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工作長文》
公司就要九週年了!從最開始的好幾天才接到一張訂單,到現在如圖片上看到的一大疊還只是每天出貨的一小部分,面對著自己公司的成長,每個創業人都是感性的。
如果有機會,我絕對鼓勵有渴望的人嘗試創業,雖然每個人能從中獲得的、以及最終走向的都不會相同,但都仍是一場有絕對價值的心理磨練。例如談談我,九年前跟九年後,覺得自己最多的成長與獲得是什麼...
十八歲的時候,因為對社會感到新奇,覺得自己能接觸到同年齡人暫時較少能接觸到的領域而感到自己高人一等,那時候的自己是帶些驕傲的。當然現在回想起來以前那些都還稱不上成績的成績拿來驕傲是有些可笑,但畢竟那時的自己對一切都感到新鮮,也特別容易放大心中的任何小感動。在那個階段也是特別感性的,逢人就特別愛分享創業的艱辛,也會有一種...「怎麼樣?我說的這些你都沒經歷過吧?很難懂對吧?」的自傲心情。
特別喜歡放大自己的辛苦來證明自己是個有點能力的人!賺了一些小錢也特別喜歡將成就炫耀於無形,將自己懂得的事情稍加誇大到超越自己懂得的範圍再高談闊論給別人聽。
但好險我有個比我見過更多世面的合夥人!在這九年裡頭,他不像我容易被小事急得跳腳,也不比我容易受到利益的誘惑。九年來,我們收到過各家電視台的採訪邀請,但他都推掉了,我好幾度不能理解的與他起過爭執,但他只留下一句我至今回想都無盡感謝的名句:他要我永遠記得「成也是媒體,敗也是媒體。」
因為這句話,我們逐漸有了共識,工作就是好好的做,不要誇大也不用炒作,當然我們也許有機會一炮而紅,但一炮而紅背後可能為品牌帶來的隱形傷害也不是我們可能料想得到的,另一方面,瞬間爆紅的結果不僅會讓我們走得不踏實,也很有可能改變創業人(我本人)的心理素質,讓我真的以為自己很行。
那個初期的自己就像一隻井底的青蛙,但好險,真的好險我有一個心理素質很良好的合夥人,很有耐心的慢慢磨掉我的傲性。
漸漸的我明白好的東西不怕考驗,也不怕沒人看見,只是需要時間,我們真的熬了蠻久,但始終腳踏實地。就舉個例子,我們的商品是在中國加工的,這件事情是我們最初時最快無異議達成共識的,因為我們的商品特殊,台灣真的沒有工廠做得出來,我們選擇向外去尋找符合我們對水準渴望的生產廠。這是對品質的堅持我們沒有猶豫,也從不考慮在包裝袋上動手腳打上我們是 MIT(我有一百種可以讓主商品在中國製造但外包裝打上 MIT 的辦法但我沒有這樣做)其實也沒有為什麼不要,純粹是覺得麻煩,還有走到這麼多年以後我們甚至已經直接投資了工廠,以力求能掌握更好的品質。所以也就不假惺惺的說「因為我們是良心企業啊」的這種作秀的話給你看了,反正一切就是出於覺得沒必要也出於懶,以及我並沒有覺得我們的工廠很爛,就這麼簡單。
但當然所有的生產都是無法百分之百的保證瑕疵率是零,這一點也是我很大的學習,一直在努力,正所謂每個創業人的心中肯定都有著來自渴望產品永遠不出包的痛。
逐漸的,我見過的、親自處理的事情多了,我在這些年也被磨得淡定了。低調的性格是這九年來我最寶貴的獲得,我不再像當初那樣喜歡逢人就高談闊論,甚至我也很不愛在公眾場合有新朋友的聚會中被人問起工作然後要我分享,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九年的心路轉變我要如何花十分鐘說給一個陌生人聽。
在我因為創業上了康熙以後,我曾在網路評論上看到有人說:「美樂蒂以前寫工作文時還神秘兮兮的說為避免廣告嫌疑所以不透露自己的品牌,結果卻跑去上了康熙,有種被騙的感覺,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預謀鋪路。」其實那次康熙真的是場意外,是人情的原因所以我答應去湊人數的。不過窩心的是我看見有一個網友回覆:「這個品牌也不是在上了康熙之後紅的,不知道有什麼好不開心的。」而這的確也是一個事實,因為品牌不紅大概也不會有任何收到人情壓力的機會讓我有榮幸上節目去談人生勝利組這種主題了。
凡事牽扯利益,確實就會讓人們比較敏感,不能否認的是我多了一個平台,確實是多了一個宣傳的機會。雖然有時還是不懂為什麼有些人會視別人賺錢為一種罪惡,但自己腳踏實地就好了,這也是我想分享給已創業或想創業的每一個人!像我們放棄過很多不錯的曝光還有炒作的機會,坦白說也許是少賺了一點錢,但也少承擔了一些風險,品牌即使成長速度真的蠻緩慢的,但我們所有人在這場每天汲汲營營的生活戰場裡,工作得也還算得上是開心。世俗的說,我其實想賺超多錢的,但我也很信命,先把該做好的做好,後面老天要給你多少獎勵,也是註定的。
