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你,台灣目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超過二十萬人,你會不會嚇一跳?
1992年起開放外籍移工來台工作,至今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籍移工已經超過六十萬人(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其中印尼籍移工更超過二十五萬人,印尼主要信仰為伊斯蘭教,絕大多數在台的印尼工作者都是穆斯林,加上台灣本身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實際數字可能逼近三十萬。
究竟這些來自印尼的穆斯林移工,在台灣這個信仰伊斯蘭人口極少數的環境下,面臨怎麼樣的處境?他們如何彼此團結?
台北車站週邊或許是個得以窺見印尼式生活的地方,但又不全然如此。北平西路上成排的印尼食物攤,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是體驗異國(印尼)美好的想像,但對於實際身處異國(台灣)的印尼移工來說,可能是現實生活中難得的慰藉。
同樣的地方,對不同的人來說,有著極為不同的想像與意義,有小印尼之稱的台北車站周邊之於你、之於移工,又分別存有什麼樣不同的符號呢?請跟著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與來自印尼的夥伴,一起走一趟吧。
《台北小印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5/14、7/9、9/10、11/12 皆為周日下午14:00~16:00
詳細活動: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diverseculture2
直接報名:https://goo.gl/BjqtEr
============================================
同場推薦:《緬甸南勢角華僑聚落》
6/11、8/13、10/15、12/10上午10:00-12:00(隔月第二個周日)
1960年代緬甸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讓當時許多緬甸華僑離開緬甸,其中有一部份的人來到南勢角,開起緬甸風味的餐廳、雜貨店。如同許多移民聚落的群聚效應,南勢角逐漸成為台灣緬甸華僑移民落腳之處,現在到華新街、興南路一帶,舉目所及的招牌許多都是中緬雙語,騎樓也會看見人們在午後悠閒地喝上一杯奶茶,儼然將緬甸的傳統街道風味移師於此
詳細活動: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diverseculture2
直接報名:https://goo.gl/BjqtE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菲律賓 排華事件」的推薦目錄: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篠舞醫師的s日常 Facebook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一、單選題(每題0 分) - 台東高中 的評價
- 關於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我被嚴重歧視?!菲律賓排華入境!【愛美教主】【愛玩玩系列 ... 的評價
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篠舞醫師的s日常 Facebook 八卦
還是忍不住先分享這篇了。
雖然我原先給自己的預設計畫,是先打算默默地看完這本書,再嘗試寫一點東西來告訴大家
但最近,預估我能夠讀完的時間遙遙無期
各種心情下還是忍不住先分享這篇
-----------------------------
作者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用非常驚人的毅力和熱情
自己畫自己寫自己考據自己拍照
完成了這本書
能和他認識是透過這個粉專,先前某篇跟《本草綱目》有關的文字吸引(?)了他的注意,然後我才發現了這本書(笑)
目前的閱讀進度停在金雞納樹那個篇章,細細地咀嚼中
過一陣子我一定會好好的細嚼慢嚥完這本書再說些什麼的
等著吧呼呼呼呼....
《Invisible Rainforest: The Formosa Rainforest Flora》
Taiwan is commonly known as Formosa until 1970s. It is a beautiful island on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The Portuguese were the first European group who reached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1544, and named it Formosa.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 Taiwan is like the bio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forest, which is rich and diverse. The ethnic groups that came to Taiwan at different stages have brought wide varieties of tropical plants with them which are related to living habits.
The aborigines who first lived in Taiwan imported many pl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nowadays, e.g. taro, ginger, banana, betel nut, coconut, kapok. They came to Taiwan in the prehistoric time and have lived in Taiwan for about 8,000 years.
From 1624 to 1662, in the era of great navigation, the Dutch and Spanish people briefly occupied Taiwan and used Taiwan as a base for trade with Chin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Fruits that Taiwa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are proud of, such as mango, bell-apple, custard apple, guava, and Cherry tomato, as well as chili, pepper, and tobacco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by Dutch people during this period.
Between 1662 and 1895, Taiwan was par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Minnan people from Fujian Province as well as Chaozhou people and Hakka peopl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moved into Taiwan. Carambola, grapefruit, and tung oil tree were introduced from China by South China immigra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ineapple was also imported from the Philippines by South China immigrants during this period.
