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從小到大打過好多工。
國小的時候我們常常從住家附近的玩具工廠批塑膠花、玩具來加工,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完成一個玩具,是5角,做完2個也才有1元,拼裝完一束花才3元,可是我們做得很開心,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錢,即使做了3天,一個人只拿到20幾元也雀躍不已。
國中的時候跟著姊姊去冷凍廠剝蝦子,這個工作真是辛苦,因為很冰,又常常會被蝦子刺到手流血,回到家以後全身的腥味怎麼洗都覺得味道還在,但是那時候覺得好好賺,剝一公斤只有10元,動作快一點的人,1天有200元。
高中的時候周末固定在基隆一家很有名的服飾店打工,裡面的櫃姐很會搭配衣服,也很會說話,不管什麼樣的客人進門,她都有辦法讓客人提著大包小包開心地離開。我在那段時間學習到很多跟客人的對話,從看到客人會害怕,不知道該說什麼,看久了,慢慢的也能賣出幾件衣服。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個小時有100元!!但是要工作到晚上10:30,我們那個社區的公車早就沒了,只能搭公車到山下,再走15分鐘回家,常常回到家都快晚上12點。
去過大賣場當試吃員,在人來人往的賣場裡吆喝客人來試吃真是一大挑戰,不但要應付很多奇奇怪怪的問題,還要防止貪小便宜的人整盤端走,一天要站8個小時,累到回家腿都快斷了。一天有800元,原本以為薪水很高了,有一天廠商來巡視,我們才知道,分派工作的人抽了400元,本來應該有1200元的!!
去牛排館端過盤子,遇到的主廚脾氣非常壞,在廚房常常都是三字經五字經的。有一次有一個客人一直嫌東嫌西,一客牛排端進端出3次,一下子不夠熟,一下子又太熟、肉的筋很多....主廚一直罵,重新做了一份牛排後,要所有人吐一口口水,他再淋上醬汁,客人果然沒有再反映....雖然我做三天就因為手腕筋膜發炎,但是從此以後去外面用餐,我絕對不讓餐點再端進廚房去,不想吃到口水牛排呀!!
高中的時候我去申請在學校當工讀生,被分配到總務處去打公文,我哪會打字?連電腦都沒有摸過幾次!為了工讀費,我特地請讀台北商專的姐姐教我打字,每天午休去辦公室吹冷氣打公文順便練打字,我記得一個月的薪水是1440元,哈!!不過奠定了現在打文章的速度超快,幾乎可以跟我的思緒同步。
高中、大學寒暑假的時候去百貨公司賣年貨禮盒、中秋節賣月餅,那真是特別的體驗,第一次有業績壓力,用抽成的方式算酬勞,業績好的時候,可以賺到學費和好幾個月的生活費。上大一的那一年,為了賣完中秋月餅拿薪水付學費,開學3天了才到花蓮去報到!!
大學的時候每天都排了2個家教,因為幼教系又要修國小學程,我們的課每天幾乎都是滿的,上到4點多,5點趕緊飛車到第一個家教,7點結束,又趕到另一個家教7:30~9:30,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個家教的媽媽,會用一個大碗,幫我留好飯菜保溫,尤其是冬天的時候騎車冷到發抖,到他們家的時候她會要我先吃飽飯再去看孩子們的功課,人在異鄉可以被這樣溫柔對待,真的記一輩子。只可惜再回去花蓮,已經找不到他們,很遺憾沒能當面道謝。
看起來好像很忙碌又辛苦,但是當時並不覺得,家裡有6個孩子同時在讀書,我們的物質慾望一直都很低,能夠有一點屬於自己的錢都好開心,在大學的時候我沒有去看過一場電影、沒有去唱過歌,放學後總是不見人影,都在家教中穿梭,但是能夠自己付學費和生活費,幫媽媽減輕一點經濟壓力,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從來不會覺得辛苦。
回頭想想,那個年代的孩子很多都是這樣長大的,在打工時遇到很多種人,很多現在能有的能力,都是這麼多的經歷和體驗給的,我很感謝每一個機會、每一段教育我的人,讓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體會賺錢不容易,要珍惜所得。以後如果我的孩子願意去學去打工,我一定要放寬心,現在的所有體驗,都成為成長的養分。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
花膠幾錢一斤 在 Facebook 八卦
【《七救星》ViuTV周一至周五收視三連霸 】
_
