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生活卻不能合作,那何必一起生活。
如果問我,我們為孩子示範的最重要的一項生活能力是什麼,我會說是與他人建立健全關係的能力。人生的幸褔,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品質。這可能比其他諸多因素都更能決定孩子成年後是否成功。
有時候人會因為生氣而中止合作,想用冷戰來教訓對方,迴避商量,不解決問題也不再溝通。夫妻之間最壞的情況就是睡覺還在賭氣。結果不只歧見沒解決,覺也睡不好。
取自《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這本書不只可以用在親子,面對伴侶、配偶、同事、朋友……,都可以拿來檢視一番。歡迎還沒收看直播的朋友,可以點開連結,並且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052620218474544/
這本書重視的幾個核心價值,可以縮寫為「TRICK」,分別為:
信任(Trust)、
尊重(Respect)、
獨立(Independence)、
合作(Collaboration)、
善良(Kindness)。
作者進一步解釋:
#信任:世界正面臨信任危機。家長心存恐懼,讓孩子也感到恐懼──不敢做自己、不敢冒險、不敢挺身對抗不公義。信任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我們若對自己做的決定有信心,就能夠信任孩子踏出重要且必要的每一步,慢慢培養自己的力量和獨立心。
#尊重:對孩子,我們所能表現的最基本的尊重,就是尊重他們的自主意志和個性。每個孩子各有天賦,同樣都是送給這世界的禮物,我們身為父母的責任,是去培養那項天賦,不論那是什麼。這跟告訴孩子要當怎樣的人、選擇怎樣的職業、人生該是什麼模樣恰恰相反:尊重,是在孩子辨認及追求自己的目標時,在一旁支持他們。
#獨立:有信任和尊重紮下的堅實基礎,才有獨立。很早就學會自制和責任感的孩子,未來有更充分的準備面對成年後的考驗,也有能力創新和跳脫框架思考。真正獨立的孩子有能力化解逆境、挫折和無聊這些人生無可避免的面相。即使周圍一團混亂,獨立的孩子仍會感覺到自己是能控制局面的。
#合作:合作的意思是能在家庭、學校或職場與人共事。對父母來說,代表要鼓勵孩子投入討論、參與決策,乃至於一同制定規則。在二十世紀,守規矩是最重要的技能,父母主宰全局。進入二十一世紀,唯命是從不再有用,我們不該再指揮孩子做事,而要徵詢他們的想法,與他們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善良:比起對待陌生人,我們對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少了善良和體貼,這一點很奇怪但卻是真的。父母愛孩子,但就因為與孩子太熟,常常也省略了基本的善意。而孩子也不盡然會效法榜樣,把善良當作待人處事該有的行為。真正的善良包含感恩和寬恕、為他人服務,以及關懷自身以外的世界。我們應該讓孩子看見,讓他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就是最令人感動、回饋也最大的一件事。
祝願您,也能思考屬於您個人的核心價值,並且能以行動展現自己的價值!
……………………………………………………………..
孩子人生幸不幸福,取決於人際關係
【文/ 艾絲特•沃西基】
如果問我,我們為孩子示範的最重要的一項生活能力是什麼,我會說是與他人建立健全關係的能力。人生的幸褔,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品質。這可能比其他諸多因素都更能決定孩子成年後是否成功。對很多人而言,意義最重大的是與配偶或伴侶的關係。但現今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長期伴侶關係,也不見得符合傳統家庭定義。你可能喪偶,可能是出於自願或環境所致的單親父母,相同概念依然適用於你。你的人際關係品質,包括與朋友、家族成員、同事及其他照顧者的關係,將會深深影響孩子往後的人際關係。孩子經由觀察你來學習社會如何運作、人與人如何相處、衝突如何解決。如果我們與人的關係冷淡刻薄,孩子也會承受苦果。和配偶、伴侶、同事朋友的關係積極正面,等於給了孩子最好的機會把人生過得充實快樂。
