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三世是一個很奇怪的國王。他的哥哥愛德華四世,四十歲那年死了,臨死把王儲託孤,叫弟弟李察攝政。
英國皇室的二太子,都封為約克公爵。李察本來是皇弟,後來,傳說他把侄子密囚在倫敦塔殺掉,自立為王,就像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死後篡位,搶了朱元璋的孫子惠帝的寶座一樣。
李察三世在內戰中被殺。繼位的是另一個以蘭開夏城為基地的國王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孫女,就是後來建立早期帝國的伊利沙白一世女王。
就像中國的清朝,皇室也有不同的血脈,一支叫愛新覺羅,另一支是慈禧的葉赫那拉氏。伊利沙白一世,不是約克的那一族,而是蘭開夏的另一支,成王敗寇,李察三世自然成為亨利王朝的敵人,就像曹操篡漢之後,在羅貫中筆下,曹操成了壞蛋。
莎士比亞是伊利沙白一世時的作家,他寫的歷史劇,有幾部都含沙射影,擦伊利沙白女王的鞋,像《亨利四世》和《凱撒大帝》。李察三世是本朝的敵人,莎士比亞寫了一部《李察三世》,把李察寫成個駝背的瘸子,性格陰險,是個大奸人。
後世都以為李察三世是壞蛋,實際上殺侄奪位,從來沒有真正的證據。
英國歷史有許多陰謀,是一齣長篇驚慄劇集,像一條曲折的海岸線。一個港灣,海岸線筆直,像維港一樣,就沒看頭了。但國王和王后的名字太難記,像瑪麗王后,同期就有兩個,占士五六世,亨利四五世,瞎七搭八的叫人頭昏腦脹。像吃鰣魚一樣,這些紛亂的名字是太多的骨刺,耐心把刺都去掉,肉的味道是很鮮美的。
中國歷史幾乎每朝都有高祖、太宗、世宗,皇帝殺戮太過,明初一場文字獄,就了結一萬。英國國王和王后殺人,雖也心狠手辣,瞄得穩準,沒有儒家的道德包袱,只對上帝負責,沒那麼多血腥的奇冤。亨利八世和六個妻子,在兒童版的歷史故事裡,變成趣劇,國民心理比較健康。連內戰也叫做「薔薇戰爭」,雙方以紅白玫瑰為記,浪漫得像百貨店裡彩繪鐵盒子。明明也是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打開來卻變成了糖果。歷史教育也要包裝的,殖民地時代把中國歷史科搞得枯燥慘淡,香港下一代不愛吃,填進嘴裡,通通吐出來,今天,就沒有了政治家。
London eye
好人還是壞人(文:亢泰)
英國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也有許多奸詐小人,殘酷暴君。讀過莎士比亞劇本的人都知道理查三世這個瘸腿暴君。在莎翁筆下他是個十足的壞蛋。他篡位做了國王,據傳謀殺了十二歲的愛德華和他的弟弟,在位時還殺了好幾個他認為的政敵。最後,他被亂刀砍死,還剝光了衣服,像豬狗一樣放在馬背上。那還是一四八二年的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雖然英國一般百姓都認為理查三世是個壞人,但也有人認為並非如此,這些人還成立了所謂「理查三世協會」研究歷史事實,要把傳說一一弄清楚。
理查三世這個瘸腿暴君
到了二○一二年理查三世的遺骨竟然在 Leicester 市的一個停車場地下被挖掘出來。令人詫異的是:重新為他舉行喪葬,煞有介事地列隊送葬,隊伍中還包括該市的主教和格羅斯特公爵,有兩千多人觀看,並放禮炮十二響!送葬隊伍走到 Leicester 市的大教堂,把理查三世的遺體重新安葬。這一套典禮還在全國電視上轉播,在現場的觀眾還把白玫瑰花扔到棺材上。主教在祝禱詞的時候說,他是一個司法改革者,還說他是個虔誠的,恐誠恐慌的信徒等等。
這件事當然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報紙都認為這葬禮簡直荒唐。有人說,理查三世未經審判殺了很多人,怎麼能說他是個司法改革者呢?可是「理查三世協會」的 Phil Stone 博士卻說,都鐸王朝的宣傳,還有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沒有公平對待過理查三世。他生活在一個動亂暴力的歷史年代,而他卻是一個有獨創性的國王。是他修繕了保釋制度,並確立了「在未經證明之前就應是無罪」的準則。但衛報的記者則說,即使如此也不必下葬兩次。五百年前他已經下葬了,難道他是個大明星嗎?也有人說這只不過是想替旅遊業做宣傳罷了。
