覲見帝王之山 南湖大山
我雖久仰南湖大山的盛名,然而這座型態沈穩莊嚴、有帝王之山稱號的名岳,因為所需天數較多、因難度稍微進階,便一直等到我完成了其他幾座山岳後,才決定來覲見這座帝王之山 。 這座被印在兩千元鈔上、貴為五岳之一的名山,其實為冰河地形的一部分,因此冰河遺跡也是我此行的拍攝紀錄重點之一。
▌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
一般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約需時三至四天。第一日先由登山口到雲稜山莊,第二日再由雲稜山莊經審馬陣草原、五岩峰、南湖北山、南湖北峰,抵達南湖圈谷山屋。第三天後就視個人的體能與時間,攀爬南湖大山、南湖東峰與其他群峰等等,之後再宿一晚南湖山屋,或者往回至審馬陣山屋甚至雲稜山莊過夜,第四天再回到登山口。
我則是因為拍攝需要,總行程安排五天。第一天從勝光登山口啟登,並於雲稜山莊過夜。第二天從雲稜山莊出發,抵達南湖山屋後,開始勘查預計的拍攝地點。第三天就開始實際的拍攝與攀登,晚上再宿於南湖山屋。第四天早上則是在圈谷拍攝,之後前往審馬陣山屋,然後拍攝南湖大山夕景。第五天再由審馬陣山屋回到登山口,完成這次的攀登。然而拍攝的行程並非總是順利,特別是在春天瞬息萬變的天候狀況下。
▌我的實際行程
第一日
我照著原先的計劃,自勝光登山口啟登,朝雲稜山莊推進。沿路雖然多在樹林中,但偶爾能從一些開闊處看到南湖大山,因此並不至於太無聊。於是我就在上上下下的森林路徑中,順利地抵達雲稜山莊。
第二日
因為知道這天大概是我這趟行程中最後有好天氣的一天,因此決定在破曉前出發,以便白天有更多時間可以拍攝。離開雲稜山莊不久後,整體走勢就從下坡改成一路上坡。最初也是一直走在森林中,最後終於在審馬陣草原前走出森林,開始有開闊的視野。
在這裏,除了可以看到隨侍在側的南湖大山外,回頭也能看到完整的聖稜線,走起來真是心曠神怡。此後順著草原一路上坡,抵達南湖北山並快速登頂後,便轉向前往並通過五岩峰。五岩峰看似猙獰,但實際上其實踩點明確。雖然有時要手腳並用,偶爾有輕微的暴露感,但整體來說,通過並不困難。此外,五岩峰滿佈奇石奇木,加上一邊壯觀的五岩峰斷崖,對攝影人來說其實是充滿拍攝機會的地方。
通過五岩峰後,就來到了南湖北峰。這裏有著毫無阻礙,可以俯瞰上下圈谷的絕佳視野。在這裏仔細欣賞了圈谷美景後,便開始下切前往南湖山屋。南湖山屋看起來小巧可愛,但其實可以容納約40人左右。然而我抵達山屋,卸下裝備、稍事休息後,由於久旱無雨,第一件事就是下切一百多公尺的高度至南湖溪取水。取水來回花費約40分鐘,佔去了一些可以用在攀登與拍攝的時間。
取完水回到山屋後,維持基本生活的條件才告滿足。由於天氣預報顯示隔天可能變天,因此我決定再努力一下,先前往下圈谷拍攝一些冰河證據,並登頂南湖大山,並在回程拍攝下圈谷的夕景,完成一半預定的拍攝目標。
離開山屋前往南湖大山主峰的路,在抵達主南岔路之前基本上是緩和的。而在這段路上,有一個我最想紀錄的岩石,那就是鹿野忠雄發現的羊背石。1933年,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與地理學家田中薰教授一行人,在南湖大山一帶進行了詳盡的地質調查與紀錄。他們最終發現了12個圈谷、各類冰蝕地形等冰河證據,其中也包含了這個羊背石。
