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這一篇整理了一些觀察,雖然又是相當長,但下篇未完全完成,還在構想中。高手在民間,真心誠徵意見,希望大家對這十點的對策分別思考,可以集思廣益
警惕林鄭月娥「散水辦」十條戰線:光復香港,下一步,怎辦?(上)
2019年6月之後,我們已經活在另一個香港,雖然「五大訴求」未成功,香港人犧牲慘重,但總算也有不少勝仗,例如區議會選舉變天(根據政府文宣,這正是對「止暴制亂」的公投,反映後者不得民心);主流民意持續一面倒(並未對和勇合一割席);美國極速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每一宗警暴都激起民憤……,這些,都是士氣持續的原因。然而踏入12月,更多群眾明白到「五大訴求」不容易短期內達成這現實,但又覺得可以做的都做過,開始擔心運動失焦;新一代本來期望Endgame瞬間出現,現在要轉型持久戰,一時感到迷茫,心境始終要調節;而出現了區選民意、美國法案的制約,「激進建制路線」也有所收斂,即時壓力放鬆了,運動也到了思考的時候,各種一直被掩蓋的矛盾,逐步浮現,令人憂慮。苟延殘喘的林鄭政府在這機會,卻開始了新一輪瓦解運動的部署。雖然,我認為這些部署不會成功,但畢竟防微杜漸,總得知己知彼,才進行相關部署。
林鄭月娥新一輪瓦解運動的十條戰線
1. 制度線:區議會選舉結果,雖然令人鼓舞,但也令北京高度警惕。此刻在民間製造了「立法會選舉也會大勝」的懸念,建制派也刻意營造危機感,但其實,這裏明顯存在期望落差。這次建制派畢竟得到41%選票,總票數也有增長數十萬(有關部門其實是交到功課的,並暫時以此保住烏紗),在2020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只要保住過半數議席,就可以宣傳「民意逆轉」、「一切復原」、「止暴制亂成功」。有功能組別這樣的制度暴力,加上這次被警醒下更積極進行的「你懂的」選舉操作,假如未來局勢相對平靜,沒有了區選那批首投族、海外回流族的投票意欲,建制派對議席過半,他們暗裏是樂觀的。然後是2022年特首選舉,假如北京明顯欽點的候選人再次當選,即使是找到一個形象稍好的候選人,五大訴求的雙普選更不可能,此後「全面管治權」變成既定現實,輕舟已過萬重山。但在目前制度,非建制派要在選委會1200席中,得到超過50%的議席極難。既然北京定性為「政權爭奪戰」,如何保住兩個選舉,選舉前冷操作、選舉後拖散民氣,已成了未來三年的總路線圖,其他一切手段,都以配合這劇本為依歸。
2. 和理非線:民陣舉辦的遊行,無論大家是否喜歡,客觀上會被演繹為「民意還有多支持運動」的指標;但某程度上,人數卻是政府可以通過警察的行為影響,並扭曲來做文章的。由於今後的遊行,無論有沒有不反對通知書,警察佈防都會十分嚴密,必然有隨時使用催淚彈或任何武力的風險,也會不斷作出「今天將會很混亂」一類警告,令再出現扶老攜幼、一家大小遊行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缺少了上下兩代,加上因此要留家照顧長幼的成年人,遊行人數比全盛時減少2/3,並不奇怪。基於上述原因,12月8日出現的80萬人遊行,已是意料之外的數字:不要忘記2003年的七一遊行,五十萬人就被認為是奇蹟,製造了當時的政治海嘯,令廿三條胎死腹中、葉劉淑儀辭職、董建華不久「被下台」。但政府現在卻老是和200萬人這數字相比,總之要證明民情已改變、人數已減少、運動已衰亡,手法自欺欺人,但誤導慢慢就變成真理,對拖散民氣的影響不能低估。
3. 勇武線:政府對「止暴制亂成功」的KPI,一方面是大搜補,特別是理大圍城一役,令不少前線或被捕、或被記名,由此而發掘整個抗爭網絡,製造白色恐怖;另一方面是同時增加對連儂牆「衝突」一類小規模拘捕,減少鏡頭下的血腥,手法更pre-emptive,但也更具欺騙性。而踏入考試期,政府相信年輕勇武必然要分心,衝突少了,就可以宣傳一切終結。這是不少和理非忽略的層面:以上手法給予前線的精神壓力,可能比單純的警暴更大,卻在鏡頭前不見血;當交通燈都恢復正常,和理非群眾慢慢淡忘,就是勇武最擔心成為condom之時。減少了後援backup,這也是政府逼使前線勇武激進化、地下化的「陽謀」;假如他們感到絕望,在主流民意未ready的情況下急速升級,令和理不得不分家,政府繼而高調鎮壓,終結整場運動,這是一個可能;但要是不升級,勇武同樣找不到下一步目標,結果同樣可以是連串悲劇。勇武也是香港公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應想辦法解決這些危機,但現有操作卻只是當作敵人去拘捕、打壓,其心可誅。
