1%至5.02億元,集團擬派末期息每股32仙,去年同期為26.5仙,比去年同期增長約20%。
3. 蘋果公司 (AAPL)
蘋果公司每月活躍用戶群達14億戶,當中 9 億為iPhone用戶,若能善加利用必能使更多人願意付費訂閱。 蘋果公司宣布將於美國時間3月25日早上10時舉行春季蘋果發佈會 ,外國媒體macworld就估計今次發佈會主要發表有關新聞及串流影音服務 ,蘋果公司將會推出兩項訂閱服務: (1) 影視內容訂閱服務,(2) 涉及新聞內容的訂閱服務。蘋果憑藉其高忠誠度的用戶群去拓展這兩項訂閱服務 ,能夠減少iphone銷售放緩的影響,提升蘋果服務的收入。
Apple News每月擁有超過8500萬名活躍用戶 ,保守估計,假設有 10%用戶付費訂閱收費內容,每月美金$10計算,蘋果公司一年能多10億美元收入,減去製作分成,一年能多 5-6億美元收入,收入金額初期不算多,但只要訂閱用戶有上升的憧憬,股價表現必然會造好。
Patreon 收費平台優先分享: https://www.patreon.com/kidsinvesthk
*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 投資涉及風險, 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投資意見。
================================================
【記得將 小子投資筆記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請即 Follow
👍🏻Facebook: https://bit.ly/2uK22uv
👍🏻Patreon 收費專欄: https://www.patreon.com/kidsinvesthk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八卦
WWDC 2019:生財器具才是最扎實的買賣
你說是不是。
之前有冰友問說,誰會買一支超過1千鎂的手機啊?我說,啊,網紅會。因為這群人可能是靠手機當創作工具賺錢的。手機對網紅們來說,定義是值得投資的「生財工具」。
當然,對普通「死老百姓」消費者來說,一支手機就是「一支手機」。
當一般消費者的追逐新品已經到了頂點,當每個人手上都有了一支手機,接下來還能幹嘛?當然就是「專業使用者」的發展與需求。不同階段的創作者,從專業創作者,到一般用手機創作的網紅,都可以找到需要的蘋果產品,而且致力成為「創作者工具中的精品」。這是我看到的主旋律。
今年WWDC,對我來說簡直是「生財器具大會」,因為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久違的老工具的身影,卻是帶著新面孔回到主舞台:像是令人懷念的工作站電腦,好多年沒有站上舞台的FCP,當然手機iOS13 也是重要的東西,因為裡頭也有重要的生財器具:攝影與修圖工具。
「創作者」是WWDC的要角
這一點,或許各位同道冰友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若論大會篇幅來說,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吧。
誰會不停追逐器材與規格?當然就是專業使用者(Pro Users)囉。當我看到久違了的工作站級桌機重出江湖,真是令人滿頭驚嘆號。這突然間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用G5工作站剪紀錄片的時光。加上看到已經好久沒有聽過的 Final Cut Pro 又重登舞台,流暢支援4K剪輯,主流剪輯軟體Adobe,Avid等後端擴充一應俱全,頂級規格真是讓我整個醒過來。
好好玩4K,是時候了。隨著影視產業硬體綁規格、規格綁內容,台灣雖然現在才剛剛完成HD,台灣去年才剛開始有了第一個「全4K電視台」狼谷電競,但其實,全球內容產業已經都在做4K了,不要說在Youtube,Netflix也都可以看到4K內容,甚至連「8K」都已經有了成熟的實驗品,只是等待適合的通路上架。
至於GarageBand,也不再是普通的「陽春作曲機」。音樂創作軟體Logic 更可以擴至1000個音軌,是影音創作者的生猛武器。搭配Final Cut Pro,那個十年前的專業音樂與電影創作者的精品感又回來了。
蘋果電腦再度回到十年前連結影視產業的老套路。個人看法,這是漂亮的一招,因為「消費機」畢竟只是高級玩具。當每個人手上都擁有超過一部手機,穿透率幾乎已經到達天花板;加上過去一年來,各種包裝精美的消費級電子產品(手機、筆電、平板)變不出新把戲,同時換機率下滑,電子大廠已經找不到讓粉絲們不斷掏錢的理由。我們心裡都有數,這事總會走到一個極限。
但誰會一直不斷升級換機呢?當然只有「生財器具」值得這樣做,因為那不叫「消費」,那是「投資」。我記得十年前,一組蘋果 G5工作站大約20萬左右,那是許多影視製作者的夢幻逸品。當大夥兒坐下來喝酒吃菜,大家開口閉口講的,都是「你用什麼機種」,「你配什麼套件」,「你剪什麼規格」。十年後的今天,我想這情況還是一樣的。影視產業,除了吃創意,最後比的還是軍火。
今年一組全新的蘋果工作站大約12000鎂,這包括桌機 5999鎂,一台可支援 6K Retina工作站螢幕將近5000鎂,以及周邊套件將近約1000鎂。總價折合約台幣38萬,可以說貴。但如果它的效能與配套服務,依舊能像十年前那樣達到「影視工作站等級的LV」,那帶來的爽度,就是「一點也不貴」。
試著想想,一組工作站電腦大約等於10支頂規iPhone的價錢。而它背後的價值,是一整個扎扎實實的內容製作產業圈。
「網紅世代」的影響力:這兩位是誰
今年WWDC找來兩位美妝KOL來介紹Memoji,似乎讓許多技術迷感到不解。「那兩個妹是誰啊?」「蘋果是瘋了嗎找來兩個什麼美妝網紅?」「蘋果淪落啊淪落~」許多美國的開發者聊天室裡面充滿一片問號問號。
但如果想清楚Memoji的來處,就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Memoji的創作方式,其實有多個部分很像是社群平台Snapchat的變體。當然,用蘋果創作的Memoji也可以在很多地方用到。這種有高度社群平台特徵的風口產品,當然就是屬於網紅世代的話語權。
Desi Perkins 和 Patrick Starr是兩位美國著名的美妝圈網紅。兩位也都是YouTuber。Starr擁有近440萬訂閱者。Perkins則擁有超過328萬名訂閱者。她們每一則影片都有數十萬的觀看次數。這類頂級網紅,當然也很匹配頂規iPhone這類精品軍火。
