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天一大早,我又要離開台灣,飛往葡萄牙直布羅陀西班牙。
這次是跟團,實在沒有時間做功課了。
旅行,過去的經驗是,自助行,印象深刻,因為從策劃起,就已經開始玩了。
如果跟團,經常回來過沒多久,便忘了曾經去過的景點。即使有印象,也模糊。
可是,並非每一個國家都能如此。
這次要去西班牙,老公堅持一定要去直布羅陀海峽。
我上網搜尋。
不用比較,很簡單,只有一家。
唉!老公選擇要去看什麼,玩什麼,與一般人不同。
他愛去歷史上曾經發生戰亂,有諸多歷史典故的地方。
要到法國,人家是去普羅旺斯,我們是去諾曼第,還去了兩次(!);
到比利時 他一定要去滑鐵盧;
玩荷蘭,人家迷羊角村,我們竟然到了沒有幾個台灣人去過的安恆;
到土耳其,他望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心情亢奮又激動;
要搭橫跨西伯利亞的火車,他堅持一定要搭到聖彼得堡……
每到一個國家,他總是像中學的歷史課本般,滔滔不絕地說故事。
認識他,我才知道真的有人讀書,不是只為了考試,而是越讀越有趣,終生不忘。
至今仍孜孜不倦,每天讀的是戰史,而不是醫學期刊。
各位朋友,兩個星期後見。
這期間,不要寫訊息給我,更不要邀請我做什麼,因為,我都不會回。
下面這篇文,是入錯行的老公,為此行寫的「行前感言」,今天大家來上歷史課吧~
「又要前往歐洲了,第一次前往伊比利半島。
西班牙,似乎是個熱門的旅遊點,我卻一直都沒去過,我一直都想去看看聞名的直布羅陀海峽,拜訪大航海時期歐洲人揚帆出海的大西洋海岸,當然也想去看看當年穆斯林大軍被歐洲基督教徒擋下來的古戰場。
應該是有很多東西可看。
旅行團走馬看花,總是有些缺憾,但懶得做功課,也風聞現在西班牙治安不佳,想想也只好將就,就跟著去看花了。
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總是給我們二等歐洲國家的印象。但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也曾是世界強權。
憑藉著無比的勇氣與決心,她們的水手駕著中古時代的帆船,駛入波濤洶湧的大西洋。
自希臘時代以來,那是歐洲海員的禁忌。
歐洲的水手千年來都只敢在地中海航行,即使中世紀雄霸一時的威尼斯艦隊,也視海克力斯之柱(直布羅陀)外面的西海,今天的大西洋為禁區。
那是惡魔的大海,直通往地獄的邊緣。直到15世紀,葡萄牙的海員們才首次駛離大西洋海岸,前去尋找新世界。
西班牙艦隊隨後跟進。
他們冒死航行,前仆後繼,逐漸讓歐洲人知道世界是長什麼樣子。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航行在沒有人航行過的海面上,是西葡兩國海員足以誇人的驕傲。
憑藉著航行世界的海軍,兩國也曾狂妄的簽下了瓜分地球的條約。
富強的西班牙後來建立了強大的陸軍,也曾是歐洲大陸上爭霸的超級強權。
只是正如美人遲暮,今天的西班牙,恐怕已經很難讓人與超級強權產生聯想了。
除了這些偉大的歷史,西班牙最特殊的地方,大概就是她是歐洲抵擋穆斯林入侵的前線。
曾經,拿著彎刀與可蘭經的狂熱戰士們,如潮水般的由中東向四方擴散,一路進入東歐,席捲巴爾幹半島。一路沿北非海岸前進,最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伊比利半島。
另一方,土耳其艦隊在地中海與威尼斯艦隊對峙,基督教世界曾經危如累卵。
當然,後來如大家都知道的,土耳其大軍兵敗維也納,基督教艦隊也在地中海擊退了土耳其海軍,而西班牙軍隊在伊比利半島擋下了穆斯林戰士。
我常突發奇想的想著,人類的戰爭是不是像希臘神話那樣,只是眾神在天上的遊戲?