4. 社區線:區議會掌握不少地區資源,昔日被建制派壟斷,變天後,政府恐怕不會願意讓新一批區議員從此壟斷社區,必然通過其他建制、乃至境內外「你懂的」資源(像前特首梁振英Facebook說的「錢,好商量」),扶植種種地區網絡。通過民政事務局大舉委任建制派到各級委員會已廣被報導,但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親政府團體、企業接收落敗建制區議員,更是無色無痕。勒令大小富豪投放資源到同鄉會、建制公會、社區聯會,作為「影子區議會」,鞏固社區基本局面,也是政府操作另一可能。有實無名的「建制影子地區網絡」,可以無視法定區議會運作,存在目的除了繼續做從前做的蛇齋餅粽,就是為了突顯新一批區議員不懂民生,不時作出滋擾,或又是像前特首梁先生Facebook指示,「打游擊戰」。須知中聯辦港九新界協調部都需要KPI,總需要工作表現;現在有了明確打擊對象,這反而是建制派暗渡陳倉、滲透社區的契機。
5. 教育線:北京官方對反送中運動Root Cause的解讀,始終是外國勢力、土地問題、房屋問題……,還有教育問題;而眾多子虛烏有的「問題」當中,教育,已是特區政府夕陽政權最容易打壓的,相信會成為來年重災區。這次大學、中學成為運動前線核心,不少後援教師也捲入其中;通過文革式批鬥校長(例如中大段校長)、老師作為突破口,不斷施壓教育界要改變(例如取消通識教育),強逼師生之間割蓆,明顯是未來戰線。政府其實也心裏明白,不可能通過打壓改變意識形態,只會越打壓、越堅定,但起碼表面上的官樣文章,可以令部份心領神會的「模範校長」(例如理大藤校長)、老師就範,校園慢慢出現白色恐佈,把任何自由意見表述的行為歸類為「政治運動」、「支持暴徒」。不配合的老師,政府會宣傳後果自負:畢竟教師是最擔心飯碗的行業之一,而以內地教師與香港教師進行資格互認,本來就是既定策略。一旦缺乏了校長、老師對學生享有各種表達意見自由的贊同和諒解,學校恐怕會逐步變成工廠;學生築人鏈、叫口號、唱《願榮光歸香港》、乃至純粹「和理lunch」,也會有越來越大壓力。只要視線範圍內的學生和平抗爭減少,傳遞上去的報告,又會是「一切如常,形勢大好」。
6. 經濟線:運動至今六個月,香港股市、樓市沒有絲毫影響,IPO數字居然還創新高,對北京而言,利用香港作為集資、洗錢、金融避險、貿易戰暗道等經濟功能,因為港人「攬炒團隊」並未認真進行經濟戰和金融戰,可謂絲毫無犯。但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卻會不斷宣傳,運動對大小企業的毀滅性經濟影響,無視這是政府責任的事實,希望任何近月收入、財富有影響的人,都會遷怒於運動,讓群眾鬥群眾——製造民怨、拖散運動、以物質主義回應「後物質年代」,這正是2014年傘運後期的劇本。因此,政府所謂的紓解民困舉措,成效、效率固然遠遠及不上李嘉誠基金會,連派錢的出發點,怎樣派、誰能派,似乎也是以製造群眾矛盾為目的,總之一有機會,就要宣傳「是這場運動連累你每月賺少幾皮嘢」這樣的論述。施政報告托市,讓中產借錢上樓,也是政府企圖綑綁「非自願盟友」的策略之一。至於針對成形中的「黃色經濟圈」,被標籤的黃店總會承受風險,政府怎樣給予食環署、消防處一類執行單位,各自的所謂「止暴制亂」指令(例如天天查牌、捉老鼠),也是不少深藍陣營提及的事:溫馨提示,前任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在佔中後被免職,據說原因之一,就是與動用公權力打壓佔中不力有關。
7. 對內文宣線:由於知道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特區政府的策略,已經不再祈求解決問題,變成希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一切都以分化為目的,希望當運動缺乏明確焦點,配合政府的小動作,分裂自然出現。
(1) 第一類分裂,是和、勇對策略的不同理解,例如政府會逐步推出不同的「非獨立調查」和「獨立檢討」,頂多是對個別案例的非脈落性調查(見上週《明報》筆陣文章),策略是剝洋蔥,希望支持運動的和理非民意慢慢接受「袋住先」,製造另一方的不滿。
(2) 第二類是各種運動到了中期的典型問題,「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有了一定momentum,那些財務問題、籌款爭議、位置之爭、人氣高低,很容易構成衝突;政府只要這時候加把勁,進行拉攏收編,事半功倍。
(3) 第三類是互聯網時代獨有的現象:在點擊率經濟結構,虛擬的點擊率可以直接轉化成實質收入,任何主流人和事,都有其「10%效應」:小眾網台、KOL只要堅守運動主流的對台戲,得到主流的10%注視,已經比進行正面論述得到的100%全部注視,更有票房,這已經是一個固化模式。當運動缺乏明確議題時,這類本來無傷大雅的「抽水式存在主義」,卻容易成為討論焦點,於是每一個小議題,都會硬生生的不斷製造運動內部的二元對立。這還是假定政府不做任何推波助瀾的暗黑工作,但假如有某方資助的「網軍」加入參戰,分化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不少運動不是敗在對家,而是敗於內鬥,令同路人逐步心灰意冷,這也是2014年的先例。
8. 對外文宣線:特區政府明白,耿爽式對外「文宣」只是笑柄,但也正用回香港的方式重整旗鼓,打國際輿論戰,只是通過的中介人,變成是立場淺藍的傳統精英、或內地海歸精英。這些人是國際媒體最樂意訪問的對象,也知道怎樣掏空「普世價值」內容、而偷用同一名詞的遊戲規則,對逐步污名化香港運動,起著關鍵作用。根據最新劇本,這些代言人對國際媒體談話時,多強調香港這場運動有以下罪名,可見建制陣營也是有進化的:
