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1949-2019
9月2日「花園裡有一顆雞蛋」的短文發表後,除了人民日報、央視等等眾多國家級媒體強烈反應之外,數萬的大陸讀者翻牆過來閱讀、怒罵,我才發現,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裡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而不了解往往是製造出來的——牆的目的,就是使人看不見,使人無知,使人粗暴。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在習先生升任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個願景口號之前兩年,2010年8月1日,我在北京大學演講,主題就是「中國夢」。
那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和中國大陸讀者面對面的溝通。當天,到我踏上講台前十分鐘,主辦方南方週末和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不會被現場通知:演講取消。甚至在極其緊張、恐懼的氛圍裡,踏上了講台,演講開始了,我也都準備隨時突然斷了電。
那是十年前了。此後不曾再有那樣溝通的機會。
演講後來整理出逐字稿,在廣州南方週末和台北聯合報同步發表。南週版本有一點點刪減,已經極其不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
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
編按
二○一○年八月一日,龍應台應邀於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發表演說,現場擠進滿座一千八百名聽眾。
主辦方一直擔心演講會被臨時取消,但結果順利舉行;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
在「中國夢」裡長大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播放歌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年代進入六○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播放歌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份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縈,不是「中國夢」嗎?
我們都是名為「弘毅」的孩子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台灣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篇》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台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衛東」,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裡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低頭看見腳下的泥土
這個中國夢在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台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台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裡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
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哪一株甘蔗下午睡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七○年代發現台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了〈美麗島〉,改編自一首詩,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夢」里程碑:(播放歌曲)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歲,到美國去讀書,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後寫了《野火集》,去「腐蝕」那個謊言。
一九七九年,我個人的「中國夢」也起了質變。在中國夢籠罩的台灣,我們是講「祖籍」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問,龍應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這麼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幾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我終於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
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有人衝著他問「你是哪裡人」,他就說「我是湖南人」,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
一起作夢,一起上課
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台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台灣夢,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開始問「我是誰」。八○年代後,台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做。所以,台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開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
〈美麗島〉這首歌,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誌名字,集結反對勢力。
當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接著是大審判。面臨巨大的挑戰,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播映照片)
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是施明德,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今天的高雄市長,左手邊是呂秀蓮,卸任的副總統。
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圖裡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類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新聞局長是宋楚瑜。
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為註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麼?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個轉變夠不夠大?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你或許對台灣民主的所謂「亂」會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麼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所以,容許我這樣說:台灣民主的「亂」,不是亂,它是必上的課。