也許穆罕默德與耶穌基督兩位先知,就這樣的在歐洲地圖上畫下了界限,這邊是我的,那邊是你的。
今天巴黎聖母院沒有被改成清真寺,西歐女人不必戴面紗,西班牙軍民功勞很大。
只是歷史走過必留痕跡,今天西班牙南部還是信伊斯蘭教的,為當年那場殊死戰留下了一點回憶。
最後就是聞名的直布羅陀了。
高聳於海邊,被古代希臘海員稱作海克力斯之柱的直布羅陀,地扼地中海出口,形勢險要,是當年英國海軍控制世界的重要據點之一。
不能不佩服當年大英帝國的洞燭先機,眼光獨到,帝國雖然已經衰微,但今天直布羅陀依然是英國領土。除了為英西兩國帶來外交上的摩擦,也為當年日不落帝國的強大留下了一點印記。
今天,踏足其上,或許多少還能感受到一點世界帝國的風采,就去看看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
英國治安地圖 在 陳婉容 Sherry Facebook 八卦
還是覺得要重推一下。推薦大家不要只讀完我寫的導讀,要去書局買書來看(去圖書館借當然也可以),書不厚,一兩天可讀完。
//SIS之崛起除迫使西方世界重新省思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政策,更加改變了西方政府對國家安全與恐怖主義的理解──恐怖組織分子化,資訊全球化,還有困擾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問題和貧富懸殊,都令ISIS和他們鼓吹的聖戰願景,對許多青年來說變得吸引。全球資本自由流動造成許多國家國民收入差距懸殊,在西方各國加劇了右翼排外情緒,在中東則助燃了族群和宗教派系衝突。ISIS早已不止是中東地區的「區域問題」,可以利用國家系統控制的「惡果」;然而西方世界領袖卻無心改變這些政策,而它們所造就的安全問題,就只能叫中東和西方各國的平民百姓來承受。//
早前說過為一本談Islamic State的書寫導讀,就是這本 --英國獨立報資深中東記者Patrick Cockburn的新書《伊斯蘭國》(The Jihadis Return)中文版。書應該是今天正式在台灣出版,香港應該很快也會買得到。難得有關於IS的在地觀點,而且論點清晰,分析全面,還按最新情況作了更新,值得推薦。我的導讀貼在下面供各位參考。
--------------------------
陳婉容 :聖戰組織重臨──從歷史及政經說起
遜尼派聖戰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異軍突起,為國際社會投下了一枚震撼彈──伊拉克在二○○三年美伊戰爭始的十年亂局,無日無之的派系衝突,分崩離析的社會與破碎的國家系統,原來只是更嚴重災難的先聲。敘利亞自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引發內戰始,早已是各個大國利益集團的代理戰(proxy war)戰場,但正如本書作者,英國《獨立報》資深中東記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所言,所有對「國際形勢」的分析都明顯抽離了衝突的在地脈絡,以致當ISIS橫空出世,並以驚人的速度擴張版圖的時候,西方各國才如夢初醒,被迫正視這個神秘的遜尼派聖戰組織,但對於它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卻仍如墮五里霧中。
《伊斯蘭國》正是關於黎凡特和伊拉克地區少有的在地觀點。柯伯恩在我尚未出生的一九七九年就開始他的中東採訪生涯,對於近代中東政治角力了解之深自不待言,然而我或許仍能嘗試為他的分析,加上一點歷史和經濟的思考框架。
一百年前種下的衝突種子
伊拉克與敘利亞真正的故事,跟中東整體的故事一樣難以說清。現今研究中東的專家,要解釋這個地區的烽煙與衝突,幾乎最少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俄秘密協議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從而決定中東各國版圖的賽克斯.皮科協定(Skyes-Picot Agreement)說起。