(1)運動暴力程度甚高、而傷及無辜,進行「無差別襲擊」,破壞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
(2)運動散播香港人Vs內地人的「薩拉熱窩式族群仇恨」,屬狹隘民族主義、乃至和法西斯主義相連,而不是以崇優的香港核心價值主導;
(3)運動參與者自私自利,以為全世界都欠了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沒有國際視野,只是在小地方縱壞了的孩子(spoiled kids)。
這類批評,避免了觸及教條式的政治、主權等硬綁綁問題,訴諸中產眼中祈求穩定、和「診症式中立」的社會常態,在西方有一定市場;當運動找不到焦點,這類維穩文宣,更容易走進國際主流,反客為主,偷換概念。
9. 內交線:林鄭政府雖然已成跛腳鴨,香港內部的爭議法案都不容易再推,但涉及「留島不留人」思維的結構性政策,同樣會繼續。也就是當一切膠著,其實結構也依然慢慢改變,時間並不在抗爭者這一邊。一方面,特區政府會加速令40%的藍絲人口以大灣區為腹地,以鄰近的平價樓為利誘,同時收回若干對港經濟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一國」的威逼利誘;另一方面,輸入內地專才的中央政策,也會遍及香港核心位置,特別是那些簽署了資格互認的職業,內地專才可以隨時候命,取代被「DQ」的各行各業香港人。這和大灣區本來應有的設計:內地使用香港金融中心服務,換取香港進一步鞏固與內地的防火牆,以強化香港的國際制度優勢,各取所需而互不干涉,可謂背道而馳,變成9+2的雙輸局面。整個格局,就是通過北京要「懲罰」香港,讓香港的淺藍、中間、淺黃專業人士感受到切身壓力,回到國家整合的大計劃。
10. 外交線:美國通過《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最大影響,正如我們不斷解釋,都是策略性的,例如制約了北京不會在香港製造極端鎮壓,促進世界各國討論類似法案,令香港問題進入國際化視野,建構國際社會的香港人身份認同等。但國際關係在香港並非顯學,各國外交、政府人員的真實思維,畢竟不是一般人容易接觸,令不少人容易誤解國際牌的用途,例如不斷問「美軍何時出現」,或相信特朗普會為「香港2020雙普選」而與北京立刻攤牌,所以「今年成功在望」云云。作為口號沒有問題,但假如真心有上述期盼,最終又失望而回,對群眾士氣,或足以構成毀滅性打擊,這還不用說過程中對其他策略的質疑。而且,一旦對外國支援不夠感到失望,針對的矛頭,又可能變成一直支持香港的外國友好,無論是通過法案的美國國會、支持BNO平權的英國議員、暗中幫助了不少港人的台灣民進黨政府、乃至兩次挑選香港抗爭為2019年封面(但以瑞典環保少女為年度風雲人物)的《時代雜誌》,近日都面對同路人這種「支持不夠」的質疑。須知國際關係自有其潛規則,欲速不達,而自亂陣腳,這正是政府樂於看見的。特區政府正調整文宣,宣傳國際線counter-productive,就是期待出現對國際線的民意逆轉,從而證明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兆佳教授所言,「某些人想讓香港再成為西方一部分的想法只能是幻想」這立論。那時候,北京才會進一步宣傳「外國勢力論」,當社會看不見國際支援的「電腦遊戲式過關功效」,有了expectation mismanagement,一洩氣,就會開始對耿爽的文宣麻木。
面對以上十條戰線,雖然簡單,但正正是六個月前,不少人「認命」的論述:
(1)和平遊行示威沒有用,
(2)打架反正不夠打,
(3)投票改不了制度暴力,
(4)外國評論香港,只是為了自己利益和抽水,
(5)持續落去,會出現經濟大蕭條,影響民生,
(6)發展始終要依靠祖國,
(7)學校這樣下去,會令學生失去競爭力,
(8)反對派不懂建設社區,支持也是浪費資源,
(9)運動已變質,被政客騎劫,領袖都是為了私利,不要愚蠢地為人抬橋;
(10)不懂見好就,就是不負責任。
這是宿命主義,香港人不能掉以輕心,此刻正是運動能否變成持久戰的關鍵時期。但怎樣反客為主,破解特區政府「散水辦」的陰謀,達到「光復香港」到「真一國兩制」初心、逼使北京放棄全面管治權的目的?拋磚引玉,希望同路人和而不同,在每條戰線逐一思考。下一篇,假如有思考進展,會分享個人對如何回應這十條戰線、整合背後宏觀論述的淺見。
星期日明報,2019年12月15日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經濟一週 EDige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日不少港人被新的移民政策吸引,打算移民英國。不過,現實中的英國並不是童話世界,Pam 居英多年,最後亦決定回流香港,原因為何?Pam 分享了自己在英國生活不適應的事項,大家可作參考,助大家在作出移民這重大決定前,先作周全考慮。 The Migration Observatory report o...
