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名校合併醫學大學 才是正途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台北市)
行政院7月同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合併案,兩校預計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醫學教育的兩大新聞,應該是陽明和交大即將併校,另一則是清華、中山、中興、元智四所大學均申請新設學士後醫學系。
國內醫師人力是真的不足,還是問題在於分布不均而非不足,或是其實人力足夠,只是因為醫療環境欠佳而出走海外、出走他行、出走醫美,值得深入探討。如果問題不在人力不足,則增設再多的醫學系恐怕也無濟於事。
由於壽命延長和醫療科技進步,加上國內醫療照護品質提升,醫師人力需求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對抗新冠肺炎使得全民長期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意外造成今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大幅減少,如果未來多數人養成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習慣,則新進兒科、耳鼻喉科醫師人數的增加是否需要管控更嚴?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甚至有些臨床科醫師是否需要減少人力增加的速度?這些影響因素都值得主管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的公部門,和各專科醫學會深入討論。
另外,除了牙醫師外,台灣有五萬多西醫師,但是另外有七八千個中醫師,他們提供了許多民眾醫療的另類選擇,如果醫師與人口比例的計算不包括中醫師在內,則與實際狀況多少會有脫節。
醫學院教學設備昂貴,而國內的大學學費又長期偏低,如果只靠學生學費,全國的醫學院都是入不敷出的。為什麼大家一窩蜂搶呢?因為醫學相關系所就業率高,招生容易,抗少子化能力強。醫學研究論文影響係數高,可以大幅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何況只要有附設醫院,日後自然會在經濟上回饋大學。
日前公布的下年度政府總預算,排名第一的國防預算比第二的教育預算多出一千多億。可以想見在國防預算極可能繼續攀升下,教育經費會日益捉襟見肘,因此繼續廣設醫學院是明智之舉嗎?一個小小的島國已經有十三所醫學大學或大學醫學院了,難道我們要重蹈過去廣設大學的覆轍嗎?
中國大陸在廿一世紀初,江澤民指示大學併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上海為例,上海第一醫學院併入復旦大學,第二醫學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名校有了醫學院,學術論文馬上暴增一倍,高影響係數的論文増加更多,世界大學排名提升。另外一個好處是醫學院和其他學院的交流合作,產生許多新領域的論文和研發產品,學生選課當然也是更多元。
中山大學有意併高雄醫學大學至少十多年了,中興大學和中山醫學大學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併意願,只要教育部鬆綁公私併的法規,兩案都有機會水到渠成,都是一加一大於二。清華和元智也可以嘗試找醫學大學併校。併校之後,這些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會大幅提升,學術競爭力也更強。
如果國內醫師人力的確需要增加,那麼可以在辦學績效良好的大學每校適度增加十個錄取名額,在目前每年只收四五十個醫學生的慈濟、馬偕、輔大、義大,以及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各多招收十至廿名,教育部再給予適當的補助,這樣不是比新設醫學院簡單有效多了嗎?