協定內容在此不贅,但這種在檯底下劃分勢力範圍的帝國主義協議,最終為中東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衝突與版圖變遷,例如法國勢力下的黎凡特地區(Levant)最終分裂,敘利亞與黎巴嫩皆獨立建國;而英國勢力範圍也劃分為伊拉克和科威特等獨立國家。只消打開地圖,看看伊拉克和黎凡特地區國家那些筆直的人工國界,就知道西方國家百多年前的中東政策影響深遠,令這個派系和族群組成複雜的地區的隱患,注定難以解決。而西方和其他區域國家在地區中的干預和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更令中東國家難以建立有凝聚力的政治結構。
我以跟敘利亞仿如雙生兒的黎巴嫩為例。柯伯恩已經深入解構了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亂局,但黎巴嫩卻是可見將來除伊敘兩國,中東最有機會深陷大規模衝突的國家;而且回首十五年黎巴嫩內戰中的聯盟變動,再對照今日敘利亞和伊拉克那些不可端倪的結盟關係,就會發覺這個小國的衝突是中東鏡像。在鄂圖曼帝國時代,黎凡特地區是什葉派﹑遜尼派﹑基督徒和庫爾德人聚居之地,在一戰後黎巴嫩與敘利亞同受法國託管,後於一九四三年獨立。
六十年代,國內親西方的基督教馬龍派跟透過要求政府體制反映人口結構來分享權力的穆斯林衝突頻仍;加上以色列在二戰後立國對中東權力平衡所帶來的影響,黑色九月事件又迫使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移至黎巴嫩,建立起「國中之國」,令國內政治環境日趨緊張,最後爆發內戰。什葉派﹑遜尼派﹑基督教馬龍派﹑德魯茲派甚至亞美尼亞人的民兵團都加入戰鬥,還有以色列﹑巴解組織和敘利亞介入,令和平因為利益團體太多而變得不可能。
我在二零一三年再次造訪黎巴嫩,短短一個月的日子,就見證了三次恐怖襲擊。當時敘利亞內戰已經深入黎國各派系,伊朗支持的什葉派真主黨成為遜尼派攻擊目標;敘利亞難民湧入,又如同七十年代巴勒斯坦難民湧入一樣,為黎巴嫩脆弱的派系平衡帶來了極大震盪。說黎巴嫩現時遊走於內戰邊緣,或許仍是誇張,但黎巴嫩離建立起真正有內聚力的政府與和平社會,仍是遙遙無期。
中東國家為何總是無法建立起能夠凝聚所有民族和宗教的政府?由於部落太多,部落利益太複雜,每個部落都有外國勢力撐腰,問題不可能硬生生的用一張國旗蓋住,或在地圖上畫線就算解決。衝突總是隨著政治論述﹑族群利益﹑經濟角力與宗教派系愈扯愈遠,近至伊朗土耳其,遠至美國俄羅斯。我們眼下所見的衝突,既是在地的,又是國際的。那是理解幾乎任何中東問題,包括伊斯蘭國崛起的根本。
伊斯蘭國的政治經濟
二○○三年的美伊戰爭將遜尼派獨裁者海珊拉下台,再安植什葉派政府上台,繼續美國在中東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利用什葉派清剿海珊餘黨。什葉派總統馬利基對國內的遜尼派實行強硬打壓,令遜尼派中較溫和的派系失勢,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波斯灣國家對遜尼派的金援,造就了伊斯蘭國借遜尼派對現狀的不滿而崛起的機會。而美國的所謂「解放伊拉克人民」,在武力推翻海珊政權,控制了伊拉克石油命脈後就毫無進展,全國陷入半無政府狀態,治安惡劣,早已是所謂「失敗國家」(failed state)的典型。在ISIS崛起之前,恐怖襲擊已經成為伊拉克人民面對的日常。美國在推翻前政權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所煽動的派系衝突,加速了國內遜尼派激進化的過程;而美國跟沙地阿拉伯盤根錯節的政經利益關係,更令所謂的反恐注定失敗。沙地阿拉伯輸出的極端思想與龐大金援,最終催生了ISIS這個武裝組織。現今美國面對自己有份製造出來的災禍,亦得承認陷入窘境,束手無策。
說沙地阿拉伯和其他波斯灣國家的金援催生ISIS,並非倒轉了兩者的因果關係。正如柯伯恩在書中解釋,這些產油國為了聖戰份子不在國土上活動,就向外輸出金錢援助,希望推倒國外的什葉派勢力。ISIS正是這種政策的得益者,然而這些援助只是資本,這個恐怖組織將攻城掠地變成了一盤跨境生意,從搶奪油田氣田控制權,控制水電基建,到綁架外國記者或人道救援人員並勒索天文數字贖金,這個組織的營運動力,與其說是傳統聖戰者的極端宗教意識形態,不如說是白花花的金錢。
現時ISIS已經成為史上最富有的極端主義組織,研究恐怖主義的英國學者諾伊曼(Peter Neumann)估計,現時ISIS的資產淨值超過二十億美元,而且他們控制了伊拉克大部份的油氣設施,財富還可以再累積下去,而且財富一定是ISIS持續擴張的原動力。如果我們對極端組織的理解,尚停留在宗教或政治號召的階段,而忽略了可能更為重要的經濟利益層面,恐怕永遠無法理解ISIS的全局,更是忽略了中東國家的經濟權力關係。