美妝網紅,也是最經常運用手機拍照打卡發IG的專業人士。理論上,他們正是iOS內建攝影、補光、修圖等功能最佳示範者。他們現在甚至可以更方便的用內建功能做影片剪輯。
擋人財路的個資大戰
今年從Facebook,Google到Apple,每一家都提到了「個資安全」。但我個人覺得Apple提出的方案最有擋人財路的效果,但可能會受到果粉的歡迎。
回顧整個使用者流程,個資流出的第一步就是必須在使用某服務時登入。姓名與email就是我們交出的第一批個資。當然,現在許多app或是各類平台,都會接受大家使用Facebook登入,因為與Facebook串接API的廠商,可以獲取到部分使用者登入時交出的個資,像是電郵。
Apple提出的是:如果你是以蘋果帳號登入(sign in with apple),過程中,它會自動隨機生成一組虛擬電郵帳號,使用者可以選擇使用什麼樣的隨機地址去登入該App,因為最終都會自動對應回正確蘋果帳號。
我可以想像,這個功能推出後,受害最深的恐怕就是使用串接社群平台 API 收集使用者資料的公司。但其實「收集資料」是行銷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就是所謂的「LEAD」(名單)。所以我估計,願意接受給蘋果登入(sign in with apple)的app或服務應該不多,因為這等於是收不到lead。在數位市場中,收集名單與每名單成本(CPL)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樣的話,如果拿不到名單,很多行銷公司就沒辦法向金主交帳,行銷工作就玩不下去了。
但這件事,不願意,就代表能拒絕嗎?恐怕不行喔。有同道冰友補充提醒說,Apple在6月3日的新聞稿(App Store Review Guidelines )指出說:上架的app,如果有使用第三方(如Facebook)登入之類的機制,就必須同時提供Apple登入功能。
(Sign In with Apple will be available for beta testing this summer. It will be required as an option for users in apps that support third-party sign-in when it i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ater this year.)
換句話說,除非是根本不打算在Apple App Store 上架,不做果粉生意,不然遇到Apple這招,也得低頭。
好吧。講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聽著江湖同業抱怨G5與FCP曾經被蘋果團隊放生的往事。那時候很多人傷心的陸續轉用其他的系統,像是Adobe Premier。至於我呢,反正也沒剪太多東西,於是繼續在這裡癡癡的用蘋果筆電的FCP剪影片,用GarageBand做些小音樂。所以說,啊我真是個果粉無誤。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I'M JOE Youtube 的評價
*更正內容:AppleTV+可使用網頁版於PC等相關裝置使用,可使用裝置如下:https://www.apple.com/tw/apple-tv-app/devices/
我是Joe,我們分享旅遊相關資訊、個人生活與蘋果相關科技及教學為主軸,喜歡旅行與科技的你希望能夠與我一同探索新知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與分享生活中的細節。
■【社群資訊】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angJo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oe.0512/
Twitter:https://ppt.cc/fOIxrx
Telegram (Joe Apple Service):https://t.me/joeapple
=============================================
■【使用設備】
拍攝機器:
Gopro Hero 7 Black
DJI Mavic Air
ZHIYUN Smooth-Q 穩定器
Apple iPhone11 Pro
Apple iPhone X
Apple iPhone 6 Plus
Sony Z3
電腦設計軟體:
Final Cut Pro
Motion
iMovie
=============================================
■【合作邀約】
Joe Studio 工作室
聯絡人:Joe
E-mail:yan85512@icloud.com
#AppleTV+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VnpDGIfiVc/hqdefault.jpg)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AppleTV+!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學生或買新機還免費送你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更正內容:AppleTV+可使用網頁版於PC等相關裝置使用,可使用裝置如下:https://www.apple.com/tw/apple-tv-app/devices/我是Joe,我們分享旅遊相關 ... ... <看更多>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串流影音平台大混戰,Disney、Apple、Amazon - Medium 的八卦
蘋果 發表會剛剛登場,執行長Tim Cook宣布推出五大服務,包括串流影音服務「Apple TV+」。蘋果將推出全新版的「Apple TV APP」及「Apple TV+」。 ... <看更多>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在 蘋果全新串流影音服務 - YouTube 的八卦
蘋果 做音樂服務的音質也太爛| 你不會每天喝拉圖堡!總有人需要簡單堪用平價的東西| Apple Music 保真音樂缺點一:有高解析的音樂類別很集中| 無損串流音質比較重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