From 1895 to 1945, Japan ruled Taiwan for 50 years, and established several botanical garden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roughout Taiwan to introduce large-scale experiments and cultivation of tropical plants in order to have more resources for the Japanese Empire. Rubber tree, cinchona tre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logwood for making purple-black dyes, mahogany, and ylang-ylang were all introduced by Japanese into Taiwan.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Japanese era, missionaries, botanists, and European traders came to Taiwan agai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eople are rather small, the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aiwan’s med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es. They also introduced some tropical plants into Taiwan. For example,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introduced variegated leaf croton and bougainvillea, and Dr. George Gushue-Taylor introduced windy oil tre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eprosy. Coffee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at earliest in 1884 by the British Merchants Bank.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in 1945.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from 1949 to 1987, restrictions were imposed on all aspects. In addition,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was limited. As a result, fewer tropical plants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during this time as compared to other eras. At that time, academic and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were the main units that introduced plants into Taiwan. The trumpet Tree, which is now familiar to everyone, was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60s.
There was also a Thai-Myanmar solitary army composed of ethnic minorities from southwest China.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civil war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ai-Myanmar solitary army temporarily stayed in the Golden Triangle at the borders of Thailand, Laos, and Myanmar, and eventually retreated to Taiwa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early 1960s, a large number of Burmese Chinese immigrated to Taiwan after riots in Burma against Chinese community. They brought the tradition of Songkran Water Festival of Dai people, the spice plants, and vegetables commonly seen in Indochina to Taiwan.
In 1989, Taiwan for the first time allowed foreign workers to come to work in Taiwan. In the 1990s, the government also promoted the southward policy to encourage cultural exchange and economic investment with Southeast Asia. Meanwhile, many Taiwanese males with weak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chose to marry females from Southeast Asia. To date, there are about 180,000 Taiwanese new citizens from Indonesia,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Thailand, Cambodia, and other ASEAN countries, and about 680,000 foreign workers from ASEAN. They have brought more vegetables, fruits, and spices that are common in Southeast Asia, enriching Taiwanese food culture.
These aforementioned culture trait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lants in Taiwan are extracted from my first book "Invisible Rainforest: The Formosa Rainforest Flora". This is a series of Taiwanese historical stories featuring plants as the leading actors and scientists as supporting actors.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the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aiwan that I have discovered which have not been recorded in our history or social textbooks, which may have been forgotten or ignored. This book is not a challenging botanical handbook to read. It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book. I hope that mor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aiwan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rough this book.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台灣就是過去西方歷史中所熟悉的福爾摩沙。它是太平洋東方海上的一座美麗的島嶼。1544年葡萄牙人發現,並將台灣稱作福爾摩沙。
台灣的文化多樣性,彷彿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豐富且多元。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個族群,帶來各式各樣與生活習習相關的熱帶植物。
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從東南亞引進了我們熟悉的芋頭、薑、香蕉、檳榔、椰子、木棉花等植物。他們從史前時期便來到台灣,在台灣活動的時間約八千年。
1624年至1662年,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也曾短暫佔領台灣,以台灣作為根據地,與中國、日本及東南亞進行貿易。台灣人熟悉,甚至引以為傲的水果,例如芒果、蓮霧、釋迦、芭樂、小番茄,還有辣椒、胡椒、菸草,便是這時期荷蘭人引進台灣的植物。
1662年至1895年之間,台灣被納入中國版圖。源自中國福建省的閩南人與廣東省的潮州人與客家人,大量移入台灣。楊桃、柚子、油桐花便是這個時期華南移民從中國引進。而鳳梨也是這時期華南移民自菲律賓引進。
1895年至1945年,日本統治台灣50年,並在全台各地建立數個植物園及研究機構,大規模引進熱帶植物試驗及栽培,目的是為了開發更多資源提供日本帝國使用。橡膠樹、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樹、製作紫黑色染料的墨水樹、桃花心木、香水樹等,都是日本人引進台灣的植物。
清朝末年至日本時代,宣教士、植物學家及歐洲的貿易商人再度來台。雖然人數不多,卻對台灣的醫療及科學進步有很大貢獻。他們也曾引進了一些熱帶植物來台灣,例如馬偕博士引進了變葉木與九重葛,戴仁壽醫生引進治療痲瘋病的大風子樹。而咖啡最早則是英商德記洋行在1884年引進台灣。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1949至1987年,戒嚴時期,各方面限制重重,加上資訊不發達,熱帶植物引進較少。當時主要從事植物引進工作的是學術與農業單位。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風鈴木,便是1960年代末期所引進。
還有一支由中國西南方少數民族組成的泰緬孤軍,國共內戰戰敗後,短暫滯留泰緬金三角,在1950至1960年代從中南半島輾轉來台。1960年代緬甸排華事件下,移民或依親方式到台灣定居的緬甸華僑。他們率先將傣族的潑水節,還有中南半島常見的香料植物與蔬菜,帶進了台灣。
1989年台灣首次開放外籍移工來台。1990年代政府推動南向政策,許多社會經濟條件弱勢的男性,紛紛到東南亞尋找配偶。直到今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等東協國家的新住民和移工,分別約18萬人和68萬人。他們帶更多東南亞常見的蔬菜、水果及香料,豐富了台灣的飲食文化。
上述這些文化跟植物引進史,摘要自我的第一本著作《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這是一本以植物為主角、科學家為配角的台灣歷史故事集。我想藉由本書,跟大家分享我所查到、看到的那些不曾出現在我們歷史或社會課本中,被遺忘或忽略的台灣歷史與社會文化。這本書不是生硬的植物圖鑑,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可以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台灣。謝謝!
