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8)
面子文化vs 恥感文化
(此文發表於2018年10月16日。)
三十多年前,一位台灣旅美作家在大陸生活了幾年後,跟我談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見不得人家比自己好」,「見不得人家比自己差」,也「見不得人家跟自己一樣」。換句話說,就是永遠在同別人比較中「自我感覺良好」。
最近中共官媒的兩篇文章〈日本諾獎「井噴」背後潛藏危機〉、〈股市重挫暴露美國隱憂〉,盡顯這種性格。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不停下滑,美國卻一直向好,突然有一天股市大跌,於是中國忙不迭幸災樂禍:「你也有今天」。
「井噴」原指開採油井突然爆噴石油,中國大陸把它用在形容某種「量」的突然激增。在講日本諾獎那篇酸葡萄文章中,把日本長期持續在科研上的努力,形容為「井噴」般突然,把從2000年以來日本連年獲獎,說成不是反映今天而是反映30年前的科研成就,那時日本經濟如日中天。又把日本人對近年科研水平下跌的自省,說成是因為缺錢。於是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最近十幾年大舉投入科研經費,「未來中國應該也會湧現一些諾獎得主」。
對中國和日本的社會、學術環境稍有了解的人,是不是覺得很可笑?中國假博士、假論文氾濫,科研經費60%用於開會、出差(趁機旅遊)。若政治體制不改變,科研水平莫說幾十年,怕一百年都追不上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1.26億人的島國,在18年間拿下18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一些諾獎得主是外國到美國的移民。日本並非移民國家。因此,日本是真正本土科學家得到的諾獎。
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來自傳統並已經內化成日本民族性格的「菊與刀」。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萬世一系的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徵。這種民族性格的內在對立性,具有由情感因素所促成的自反而轉化的動力,就是日本獨特的「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使日本人愛作自我反省。在上世紀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哈佛教授Ezra Vogel 1979年出版一本書《日本第一》,轟動西方,但日本官方民間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引來警覺和自省。日本影視界和出版界接連推出了一批憂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劣勢》等等。
到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出現大倒退,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國際媒體這二十多年一直報導日本經濟不振,中國輿論反復說日本失去二十多年,對於國際輿論「唱衰」日本,日本人極少反駁,社會也沒有因為經濟長期走不出蕭條而恐慌,相反日本人也應聲附和,自己唱衰自己。日本的「恥感文化」,認為沒有做好一件事,是自己的羞恥,與他人無關,唱是唱不衰一個國家的。