無綫電視公布的最新一期收視報告,已於周一(6/9)出爐,縱觀傳媒、網媒或KOL的討論焦點都落在上周六(4/9)TVB以「食老本」的《兒歌金曲Summer Fest》大戰ViuTV「食正奧運餘溫」的《力圖打排球》,兩個節目同樣於晚上八點半播出,結果前者只得11.7點慘勝,而後者則獲得5.1點成為全台收視冠軍。
_
其實還有甚麼好講呢?要不是大台勉強來說還有「慣性收視」(或固執地不肯轉台)這條「三斤釘」,無論節目包裝和演出陣容考量,《兒歌金曲Summer Fest》根本不應製作。雖說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問題在於,本地「兒歌」幾已「絕種」起碼十年,那夜歐倩怡唱的《問題天天都多》或者滕麗名唱的《魔法咕嚕咕嚕》,都是八、九十後的集體回憶,而這班人,今天都已經三十幾四十歲,但這個節目卻用上90年代《兒歌金曲頒獎典禮》的花紙包裝,今天的細路仔怎會有共鳴?反而製作團隊有勇氣以《流行經典50年 ─ 兒歌之夜》(2017年9月《流行經典50年唱爆周末》已試過,那集極受歡迎,網上討論度高),(https://bit.ly/3jXYUVC )說不定收視會比現在多一倍。
_
做人跟做電視台一樣,最緊要知道自己定位,誠如近日人氣急升的「七師傅」七仙羽一樣,憑其超級神秘背景,加上強烈的個人風格(半鹹淡廣東話、說話方式時而呆滯時而直接),配合「風水師傅」這個身份,令她成為ViuTV主持的《七救星》最難以抗拒的賣點。最初看《七救星》,的確不太掌握得到節目的定位,再多看幾集,才知道那是一個頗為踩界,結合玄學、惡搞、爆笑、真人騷於一身的時尚心靈輔導綜藝節目,每位應邀出席的藝人,都有自己的孽障需要解決,可以是爛桃花,可以是妹仔命,可以是冇發達,只要七師傅出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關鍵不在於師傅用上哪些招式,而是嘉賓有沒有認真看待自身問題,解開自己的心結,令觀眾有所領悟。
_
參考電視史上較相近例子,《七救星》算是《軟硬製造》(1993)的N代進化版,但今天《七》剛好繼承了《ERROR自肥企画》那種「觀眾硬係覺得呢個節目有啲嘢想講」的感覺,才會令到節目播出後大受歡迎(七師傅的IG粉絲暴升至7.2萬),單單「七連閃電鞭」已經不停洗板,甚至推出後續歌曲《OM7G》(P1X3L featuring 七師傅)(https://bit.ly/3A14vQN ),只有ViuTV能夠做得到,那是觀眾賦予給Sound Bear的特殊地位,大台無法複製,難怪節目於8月16日播出以來,收視愈升愈有:3.8、3.9及4.2,連續三個星期成為99台周一至周五黃金時段收視冠軍,頭兩周更是一星期最高收視節目,第三周僅僅輸給《力圖打排球》排第二。
_
對於節目播出後收視稱霸99台,「七師傅」透過WhatsApp語音短訊回覆查詢時指,《七救星》拍攝期長達兩個月,正值盛夏,拍外景需要上山下海,長時間曝曬,抵受高溫,加上跟支付寶和譚仔雲南米線的廣告拍攝期重疊,休息不足,相當疲倦,「今日拍完第二日又再拍,係冇時間休息㗎,所以好多時見到我個樣呢,可能有時靚啲,有時殘啲,有時可能肥啲,有時可能瘦啲,次次個樣都唔同,因為有時係捱到病晒,我本身有好多活動,加上每日有好多客嚟搵我,所以係非常之辛苦,但係咁辛苦我都要堅持去做好呢個節目,主要係想帶畀大家多啲歡樂,呢個係主要嘅原因,因為拍呢啲節目係冇錢賺㗎,好少錢,太濕碎,非常濕碎,主要都係為咗帶一啲嘅歡喜、快樂畀香港人,呢個係主要目的,係電視台導演同埋監製嘅共同願望。」
_
「七師傅」直言,台前幕後都視這個願望為一種布施,只想幫助別人,「我哋就冇諗自己個人嘅得失,冇諗過話我拍完呢套嘢會點樣紅,只係希望呢個節目能夠畀到正能量大家,令到大家歡喜,輕輕鬆鬆咁睇一套戲(節目),開開心心忘記唔開心嘅嘢,減低啲壓力,呢個都係我哋工作人員共同期待㗎,(節目)出咗嚟之後呢,見到大家真係好開心,真係每晚都喺度追睇呢個節目,大家睇完都面帶微笑去瞓覺,都真係改變咗好多人嘅思想,有啲人本身諗唔通呀,或者想自殘嘅,都發咗好多訊息過嚟,話多謝你呀師傅,睇完呢個節目之後呢,睇嘢正面咗,諗嘢開心咗,所以見到呢樣嘢,我哋都係好開心。」
_
不過,當很多觀眾大叫「師傅愛你」的時候,亦會有人不喜歡,「七師傅」承認有負評,但她不會介意:「都好多人鬧我騎呢,鬧我另類,鬧我神棍,其實呢樣嘢冇問題㗎,我寫咗嗰首歌詞都係咁講:『網民令我成熟』(面對網民會令佢哋更加成熟),大家睇問題嘅角度都唔同,所以大家都覺得我騎呢,我都覺得自己係有少少騎呢,因為你做呢啲綜藝節目,有少少搞笑嘅節目呢,有少少騎呢其實係冇問題㗎,總之大家開心就得,唔使睇呢個節目睇得咁沉重,將佢睇到咁深仇大恨,何必呢?」
