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的問題】
我知道,和時代力量的諸多委員、黨公職比起來,我對於社會以及這個黨的貢獻是遠遠所不及,但,黨裡一直有些問題,也一直都存在,很久了,既然沒有人要撕破臉攤開來講,那就我來吧。
這些話,是我從2015年加入時代力量參與選戰,歡欣鼓舞進入國會到現在,一路以來目睹的黨內矛盾,寫出來,一來是我對黨還有最後的感情,二來是希望黨內所有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要處理,現在吃力不討好,或許還會掉票,但我認為如果這個黨還自詡理念型政黨的話,這是必須承擔的重量、必須跨越的關卡。
本文總共9632個字,總共分五個段落,覺得太長我下面會附上連結,可以直接選子題閱讀。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https://reurl.cc/7go91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https://reurl.cc/AQ818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https://reurl.cc/bLR6l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https://reurl.cc/Mad7W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https://reurl.cc/kR05K
-------------
以下全文
前言:
許多朋友曾在私下聊天時,半調侃半認真的問,「時代力量」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一般政黨都會以所要表彰的價值融入黨名,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社會民主黨、綠黨、建國黨,都可以很清晰地在自我取名中看見該黨的意識形態,那麼時代力量呢?時代力量四個字本身沒有與任何價值連結,你們的自我定錨究竟是?
殊不知,「時代力量」恰恰精準反映了這個黨的內涵,名實相副。
時代力量,就是在這個「時代(當下)」,有「力量(聲量)」的人,合起來組了一個黨,就叫做時代力量,這正是時代力量的生辰八字,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近來時代力量的路線問題再次受到外界激烈的質疑與批判,過去同樣的情形已發生數次,一次比一次激烈,日前我就已對黨公開呼籲過,時代力量過去四年動輒面臨是不是「小綠」、「與柯文哲合作」等質疑,就是因為時代力量沒有路線,即便有,本身也從未被明確定義與說明過,不要說外界,包含時代力量內部都常有人對路線提出疑問,但從未被解決,根本原因在於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與組織問題。
過去時代力量屢次流出內部分歧的消息,媒體常以「分裂」、「派系鬥爭」下標解讀,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時力內部從未有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鬥爭,頂多「不和」,這代表黨本身沒有堅硬的外部框架,主要成員間缺乏明確的共同利益約束,致使各方都不願花費撕破臉翻桌的成本在內部收攏意見。黨內部無法透過衝突解決問題,導致當核心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往往流於議而不決,甚至不議讓問題擱置,或索性各幹各的,多頭馬車。
外人或許覺得殊難想像,但這確實是時代力量一直以來的問題,或至少在勞基法二修,時代力量至凱道前抗議後,路線問題就成為黨內房間中的大象,無人觸碰,或是被認定無法解決,不知從何解決起,只能讓問題靜靜地躺在空氣中擱置,等待時間自然淘洗出結果。
這並不是黨中央同仁或黨主席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時代力量要面對的結構困境,時代力量黨中央從未有過凌駕幾位立法委員,特別是三位區域立委的權力,因此無法以中央決策強力主導黨的方向,就算真的想這樣做,恐怕也要面臨如何執行的問題。
檯面上主流政黨的權力結構,國民黨是早年接受俄羅斯共產國際扶植的政黨,黨組織完全繼承共產黨,也就是所謂權力集中的「列寧式政黨」,民進黨在成立時高度參考國民黨的組織架構,而時代力量的黨組織架構再同樣高度參考民進黨黨組織架構,三者殊途同歸。列寧式政黨或許聽來陌生,其實台灣人非常熟悉,因為幾乎每個人所認知的政黨樣貌,就是列寧式政黨,它的特色是類似政府或軍隊的科層化組織,由上而下,中央到地方一條鞭領導 ( Chain of command ),我們以為政黨就是長這樣,其實列寧式政黨是一種特殊模式,在世界上並非常態。
時代力量雖然引進若干網路參與的機制,但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封閉式政黨,在黨內部產生決策後由上而下,一層一層傳達,這在包括提名程序等各項黨務運作方面都可以很清楚看出來。對缺乏經驗的後進者而言,模仿既有制度是最快速也最低成本的方法,國民黨的全代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進黨的全代會、中執會、中常會;時代力量的黨代表大會、決策委員會,基本上是同一套運作邏輯,當指揮中心無法有效決策時,黨就會陷入癱瘓。
要能夠揮動軍旗、號令部隊,背後當然要有權力支撐,國民黨過去有槍桿子和黨產,無須多說。民進黨則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給予即是支配」,這分兩個層面,一是民進黨自黨外至今的多年發展中累積了穩固的群眾基礎,在地方公職選舉中,被黨提名即有相當高機率能夠當選,「民主進步黨」這個招牌就是黨紀約束力的來源;另一部分是能夠匯集社會公信與資源的頭人,透過自己的分配管道建立系統,頭人在系統內部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後來也發展出民進黨獨特的派系文化。
回到時代力量,時力黨中央的權力基礎呢?時力財務本身相當吃緊,候選人基本上都要自己想辦法募款打仗,而在社會支持方面,時代力量的政黨認同度大約都在10%上下,對於當選門檻和這個數字差不多的縣市議員來說,黨的招牌的確有相當的價值,因此必須尊重黨的決策,但對於當選門檻是過半的單一選區立法委員來說,狀況就不盡然相同,更何況是對2016年時力首戰告捷的三巨頭來說,更是如此。
當年號稱理念型的政黨,除了時代力量之外,還有其他小黨,例如社民黨與綠黨合作的綠社盟。時力與綠社盟在意識形態、政策方向上均差別不大,為何最後時代力量贏下三席區域立委,外加政黨票74萬票,斬獲兩席不分區立委,突破政黨補助款門檻,而綠社盟鎩羽而歸?除了社會的期待,當然也和洪林黃三人當年的社會光環與背景資源脫不了關係。
權力只向它的來源負責,對時代力量這樣原本沒有基礎的政黨來說,是因為有了黨,才有這三名立委;還是有了這三個人,才有後來的時代力量?這是一個很難釐清的問題,但也因此注定了黨組織無法凌駕開國功臣的命運。試想,如果今天黨強制要求區域立委某事而得不到配合,那麼黨有什麼後續手段嗎?黨能夠承擔得起損失這三位立法委員其中一位嗎?有任何一位黨主席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嗎?
