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101觀景台俯瞰台北
看著國父紀念館北側對面
從松山菸廠變成了大巨蛋ing
謝謝下列網友分享他們所拍攝的照片:
左上圖:陳錦郎攝於2005年6月25日
右上圖:MingChaun Yao 攝於2014年10月26日
左下圖:王曉明攝於2016年7月28日
右下圖:朱庭禾攝於2019月7月10日
1930年代,菸業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大量的菸草從高雄美濃、屏東九如等地,經由縱貫線鐵路輸送到松山。在極盛時期,高屏地區菸田的種植面積高達一萬三千公頃,當年台北的松山菸廠是東亞重要的製菸中心,連當時日本本土都沒有這麼大的製菸廠房。後來菸業雖逐漸沒落,但日人種植的樹苗卻已蔚然成林。
日人當年為了興建亞洲最大的菸廠,特別派人到歐美考察,建造出當時亞洲最漂亮的菸廠。走進大門,迎面的建築是融合傳統與歐風的「新式建築」,受到德國包浩斯運動以後現代主義的影響,設計相當簡約,細節上卻相當考究。松山菸廠還引進了「工業村」的概念。裡面有育嬰室、小型醫院、餐廳、浴室、員工宿舍等等,照顧員工食衣住行等各種需求,讓員工能安心工作。
走到二樓的捲菸工場,想像當年數百位的女作業員在生產線上忙碌地進行理葉、切葉、捲菸、包裝等工作,而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化驗來自各地的菸草,調配出各種不同味道的香煙。走進菸廠的中庭,映入眼簾的是雜草灌木叢生的景象,這裡是原來是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式庭院,設計有噴水池、各式雕像,如今只能在荒煙漫草中尋找出花園的痕跡。
在工廠廠房之外,松菸的鍋爐房也是松菸地景的代表,高聳的煙囪和現代101大樓遙遙相對。在80年前,松山菸廠曾經是台北東區的地標。
在1998年松菸停止營運後,原本的庭園植栽加上後來自然演替的本土植物,形成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態環境。如今在松菸場區內可以發現紅冠水雞、保育類的貢德氏樹蛙、黑冠麻鷺,成為台北東區重要的生態跳島。
2002年,松山菸廠的廠房、鍋爐房以及部分倉庫,被市政府指定為古蹟。廠區內豐富的生態資源,也逐漸為人所重視。在這裡可以看到熱帶、亞熱帶、溫帶各種氣候下的植物。
當大部分的台北人還不清楚松山菸廠的歷史與生態價值時,另一個呼聲興起了,那就是在台北的市中心興建一個足以容納四萬人的室內體育場。巨蛋彷彿成為城市美麗的夢想,十多年來政府苦思大巨蛋的落腳處,從關渡平原、市立體育場、到松山菸廠,最後基於腹地大、交通便捷、位於市中心等理由,選擇松山菸廠作為下蛋地點。但學者認為,最重要的理由還是商機。
市政府規劃松菸18公頃土地,其中8公頃的古蹟建築將規劃為文化園區,而L形的10公頃土地屬於體育園區,包含巨蛋以及百貨公司等等。古蹟學者認為,硬是把巨蛋和古蹟塞在同一個空間,古蹟將受到擠壓。
台北市最後一塊秘密花園,不久之後將矗立起巨蛋、百貨公司與旅館,美夢背後帶來的衝擊會是什麼?
2006年10月3日,台北市政府和遠雄集團簽約,宣告大巨蛋即將在2011年誕生。然而,就在簽約前夕,環團體質疑財團變更設計,表面上是體育園區,實際上附屬商業設施卻佔了更大的比重,已經遠離了當初巨蛋設置的精神。當都市環境水泥化,熱島效應持續發燒,擁有一千五百多棵樹的松菸,顯得彌足珍貴。
13年後的今天,因為種種的因素,這顆台北大巨蛋仍在建構中,而且前途未卜。
花王作業員 在 董事長樂團 Facebook 八卦
董事長樂團〜白董前傳(一個被搖滾改變的人)
噹〜噹〜(拿起電話)喂⋯⋯那按奈⋯為什咪賣辦退學
民國七十五年,因為不爽沒寫作業要被老師打手心處罰,我請老師打電話叫我爸爸來辦退學!阿爸,拜託乀拉!我真正不想讀了(因為當初也是因為愛慕一位在舞廳認識的美工科學姊_阿櫻,才去報名讀的這間學校,後來發現他有男朋友了⋯⋯)退學後我曾經在補習班的倉庫內包貨寄參考書給書局和在塑膠工廠當作業員⋯等等,其餘的時間都和死黨們在一起,不是去飆車就是在舞廳跳耀著青春,當然,這些工作也都做不長。
少年隊,中森明菜,本田美奈子⋯等等日本偶像明星的海報,圓形的照片捌針,甚至於是機車擋泥板,都充分的由日系帶領著台灣的流行,那個年代還有日本摔角來台灣比賽,但是,重點是:我的家鄉,基隆,怎麼出現有一所高職的女生是穿"水手服"當制服的學校,哇噻!而且還有好多台北人來就讀,當下我與死黨們決定,下學期我們去報名,但因興趣不同,我報名了影視科,他們選擇了汽修和電子科!
