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2010年3月未成名前的齊柏林 看見齊柏林的初心 系列(5)
【看見齊柏林樸實的家人和他崇高的夢】
1)〜〜6月24號台北松菸第四號倉庫,舉辦了《看見齊柏林》展覽,這一次不是他帶著你看見台灣,而是他遺留的作品,我們帶著崇敬的心走進了會場,6月24號開始展覽的那一天,總統蔡英文在現場給了褒揚令,齊柏林的爸爸帶著很重的,河南安陽的口音,一開始就告訴大家說,「對不起,我的口音很重。」〜〜
台灣唯一的,為我們從天空,紀錄大地的空拍大師,齊柏林,在6月10號的時候不幸墜機。
齊柏林墜機以後,他的父母親非常哀痛,因為這是一個他們用一切的努力,命一樣所呵護出來的,最孝順的兒子,他的母親告訴外人,她好幾次都跟齊柏林說,我們只有你一個兒子,母親出生非常的貧寒,所以她並不了解,齊柏林為了什麼要做這件事。
她說我們賺的錢也夠了,可不可以不要找這樣危險的工作,因為在這次齊柏林身亡之前,他已經好幾次碰到了亂流,他當然會恐懼,這一家人有非常緊密的感情,所以當他碰到難題的時刻,他平安回家,會告訴他的父母親,我今天好危險,結果最後很感謝飛行員,讓我平安抵達。
他的媽媽好幾次求他,「柏林,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做這麼危險的工作,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
齊柏林的父親17歲的時候,在國共內戰的時刻被抓俘,然後就來了台灣,他就是你我所認識的老兵,最卑微的台灣的小人物,老兵退伍之後,在榮工處裡頭當司機。
齊柏林的媽媽是彰化員林人,她常說自己只是農夫的女兒,什麼都不會,她只認識一件事情,就是她們是艱苦人,是很辛苦的人,她得努力工作,養大兒子女兒,有一個完整的家,已經很難得、很感恩。
齊媽媽年輕時一大早6點鐘就到菜市場,擺攤、賣滷菜,你可以想像她幾點起床,可能四點吧!然後從菜市場回來之後,立刻趕往工廠,幫工廠做中飯,這是她第二個工作,在工廠裡頭廚房的幫傭,下午的時候再煮一頓飯。她一天之內第三個工作,晚上再到夜市擺地攤賣成衣。
所以他媽媽告訴友人說,事實上我以前太忙了,為了貼補家用,讓孩子可以好好的讀書,不要像我們,父親因為戰亂沒有讀書:不要像我,因為是農夫的女兒,沒有機會受教育,一生的命運注定如此,所以我很辛苦工作到很晚,可惜沒有好好照顧小孩,多虧柏林那麼懂事。
而齊柏林扛起了父母的責任,他自小就在家裡習得媽媽的好手藝,自己煮飯,從很小才小學的時候,就疼愛照顧妹妹。
他不是一個只有理想、忘記親情的人。他是一個很愛家庭,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
可是做為一個普通的小人物,並不表示他會被受困在簡單的柴米油鹽世界裡頭。齊柏林認為,當他有機會在國工局空拍,當時是公務為了空拍高速公路,空拍雪山隧道,但他也看到了台灣之美,他突然覺得:自己除了是父母的兒子,也是是土地的介紹者,保護者。他起初要讓大家知道土地的美麗,接著他又發現土地受傷的狀況,從此走上土地守護者之路,他要讓所有的人了解,這塊土地是如何的被破壞。
疼愛他的媽媽,把所有一切都給了他,空拍抵押父母的房子,媽媽也點頭,這一家人的感情如此之深。
我相信他離去時,最遺憾之一就是對他父母的永久的抱歉。
齊柏林把他一生所賺來,大多數的積蓄,幾乎都幫爸爸媽媽買東西,他的爸爸說齊柏林很節儉,常常告訴他說,我今天穿了破襯衫下來,你不要罵我,他們住在樓上樓下,爸爸看了也很捨不得,兒子 ,你為什麼要這麼節省,穿的內衣,常常都是有破洞的。齊柏林覺得沒有關係,把爸爸媽媽一家人照顧好,即可。
拍攝「看見台灣1」後,即使賺到了錢,齊柏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情,就是立刻去買下一波的陀螺儀,新的高空攝影機,因為全世界高空攝影已走向了4K,甚至走向了8K,尤其這次拍攝主題是海洋,需要更好的攝影陀螺儀。
大家並不知道的是,這個才剛剛斥資二千萬買下的高空攝影機4K,隨著齊柏林等人不幸身亡,也完全墜毀,留下龐大的債務。
他的父母親在喪子之痛下,心裡曾想,他們還要活下去嗎?這麼龐大的債務他們如何扛起?可是想到孫子孫女都那麼小,已經沒有了爸爸,兩老還走嗎?