我這樣被創業所造就的性格養成,也逐漸延伸到粉絲團的經營上。初期經營也像創業之初,會寫很多的文章、會希望獲得很多的關注,逐漸的心境再轉換為一切隨緣,腳踏實地經營來的網友,感覺也會比較真實。也能舉團購的例子,其實我開團蠻多次,品牌大概三四家,但團購邀約的廠商應該不下四五十家,最後勝出的是哪幾家呢?是 Beats、是 iFit、還有大家想要的健身車品牌。我也曾見過網評上說對我開團感到失望,我懂那同樣是一種來自對人性抗拒不了利益所感到的失望。但其實從第一次開團我在文中寫下,只要這是大家想要的知名品牌,我能用凝聚的力量讓網友買到比外面便宜的價格同時廠商也有賺錢,我就願意接(當然我自己也有回饋,這是我也寫在文中的,非常老實的寫,因為何必騙,沒有人會花時間做白工的,而你拿到你的優惠、廠商賺廠商的錢)但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品牌我就不會利用我的影響力去煽動網友買單了。
Sorry 有點把文寫歪,但好久沒寫工作文了,大概是因為我明天又要出國去出差了,所以我今晚文思泉湧吧。生活裡真的要扮演的角色太多了,爸媽的好女兒、姐妹們的好朋友、鐵男的同居人、同事的好(?)主管,還有管理一個部落格以及找時間去健身。
我慢慢的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因為爸媽逐漸在老、公司越來越忙、狗也越來越機掰、體重也越來越降不下來,我在上禮拜跟我爸媽說,我從現在起承諾他們,每個週末都會陪他們吃一餐飯,再忙都要有一餐。
因為我很老實的跟他們說,我為了要有良好品質的生活,工作跟朋友(包含純朋友跟工作交際需要的朋友)我都無法放棄,但是我因為這些也犧牲掉了很多陪伴他們的時間,所以我與他們商量我每週要陪伴他們一次,而其他時間好好的讓我經營好每一個其他的角色。
老實的說,過去兩年我真的很認真的在運動,現在的我也一樣有著渴望運動的靈魂,而且我這輩子都會一直運動,減肥也是人生永遠的課題,但已不是生命的全部,因為我們都有著太多分不出高下又一樣重要的身份每天在進行了!
明天又要隻身出國工作了!用這篇創業所為我帶來的心路轉變的文章,分享給有興趣的人,如果你曾渴望嘗試創業,我會鼓勵你,雖然那很有可能讓你短暫的破產一段時間,或者遺憾的說,有的人可能是破產永遠(阿靠北)但這場悲傷跟歡喜交織的體驗,太值得走一次了。最後,願每個為工作努力的你跟我,都能在這場汲汲營營的生活戰場中,有非常美好的人生獲得。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汽車私房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bit.ly/swimmer_privatetalk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bit.ly/FBswimmer_privatetalk ----------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
良心企業例子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中天可恥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反高雄的惡質媒體】
NCC昨天對中天換照案做出「不予許可」裁定,今天同集團的中國時報就登出全版「可恥」自我介紹。而其政治夥伴中國黨今天則集結高雄市議會搬出鄭南榕抗議,也很適合用這兩字形容。
但中天的可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雖說本次中天換照不通過是因為違規嚴重,內控失靈,但其實背後更可怕的是,中天對這塊土地濃濃的惡意,首先就從中天對高雄的抹黑談起。
#惡意抹黑高雄
2009年11月30日,中天新聞引用網路影片報導,痛批高雄捷運內違法飲食的民眾,但從車廂內裝與廣播來看,影片拍攝很明顯就是台北捷運車廂。然而中天至高捷拍外景,訪問高雄捷運局,最後再打上「#高雄報導」字樣,試圖誤導閱聽人。
被揭發後,中天硬凹表示該報導是中天高雄駐地記者在網路上發現影片,記者根據大眾運輸法無城市之分,就地採訪高雄捷運局而做出報導,從法律面程序來說,並無問題,強硬拒絕道歉。
從這則新聞就可看出,中天透過媒體權力和報導手法,有系統性的產製高雄,甚至整個南部的負面新聞,早從11年前蔡衍明入主時就開始。而到了2018年選前,更達高峰,當時只要涉及高雄市政新聞,旺旺中時集團幾乎都是以韓陣營角度負面報導,完全配合「又老又窮」的敘事手法,並帶進高高在上的天龍觀點,讓這些北部記者做起新聞來格外帶勁。這條線埋了10年,產生的傷害難以估量!
以近期例子而言,中天報導高雄輕軌,幾乎都以「民眾不滿」、「居民抗議不斷」等觀點出發,報導新北淡水輕軌,就是照搬「人潮客滿」、「第一條看台灣海峽捷運」等宣傳話語,偏頗的報導方式於法無法處罰,對高雄的傷害卻不斷累積。
不要忘記,韓國瑜發言人之首,新聞局長王淺秋就是出身中天體系,在中天當到高階主管(政治中心副主任),和高雄毫無淵源的台北人,從「抹黑高雄」到「攻佔高雄」,背後就靠著媒體的洗腦宣傳力量! 這些蓄意污衊高雄的記者,你們的良心從未反省過,現在爭工作權?死好而已!