這舉例雖然極端,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黨的癥結何在,決策參與機制可以擴大,但至今仍未突破這個權力結構的硬傷。與其說黨中央向外下達命令,不如說從進入國會開始,諸侯共治才是它的真實樣貌,顯智主席雖貴為黨主席,但在幾位委員之間權力不會超過民間的調解委員會。
時力雖有剛性政黨的制度設計,但從未備齊運作這套機制所需的權力集中,也不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內部鬥爭,來凝聚黨的路線以及釐清政治責任歸屬。沒有共同利益、也沒有更高的權力作為桶箍,一旦這三人無法互相退讓合作,也不試圖以強制手段逼迫對方妥協,那就注定黨陷入失能的分歧狀態,大家各走各的路,美其名為柔性政黨,其實黨不像黨,這幾年時力各種狀似精神分裂的內部邏輯矛盾,其根本源於此。
------------------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本文目的不在聚焦個人,而是釐清時力作為一個新生政黨,過去四年運作有哪些弊病,然而黃國昌這個名字之於時代力量,連結實在太強,談時代力量如果完全繞過國昌,也就失缺了一部分,因此這個段落必須談黃國昌和時代力量的關係。
*
國昌最近因私菸案,引爆台灣社會對時力定位的強烈質疑,我不認為這是他的刻意操作,今天換作藍營執政他依然會是戰神,廉能和行政墮落間的二元抗戰,本就是他一直來的主軸,但私菸案不是本文重點,這裡就不多談,國昌的路線後面會再提到。
國昌作為政治明星,一言一行最終仍會回到社會如何看待,但對時力來說,目前受到的強烈批判並不是國昌的問題,而是這個黨的問題。
國昌在非常早的時候,幾乎是甫進入國會不久就跟民進黨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關係很早就已經決裂,他也持續在言談中釋放對與「綠」合作的高度排斥,以一個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在執行層面我非常尊敬黃國昌,他是工作狂,對公共事務懷抱高昂鬥志,他的專業知識與揭弊能力不要說在時代力量,在整個立法院都是數一數二。
從黨的角度來說,國昌這幾年的工作成果更是時代力量聲量得以維持不墜的關鍵,他雖然一直自己走自己的路,但既然黨未曾明確定義黨的方向,那麼自然也沒有衝突問題,在工作上,他將他的工作發揮到淋漓盡致,何錯之有?
對黨內來說國昌最大的問題大概是他鮮少談及他對政治的遠程想像,使人無從捕捉他的藍圖,也無從跟隨或討論利弊,這或許是他的謹慎性格使然,然而綜觀他這幾年的路徑,國昌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實證主義者,他不常直接談論純政治的觀點,特別是卸下黨主席的職務毋需代表黨後更是如此,他只在持續的行動中實踐自己的路線,但我們仍可從他累積的行為中,包括他偶而使用的隻字片語,例如「藍綠不過半」等,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這個路線我在第五段會另外專門討論。
國昌的實證主義性格,也反映在他與黨內的溝通上,國昌不太和黨內同仁爭辯政治路線與對錯層次的問題,除了第一段提及的時代黨內衝突沒有檯面化之外,背後隱含的態度是「說那麼多沒有用,打出個成績再說」。時代力量的民選公職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無不戰戰競競、戮力奉公,但對「新政治」「素人參政」「各行各業來從政」來說,本就鮮有人能與中研院研究員出身、早在社會運動征戰多年的國昌的戰力旗鼓相當。
所以,時代力量的問題不在於國昌路線凌駕黨,而是黨在這幾年間並沒有在國昌路線之外另立出黨自己的路線,也沒有透過路線之爭來處理黨內蘊含的兩種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政治想像,致使國昌個人完全代表也詮釋了這個黨。
年輕的面孔、良好的形象可以得到選民一時的喜愛,但一個黨若要長期發展,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明確的路線來爭取選民長期的信任。試問,如果今天國昌離開了時代力量,那麼這個黨的招牌是什麼?還剩什麼?時力還能夠吸引、抓住諸多對新政治高度期待的中間選民嗎?
請各位同仁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時代力量的內部分歧,最大程度體現在對民進黨的態度上,我在第一段中已經說明過這是因為時力內部從未統合的緣故,政治上同陣營不同勢力各執己見時,就都去打,看結果誰的群眾多,這是簡單又實際的方法。但僅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個政治框架內時,如果連基本的大方向都各搞各的,那麼黨就會呈現高度精神分裂的詭異狀態,當前的2020大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時代力量在選舉中與民進黨的競合關係,不論是以時間軸橫切或縱切,都呈現高度的不一致,以橫切來說,目前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的提名,有選區明顯需要和民進黨合作,卻又有選區直接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和民進黨究竟是要合作還是不合作?
以縱向時間來看,更是無比矛盾,各位還記得2015年時代力量中和立委候選人胡博硯老師為何退黨退選嗎?不就是因為在專訪中說了「如果民進黨不協調,不排除不支持蔡英文」,引起輿論譁然後迅速被黨部切割,翌日自己退黨退選為時代力量切割止血?