鹿野忠雄除了是第一位台灣冰河地形發現者,他對台灣的高山、生態與種族都有廣泛且深切的研究,並把台灣以現代且科學的方式,發掘並記錄下來,是我相當敬佩的一位學者。能夠跟他站在相同的歷史現場,也算是了了我自己一個小小的心願。拍攝完羊背石後,我繼續往南湖大山推進。過了主南岔路後,便來到一處不算緩的石坡,橫亙在我與主峰之間。但這並不是前往主峰的唯一『障礙』,過了碎石坡不久,還必須通過一處散落的『巨石陣』,才能抵達南湖大山山頂。南湖大山山頂其實相當平坦,且視野極佳,能夠眺望眾多名峰。
隨著天色漸暗,我便離開山頂,準備回到圈谷拍攝夕景。途中再次經過主南岔路時,斜射的金黃光線穿越稜線與群峰,並照亮了遠方的中央尖山,這幅美景美得讓我忍不住駐足欣賞許久。離開了主南岔路、主東岔路,我來到可以俯瞰下圈谷的地點。在這裏,可以看到冰河圈谷典型對稱且悠緩U字型谷的特徵。這時日落橙黃色的光線隨著過去冰河的出口,由西面照入圈谷底部與南湖山屋。
回到山屋,烹煮並用完晚餐後。我用保溫瓶泡了一壺茶,擠出最後一點精力,拍攝晴朗無雲夜空中、點點繁星下的圈谷夜景。
第三日
依照預報,這天應該自凌晨起就開始會有雲層聚集。然而凌晨四點到山屋外面看時,發現天空依然晴朗,似乎還是有拍攝的機會。由於昨天已經攀登了南湖大山、去了下圈谷,於是這日就決定直接前往上圈谷與東峰,並在進入上圈谷前,在懸谷的一側拍攝下圈谷的晨景。而這日的天空也出現美麗的雲彩,日出的紅光更是照耀著南湖大山。
結束拍攝晨景後,我便繼續往上圈谷與東峰前進。通過平坦的上圈谷底部時,我注意到這裡散佈著另一個冰河地形的證據,也就是漂礫。漂礫是由冰河由他處搬運過來的岩石,因此種類與周遭的岩石不同,加上這裡沒有其他有足夠搬運力的流體可以移動這樣大的石塊,所以可以推論冰河曾經存在。
離開上圈谷與漂礫後,我繼續往東峰推進。在這裡我不慎走到另一條,不經由主東峰鞍部,而是從東峰陡峭面攀爬而上的路。雖然最終仍然順利登上東峰,但額外消耗了一些體力與時間。抵達東峰後,我發現這裡是由平坦片狀的板岩組成,這時想起在上圈谷看到的漂礫,也許就是從這裡被冰河搬運下去的吧!
南湖東峰的視野極好,除了可以看到南湖大山極具帝王氣勢的一面外,也可以看到四條冰河遺留的地形,除了北峰下切路、北峰與東北峰之間與東峰的三條冰河外,在主東峰間的鞍部,過去也是兩條冰河的分界,一邊推往蘭陽溪方向,另一邊則推往立霧溪方向。現在看來雖然可能只是一般的山峰與谷地,但稍加運用一點想像力,南湖群峰間滿佈冰河的畫面就鮮明地呈現在眼前,也著實讓我相當興奮。
在東峰欣賞周遭豐富的冰河地形與壯闊景觀時,我注意到天上的雲開始聚集。我本來準備繼續往陶塞峰與東南峰推進,但隨著變厚的雲層開始遮擋日光,我便趁著在稜線上還能收網路訊號,趕緊查看最新的氣象預報。結果預報顯示有70%的機率會開始降雨,且越晚機率越高。考量前往東南峰再折返需要一段時間,以及我還需要下切至南湖溪取今日要用的水,便決定先回到南湖山屋,陶塞峰與東南峰便下次再會吧!