家境不是很富裕的我,在一年級放學後在大正咖啡廳打工,所賺也沒貼補家用,學費也沒自理,打工的收入還是花費在跳舞和死黨的吃喝上,所以,除了睡覺外,平常我很少出現在家裡,直到有一天⋯⋯
文祥,快來吃飯,在房間那麼久了,我耳朵嘛休息一下,我媽大叫著。
是的,就在二年級,我在學校第一次看見楽團社的學長在練團,我驚嘆不已,感覺好像無意間看到女生穿幫時的興奮,每個節拍、旋律都深深的扣住我的心,然後,我開始認識了"電吉它"〜
記得剛開始學彈吉他的時候,時間總是匆匆溜過,房門一關都四、五小時在練吉他,久而久之,死黨們也漸漸少碰面了,錢也都花在買cd和去台北pub看表演,從此,不飆車了改飆電吉他!
雖不見學音樂的小孩會變壞,但玩音樂的時間總是讓我特別的開心,且受到相當的歡迎,我們開始組團,寫歌,表演,尋找出一個屬於自我的態度及音樂風格,對未來不再畏懼,開始有了理想,也慢慢學會堅持,這一切,或許就是所謂的搖滾吧!
發行第一張專輯後,這一次的跨年活動在基隆演出,我巧遇到我的死黨,他變胖,也結婚生子了,而他也正是這次活動負責幫我們接送的司機大哥!哈哈,誰教他當初選擇汽修科,他鄉遇故知心中快樂無比,旅途愉快。抵達現場後,我們準備彩排,插電調音時在我面前突然出現一個女生,她,是我似曾相識的女生,她是?_阿櫻?對,她是_阿櫻,她神情渙散,衣著奇異,這不是我少年時期認識的_阿櫻,她問我過的好不好?她告訴我她離婚了,在醫院住了很常的一段時間,剛出院不久,我不敢問他原因,看著他的無助,我晃然覺得際遇無常,造化莫測,生命是需要寄託,思想是需要信仰,我告訴她:你現在還是跟以前一樣漂亮,不要失志,要為荒廢已久的心靈多點灌溉,找到自信的出口,我沈重不捨的祝福她〜
我知道我是幸運的,我的理想來自於音樂,我的音樂來自我的興趣,我的興趣造化了我,雖說在音樂的巿場上我們不是天王也不是巨星,但在名利的誘引中我們看的最清,堅持理念奮鬥到底!誰說搖滾樂無法改變這世界!誰說搖滾楽只是喧嘩的吵雜聲,其實不然,因為,我就是一個被搖滾改變的人!
吉董(The Chairman)
花王作業員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八卦
全臺灣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大家一起來搶救!
延伸閱讀:
1935台北榮町通(今衡陽路)夜景
http://www.twmemory.org/?p=3851
台北榮町通今昔
http://www.twmemory.org/?p=3573
1935台北 初見紅綠燈
http://www.twmemory.org/?p=3423
2014年6月14日臺南末廣町林百貨重新開張
無論從文化還是商業角度都是年度盛事
做為全臺資本主義重鎮的島都臺北難道1932年都黑壓壓的一片嗎?
有沒有見證臺灣的現代性發展
值得市民記憶並紀念的老百貨公司呢?