緊貼「游大東影視筆記」最新資訊:
▇ facebook專頁: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 instagram: instagram.com/yautaitung
▇ MeWe專頁: mewe.com/p/yautaitung
▇ Telegram:https://t.me/yautaitung
▇ Medium:https://yautaitung.medium.com
_
(10092021)
_
#游大東影視筆記 #游大東 #七救星 #七師傅 #ViuTV #陳安立 #王頌茵 #力圖打排球 #師傅愛你 #TVB 七仙羽 譚仔雲南米線 AlipayHK Brian 陳安立 Kathy仔 ViuTV 做乜膠睇電視 港人講電視 #P1X3L William on the way 浪遊旅人 Pazu 薯伯伯
花膠幾錢一斤 在 張敬軒 Hins Cheung Facebook 八卦
我總想為這些天在台下的所見所想寫些什麼,但又覺得好似不用寫些什麼。要寫的,如果你有入場,大概都已經看到了吧。有些說話在台上講,矯情之餘,更怕自己和那位瘋婦哭成淚人,失禮街坊。可是,演唱會就到尾場,寫就寫吧,這十多天來的的所見所聞,的確值得讓更多愛她的人知道。
第一晚,機件故障發生後,她在台下幾近崩潰,辛辛苦苦經歷兩個多月日日夜夜的練習綵排,絕不能這樣付諸流水,也絕不能對不起觀眾,所以她把十八場演出中僅有的兩天休息,犧牲一天作為給觀眾和歌迷的補償。要知道補演一場,不是她自己和公司說了算,台前幕後過百名的工作人員的行政協調絕不是錢能解決的事,要知道當中還有俄羅斯、韓國等等團體,從解釋到商量再到確認,我諗起都頭暈。然而,眾人頭暈之際,她早已把自己身體的負荷拋到九霄雲外,只要台前幕後條件允許,她可以不休息,必須要為當晚的觀眾補演一場,絕不能辜負觀眾。
至於我前晚說的傷,主要是腳掌上的水泡和排練時引發的關節痛,總之新傷舊患共冶一爐。每天回到場館綵排前和演出結束後,我發覺她自己口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唸唸有詞,我一開始以為她在背歌詞,某晚留心聽下,原來她吟吟沉沉在說「Szzzz...我條腰好痛...嘩好痛...Szzzz...」一天下午,我在化妝間𥚃看到十分old school 的「雞眼貼」,我心想容小姐要它做甚?原來,平時練舞有波襪有波鞋,可是台上表演,為求舞台效果,只能有絲襪與高跟鞋,基本上與裸足無異,十幾場下來,腳掌被磨出水泡。原來雞眼膠布中央的海棉圈能把她的傷口盡量與鞋減少磨擦,減低疼痛,所以她每晚都會換上新膠布才把鞋子穿上......又有一晚,臨出場前我發現她手臂下有許多傷痕,原來是服裝上的珠片因為舞蹈動作而𠝹開的皮膚,是這些天累積下來的。她著我遞給她枱面上的那支紐西蘭特產萬能膏,隨意地在傷口上抹上一層,化妝師為她遮上遮瑕,若無其事地離開坐位,走向舞台。一切在現場發生的,是如此理所當然而又輕描淡寫,但旁人看在眼裡,卻有千斤重。
不記得當年是Starlight還是1314, 她因為體力透支而在演出期間患上感冒,頭暈眼花是頭盤,失聲是主菜...抗生素、類固醇竟然瞬間變得與Dancer和樂團同樣重要。每晚完騷回到房間,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默默地哭,床單不斷為她接下有如泉湧的眼淚。正如見到這一幕的人所說,這一刻沒有人能幫到她;擔憂、無助、無奈、自責、內疚...所有的感受,全由她一人承受。所以到了Pretty Crazy2019這整整十七天以來,當我們早已回家睡下的時候,天曉得她的腦袋裡經歷了什麼。
又如前晚,開場前要背熟每天新增的環節和溫習歌詞 #要知道她台上的提詞器其實只是為嘉賓而設的 還要Take care團隊成員工作上的情緒至最後一刻。其實煩惱的瑣事,真的交給我們就好,但她還是盡力一一處理好。
我感激能參與到這個製作當中,我感恩我每晚都在上一堂活生生的勵志課,我實在獲益良多!容祖強身邊盡是善良可愛的人,她值得所有的愛。
望著舞台上那個精彩的瘋人,我在想,能超越容祖兒的人,只有她自己。
餘下兩場,唔該各位嗌爆個場,幫佢叉爆電。
Makeup by @cyruslee1018
Hair by @ritzlam @hair.corner