我回到山屋時,其實才早上十一點多而已。這時不見雨滴落下,其實有點懷疑自己是否因為不準確的預報,而做了錯誤的決定。然而就在下切去南湖溪取水來回的短短四十分鐘內,濃霧開始大量湧入圈谷,周遭能見度與氣溫都快速下降,所以也許沒有推進到東南峰也是個好選擇吧!大霧一直持續到晚上,所以連帶我希望拍攝的夕景與星空也沒有拍到,為此我也在心中開始盤算隔天的拍攝要如何調整。
第四天
這天被其他準備下山的隊伍吵醒,雖才凌晨三點半,但既已毫無睡意,便決定去山屋外看看天氣,沒想到外面又變回了晴朗的夜空。我也開始趕緊煮水、準備早餐,並且用最快的速度開始打包,準備拍攝圈谷晨景。等一切準備就緒時,時間已經來到凌晨四點半,我便離開山屋往北峰前進。這時圈谷上方天空又不時有雲霧繚繞,我開始意識到日出有可能出景,便來到前一日準備拍攝夕景的拍攝點,架起腳架等待。果然不久後,這些雲霧在日出光線的照耀下,呈現出令人驚豔的色彩。
拍攝完圈谷晨景後, 我繼續往上抵達北峰,往今日預計的住宿點審馬陣山屋前進。不過在通過五岩峰時,就如同昨日一樣,雲層開始增厚,霧氣也開始湧入。等我抵達審馬陣草原時,能見度甚至低於十公尺。再次參酌了氣象預報後,發現天氣只會越來越糟,甚至開始降雨後,便決定提前一日下山,最終下午五時前抵達勝光登山口,結束這次的南湖群峰行。
▌我的裝備
我這次帶上山的裝備,除了基本的睡眠系統、煮食系統與保暖衣物外,因為天數較長,帶了比較多的食物。也因應山上缺水,帶了取水用的水袋與濾水器。拍攝器材方面,則帶了腳架與一機三鏡與濾鏡等等,最終總重量來到23公斤左右。也因為較重的負重與較長的天數,在登山鞋的選擇方面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次攀登南湖群峰,我選擇了專為長天數負重行程設計的 Hanwag Taiwan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
Hanwag是創立於1921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專業戶外鞋品牌,品牌名稱正是創始人Hans Wagner的姓名縮寫。Hanwag的鞋子對於品質、工藝與性能的追求,也讓它成為一些德語系國家軍靴的供應商,是其可靠耐用的背書。今年2021年也剛好是Hanwag創立的一百週年,我想能通過一世紀考驗的品牌,表示它長久以來都能持續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其產品設計與品質更是禁得起歲月的試煉。
當初我選擇Hanwag Tatra II Wide GTX作為這次南湖群峰行程的使用鞋款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硬底鞋。通常一般迷思認為鞋底應該要軟,走起來才會舒服。然而事實上正好相反,在崎嶇地形與負重情況下,硬底鞋才能夠提供最大舒適。主要原因就是在硬底鞋遇到不平整的困難地形有較好的抵抗力,腳底感覺起來仍是相對平穩。軟底鞋因為缺乏可以抵抗地形的硬度,因此會把地形的不平整傳達給腳底與腳踝,除了腳底不舒適外,腳踝也容易有為了保持平衡而扭傷的風險,而這個情況在負重的狀態下則會更為加劇。
而我這趟穿的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使用了Vibram® AW Integral鞋底,其中底有加裝強化塑片,因此有極佳的穩定性與支撐性。鞋底也有很深的刻紋,具有強大的抓地力。這幾點對常常要走在陡峭崎嶇地形的南湖群峰行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五岩峰、北峰下切路、東峰前與主峰前路徑等。這幾個地方充滿像是巨石塊、板岩坡與碎石坡等過去我必須放慢速度,甚至降低重心通過的地形,這次我驚訝地發現Hanwag Tatra II Wide GTX可以讓我輕鬆自然、不必改變速度與姿態地通過,也感覺不到這些凹凸不平地形可能帶來的不適感。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強大的抓地力與確實的支撐性,有時甚至讓我感覺雙腳是吸附黏著在這些地形上,令我在背負沈重攝影裝備通過困難路段時,信任感與安全感油然而生。
此外,Tatra II Wide為寬楦型的鞋款,更符合亞洲人的腳型,也在這趟長天數的負重行程中帶來額外的舒適。事實上,Hanwag除了提供標準楦與寬楦(Wide)供消費者選擇外,Hanwag也是全世界唯一有提供拇指外翻楦(Bunion)的品牌,可見其為使用者著想的用心之深。經過這趟南湖群峰行後,我對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愛不釋「腳」,也推薦給有長時間負重登山需求的人。
▌南湖大山的拍攝與攀登建議
如果是以拍攝為主的話,行程上我會建議第一天就走到審馬陣山屋,在這裡可以拍攝南湖大山被夕陽照得滿面紅光的景色。第二天凌晨出發,在日出時抵達北峰下切處,拍攝圈谷日出景色。之後則可以視體力與行程,直接或留待隔日再攀登南湖群峰。