其實比林百貨早開幕兩天
全臺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
今日還存在於同樣的位置
在透過Janus Kuo郭肇立老師
向當年與方汝鎮建築師鼎一事務所合作負責改建的朱祖明建築師
確認1979年的世華銀行整建
其實並未傷及菊元百貨結構主體
甚至締造「七重天」傳說盛名的電梯可能也還存在之後
敝人便整理多年來蒐集的網路資料
向臺北市文化局提出古蹟指定的申請表格
至今數週仍無回音
日前看到撫臺街洋樓 - Futai Street Mansion張貼國泰世華銀行遷移的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pcb.1015208654…/10152086542006599
很擔心菊元將來的命運
為了不讓這座使榮町得到「臺北的銀座」美名
全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不明不白的消失
一定要趕在產權單位決定處分資產方式之前
先指定為古蹟把建築保下來
將來才有復原再現七重天風華的機會
拆了就甚麼都沒了
(博愛路現在是城中都市更新超級熱區)
也曾擔心這樣是否打草驚蛇反倒讓產權方加速拆除而不敢大肆聲張
但是歷經太多失敗的搶救案例
痛感大都是因為社會發覺的太晚
來不及凝聚關注與共識
這次決定要加強提報力度宣傳至文化局有所回應
若成功了對於國泰這家老字號企業也是文化形象的大加分
請各位關心此案的朋友們
撥空一起來寫提報單
也可儘管參考引用剪貼全轉許多朋友努力蒐集提供的提報資料不用客氣
若有更多資料也歡迎提供給大家參考或自行附上
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觀逐漸超越產權侷限的今日
讓文化局感受到市民的訴求
內文資料及圖片多出自網路
由於蒐集年代已久
恕無一一附上來源出處連結
本相簿用途非商業營利使用
只是希望為這座城市留下一點珍貴的集體記憶
若有原作者或影像版權持有者認為引用有版權爭議
煩請告知移除
非常感謝!
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非所有權人適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址:11008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四樓東北區
【提報表格內容參考】
提報類別:
古蹟
名稱:
菊元百貨
其他別名:
現況為國泰世華銀行金控大樓
地址或位置:
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50號
種類:
其他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
請填入適當名稱:
商業建築、百貨公司
所有權屬:
私有
創建年代:
1932年
歷史沿革:
工業革命以後,日常生活用品透過工廠製造,生產的速度和數量大增,中產階級興起,都市化的生活型態也讓商品種類日漸繁多,傳統店舖不再能滿足民眾的購物需求。18世紀初英國誕生了歷史上第一間百貨公司,到了19世紀,歐洲各大城市都能見到百貨公司的蹤影。20世紀初,日本著名的百貨三越、白木屋、高島屋等也接續開幕,為城市的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消費體驗。
1932年,具有臺北州臺北市協議會員身分的商人重田榮治,在臺北城內日本人的住商區域榮町,開設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重田榮治為長州藩(今山口縣)人,曾參與八國聯軍,後來到臺灣,於大稻埕經營棉布批發,店名「菊元榮商行」,位於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貿易對象拓展至南洋,1928年於臺北城內購地,建造現代化百貨公司。新廈基地在日本時代初期屬於撫臺街以南之西門街,為日本政府接收清代衙署做為陸軍幕僚廳舍用地,是故未納入1899及1905年之市區改正範圍,1926年町名重劃後屬於榮町三丁目,並因周邊行政單位已遷入新落成之總督府而逐漸開發。
菊元百貨由地產商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營繕部門設計興建,樓高六層,加上頂樓的瞭望臺,高度僅次於總督府的高塔,當時有「七重天」稱號。百貨內一樓到四樓是賣場,五樓是有名的菊元食堂,六樓則提供展覽和演講使用,這樣的樓層分配原則,在今日百貨公司仍然延續。而菊元百貨店所在的臺北城內,也因為是日本人生活區域,消費能力高,進口商品也為最高級,可說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櫥窗。
戰後菊元百貨店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臺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做為百貨公司營業,爾後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總社也設於該處。1968年該樓由南洋百貨公司負責人龔漢生標得,1977年南洋百貨公司倒閉,由葉依仁取得經營權,改名洋洋百貨公司。1979年洋洋百貨公司倒閉,葉依仁潛逃海外,建物由世華聯合商業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兩大前身之一)接收,並由鼎一建築師事務所方汝鎮、朱祖明建築師進行外觀改建,菊元做為城市共同記憶的歷史宣告完結,但建築結構主體仍存,量體大小及建物高度也未改變。