受經濟低迷刺激,日本經恥感自反而轉化為「刀」,即投入最大資源於科學研究,磨練現代的刀——科學的利器。
與恥感文化相對的,是中國人的面子文化。日本18年出了18位諾獎得主,原因很多,若從民族性來看就是恥感文化的動力;而中國酸葡萄的文章,引用日本的自反論述,來講日本的「潛藏危機」,就是面子文化的表現。恥感文化帶來動力,面子文化就為國民製造自慰器。
菊與刀 第 一 章 在 逆嘶亭 Facebook 八卦
感受秩序
因為早有外遊計劃,六月九號,我人在長崎,遠離香港,未有出席遊行。平時說服世人,最常講嘅係每個人頭都有價值,但如今自己則置身事外,驟眼睇落,可謂諷刺。然而,雖則大多數人都需要親歷其境以利日後回憶,我亦唔例外,但同時我亦知道,按照計劃帶領家人感受世界秩序同樣意義深遠,因此我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長崎係美國投放第二個原子彈嘅日本城市,若然香港遊行都可以稱為終局之戰,日本嘅徹底覺醒,就係長崎之戰。認知到自己只可以稱霸一方,無力撼動以美國為首嘅世界秩序,日本立定志向,全速改變航道,戰後急速復甦,全賴美國允許扶持。日本傾盡全力挑戰,戰後又以知恥近乎勇嘅姿態安守本份,充分顯示到參與秩序嘅誠意,如此益友,美國自然樂於吸納。戰爭本質係秩序輸出,資源爭奪係表面文章,遊覽原爆資料館同和平公園,正好借日本嘅取態,解釋今日中國點解必敗,以及日本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嘅原因。而他國歷史之所以令我深有體會,係因為日本平民嘅血肉橫飛,其實正正就係我地後人認清局勢嘅前車之鑑——如果香港人唔把握機會,追認權力來源,合力拒共,將來粉身碎骨嘅就係我地。
自黑船來航,幕府時代閉幕,日人意識到天外有天,於是推動明治維新。以美國為首嘅西方世界,開闊日人視野,福澤諭吉主張脫亞入歐,力圖富國強兵,就係志在追趕西方。其後,大東亞共榮圈構想成型,日本認知開始出錯,軍國主義冒起,所意味嘅就係日本以為自己可以輕易撬動世界秩序,而太平洋戰爭揭幕,所象徵嘅就係日本走火入魔,昧於形勢。日本以為英美之所以支配世界,全靠荷槍實彈同財金操縱,呢點認知同現時中共思維極其相似。
中共思維出錯,表徵為習近平嘅誤判,但誤判既係個人失誤,亦係結構使然。二戰過後,中共沿用蘇維埃模式經營國家,因美國主攻蘇聯而得以休養生息,於是誤以為黨國體制無誤;蘇聯瓦解,中共推行改革開放,鎮壓民眾示威,但因美國懶理世事而平穩過渡,結果一再自誤,助長奪權野心。終於,中共以韜光養晦姿態,一方面累積經濟力量,一方面抄襲研發武器,習近平夢想中嘅反攻之日逐漸臨近——加入世貿、舉辦奧運、一帶一路,都係重蹈昭和覆轍,軌跡一樣。香港處身棋局一隅,近距離觀察,理應份外理解中國近二十年嘅崛起大計難以成真,因為中國連東亞區內強國日本都重未超越得到。偏偏,無數香港人精神分裂,盲目親中,以為靠攏中國有利自身,可謂愚昧之至。
中國如同當年日本,唔知自己只夠能力喺外圍蝦蝦霸霸,癡心妄想自己可以擊敗美國,取而代之,下場註定失敗。我走入原爆資料館,直視怵目驚心嘅頹垣敗瓦,不期然就預視到香港執迷不悟嘅結果。館內,展覽設計者無意迴避自身責任,未有怪罪美國,重現當日十一點零二分核爆一刻恐怖現場,全為警告自身,同時警告世界,因為挑戰秩序,自取其辱,係合乎邏輯嘅結局。一般人會話,美國霸權令日人又愛又恨,但只要足夠清醒,日本嘅親近美國甚至崇敬美國嘅傾向,其實顯而易見。日本之所以放棄同美國對立,源於日本已經接受咗由美國所主導同推動嘅秩序,只求一人之下,不求僭越職權。日本人嘅有條不紊,各安其分,在此又見一斑,《菊與刀》之所以描述日人兵敗即徹底投降嘅自相矛盾,大概正係美國視角嘅無意識流露。