草原生態系 消費者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八卦
《台灣山岳》130期
☆百岳新解
生態空間╳季節與海拔的交互作用
能量、物質循環
「能量、物質循環」其實可以說是將食物鏈這樣的關係圖用能量的方式呈現。能量在每個食物鏈的階層中,會有百分之九十無法被利用,這也是為什麼食物鏈中的消費者級數無法無限增加。而物質的循環亦是將食物鏈用不同的物質來呈現,其中較為重要的幾個物質循環為碳、磷、氮的循環,這些物質會經由生產者從環境中進入生物中,在經過漫長的食物鏈後,最終由分解者使其回歸環境中。
演替、干擾、族群動態、食物鏈和能量物質循環這些是整個生態系中非常重要的現象,也正是這些現象塑造出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山林,接下來我們將從這樣的觀點帶大家進入百岳,去了解百岳中的萬物和景色,他們在世界中所代表的位置。
解密人:孫 誼
圖—奇萊主峰草原,箭竹經由光合作用將碳和能量捕抓進能量循環。
草原生態系 消費者 在 台灣竹材產業 Taiwan Bamboo Facebook 八卦
翻轉山村˙看見綠金-林務局陪伴山村發展原鄉特色產業-富里鄉農會在山村好物市集展售農特產熱銷
記者張柏東/台北報導
林務局12月7日至9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大草原,舉辦為期三天的山村好物市集,希望將山村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衍生性商品帶到城市與大眾分享。花蓮縣富里鄉農會應邀前往參與時,特地推出創意品牌富麗系列優質農特產品來展售,跳脫傳統躍進未來,讓食品金蟬蛻變成為不僅僅是「食品」,更是「商品」與「禮品」,除了大賣產品,更把「富麗富里」品牌成功的從農村行銷到城市。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領導的工作團隊,前往展售熱銷的創意農特產品,包括:新品牌牛奶皇后米、醜美人米,以及在消費市場早已享有好口碑的:有機糙米麩、有機白米、有機胚芽白米、有機糙米、原味米香、花生米香、海胎米香等等。什麼是「牛奶皇后」?什麼是「醜美人」?推陳出新的創意行銷,實力與內涵兼具,也充分顯示出富里鄉農會工作團隊的人才濟濟、優異表現。
「山村」坐落於人類生活區與山林的交界地帶,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山村特有文化及風土人情。林務局自 106 年起推動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協助各地揉合原鄉傳統知識與在地資源,發展出承載老靈魂與新創意的綠色商品,並集結精銳商品來行銷。
12月7日的成果展暨產品發表會,由林務局過去協助辦理保存鼻笛文化遺產的排灣部落、及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表演「大武山的讚頌」作為開場,並舉辦生技商品產官學合作簽約儀式,技轉廠商將會從產品收益提撥 1% 回饋山村部落產業發展。會中也發表 10 項運用本土民族植物研發的特色山村綠色經濟商品,包括山鹽藏系列調味鹽、自然草本凝露、綠色寶藏叢書、月桃系列保養品、罐裝蜜樹豆、竹產綠色或有機資材、森林蜜等,會後邀請網紅泱泱前往山村體驗遊程,希望將此類原鄉文化傳承及產業開發的概念推介給社會大眾。
林務局表示,排灣族雙管鼻笛樂音是世界獨特民族音樂,臺灣特有竹種「火廣竹」則是製作鼻笛最佳工藝材料,兩者形成世界特有森林音樂文化。過去林務局透過社區林業計畫與山村社區進行自然資源管理,開場的排灣部落雙管鼻笛表演便是當年在社區林業計畫的啟動下,協助部落開辦鼻笛工藝文化班,傳承長老技藝的成果,當時林務局還與在地族人共同復育火廣竹,同時扶植排灣青年發展森林工藝產業(小鼻笛),發展臺灣特有民族森林音樂,而活動延續辦理至今,成為部落另類的觀光經濟模式。
而近年來很夯的紅藜,原本只是日治時期曾經記錄到的赤藜、紫藜,林務局於2006年起委託學者進行原住民傳統知識調查,陸續於賽夏族、排灣族的部落發現少數植株的蹤跡,進而啟動多年的調查及植物分類研究,才確立紅藜是臺灣特有種,並於2008年正名為「臺灣藜」,成為近20年來原民山村經濟效益最高的新興古老作物。
林務局長林華慶強調,中央山脈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及臺灣山林的特有森林資源,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臺灣藜的再發現不僅確認其在世界生物系統上的獨特性,也讓紅藜從沒沒無聞到成為帶動部落經濟的友善作物,這些都是從傳統智慧衍生出來的綠色經濟奇蹟!
