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地方社團看到許多朋友對苗栗地區的水情有很多疑問,也看到徐耀昌縣長跟陳超明委員、徐志榮委員都出來為苗栗縣大抱不平,但這其中卻有很多錯置的概念,長期待在經濟委員會的陳超明委員一定很清楚實際的狀況,但卻內行人講外行話,我認為反而會激化民怨,對於這次的嚴峻挑戰不一定是好事。
我的選區和住的地方正是這次首當其衝的限水區,以下幾個常被問的問題,希望能簡單解釋給各位朋友了解。
1. 苗栗不是很多水庫?為什麼要限水?
苗栗共有五個水庫,其中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為主要的公共給水水庫,三個水庫的有效水位都剩下近一成而已,而我們攤開全台灣的水庫來看,除了同屬中部的德基水庫也很低,其餘水庫多半都還有三成到五成的庫容量(除曾文水庫僅剩15%)。所以我想不是要修理藍營執政的縣市,而是因為苗栗、台中的水庫蓄水量真的不夠了。
目前的天氣預報也指出四月可能不會有顯著降雨,若不提前因應,以這段時間永和山水庫一天減少0.2%的速度,我們可能根本撐不到五月梅雨季就會無水可用。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五月梅雨季的狀況沒人說的準,而五月底前若沒累積降雨到300毫米,也無法解除紅燈警報。
2. 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頭份竹南?其他鄉鎮為何不用停?
理由很簡單,因為永和山水庫狀況太不好了,本次分區限水的頭份竹南,就是永和山水庫及東興淨水場供應的區域,也因為這樣,不只有頭份竹南,同屬永和山水庫給水區的新竹縣寶山鄉、新竹市香山區、苗栗縣後龍鎮少數里也在分區限水範圍。
其他鄉鎮市如三灣、南庄、獅潭、泰安、卓蘭及大湖,由於沒使用水庫水源,暫無限水危機。而苗栗市、公館、頭屋、後龍、造橋、通霄、苑裡、三義、銅鑼、西湖則是有鯉魚潭水庫、明德水庫及伏流水、地下水系統支援,目前可以用減壓供水方式處理。
水的輸送配置是物質性的,跟電或訊號不同,因此有較高度的地區別和限制,一定要有管線想通連,不是想怎麼調就怎麼調的。比如說水情還很穩定的翡翠水庫就沒辦法把水給苗栗,只能送到桃園石門水庫而已,雖然目前桃竹幹管可通新竹,可是到了新竹就沒有再南送苗栗。
3. 苗栗的水不是都送去台中和新竹,我們不能留著自己用嗎?
身為苗栗的民意代表,我可以很輕鬆地跟著喊:我們水都不夠了,為什麼還要運到其他縣市給別人用?但水資源治理一個基本觀念的就是「區域治理」,因為水資源服務範圍與行政轄區劃分經常會是不一致的,在此特性之下,跨域治理更有其必要性。
我舉幾個例子,台北市、新竹市及彰化縣就是境內沒有任何水庫的縣市,因此台北市的用水仰賴新北的翡翠水庫,新竹市則由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支援,北彰化則由台中支援、南彰化為雲林支援,往南送水的台中市也有苗栗支援。
因此,水資源的配置不應該以行政區域來劃分,其必然會是區域調度,若是自己縣市的水庫自己用,沒有水庫的縣市情何以堪。
但問題來了,雖然鄰近縣市的水源能做支援,但為何新北能送桃園、桃園再送新竹,然後就斷了,往南也是苗栗送台中、台中送彰化,那苗栗缺水的時候誰來支援我們?雖然目前苗栗對台中的支援已有減少,對新竹更是大幅減量,但仍相當吃緊。
有些朋友會問,那苗栗提供新竹台中,為何新竹台中不用停?