日本戰後嘅轉變,非但冇集矛盾於一身,更加係有極之清晰可循嘅脈絡可以捉摸。日本由此至終,目標明確,就係獨立自強,以一己之力輸出秩序,直到輸畀美國,先至發現原來毋須單打獨鬥,靠自己創建秩序,而係可以同美國互相依存,管治世界。二戰期間,美國政府之所以吩咐人類學者研究日本,正係源於美國終於遇到難題,發覺世界上有啲民族自成一系,而又不輸美國。美國文化多元,性格外向,遇上日本文化單一,性格內斂,本來並非一拍即合,但正因為日本痛定思痛,融入世界,火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而美國全力支持,分配東亞以及太平洋島鏈畀佢打理,亦係出於信任。相反,中共從未直接受創,因而態度囂張,自取滅亡在所難免。中國鼓動國人仇美仇日,以愛國主義操縱人心,強調南京大屠殺舊事,指責美國制裁中國玩單邊主義,都係因為誤以為對抗有用。
曾經,中共打算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但習近平執政,急於求成,陣腳一亂,香港就變成犧牲品。今日我留喺酒店,隔岸睇live,睇見港島近乎癱瘓,心中不無感動。人在千里之外,內心始終記掛,想話唔關心政治都講唔過去。今次遊行,大眾以要求林鄭月娥下台同要求撤回送中條例為口號,未必了解自己暗中傳達嘅訊息,但行為本身,已經展現出最強烈嘅反共情緒。反對林鄭,即係否定中共走狗,撤回修例,即係拒絕中國執法,可知香港同中國最根本嘅分別,就係在於秩序嘅取捨。秩序即現代文明,選擇現代文明即等同講人權講自由,進而建立民主以及鼓勵多元,一言以蔽之,香港要爭取普選,必先重視人權,而要奠定人權,就要脫離從根本上反對人權嘅政權,自立門戶。簡而言之,時機成熟,就係呢一刻。
今日進入原爆資料館前,喺入口見到個極富象徵意義嘅設計。驗票機兩側,竟然有接近兩三米嘅團體入口中門大開,彷佛任得訪客自由進出——嗰一剎,我忽然心生聯想,深刻理解何謂秩序嘅終極呈現。日本嘅整潔有序,並非源於他律,而係自律,因此即使不設防範,亦唔會引起混亂。如果呢種設計出現喺缺乏秩序嘅國家,例如中國,館方一定坐食山空,不出一年,旋即結業,而要避免損失,館方就必須嚴厲執法,正如中國選擇拒絕秩序,自然就要以法治國,極力自保。願唔願意接受秩序係人類嘅選擇,而香港處於文明與野蠻之間,用邊種方法去表態,其實係反映我地對自己處境嘅認知,以及投誠嘅決心。今次百萬人上街都仍然和平克制,代表大眾選擇相信秩序領袖會出手相救,但假如西方國家認為香港人決心不足,我地就必須行動升級,破釜沉舟,力求趁中共不自量力之際,拉遠自身同惡嘅距離。關鍵時刻示威定示弱,就係睇大家喺知道善嘅方向之後,夠唔夠力向和平推進。
真正嘅和平,必須建立喺武力之上,因為蠢蠢欲動嘅舊秩序玩家,充斥前現代世界。走入和平公園,我見到有關無核化嘅期許,誠心反核,但我更知道箇中真正嘅訊息,其實係希望世上野蠻國家可以向日本學習,自我反省,放低武器,乖乖接受美國訓政。我地無法排除中國有力重建秩序嘅可能,更勝美國,但文明倒退千年再由頭開始嘅代價,相信全人類都難以承受。合力抵制秩序破壞,唔係為國捐軀,只係為咗自己每日可以有電視睇,有飽飯食,然後每年都可以去日本旅行。日本嘅秩序,令我更希望香港都可以及早進入其中,但願條例通過之後,美國出師有名,二十年內消滅中共,為後冷戰時代正式劃上句號,而香港人處於刀口,可以出一分力,他日講起,亦有資格同子孫吹噓,我嗰一代人,勇於不落人後。
https://gnimmm.com/2019/06/09/order/
菊與刀 第 一 章 在 利世民 Facebook 八卦
友人寫這篇分析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文章,借分享。
HT #流水帳
第二百六十三帳:老虎背後的狐狸
開課後,一連串教學和行政工作纏身,忙得無暇靜靜地思考,John 教授想「連主要工作是閱讀、思考和教學的人都無暇思考,何況其他營營役役為生計的老百性!😞」心想不能這樣啦!決心給自己一點時間「放空」下,去了Richard 的Cafe Field (CF) 享受一個能寧靜下來的下午。
入到CF ,滿寧靜的氣氛和淡淡的咖啡香,跟著見到醫生KC的微笑😏,KC真是「常客」!