Styling by @constanclee @cons.style
Very Special Thanks to:
Coat and jeans: @balmain @joycehk
Boots: @louboutinhomme
Jewelry: @johnhardyjewelry
火龍果jacket drawing by: @kali.livinglog
花膠幾錢一斤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雷氣」行江湖;97年接老父棒,始見一個更大的江湖:一碗糯米飯,竟然走出灣仔,享譽十八區。自此投身飲食,他義無反顧。
強記美食位於駱克道和馬師道交界,是個樓梯底小鋪。食物放在幾架車仔上加工加熱;主打外賣,也設堂食;格局簡陋,摺枱膠凳只坐得下十四五人,不過一樣客似雲來,多是被糯米飯勾了魂。
蒸熟的糯米飯,先在熱氣騰騰的車仔上快速打鬆,混入油爆過的臘腸、膶腸、臘肉、蝦米和冬菇,撒上葱花,澆上自家調味豉油翻炒幾下,香氣瞬即飄滿街。
一碗飯紅紅綠綠端上來,很燙口!爽身不膩,香、甜、鹹、糯兼而有之,惹味十分。隨便問問客人,這個吃了40年,那個20年,都稱水準一直保持,難怪不同年代的食家如江獻珠、蔡瀾、歐陽應霽、林澄光都為它撰文。米芝蓮將小店歸入「街頭小食」一類,上月連續第四度推介;「我覺得有種滿足感,有種滿足感,起碼有人認同,這很重要的。」本來一臉嚴肅的阿細,開懷笑。
投入,經驗就出來了
強記一年四季都賣糯米飯,冬天日煮100斤米。「以前在街邊賣更多,最高紀錄在大寒賣280斤。食糯米飯暖胃的習俗,現在後生都不懂了。」阿細說。
阿細選用泰國米,透露新米和舊米有不同浸法。「熱天浸的水暖些,浸出來的米腍些;冬天水溫是冷的,浸出來的米硬些,那就看浸的時間長短。」他師承父親,但父親講得不仔細,選米浸米全憑自己摸索,「當你做一件事,你放心機去做,你會領略到很多經驗出來。」
他用本港一級臘味,蝦米和冬菇也要一級的。「用料要最靚,因為你有更好的師傅也無用,如果無好材料煮不出靚食物,不能腐朽化神奇。」從前父親的糯米飯沒冬菇,現在他一碗放一個,「擺個冬菇仔靚些,最重要是冬菇做得好吃。」阿細得意地解說。
強記賣的貴精不貴多。獨沽一味豬骨粥,用上新鮮連肉豬骨;淡菜洗完又洗去淨細沙,爆香才下煲;粥在車仔再滾時加入少量皮蛋,一碗粥特別綿。
糖水只三款:喳咋,香濃;綠豆沙,煲到起沙,下大把臭草平衡涼性;腐竹薏米糖水,順滑卻不漿口。豬皮蘿蔔炆得入味;來貨腸粉也特別加工煎出一層薄脆。這些烹煮講究分量和時間掌握,全是磨人的工夫。每日阿細六時多起身,煲糖水煮糯米飯三個小時左右,接着開鋪,中間瞌一陣,收鋪已經午夜。阿細坦言年紀大了,愈感辛苦,人做到愈來愈瘦。自己朝朝掌廚免不了,近年樓面就和三弟兩家人輪流做。
牛雜強,闖出名堂
早在父親年代,強記已是灣仔有名的街邊車仔檔。話說父親吳志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廣東寶安走難來港,做過電車車長、在羅素街開過大牌檔,因為爛賭輸光,1951年開始在鵝頸橋側賣牛雜和牛雜粥,街坊叫他「牛雜強」。1970年,益新飯店的大廚教他煮糯米飯,同時來自澳門的紅顏知己教他賣喳咋;從此,強記多了糯米飯和糖水。
「我十歲時已經坐在馬路欄杆『睇鬼』。哎呀!走鬼呀!跟着推入後巷。」半世紀前的慌亂,阿細歷歷在目。六七歲他就跟父親開檔,「他賣牛雜時,放下我們幾兄弟,我們是街童,找些紙皮盒已經玩一餐。」一家七口上柴灣公屋前,就住在鵝頸橋側的天棚木屋,「漏水就拿盆來接;我們真是捱過,豬油撈飯捱過,腐乳送飯又捱過。」
父母很早分開了,阿細在街頭長大,十三四歲就進入江湖。「那時灣仔有很多江湖人士,感染到甚麼都講『雷氣』。」阿細憶述輕狂歲月自己「想事不深入,想做就去做」。那時義氣先行,諢號「糖水細」的他,常常為朋友打架群毆。父親為口奔馳,有時勸他幫手看檔,「唔好咁百厭!」
阿細強調,那個階段過去了。「人大了,我已結婚,有兩個兒子,我也要為他們着想。」97年,他建議父親入鋪,「那時街邊檔已經式微,我們被市政拉了很多次,不斷罰錢、充公搵食架生。」就在長期擺賣的馬師道上租了現址小鋪位,同年他正式接手強記,帶着三弟少明做到今天。
「覺得很自豪,因為我爸爸很出名,那種自豪感跟在江湖的自豪感是兩回事。當我站在檔口,我知道客人來自四方八面,有的光顧了很久,我知道我需要放心機下去了。」
執着的基因