當時是2015年5月底,如今已是2019年8月,時代力量至今仍對是否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曖昧不明,在當年蔡英文對國民黨有壓倒性優勢時,時力早早就內部定調支持蔡英文,2019面對韓國瑜與蔡英文,時力這樣高舉理念的政黨,竟遲遲無法在兩人間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無非是怕被扣上小綠的帽子,但不論如何對外說明,恐怕都很難不給人2016害怕得罪泛綠選民,2020害怕被執政包袱拖累的觀感。
再以新北市第一選區為例,同樣的選區、同樣的呂孫綾、同樣的時代力量,兩次卻有截然不同的策略,上次面對國民黨的資深立委吳育昇,代表時代力量出戰的馮光遠最後和呂孫綾整合,退出選舉。當時黨內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去勸馮老師,甚至因此被他怨懟,埋下日後退黨種子?難道不是因為怕選到底馮呂分票讓國民黨撿了便宜嗎?現在卻又主動再次走回這條路,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小綠」這兩個字的陰影是如此壟罩在眾多時力黨人心頭,但究竟什麼是小綠?怎樣才算是小綠?這樣的定義卻從沒有被談清楚過,似乎小綠是一個外界與媒體貼上的標籤,只要一但貼上就要使勁把它甩掉,這個黨是不是小綠竟處於被動狀態,小綠成了故事中的惡龍,人人都知道山谷的背後有條惡龍,卻從沒有人真正看過。
這樣的焦慮,來自於時代力量本身和民進黨的關係一直渾沌不明。時代力量成立之初的政黨定位非常單純,就是時代力量吸引中間、理念派選民,整合傳統綠營群眾的支持,來扳倒國民黨連霸選區。在國會裡民進黨加上時代力量區域與不分區的少數關鍵席次突破半數,促成立法院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這是2016的主軸。
但這樣的想像迅速在時力成功進入國會後破滅了,因為民進黨單獨取得了過半席次,時力戰略想定中的關鍵少數高地不存在,自此後黨內再無成功凝聚共識去定義時代力量的政黨定位,將詮釋權拱手交出,也就注定了在第九屆國會剩下的時間不斷面臨大綠小綠的困擾。
時代力量在這四年與民進黨關係惡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台灣的選制本身就對小黨極為不利,在時代力量成長為第二大黨之前,永遠在單一選區:總統、縣市首長、立委都必須面對是否支持民進黨和合作與否的問題,也就產生小綠陰影;而堅硬的執政邊界也使時力無法參與治理過程,無從分享執政紅利,白話講就是雖然時力本身也喊要和民進黨一起打倒國民黨,但民進黨做得好那選民自然集中支持民進黨,時力反而必須在民進黨的缺陷中證成自己的價值,制度本身的框架註定了時力與民進黨的衝突。
在國會內,當黨的戰略定位消失,就變成必須單純在戰術層次取勝來鞏固黨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沒有定位上的不同,只有誰比較優秀,「更左更獨」是為代表。因此除了國昌個人強力的揭弊表現之外,時力黨團自然走向激進化的道路,在各個重大議題上必須踩得比民進黨更前緣,使民進黨人抨擊時力不務實、加蔥等指控。兩黨難以合作,因為給民進黨比讚就是在掏空自己地基,這都是黨沒有處理路線問題的後遺症。
坦白說,在我的觀點,所謂大綠小綠事實上是史觀的問題,一個黨要建立長期穩固基礎,必須要在歷史中刻劃國家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中鑲嵌自己的價值,這樣黨才有核心,才有穩定的方向;對外而言,黨的核心論述必須要能夠回答選民三個問題:
1. 我們從哪裡來
2. 我們該往哪去
3.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這樣的論述給予了人在共同體中、以及台灣在世界地景中的定錨,才有渲染力跟說服力。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史觀和民進黨的台灣史觀便是兩黨的群眾來源,即便是黨內最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也無法違背這個框架。對時力來說,如果順著國民黨228屠殺台灣人、白色恐怖、黨外運動、民主制度成熟這條歷史軸線走,那最終必然導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終點;也就必然面對應該跟民進黨合作共抗國民黨的道德結論。
這是大綠小綠之爭真正的源頭,也是我認為時代力量目前應該和民進黨採取的戰略位置,但倘若時力真正想走出一條長久、穩固、與台灣土地相連的第三條路,那麼應該回頭在既有史料中重新爬梳,尋找並建立一條全新的歷史切入面,在這個軌跡之上闡釋台灣的發展。
我認為長遠來看,這是時力真正應該去發掘的路線,最近也跟一些黨內朋友討論了想來著手進行這個論述工作,可惜不論時間與我的能力皆太不足,未能在時力遭逢當前危機前將這個工作產出一點初步成果,力有未逮,非常、非常遺憾。
-----------------------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時代力量作為一個高舉價值和理念的政黨,且批判性如此之強,還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台獨政黨,理論上理當對柯文哲市長的種種親中言行作出反應,但很奇怪,時代力量遇到柯文哲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馬避而不談,要馬雙重標準輕聲細語,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舉例:今年三月韓國瑜市長訪香港中聯辦,時力在官方粉專以「主權零分」嚴詞批判,到了七月柯文哲訪問上海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會面,時力粉專的措辭就變成了「我們支持柯市長所謂的對等公開透明,更希望一旦對等公開透明不被中國接受時,柯市長能夠堅守立場,拿出態度。」一來一往之間,為何轉變如此之大?