我很早就承認,長期經營伴侶關係不容易。結婚五十五年的人,誰都有過掙扎。我和史丹的婚姻至今仍是未完成品,我們每天依舊要為關係努力。以前撫養女兒,我們為信仰爭吵(史丹是天主教徒,我信猶太教)、為教養作風爭吵(史丹比較嚴格,我比較重合作),又因為史丹的工作,我們很多時間分隔兩地。但我們忠於彼此,目標一致,都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友愛的家。我們沒有完美的房子,但有一個溫馨的家,為女兒打造了還算舒適的生活。我們的婚姻也同樣不完美,但我們愛著對方、忠於對方。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年輕人要明白,好萊塢愛情故事只存在於電影裡。我們蒙騙自己,以為可以「從此你我不分」或「愛能克服萬難」。現實生活不是這樣。
婚姻的本質是妥協。這聽起來很基本,但值得再三強調。婚姻中的雙方都必須犧牲。婚姻是夥伴關係,不是競爭關係,不該計較得失,覺得「我雖然吵贏了買洗碗機,但他上個月花的錢比我多」。有時候其中一方付出的會比另一方多,或許明年又會反過來。不停計較,就會忘了本來的目標,也就是與對方在一起,創造一個相愛的環境養兒育女。
不過,婚姻也能讓生活過得無比滿足。史丹和我共享了五十多年的回憶:我們一起認識的人、去過的地方、一起犯的錯、曾經有過的荒誕想法。我們可以坐下來,一頁一頁重溫一百多本相簿,相片記錄了我們的一生。這種感覺與相伴五年、十年的伴侶不同,我們共同累積了這麼長的人生經驗。我們有年輕時的回憶,坐在史丹的偉士牌機車後座,或我們買的第一部車(福斯金龜車,小到我滑雪受傷膝蓋不能彎的時候,根本坐不進去),繞著柏克萊校園兜風。我們開車遊歐洲,史丹當駕駛,我當導航,雖然我找不出我們在哪裡(有幾次是史丹的錯,他開出地圖範圍了!)還有我們與女兒共同打造的家,看著她們各自長大,家族逐漸擴張,多了九個可愛的孫子。我還能對誰述說這一切? 還有誰能填補我記憶的漏洞? 沒有別人了。我很不喜歡去想,生命中沒有史丹會是什麼感覺。我們都會損失巨大。彼此都有一整段人生曲線會倒塌瓦解。
但有很多關係是會結束的。我看過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結束關係,我相信你也看過。根據我多年觀察各種關係,婚姻、友誼、親子關係如果少了基本的TRICK,沒有哪一種關係能健全運作。各種關係都有可能失去這些基礎價值,在配偶間特別明顯。夫妻離異不見得都是因為外遇這一枚大炸彈。偶爾的確是,但會發生外遇,往往也是因為TRICK不見了。關係生變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例如對共同目標看法不一、性需求不同、因為成長而漸行漸遠,但上述原因全都是少了這些基本價值所導致的結果。
#缺乏信任。你不再信任伴侶的那一刻,就是關係開始慢慢瓦解的一刻。但是請想一想,對方有讓你嫉妒或懷疑的理由嗎?如果沒有,請相信你們心中都在乎對方的幸福。相信你們當初的承諾。有疑慮就積極消除。要記住,破裂的信任依然能夠修補。
#缺乏尊重和愛。離婚的最大主因是缺乏尊重,一旦失去尊重,往往很難再找回來。尊重代表你珍惜且能欣賞對方。任何情況下,你都是對方的頭號支持者。你不會因為對方犯了一個錯誤就突然發飆。假如出了問題,第一時間要設法了解問題癥結,永遠要先假定不是對方的過失,別急著指責對方。也別妄下結論,要給對方解釋的機會。
#缺乏獨立和隱私。成年人即使結婚了也需要隱私。關於婚姻的一個謬論,就是認為凡事都得結伴。事實上,人人都需要獨立和喘息空間。總是綁在一起是束縛也是限制。我結婚超過半世紀,很早就意識到,我和史丹不必什麼事都一起做。我們可以各自和朋友出外用餐,甚至各自和朋友去旅行。很多人好奇這樣好嗎? 我覺得很好。我和丈夫當然還是很常在一起,但也有獨立行動的自由。我們也給彼此隱私,這不代表隱瞞重要的事,而是我們重視自主與自由。
#缺乏合作及溝通。婚姻關係若涵蓋教養,就需要極大的合作,尤其是事關如何照顧孩子。一起生活卻不能合作,那何必一起生活。有時候人會因為生氣而中止合作,想用冷戰來教訓對方,迴避商量,不解決問題也不再溝通。夫妻之間最壞的情況就是睡覺還在賭氣。結果不只歧見沒解決,覺也睡不好。很多人雖然明白,但仍不免違背準則。負面記憶累積多了又沒有獲得原諒,就成了關係結束的開端。溝通管道斷裂,誰也不想道歉或接受道歉。這也是不少友情或親子關係決裂的原因。不論年紀,原因都是一樣的。
#缺乏善意,做不到寬容。善意應該是關係中的日常習慣。微笑、幫忙提沉重的購物袋、出入時順手扶著門、烹調對方喜歡的菜色—這些都是基本禮貌,平凡卻重要,為什麼換作身邊最親近的人,我們卻常常忽略了? 我猜是因為生活日趨忙碌,但表現善意又花得了多少時間? 至於寬容,不能寬容別人,就無法建立人際關係。寬容代表謙虛,代表不計較。也代表把關係和家庭看得比瑣碎的歧見更重,甚至超越更大的爭論。追根究柢,什麼比較重要呢?