「英國回流原因」的推薦目錄:
英國回流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醫生大批鬥:蘇共、中共「鬥醫奇案」對林鄭政權的啟示
一場武漢肺炎,並未令特區政府團結各界,反而繼續推動「群眾鬥群眾」的社會撕裂,帶頭掀起批鬥「黑醫」、「黑護」的文革式鬥爭。在「鬥爭學」,批鬥醫生是一門專門「學問」,屬反精英主義之極致,在歷史上的共產政權尤其普遍。「珠玉在前」,香港醫護人員前景,勿謂言之不預。
史達林「醫生案」:第二次全國大清洗的前奏
1952年,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利用下屬年前的「篤灰」,「揭發」國內最精銳的醫生「陰謀暗殺國家領導人」,罪狀包括「不當醫治」,令一些領導人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在嚴刑拷打下,首都莫斯科最頂尖的權威醫生、醫學教授,幾乎全部被捕,被污名化為「白衣殺手」、「人間敗類」(可以和「黑醫」比較),一律「承認」所犯下的暴行。然後蘇共通過官方塔斯社和《真理報》,在全國掀起批鬥醫生運動,來自「勞動人民」的舉報信不斷在媒體出現,全國醫生人人自危。幸好在運動進入高潮前,史達林在1953年暴斃,批鬥運動失去推手,才不了了之。
歷史學家翻查當時的檔案,發現史達林發動批鬥醫生,很可能是又一場全國規模大清洗的開端。在三十年代,史達林發動了極其恐怖的大肅反,官方的死亡數字是數百萬人、非官方數字倍之,大多數國家領導人被批鬥致死,還要公開在電視直播認罪、「請求」儘快處決自己,包括元老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到了五十年代,史達林認為又是時候整肅黨內走資派(邏輯和毛澤東發動文革大同小異),想到的切入點,就是醫生。
為甚麼是醫生?一來醫生是知識份子中的尖子,而共產黨一直以反精英主義煽動群眾情緒,通過批鬥醫生,往往能激起「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而且能捲入其他精英。二來醫生接觸社會各階層,掌握人民健康命脈,對其批鬥,可以配合散播日常生活的各種陰謀論,為民生層面的不滿,尋找替罪羔羊。三來蘇聯醫生以猶太精英主導,而反猶主義作為一種標籤「他者」的排外思潮,很容易導向「外國勢力」,方便操作;史達林更相信猶太精英都是美英特務,據說已騰空了集中營使用。假如史達林不是及時死亡,這一波的大清洗,不堪設想。
中國「反右」、「文革」鬥死的醫生:從李宗恩院長「抓三權」談起
中共建政後,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群眾運動,希望「由大亂到大治」,都以知識份子、傳統精英為鬥爭目標,醫生自然不能倖免。民國時代的首席醫學權威李宗恩教授的案例,堪稱典範:他是英國回流的精英,中共建政前,就擔任協和醫院院長,因為「一腔理想」留在大陸,1957年被打成「右派」放逐,鬱鬱而終。根據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的回憶錄,李宗恩被打倒的導火線,是他要「奪三權」。
所謂「三權」,是李宗恩響應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引蛇出洞」,提出作為院長,必須掌握人事調動權、財務支配權、行政管理權,卻被看成直接挑戰中共權威,因為在共產黨眼中,一切都是單一政體的一部份。毛澤東因此發動批鬥,認為李宗恩「向黨中央奪權」,擔心一旦全國醫院都變成「獨立王國」,黨的組織系統就會失控,這是為甚麼醫護罷工特別觸動「組織」神經的根本原因。
到了文革期間,更多醫生因為政治原因被批鬥,包括了毛澤東的「御醫」、一手創建一系列紅色醫院並任院長的傅連暲醫生。1968年,官拜中央衛生部副部長、有中將頭銜的傅連暲被紅衛兵抄家,罪名包括「衛生部頭號走資派」、「三反分子」、「天主教會間諜」等,慘死在秦城監獄,官方說法是他「得罪林彪」被逼害。然而,當時中共逼害醫生是結構性的,除了因為前述反精英原因,還因為毛澤東正推廣所謂「赤腳醫生」,讓粗通醫術的醫科生或農醫,在農村用最原始的方法普及醫療,配合「上山下鄉」運動,將知青流放鄉間,以免他們尾大不掉。打掉醫生在一般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權威,將之「赤腳化」,不再重視普世認證,也成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維穩行動。即使在當代中國,醫生要是觸及社會議題,往往就政治不正確,例如以揭發「愛滋村」而廣為人知的高耀潔醫生,2009年被逼以80高齡流亡美國;而她上一次被批鬥,正是在文革。
林鄭月娥牽頭批鬥香港醫護精英:之後的下一步?