#旺旺自認是中國傳聲筒
中天開始抹黑高雄的2009年發生什麼事呢? 前一年11月,蔡衍明併購中時集團,並在12月5日會見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報告說希望:「藉助媒體的力量,來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
王毅當場表態說:「如果集團將來有需要,國台辦定會全力支援。」
蔡衍明更畢恭畢敬的對王毅說:「我們都有依照上面的指示,好好報導祖國的繁榮」
果然,中國旺旺控股自2007年起,從中國領取約180億的政府補助金,其中2018年選前更達到高峰,中國旺旺再以租金、廣告、購買產品等方式,將資金流向台灣中時集團。近4年,若扣除中國旺旺每年投入約6億廣告費用,中天就會大幅虧損。等於說中天生存必須倚賴中國金流。
而馬英九時代,蔡衍明坦承自己確實要求中時「不應批評總統與政府官員」,因為「公司老闆不好,你應該做的是離開公司,而不是批評老闆,馬英九就像是大家選出來的老闆,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批評」
蔡衍明過去更曾多次表示:「64沒死這麼多人」、「中國在許多地方是很民主的」、並要「推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而對於蔡衍明違法收受中共置入資金被罰款,他更強辯:「我要講的是什麼,為什麼不讓我們賺光明正大的錢? 為什麼要讓我們賺偷偷摸摸的錢?當然這是過去的一些陸委會規定什麼,我是不知道,但是,我認為,應該讓我們去賺這個錢。」
本次NCC透過中天內部大量群組對話,判斷蔡衍明直接介入電視台節目製播方向。讓這樣一位資金來自中國事業,完全聽從中國政府、只批台灣不批中國黨政府的老闆用媒體機器扭曲事實,幫中國辯護,這是哪門子言論自由?這是納粹中國宣傳部吧!
#南部需要南部的聲音
中天換照不過後惱羞成怒,狡辯:「台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對此,NCC主委陳耀祥則嚴正聲明,這種說法對其他新聞台是一種侮辱,自數位化後,「從來不會只有一種聲音,不是中天以外,所有都只有一種聲音」
誠哉斯言!在台灣,關了中天以後,還有無數的親中統媒,只要沒有被抓到違反新聞製播規範、沒有抓到「直接」中資介入,他們都有舔中的言論自由,甚至「顛覆民主」的自由。除了NCC監管以外,我們更需要完成 #代理人法案,比照美澳等民主國家,將受外國政府控制或影響的媒體標註為「外國代理人」,避免破壞我國之民主自由。
另外,我們也要提醒執政黨,除了秉公處理新聞自由,嚴打中國滲透的的大原則外。在台灣國內,也不能只有「台北的聲音」。
過去陳水扁時代,行政院曾經核定在高雄設立公視南部台,但在馬英九上台後立即被中國黨政府所取消。然而,政黨再次輪替後,儘管民進黨政府更為重視本土文化,並設立公視台語台,增加文化預算。然而,在影視製播與媒體方面,就連公部門資源分配也仍集中台北。
我們過去多次呼籲,比照BBC進駐曼徹斯特「英國媒體城(MediaCity UK)」模式,在亞洲新灣區設立 #公廣集團南部園區,並結合流行音樂中心、軟體園區、引進傳播數位相關高等教育資源,建立起公共性媒體之上下游產業鍊,提供南部的視野以及南部影視產業的穩定後盾。後續並持續吸引民間影視產業與相關企業進駐,帶動高雄產業轉型。這是扁政府時就有眉目的政策,相信現在要推動更是水到渠成! 希望 陳其邁 Chen Chi-Mai 市長能夠大力疾呼,讓高雄的聲音被聽見!
