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光復75週年,對於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於乙未年(1895年)4月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當時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第二年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等六首離臺詩,感人至深,傳頌一時,真實反映那個時候臺灣人的錐心之痛。
臺灣被割讓後,日本原以為可順利接管,但日軍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臺南及屏東等地分別遭受強烈抵抗,歷時6個月。臺灣人民大部分皆非正規軍,甚至必須使用農具對抗日軍,卻仍士氣高昂,使得日本不斷增加軍力到兩個師團,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師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於這場「乙未戰爭」。根據學者統計,臺灣官兵死亡人數約7萬8千人,若納入平民計算,則死亡總人數超過10萬人,將近當時人口3%。
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並未於乙未之役結束,直到1915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以及推動非武裝抗日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等眾多抗日志士,他們以行動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侵略東北,培植「偽滿洲國」,蔣中正委員長先主張「恢復高(麗)臺(臺灣),鞏固中華」,後在1941年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1943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歸還東北、臺灣與澎湖。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重返中華民國版圖,也才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繁榮。
臺灣光復終結了日本50年的高壓殖民統治,也告慰乙未抗日熱血犧牲的臺灣軍民。紀念臺灣光復,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才有臺灣光復;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在臺灣才有正當性及合法性;沒有臺灣光復,又哪來蔡英文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屹立」?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至於中共在八年抗戰中的角色,在蔣中正委員長的領導與號召下,中共確實有參加抗戰,並獲得國軍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但是,中共參加的絕大多數是敵後游擊戰,正面作戰除平型關之役外,絕大多數是在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的;光復臺灣的主張,也是蔣委員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就提出,並成為國民黨的政策。
把臺灣光復與中共的「一中原則」胡扯在一起,實在太離譜,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萬的網紅柯文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代的產物新文化運動月來了 #真正難得增長民智改造社會 來聽大歡迎! 在這紛亂的時代,過去的歷史記憶,是幫助我們走向下一個百年的關鍵。當前台灣社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如何穩固台灣的民主、自由、和平、與多元價值,是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 一百年前,1921年,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為喚醒臺人掙脫日本帝...
蔡培火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中國對日抗戰始於台灣
今天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八十週年。八十年前的今天,駐屯在華北的日軍,假借尋找演習失蹤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索,被我守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斷然拒絕,日軍乃砲擊宛平縣城,國軍被迫迎戰,因而爆發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十天後,蔣委員長在廬山宣言中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對日全面抗戰於焉爆發。
這八年的戰爭中,我方雖然裝備、訓練落後,實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但在蔣委員長「以空間換取時間,抗戰到底」的大戰略下,軍民一體、眾志成城,歷經四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含268位殉國將領,以及將近2000萬的無辜百姓後,成功抵禦外侮。不但保衛國土、牽制日軍、協助盟軍,贏得二戰、提升國譽、尤其是光復臺澎、洗雪割讓50年的奇恥大辱,更是值得欣慰。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八十年後回顧,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近年來,大陸當局主張對日抗戰並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要從民國20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將局部抗日概括納入。