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5月20日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新聞彙整
今日圖片:新聞照片,華爾街日報刊出越南總理阮晉勇的照片,並認為這次越南排華,反映出越南內部深層的政治僵局。
今天各報刊出文章,分析越南排華運動的後續效應。
華爾街日報刊出報導,標題是"南海危機背後的越南政治僵局",文章分析,越南政府長期以來,都用最高領導人互相制衡的共識決方式來做決策,這會讓越南在面對中國衝突時,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越南總理阮晉勇是經濟上的開明派,但如今,他的權力一再被削弱,他2006年當選越南總理後,力主讓越南加入WTO,另一方面,減少對政治異議人士的打擊,在他主持下,越南也開始和美國加強聯合軍事演習。
後來,他重新對反對派大力壓制,加上他的政策讓國營事業債台高築,他的開放形象受損,加上越南經濟成長率掉到90年代以來最低的水平,阮晉勇的權力被削弱。
現在他必需和國家主席張晉創(Truong Tan Sang)、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Nguyen Phu Trong)、國會主席阮生雄(Nguyen Sinh Hung)分享權力,越南的政策因此更加保守。
目前,中國的回應是,對赴越旅行發布安全風險提示,撤僑,並且暫停外交接觸,並警告東南亞國家聯盟,不要在鑽井平台爭議中選邊站。越南領導人試圖要用外交方法解決衝突,但問題是,中國對外交討論沒有興趣。
更嚴重的是,越南在外國投資人眼中,不再是個安全的投資地,金融時報也報導,台灣公司將群起向越南索賠,這些都是越南政府領導人應該要解決,卻是棘手的問題。
紐約時報則從歷史的觀點,分析越南反華,何以變成政治僵局。
「越南的官方歷史幾乎都是關於挺身對抗中國的,」《影與風:現代越南觀覽》(Shadows and Wind: A View of Modern Vietnam)一書的作者羅伯特•坦普勒(Robert Templer)說,「這樣一來,當民眾說自己正是在對抗中國時,政府很難指責他們。」
所以,暴力緩解後,越南總理阮晉勇(Nguyen Tan Dung)向數百萬民眾發了一條短訊,一方面稱讚抗議者的反抗行為,一方面也明確表示,他領導的威權政府不會容忍持續的動亂。
越南政府慣於在政治上有利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情緒。這一次,政府放任媒體報道相關爭議,電視台也對中國發起了憤怒的聲討。此後,官方採取了非同尋常的一步,允許媒體報道和平的抗議活動。但沒想到擦槍走火,演變成攻擊外國工廠的事件。
排華事件突顯了另一矛盾,越南政府的批評者始終堅稱,其中的一些投資只是讓越共幹部得了好處,對廣大民眾幾無裨益。紐約時報分析,針對企業的暴力活動激增,這一事實證明其動機遠比民族主義更為深層。他們稱,抗議工人的行動還包含著對低工資和本國政府的怨恨。
越南事務專家坦普勒說,「我認為,暴力事件背後的憤怒情緒不光與反華情緒有關,與河內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也存在同樣密切的關聯。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引發了巨大的怒火,化解這股怒火的方法少之又少。」
這眾多歷史和政治的原因結合在一起,才讓一場示威,變成大規模的排華攻擊事件。
以下是今天的新聞標題彙整
華爾街日報
泰國陸軍司令宣佈全國實施戒嚴令
[亞太] 菲律賓和印尼就爭議海上邊界達成協議
[中港臺] 中國放寬較小規模海外收購規定
[匯市分析] 歐元兌多數主要貨幣微漲
[金融市場] 金價基本持平 因避險需求降溫
[金融市場] 油價走高 市場預期庫欣庫存將下降
[金融市場] 美股連續第二日上漲 道指漲0.1%
[亞太] 中國包機包船協助中國公民撤離越南
[亞太] 緬甸銅礦被綁架中國工人獲釋
中國在APEC會議上推動建立新的亞太自貿區
北約秘書長:無跡象表明俄從烏邊境撤軍
中國明確今年經濟改革九大任務
長城汽車將在俄羅斯投資建廠
[亞太] 南海危機背後的越南政治僵局
[亞太] 緬甸一銅礦兩名中國工人遭綁架
[中港臺] 美司法部將指控中國部隊人員侵入美國企業電腦
[中港臺] 美司法部指控中國官員涉嫌經濟間諜活動
[科技] 三星擬在移動設備上搭載生物識別傳感器
中國會同樣經歷“失去的十年”嗎?