良心企業例子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之前談過不少「和勇合一」的不同戰線,但很少朋友打淺藍主意,這篇希望填補這漏洞,因篇幅所限,《明報》只能刊出一半內容,這是五千字原裝長版。這裏有不少目標受眾,請大家討論指正。
上週談及香港面對「一國兩制3.0」的高壓白色恐怖時代,真‧香港人醞釀了九條戰線,各有不同的沙盤推演。不少朋友始終以非黑即白思維,看待其他戰線的成效,但今天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單一戰線,無論是和理非、勇武、經濟、國際,都是不可能獨自成功的,因為傳統思維的計算,正是對家的強項;必須多管齊下,百花齊放的continuous a/b testing,才能產生不能預知的蝴蝶效應。要走到終點,希望無論是哪門哪派,即使沒有蕭若元先生的水晶球,對此也能明白。
今天希望探討其中一條戰線:「淺藍戰線」。他們怎樣能促成「五大訴求」,而不是成為各大五十大板、破壞團結的維穩,事關重大,甚至可能是全局關鍵。至於其他戰線,日後會分別再談。
古今中外,「淺藍」群體的「時代革命」
所謂「淺藍」,其實都是明白事理、愛護香港、土生土長的傳統精英和專業人士,和「淺黃」的最大差異,只是前者因為種種原因更需要穩定,但不代表他們不重視核心價值。《逃犯條例》能激起二百萬人上街,就是得到「淺藍」全力支持,有劉鑾雄揭竿而起開始,各國商會、大小商界、專業人士、公務員集體大反彈,地產界石禮謙在議會虛與委蛇,才能突破反對派的同溫層,反映「淺藍」對樂崩禮壞、仗勢凌人、白色恐怖那一套伎倆,有發自內心的反感和鄙視。而古往今來,任何結構性變革,都缺不了建制內部的逆反。我們且舉出一些耳熟能詳的例子:
中國辛亥革命,新派軍事強人袁世凱倒戈;
台灣威權時代終結,蔣氏父子培養的李登輝「出櫃」,成為本土領袖;
日本大政奉還,幕府海軍領袖勝海舟與西鄉隆盛議和開城;
馬來西亞變天,靠的是前總理馬哈迪以九十多歲高齡投向反對派;
蘇聯改革開放,來自新生代總書記戈爾巴喬夫;
南非種族隔離終結前,支持白人至上的總統博塔被改革派德克勒克取代……
按今天的定義,在關鍵時刻,他們的原身份,都是「淺藍」。
「淺藍」之所以成為「淺藍」,並非對價值的追求不及「淺黃」,而是他們的崗位在現體制的最核心,一旦社會衝擊體制,不能避免的觸及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必然先希望盡力在體制內扭轉,才會考慮其他選項。加上他們公開身份的種種不便,經常要飾演雙面人,鎂光燈下當建制派,私底下則判若兩人,也會出錢出力做實事;其實沒有這群有心人支撐,香港早就面目全非。然而,當制度崩壞過了某個臨界點,強權對價值觀的摧殘,突破他們能接受的最低道德底線、以及根本利益,「淺藍」挑戰制度的土壤,就會齊備。
這土壤,經過過去七個月,在香港「淺藍」當中,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們有些和黃營一樣,對警暴很不滿,另一些則相對不滿抗爭者,但一律認同特區管治已完全失敗,所謂「止暴制亂」只有反效果,和他們追求的長治久安背道而馳,至於北京的「全面管治」,明顯違背了他們當初對政體投下信心一票的君子協定,「不可以這樣下去」,成了心照不宣的最大共識。這些月來,每次參與傳統精英、在座包括頭面建制領袖和議員的聚會時,都驚訝於他們出奇的心水清:席間他們對林鄭月娥固然痛罵,對傳統泛民也是痛罵——罵他們「做唔到嘢」、「點解咁容易比林鄭講嘢」、「條友關鍵一票真係成日走咗去」等等,酒到三分,就喊「光復香港」,談到年輕人時也會感動落淚,從內容和粗口頻率,會以為置身於本土派網台節目當中。
為甚麼「淺藍」臨界點已過?
首先,自然還是利益,但也不只是利益。在「一國兩制3.0」時代,一個主劇本是雍正皇帝式「改土歸流」,精英的危機感越來越強;今年將有更多中國巨型企業來港上市,華資的持份自也水退船低。特區政府無視客觀現實,硬是演繹土地問題、房屋問題為整場運動的Root Cause,「鬥地主」之心昭然若揭,幸好社會民智已開,洞悉陰謀,反應冷淡,加上李嘉誠巧妙的以慈善基金四兩撥千斤,令商界居然和市民連成一線,連屈臣氏和百佳也被列為「黃店」。李嘉誠在年輕人當中的威望忽然遠超傳統泛民,「李氏力場」由刻薄老闆的象徵、變成香港的護城牆,背後角力,一葉知秋。商界面對北京威逼利誘,不得不跟隨主旋律「止暴制亂」、主動投誠,北京也會把一些內地地皮待價而沽,權作犒賞,但商人的根本觸角,就是避險,而避險必須對沖。即使表面上最馴服的大家族,他們的家族投資基金,也早就轉戰全球,因為他們知道香港這樣下去,絕不能長遠保障自身利益。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會感受到價值觀受侵蝕的白色恐怖,但淺藍同時更會從具體利益,體會切膚之痛。法治精神(不是中式「依法治國」)、專業操守,一直是香港立足全球的最大優勢,內裏隱含一個check and balance潛規則,香港人處理due diligence、compliance的專才,都是國際社會的信譽保證。一直有種說法是中國需要香港、不需要香港人,但邏輯上,「留島不留人」是徒勞的:深圳前海宣稱以香港制度建立、交由內地人打理,理論上,也可算作香港的「半飛地」,但明顯失敗收場,就是因為在運作過程中,缺少了香港法治精神和專業操守的內部制衡,國際社會就不會信任。現在中環的內地精英雖然越來越多,因為需要中國聯繫的職務確實很多,但說到compliance,始終以香港人為大本營,對此,北京也心知肚明,那香港「前海化」,又有甚麼好處?