泰晤士報的說法,我認為最合理。這次多姿多彩的葬禮說明英國人對歷史特感興趣,也反映了當代英國人情感至上的特點。只有英國人才會把一個死了四五百年的屍骨從一個停車場地下挖出來,還費時檢查 DNA,完了之後又舉行隆重的葬禮,大家都覺得很好玩兒。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很自然的,而且人已經死了那麼久,沒有人對此過於認真,但要尊重歷史事實,作認真研究是應該的。
這件事使我想到中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對他們怎麼看呢?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信不信由我」專欄)
「葉 赫 那拉氏 後 人」的推薦目錄:
葉 赫 那拉氏 後 人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老佛爺」是對慈禧太后的專稱嗎? | 舊史新知
慈禧太后,又稱「西太后」。葉赫那拉氏,鑲黃旗滿洲人,安徽徽甯池廣太道道員惠徵之女。咸豐二年(1852)被選入宮,號蘭貴人。咸豐六年(1856)生子載淳,晉升為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死,其六歲的兒子載淳即位,這就是清穆宗同治皇帝。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內閣奉上諭,尊咸豐皇帝的皇后紐古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加徽號為「慈安」;尊載淳的生身之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加徽號「慈禧」,這就是兩宮皇太后。咸豐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後,慈禧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所以又稱為西太后。
西太后對佛教十分崇信,每逢齋日都要吃素念經,她的居室裡專設一間佛堂,供奉著一尊瓷制的觀音菩薩像。萬壽寺大雄寶殿後面的觀世音,據說是她的心腹太監李蓮英讓人按慈樓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由於對觀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裡方丈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扮作護法神韋馱,兩人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宮裡的人為了討西太后的喜歡,稱她為西佛爺,東太后也跟著被稱為東佛爺。光緒七年東太后去世,兩宮只剩下西太后一人,而且她權傾朝野,垂簾聽政,這時人們也就改口稱她為老佛爺了。
在一些小說和影視劇中,往往把西太后稱作「老佛爺」,許多人就誤認為它是慈禧太后的專用名稱。其實不然,清朝各代皇帝都可以稱為「老佛爺」。這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的首領最早稱為「滿柱」,而「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慈禧貴為太后,權傾朝野,實際掌握了政權,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尊稱她為「老佛爺」其實是不符合禮數。
葉 赫 那拉氏 後 人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八卦
末代皇帝電影閒談:登基篇
電影末代皇帝的宣傳海報,是一個小男孩皺著眉頭的特寫,這就是宣統皇帝的著名形象─三歲登基的幼兒天子。這對愛新覺羅溥儀這個當事人來說,是幸也是極其的不幸。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為何是由溥儀當皇帝呢?這要先從他的家世背景開始說起。
