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偷看了人家演大戲的後台,艾兒莎失眠到半夜四點了。
**文極度長,請慎入***
昨日的參觀,整個舞台上的震懾感觸,讓我又想起大學畢業公演時,和同學們演的花木蘭,更讓我連接起最近思考的事:角色。
前幾天,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常常很難過,因為他身為一家之主,是個爸爸了,但家中最後下決定與較有權威的角色,卻不是他 ; 更常有讀者來信問我,為什麼在她/他的職場與生活中,他永遠都不是被覺得重要的人?也因此,他的意見往往不被理會,也會被左右。
回想當年在演這部花木蘭的戲,我很希望可以當導演,因為劇本是我寫的,所以我拼了命地爭取導演這個掌控全場的角色。我們的戲延誤了半個多學期才開始排練,只因彼此爭吵與調節失敗的戲碼不斷上演,直到最後,有人讓步,我也讓步了,把導演的角色讓給人做,我則被指派當帶隊的將軍。
就這樣,我們創下了史無前例的佳績,堪稱實踐大學歷屆以來最精彩的畢業公演(兩個月前我還有再和學校老師確認一次,是否我們還是最好,老師說是哈哈哈~)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至今一直很感激很感激最後當上導演的不是我,雖然那是一個那段時間內我強力想要爭取的角色,因為,在後來的排戲與一切演練過程,我親眼看到,導演做的事,有一半我根本做不到。原來,我只是想當分配權責的指揮官,卻不曉得,我更適合的是其他角色,就算那角色我當下不看重、鄙視、排斥,但最終,沒有這個角色,就沒完整的戲,更沒有我的一個“舞台上屬於自己的站立位子”。
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迷思,憧憬上某個角色的一面,就著了魔似的想要扮演,殊不知,你擔任不起這個角色、根本上,也「不需要」扮演這份角色。
高中到大學時,我的父母剛離異,那時的我痛苦又過度緊張害怕。因為我跟的是媽媽,所以家中只有弟弟、妹妹、老媽。我好怕好怕弟弟沒人教、怕我媽管不了他,因為我弟當時太內向,怕他沒出息,對他格外嚴格,記得有幾次,我弟只要不聽我的話隨手關燈,或不鼓起勇氣去跟服務生練習講話,我幾個巴掌就打在他臉上了。過了陣子,我弟很怕我,我們反而產生距離。等到我沈浸在大學新生活中,過著自己生活,自己出去玩,不知怎麼的,畢業後,突然發現,弟弟怎麼突然的就長大了,而且很乖、有教養、有禮貌,很努力的幫媽媽做事。
於是,我明白了,不管初衷多有理、多有善意,但踰矩擔任姊姊以外的角色,還是不妥,因為,我終究不是爸爸。當我接受了這件事實,進而就能接受,我與自己真正角色的純粹關係了。而弟弟終究自己會好好地就長那麼大了。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我筆下花木蘭的劇情,變成在最後木蘭戰勝,光榮返鄉後,老父親會出場站在一個沒有名字的墓前,用沈重的心情對台下的觀眾說:「你們一代代將會繼續傳頌這位英雄女子,因為在她為國捐軀後,我欺騙了大家,說她光榮返鄉,我想,這是唯一件我能幫她做的事:讓她繼續被讚揚。但是,你們有人知道那種身為一個父親卻讓女兒為他而亡的感受是什麼嗎?我當了一輩子的父親,並為此驕傲,但這個角色最後卻成為一種原罪,只因為我的女兒想要逞英雄,喔不,是用她的方式孝順,但誰都不曉得,我終其一生將會為此活在禍害女兒的兇手陰影下...」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事件與篇章,或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老闆與同事永遠就只想把你當路人甲,你盡了力想挽救卻無法,那只是因為,當下你在職場上所扮演的,不是你渴望的主角,而是另一個小角,但不代表你眼中的小角就真的小,而且同時,你的生活中,你在你的朋友或父母眼中,有可能是主角,那不是也很好?如果你像我那個年輕就當上爸爸的朋友一樣,在公司已經是經理了,所以老闆重視他、同事崇拜他,已經是這樣的職場主角了,卻因為在家庭中遇到更強勢的太太,感到痛苦,可是太太明明適應也適合自己目前的家庭角色,那何不放下那個“男人必須要是一家之主”的自尊副作用,好好的接受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一起努力讓家庭達到和樂、幸福的目標就好了呢?
我相信,「接受自己的角色,並把它繼續扮演好」就會是最終答案吧。就像當年與我演花木蘭對手戲最多的 曼文是塊寶 在艾兒莎不斷爭吵著就是要當導演的同時,她也哭鬧著要當木蘭,畢竟,在舞台劇上,她怎麼能容忍自己不是最美、最亮麗的主角呢?結果,在我被分配到當李將軍的時候,她被分配到匈奴王了。我想,曼文也是在那個時候學到接受自己的角色這件事吧,畢竟,這個角色,只有她演得來啊!
怎麼一講到曼文就有種噗哧的感覺哈哈,不過附註一下,綁馬尾的就是艾兒莎拉,曼文就是披著匈奴披風的那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