海洋公園就是標準的反面教材:猶太生意奇才盛智文當(義工)主席時,面對強敵迪士尼橫空出世,依然轉虧為盈,卻被梁振英政府以莫須有罪名忽然換走,連這類純商業公職也拿來當政治酬庸;新領導對經營公園毫無熱情,浪費了大量開支在顧問費、刻意轉向為針對內地人的主題公園,大好形勢下轉盈為虧,假如嚴守昔日制衡,斷不會如此。盛智文雖然在特首選舉「站錯邊」,但能力有目共睹,已經是滑不溜手、逢人稱「nice guy」(或「nice girl」)、甚至主動歸化中國籍的「時務俊傑」,用新一代語言,已經「雪雪聲」,依然被清洗,何況他人?大企業有條件在海外對沖,但中小企、專業人士眼見香港日漸淪陷,又可以如何?警隊是否受有效監管、銀行和國泰員工的社交媒體會否噤若寒蟬、老師校長會否被天天被篤灰,這些和企業管理會否受「一國因素」影響而犧牲專業,完全一脈相承。這樣下去,「淺藍」在社會還有甚麼不可取代性?
制度改革失敗,與傳統泛民的責任
那「淺藍」可以做甚麼?自然是「淺黃」單獨做不了的事,而根據香港現制度,「淺藍」棄暗投明,足以一錘定音。當然,新一代已經對制度毫不信任,而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一來《基本法》的設計,本來就是讓建制派「屈機」;二來傳統泛民在過去22年,莫名其妙地甘於被「屈機」,從沒有盡力在體制內光復香港。以功能組別選舉為例,事實上,不少團體票設計有大量灰色地帶,假如泛民及早覺醒,正正常常的組織工會、商會,不少功能組別都能搶過來。不像現在這樣,只挑容易勝出的功能組別像法律界、教育界參選,其他界別完全放棄,既失去不參與小圈子的道德高地、又沒有進取到無所不用其極促進體制內質變,才會和林鄭月娥一樣,失去幾代人的信任。
不少朋友繼而問,即使贏了一些功能組別議席又如何,和「五大訴求」、特別是雙普選,有何關係?會否反而永續了現制度?我不知道傳統泛民為什麼沒有進行這樣的公民教育,但其實真正熟讀《基本法》(不是官方教導那種洗腦讀法,而是reversed engineering的獨立思考讀法),就會產生答案。根據《基本法》,由於行政主導,特首權力極大,幾乎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一人,只要特首會同(自己委任的)行政會議提出議案,改變功能組別內部組成方式只是本地立法,立法會有簡單多數(不同議員議案要兩個組別的多數票同時存在),就能通過。因此,立法會是否過半,有重要影響;由於建制派的老弱殘兵眾多,即使不過半而極其接近,對方也不再「有險可守」。
《基本法》的秘密:功能組別、選委會,能落實「五大訴求」嗎?
因此,一個支持「五大訴求」的特首,在簡單多數立法會的配合下,可以提出所有功能組別改變選舉方式,也就是彭定康時代「新九組化」的變相直選,令全港每人一人兩票,結構上形同上下議院,那時候,整個議會的組成,會基本上得到充份民意授權,具體甚至會比「六四黃金比率」更偏黃,民間的主要訴求,不可能不通過,那時功能組別是否要取消,就純粹是策略問題,而不再是政府認受性的問題。特首選委會的功能組別,也根據類似原則選出,即同樣可以根據類似準則由特首建議修改,那時候,特首選委的組成,同樣會大致以六四比出現。「泛黃」選委只要根據嚴謹的民調,選出眾望所歸的特首,政府的Mandate自然也會出現,屆時831框架不用取消、也已經被自動繞過,「五大訴求」,除非北京根據湯家驊一類的「法律」意見又搬龍門(這一點隨後再述),看不到不能實現的理由。
任何人的耐性,都是有限的。某程度上,2020年立法會選舉、2021年的選委會選舉,非建制陣營能否過半,是光復香港的最後希望;而只要「淺藍」代理人支持「五大訴求」、也希望「光復香港」,在結構性議題,已沒有「黃」「藍」之分。由於有效的組織票需要一年運作,就算現在才恍然大悟,飲食界外,新工會、商會、企業的註冊,已趕不及今年立法會選舉,但在來年選委會選舉,依然大有可為。假如政府連這些體制內行為也打壓,我不相信在「公務員secrets」看不到斷正的證據。
日前有報導,曾俊華、田北俊等傳統精英有意在來屆選舉「做啲嘢」,似乎潛在名單還在加長當中。以目前政治氣候,這組合在直選無疑兩面不討好,只會被雙方視為「鎅票黨」;但在功能組別,不少界別的「泛黃」票始終不夠,但加上支持「五大訴求」的「良心藍」、「知識藍」,卻或能變天,這就是「淺藍」戰線的關鍵。畢竟是曾俊華在財政司司長任內,決定興建本土派最重視的海水化淡廠,有「港人港水」的先見之明,田北俊也是成功阻止廿三條立法的關鍵人物,後來被北京「搣柴」,現在更明言支持「光復香港」,他們不同披著香港人皮的林鄭月娥,都是真香港人。
九條戰線的默契:假如北京不委任一個非欽點特首……
假如經過這波香港史上最嚴重的政治危機,還是沒有任何改變、甚至進一步收緊,香港上下對整個制度,都會失去最後的信任,順民化、暴民化、移民化,三民都會另找出路,不會再浪費時間在一個被證實的騙局。因此,說這是某程度上的最後一戰,並不為過。
最後問題是:北京會接受嗎?