ISIS除了利用敘利亞內戰中遜尼派的起義,和伊拉克的派系衝突而迅速成軍,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地理上擴張(現今伊斯蘭國的版圖已經比英國更大,而敘伊之間的邊界亦已名存實亡),不能不提,而且跟讀者有切身關係的,是他們對於西方國家中,跟伊斯蘭有傳統連繫的國民,如來自中東,但已歸化西方國家的移民的吸引力。西歐和美國都有為數不少的志願者前赴敘利亞和伊拉克,加入ISIS的聖戰士大軍當中;而與中東親緣性較強的地區,諸如以伊斯蘭教徒為大多數的,在九○年代受盡烽火蹂躪的巴爾幹半島國家如科索沃,更面對國內極端主義崛起的安全威脅。
ISIS之崛起除迫使西方世界重新省思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政策,更加改變了西方政府對國家安全與恐怖主義的理解──恐怖組織分子化,資訊全球化,還有困擾許多西方國家的經濟問題和貧富懸殊,都令ISIS和他們鼓吹的聖戰願景,對許多青年來說變得吸引。全球資本自由流動造成許多國家國民收入差距懸殊,在西方各國加劇了右翼排外情緒,在中東則助燃了族群和宗教派系衝突。ISIS早已不止是中東地區的「區域問題」,可以利用國家系統控制的「惡果」;然而西方世界領袖卻無心改變這些政策,而它們所造就的安全問題,就只能叫中東和西方各國的平民百姓來承受。
在殘暴不仁以外
西方主流媒體對於ISIS的報導,大都集中於他們的殘暴不仁,對少數群體和異教徒,例如北方的亞茲迪族(Yazidis)的迫害,還有殺害西方和當地記者﹑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冷血行為。各種聳人聽聞的暴行,縱然無比真實,不免也容易落得片面──ISIS殺人如麻固然是事實,其手段之兇殘亦令人髮指,然而除了這種從西方觀點出發的,輕易地被解讀為「伊斯蘭教就是不文明」的視角,更應該有縱向(歷史前因後果)和橫向(地理視野)的觀點,真正理解我們身處的,本應「進步文明」的二十一世紀,為何會成為極端主義與戰爭肆虐的時代。西方各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各懷鬼胎,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助燃衝突,由美國安植的伊拉克政府貪腐無能惹來怨聲載道,都不止是「殘暴不仁」四字能夠概括的政治問題。柯伯恩的分析值得細讀之處,正在提供了更多可以窺視這場巨變的角度。謹以此文作為《伊斯蘭國》的一點引介。
英國治安地圖 在 果籽 Facebook 八卦
如果初到英國生活,可能須要以下10個App同網站幫你適應當地環境,無論租屋、地圖、天氣、餐廳介紹定治安資訊等等,只要download齊呢幾個App,你都可以變英國通! bit.ly/2OYdBb3
#喺香港都須要睇GoogleMaps做人 #英國咁大CityMapper幫到你 #仲有街坊版Facebook
==============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bit.ly/392KGKk
==============
📣 召集有心人!贊助學生免費睇蘋果
我撐學生 / 我是學生: bit.ly/2PibQs5
英國治安地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英國治安地圖 在 [閒聊] 英國治安也太扯了吧!! - WomenTalk - PTT情感投資 ... 的八卦
22樓 推InYourFace: 英國治安真的很差,在倫敦晚上不要隨便出門,很多搶匪 07/20 07: ... 170樓 → chcxxx: 邊走路邊用Google map看地圖也都要先注意四周,通勤絕對不 ... ... <看更多>
英國治安地圖 在 英國邊度治安好? 幾個網站查詢罪案率| 移民英國定居地點 的八卦
原來版本太細聲,重新上傳正常聲量版)移民 英國 ,想搵個 治安 好啲嘅地方定居?今集介紹幾種網站,搵出各地嘅罪案率,一眼睇晒邊度比較安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