林務局持續推廣友善環境的森林資源永續利用,透過部落、社區的自主性,協助各地應用森林主、副產物,加值利用傳統採集文化,或者轉化原鄉傳統知識,因而發展出許多兼具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的綠色經濟商品。迄今已促進在地就業約 600 人,研發出數十項山村商品,推動森林產物的多元利用,並於 50 個部落進行生態旅遊,同時促進原鄉採集與農耕文化的保存與活用,兼顧在地生產、生活與文化,也同時帶動山村部落生態旅遊及產業發展,整體效益產值近新臺幣 2.5 億元。
本次山村好物市集計有 33 個展攤,除了富里鄉農會的創意農特產品行銷攤位之外,還包括竹木材多元利用、林下經濟、友善生產、原鄉生態旅遊及原民傳統文化等 5 大項產品展售攤位,更在三天的市集精心安排社區表演,如部落廚房-山鹽藏料理;料理教室-黃金小米肉丸、咖啡肋排;音樂表演-谷關泰雅族獨立樂團,還有多項手作驗驗活動,像是月桃糕製作、籐編紙鎮 DIY、布農板曆石板彩繪、木藝野生動物公仔 DIY 等。
12 月 7 日至 12 月 9 日上午 10:30 至下午 18:00,林務局和山村部落夥伴邀請民眾抽空前來華山大草山村好物市集及紅磚區山產店走走,一同感受山村的轉變與生命力,見證社區、部落努力的成果;也不妨選購優質的山村好物,用實質行動支持這些「山產」,因為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推動山村部落前進的力量!
在秀姑巒溪的故鄉 水質純淨而甜美
和煦陽光照耀花東縱谷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農人齊心的無私奉獻成就了縱谷沃土上豐饒的金黃, 這是身為富里人的榮耀與驕傲。
位於台灣花蓮縣南端的富里鄉,擁有適合稻米與多種農作物生長的絕佳氣候與環境,農人們滴下禾土的汗水收成了遠近馳名的高雄139 號米種。扮演協助在地農民生產、銷售與訓練的富里鄉農會,為將在地優質農產品推廣至台灣以及世界各地,成立「富麗富里」品牌,期盼透過多樣的優質農產品,與所有消費者分享這來自縱谷秘境的農情味。您除可透過各大量販、零售實體通路購買「富麗富里」的優質產品外,為因應現代消費者購物需求,富里鄉農會更建置了完善的購物平台,透過便捷且透明化的購物流程,讓您無須出門,在家即可輕鬆享有這來自大地的幸福滋味。
台灣東部的肥沃的土壤與純淨的水質,使得生產的「富麗米」獨具香 Q 口感,不僅征服每個人的味蕾更榮獲多項國際肯定,更是來自花東土地上最純淨、美好的農情味。美味的背後,是富麗富里對於「吃得健康、食的安心」永遠不變的品質要求。富里鄉農會每年編列高額預算於產品的安全檢驗上,所生產的產品除均通過國內外各大檢驗項目合格外,並由日本米商及官員來台花蓮實地抽驗,且通過日本政府嚴苛檢驗的稻米,如此對於品質與安全的嚴格要求,就是希望在嚴格的栽培管理技術下,與您分享這來自花東縱谷的安心美味。
產量NO.1-全台最大有機水稻生產區 第一名的珍貴米品
根據農糧署東區分署統計,富麗米的故鄉富里鄉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與土壤條件,是全台最主要的有機水稻產地。其驗證面積達 500 公頃以上,約佔花蓮縣的 65%;佔全國有機水稻驗證面積的27%,是全台最大的有機水稻生產區域。