表面上台灣被撕裂得很嚴重,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逐漸發展為台灣的小夢,然後一起上非常艱辛、痛苦的民主課,然而台灣不管是藍是綠,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
國家是會說謊的,
掌權者是會腐敗的,
反對者會墮落,
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
資本也可能產生一樣的壓迫。
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你所看到的爭議、吵架,立法院撕頭髮丟茶杯打架,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這個基礎,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
誰在乎「血濃於水」?
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可能有很多台灣人會跳起來說:中國不是我的夢,我的夢裡沒有中國。
但是,你如果問龍應台有沒有中國夢,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中國」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國家」或「政府」,「國家」「政府」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對不起,我對「國家」沒有夢,「政府」是會說謊的。但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我們就從「大國崛起」這個詞說起吧。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難。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它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底層人民。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誰又在乎「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我的父親十五歲那年,用一根扁擔、兩個竹簍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車站前買蔬菜,準備挑回山上。剛巧國民黨在招憲兵學生隊,這個少年當下就做了決定:他放下扁擔就跟著軍隊走了。
我的父親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龍家院的山溝溝,鄉親點起一路的鞭炮迎接這個離家七十年、顛沛流離一生的遊子回鄉。
在家祭時,我聽到一個長輩用最古老的楚國鄉音唱出淒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淚的我,那時再也忍不住了。
楚國鄉音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父親一輩子是怎麼被迫脫離了他自己的文化,過著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著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這個七十年之後以骨灰回來的少年經歷了怎樣的中國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長大的母親,是如何地一生懷念那條清澈見魚的江水。
因為開闊包容,所以柔韌長遠
所以,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
一九八六年八月,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朗讀一九八六年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恐懼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的台灣。
—————————————————
簡體: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05
繁體: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875&
全文收在《傾聽》,印刻出版。
圖:湖南——父親的故鄉,LYT攝
蓽造詞 在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 Facebook 八卦
<<身為母親,我們仍有無限可能>>我所認識的Ecco老師
大家都以為我和Ecco老師很熟,其實我們見面的次數,至今不到五次。
就連臉書上的私訊紀錄,幾隻手指頭就數完了,公開的近況更新喇低賽,可能一個月也見不到2次。然而有一種人,儘管她不常發文,但你卻會為她在心中留一個位置。每每在床上押小孩陪睡飛速滑手機,在自己的臉書牆面滑到她的圖文,就會忍不住定格閱讀她的今天的日常生活,因為妳知道,她寫的都是真實的情感,不浮誇,不炫耀,實實在在,不是一個偽造出來,為了在眾人面前維持某種形象的Ecco。然後,看完她的日常筆記,不知該回應甚麼,偶爾點個讚,一廂情願地玩起捶胸口buddy buddy的心電感應遊戲。因為我知道她是個恬淡的人,有些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樣就夠了。
去年九月書店剛剛開幕,Ecco說要來店裡幫我慶祝,那時他正懷著老三大腹便便,隨時都會生。因為知道她這個人會是說真的,所以我拒絕了。我開玩笑的說:「妳不要來啦!妳一來羊水灑一地,我還要拖地哩!」其實真該讓她來的,因為以她在英文師訓界的資歷與超高人氣,她一來,默默無名的我也跟著沾光,整間小書店也會因為她而蓬蓽生輝。果不其然,就在她說要來的隔天晚上,她就進醫院生小孩去了。一個多月後,她突擊式地帶著剛滿月的阿倫及兩個哥哥到店裡來訪,還帶來一塊她昨天帶著孩子去鶯歌做的馬賽克貼磚,她說,因為有打算今天要來,所以昨天就和朋友帶孩子到鶯歌做了這個東西。講得輕鬆,但有生養過孩子得人都知道,帶著兩個男孩子一起做這種大工程的勞作,身上還掛著一個隨時都要喝奶的嬰兒,要完成一個馬賽克貼磚,談何容易?(苦主瑞克先生,您說是不是:P)
但她就是一個這樣溫暖的人,對任何人都不吝於分享她的溫度,並且必要時給予幫助。開店一年以來,遇到過許多奇奇怪怪的客人與老師朋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常讓我對人性感到失望。但有點小憂鬱,有點小害羞的Ecco,一些小小的舉動卻讓我閉眼不觀人性的陰暗面,只看見眼前她為我點燃的那根火柴棒。
即將在後天9/27(六)舉行的<<身為母親,我們仍有無限可能>>女性與親職講座,當初原本的企劃和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海報,是截然不同的格局。當初之所以想舉辦講座,是為了搭周年慶的順風車活動,只想在自己小小的書店內辦個講座,多點文藝氣息,多點知性討論,並為周年慶後的艾比露比,尋找繪本教學外的新方向。那時,我第一個找的講師,就是Ecco老師,並為她量身訂做了一個專屬她的講題--介紹關於母親、懷孕及新生兒的繪本。沒想到她一聽到演講的對象是媽媽,便自告奮勇地說她想講另一個主題,想跟大家分享她自2008年辭掉英文老師的工作,回家當全職媽媽帶小孩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如何為了有"特殊狀況"的老大,不聽從治療師的意見"讓2歲的孩子提早上幼稚園,以接受同儕刺激增進語言發展",轉而折衷以自組play group,讓年幼的孩子既可以在自己的照顧下成長,也可以接受學伴的刺激,進而達到增進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孩子大一點後,如何還能邊照顧小孩邊再度重回自己最愛的教學工作,當一個兩頭燒,卻燒得很有活力的兼職媽媽。
一聽到Ecco老師主動提出想分享這個講題,我更是欣喜若狂,因為這個講題的軸線,更貼近我想舉辦的女性與親子講座內容,也是現今媽媽們,最想知道的家庭與理想如何取捨的祕笈。也因這個講題,我重新思考整個講座的走向,並與凱斯的王大哥、吳老師,及其她講師商量整個講題的主軸後,決定要把這個講座的格局放大,由艾比露比外文書店主辦,另租一個大一點也舒服一點的場地,伴著咖啡香,讓與會的家長及老師可以放鬆心情,專心聆聽講者的經驗分享,並且藉由與講者的對談,重新釐清人生的先後次序以及比重,重新訂定接下來的長短程目標,重新檢視自己除了家庭之外,是否同時還有另一種可能?