政府打貪腐 樓市雪上霜
[中國實時報 經濟] 現在是中俄達成供氣協議的良機?
[中國實時報 法律] 多國首腦將出席亞信峰會探討安全合作
[科技] 聯通4月3G及4G上客211萬 按月跌35.8%
[歐洲] 普丁命令俄軍從烏克蘭邊境撤回基地
[科技] Google與Twitch洽談收購事宜
美駐華大使:美國希望中國企業來投資
中國將允許部分省市自主發債
[亞太] TPP談判在新加坡重啟
[WSJ博客] 中國航空公司急需更節油型新飛機
[經濟實時報] 美聯儲主席葉倫:中國金融問題可控
[專家論壇] 美元今年為何未能如預期般走高
[觀點] 中國房價短期會調整 長期下降幾無可能
[觀點]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
[亞太] 永嘉集團:越南工廠已恢復營運
[歐洲] 俄羅斯計劃到2020年將中俄貿易額擴大一倍以上
[中國實時報 文化] 不,這不是白宮,這是中國的一個廁所
[中國實時報 經濟] 投資者對農地流轉信託寄予厚望
[亞太] 一位台灣高管在越南的恐怖經歷
[金融市場] 印度政府換屆或提振大宗商品市場
印度新政府重振經濟障礙重重
[中國實時報 經濟] 中國消費者網購汽車的意願最強
[歐洲] 阿斯利康拒絕輝瑞新收購報價
[A股脈動] 19日收盤:流動性擔憂制約創業板反彈
[歐洲] “巧克力大王”誓言帶領烏克蘭走出危機
中國新生代富豪呈年輕化態勢
[中港臺] 國家電網今年將投資1600億元建設配電網
[中港臺] 保監會推三項監管新政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
[科技] 京東上市在即 潛在投資者將失話語權
[股市時評] 美股上週創新高 主要股指收盤基本持平
[中港臺] 成飛集成計劃定向募股融資人民幣210億元
[亞太] 聯合國機構修改飛機搜救規則
[A股脈動] 五糧液大幅降價 白酒股普跌
[中港臺] 綠城董事長:股權轉讓因退休需要
[中港臺] 野村控股在自貿區組建首家合資資產管理公司
金融時報
優先滿足首套房貸:救市還是惠民生?
度量中國的就業底線
中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速將放緩
西方制裁促使普丁轉向中國
GSK案促在華外企加緊自查
中集集團與勝獅貨櫃遭美雙反調查
阿斯利康拒絕輝瑞690億英鎊報價
中信“影子銀行敞口逾500億美元”
小米如何贏得頂級供應商?
新聞人物:印度新總理莫迪
馬來西亞政府可能拒絕紓困馬航
媒體劄記:“小中華”
台資企業向越南政府索賠
歐洲各央行承諾保持黃金儲備
美國起訴5名中國軍官網絡竊密
紐約時報
為烏克蘭的自由而投票
中國工人在喀麥隆遭遇武裝襲擊,10人失蹤
歐巴馬東京表態,日本且慢高興
維族青年周遊全國呼籲民族團結
克里米亞豐富資源俄羅斯唾手而得
菲律賓漁民和中國海警船玩捉迷藏
25年前天安門廣場上三輪車夫的眼淚
美國正式指控中國軍方人員從事網絡間諜活動
中國「老紅木」需求毀壞湄公河森林
反華力不從心,越南政府進退兩難
莫迪贏得選舉,承諾建設強大印度
朴槿惠因渡輪事故解散海岸警衛隊
中國官場重新流行叫「同志」
中國人:再多一些擁抱
「美國夢」移民加拿大
大國俄羅斯的大抉擇
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我被嚴重歧視?!菲律賓排華入境!【愛美教主】【愛玩玩系列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菲律賓 一下禁止台灣入境三天後又同意台灣入境到底菲律賓人怎麼看待台灣人民實地走訪記得在下面留言說我要賺錢小金龜(招財龜)一樣會抽出一個幸運賺錢王 ... ... <看更多>
菲律賓 排華事件 在 一、單選題(每題0 分) - 台東高中 的八卦
17、近來「老少配」的新聞事件屢屢占據臺灣新聞篇幅,而中國大陸物理學界的權威人士 ... 法案乙:新法案規定:廢除一切現存的排華法令;每年允許105名中國人移居美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