.
以上文字取自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博客來獨家版):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https://lihi1.com/pjatE/fb0801
天下讀者俱樂部
🌿艾絲特•沃西基接受《親子天下》獨家專訪紀要就濃縮在這篇
>> https://lihi1.com/jAfcp/fb0801
.
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5的網紅KK 我,走著、走著、走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窩巷弄,裝潢簡單低調、餐點選擇多樣化美味 (早午餐,義大利麵,燉飯,薄餅,鬆餅,酒精飲料,咖啡,花茶等) 全時段都可以點,下午茶鬆餅還有優惠組合 之前經過,就有注意到這間隱藏在巷弄的餐廳 雖然外觀沒有很起眼,是低調的裝潢 但因為生意很好!! 所以我有望內多看幾眼 而某天跟朋友聊天後,才知道原來是...
薄多義用餐時間限制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八卦
#疫情趨勢 #請大家戒慎恐懼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台灣還能過上日常生活,我們必須懷抱戒慎恐懼的心。
每天睡醒滑看新聞,末日感敲醒腦袋。美國一躍成為確診案例最多的國家,攀升曲線驚人地陡直;義大利與西班牙居於歐洲疫情「領導地位」;全世界確診人數截至今日(3月31日)已經超過78萬人。封城鎖國也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率先截斷餐飲業與旅遊業的命脈,人不來,錢就不來。
在台灣,我們還能出門喝咖啡、吃吃飯,三五好友聚餐喝酒,對於正在居家閉關的多國人民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平行世界。
其實我感到非常矛盾。
一方面,我身處的飲食行業就是鼓勵相聚與同享,美食與美酒聯繫起人、製造出體驗,我有許多朋友賴以為生,我作為「自媒體」也向來在驅動人們前往享受。餐飲業同時也是現金流吃緊的行業,今天賺的錢拿去投入明天的營業,業主其實沒有多少儲備與資產,在疫情已經開始打擊台灣餐飲業績的這當口,只要還有人願意消費,他們都會開門。
二方面,COVID-19是社交病,在欠缺特效藥與疫苗的情況下,唯有拉開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防護措施,才能減緩傳播,壓平傳染曲線。人與人不該相聚,這又與餐飲業的本質相衝突。
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餐飲業可能天翻地覆
重災現場美國,餐飲業哀鴻遍野,疫情最嚴峻的紐約州3月15日宣布關閉學校、餐廳與酒吧,在紐約市以「Momofuku」系列餐廳起家的名廚David Chang早於政府一步關閉旗下餐廳。
《紐約時報》以「David Chang不確定餐飲業能否熬過COVID-19」為題,刊出一篇David Chang的專訪,他在其中直指「若無政府干預,服務產業可能完全消失」,最壞的情況還沒到來,即便政府進行紓困,也很可能幫助不到最需要幫助的人。他認為目前的情況和2008金融海嘯年正好相反,當年政府要救「大到不能倒」的企業,2020年受災的卻是「非必需」的行業且不具政策影響力。「我非常擔心,最後活下來的餐廳都是連鎖大企業,而我們會喪失美國餐飲市場活潑有趣的多元組合。」
David Chang呼籲美國政府擴大紓困,並將紓困往餐飲產業鏈的上層移動,好比針對房東紓困,讓房東願意減免餐廳房租,以真正幫助到餐廳。下一步則可針對餐廳的應付帳款紓困,「這個產業有一種向下遞延(trickle-down)的效應,我們有供應商、農夫、物流業者,是一個龐大的、緊密交織的系統」,如果餐廳付不出帳款來,問題會很大。David Chang也希望政府能補助餐飲從業人員每月1,000美元或500美元的基本薪資,以及一定程度的健康保險。