阿細第一碗糯米飯是父親煮的,味道早忘了,但父親的堅持深烙腦海:「八號風球或者傷了腿,他也堅持開工。六六、六七年暴動,沒巴士沒電車,周街『菠蘿』他也堅持搭貨車尾,由柴灣來到灣仔。」他發現父親煮得出色,不少人慕名而至。他「不想影衰爸爸」,着實有壓力。幸好他有爸爸的「執着」基因,若然失手食物煮不好,他整天都不開心。「有時回家望望大腿,為何紅了?因為糯米飯不熱不好吃,爐不熱就打不開糯米飯。」寒天企檔,站近火爐一晚,腿也炙紅了。
阿細回憶,入鋪初時自己很火爆。「我當這裏是武館,請了夥計,枱椅抹得不乾淨,我即刻反枱。」今天,24歲的大兒子Elvis有意接手家業,放工放假主動來跟他學師,第一樣就是學抹枱,「做飲食業一定要乾淨企理。」Elvis很認同。阿細指兒子降龍十八掌,一式也未得。12歲開始就來店幫手的Elvis道來實情:「我只能從旁看他煮飯。他對出品很執着很嚴格,最多讓我打飯——打鬆糯米飯。」
時間 親情
今天,強記的食客版圖由父親的香港十八區,拓闊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遊客常常十盒八盒的外賣糯米飯。只是,近幾年米芝蓮的加持,父親已經看不到。
夜風吹來,店前樹搖、影動。阿細憶述:「我好記得爸爸走前一個月,我去拜阿嫲和祖先。爸爸搭着我膊頭。他說:『少峰,你如果不是選擇江湖那條路,你會很成功。』」父親一直無病無痛,2011年中風遽然離世。
日復日蒸煮煲,是漫長的修煉,火爆的阿細變得沉着內斂。「在江湖上有得有失:得的就是多了很多朋友兄弟;失是失去了時間,其實我應該放時間在爸爸的生意上。」往事並不如煙,父親一直在心頭。
「多少位呀?裏面有位坐的!」每次經過強記,都聽到老闆娘賣力揚聲,炒麵煎腸粉收錢如三頭六臂。阿細有時累了,走到馬路邊點煙提提神,但雙眼一直留駐小店,「我甚麼運氣也沒有,最好是娶了一個最好的老婆。」當年因為妻兒,他才決意轉投飲食江湖。
「以前很懶惰,常不開鋪。」兄弟其中一個想休息,就齊齊放假。客人經常摸門釘,又愛又恨。「現在大家有共識,都想留些東西給下一代,也不想爸爸辛苦留下的名字,或者這麼好的食物失傳了。」一年前,阿細榮升爺爺,對血脈親情、店號傳承更加在意。
在廚房,手只一對。當年阿細放棄了父親起家卻工夫繁瑣的牛雜,只是20年來不時有老街坊問他何時再賣。「以前牛雜很便宜,幾毫子一斤;現在一副賣千多元,來貨貴,賣不起錢……將來有機會,我會開一間正式的店鋪賣牛雜,讓街坊緬懷一下。」二十多個寒暑,阿細守着強記,將老父的美食發揚光大,但心裏,像一幅砌圖,尚欠一塊。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梁偉德、陳秉謙
強記美食
地址:灣仔駱克道382號莊士企業大廈地下
電話:2572 520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1:00am
http://bit.ly/2QJwQ7D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花膠幾錢一斤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秋風蕭瑟,掠過了清幽的譚公廟,拂到筲箕灣避風港。洪波湧起,打散了月兒傾瀉的粼光。五更時分的小碼頭,已經有十來人正盼着破曉。陸續見船隻埋岸,漁民將漁獲攤放於海旁叫賣。這一大早,來買海鮮的街坊算不上是絡繹不絕,卻也是湊了個小熱鬧。一名白髮老人正姍姍步至,眾人都抬頭喊聲「喜叔」,啊,他可是筲箕灣最老的漁民,身旁的正是他的髮妻喜嬸。他的白襯衫早已泛黃,於是他套上了一件灰白的風衣,遮蓋着點點風痕浪跡,也擋擋清勁的晚風。畢竟他已年屆七十五,不如壯年襟風,要堅持出海,總得披上護甲。二人與老街坊寒暄一番後,就來到岸邊佇足。望着墨藍的大海,他目光落在汪洋上虛緲的一點,彷彿,那裏有着一塊,至珍的瑰寶。
最美的相知
船舶擊拍着浪濤,浪花的聲音呼喊着他們上船。喜叔兩公婆登船後,就訴說着這是兩人的恆常生活。畢竟上了年紀,二人現時大概一星期出三至四天海,只要是出海日,他們都會於凌晨四時起來梳洗,五時許來到譚公廟這邊,由駁艇將他們送到自己的漁船上,因為漁船怕被損壞或盜取,不能停泊岸邊,故要由水上人稱為「送人艇」的接駁艇接送。不消五分鐘,小艇已停定於漁船旁,每艘船的位置已經分配好,漁民都有協議,不會混淆或佔位。二人利落地跳上船艙,喜叔第一時間執纜﹑泵水,仔細檢查船隻機器是否一切正常;喜嬸則於船身右側位置,拉起繩網堵住入口,防止蟹籠掉到海裏去。確定一切沒問題後,漁船就出發去。見喜叔開船技術之純熟,可知一定是訓練有素。他邊駛船,邊把自己身世娓娓道來。