事實上也不用答案,路人皆知當然是因為柯市長的支持者,所謂柯粉,與時代力量支持者高度重疊的關係,一旦抨擊柯文哲,便會引來柯粉憤怒的回擊,流失選票。
一個政黨,面對有風險的政治後果不可能完全迴避,就算如此久了也會被人看破手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要決策時就有個問題跑出來:誰來負政治責任?
我在第一段說過,時力內部本質上更接近諸侯共治的狀態,因此在2018的選舉採取分區負責的做法,也就是台北主委操盤台北選舉,新北主委操盤新北選舉,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說是時力裡的西伐利亞原則。
在去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台北市提名了包括我在內五位市議員候選人。當時在內部大家對於支持柯文哲與否各有判斷,林昶佐做為台北市主委因不欲強勢主導方向影響大家各自最後選舉結果,於是發表了兩篇文章談論柯文哲,希望從中拉開空間,後果並不成功,而候選人也於選舉末段各自表態,台北在柯文哲這一題於是沒有統一的立場。選舉過後,對黨來說,柯文哲問題就變成誰要來扛政治責任的問題。
許多人批評為何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國昌鮮少談及台北市政或柯文哲?一來是基於對上述原則的尊重,二來,站在國昌的角度,為何他要來為黨扛這個擔子?比起時粉跟柯粉,昌粉與柯粉更是高度重疊,這在各個政治網路社群都能明顯觀察出來這個趨勢。以去年來說,如果說時代力量支持者中有七成支持柯文哲,那麼至少八成支持黃國昌,而在支持者外,兩人的政治路線除了主權方面以外,也有許多重疊之處,例如柯的「藍綠一樣爛」與國昌的「藍綠不過半」。既然台北沒有處理這一題,那麼他何須耗損自己的政治能量來接這個燙手山芋?這是人之常情。
既然時代力量檯面上的政治明星都沒有為黨承擔這個站在理念上理當批判柯文哲的責任,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時代力量這個招牌的集體責任,所有人共同承擔。既然共同承擔,那麼似乎又好像沒有人需要承擔,且黨內凝聚共識成本如此之高,這個問題就被持續拖延到現在。
許多時代力量的成員對民進黨抱持高度敵意,認為時力與民進黨有選票競爭壓力,泛民進黨支持者又常在網路上嘲諷、攻擊時代力量,因此民進黨是時力的最主要競爭者,這一部分來自於上屆政黨票被民進黨招喚流失的陰影,一部分也是前線戰士在戰壕中的視野。
但我認為,柯文哲才是在政治上,時代力量當前的最大競爭者。
道理很簡單,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才會互相搶業績,而舒跑與可口可樂則否。這是經濟學替代品的概念,時力與柯就是互為替代品,所以柯文哲一直以來也對時力相當客氣,甚至將時力黨主席與時力切割,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現階段雙方駁火對彼此的政治發展都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以台灣社會來看,藍綠各自有其政治軌跡與社會基礎,國民黨以黨國意識形態、侍從分配體系和軍公教打造自己的群眾板塊,民進黨則以台灣主體意識、台灣本土社群、和農、勞工階級為基礎出發,但隨著時間發展和大環境變化,雙方都面臨越來越多群眾傳統網路接不住,例如被經濟成長遺落的小生意、大公司裡的社畜,一但你照顧不到這些人,也無法為他們發聲,人民自然會尋找新的政治代言人,這是第三勢力的群眾來源,這個群體我認為還在持續擴大中。
廣義上來看、時代力量、柯文哲、黃國昌、館長等人都是這個社群中的聲量品牌,彼此間擁有重疊但不完全相同的支持者。第三勢力群眾還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邊界,最大的共通點大概就是素樸的正義感與對傳統體制的不信任、被背棄感。
如同去年我在選舉中對柯的批判,我認為柯文哲市長利用他廉能、親民的形象,吸引了許多對新政治有期待的第三勢力支持者,卻因為自己的政治利益,屢屢用民粹的手段發起鬥爭,破壞民眾對社會體制的信任,甚至弱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邊界,倘若有朝一日柯徹底掌握了第三勢力群眾,勢必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不只是時代力量自身的存續,這個黨能否成為第三勢力裡的中流砥柱,建構出理性、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第三勢力道路,這是我對時代力量現下最深的期待,也是我之所以還留在這個黨的原因,可惜目前為止看來,選舉太近、理想太遠。
-----------------------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是時代力量在2016標榜的口號,也是這個黨最原始的目標:打倒國民黨。然而,在洪慈庸、林昶佐、黃國昌三人分別拉下楊瓊瓔、林郁方、李慶華後,四年過去,這個目標是失敗的,因為顯然國民黨並沒有被打倒,反而絕地大反攻。而究竟在進入國會後,具體要怎麼實踐打倒國民黨這個目標,政治上的進程如何規劃,黨也沒有藍圖來執行。
這是所有時代力量成員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到底『打倒國民黨』還是不是我們政治上第一優先的目標?」
是的話,怎麼做?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目前,黨內明顯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根本的差別就是時代力量與藍綠兩黨間的距離。一種,是認為時力應該與民進黨合作,共同對抗國民黨復辟;第二種,則是在藍綠兩黨間保持等距,就個案與政策監督批判。
這是時代力量真正的路線問題,長久以來被埋在檯面下、隱而不鬥的衝突。
不論是柯文哲的「藍綠一樣爛」,或是國昌在立法院拉出的「清廉 vs 弊端」都是一種在藍綠兩黨之間中立的形式。「藍綠一樣爛」,任何對台灣民主歷史以及政治現實稍有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句去脈絡帶風向,與事實違背的話。即便站在最嚴格檢視的立場,馬英九執政與蔡英文執政,何者實現比較多時代力量支持的價值與政策方向,難道我們分不出來?