一般人又能怎麼支持餐廳呢?「打電話給你的議員」,David Chang大聲疾呼,美國餐飲業極需眾人齊發聲;再來,請支持任何有提供外賣的餐廳,「短期的解決方案是盡可能向餐廳購買商品或服務。」
#各國紓困方案
就在David Chang的專訪刊出的同一天(3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法案—2兆美元,相當於美國政府年度預算的一半。
對於餐飲產業而言,失業員工可以領取的給付包括:在原有失業保險給付以外,還可領每週6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期間至少到七月底,這樣的金額等同全薪保障;年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者,還可領取1,200美元的一次性補助。針對小企業,該法案還有一3千5百億的低利率貸款,用來支付房租、貸款、水電或其他義務的部分可以豁免償還,不過以一間餐廳平均月薪資的2.5 倍為上限。
美國領取失業救濟的最新人數(3月26日)是破紀錄的328萬人,再不救就來不及了。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政府當務之急不是刺激消費,而是預防大規模失業潮。根據《聯合報》與《紐約時報》的報導,丹麥的振興經濟方案,就是在預防大規模失業潮,只要公司行號不裁員,丹麥政府願意支付所有員工75%至90%的薪水,為期三個月。針對營收減少的公司,丹麥政府也願意支付房租等成本。
此外,荷蘭與英國也有類似措施:荷蘭政府針對營收減少20%以上的企業,支付員工90%的薪資;英國政府也將補助雇主80%的薪資。
法國已宣布政府將提供3000億歐元的貸款擔保,同時釋出450億歐元的紓困基金,歐盟已於3月21日批准此方案。
日本方面,首相安倍晉三3月28日表示將推出史無前例的紓困計畫,總額將達1350億美元(約新台幣4.115兆元)之多,尚須十天才能草擬完成。等不及了,日本餐飲界已發起請願連署:「飲食店倒閉防止對策」,發起人是大阪米其林三星餐廳「Hajime」的創辦主廚米田肇、大阪米其林二星餐廳「柏屋」的主廚松尾英明、餐飲行銷公司株)Office musubi 的社長鈴木裕子,希望日本政府能補助餐廳房租與員工薪資。
#台版紓困夠力嗎
在台灣疫情相對穩定、經濟動能尚未喪失的情況下,經濟部端出的紓困方案,比起上述各國就客氣很多。
3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編定新台幣600億元用於紓困,其中20億元用於「辦理餐飲、零售、商圈、夜市、傳統市場的優惠措施」。
對於營收不斷失血的餐飲店家,這顯然杯水車薪。於是經濟部在上週末加開服務業座談會,《自由時報》於3月30日報導,經濟部將針對「服務業艱困企業」提出直接薪資補助:「方案將直接補助每月薪資最高5成,但上限2萬元,為期3個月;艱困企業定義為業績衰退達5成以上者,但前提是不得採『減班休息補助』方案、也不得減薪。目前初估整體經費將達百億元,預估至少有16、7萬人受惠;經費來源將在報行政院核定後統籌調配。」
夠了嗎?
飯店與旅行社的二大龍頭—晶華與雄獅—率先跳出來敲鑼打鼓。在《商業周刊》3月24日的報導中,潘思亮激動呼籲,除了防疫工作,政府對於經濟景氣也必須「超前部署」,不能讓消費信心的喪失傳染到其他產業,「4月一定要圍堵起來!」他將政府先前拿出的600億紓困金比喻為「感冒藥」,「你一個在加護病房插管的,感冒藥是沒有用的。」即便政府加碼100億,「如果從現在世界的這種紓困幫助方案,100億應該是用美元,不是(新)台幣。」
經濟部統計處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餐飲業營業額是584億元,相較1月大幅下跌16.97%,而2月還是疫情剛開始、最平靜的時期,3月的數據還沒出來,無庸置疑只會更糟。
台灣甚至還沒下達禁足令呢。
然而疫情仍在升高中,3月開始的一波境外移入大幅推升台灣確診案例數(3月31 日止為322例),雖然仍守住境外案例大於本土案例的防線,卻也有好幾例無法確認感染源的本土案例,零星的社區感染正在發生。
防疫措施是否會再升級?