四十年代,筲箕灣還是個漁灣,打從出生,他們一家人就住在海上。自幾歲起,喜叔一直都跟父母出海捕魚,他記得,那個年代,漁船還是搖橹的。當時因為要糊口,一家人天天出海,開足一星期工。直至八歲時,父親去世,他就跟媽媽出海捕魚,過着相依為命的生活。因此,喜叔自小與海洋打交道,雖然沒有了讀書的機會,目不識丁,卻練得一身好功夫,擔起了男人的責任。
對他而言,自己最幸運的,就是在這片海中,遇到最美麗的她。喜嬸,同樣是水上人,因為爸爸有一艘漁船,故自小就跟着父親出海捕魚。後來喜叔於其漁船打工,二人相戀十年方才結婚。婚後不久,喜嬸誕下大兒子,喜叔於是盤算,沒理由跟岳父打一輩子的工,於是與太太商量,決定考船牌,自己買一艘船捕魚,當時要買小型漁船很便宜,只需三千至四千元,到後來才慢慢換了艘大船,至今,與喜嬸已歷四十四年的風浪。
霎時清風,海水又將日月吞吐,波濤化成一片湛藍。如斯美景,夫妻二人未有閒暇抬頭欣賞。只見,喜叔把船停下來放錨,接着就忙於操作面前的起籠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前一天丟進海中的蟹籠逐個絞起來。這種捕魚方法叫「浸籠」,把魚餌綁好於蟹籠內,將蟹籠丟入海中,貪吃的魚兒就會從小洞竄進籠內被困,最後漁夫把蟹籠收回,再取出籠中的漁獲。往日,漁民多用排釣的方法,漁獲較多,但放了魚餌後,就要即日去撈起,不然魚兒都會逃脫。浸籠的好處就是沒那麼辛苦,蟹籠因為較難逃脫,故此放籠入海後,隔日再起籠也沒有問題。把蟹籠絞上來後,喜叔起勁地把籠子一個又一個丟往艙內。一旁的喜嬸把大堆魚餌從冰箱舀出,撿起地上的蟹籠,把裏面的魚及蟹倒出分類,蟹不能跟魚放在一起,不然會把魚都鉗爛,蟹放在外面的籃子裏,魚則放在魚倉。
接下來的步驟,檢查籠子有否被雞泡魚咬爛,如有破損就要修補,她邊縫補着邊謂:「蟹籠係我哋嘅飯碗,冇佢邊有魚?呢啲籠唔平㗎,嗰次打風,跌咗了四百幾個,冇咗幾萬銀。」她嘆一口氣,補好破洞後,就換入新的魚餌,舊魚餌多會倒掉,浸過海水鮮味就沒有了,魚兒很聰明,不新鮮不吃,而且魚餌要用新鮮的魚,有黃魚﹑池仔魚﹑鱭魚﹑橫雜魚,有時更會用九棍魚,下冰下鹽醃漬,以前買魚餌大約兩元半一斤,現時則要五元,成本相當高。轉眼間,一百二十個蟹籠已經埋疊了半艘船的位置,喜嫂隨即把籠子逐個舉起,再大力拋進海裏。一個籠有八斤重,一天五百多個籠,一隻手舉上來,十分吃力。喜叔指拉上來還好,丟籠下海更辛苦,更用力:「我習慣啦,唔係太辛苦,我成日叫太太開船,我去丟籠,佢話唔好,佢唔習慣喎!」每完成一百二十個蟹籠稱之為「一壇」,一天約莫做三壇。做了第一壇後,二人就開船往另一邊海域再重複上述工作,
最好的相伴
浪濤上的朝暉,日復日,仍舊美如初。夫妻二人的工作如是,甚至捕魚的季節及地方都有規有律。六至七月時,他們會去蒲台島﹑橫欄島等海域;八至十月風大,則去東龍島﹑石澳等,總之不離開香港。已經做到第三壇,眼見漁獲不算多,亦未見大魚。喜叔解釋,六至七月時,因為風斜,可以把船駛出一點,是捕得最多魚的時節。捉到大魚對他們而言,不是太常見,七至八斤的大魚,一年才得見十次八次,反倒一至兩斤重的魚就十分多,一天能有個十條八條。捉到大魚,足夠讓他們樂上一整天,他興奮地說起:「嗰日捉咗一隻大蟹幾開心,隻蟹重一斤十二両,賣咗一千蚊。」說得眉飛色舞,令他憶起最豐盛的年代。
七至八十年代,科技沒那麼先進,漁民眾多,卻大家都常見豐收。好景不再,現時的漁民並不如以往純樸,年輕一輩為求賺錢,都採用高科技的圍網漁船,他們又稱「燈光艇」。這些大型漁艇會栽一個海車,用海底雷達偵測海魚的位置,將牠們擊暈,魚兒不會動,只好任他們捕捉,一百擔﹑二百擔,全都捉走了,這樣,海洋都沒有魚兒了。說起來,他帶點唏噓:「嗰啲圍網漁船,一年賺二千幾萬,一隻咋!啲漁拖全部都係後生仔,用我哋個方法捕魚好少啦,可以話冇啦,我哋就快被淘汰啦。」歲月匆匆,又豈止慨嘆,還有那些年的驚險,依然歷歷在目。廿七至廿八年前,喜嬸與喜叔於風雨天出公海,二人合力扯桿,喜嬸蹲下來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把她拋下大海。往事嘛,說起來還可打個小趣,喜叔笑指很多水上人,其實都不懂游泳,包括太太:「咁我咪跳落海捉實佢,我叫她啊,唔好掐我條頸,搭肩頭好啦!你一掐住我就會死,一齊死。」結果船身壓下來,他一把推喜嬸上船,自己則於船底游過對面上船,喜嬸聽着猶有餘悸。年輕時經點風浪不算甚麼,現在年紀大了,倒要看天氣做人,大風反倒沒有所謂,可以如常出海,遇着大雨大多不出,免得冒險。