而以監督對抗權貴結構,創造一個新的政治分野,這樣的路線,或許有機會能夠突破既有的藍綠板塊,讓時力繼續穩定成長,但這個路線本身是由不斷不斷的戰鬥串連起來的,無法預測事件,政治上也沒有明確的遠程方向。我認為,政黨的功能,終究還是要給支持者指引一個方向,告訴大家,我們究竟希望把這個國家開往什麼方向?更何況,以時代力量如此重視台灣獨立這四個字的政黨,主權議題、中國威脅,我們怎麼能夠不視為優先問題?
如果將視角拉出立法院、拉出台灣政府部門之外,拉出台北市、拉出台灣,我們會看到,中國正在殘忍的壓迫周邊民族的生存空間,上個禮拜,香港23個公部門發表聯合聲明,嚴詞批判港府,港人已經幾乎要走到了武裝抗暴的前線。我們能獨善其身嗎?台灣能置身事外嗎?
反紅媒,多少人在雨中走上街頭,不就是因為真切感受到這是正在發生的威脅?國民黨與共產黨勢力結合,加上韓國瑜捲起的民粹風暴,眼看就要對台灣民主構成最強烈的威脅,時代力量這時候難道還要猶豫嗎?還能不採取行動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Elie Wiesel 曾說:「我們必須選邊,中立只會幫助壓迫者,而從非受害人。」
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中立,就是選擇站在威權,在藍綠間中立,我認為同樣亦相去不遠。
赤裸地講,我至今仍打從心底相信「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以我所學習的台灣的歷史發展,以我這幾年在政治圈工作的所見所聞,我依然認為國民黨是阻礙台灣進步,邁向下一階段的最大障礙。
過去國民黨阻擋台灣民主化,民主化後阻擋轉型正義,阻擋各項社會改革,現在要阻擋台灣在美國幫助下真正脫離中國勢力影響,阻擋台灣建構成一個更成熟更穩固的自決共同體,國民黨永遠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危害台灣的那一端,這就是這個1949年來到台灣的殖民政權和台灣本土社會間永恆的衝突。
這樣的政黨,如果時代力量如果不能夠讓時力的支持者們明白:台灣必須先面對這些歷史的沉痾,花費更多時間解決檯面下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後,才有可能向真正公平、效率的社會更邁向一步,那麼這個黨,我認為有愧於諸多對時代力量推動台灣寄予厚望的人,也辜負了當年時代力量創黨的精神。
如果時代力量怯於小綠的心魔,怯於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說出來,怯於指出台灣應該要走的方向,那麼即便時代力量本身成長了,但國民黨執政完換民進黨,民進黨執政完再換國民黨讓它復活,這樣台灣社會會變得更好嗎?容我提醒大家,台灣打從有總統和國會直選以來,歷史上只有一次真正政黨輪替就是2016年,這是一個多麼艱難不容易才走到的下一階段,難道我們要讓它倒退,所有努力都變成白費嗎?
這不是什麼用大局綁架、或是某些人口中嘲諷的芒果乾吃太多,真實處境就是如此,大家知道台灣在世界上其實是相對富裕、安全、穩定的地方,那麼也應該要了解,這樣的狀態有多麼不容易,它需要這個社會付出力氣、付出汗水維護,即便過程發生一些問題,也不該因此中斷。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就是因為有國家的壁壘幫我們擋下中國的入侵,如果讓國民黨重新上台自毀長城,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勢力因此滲透進台灣。用積木堆起城堡要很久,推倒它只要一瞬間,時代力量在這個關頭還有模糊的空間嗎?
這不是時代力量哪個人,或是黨主席要獨自處理的問題,而是時代力量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
我在此向所有時代力量的夥伴沉重的提問:
時代力量到底有沒有勇氣說出:「對,我認為現階段民進黨繼續執政,時代力量作在野黨監督,這才是對台灣有幫助的。」?
時代力量能不能夠和民進黨合作,讓台灣歷史開向我們期待的方向?
自2015年入黨至今,儘管一路上諸多質疑,基於政黨倫理,此前從未公開批判,今天到了這一步,實非我所願。如果時代力量還是無法面對自身的矛盾,還在困於選票計算,迴避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那麼我對這個黨的期待、在這個黨的路,或許也走到了盡頭。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萬的網紅關韶文 關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還記得以前當記者的日子裡,就曾經訪問過職業棋士,一直很好奇他們的日常、他們的思路、他們的每一天,這次終於有機會讓我好好了解背後的辛苦。 - 從小開始下圍棋,訓練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專屬思路,透過一場場比賽和練習,去推敲自己的下一步、對手的下一步該怎麼走,也成了他們最重要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許多...