武漢肺炎期間,香港醫護人員發起罷工,為的不是加薪、不是工時、不是自身,而是爭取特區政府在關鍵時期全面封關,以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不斷進入,拖垮香港醫療制度的有限資源,牽頭人包括世界知名的肝病權威黎青龍教授。曾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醫生表示理解罷工,呼籲醫管局高層走到前線,不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醫護罷工是否有效、應否支持,自然可以理性討論,但特首林鄭月娥三番四次以「激進行為」形容,強調對方「不會得逞」,明顯不是要社會和諧,只是要加強鬥爭。於是,我們看見激進建制派和個別公務員,公然稱呼罷工醫護人員為「逃兵」、要「處決」;國家機器掌握的國內、香港輿論,鋪天蓋地的批鬥香港「黑醫」、「黑護」;「人民群眾」發起聯署,要求對罷工醫護秋後算賬;親北京政黨紛紛搞小動作,諷刺醫護人員「濫用」口罩,又或要以法律行動控告云云……
結合蘇共、中共的鬥醫大史,這一波的港式批鬥,乃一脈相承:針對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精英當中學歷最高的一群,激起階級矛盾;然後將一切官方「抗疫」失當,包括口罩荒,都一併歸咎醫護人員,轉移視線;醫護人員的正常邏輯和訴求,除了被用作「反黃屍暴徒」鬥爭延伸,還被扣上「外國勢力」、「港獨」、「軟性恐怖主義」等帽子。這波批鬥同時針對醫護人員的組織力,除了視工會為「奪權」,也在警告醫學界領袖不要再抗拒融合,希望一勞永逸破解這個「獨立王國」。
香港公營醫護人員從來不足,根據正常邏輯,政府不可能對其集體解僱。然而中國邏輯,自然與別不同:根據「群眾鬥群眾」哲學,假如香港醫護集體辭職、或被解僱,政府才可以宣傳「急市民所急」,乘機推動大灣區醫護資格互認,這會成為新一輪鬥爭戰場。這論題過去數年已反覆出現,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之流更污衊香港醫護人員為拒絕競爭的「星球人」,一切訴諸飯碗問題,而無視醫護捍衛專業、本土知識等訴求,可見批鬥醫護,從來在特區政府agenda,這次不過是因利乘便。面對這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林鄭政權,恐怕香港未來,永無寧日。
明報筆陣,2020年2月17日
英國回流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醫生大批鬥:蘇共、中共「鬥醫奇案」對林鄭政權的啟示
一場武漢肺炎,並未令特區政府團結各界,反而繼續推動「群眾鬥群眾」的社會撕裂,帶頭掀起批鬥「黑醫」、「黑護」的文革式鬥爭。在「鬥爭學」,批鬥醫生是一門專門「學問」,屬反精英主義之極致,在歷史上的共產政權尤其普遍。「珠玉在前」,香港醫護人員前景,勿謂言之不預。
史達林「醫生案」:第二次全國大清洗的前奏
1952年,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利用下屬年前的「篤灰」,「揭發」國內最精銳的醫生「陰謀暗殺國家領導人」,罪狀包括「不當醫治」,令一些領導人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在嚴刑拷打下,首都莫斯科最頂尖的權威醫生、醫學教授,幾乎全部被捕,被污名化為「白衣殺手」、「人間敗類」(可以和「黑醫」比較),一律「承認」所犯下的暴行。然後蘇共通過官方塔斯社和《真理報》,在全國掀起批鬥醫生運動,來自「勞動人民」的舉報信不斷在媒體出現,全國醫生人人自危。幸好在運動進入高潮前,史達林在1953年暴斃,批鬥運動失去推手,才不了了之。
歷史學家翻查當時的檔案,發現史達林發動批鬥醫生,很可能是又一場全國規模大清洗的開端。在三十年代,史達林發動了極其恐怖的大肅反,官方的死亡數字是數百萬人、非官方數字倍之,大多數國家領導人被批鬥致死,還要公開在電視直播認罪、「請求」儘快處決自己,包括元老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到了五十年代,史達林認為又是時候整肅黨內走資派(邏輯和毛澤東發動文革大同小異),想到的切入點,就是醫生。
為甚麼是醫生?一來醫生是知識份子中的尖子,而共產黨一直以反精英主義煽動群眾情緒,通過批鬥醫生,往往能激起「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而且能捲入其他精英。二來醫生接觸社會各階層,掌握人民健康命脈,對其批鬥,可以配合散播日常生活的各種陰謀論,為民生層面的不滿,尋找替罪羔羊。三來蘇聯醫生以猶太精英主導,而反猶主義作為一種標籤「他者」的排外思潮,很容易導向「外國勢力」,方便操作;史達林更相信猶太精英都是美英特務,據說已騰空了集中營使用。假如史達林不是及時死亡,這一波的大清洗,不堪設想。