評論家周奕成數度在臉書撰文,除了檢討政府目前的紓困措施規模太小、不見全貌,也呼籲政府「在防疫需要的時間點,全國非必要、非關鍵經濟活動暫停十四日。」政府同時準備巨量流動性,十四日一到,銀行對企業大量放貸,讓企業負債經營,恢復正常繳款繳稅,以保護經濟連帶。「關機重開,恢復流動。這就是大島方舟。」
#請保持社交距離
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兩難,答案很明顯了:為了不讓疫情擾亂生活、拖垮經濟,抑制傳染的有效手段就是隔開人與人,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拉開社交距離。一定時間內絕對衝擊各行各業,餐飲業首當其衝,但這必須仰賴政府紓困,餐廳業者當然能變通應對試圖自救,消費者也只能在符合防疫原則的前提下支持餐廳。
請大家一定要時時刻刻戒慎恐懼,如履薄冰。做好拉長戰線一年至一年半的心理準備(依照專家預估的疫苗研發時間)。如果我們想在這一年繼續度過平靜小日子,那就請真的把日子過小來,不要呼朋引伴,不要揪眾吃飯,不要增加移動風險。
衛福部已經表示擬對未保持社交距離者開罰,目前正在草擬指引並將輔導落實,指揮官陳時中也在31日的記者會上直接說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室外要保持1公尺,室內要1.5公尺,若沒辦法維持距離,要記得戴口罩。」
餐廳與客人必須一起遵守。
在酒精消毒與量體溫之外,餐廳應該採取進一步的防疫措施, 好比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俱樂部男孩沙龍 已經宣布:
#限制人數:來客數以4人為限。
#增加桌距:室內外不論陰晴天,都保持門片開通,空氣流動,而每桌間距,室內外,都盡量保持1公尺以上。
#縮減桌位數量
#減少室內外的總來客數
客人也要嚴以自律:
#注意身體狀況:身體不舒服就不要出門,更不要去餐廳吃飯。
#不要舉辦多人聚餐:在政府指引出來前,參考貓下去的措施,我也建議用餐4人為限。
#勤洗手:尤其要用手拿起任何食物前。
#戴口罩
防疫就是拚經濟,我們要一起守護這個平行世界,並期許自己能對外伸出援手。
--
2020.04.01 更新:
衛福部已發布 #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http://0rz.tw/JVEX9
薄多義用餐時間限制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八卦
#疫情趨勢 #餐廳的本質
今天台灣零確診,開心!但是開心一天就好,我們要繼續加油,不能鬆懈。
不是為了慶祝,但,今天又寫了一篇新文章。最近許多「餐廳末日論」出現,而我不認為餐廳會被取代,理由是,我們必須回到餐廳的本質。
——
餐飲業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打擊餐廳商家的此刻,行業中人心急如焚。
前二天,我才節錄並翻譯了美國名廚David Chang與Corey Lee的對談,二人十分看壞美國餐飲業的前景,直言後病毒時代的餐飲業將與我們目前已知的世界完全不同。David Chang認為外送廚房、雲端廚房將取代餐廳而大幅興起,美國餐飲業將回到90年代的無趣與寂寥;Corey Lee認為升級的衛生規定將顛覆專業廚房的運作,廚師們可能必須再一次學習如何在專業廚房烹飪。
丹麥名廚René Redzepi也看壞fine dining的未來。在與加拿大記者Marie-Claude Lortie的Instagram直播訪談中,René Redzepi認為疫情過後Noma將流失50%-75%的客人,因為人們將大幅減少旅行;他也認為吃一頓飯耗費四、五小時已經不合時宜,即便情況可能回到疫情發生前,也至少需要幾年。疫情過後餐廳重新開幕該呈現什麼樣貌?他與團隊已經在思考Noma 3.0。
當然,台灣和國外要分開看。台灣還沒有必要實施封城,餐廳還不必強制歇業或只限外賣外送,但是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已經頒布下來,餐廳必須拉開座位距離、控制來客數量,並且加強環境消毒、戴口罩、量體溫等措施;消費者出門用餐的意願下降,在家做飯、網購餐食的比例上升。謹慎防疫、保持警戒可謂台灣社會共識,無奈的是,對於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則不可避免。
國內飲食媒體《食力》針對COVID-19疫情做了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改成外帶」居次佔19.1%;其專題報導引用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的意見, 「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
疫情過後,不會「恢復正常」嗎?消費趨勢不會逆轉回去嗎?