蔥的種子怎麼種 在 你好,我是製作人詹哥 Facebook 八卦
每週五,十點的會議, 雖近中午
對晚睡電視人而言,已是暮鼓晨鐘般的早課
透著窗子,隔棟的大樓牆壁,常讓我出了神
尤其長官們行儀般的唸著報表數字時
一塊塊磁磚都旋轉的像是催眠者的萬花筒
那是2002年
三十三歲的我正式加入有線頻道的廝殺競技場裡
中天電視則搬進原是時報週刊的大樓內
兩者都在適應著新環境,但血也還熱著
一結束例會
馬上進行新節目brainstorming
在做掛幾檔後,接下來的想法必須得成
白板上寫著之前討論的幾項案子
個個有信心,人人沒把握
氣氛有些膠著
“我覺得不用再管節目形態,應該先從主持人開始想”我說
慣例都是先把節目架構想出來
再找適當的主持人放進去
忽然來的意見有些突兀
與會人士被我從另一個時空抓出來,滿臉疑惑
“譬如誰呢?”偉忠哥問
“我覺得蔡康永可以”
其實我早就想好答案了
認識康永是在千禧年以前,但不熟
比較接近他的一次
是出書上廣播,被他訪問
很少主持人會把公關書閱讀這麼通透
何況是本沒啥營養的四格漫畫
他提問方式,認真且體貼
我總想到如沐春風這四個字
康永是個奇妙的綜合體
他既溫暖,思考的方式卻又帶著某種殘酷
但用著他慣有的禮貌提出
心裡最直白的話,一下子就全講開了
他是一個讓受訪者很安心的主人
那時在台北之音的小播音室
腦子便種下一棵種子
我和他一定能做些事
這樣的人到娛樂圈該多有趣
回到會議桌上
那是個美好的日子
沒人樂於流俗
蔡康永獲得一致同意
“要配一個女搭擋比較對吧”電視台長官希望的補充
“小s!!“我和偉忠哥不約而同說了這位奇女子
姊姊拍戲後,她便落單了
但青春正盛,主持方式太真又太令人驚艷
該是有她的位置
“他們配起來會不會有點怪”有人納悶著
不是覺得不好
而是沒有畫面..
是的,現在有著絕佳默契的兩人
當時真的很難想像
一個是剛從真情指數那群工商大老的鼻涕淚海裡游出文人
一個是才結束週末三寶fun騎鴕鳥生啃洋蔥的女明星
別說電視台長官有疑問
自己也覺得很冒險
連他們願不願意跟對方合作,我都沒把握
但第一次兩人碰面後
我就放心了
他們一見如故,毫無陌生感
兩人都不太正常
不正常的人總有個頻率可以溝通
碰沒幾次便決定,康熙要來了
因為組合實在非比尋常
節目名字還要加一個副標叫奇怪十點鐘
後來的故事就不再贅述了
農曆年前推出
春節幾天重播,很多家庭從特別節目轉到36台
放棄華麗的歌舞秀,選擇這個重播的奇怪談話節目
包括我的家人
看他們目不轉睛地大笑著
我曉得這仗贏了
或許很多人都是從那個春節假期認識了康熙
還把康熙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用康永與熙娣的觀點,看著娛樂圈的耀眼與荒謬
把這當作苦悶人生的一帖舒緩
陪自己度過那千萬的寂寞傷心與慌亂
台灣掀起了熱潮可以預期
大陸沒有電視台播放,竟也在網路播送下
讓成千上萬的觀眾成了鐵粉
自此康熙變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一個用兩千多個小時
上萬的明星素人拼貼而成的小笑臉
兩岸消長的情況下
康熙竟還能不被資本成就的節目輾過
成了少數對大陸觀眾還擁有話語權的節目
這個巨大的擔子與責任
在那間會議室裡參與康熙誕生的同事
沒人能料到
我跟康永說,別把這次再見當永遠
不如把它當成一個假期
一年260小時的訪問,連續12年實在太折磨
是該休息
但心不累了,就快回來
我們不但在記錄明星,也在記錄著歷史
因為這個貌似娛樂的小節目
或許更像一個時代的田野調查
當三百年後要研究整個華人圈某個世代的生活習慣
康熙來了怎不該被記上一筆
而這樣有趣的事
蔡康永怎麼能缺席?
不要有壓力,但請記得,真的很多人在等你
(本想附一張照片,竟找不到與兩個大牌的合照,本人是有多怕鏡頭...)
蔥的種子怎麼種 在 連俞涵 Facebook 八卦
/蜂狂
關於蜜蜂
我們對他的認識有多少呢
除了傳遞花粉和種子
協助植物繁衍
我們知道怎麼樣的生存環境
可以讓蜜蜂更安心生存嗎
又或者我們知道怎麼樣愛護環境
讓所有物種在這片土地上都可以和諧並永續生存
大家都聽說蜜蜂逐年消失減少
如果蜜蜂真的全部消失了
全球農作物將會減少1/3
人類的食物供應也會出現危機
關於農藥的使用
雖然會增加農作物產量
卻也會影響環境
和我們的土壤
這是必須從源頭改善的問題
若我們的生活不追求這麼急促的步調
我們願意更去思考我們的消費生活
願意支持無農藥的有機作物
即使他們看起來並不那麼完美
但卻是最新鮮無毒的狀態
農藥的殘留與對環境的影響
不能小覷
多希望我們能想遠一點
不為了眼前的一些快速的利益
而忽略了整個大環境
我爸媽從某年看見了新聞關於農藥對人體的影響
從此之後我家的蔬果甚至連蒜頭青蔥
都自己栽種
我可以吃到蔬菜本來的菜味
也可以非常安心的
用清水沖洗小黃瓜就直接啃
雖然搬下山之後
常常得外食或吃劇組便當
食物的選擇沒有辦法確認來源
讓我有時候很慌張
但只要有時間
我都會去找有機的店面
透過支持
和改變習慣
讓關注這部分議題
以及關注環境的人
擁有更多支持
我們的消費是在投我們想要的生活一票
更有意識的消費
會帶我們回歸更簡單自然純粹的生活
推薦這部蜜蜂的紀錄片給大家
希望從蜜蜂的生存環境和現況
看到我們整體大環境的狀態
並勇敢做出改變
讓農藥的需求被降低
回歸最有機的生活
不擔心眼前的緩慢
而是追求更好更永續的生活
-------------------------------------------------------------
看蜜蜂的資訊:《蜂狂2》
2017年10月20日 週五 晚間十點 公視主頻 首播
2017年10月21日 週六 上午七點半 公視主頻 播出
(MOD、網路直播同步播出)
2017年10月22日 週日 下午一點 公視3台 播出
公視網路直播頻道 https://goo.gl/0GpNkE
公視+ https://www.ptsplus.tv/
妝髮/ 李宸逸 Megan Lee Makeup&Styling
圖/ Peter.design 彼特先生
所在地/ 金瓜三號
蔥的種子怎麼種 在 關韶文 關關 Youtube 的評價
還記得以前當記者的日子裡,就曾經訪問過職業棋士,一直很好奇他們的日常、他們的思路、他們的每一天,這次終於有機會讓我好好了解背後的辛苦。
-
從小開始下圍棋,訓練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專屬思路,透過一場場比賽和練習,去推敲自己的下一步、對手的下一步該怎麼走,也成了他們最重要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許多圍棋比賽,光是下一顆棋有時就會思考好幾個小時,一場比賽更是有可能高達半天。
-
這次和俞俐均老師對談,讓我看見了「職業棋士」背後的辛苦,更深刻感受到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不同的意義。而這次第六屆健喬盃女子圍棋最強戰,即將由13位職業棋士(上屆冠亞軍為種子選手)和一位業餘選手(指名2019年女子圍棋公開賽冠軍林曉彤),並於8/6-8/21總共舉辦七場賽程,屆時也會於進行線上比賽直播和解說,值得期待!