中國「反右」、「文革」鬥死的醫生:從李宗恩院長「抓三權」談起
中共建政後,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群眾運動,希望「由大亂到大治」,都以知識份子、傳統精英為鬥爭目標,醫生自然不能倖免。民國時代的首席醫學權威李宗恩教授的案例,堪稱典範:他是英國回流的精英,中共建政前,就擔任協和醫院院長,因為「一腔理想」留在大陸,1957年被打成「右派」放逐,鬱鬱而終。根據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的回憶錄,李宗恩被打倒的導火線,是他要「奪三權」。
所謂「三權」,是李宗恩響應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引蛇出洞」,提出作為院長,必須掌握人事調動權、財務支配權、行政管理權,卻被看成直接挑戰中共權威,因為在共產黨眼中,一切都是單一政體的一部份。毛澤東因此發動批鬥,認為李宗恩「向黨中央奪權」,擔心一旦全國醫院都變成「獨立王國」,黨的組織系統就會失控,這是為甚麼醫護罷工特別觸動「組織」神經的根本原因。
到了文革期間,更多醫生因為政治原因被批鬥,包括了毛澤東的「御醫」、一手創建一系列紅色醫院並任院長的傅連暲醫生。1968年,官拜中央衛生部副部長、有中將頭銜的傅連暲被紅衛兵抄家,罪名包括「衛生部頭號走資派」、「三反分子」、「天主教會間諜」等,慘死在秦城監獄,官方說法是他「得罪林彪」被逼害。然而,當時中共逼害醫生是結構性的,除了因為前述反精英原因,還因為毛澤東正推廣所謂「赤腳醫生」,讓粗通醫術的醫科生或農醫,在農村用最原始的方法普及醫療,配合「上山下鄉」運動,將知青流放鄉間,以免他們尾大不掉。打掉醫生在一般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權威,將之「赤腳化」,不再重視普世認證,也成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維穩行動。即使在當代中國,醫生要是觸及社會議題,往往就政治不正確,例如以揭發「愛滋村」而廣為人知的高耀潔醫生,2009年被逼以80高齡流亡美國;而她上一次被批鬥,正是在文革。
林鄭月娥牽頭批鬥香港醫護精英:之後的下一步?
武漢肺炎期間,香港醫護人員發起罷工,為的不是加薪、不是工時、不是自身,而是爭取特區政府在關鍵時期全面封關,以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不斷進入,拖垮香港醫療制度的有限資源,牽頭人包括世界知名的肝病權威黎青龍教授。曾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醫生表示理解罷工,呼籲醫管局高層走到前線,不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醫護罷工是否有效、應否支持,自然可以理性討論,但特首林鄭月娥三番四次以「激進行為」形容,強調對方「不會得逞」,明顯不是要社會和諧,只是要加強鬥爭。於是,我們看見激進建制派和個別公務員,公然稱呼罷工醫護人員為「逃兵」、要「處決」;國家機器掌握的國內、香港輿論,鋪天蓋地的批鬥香港「黑醫」、「黑護」;「人民群眾」發起聯署,要求對罷工醫護秋後算賬;親北京政黨紛紛搞小動作,諷刺醫護人員「濫用」口罩,又或要以法律行動控告云云……
結合蘇共、中共的鬥醫大史,這一波的港式批鬥,乃一脈相承:針對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精英當中學歷最高的一群,激起階級矛盾;然後將一切官方「抗疫」失當,包括口罩荒,都一併歸咎醫護人員,轉移視線;醫護人員的正常邏輯和訴求,除了被用作「反黃屍暴徒」鬥爭延伸,還被扣上「外國勢力」、「港獨」、「軟性恐怖主義」等帽子。這波批鬥同時針對醫護人員的組織力,除了視工會為「奪權」,也在警告醫學界領袖不要再抗拒融合,希望一勞永逸破解這個「獨立王國」。
香港公營醫護人員從來不足,根據正常邏輯,政府不可能對其集體解僱。然而中國邏輯,自然與別不同:根據「群眾鬥群眾」哲學,假如香港醫護集體辭職、或被解僱,政府才可以宣傳「急市民所急」,乘機推動大灣區醫護資格互認,這會成為新一輪鬥爭戰場。這論題過去數年已反覆出現,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之流更污衊香港醫護人員為拒絕競爭的「星球人」,一切訴諸飯碗問題,而無視醫護捍衛專業、本土知識等訴求,可見批鬥醫護,從來在特區政府agenda,這次不過是因利乘便。面對這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林鄭政權,恐怕香港未來,永無寧日。