廣受國人喜愛 驚艷東洋味蕾
高雄 139 號的富麗米,雖然不如一般米種來的晶瑩剔透,但其米粒大而飽滿、透明度佳,光澤、Q 度、咬勁與甜度皆為上上之選。經農人齊心努力與農會層層把關之下,其品質連對稻米最挑惕的日本人都讚譽有加,還給了這款稻米「醜美人」的稱號。
高雄 139 號從開花到成熟的時間較長,不僅所有地區都適合栽種此品種。但由於花蓮縣富里鄉的氣候環境、土壤質地與純淨水質較其他地區更為合適,因此成為了高雄 139 號最重要的產地之一,也是「富麗米」最溫暖的故鄉。
創意案例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生產的牛奶皇后/ 醜美人米包裝(包裝設計)以富麗米名聞遐邇的花蓮縣富里鄉,因位在好山好水的花東縱谷,是最適合稻米的生長環境。今年富里鄉農會特別自日本引進「牛奶皇后」品種,以有機栽培、限量耕作方式,提供國人更創新多元的米種選擇。為了讓民眾瞭解「牛奶皇后」與在地品種「醜美人」之差異與特色,農會特別舉辦雙後 PK 大賽,讓民眾透過實際品嚐、評鑑、投票方式,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米種,為地方農創注入一股嶄新活力。
為延續此 PK 概念,PH7 禾翌創意分別將醜美人、牛奶皇后擬人化,打造出在地「醜美人農婦」與尊貴「牛奶皇后夫人」兩種產品角色,輔以兩種不同色彩系統與輔助圖像,塑造出充滿系列感又別具風格的系列產品包裝。
美味富麗米 安心吃得到
由富麗富里所推出的「富麗米」,其獨特的自然香氣與香 Q 口感,不僅深受台灣消費者喜愛與肯定,更在民國 93 年以純淨優異的品質成功外銷日本;且於當地廣獲熱烈好評,是名副其實來自台灣花蓮的米之珍品。
結合生態旅遊
除了提供優質的農特產品外,富里鄉農會也結合當地文化開發主題旅遊行程,串起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期許透過自然生態導覽、有機栽培解說、實際手作體驗等活動,帶給消費者一段豐富難忘的知性旅程。
得獎記錄
+ 榮獲2016臺灣農村美食棧點
+ 2016入圍全國名米競賽非香米組
+ 2016入圍精鐉米獎非香米組
+ 2016入圍全國農漁會百大精品獎
+ 2016米穀雜糧烘焙競賽稻米組第二名
+ 入圍第二屆「十大嚴選穀得(GOOD)」產品競賽全穀組(前十名)
+ 2015 榮獲金點設計獎
+ 2015 入圍全國農漁會百大精品獎
+ 2015 績優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全國前十名)
+ 2014績優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 (全國前十名)
+ 2014入圍全國農漁會百大精品獎
+ 2013績優稻米產銷專業區(全國前十名)
+ 2012台灣百大觀光特產認證
+ 2011花蓮經典旅遊路線觀光農特產伴手禮評選最佳伴手禮
+ 2010東部地區良質米行銷推廣創意米食料理賽優勝
圖:林務局推動原鄉特色產業卓然有成。
圖:富里鄉農會推出的創意農特產品,成功的將「富麗富里」的優質品牌,從農村行銷的城市。
圖:牛奶皇后米、醜美人米饒具創意。
記者張柏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