KC:John,為甚麼來CF都不約我啊?🤨
John:那麼,你來,又不找我?😏
KC:我常來喝杯咖啡才回診所的,但星期四開半天,下午就來看看書,靜下!知你忙,就不找你啦,待你有空約我tea time!😊
John:是喎!你現在逢星期二、四開半天,比之前只是星期三半天工作,多了點空閒時間,真好!
KC😄:是啊!不想太辛苦了!為了病人需要,才星期六開長點時間,否則星期六也想開半天😄😄。
John😄,老闆Richard過來打招呼:教授,好幾星期不見啦!😄
John:老闆,都是兩星期無來啫!😄
Richard:教授,想飲甚麼?
John:老闆,給我杯凍的無花果蜜桃咖啡,少甜的!
Richard:好的,教授!一陣給你們一些炸魚仔送咖啡!
John:多謝老闆!😄
KC:John,最近忙甚麼?
John:除了每星期要更新授課的筆記,準備一個教材撥款資助的申請文件。
KC:甚麼教材?
John:關於「一帶一路」的教材,除了有關計劃的緣起探討,這計劃的政經意義,「一帶一路」沿途各國的政經整理,我還想加入國際政經博弈的元素,談談計劃的困難和對全球局勢可能帶來的影響,給老師和學生參考。
KC:嘩!大project喎!
John:是!😄,特別是美國在當中博弈。不過,要研究中美博弈,我自己有個「看法」,就是以中日關係變化作為「參考值」,作中美博弈的「領先指數」。
KC😮:哦!無聽過這說法!
John:KC,其實,這也不是甚麼獨特看法,類近看法的學者也有的。如日本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評論家,東京大學法語系名譽教授,內田樹,就有相近的想法,他在2009年寫了一本《日本邊境論》的暢銷書,描述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被評為「日本人論」的巔峰之作!
視為繼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 (Ruth Fulton Benedict,1887 - 1948)在1946出版《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後重新認識日本和日本人的重要著作!
KC😂😄:John,你又說了些,我聽不明的「外星話」啦!😄甚麼是「菊與刀」?又甚麼是「日本邊境論」?
John😂:好的!簡單點說,「菊」是日本皇室徽號,代表了高貴、恬靜、和諧的特質,一種優雅的美學和禮儀文化;「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徵,代表了尚武、勇氣、敢於挑戰和好鬥的上進精神。潘乃德在這本書,展示了日本人雙重而矛盾的民族性格,被視為對日本人論的奠基之作。
其實,這研究是美國政府二戰晚期委托潘乃德透過當時日本宣傳電影,文學作品,民間刊物和被困在美國集中營的日本人進行訪談研究 (據前英國上議院首席大法官 Tom Bingham 的資料,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拘禁11萬名美籍日裔,從中美洲綁架了2264日本人),作為美國計劃戰後(當時二戰未結束,日本未投降) 如何處理日本問題的重要情報,製定日後對日本的政策。
這「菊與刀」的日本人論述已經超過60年,直到內田樹著的《日本邊境論》出現,才開啟了世界對日本另一面的了解。
在我來看,這面的了解是從「地緣政治」為切入點對一個民族性格形成為前設的論述觀點。從一個自古以來處於大國邊陲小國的「邊緣」地帶,在思想和文化上長期是「從外輸入」的文明,早年是「華夏文化」輸入,到明治維新改行「脫亞入歐」的西方文化殖入,卻沒有一套完整自我獨有文化風範,造成「邊境人」民族性格。
KC:John,說了這麼多,其實,即是甚麼民族特點?😂
John:一個希望自己成為剛柔並重的文化追求者 (菊與刀),卻可能被美國政府發現看似矛盾的雙重性格下存在一個共通點!