明報筆陣,2020年2月17日
英國回流原因 在 經濟一週 EDigest Youtube 的評價
近日不少港人被新的移民政策吸引,打算移民英國。不過,現實中的英國並不是童話世界,Pam 居英多年,最後亦決定回流香港,原因為何?Pam 分享了自己在英國生活不適應的事項,大家可作參考,助大家在作出移民這重大決定前,先作周全考慮。
The Migration Observatory report on discrimination
https://migrationobservatory.ox.ac.uk/resources/briefings/migrants-and-discrimination-in-the-uk/
My video on UK education & childca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daNSuiWso
#移民英國 #英國生活 #種族歧視 #BNO #居英權 #BNO平權
影片授權:Empty Nest Wandering Feet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L6RU42Vxm4PFLuUTqyKvg
00:00 - 英國吾好嘅地方
02:01 - 一. 自安
05:13 - 二. 歧視
12:09 - 三. 不同的文化
13:05 - 四. 酒癮
14:49 - 五. 過多自由
16:38 - 六. 寒冷的天氣
18:57 - 七. 公共交通
22:11 - 八. 要超有耐性
24:39 - 九. 地區政府服務缺乏
26:46 - 十. 口音
英國工作的優點和缺點► https://bit.ly/3etsGMb
移民英國倫敦開支洗費►https://bit.ly/2ZoOcxh
英國搵工實戰經驗分享►https://youtu.be/4SPo_mpGDLw
▼▼查看更多▼▼
?全新聲音節目《經一開咪》:http://p.nmg.com.hk/cehuv1
喺屋企或喺辦公室都可以隨時聽,點擊收聽更多節目!
【經一拆局】► https://bit.ly/2MwYd4o
【Big Boss Theory】 ►https://bit.ly/2A3943e
【有樓生活】►https://bit.ly/2AJpCxm
【經一移民局】►https://bit.ly/2Y13Mxb
【理財真人Show】►https://bit.ly/3ePSVNb
追蹤《經濟一週》各大平台:
FB ►https://bit.ly/3cAI9J6
IG ►https://bit.ly/374j8Fq
TG ►https://t.me/edigesthk
Linkedin ►https://bit.ly/2XyvBO9

英國回流原因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評價
甚麼是外匯 FX ?
外匯的市場是投資者進行貨幣交易的地方,例如買賣歐羅、日元、澳元等。究竟甚麼是外匯,為什麼這種投資工具多年不死,亦有人可輸掉家產?
甚麼是匯率?
首先我們可先了解甚麼是貨幣交易,指的是利用一個國家貨幣換取另一個國家的貨幣,就會依照雙方的匯率作計算,情況就像我們去旅行一樣。給大家看看一個例子,Francis想去歐洲旅行,究竟歐元走強還是走弱才會對Francis帶來優惠?如果歐元走強至1.5,$2000美金只可以兌換到$1333。但係如歐元走弱至1兌1的話,$2000美金則可以換到$2000歐元。由此可見,歐元兌美元走弱的話,到歐洲旅行會相對較平。2016英國宣佈脫歐後,英磅兌主要貨幣亦大幅貶值,到英國買名表、包包都便宜得多。
甚麼是外匯市場
一般來說,某貨幣兌美元的話,例如歐元兌美元,市場稱為直盤;而不是兌美元的話,例如加元兌日元,就是交叉盤。我們亦可以看好或看淡貨幣獲利,例如Francis看好歐元相對加元的走勢,即是做多歐元兌加元交叉盤;若看好加元相對歐羅的話,可以做空歐元兌加元。而外匯走勢主要大方向由基本分析主導,短線細節受技術分析圖表影響。每次公布國家的經濟數據及政策、例如加息減息預期、貨幣政策均會影響外匯匯率同走勢。
投資外匯的好處
投資外匯的好處有四個。第一,外匯的交易工具選擇多,有現貨、外匯ETF、槓桿外匯和期貨。第二,外匯市場被喻為沒有牛市熊市,因為外匯是相對的,一個升另一個則跌。第三,外匯市場每星期的一至五,二十四小時都有交易在進行,投資時間非常彈性。第四,外匯是全世界最大、最具流通量的交易市場,幾乎沒有壟斷價格的情況會發生,外匯幾乎都與經濟數據大方向一致,投資不會死得不明不白。這都是外匯最優勝的地方。
貨幣類別
貨幣中亦有不同種類,例如套息貨幣、避險貨幣、商品貨幣等,它們是甚麼呢?