6/25日中天的夢想驛站為大家特別報導齊柏林,我們報導的不是成功的齊柏林,是沒有人知道的齊柏林。在2010年3月份,世界周報主持人一方面在華山文化園區為齊柏林舉辦攝影展,也第一次採訪他。那時候的齊柏林窩在很小的一個工作室裡,開始築夢,並決定離開公職,拿母親的房子抵押,不顧一切完成人生大夢。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的啟示錄,人不必因為貧困,就被這個困境困住。人未必需要抱怨,什麼狀況下,人仍有很大的力量圓夢。
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第二件事,當齊柏林這麼一個貧困的家庭,這麼孝順的孩子,都願意付出一切,你我怎麼可以置身事外?
我們向齊柏林致敬。
2)齊柏林有非常了不起、很謙虛、勤儉持家、安貧樂道的父母親,他們給了孩子很多的愛,而這個孩子把父母的小愛,發揮成大愛,導致齊柏林最終走上空中,用攝影機記錄台灣這塊土地。
這些理想也讓他過世之後,留下龐大債務。為了説好台灣土地的故事,貧窮的他決定不只用照相機拍,而用真正最昂貴的高空攝影機拍,才能感動人心。這昂貴的攝影機,看見台灣1時他買了一台,當時貸款2000萬。後來為了拍看見台灣2,拍大海,他又買第二台,再度貸款2000多萬。
而那一台攝影機,現在在阿布電影公司所放的櫃子位置裡頭是空的,因為它隨著齊柏林而墜毀。
莫拉克風災的時候,有的人熱衷要求行政院長下台、祕書長下台,要求這個人下台,那個人下台,齊柏林的反應是,他知道在中央山脈上,即使是沒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已經山河變色,他想讓大家知道,除了政府能力不足之外,地球及台灣真正長期的問題。
茜拉女兒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資深記者黃惠玲、攝影記者彭智宏
《南投親愛愛樂弦樂團 維也納交響樂團青年組比賽榮獲冠軍 在艱困與愛中成長 》
一群本是沒有琴的孩子,想學音樂,琴就來自疼愛他們的老師。
他們是親愛愛樂弦樂團,今年第一次參加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在弦樂合奏組別六個團隊中,「以非常突出的勝利」,贏得世界冠軍。
而這是台灣、第一次獲此殊榮。
得獎的,是一群台灣最底層,也最懂得如何愛音樂的人。
南投奧萬大親愛國小,大多是賽德克族、泰雅族的孩子,60個學生有50多人加入樂團。下課時間不見小朋友嬉鬧,反而是一起練習。
小朋友:老師講說我們要自己安排時間
2007年,兩位平地老師陳珮文和王子建夫妻來到這裡教音樂和美術,卻沒想到在窮山裡,遇見了一群音樂天分高的學生。
陳珮文:有一個小朋友看到我在練小提琴,他就說他也想要學,他是一個比較叛逆的小孩,不太愛念書,我想說,也許學琴可以幫助他,讓他的心性比較穩定。一開始有四個小朋友學,那四個都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學校拉琴的時候,其實是眾所矚目,大家都眼睛發光的看著他們,大家都想學。那個時候要拿出很多錢來買琴 其實是很困難的 所以我就只能利用年終獎金 跟考績獎金 每個月的錢都是光光的
老師教琴甚至送琴給學生,而且畢業之後不必歸還,因為期待他們一生有音樂相伴。
陳珮文對學生付出無私的愛,但當時女兒才一歲,王子建覺得她冷落了家庭,兩人長期冷戰一年多,差點離婚。慢慢的王子建看到這些孩子的天分,他想到自己也曾經是個有美術天分的學生,但是求學路上卻未曾遇見好老師,將上天給的禮物,棄如敝屣。
王子建:唸美術班對我其實沒有壓力。
陳珮文:沒有人告訴他要珍惜,所以他揮霍了。
王子建:所以我看到他們之後,就是感觸非常多,我覺得這變成是我的任務。
週末是王子建最忙碌的時候,因為部分已經畢業的團員在山下的草屯國中念音樂班,為了聚在一起團練,也帶學生去上音樂個別課,王子建買了輛小巴,考了大客車駕照,帶著樂團翻山越嶺,遠赴百里之外。
今年的梅雨季節,降下豪雨沖壞了道路,山裡孩子的音樂路,走起來特別艱辛。
王子建:這個下課就送這個、送那個,大概一天要開六百公里,就幾乎我都在車上。早上可能六點就出門,半夜十一點才回到家。
為了讓唸國中音樂班的學生有地方住,王子建貸款七百萬買下一棟五層樓透天厝,兩夫妻還包辦六十幾個孩子所有吃住、水電、學費、生活費。為了別人的孩子,他們負債千萬,每年固定開銷一千多萬。
這份無私的愛,孩子們要怎麼回報呢?