KC:甚麼共通點?
John:服從!服從權威,服從強者!這就是長期輸入「強者文化」形成「邊境人」的國家特性。
KC😮😳:即是甚麼?
John:「從強」文化!無論在外交或經濟合作都是以「與強者為伍」為政策方向的價值觀。
這是超越理性思考的價值取向判斷和取捨,無論在地緣政治布局選擇或外交操作。
KC😮:即時嘜?
John:現在的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都太強調西方那套「物理機械式成本利益理論」,對民族性格形成構成「非物理性的理性」和「非連續難量化的價值取向」缺乏認識和了解,導致對國際政治經濟預測的誤判。
KC:John,講番「人話」!Please!
John😂:不如說說,內田樹在《日本邊境論》其中一個描述日本外交文化的故事給你聽!😉
KC:甚麼故事?
John:躲在老虎背後,狐假虎威的狐狸心態!😉
KC:聽落有趣得多了!😄
John:KC,一隻借老虎威風作事的狐狸,你覺得會是一種怎樣的行為心態?
KC:馬首是瞻,先觀察,看看老虎的意願,不要做出老虎不高興的事,否則,狐狸擁有的威風可以一夜「煙消雲散」!
John:KC,完全準確!
KC😄:真是很易明的比喻!這樣學國際政經才是嘛!
John😂:對一隻借老虎威風的狐狸進行談判,其實,狐狸很難有牠自身判斷,很難獨立思考跟你如何「交易」,因為狐狸不是「自己的主人」,牠是「老虎的影子」,既然是影子就不能離開「主體」的獨立存在。
作為「邊境人」身份認同(從國際政經角度)的「從強哲學」的國家,她是「強國」的影子,我的說法是「領先指標」。日本對華外交政策,應是判斷了美國對華外交的「影子」行為。事實上,美國也不會讓日本「亂來」影響她對華的外交方略!
KC😳😮:如來原此!
John:KC,你可回顧比較下每次中日關係變化後,中美關係的變化!😉
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9月,在1972年2月時任美國統總尼克遜 (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 - 1994)訪華後,但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1月,日本已經判斷事件不會變,就算當時還是「文革」多變時期,中美必建交,結果日本早了六年跟中國建交。
2012年,日本單方面改變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狀況,購島進行「國有化」,即使2012年5月中美兩國進行第四論「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美方公開同意中方提出的「C2」概念,即兩國共融協調為「命運共同體」概念(2 Cooperation) 替代美國學界倡議的「G2」(Group of Two,兩國集團主宰世界) 模式和概念。以「互利合作共贏」取代「互相競爭制衡」的倡議。但日本判斷中美關係必定惡化,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日本早了六年跟中國開打!
狐狸是判斷老虎意志的高手,因為牠是影子!
KC😳😮
John:現在日本對華政策又似乎開始轉變 (自2012年因釣魚台問題停止了的中日戰略對話,最近兩國外交部的副部級官員恢復了對話,這些是專業外交人員的互動,有別前年兩國領袖見面,他們的對話是具體事務的對話,反映情況開始轉變) ,這可能是中美關係修好的先兆!也可能是狐狸變換「主人」的開始,當然現在來看這機會是很低,但這就是「從強原則」的「邊境人」性格。😉
KC😮😳:吓!
註:附圖是來自日本的《日本經濟新聞》(日經新聞)中文網,2016年11月14日,對中美日關係的分析,反映日本知識界對日本外交政策如何反制美國的「喊話」!
菊與刀 第 一 章 在 【青春愛讀書】20201107 - 菊與刀- 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格 的八卦
《 菊與刀 》是二次大戰時期的著作,作者是 一 位美國人類學家,以西方視角解構日本多元而矛盾、自抑卻狂放的人文特質。本周青春愛讀書邀請臺灣吧共同創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