餐廳不再被需要了嗎?
#回到餐廳的本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餐廳的本質,回溯餐廳誕生的緣由。
先說結論:餐廳不可能被取代。
告訴我答案的人,是知名社會學家Stephen Mennell,其經典名著《All Manners of Food》精闢分析社會與政治發展如何影響法國與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有關餐廳的誕生與廚師行業的興起深具啟發性。
雖然我已在自己的著作《Liz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中簡單整理了餐廳在法國誕生的歷史背景,《All Manners of Food》的論述更加醍醐灌頂。先簡單說,「餐廳」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開始萌芽後,進入十九世紀,法國才真正出現用餐的「公共領域」,正是這公共領域的誕生,形塑了我們如今所知的餐飲行業。
想像一下,在餐廳出現前,人們除了在家自炊,還能上哪去吃飯?Stephen Mennel舉了幾個例子:中世紀的「煮食店」(cookshop),人們可把肉交給這樣的店家烹煮,或購買店家煮好的熱食;「客棧」(inn),客棧供應什麼食物旅客就吃什麼;英國的「酒館」(tavern),大概是最接近現代餐廳的場所,在那邊可以吃喝也能社交。然而這又與法國的社會環境不同,在法國,貴族都是在家吃飯,雇用廚師在家宴客,出去拋頭露面與人攪和是紆尊降貴。
英國文學巨擘詹森博士(Samuel Johnson)在十八世紀一段關於「為何酒館在英國已經廣受歡迎」的敘述,透露了英法社會差異:
「沒有任何私人宅邸能如酒館那般讓人愉快作樂。私人宴會即便再美好、再盛大、再優雅、再希望讓人放鬆,也永遠會存在謹慎與焦慮。宅邸的主人焦慮地娛樂客人,客人焦慮地迎合主人;而沒有任何人,除了魯莽的狗兒,能夠自由地在別人的家裡頤指氣使,把別人家當自己家。相反地,在酒館,有一種遠離焦慮的自由。你永遠都被歡迎,你製造再多吵鬧、再多麻煩,只會回收更多更好的對待。……不,先生,從沒有任何一處人們發明的地方,比得上一間好酒館或好客棧能帶來的快樂。」
不覺得那段「免於焦慮」的敘述貼切極了?
#用餐的公共領域
那麼,餐廳在法國誕生的背景是這樣的:十八世紀末,同業公會(guild)被廢止,某種商家只能販售某些食物的限制被推翻,餐廳才能供應各種類型的菜色;法國大革命前,社會階級已開始崩解,已有貴族的家廚出來開餐廳; 巴黎的皇家宮殿周邊形成現代商店街,提供新興的商業場域。
革命後,政治新貴、布爾喬亞經常出入餐廳,上餐館成為一種時尚,廚師作為一種職業、烹飪作為一種技藝,也有了全新的舞台。除了討好一小群豪奢的雇主以外,廚師有了另一條功成名就的途徑:自己開餐廳,競爭更大一群走出家門用餐的客人。如同十九世紀的作曲家、作家、藝術家轉而仰賴大眾的欣賞維生,廚師也有了不特定的客人,一群出外用餐的大眾(dining public)。也就在此時,公共意見(public opinion)變得重要,一種本身不烹飪但很懂吃的意見領袖出現了,那就是美食家。
在這般新的社會秩序下,一間餐廳可以如何透過用餐大眾建立名聲?有三種方法:口耳相傳、美食媒體、意見領袖。從十九世紀到現在都是如此。
#用餐大眾將會消失?