如果這個主張成立,對全體中國人來說,1894年的甲午戰爭就已經是抵抗日本侵略的起點了,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對我們臺灣人民來說,早在「九一八事變」的36年前,臺灣人更已經投身對日抗戰了。這場抗戰,發生在清光緒21年(1895年)5月至11月,史稱「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始因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給日本。當時全國各界強烈反對,臺灣人民更是萬分悲憤,居民乃在全島各地組成義軍,結合劉永福的黑旗軍,頑強抵抗入臺日軍,迫使日軍多次增兵,總共出動兩個師團兵力。從1895年5月底日軍近衛師團在臺北縣澳底登陸,穿過臺北,一路循桃、竹、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打到屏東,耗費近六個月之久。戰況激烈,死傷枕藉,日軍攻臺統帥─明治天皇親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和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均因參戰而死。日軍承認,乙未戰爭的難度和死傷,甚至超過前一年甲午之戰的陸戰─遼東之戰。
臺灣軍民將士用命,造成日軍相當死傷。日軍心有不甘,瘋狂報復,大量殺害無數英勇的臺灣軍民。當時,日軍所至之處,都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的「無差別殲滅」,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掃蕩」,使無數城鎮淪為煉獄焦土。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傷總計有十萬人之多。當時的臺灣人口不到300萬人,臺灣人在這場抗日戰爭中,死亡超過3%人口,並不亞於42年後八年抗戰在大陸軍民的死傷比例。
而日本即使憑藉優勢武力,攻佔全臺,然而在其統治之後,臺灣人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暴運動仍然不斷。因此到了1898年,當時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他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頒布「匪徒刑罰令」和「土匪招降策」,誘騙抗日志士「歸順」,並隨後將他們集體屠殺。後藤新平更在1921年《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一書中承認,1898至1903之間,誘殺近12,000名抗日志士,可見日本殖民政府的血腥統治。
不過臺灣人的抗日志業並未就此屈服,即使到1915年,日本已經統治臺灣20年了,都還會爆發像臺南「西來庵事件」(亦稱「噍吧年事件」)的抗暴活動,被捕近兩千人,866人被判死刑。如此大規模的抗日起義,足以顯示見臺灣人抗日的火苗始終不息。
在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等團體則以非武裝抗爭的策略延續抗日志業,要求臺灣總督府撤廢壓迫臺灣人民的「法三號」以及展開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參與其中的許多志士因此被捕入獄或是遭到嚴密監控。1930年甚至還爆發由南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莫那魯道頭目所領導、震驚世界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其規模之大、意志之堅,迫使日本殖民政府使用飛機、大砲和毒氣來鎮壓,造成800多位臺灣人死傷。在先賢蔣渭水向國際聯盟檢舉後,國聯派員調查,東京國會質詢,在內外壓力下,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督及臺中州廳官員四人引咎辭職,轟動全臺。
也就是說,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抗日運動從未停歇。臺灣抗日志士從早期的丘逢甲、劉永福、吳彭年、吳湯興、姜紹祖、簡大獅、柯鐵、林少貓、余清芳、羅福星等人的武裝抗日,到中期林獻堂、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蔡培火等人的爭取民主自治,再到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人的地下運動,都以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抗爭。其中更是有不少志士,遠赴大陸,以各種方式投入八年抗戰。例如李友邦、宋裴如和丘念台分別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及廣東東區服務隊;李萬居和謝東閔分別參加國際問題研究所及廣西日報、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黃朝琴投入外交界,出任國內外要職,都從不同面向為抗戰貢獻心力。這些前輩投入抗戰,留下宛如史詩般的壯烈事蹟的同時,也都不忘光復故鄉臺灣,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他們意志堅定、行動積極,都令我們這些後輩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兩岸人民都曾因為日本軍閥的野心而被欺凌迫害,傷亡慘重,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戰爭,為同盟國抗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極大貢獻。然而由於時過境遷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並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也因此,牛津大學的米德(Rana Mitter)教授,在2014年出版一本講述我國對日抗戰貢獻的暢銷書,《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ies: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說明在八年抗戰中,那些中華民國軍民被遺忘,但卻值得流芳百世的事蹟,讓我讀來既沉痛、又驕傲。