但狀況是這樣,使用永和山水庫的新竹地區,這次也跟著供五停二,目前沒有要停水的新竹區域使用的水是新竹縣寶山水庫的水。而台中也是進行供五停二的限水。
以前北部多半是桃園在缺水,但前陣子啟用的桃園新竹幹管,卻變成桃園一天運送20萬頓的水給新竹用,發揮了非常大的功用,在極端氣候之下,什麼時候哪個區塊缺水誰也說不定。
所以應該建立更完善的支援水網,讓鄰近縣市可以做雙向的運送,目前甚至連讓縣內鯉魚潭水庫的區域和永和山水庫的區域互相支援都還沒完成。
4. 為什麼是供五停二?不能供三停一嗎?
最後一個,也是最多人在意的問題,為什麼是供五停二?停一天還可以忍一下,但連停兩天不只生活不便,許多學校和商家的日常運作都會受到影響,但這主要是技術上的問題。
首先,苗栗的兩個主要水庫,永和山水庫和鯉魚潭水庫區域其供水的方式並不一樣。永和山水庫的水由東興淨水廠處理後,主要是透過高低差以重力流供水,部分地區以加壓供水。而停水不是單純打開水龍頭就有水,關上水龍頭就沒水這麼單純,其中的操作相當複雜。
供五停二是水公司依照過去桃園限水的經驗,發現如果用分多次、停一天的方式,因為更頻繁停水復水,水管的管壓變動也更頻繁,水管爆管的風險會增加很多,且停水再復水,水管中的空氣會阻塞,必須先排氣,時間差往往也超過一天。
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重力流供水的方式,若採取供三停一或供二停一,那麼位處高處的住宅和社區,將會一直無水可用。
因位處低處的用水器具會先被補充,但因為供水的天數短,高處的水還沒被補充完全就會又到停水的時候,接著水一來又會先補充低處,如此反覆,高處始終用不到水。
因此,供五停二的五才是關鍵,加長供水時刻才能確保排氣時程,並讓區域內的用戶用水器具皆能補到充足水源。而這也是為什麼重力流供水的區域必須要用分區停供,若是以減壓方式,管末端會有水送不到的狀況。
鯉魚潭水庫供應的區域則是以加壓供水,雖然穩定度會因距離加壓站遠近或地勢高低而有所不同。但管末端仍不至缺水,因此可以用減壓15%來做調整。這也是為何全縣不同鄉鎮不同調的理由。
_____
我自己的碩士論文就是在做台灣的水資源政策研究,這一次缺水的討論中,許多人都聚焦在水庫上,但水庫是有壽命的,再怎麼清淤都會慢慢死去,遲早有一天台灣的水庫會滿(離槽型的比較沒有淤積問題,永和山是典型的離槽水庫),因此,在極端氣候下,完善支援水網、發展多元水源並提升其比例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像是伏流水、再生水及海水淡化(但海淡的高用電、高成本又是另一個問題)、提昇農灌技術等。
在水資源治理上,我們除了不該用縣市本位思考,更應該揚棄大水庫思維,高度仰賴水庫水源的狀況,若遇到水庫沒水,幾乎就是束手無策,只能等待老天下雨。台灣的降雨量一直不低,但因為地形我們留不住水,面對這次的危機,期許中央地方能攜手共同渡過。
__________
詳細停水範圍及臨時取水點資訊:https://reurl.cc/6y97AZ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Pei Chi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將將將將~講好久的火炎山, 中秋節終於來給它GET! 火炎山位於苗栗三義鄉和苑里鎮的交界處,海拔約602 公尺,雖然不高,但因地質特殊,缺乏植被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被譽為台版大峽谷;同時也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曾獲網路票選為「台灣百大必訪步道」第一名,更是很多IG運動網美的愛地呢 (網美制服一定...