極端建制派一直吹風,說只要非北京嫡系在選委會得到超過601票,北京就會搬龍門,要麼改變選舉規則,要麼強調實質任命權、不委任當選人,勸大家死心。奉勸這些朋友,假如是真心愛國愛港,就不要添煩添亂,因為真香港人的各條戰線,是互相配合的,假如真的如此,北京面對的不可測性,超乎想像。除了上述全港大反彈,還有由北京摧毀制度的certification:根據《基本法》,「一國」自然有權想怎樣就怎樣,但以後還有沒有人相信你的制度,卻是另一回事。國際戰線下,屆時香港單獨關稅區地位能否保全,中國在此間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能否繼續利用香港「走出去」、避險、吸外匯、當白手套,一律成疑;勇武派幾乎肯定的升級行為,會得到self-justification,假如警方大規模鎮壓,只會讓國際社會certify香港;而一個當選而不獲委任的民間特首,根據國際慣例,已有足夠mandate,像當年北愛爾蘭那樣,出現平衡政府、甚至海外流亡政府。屆時其他路線的潛能瞬間井噴,弄假成真,完全是極左派的責任。
這時候,最愛穩定的「深藍」,就是時候出場了。他們怎樣保守也好,那時也會明白屈小姐一類極左劇本,只會讓香港永久亂下去,讓他們永不安寧,所以理應讓北京、特別是新到任的中聯辦主任理解,中國和香港,本來並沒有根本矛盾,中國在香港的最核心利益,例如怎樣「走出去」,香港最激進的反對派也從沒有系統性針對。港人要求的,本來只是《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的真一國兩制,假如能順水推舟,撥亂反正,光復香港,何樂而不為?難道2012年以來,極左代理人興風作浪、破壞香港的證據,還不夠罄竹難書?
明報筆陣,2020年1月20日
良心企業例子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評價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bit.ly/swimmer_privatetalk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bit.ly/FBswimmer_privatetalk
----------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前陣子Ptt論壇上,又出現了鄉民在討論「葉佩雯」的話題,我記得我在某支試駕影片結尾,有說要來聊聊這個話題。
來吧,就是今天。
內容請看影片,結論:
我相信每家都跟廠商合作過,但每次都雀屏中選?別想太多,這行業的景氣一直都沒那麼好。
---------
以下是影片內容的文字稿:
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某些影片或者是文章下面的留言,說這篇就是葉佩雯,然後開始批判這種收錢的行為,或是推論一些他收錢的可能性。
其實只要是經營媒體,不管是大企業的媒體,或者是個人經營的自媒體,跟廠商合作作業配,這都是無可避免的,而且有更多的時候,這是媒體必須賴以為生的謀生之道。
道理真的十分簡單,因為每天要發佈那麼多的訊息,或者是定期要發佈很多消息給沒有付錢的社會大眾知道,這些人力、物力,當然也要靠收入才能有辦法繼續堅持下去。
因為媒體提供的就是內容傳播,所以他們賣的就是消息的置入,他們不是實體店面,所以沒辦法從實際的商品中,跟消費者換取利潤。
也有部分媒體有從事實際商品買賣的項目,但是以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說,實體銷售是實體銷售,媒體經營是媒體經營,這又在內部方向上面兵分兩路來進行。不要以為在公司內部從事實體銷售的部門,會跟產出內容的媒體部門,因為是同公司就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事情是不存在的。
說到這邊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認同這個講法,但是一定也有人會說:
「業配沒問題,但是你不要假裝公正,但骨子裡其實是業配,這就是欺騙的行為!」
沒錯,我也認同這樣的做法,但事實上,這是非常難以執行的一件事。
因為廠商手下的行銷人員,他們希望的行銷模式,就是以有口碑的媒體人講出具有公信力或寫出具有值得信賴的話語,來推薦自家的商品。他們不希望內容像電視廣告那樣直白明顯,因為那樣的說服效果並不好。充其量,也只能說加深觀眾印象的效果而已。
舉個例子,你可以發現某些內容不是業配的時候,創作者他敢大膽地標明「這不是葉佩」,但其他被懷疑是有業配合作的內容出現時,你會發現並沒有人明顯的標注「廣告」之類的字眼。因為當廣告或業配的內容被明顯標示時,這個訊息就很容易被忽略跳過,或者是直接被判定為不具參考價值,這肯定不是廠商付費之後希望得到的結果。
有人會說,難道你們做媒體、記者,就沒有一些職業道德嗎?你不就應該替觀眾消費者把關嗎?
真的應該是這樣沒錯,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科書的內容,在現實社會上有時並不管用,聽起來蠻慘的,可是實際上就是如此。
尤其是當公司的盈利來源,有非常一大部分是廠商所提供的廣告支出時,這時候在接下業配時,想要堅持自己理想原則的底氣,當然是非常不夠的。
我也非常老實的承認,我在媒體公司上班時,也以爭取到廠商的預算為榮,只要能爭取預算進來,我在老闆面前就有面子,我在同事面前份量就更充足,我以爭取到廠商預算為優先考量,這個想法,最後出來的當然就是內容上面不敢得罪廠商,下筆之前三思而行,完全無可厚非的狀況啊。
沒錯,曾經我在剛入行時,也覺得應該就事論事,說實話做真正的媒體人、替讀者觀眾把關,但是當你的內容送到上面,被主管曉以大義之後,一年兩年三年下來,你也知道遊戲規則是什麼了。也有人會有所堅持,所以大致上當他感覺氣氛不對,很早也就離開這個行業了。所以說,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都那麼業配,而是很多願意堅持原則的人,他們的確很有可能不會在媒體界流連太久。
所以我現在結論就是:媒體人就是拿錢辦事,毫無職業道德嗎?