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文字,是米德教授的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中國政府與人民不顧一切,抗戰到底,終於戰勝強敵,也證明各國新聞記者與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誤。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孤軍奮鬥、抵抗日本,在這段期間, 這個貧窮、低度開發的國家,牽制住一個全世界最高度軍事化、科技先進的八十萬雄師勁旅,此後四年同盟國得以在亞洲與歐洲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有相當大的部分奠基於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
這一段話,曾經讓齊邦媛教授等許多讀者因歷史平反而落淚,我也不例外。兩年前政府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週年的活動中,我都要求國防部把這段話印在現場的牆壁、看板或海報傳單上。我為抗戰老兵頒授「抗戰勝利紀念章」時,也一定會提到這一段。
所以說,國軍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才是我國能從一個任人宰割的次殖民地,變成世界四大強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原因。這才是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而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偉業。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紀念七七事變、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目的並不在於仇日、反日,而是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在於期望中日兩民族之間仇恨終止、友誼開始,不再重蹈過往歷史的慘痛經驗;在於期許雙方能追求區域及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平解決爭端,鞏固世界和平。
蔡培火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歷史的錯誤或可原諒,但真相卻不能遺忘。76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事變揭開我國對日抗戰序幕,國軍在裝備落後、實力不足的劣勢下浴血苦戰,犧牲了322萬官兵,包括兩百多位將領,人民的死亡估計更在2000萬以上。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今天讀來,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事變爆發後10日,政府在江西廬山發表聲明強調「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份聲明振奮了全國軍民士氣,激發無比的精神戰力。全面應戰後國軍採用「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略,並迫使日軍翻轉歷史上外族慣用的揮兵由北方南下的作戰軸線,改為由東向西較為不利的仰攻;而「淞滬會戰」讓日軍付出極大代價,耗時超過三個月,粉碎日本「三月亡華」迷夢,大大打擊日軍士氣。此一戰略不僅使我國奠定長期抗戰基礎,更因牽制大量日軍在中國戰場,而削弱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投入的兵力,而獲得盟國支持,進而在後期得以扭轉情勢、取得最後勝利。
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臺灣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也不可能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日本自光緒21年(1895)6月17日「始政日」開始統治臺灣之後,臺灣人武裝與非武裝的抗暴運動不斷。除國人所熟知的「霧社事件」外,臺灣抗日志士從早期吳彭年、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朝棟、許肇清、李品三、蕭光明、丘逢甲、劉永福、簡大獅、柯鐵、林少貓、余清芳、羅俊、江定、羅福星、林祖密,到中期爭取自治、民主的如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蔡培火,及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的地下運動,皆以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活動。
今天提及七七事變及抗日史,是要讓後世清楚瞭解這段歷史緣由、並對犧牲的軍民先烈們表達敬意。我上任以來積極改善對日關係,雙方關係為四十年來最為友好的階段,但回顧歷史,這些攸關民族大義的事實,我們絕不能遺忘。
蔡培火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評價
#時代的產物新文化運動月來了
#真正難得增長民智改造社會
來聽大歡迎!
在這紛亂的時代,過去的歷史記憶,是幫助我們走向下一個百年的關鍵。當前台灣社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如何穩固台灣的民主、自由、和平、與多元價值,是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
一百年前,1921年,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為喚醒臺人掙脫日本帝國施加的人身、思想枷鎖,在靜修高等女學校禮堂創辦「 #臺灣文化協會」,透過設置讀報社、文化講演、活動寫真放映等活動,「謀文化之向上」,以實現蔡培火所言的「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理想。
2021年,文協成立的百年後,我們為了紀念文協先人追求新知、對抗當權者的新文化精神,特別在代表威權壓制臺人的 #臺北北警察署、今日的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宣告北市文協百年系列活動正式起跑。