苗栗是什麼地形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八卦
中南部雨勢趨緩北部仍持續 周日晚起另波冷空氣到
過去兩天,低層東北風加上南方水氣北上,台灣附近的大氣環境稍不穩定,中南部終於難得的下起雨來,雖然和北部迎風面每天的持續降雨,累積雨量相差還是數倍之多,但中南部各縣市都有雨,其中山區還是較多,中部山區有到70-80毫米,南部的高雄最大值也接近60毫米,平地則是不多則是10-20毫米,這和東北部迎風面的雨,都還有200-250 毫米,雖然落差頗大,但仍不無小補,能夠讓用水能撐更久一點。
今天的水氣和昨天相比,顯著減少,中南部雨勢會逐步趨緩,山區仍有短暫降雨,平地轉為多雲,或多雲到晴的天氣,南部會先轉晴,北部仍持續東北風天氣,苗栗以北越往北水氣越多,尤其迎風面的降雨仍持續,但雨勢會稍趨緩,仍有些短暫空檔,不會像過去幾天整天都持續降雨。
溫度上,北台灣仍稍偏涼,到周末沒有太大改變或增強,北部低溫約在17-19度間,白天20-23度,中南部低溫19-21度,白天24-27度,有陽光時高溫會爬升一些,建議南部朋友還是要穿長袖加外套,有點涼意。
而下一波的冷空氣預計在周日晚上逐漸接近,這波冷高壓的勢力範圍和前兩波相比來得強,但最新預測要碰到大家習慣定義的冷氣團,可能還差一點點,預計下周一二清晨夜晚低溫,北部東北部可能14-15度,空曠地區13-14度,中南部低溫可能17-19度,空曠低溫16-18度,和這幾天相比有3-4度的落差,要到下周三才會回溫,提醒您要留意這波的波動,會有顯著冷的感覺。
這一波降溫,對北部東北部迎風面,仍持續濕冷的天氣,這幾波的冷高壓南下,配合上有些水氣或是地形降雨,讓迎風面的東北部持續降雨,和過去幾年有時候偏乾冷不同,不過迎風面地形上的雨,在秋冬季在北部就是如此,只不過雨多雨少,目前的連續降雨紀錄都還沒顯著的破紀錄,不過也讓大家很有感,但冬季到台北來看雨,或是宜蘭每天都下雨,其實整個趨勢上,過去就是如此,還是提醒您,冬季如何除溼、防霉,讓衣服能夠晾乾,保持乾爽,的確要費點心思。
很多朋友關心跨年的天氣,但其實現在還差20天,以今年北方冷高壓的特徵來看,早已讓東亞高緯度顯著降溫。但這幾波冷空氣直衝台灣時,轉化變性的變動很大,和往年特性不同,恐怕要說何時會多冷的不確定性很高,但趨勢上是一波波越來越強的冷空氣南下,但是否那時候是否會非常冷,或什麼時候下雪,仍然要多更新預測資訊,仍可以找到想要的天氣答案。
以上氣象由天氣風險/彭啟明博士提供
苗栗是什麼地形 在 Facebook 八卦
我知道大家都在關心疫情,不過看到一則新聞,覺得要出來講點什麼。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大新竹市的議題,引發一時議論,當然藍綠各有說法。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定期出現的議題戰,畢竟台灣每個地方都吵過要升格嘛,結果不是這樣,連「新竹縣人不夠多就加苗栗」這種講法也出來。
我說啊,這說法一出爐,林智堅是不是想繼續選新竹?沒人這樣想才奇怪,也很難幫他講話,畢竟歷史並非沒有循此模式者。不過他想不想,這不是我這篇重點,我想提的是升格這件事。
基本上我反對新竹升格,原因有三個。
一個是人口基數不夠,依照內政部人口110年7月速報,竹竹苗人口如此
新竹縣573,385,新竹市452,807,苗栗縣540,312
幫忙加一下,大新竹會有1,026,192,竹竹苗1,566,504
直轄市門檻125萬,大新竹是甭想了,竹竹苗倒可以。
若為了新竹所謂的竹科生活圈,刻意切割苗栗,硬擠一個125萬人口出來,那此例一開後患無窮。為何?彰化縣就126萬人欸,人家符合資格的沒得升,然後新竹可以配合升,開玩笑嗎?