於是,疫情爆發後,各種「餐廳末日論」的一大恐懼似乎都指向「用餐大眾」的消失。人們都回家吃自己了,不論字面上或比喻上的意義皆然,疫情嚴重的地方,政府強制人民居家隔離,疫情稍緩的地方,人民即便可以外出也消費信心不足。餐廳作為一種社交的公共場所,空空蕩蕩。(特別指封城狀態中的餐廳)
然而,我不認為用餐大眾會萎縮到永遠消失。現在許多專家預測的「趨勢」,再怎麼往回走,也不可能回到十八世紀以前雇用家廚的情境。我們再複習一下詹森博士說的那一段話,「沒有任何私人宅邸能如酒館那般讓人愉快作樂」,把酒館置換為餐廳,就是了。我們需要餐廳這樣的公共空間,我們回不去了。
試想一想,如果沒有餐廳,人們該去哪裡一起吃飯?你不會只想跟家人聚餐,也不會只想在家裡宴客,娛樂賓客是一種高耗能高成本的活動。你會希望去一個有約定成俗的程序與標準、有合理期待的地方,那就是餐廳。等級高一點的餐廳,甚至提供面面俱到的多重感官體驗,想想看你走進一間好餐廳時,觸目所及的美感,穿過耳膜的聲響,你與服務人員的對話,你與主廚的互動—品嚐其手藝,理解其心思。那都是外帶、外送無法取代的。我無法想像一個外帶、外送完全取代餐廳的世界,那是文化的倒退,心智的衰弱。
#疫情就是變數
許多人將本次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防疫有如打仗,確實,許多餐廳眼下只在乎活下去。外帶外送是求生存,募款、賣商品、賣餐券等等手段也是,我都樂意支持,也再次呼籲大家,只要能力所及請多多支持你喜愛的餐廳。當然,若要出門用餐,也必須遵守社交距離的規定,避免群聚,且繼續戴口罩、勤洗手。
於是我們該擔心的是,疫情會持續多久,只要疫苗、特效藥一天不研發出來,疫情就不會真正獲得控制。在這專家預測至少二年的期間內,餐飲業會被打擊到多慘?變化會有多大?是否離復原越來越遠?如果可以展望復原了,復原的時間需要多久?這對於下一代廚師會有什麼影響?這不能單單看台灣,還必須看國際,經濟的狀況與疫情的控制綁在一起,台灣即便目前防疫有成,也還是必須如履薄冰。
美國總統川普上個月被問及餐飲業慘況時,曾說這麼一句:餐廳將會復活,只是也許換上新業主。(Restaurants will make a comeback, just maybe with new owners.)隔天,美國政府宣布2兆美元的紓困方案。其實川普那句話,根本不用說出來,我們都知道那很有可能發生,而且非常悲傷。
薄多義用餐時間限制 在 KK 我,走著、走著、走著, Youtube 的評價
窩巷弄,裝潢簡單低調、餐點選擇多樣化美味
(早午餐,義大利麵,燉飯,薄餅,鬆餅,酒精飲料,咖啡,花茶等)
全時段都可以點,下午茶鬆餅還有優惠組合
之前經過,就有注意到這間隱藏在巷弄的餐廳
雖然外觀沒有很起眼,是低調的裝潢
但因為生意很好!! 所以我有望內多看幾眼
而某天跟朋友聊天後,才知道原來是他朋友開的店耶!
世界就是這麼小🌏就讓我想到六度分隔理論
"每個人只要透過六個人,就能認識全世界的每一個人"
然後~重點就是,為了感謝朋友的朋友招待我美味餐點
特此,我要寫篇我的味蕾食記來分享😋
雖然報我的名字KK 不會打折 哈哈
-
✅文章連結(內有菜單):
https://halokkvision.com/taipeifood-woxiangnong
-
📍 #窩巷弄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78巷1弄11號
(近🚇 #公館站 1號出口)
電話:02 2363 0313
營業時間:11:00-21:00
餐點:尖峰時段每人最低消為一份主餐 (不加收10%服務費),用餐時間120分鐘 (無客滿則無限制),請勿使用外食飲品,如用外食酌收每人NT$50
*窩巷弄也是 寵物友善餐廳,男孩請帶禮貌帶哦!
-
分類搜尋🔍 #kkvision台北美食
我們一起,走著、走著、走著吧😊
-
FB搜尋🔍【我,走著、走著、走著,】
https://www.facebook.com/halokkvision/
IG搜尋🔍【halokkvision】
https://www.instagram.com/halokkvisio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tzvHX8AF-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