(Ecco老師是ETA、奧莉薇英文繪本師訓、以及各大英文師訓爭相邀請的專業英文教學與繪本講師)
前天與Ecco討論星期六講座的一些事宜,聊著聊著竟聊到自己對她下的"標籤"(我習慣對每個認識的人用幾個簡單的詞語"一言以蔽之"),我說,我給她這個人貼的標籤是"務實又低調",正如她的教學與為人。她的英文師訓與教學,不花俏,不作假,是那種真真實實可以帶到課堂上操作,並且還能讓小朋友從歡笑中學到點東西的真材實料;她的為人不批判,不交際,與人若即若離的距離感,卻恰能保持適當的距離,看清事情發展的始末。
"可以不用交際,專心做自己的事,是件很幸福的事哩!",Ecco說。
"我們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說。
....................................
<<身為母親,我們仍有無限可能>>講座,第一場:<偷偷跑,輕鬆學,爽快玩>報名網址:
http://www.abbyrubybooks.com/products.php?subshop_id=260
完整圖文,請點下方部落格。
蓽造詞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八卦
今天會被質疑不信任的是他大放厥詞被發現有漏洞後,馬上化身巨嬰哭鬧不休說都是你們欺負我,這才是問題所在
他宣傳基層是創造歷史的動力、要用農村包圍城市、政府會贍養人民,用這種話術讓某部分人相信自認為被社會遺棄不被關注的“冤屈”能沉冤得雪,可以好好教訓那些一直以來“欺壓”他們的菁英階層嘴臉好取而代之,但根本沒有搞清楚完全沒有誰比誰偉大,大家不過都是芸芸眾生當中的一份子
最近我的小粉專不知道為什麼蓬蓽生輝受到媒體重視了起來,但很多媒體你們連問都沒問耶?至今只有三立私信過我詢問能否轉載雖然我沒回不過我看到了喔( ・⩌ ・)ノ
網路留言我都看了啦,有些事情可能要跟看不懂文章的人解釋一下
首先,我從來沒有說韓市長不能加分,媒體上那些當年榜單出處基本都是我這,幫韓先生澄清他考上是日間部也是我這,說我攻擊他夜間部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再來,軍警加分當然是權益,直到現在雖然有所減少不過依然能加分最多25%,沒人阻止也沒人說不能用,但就別出來說自己單純刻苦只花十個月讀書,跟網民最喜歡笑那種月薪22K月存5千靠自己理財三年買下一間近千萬房產的新聞沒什麼兩樣,月薪確實22K存五千沒錯啦,只是沒提吃家裡住家裡房子爸爸媽媽也順便幫忙出了990萬
這種宣傳手法是不是似曾相識?
韓先生去年的選戰就是以一碗滷肉飯、一瓶礦泉水當作號召
"我帶著一瓶礦泉水,吃一碗滷肉飯,南漂到高雄..."
嗯!!好浪漫的南漂唷!但背後還有絕口不提後來不得不承認的...千萬經費
拿了千萬經費有什麼嗎?沒有啊,那就別出來說的自己兩袖清風靠從底層努力往上爬,同理可證最近事件,跟什麼加不加分、日校夜校、塗了護唇膏說出來的晶晶英文完全無關
今天會被質疑不信任的是他大放厥詞被發現有漏洞後,馬上化身巨嬰哭鬧不休說都是你們欺負我,這才是問題所在
他宣傳基層是創造歷史的動力、要用農村包圍城市、政府會贍養人民,用這種話術讓某部分人相信自認為被社會遺棄不被關注的“冤屈”能沉冤得雪,可以好好教訓那些一直以來“欺壓”他們的菁英階層嘴臉好取而代之,但根本沒有搞清楚完全沒有誰比誰偉大,大家不過都是芸芸眾生當中的一份子
我常常說選舉政治就像戀愛,選民就是正妹帥哥
有些候選人是舌燦蓮花手段高明的情場高手但沒一點真心,大家被騙了要痛苦好幾年
很多人發現在被騙了之後是選擇止血離開
但有更多人則是瓊瑤主角上身,都是大家誤會他了,他絕對沒有問題,是大家不夠了解他,都是你們污衊他,超譯別人的話語幫對方找盡理由,拒絕相信自己當初就是看錯人,因為這不只是承認當初識人不清,也等於全盤否定了自己
不論各種選擇都是自業自得,走了不一定聰明,留下也不一定就有好結局
各種選擇都是自己招來,非異人任
P.S.怕又有人要模糊焦點千萬經費,如果要告,先去找蔡正元啊是他說的,吳主席後來也有說喔!圖片我更新在下面了唷(*¯∀¯)ノ
#最近看太多晶晶好想吃晶晶果凍
#古早果凍只喜歡葡萄草莓其他都是邪教
#政治戀愛學
#拍桌少女的日常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