-
【海峰棋院】https://www.facebook.com/haifongigo
#海峰棋院 #圍棋 #第6屆健喬盃女子圍棋最強戰
-
【職業訪談】台大醫學系醫師來了!「11年小兒科醫師」經驗談feat.馬克醫師
https://youtu.be/xn5m6UxjuYc
【護理師甘苦談】心酸公開!急診熱忱被消耗?小孩生了,媽媽卻走了... feat. apple
https://youtu.be/HAZq3JE1yTE
【職業訪談】護理師撞鬼!躺在病床上的阿伯,上一秒才幫忙按電梯!feat.APPLE
https://youtu.be/zFU-tMjk8-0
【餐廳打工輕鬆嗎?】7年牛排店「改善低收入戶」,這群人董仔洋蔥經驗談!
https://youtu.be/gYt26PRaQQ4
【報錯五月天新聞】主播「吃螺絲」尷尬畫面公開!整個場面莊雨潔Hold住
https://youtu.be/7UqaGptUcd0
【狗仔好當嗎】假病人偷拍?串通藝人假新聞?真實「業界秘辛」公開
https://youtu.be/bOpkIFbjLbU
【職業訪談】如何考上空少?「22歲年薪破百萬」澳門航空面試過程公開!feat.Daniel
https://youtu.be/hfRus0nT6yw
【職業訪談】便利商店甘苦談!泡咖啡、弄傳真還要喊「關東煮2件8折」
https://youtu.be/bJK8ngzBG4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關韶文
#我喜歡大笑和唱歌
-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分享生活、吃喝玩樂、美妝保養、減肥瘦身、聰明消費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YouTube ‣ https://goo.gl/zidPWR
合作邀約Mail ‣ ethankuankuan@gmail.com
蔥的種子怎麼種 在 Goomusic Youtube 的評價
Director:Wy Chan (yamanyamo)
Co-director : Mo Chan (yamanyamo)
Art Direction : Wy (yamanyamo)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Francis Chen
Styling : Larn (yamanyamo)
Animator : Hayden (yamanyamo)
Hair : Karman Wong (Hair Culture)
Makeup : Hubei Har (L'atelier d'Arris)
某個晚上,你是否有試過躺在床上看著天花,心像被掏空卻又不知道自己在難過什麼?是否明明覺得自己應該滿足卻又幸福不起來?日復日過著缺憾式的生活,身邊沒缺什麼,但總是覺得若有所失,在消磨中看不到盡頭,又找不到出口。這樣的日子到底還要過多久? 如何讓明天到來也不會為昨天而懊惱後悔,如何為面目模糊的自己找回最當初對未來的憧憬?
對於生命,誰也沒有答案。我們會在尋找的過程中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甚至有一些人,會選擇中途退出,對生活妥協。但,日子一天未完結,我們大概尚有選擇。也許,某一天,當我們決定把侵蝕我們的面具撕下,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就會重新出現。
何韻詩2012年全新力作,一曲「無臉人」為萬千大眾寫實,音樂才子吳青峰操刀作詞,即使你我今天無目無念,明天也可與自身相見。在這個末世之時,讓我們真正存在,而非麻木過活。
無臉人
曲:kiri tse@goomusic
詞:吳青峰
編:青山大樂隊
監:青山大樂隊+hocc@goomusic
每天我戴好面具,
不需要有自己的長相,自己的表情。
在瑣事中忙碌不已,人群裡盲目前進,
這是生活還是夢境?
每晚我看著自己,
那個自己都不認得的自己。
五官早已模糊不清,
就像是,誰都可以,隨時就把我代替。
這樣我是存在著?
還是我只不過是活著?
我們像是無臉人,
一成不變地,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思考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其中一個。
但當我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隱隱痛著。
每當我看著新聞,
不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選擇。
偉大的事、悲慘的事,每天不都會發生?
當笑話看比較快樂。
每當我看著自己,
那個自己都不認得的自己。
那會不會我的生命,
就像是,今天結束,就被遺忘的標題?
這樣我是存在著?
還是我只不過是活著?
我們像是無臉人,
一成不變地,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思考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其中一個。
但當我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隱隱痛著。
不能再沉默,讓種子在果實裡漸漸冰封;
不能再沉沒,看著自己在水中,卻放棄了一動也不動。
昨天已經死去,後悔都是浪費;
明天還在繼續,改變都是機會。
這麼說吧:事情還沒到最後...最後...最後...最後......