當然也不是這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但是我們在面對這樣子艱難的環境中,如何能夠一方面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又不違背自己的道德良知,這就是一個輕重的問題。
是的,有時候你看到的是:重重提起輕輕放下,臨時失憶忘了提,形容詞好像模棱兩可,優點講了20分鐘、缺點講了20秒,這些拉拉雜雜的現象,就是輕重之間的拉鋸。
說重了,下一次的預算可能再也不會來了,說輕了,觀眾現在就用鍵盤好好給你上一課!
不過我真的跟大家講,有時候大夥期待媒體人該如何罵這台車或這件事,但對方卻沒有做出滿意的表達時,真的不是業配所造成的,只是長久以來,我們講話至少會比較文雅,有些形容詞會點到為止而已。很多事情真的不需要說的那麼激動~
真的不要跟我說有些網紅開口閉口都是三字經、很帶種,這在我們車界真的是完全不可能看到的事。
另外,跟廠商合作久了,彼此都是有交情的,所謂見面3分情,下手一定要砍到見骨才能停嗎?
我們車界的媒體人,說真的比較老實,就像直男一樣,不像政論節目的名嘴,充滿了誇張的綜藝效果及表演慾,所以麻煩不要期待他們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表演,想要看罵人,不如到大型論壇看車友的留言回覆,那樣比較過癮也比較快。
一定也有人會說,我看有些車界媒體人上了電視,倒是挺會演的啊。沒錯,當到了電視這個平台之後,電視製作單位要的就是那樣的效果,我相信那些政論節目名嘴,私下跟他講話一定沒那麼激動,但沒辦法,這就是遊戲規則。能照著規則走的人,就能夠在那個平台繼續留下來,如果像我這種講話平淡無奇的,就只能留在自己的網路世界,這一切都是很公平的。
其實,每個人都在被現實所支配,營利單位就被營收支配,就算是上學的學生,也要聽師長爸媽校規的規範,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想做就做,可以完全不考慮後果。
我相信上班族一定很多時候的人覺得上面的主管很瞎,或是主管也會覺得下面的手下怎麼老對著幹,但是真的不爽,難道就離職嗎?或者是把那個傢伙給開掉嗎?不都是還有一大片模糊空間,彼此都在妥協,都在拉鋸或是磨合中。
業配就是這樣,你覺得這家伙沒有道德底線、或是沒有良心,但他也有很多無奈,我們看不到,只有他自己默默的吞下去。所以我們在看任何消息時,都可以持著保留的態度,可以參考對方釋出的訊息,也可以堅守自己的印象,但是留言攻擊一下對方,其實也不是那麼必要。
有很多朋友喜歡猜測我們車界的影片都是收了業配錢才播出或發布的,我可以很老實拍的胸脯跟你保證,有部分是業配收了錢,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沒收錢的!
真的每支影片都能收點錢,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看到就有很多同業消失了、幹不下去了、轉行了、倒閉了,車商真的錢多到這樣子亂撒嗎?
這行業真的這麼幸福美滿?
這簡直是幻想的太離譜了。
很多沒收錢的內容,被大家看起來像是業配,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因為擔心說話太刺激被廠商討厭,以至於以後沒有合作的機會,加上彼此之間本來就是互相認識的,所以下手就會有輕重,言語就會帶保留,只是如此而已。
當然,有很多同業朋友她本來說話就是那麼的溫文儒雅,並不是什麼業配的問題,他的談吐本來就是比較溫馨,這都不用懷疑他們的內容都是收過錢的。
就我自己的例子,我剛才不是說過我以前在公司以接到葉配為榮嗎?那現在為什麼不去找葉配了呢?不是我良心發現,或者是我知道悔改了,而是我實在是了解在這個業界要接到廠商的業配錢,實在是有夠有夠難啊!
我的個性說白了、不是那麼隨和的人,所以我知道我一個人獨立作業肯定是拿不到錢,既然拿不到,那就乾脆別拿,想都不要想,自己不要去跨那一步,這樣子活得會快樂些。
我在業界也有一段時間了,看過很多同行絞盡腦汁跟廠商爭取預算,但最後廠商就是一年只給個3、5萬,合作個一次 ,然後剩下的日子完全不做任何配合,就算你提了再好的合作案,對方都是敷衍你,不給你合作的機會。這樣子真的很磨人!