溥儀的老爸是醇親王載灃,載灃的老爸是再上一代的醇親王─奕譞,奕譞則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
這時我們就要說起道光皇帝了,雖然在課本上我們只知道這傢伙在鴉片戰爭被英國打爆,但作為一個帝王,他其實非常負責地完成基本任務:就是努力生孩子。道光皇帝共有9位皇子,這讓他有許多接班人可以考慮去傳承帝國基業,最終第四子─奕詝勝出,成為後來的咸豐皇帝。
可接下來的大清皇帝像是中邪似的,做人極其的不成功。
咸豐皇帝一生子女只有2男1女,其中一位男孩才剛出生就掛了,這就導致咸豐皇帝只有一個接班人─載淳,那就是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所生下的載淳,即日後以5歲登基大位的同治皇帝。
附帶一提,葉赫那拉氏後來母以子貴,在咸豐皇帝過世後,以「聖母皇太后」的殊榮,得以和咸豐的皇后(她則被稱為「母后皇太后」)一起執掌朝政,當然我想大家還是比較熟悉她的尊稱:慈禧。
同治皇帝後來18歲就掛了,正史紀錄是死於天花,野史則說這位皇帝爺成天喜歡去微服召妓,結果搞上花柳病而一命嗚呼(484有人覺得有些熟悉感?其實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掉落龍內褲的皇帝就是在影射同治)。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總之他老兄沒留下接班人就掛了,這就為帝國的傳承留下超大的難題。
按照傳承法則,父死子繼,那應該要找同治皇帝的兒子,問題是他沒兒子。那搞兄終弟及?絕的是他還沒兄弟。所以就必須先上推至咸豐皇帝,再上推至道光皇帝,再往下找道光皇帝除咸豐這一脈以外的兒子,並且再往下找道光皇帝兒子的兒子,如此才算是找到與同治皇帝的平輩人去接班。(有沒有人覺得看到這,頭已經開始痛起來?其實如果能搞懂這當中的關係,對大家以後在過年時走親戚是有那麼一丁點好處的……吧?)
當時主政的慈禧太后在挑選人選時,就像中一個人選:咸豐的兄弟、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兒子。
為何是奕譞呢?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奕譞曾跟慈禧合作過一場政變。
這事情還要從咸豐皇帝說起,想當初英法聯軍即將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帶著老婆小孩及一批大臣落跑到東北,留下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和洋人談判。結果後來他在東北快掛點時,做出以下佈局:由載淳繼位為皇帝(實際上咸豐也沒得選了,因為他就這麼一個兒子),由皇后及懿貴妃共同擔任皇帝的監護人好代表皇室權威;可真正安排處理朝政的,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接下來的事我們簡單說,就是肅順與留守北京的奕訢發生政爭,而慈禧堅定地與奕訢聯合罷免顧命八大臣並誅殺肅順。(如果對這段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電影「火燒圓明園」,或是明顯改編眾多但有我童年女神邱淑貞主演的「慈禧秘密生活」。)
這場政變中,奕譞也和慈禧站在同一陣線,他還親自帶兵把肅順活逮,所以慈禧和奕譞有革命情感還是政治上的同盟。
另一個原因就比較私人了,那就是奕譞娶了慈禧的妹妹當老婆,兩人因此有親戚關係。
總之奕譞的小孩對慈禧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尤其在輩分上,慈禧依舊是母親輩,可以繼續用「皇太后」的名義執掌朝政。所以奕譞的長子─載湉就過繼到咸豐皇帝名下,成為了新的接班人,也就是以苦命著稱的光緒皇帝。
光緒3歲當皇帝,一直活到37歲,絕的是……他也沒生下孩子。所以老問題再度出現:由誰來接班?