另一個原因,是地理環境不適合,竹苗的丘陵地帶比例高,人口高度集中,其他六都升格後,已經出現偏鄉資源更加缺乏的狀況,新的大新竹市長,選票基礎會更偏向新竹市周邊,苗栗大概會比二等國民更下一等去。
這不是只有新竹,其他六都除了台北,現象只是嚴重與否。現實而言,選舉要依靠大票倉,除非我們徹底重改選制,不然此題無解。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根本上反對直轄市的結構,因為直轄市的行政區,區級首長官派,然後沒有區議會,這根本上違反地方自治的原理。我們只看到合併升格後,直轄市因為權力高度集中,大型計劃較易推動,地方反抗力量變小的優點,卻沒看到這就是缺點。
民主國家,民意要能夠反映,依靠的就是民意代表,立委人數減半後已經很清楚顯示其弊端。一者負責區域太大,難以兼顧立法與選民服務; 另一者,形同承認票票不等值,人口少的選區數千票一名立委,人口多的十萬票一名,兩者在國會的地位相等,實際上等於我們降低了人口密集度的選票價值。第三者,最嚴重的弊端,就是我們讓政治業相關人員,失去基層磨練的機會,人民漸漸放棄自己對選區在地的監督,全數交給較大的市議員、市長,這嚴重違背民主政治的真諦。
不過,透過大新竹市的概念,我倒認為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從林全院長開始,到賴清德院長兩任期間,一直都有私下探討國土重劃的合理性,只不過1124讓所有的規劃都成泡影。很多人不解,為何我老講2018,因為1124公投海嘯只是最表面的,許多具有長期性的議題,新產業的開發,全部隨著地方政權更迭,幾乎停擺殆盡,要是當初沒有被公投綁架,今天我們不會整天喊護國神山,而會有更多可以喊的新產業出現。
算了,講這講不完
我的意思是,國土重劃,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今天六都直轄市擁有1,600萬人口,但是極端欠缺中間議會組織,像板橋區擁有55萬人口,比苗栗、嘉義縣都還要多,唯一可以代表板橋人民發聲的民意代表,只有2名立委、9名議員,這合理嗎?
要做,就做得徹底,一條就是把全台組織扁平化,依照人口與地形地勢,切割成適合大小的市,好比說台灣2,300萬人口,就切成11塊,每塊200萬人上下,然後轄下每一區都民選區長,以及用里民數量規劃適當的區議員。
另一條,乾脆三級到底,台灣省廢掉,回到日本的五洲三廳概念,像是整個北北基區就合併為一個600萬人的直轄市,靠近桃園的三鶯跟林口就依照地理切割給桃園,桃園再去合併北新竹,變回古早的新竹州,或成為桃竹市都可。然後在這之下,基隆、台北港等依照港務需求,部分地區收歸中央,同樣舉辦區長跟區議員選舉。當然,博愛特區也可以擴大,整出一個首都特區。
換句話講,我不是無條件反對升格,也不是誰執政就挺誰,而是這種茲事體大的,應該是要好好坐下來談。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直轄市占了多數人口,然後直選民意代表基數超級大,根本亂七八糟,早該改一改了。
結論就是,單純升格這件事,我是很反對。
尾巴來罵幾句,進步派想選舉我沒意見,但自己去從里長、議員開始選可以嗎?2018威脅跟黃白聯合,不然要大家一起死,還想故技重施?我知道林智堅會急,市長連任又正處於衝刺的年紀,想要找新的舞台,這大家都可以理解。但那些從後面出餿主意的,幻想可以藉此撈到提名權的,還是省省吧。
威脅的戲碼玩一次兩次會有用,但選民不見得會再次買單,別以為耍手段弄到黨內提名,就可以逼選民含淚投票。地方選舉可不是總統,吃這套的人沒那麼多。
苗栗是什麼地形 在 Pei Chiang Youtube 的評價
將將將將~講好久的火炎山, 中秋節終於來給它GET!
火炎山位於苗栗三義鄉和苑里鎮的交界處,海拔約602 公尺,雖然不高,但因地質特殊,缺乏植被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被譽為台版大峽谷;同時也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曾獲網路票選為「台灣百大必訪步道」第一名,更是很多IG運動網美的愛地呢 (網美制服一定是半截運動內衣+緊身瑜珈褲)
***這樣特殊的地形其實潛在很多危險,已經有發生很多次意外,大家千萬不要冒險坐在懸崖邊,也不要在下雨時候前往,熱愛山林也要熱愛生命啊!
#苗栗火炎山 #登山步道 #台版大峽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DEfh8P0yu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