1932年比菊元晚兩天開幕的臺南末廣町林百貨,以及1941年在高雄開幕的鹽埕町吉井百貨,與菊元為臺灣最早的三家百貨公司。如今吉井百貨為後來的使用者華南銀行拆除改建大樓,而臺南的林百貨甫修復竣工重新開幕,做為臺南結合歷史、商業與藝術的著名文化地標。
7/21新增Gimo蒐集到的戰後史料:
目前證據已經顯示,菊元百貨在戰後各經營單位接手下,在1979年前,都沒有受到重大改變,直到1979年後才有明顯的拉皮改變。可推測內部裝潢與空間仍有許多值得珍藏檢視之處。在戰後若干的報紙報導中也可發現使用單位維持百貨的用途,整修之後仍依照樓層規劃商場空間。
菊元百貨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在戰前戰後都不斷出現在民眾的書寫與回憶中,且不分中外。日本時代的沖繩人以有著菊元百貨的台北當作小東京,也曾是美國在台葛超智的活動範圍。在戰後又是反共義士接受軍友社招待的機構,南洋百貨也曾經在衡陽路與其他百貨互相競爭,曾經的南洋百貨、洋洋百貨,也都不乏今日名人的身影,如包氏兄弟身世、媚登峰企業老闆的年輕回憶等等,雖然也不乏負面的大資本家倒閉之歷史事實,但整體而言,可說是台灣人接受資本物質的百貨洗禮歷史中,歷史最連綿之處。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建築特色與百貨精神相互反映,當年的高樓層與櫥窗,流龍,頂樓望台的場所特色,讓台灣民眾體驗新穎的現代化經驗,在台南林百貨已修復完畢的今天,值得台北相關單位重視維護。
名人相關:
一、
自爆豪門身世 包偉銘、小柏、小松:我們是私生子
日期 作者 報別 版名 報導地 版次 專欄
2005-12-01 朱梅芳 中國時報 星聞宅配 台北報導 第D4版
摘要: 【朱梅芳/台北報導】 在哥哥包偉銘主持的SUPER X「銘麗雙收」節目上,包小柏、包小松自爆3兄弟是私生子身世。包偉銘說,父親在世時,當年是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南洋百貨」的老闆,他坦承曾怨恨過紅顏薄命的母親,說到母親癌症過世,3人仍哽咽落淚。
二、
莊雅清從電子女工到瘦身女王-媚登峰傳奇
莊雅清回憶說:「我白天在洋洋百貨公司站櫃,因為大夜班工資高,晚上到電鍍工廠當作業員。」後來陸續半工半讀,總算唸完莊敬高中補校。
三、
民國六十八年,台灣地區爆發一件震驚全台的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前軍情局局長葉翔之兒子葉依仁夫婦涉嫌重大經濟犯罪,所經營的兩家大型百貨公司居然宣告倒閉,捲走新台幣四十多億元逃避到美國當寓公,成為當時台灣地區重大經濟罪犯,當時的省議員黃順興曾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促請行政院調查洋洋百貨公司倒閉案中,是否牽涉到特權營私的違法情事。
整體特色:
1.建築特色
菊元百貨店和當時臺北城中大多數展現華麗古典風情的商店建築不同,當它在建造時,世界建築風潮已經逐漸從裝飾藝術進入現代主義,不再為繁複的歷史主義裝飾所束縛,簡潔明快的外觀象徵著新時代率性自由的精神,但最具話題性的空間元素,還是當時並不多見,稱為「流籠」的電梯。
臺灣最早的電梯出現在臺北火車站對面的鐵道飯店,爾後總督府、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和遞信部皆有裝設,但一般民眾並無機會搭乘。直到菊元百貨店設置電梯,成為前往臺北觀光的熱門景點,許多人進城專程前來搭乘,連穿著連身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代表著時代風尚的尖端而被成為仿效對象。
2.環境特徵
位於博愛路衡陽路口,自日本時代起即為繁華熱鬧之商業區。臺灣總督府雖然將清代臺北城牆拆除,但日本人還是居住在以往「城內」的範圍中,並致力建造歐洲風情建築,將生活環境打造成整潔乾淨的現代化風貌,一方面做為臺灣其他地區的市街模範,另一方面也透過美麗街景明信片傳達的影像,吸引日本人持續移居臺灣。該區域戰後持續做為商業區使用,至今仍屬於都市計畫商業區用地。
現況:
閒置
其他:
本案見證從戰前到戰後,政權轉移過程之商業發展及社會流行文化史,並經由臺北大學郭肇立教授親自向朱祖明建築師訪談求證,1979年的改建並未拆除菊元百貨建築主體,僅翻修外牆改為玻璃帷幕,是故雖外觀改變,內部仍保有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原建物構造,將來若環境允許、各方面條件齊備,也具有妥善回復舊貌的可能性。從歷史價值、社會意義及美學角度,皆具有高度保存價值,故建議指定為市定古蹟。
相關參考書籍,歡迎補充: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9090
竹中信子《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4451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6056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9753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