那就老程序再走一遍吧,一路往上爬到光緒皇帝他爹,再找找看奕譞其他兒子的兒子。
這裡要說一下,從慈禧找奕譞其他兒子的兒子這一點來看,她是還想持續掌權的。問題是以法律層面而言,慈禧這時算奶奶輩,也就是「太皇太后」,是不可以繼續參與朝政的,何況慈禧年齡也70好幾,身體狀況也漸漸不行了。所以之所以找「奕譞其他兒子的兒子」,很有可能是想把長期的政治同盟給延續下去,除了讓她自己能透過政治同盟的隱性因素繼續執掌朝政,另一方面,就算她掛了,也可以讓奕譞的其他兒子延續慈禧的政治理念。
所以後來慈禧挑中了奕譞的兒子、光緒的弟弟,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
只是沒有人想到慈禧才做出決定,隔天身體就立刻垮了。(這一點史冊有明確記錄,慈禧死前一天,雖然有出現輕微拉肚子的狀況,但精神還算不差,誰知第二天卻陷入重度昏迷。)為防情況有變,載灃是連夜把親兒子抱到紫禁城中接班,於是出現末代皇帝的起始劇情─皇家衛隊扣門,3歲的溥儀連奶媽一起趕入紫禁城。
(但有一點,真的是導演誇張化了。那就是慈禧在病重的狀況下,絕不會穿得如此的正式。真這麼搞,只怕溥儀還沒到宮中,老太太就被遮疼到沒氣了。)
溥儀自傳甚至有明確提到:
「我和慈禧這次見面,還能夠模糊地記得一點。那是由一次強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記得那時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中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幃帳,裡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據說我一看見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渾身哆嗦不住。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蘆給我,被我一把摔到地下,連聲哭喊著:「要嫫嫫!要嫫嫫!(也就是奶媽)」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說:「這孩子真別扭,抱到哪兒玩去吧!」
為何我會說溥儀的接班是幸也是不幸呢?
幸運的一點不用我多說,皇帝這位子可不是尋常人能當的。說不幸,則是過繼的皇帝必須與原有的家庭切斷關係。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光緒皇帝是過繼到「咸豐皇帝」的名下,也就是說他親爹反而以後不再是他名義上的爹。據說奕譞聽到這消息,當場哭暈,除了以後喪失一個親兒子,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避嫌,奕譞必須馬上退出朝政,以免干涉皇帝決策。
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溥儀要進宮時,他親生老媽會急切地告訴陪同入宮的奶媽:「我把兒子交給你,請你務必把她當親生兒子!」因為她從此就與溥儀斷絕天倫情份,而溥儀以後要認的媽,會是光緒皇帝的後宮,可問題是這些後宮實際上又跟溥儀沒半毛錢關係,怎麼可能好好照顧?所以能依靠的就只有奶媽了。
(奶媽這人物極其重要,之後我還會重點提到她。)
溥儀自傳就有特別提到這段場景:
「光緒三十四年舊歷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
家裡的老人給我說的這段情形,我早已沒有印象了。老人們說,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著乳母給結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奶來喂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內監抱我見慈禧太后。」
其實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那就是明武宗(就是京劇中登場於「遊龍戲鳳」的那位)掛點後,他也沒生下兒子,於是大臣決議由興獻王的兒子即位,也就是日後的明世宗。沒想到明世宗堅決表示:「什麼?要我認別人當便宜老爸?不行!我拒絕和原生家庭切割關係。」就這樣,明世宗與大臣鬧騰很長一段時間,這就是明史中著名的「大禮議」事件。當時的明世宗是10多歲的年紀,卻展現超乎成人的執著,應是保住自己與原生家庭的聯繫。
可年僅3歲的溥儀不懂我所說的紛紛擾擾,他只能確切地感覺到:他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除了奶媽,身旁全都是陌生的人,而且還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規矩。甚至他都還沒搞懂「皇帝」到底要幹啥,他就莫名其妙退位了。
在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有提到:
「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也就是光緒皇帝的老婆,當時清朝皇家名義上的最高掌權者)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惟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退後的溥儀,整個生活圈限縮在紫禁城的後半段,隨著年紀越大,他將會在越加畸形及衝突的環境下成長……為一個死小孩!
(未完,待續。)
圖片為:
末代皇帝電影重映版海報
話說片商,我都這麼自動自發地發文章了,而且接下來會繼續發。雖然這純粹是我自己沒事找抽,滿足我自身的說故事慾望,但我也算是貢獻良多吧?是不是以後電影票多來幾張呢?
對,真男人就是這麼直白,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