奔波一整天的學生們,沒有喊累,各自找好角落,立刻開始練習。三四個大男生共用一個小房間,走廊的轉角也可以練,一個女孩甚至在沒有冷氣的陽台,一個人對著洗衣機拉了一個晚上。
小提琴首席蔡駿霖:因為其實我們是被阿爸阿母帶的第一批,所以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最原本的樣子是怎樣,而且我們也經歷過就是,現在下面你們看到的便當,以前我們沒有,就是我們只能去夜市吃炒麵。我們都體驗過那段辛苦,所以知道現在環境比較好了,可以比較多練一些。
他是小提琴首席蔡駿霖,他心中有一首最愛的曲子,將山上的他和山下的媽媽,連在一起。
蔡駿霖:那是一首聖詩,我也是因為這首詩歌可以下山看我媽媽 。每每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就會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就想哭,就想哭你知道嗎。因為就從小爸媽就離婚,我爸又不讓我下山,剛好老師也在讓我們練小提琴,然後都是會把我們接下山去練琴,所以就趁機去看我媽媽,所以這是我最初學琴的原因。
一旁的國小一年級小朋友在畫畫,我們問她在畫誰?她說她畫的是阿母、曉玥姊姊(陳珮文的女兒)和阿爸。
孩子小,還分不清楚稱謂的意義,誰對他最好,就是阿爸阿母。某一天,一個孩子脫口而出,他們從此變成六十幾個孩子的阿爸和阿母。
沒有團練場地的樂團,一直在奔波中,光復國小涼亭,是樂團暫時棲身之所。他們的兩屆全國特優,就是在涼亭裡、公墓旁練出來的。
陳佩文:我們也在墳墓旁邊的一個公園練,那邊有路燈,但是沒有住戶,有啦!有夜總會,我們在那邊練過。後來找到光復國小,但是在前一陣子梅雨的時候,雨會潑進來,所以我們要找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每次遇到要團練,我們就是得到處去找。
終於,在南藝大任教的樂團指導老師,借到了一個有冷氣的場地,他們又跋涉了一百多公里,從南投到台南。我們看他們很辛苦,但學生們真的不覺得。
大提琴首席胖胖:很快樂、那個…很快樂,很多的很快樂。
老師說,胖胖是個學習成績「一無可取」的學生,但是他的大提琴,全國第一名。
陳佩文:他會在上數學課的時候偷練鋼琴。
王子建:我覺得他是跟大提琴合在一起,他就是大提琴、大提琴就是他。
維也納比賽的指定曲是莫札特,老師特別選了兩首原住民的曲子,期待這群來自山裡的孩子,站上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驕傲的演奏家鄉的音樂。
小提琴手沈上暘:(記者問,有想要拿一個獎回來嗎?)把他表現好就這樣就好了,應該沒有要在意名次。
胖胖:很期待,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小朋友在維也納寫下了一封信:
「我們是一群山裡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被群山圈出來的一個小小的天,好久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小提琴。
到了維也納,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開幕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兩千多人參加,比我們部落的總人數還多,大家說不同的語言,但都喜歡音樂。
好像有點懂老師的意思了,音樂是用來交流不是拿來競賽的!很開心有機會在世界最高的音樂殿堂演奏音樂,這是以前遙不可及的夢,在這裡,很開心、很幸福!」
王子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愛,我是用那種最愚蠢的投資心理,我覺得這樣子去換,我就用我的人生整個去換他們的人生,我覺得非常值得,而且我不覺得我這輩子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陳珮文:對啊 我覺得滿好的耶,在這一生找到要做的事情。如果明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回顧我的人生,我會覺得值得了。
王子建:我覺得應該也不是愛,我覺得這是身為一個人的責任吧。
茜拉女兒 在 鄭麗君 Facebook 八卦
伏爾泰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好書就像是好朋友,且讓我介紹我最近認識的「新朋友」們!
#感謝朱敬一老師與朱宗慶老師邀請寫序,讓我搶先閱讀兩位老師精采新書
#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01. 朱敬一,《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印刻)
02. 夏琳,《停下來的書店》(逗點文創結社)
03. 栩栩,《忐忑》(雙囍出版)
04. 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鏡文學)
05. 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
06. 鴻鴻主編,《爵士詩選》(黑眼睛文化)
07. 薛化元,《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遠流)
08.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寶瓶文化)
09. 艾莎‧威克福斯,《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春山)
10. 朱宗慶,《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時報出版)
11. 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時報出版)
12.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出版)
13.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麥田)
14.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允晨文化)
15.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印刻)
16. 張隆志主編,《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貓頭鷹出版)
17. 鄭宜農,《孤獨培養皿》(有鹿文化)
18. 凱薩琳‧瑟倫,《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經濟民主連合)
19. 張卉君、劉崇鳳,《女子山海》(大塊文化)
20. 謝凱特,《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九歌)
21. 阿尼默,《情批》(大塊文化)
22. 黃俊隆,《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迎接人生下半場的50道練習題》(早安財經文化)
23. 吉姆‧修托,《影子戰爭》(左岸文化)
24. 曾耀慶,《玦:孿生》(蓋亞)
25. 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衛城)
26. 陳宛茜,《我們不在咖啡館:作家的故事,第一手臺灣藝文觀察報導》(遠足文化)
27. 馬翊航,《山地話》(九歌)
28. 蔡素芬,《藍屋子》(聯經)
29. 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對話錄 1988-2020》(玉山社)
30. 英張,《採集人的野帳1》(蓋亞)
31.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