例子一,Francis是一個專業的投資者,會尋找低息率的國家借取貨幣如日元,來買一些較高回報的資產如股票等。但當該市場出現不明朗因素或隱憂時,投資變得危險,Francis就會暫時歸還所借的日元,日元匯價便會走強,若整個市場均有這種情緒導致日元回流,這情況叫拆倉,而這類低息貨幣就稱為套息貨幣。
例子二,當世界上發生一些不確定因素或事件,如911、歐債、脫歐等,除了買入日元,Francis則會將資金將流入經濟較為穩健的國家,例如瑞士法朗,原因包括因為瑞士屬於中立國,不參與世界上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較不容易出現大升或大跌,成為了資金避險地方之一。
例子三,Francis亦喜歡投資於一些商品貨幣方面,意思是那國家貨幣屬商品出口國,例如加拿大出口石油,澳洲出口金銅,紐西蘭出口農產品,這類貨幣與商品價格的關係較密切,走勢亦較波動,當經濟數據及商品價格帶來趨勢時,Francis就會投資於加紙、澳紙、紐紙等商品貨幣。
當大家明白外匯的好處、用法和工具等,就可以去為自己組合制定適當的策略。
════════════════════
?財務自由不是夢!把握機會免費體驗?
施傅【10年財務自由】1小時簡介+工作坊
立即試看:https://www.gregorysy.com/
════════════════════
❓有效 極速 儲存千萬❓
【零至千萬加速器】1小時簡介+工作坊
免費試看:https://edu.money-tab.com/pages/accelerator
════════════════════
茶敘50 《ALL or NOTHING》
立即購票:https://edu.money-tab.com/pages/teatalk-50-online
所有課程/活動一覽: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
施傅新書「量化交易」手冊
網上即買: https://www.money-tab.info/2020-book-purchase
✓ APP下載: http://onelink.to/mtapp
✓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訂閱【富翁電視MTTV】頻道:
https://bit.ly/35dJW4Y
❖訂閱【我要做富翁】頻道:
https://bit.ly/35LOy2J
❖讚好Facebook專頁:
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追蹤Instagram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money_tab/

英國回流原因 在 霏雲闖蕩 Youtube 的評價
迷失的拼圖 - 《霏雲闖蕩》主題曲
主唱:周雅霏 小雲
填詞 | 作曲 | 導演:何海藍
編曲 | 監製:曹信恩
尋找一塊迷失的拼圖
感受希臘仲夏的溫度
抬頭看一片蔚藍天空
哼著歌走過海邊小白屋
一期一會隨風的旅行
一步一步踏上小石路
呼吸著巴塞隆拿的風
就這樣 或許心不會再痛
#看著窗外的風景
隨著我的思緒轉個不停
每段旅途的曾經
汗水淚滴全是成長的證明
I will Move On 離開背後的錯誤
在這段路 發現我並不孤獨
(擁抱天空 找回曾失去的溫度)#
沒有甜蜜羅馬的假期
卻有背包陪著我飛行
用相機拍下每刻感動
漸漸地 明瞭出走的原因
尋找一塊迷失的拼圖
在土耳其古城看星光
放空吧 聆聽自己的心
開始懂 幸福簡單的秘密
Repeat #
霏雲闖蕩—南歐篇
《霏雲闖蕩》由兩位八,九十後由英國回流回來的香港女生:2011年中國小姐香港賽區最佳氣質小姐周雅霏及剛在倫敦時裝設計大學畢業主修攝影的小雲的追夢之旅。在首輯的《霏雲闖蕩—南歐篇》由兩位女生一同策劃旅程由香港出發到土耳其、希臘、義大利和西班牙,體驗各國的人文情懷和名勝美景。將旅程中發生的難忘事、跟當地人之間的互動、個人的感受和經歷作實況式紀錄。
旅行途中,《蘋果動》新聞一直報導《霏雲闖蕩—南歐篇》的大小事情,一共播出八集。擁有一本個人的著作是周雅霏的夢想,所以她決定將遊歷輯印成書。另外,能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拍下照片亦是小雲的夢想,所以在旅程中小雲拍下不少的時裝作品,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書中除了有三十五天旅程的點滴,還有大量靚人靚景,務求讓讀者猶如置身於當地一樣,感受她們的種種。
經過歷時兩個月的準備,《霏雲闖蕩》一書終於面世,同時NOW 101台亦會播出十集《霏雲闖蕩—南歐篇》。

英國回流原因 在 香港YouTuber3年內移民兩國家留英3個月決定回流返港網民睇 ... 的八卦
這幾年都有不少人移民外國,開展新的人生,但近日卻有一名Youtuber,在2年多時間內,由移民台灣後去到英國,再回流返香港!而網民卻為此開帖文大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