給的錢少的可憐,然後接下來的一大段日子,你很多事情的報導方向就會語帶保留,怕傷了和氣,破壞下次的合作。其實廠商也真的沒有付錢給誰~
於是當我獨立出來作業後,我不想再過那樣的日子了,所以才會說我要找另一個營收的管道來支撐我自己做下去。
如果真的每次影片都能收錢,你以為我會像現在這樣孤零零地一個人過著嗎?我的影片還會保持中立、有時講出廠商不想聽的話嗎?我有那麼神聖嗎?我自己都不這麼認為。
有錢能使鬼推磨,鬼都能動了,何況我還是個人。
最後這段話留給廠商的行銷人員:
其實產品能不能賣,真的不能只想靠包裝。
本來就是能賣的產品,之後再加上好的包裝才會賣得更好。
我看過有廠商找周杰倫來當代言,或是找車界大咖來做業配,但後來這些產品真的都大賣了嗎?
並沒有啊。
原本產品設定是能賣的,之後再找口碑人士來行銷,等於是錦上添花;而原本產品設定就不到位,找誰來都無法起死回生的。
另外,總是要求媒體人員把業配內容包裝成真實客觀的樣子,但其實現在的觀眾讀者都很聰明,一眼就能看穿這個伎倆,這方面真的不要太天真,倒不如把產品的規格配備、價錢,一開始就真真實實的弄好一些,這樣子我們在幫忙做業配的時候,講出來的話、寫出來的字,才更有底氣更加具有說服力。
推薦閱讀:第一美人「葉佩雯」出席各類媒體活動...
https://bit.ly/2EGDoD7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良心企業例子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這間餐廳坐落在油麻地「旺區」的唐二樓,推門走進,偌大的進餐區一片死寂,是現時疫情中飲食業的寫照,但在廚房卻是繁忙依舊,廚工們正為稍後的派飯活動做準備。
派飯在兩年多前已經開始,社企餐廳「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說,起初派飯的對象只是餐廳附近的弱勢社群,如獨居長者及露宿者等,然而近日經濟轉差,多了不少新面孔前來。「有好多隱形需要,有批朋友可能面對失業已經幾個月」,而從他們的外表中其實難以辨認,「你睇到佢哋乾淨企理,點解會揹背嚢嚟拎呢?其實個個案係我早幾日見,佢最近係露宿者嚟。」
餐廳派的飯不是一式一樣,而是每天都有肉有素,總共三款供選擇,「人有選擇都好重要」,意念的背後是尊嚴。麥姑娘又指,其實部分受助朋友可能過往都沒有拿社會津貼,而他們的需要在今天可能更大。因此,她希望來拿飯盒的朋友都是很隨意的,無損人的尊嚴。
活動中,麥姑娘碰到不少令人難忘的個案,如有位中年男人每天堅持來拿兩個飯盒,原來他與傷殘的爸爸住在一個非常破爛的地方。他從荔枝角走到佐敦,每天來回兩次,拿過午飯回家跟爸爸吃,又再出發來拿晚餐,「佢每日來回就係因為呢兩個飯盒。」
麥姑娘感嘆每人背後其實都有故事,「能夠有一日三餐嘅人,未必明白由青衣坐兩蚊車,就為咗拎一個飯盒,因為佢唔使再為點果腹擔憂。」
面對更多的需要,同時餐廳跟其他同業一樣也抵受經營壓力,麥姑娘估計生意下跌了七至八成。餐廳於二月時曾停了一星期的晚市,晚上的派發活動亦因而被叫停。豈料麥姑娘很快便收到消息說很多露宿者反映,坊間不少社福機構都因疫情而暫停服務。她才恍然大悟︰「唔派好容易,但原來個飯咁重要!」
麥姑娘隨即在疫市中恢復派飯,甚至增加飯盒的數量,現時五間分店每日共派900個飯盒,與去年下半年比較多了一倍。麥姑娘強調行動只是回應社會需要,「依家經濟最艱難嘅時候,佢要嘅係一個真心煮出嚟嘅飯,你要用心做好佢」,她又指派飯可以繼續為長者員工提供工作機會,也是十分鼓舞。
現實的帳還是要算,她不諱言派飯是依靠市民捐贈支持,「喺困難嘅時候,如果我哋見到自己有,會唔會願意付出少少畀冇嘅人呢?呢個係我哋最想用呢個飯盒表達」。她也親手收過市民捐贈,感覺愛在流轉。因此她對有心人充滿信心,也視之為鼓勵,「有人話你知呢件事係啱嘅話,即使辛苦都要做。」
活動將派出去的飯盒命名為「福飯」,「喺呢個時刻有份參與,我諗都係福氣嚟嘅」,除了希望疫情快點過,麥姑娘也盼望來拿福飯的人滿載祝福,「佢今日諗起『福飯』,他朝佢可能靠自己去祝福其他人。」
銀杏館五間分店而家每日大概派900個飯盒,有興趣將呢份溫暖延續嘅朋友,可以去佢哋網站睇吓:
www.love.org.hk
除咗可以出錢認購飯盒,都可以捐抗疫物資或者出力做義工架??????

良心企業例子 在 vspo中文#八雲べに#vspo - YouTube 的八卦

... 照上面的例子星期三沒上班是不被當休假的所以影片中老闆應該是八雲星期三 ... 【Vspo中文精華】至今都在黑心企業工作的八雲べに,終於進到了良心 ... ... <看更多>
良心企業例子 在 企業良心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八卦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企業良心英文,良心企業例子,企業道德議題,企業倫理的內涵,台灣良心企業,企業道德兩難案例,良心企業ptt,企業內涵與本質.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