聊聊昔年,漁船不知不覺已駛到停泊處,駁艇早就在此靜候。他們一般於十一時許上岸,把漁獲推到魚檔賣,如遇到較大的風浪,就要先把魚兒放到水中數小時,好讓牠們先嘔吐乾淨。以往,喜叔都如早上的漁販般,於岸邊擺賣。經常被食環署追捕,被捕的話就要罰款及充公漁獲,損失慘重。終於,一家人於二十多年前上了公屋,決定租魚檔賣魚。說時遲,手推車已經被推進寫着「祥好鮮魚凍肉」的魚檔內,喜嬸接着一個勁兒把海鮮分類放在檔攤上的一個個膠籃內,用水養着活魚。他們賣的魚多是自己捕來,如果數量不夠,就向其他漁民買魚,運來魚檔。
喜叔於筲箕灣土生土長,自小已經捕魚賣魚,很多老街坊光顧。如果捉到六至七斤的大石斑,他會打電話着熟客來買,故大魚通常很快賣出。他半點不認老,賣魚都要親力親為,客人多是衝着他而來:「好多客見我唔喺魚檔就睇一睇,問,阿叔呢?去咗邊度?檔口啲人話阿叔去食飯啊,啲客就話轉頭先嚟買。」也不是浪得虛名,這些魚好不好,是否真的海魚,喜叔一看,全都知道。語畢,他就忙於向檔前的大叔及大媽滔滔介紹今天的漁獲,倉魚﹑金鮕﹑荷包魚,哪一種較清甜,哪一條新鮮得眼睛會滾動,如何煮才好吃。跟街坊聊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足足工作了十四小時,這就是老漁民的一天。
一天很長,一世卻短。喜叔與大海作伴一輩子,沒有因此而富貴,只是過了樸素的七十五載。他倒是看得很開:「生意好難做,我哋幾十歲冇所謂啦,難做都照做。」事實上,他根本離不開這片大海。朋友都勸他退休,他也就試着退下來。只是,休息到第八日,他竟然頭昏腦脹,怎麼說,就是暈船浪的感覺。他覺得奇怪,就試着出海,結果出了海整個人又變得精神起來,頭也一點不暈。他跑回家跟太太說,還是不能退休。一心打算退休湊孫的喜嬸,只得苦笑:「冇辦法啦,佢要出海就陪佢出,辛苦命。」倘若喜叔最大的樂趣,就是捉到大魚,大豐收;那麼喜嬸呢,不就是看到老伴的笑臉嗎。
縱已滄海桑田,他依舊追逐,因為,他早已尋見他的天涯海角。她,亦然。
祥好鮮魚凍肉
地址:筲箕灣金華街57號
營業時間:6m-5:30pm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花膠幾錢一斤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上星期和大家看了Apple 2021年首個發佈會,今次發佈的產品相當多,相信不久將來也會不停和大家開箱試機,而今日就先和大家試玩AirTag和紫色iPhone 12。
AirTag大過5蚊銀少少 質感造工靚似白板磁石
記者今次取得試用的是4個裝AirTag,不過可以看到,即使是4個裝,包裝盒仍非常小巧,可以想像實物有多細。開箱後,可見包裝中印有簡易說明書,說明了要先更新至最新的iOS或iPad OS,即是iOS 14.5,亦當然還要開藍牙才能使用。
再看看實物,的確非常細小,只是比5元硬幣稍大一點,一面反光銀色,另一面白色。雖然仍是中國組裝,但Apple的造工和質素很少令人失望,今次亦不例外,AirTag比市面一般較膠感的同類型產品,明顯更具質感和漂亮。不過亦不得不說,它真的有如網上不少人說,很像白板用的磁石。
簡易連線自設名稱 拉出絕緣膠片啟用
從AirTag實物可發現一件頗有趣的事,就是AirTag上跟很多Apple產品一樣,有一塊透明膠包裝;但有點不同的是,AirTag透明膠的末端是插在AirTag的內部。用家要稍稍用力才能拉出絕緣片;拉出後,AirTag會發出聲響,示意已開啟,情況就有如一些玩具的開啟裝置。
之後,只要把AirTag靠近iPhone的5厘米範圍內,就會自動彈出視窗,開始連線操作程序,就像連接AirPods時的情況;並可以看到連線程序:一開始已表明AirTag是以點對點加密來保障私隱,即是沒有任何第三方,包括Apple會知道AirTag的位置資料;另外,要連接AirTag亦必須先啟用密碼。經過簡單程序後,便可完成連接,用家可以替AirTag命名,有多個基本選擇,也可自設名稱,而AirTag最後便會註冊到用家Apple ID。
地圖及聲音提示位置 實試「正確尋找」
用家只要開啟「尋找」應用程式,便可以在「物品」中找到已登記的AirTag。而最簡單的用法,當然就如同類型產品,又或是一般Apple用品一樣,可以在地圖中顯示出物件的大概位置,亦可控制AirTag發出聲音,分辨物件位置。