我們不是無臉人,
誰也都必須,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懷疑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獨一無二。
到時候,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重新亮著?
兩年,七百多個日子,大家都還好嗎? 過得怎麼樣? 有沒有想起「無名」的勇氣和初衷? 抬頭時會看見專屬於你的一片「青空」嗎? 或會因為聽到「青蔥」而想起童年的夢想?
時間沒有白過,一路以來我們都走過許多,在跌跌撞撞之間也曾失意迷惑,明天彷彿很近卻又有點模糊不清;到底「存在」與「活著」的界線是什麼? 如果,如果我們都相信活著的意義在於其過程,那麼必然的陰晴月缺並沒有阻礙什麼,讓信念編織成翅膀拍翼千里,讓飛行的過程變成群體的精采旅程。
當下的何韻詩再度回航,經歷種種磨練後,帶著不變的赤誠與堅持,相隔兩載重新出發;以更堅定的理念,更火熱的鬥志,用音樂燃點人們漸漸被生活掩蓋了的初衷。如果「無名.詩」是一個樂觀鬥士對生命的個人吶喊,那麼這次,她將會牽著大家的手,走進現實世界裡,探索社會裡最基本的一個重心,人們。
在音樂上,hocc為這個於國語樂壇的第二章定下目標,力圖突破自己,與在香港合作多年的「青山大樂隊」再次合體,集合頂級音樂團隊打造一個新的面貌。一直相信愛與大同的她,找來了對生命有同樣執著的台灣創作人吳青峰,為全部歌曲加上文字;集合力量,用坦誠去譜寫真實,用熱血去感染你我。
蔥的種子怎麼種 在 Goomusic Youtube 的評價
某個晚上,你是否有試過躺在床上看著天花,心像被掏空卻又不知道自己在難過什麼?是否明明覺得自己應該滿足卻又幸福不起來?日復日過著缺憾式的生活,身邊沒缺什麼,但總是覺得若有所失,在消磨中看不到盡頭,又找不到出口。這樣的日子到底還要過多久? 如何讓明天到來也不會為昨天而懊惱後悔,如何為面目模糊的自己找回最當初對未來的憧憬?
對於生命,誰也沒有答案。我們會在尋找的過程中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甚至有一些人,會選擇中途退出,對生活妥協。但,日子一天未完結,我們大概尚有選擇。也許,某一天,當我們決定把侵蝕我們的面具撕下,與生俱來的獨一無二就會重新出現。
何韻詩2012年全新力作,一曲「無臉人」為萬千大眾寫實,音樂才子吳青峰操刀作詞,即使你我今天無目無念,明天也可與自身相見。在這個末世之時,讓我們真正存在,而非麻木過活。
無臉人
曲:kiri tse@goomusic
詞:吳青峰
編:青山大樂隊
監:青山大樂隊+hocc@goomusic
每天我戴好面具,
不需要有自己的長相,自己的表情。
在瑣事中忙碌不已,人群裡盲目前進,
這是生活還是夢境?
每晚我看著自己,
那個自己都不認得的自己。
五官早已模糊不清,
就像是,誰都可以,隨時就把我代替。
這樣我是存在著?
還是我只不過是活著?
我們像是無臉人,
一成不變地,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思考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其中一個。
但當我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隱隱痛著。
每當我看著新聞,
不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選擇。
偉大的事、悲慘的事,每天不都會發生?
當笑話看比較快樂。
每當我看著自己,
那個自己都不認得的自己。
那會不會我的生命,
就像是,今天結束,就被遺忘的標題?
這樣我是存在著?
還是我只不過是活著?
我們像是無臉人,
一成不變地,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思考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其中一個。
但當我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隱隱痛著。
不能再沉默,讓種子在果實裡漸漸冰封;
不能再沉沒,看著自己在水中,卻放棄了一動也不動。
昨天已經死去,後悔都是浪費;
明天還在繼續,改變都是機會。
這麼說吧:事情還沒到最後...最後...最後...最後......
我們不是無臉人,
誰也都必須,走在這個人生的大齒輪,
懷疑別人怎樣去思考,直到變成獨一無二。
到時候,回望這旅程,那些夢是否重新亮著?
兩年,七百多個日子,大家都還好嗎? 過得怎麼樣? 有沒有想起「無名」的勇氣和初衷? 抬頭時會看見專屬於你的一片「青空」嗎? 或會因為聽到「青蔥」而想起童年的夢想?
時間沒有白過,一路以來我們都走過許多,在跌跌撞撞之間也曾失意迷惑,明天彷彿很近卻又有點模糊不清;到底「存在」與「活著」的界線是什麼? 如果,如果我們都相信活著的意義在於其過程,那麼必然的陰晴月缺並沒有阻礙什麼,讓信念編織成翅膀拍翼千里,讓飛行的過程變成群體的精采旅程。
當下的何韻詩再度回航,經歷種種磨練後,帶著不變的赤誠與堅持,相隔兩載重新出發;以更堅定的理念,更火熱的鬥志,用音樂燃點人們漸漸被生活掩蓋了的初衷。如果「無名.詩」是一個樂觀鬥士對生命的個人吶喊,那麼這次,她將會牽著大家的手,走進現實世界裡,探索社會裡最基本的一個重心,人們。
在音樂上,hocc為這個於國語樂壇的第二章定下目標,力圖突破自己,與在香港合作多年的「青山大樂隊」再次合體,集合頂級音樂團隊打造一個新的面貌。一直相信愛與大同的她,找來了對生命有同樣執著的台灣創作人吳青峰,為全部歌曲加上文字;集合力量,用坦誠去譜寫真實,用熱血去感染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