華中科技大學世界排名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八卦
<產業新聞>中國大陸醫藥創新研發格局面臨重大轉機
#CFDA #ICH #創新藥研發 #臨床實驗 #註冊標準 #仿製藥 #WHO
中國作為仿製藥大國,創新藥發展為各方所關注。其中,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可能加入ICH(人用藥物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的消息被業界熱議。ICH是以制定創新藥研發、臨床實驗、註冊標準為主的組織,加入ICH將對新藥研發領域形成直接影響。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昊表示,如果加入ICH,中國創新醫藥企業將率先受益,研發能力較強的創新藥企業和藥機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
創新能力強者先受益
對於加入ICH對醫藥行業的影響,陳昊認為,以仿製藥為主的中國醫藥工業處於產業進一步升級的階段,加入ICH將對國內政策制定以及企業經營產生重要影響。ICH的指導原則緊扣質量、安全、藥效、多學科等,將對醫藥工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來自國家食藥督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國內已有的藥品批准文號總數約18萬個,仿製藥批文占比95%。
“中國是醫藥大國,但非醫藥強國。”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表示,目前國內有4700多家制藥企業,這些企業呈現小、散、亂的特徵,銷售額和利潤低,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國內醫藥企業創新層次尚處於以仿製為主到仿創結合階段,技術能力還不夠強。若加入ICH,或要求中國在藥品註冊方面與歐美等創新能力強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標準對接,可能修改藥品註冊相關法規,對跨國藥企向中國引入新產品有促進效果。
在中國與歐美標準一致的情況下,跨國藥企可能在中國進行新藥研發外包、臨床實驗等。這些數據將得到CFDA的認可,並作為藥品註冊時的依據。這意味著跨國藥企主導的創新藥可能在中國市場同步或者優先上市,促使跨國藥企針對中國市場的一些適應症開發特殊藥品,較此前進口藥品等同于新藥註冊將縮短註冊時間。
從A股醫藥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情況看,在200家藥企中,營收排名前十的醫藥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總計71億元,占營收比例僅為6.21%。而在海外市場,業界領先的原研藥及仿製藥企業研發投入均超過20%。以羅氏為例,2016年其工業營收約390億美元,研發投入達到115.8億美元,研發投入比例達29.6%。由於企業在新藥研發上投入意願和能力不足,國內醫藥市場仿製藥為主的局面或將持續。
仿製藥市場重新洗牌
“目前國內藥物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遵照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而制定,而WHO的標準被認為是全球最低標準,ICH的標準則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的標準。近幾年來,國內的監管標準逐步與海外先進標準看齊。若最終加入ICH,國內藥品審批與監管的標準將顯著提高,研發能力較為薄弱的仿製藥企業將被淘汰出局。”中信證券醫藥研究員田加強表示。
“藥品監管部門依據科學標準審評新藥,是新藥研發的基礎。”一資深業界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ICH的標準濃縮了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法規、指南和相關文檔,從技術、產業政策以及管理科學等方面,對藥品安全、有效、質量屬性制定標準,醫藥行業應重點關注。
上述人士認為,加入ICH後,藥監部門可以參與並影響全球藥監政策制定,也是國家實力和需求的體現。“出於歷史原因,從目前情況看,ICH指南似乎在有些方面更利於基礎好、規模大的跨國企業。指南作為監管的考量和技術標準,是一把鼓勵創新的雙刃劍。”
藥機企業迎發展機遇
藥機企業對制藥設備的創新,是藥物創新產業鏈重要一環。ICH的指導原則將促使國內藥企向研發創新藥轉型。在此背景下,藥企對藥機產品的需求將大幅增長,藥機企業將受益。
“加入ICH,意味著將以更高的監管標準引導國內企業進一步提升對創新和質量的關注,對藥企更高的監管標準意味著對藥機產品的要求將進一步嚴格。ICH的指導原則涉及藥品的質量、安全、藥效、多學科指導四個方面,覆蓋了藥品的開發、生產、使用、再評價等程序的技術標準。”于明德認為,作為與藥品直接接觸的生產設備,這項指導原則間接對藥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質量和安全,加入ICH將給藥品市場競爭加入催化劑,這也將無形中給藥機企業增加壓力。具體而言,跨國藥企將在中國市場進行更多的早期研發,包括新藥的藥學研究、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等,在華布局將提速。中國本土藥企也將對症下藥,研發新品加入市場混戰,市場競爭加劇。
資料來源:https://read01.com/2oNo83.html
華中科技大學世界排名 在 走進華中大,華中科技大學到底有多牛,你知道嗎? | PTT新聞 的八卦
華中科技大學 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 ...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中,華中科技大學全國排名第七,超過武漢大學,另外校友 ... ... <看更多>
華中科技大學世界排名 在 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全球計算機排名前10,還是華為娘家卻無人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