但AirTag最厲害的,當然就是當配合設有U1晶片的裝置,如iPhone12系列時,就可以使用「精確尋找」功能:只要用家在AirTag約10米範圍內,便會有訊號跟iPhone連接,並顯示出大概的相距距離;再近一點更加會顯示出方向位置,用家只須跟隨着箭嘴方向及距離找尋,便能到達AirTag的就近距離。如距離已在1米範圍內,就不會再顯示方向,但用家仍可靠AirTag發出的聲響來辨別出正確位置。Gadget Guy今次就進行了3個等級的測試,包括在一間小房間,一個更大的客廳空間,及在一整層樓中,找岀預先由同事收藏了的AirTag。
結果頭兩個等級測試也非常容易過關,只需幾分鐘就能找出AirTag。不過到第三級測試時就遇上難度,原因是一整層樓範圍太廣闊,而AirTag需要在約10米範圍內才能顯示出方向和距離的「精確尋找」。而在「精確尋找」功能岀現前,就只能漫無目的地在樓層中遊走,以求進入AirTag可接收的範圍。結果記者花了近20分鐘才能找出AirTag,相信即使有「精確尋找」,也只能在比較細的空間,如家居範圍中,或對AirTag位置有大概概念的情況下,才會更實用。
支援Siri 電池可用一年可簡單替換
AirTag的尋找功能亦支援Siri,只要問Siri:「我的XX在哪裏?」Siri便會尋找物件位置,如它已在附近,亦會自行操控物件發聲。 而它亦支援IP67防塵防水功能。
據官方資料,AirTag內置的電池約可使用一年,用家亦可隨時更換電池。而換電程序亦相當簡單,只要輕輕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便可開蓋,入面用的是CR2032鈕扣電池,一般在鴨寮街也能找到。而AirTag在拆除電池後,在「尋找」應用程式中,仍會顯示出最後岀現位置和時間,在裝回電池後亦能即時顯示實時位置,毋須重新登記。
具有防跟蹤設定 配件稍嫌太貴
當AirTag發佈後,很多人,特別是男人都非常關心它會否成為「男人追蹤器」。其實Apple也很細心,對這問題有相應措施,就是如有不是你Apple ID登記的AirTag在你身邊一段時間,iPhone便會有彈出提示,並且可讓不明的AirTag發聲。功能甚至教你拆除電池停用該AirTag,而這功能即使不是最新的iPhone 12系列也能使用,但就必須先更新至iOS14.5。雖然這些暗箭有方法防禦,但如果另一半明刀明槍要你帶粒AirTag在身,便Tim Cook也幫不到你了。
整體來說,AirTag無論設計和功能都比一般同類型產品優勝。而唯一比較不滿的,就是這AirTag上完全沒有任何孔穿繩,讓用家掛在不同地方。用家想掛就必須買其他配件,但原裝配件最便宜也要$239,跟AirTag價錢相同,實在有點貴,幸好在官網上已有較平價的Belkin配件選擇。
紫色iPhone12比11更深色討好
玩完AirTag,我們便看看新的紫色iPhone 12,當然,以上一代的紫色iPhone 11來比拼一下。可以看到iPhone 12的紫色比iPhone 11的更深,更接近一般人認知的紫色或薰衣草色,機側的金屬框亦同樣較深色,比較下,iPhone11更像銀色。整體感覺上,紫色iPhone12會更得到女性,又或是真正紫色迷的歡心;而Apple同時推岀深紫色機殼,讓紫色控來個絕配。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新的紫色iPhone呢?對AirTag的功能有何評價,會否想岀一些有趣奇怪的新用法?不妨留言同我哋傾下。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iPhone12 #AirTag #iOS14.5 #Belkin #AppleID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花膠幾錢一斤 在 花膠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八卦
還有tag heuer 橡膠錶帶、二手塑膠籃、耐高溫矽膠煎鏟、塑膠二手桶、廁所浴室塑膠門。現貨推薦與歷史價格一站比價,最低價格都在BigGo! 花膠一般多少錢一斤?花膠爲什麼 ... ... <看更多>
花膠幾錢一斤 在 花膠價格新高每斤破萬魚肚"鑲金 三立新聞台" - YouTube 的八卦
每到過年,部分必須食材都會變貴;但好多人在說,今年怎麼漲的特別兇,今日看到白鯧魚每公斤要1400元!家庭主婦買不下手,但魚販說,接近過年肯定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