今日,柯文哲市長將邀請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執行長蔣朝根、 #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執行長戴寶村、 #臺灣文學學會 理事長黃美娥和後代家屬們共同與會,暢談文協百年之於當代臺灣社會的意義,以及下一個文協百年的啟發與展望。
10:30 在線等,一起來!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蔡培火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第一集歷史上的今天,讓我們把時光倒回1931年8月5日,這天是蔣渭水逝世的日子。回顧過去,他用盡一生的力量與總督府進行抗爭,試圖為當代的台灣人爭取自由與平等,最後卻因傷寒過世,享年40歲,一起來回顧這位台灣英雄的故事吧!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編劇:阿睿
剪輯:Allen
英雄故事網站|https://herostory.tw
英雄故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rostorytw/
#台灣列傳
#蔣渭水
#日本
蔡培火 在 蔡培火- 求真百科 的八卦
蔡培火 (1889年5月22日-1983年1月4日),號峰山,臺灣雲林北港人,就讀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為日治時期教師、社會運動人士以及戰後時期政治人物。1952年擔任 ... ... <看更多>
蔡培火 在 蔡培火-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飛比價格 的八卦
蔡培火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芽菜培育箱、芽菜培育機、全自動養生芽菜培育機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蔡培火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蔡培火 在 Re: [閒聊] 蔡培火- 看板TW-history 的八卦
※ 引述《xiechun (singiong)》之銘言:
: 我覺得蔡培火勢台灣歷史上很重要的知識份子,
: 可是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 或許本土右派討厭他加入國民黨變成半山,本土左派厭惡它的右派觀點。
: 國民黨認為他提倡台語,不可重用。
: 左統認為他是右派。
我認為蔡培火的成就在近年嚴重被低估。若要選拔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前三強:
當是林獻堂、蔣渭水,第三個人絕不是別人,誰來提其他人選我都不服氣,必
是蔡培火。這排名怎麼來的?依據日治時代官方之《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
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灣社會運動史》史料,統計其中臺人
社會運動家名字出現的次數,第一名是蔣渭水,蔡培火第二,第三名才是林獻
堂。
但是近年來,蔣渭水成為媒體寵兒,被捧到將近神一樣的地位;林獻堂呢有些
尷尬,大多是在媒體提到蔣渭水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關係時沾光被拿出來拜一拜,
可是什麼紀念公園高速公路和紀念幣都沒份兒;至於蔡培火,諸君可以在youtube
上搜尋一下,連個像樣的專題報導或紀錄片都沒有。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大家去
台北市散散步還可以進去買個義美小泡芙,林獻堂家的萊園還有專人導覽解說,
蔡培火在北港的故居----諸君知道有多可憐嗎,是一個裡面長草的空房子。蔡
培火故居在臉書上第一個打卡還是我創建的地點,至今也只有兩個打卡數。
有人說是因為蔡培火戰後加入國民黨,失去批判精神,晚節不保,因此名聲不
佳。這我就更不解了,加入國民黨不是應該更被政府宣傳才是嗎?丘逢甲、羅
福星、連橫,都因為跟黨證沾得上邊,所以才會被寫入社會課本當作抗日英雄
代表啊。我不懂為什麼,蔡培火仙逝之後,在朝在野,都沒人要歌頌他了,你
做人有這麼失敗嗎阿火伯?
蔡培火本來就是「祖國派」(認中華民國為祖國)的人,林獻堂當年也是。只
是後來林獻堂對「祖國」失望,遯隱日本終老。若以這角度來看,蔡培火這人
其實從頭到尾一直沒變,他在日治時代是祖國派,戰後仍是祖國派。而他在戰
後也做了不少事,例如多次提案要求政府推行台語、不得禁止方言,若在報章
雜誌看到「推行國語、禁絕方言」的文章,還會撰寫專文反駁。捐血救人的運
動協會,也是蔡培火倡立的,數十年來救人無數。真要挑骨頭的話,只能說戰
後的蔡培火確實失去批判的力量,與戰前的形象落差太大而讓人閒話,但是,
綜觀一生,絕不是壞人。
講句難聽的,蔡培火若是沒有那麼長壽(他活到95歲高齡。每次我看他四十幾
歲日記抱怨身體差可能活不久就想笑),如果跟蔣渭水一樣在日治時代就領便
當,大概也會有幾個以他名字為名的公園吧。蔣渭水死時,蔡培火在日記裡說
他死得正及時,若是晚幾年死,名聲不會像他死時這麼好;我想這句話,用在
蔡培火身上,居然也說得通。
--
舊書店清代日治書事臺灣黃鳳姿閱讀生活童蒙https://ngtsinlam.blogspot.com/
臺語語言舊版武俠收藏家現代詩集藍墨水上游 本土。語文。舊書。文獻。
古龍手抄立石鐵臣詈語書友文青盍興乎來書法 最宅的收書人,最多書的鄉民。
神州詩社網拍夏宇備忘錄舊文獻通訊名冊寫作杜月笙章君穀尺牘昭和町池田敏雄
修補古籍王石鵬石川欽一郎畫冊書影書房書評書目民間文學豐子愷丁治磐于右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242.3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423098274.A.61D.html
就以他後半生來講,真的很可惜,想做點大事留在國民政府內,
卻掌握不到實權,只被當成臺籍官員的樣板。而民間卻因此認為他牆頭草。
不過他個性上有缺點不容易與人相處是真的,連林獻堂在晚年的日記也對他有所批評。
您回錯篇了
確實如此,不過網路上已經有一些北港在地的粉絲專頁關切他。
比起這個,蔡培火壯年時期在台南住了很久,可以說人生做大事的時期都住台南,
也不見台南怎麼宣傳他。
破敗的屋頂和釘死的窗戶,看起來不像住人的樣子。
請問是什麼樣的爭議呢?
我超想去聽的,沒聽到真的很遺憾
※ 編輯: sizumaru (111.242.117.179), 02/18/2015 22:41: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