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各位國內外的媒體記者朋友,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候。
今天,台灣人用選票寫下了歷史,完成了總統直選以來第三次的政黨輪替,以及第一次的「國會政黨輪替」。我要向所有在今天走進投票所、投下神聖一票的台灣人民,致上最深的敬意。無論投票給誰,民主精神的展現,就是這場選舉最大的意義。
在2016年,我們又一次地透過民主選舉,向全世界展現做為一個民主國家的驕傲,以及身為台灣人的光榮。我們也再一次告訴了國際社會:民主的價值,已經深入台灣人的血液;民主的生活方式,更將是2300萬人永遠的堅持。
在這裡,我要感謝兩位可敬的對手,國民黨的朱主席、和親民黨的宋主席。我感謝他們,展現了民主的風度,讓這次的大選能夠順利、圓滿。而過去這段時間的相互競爭,以及他們對我很多的指教,都將會是我鞭策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
我相信,政黨之間除了競爭,當然也可以合作。在新國會就職,到新政府上任之間的過渡期間,民進黨會依循憲政體制,和現在的政府保持密切的溝通、協調,協助政府維持交接過程中的政局穩定、和正常運作。
我也會盡快和國內主要的政黨,共同來共商國是的機制,我們也希望藉由這個國是的共商機制,能夠經常就重大政策交換意見,讓台灣擺脫政治惡鬥的舊思維,迎接「新政治」的來臨。
此外,我要感謝投票支持蔡英文、陳建仁、民主進步黨和我們立委候選人的所有選民,讓民進黨重新站起來,並且再一次把治理國家的責任交給我們。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場選舉的勝利。這個結果,是在告訴我,人民期待一個更願意傾聽民意的政府,一個決策更透明的政府,一個有能力解決困難、照顧弱勢的政府,一個可以把國家帶到新時代的政府,還有,一個會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的政府。
我說過,從今天起,就是改革的第一里路。這些託付,將會是我推動改革的最大後盾。我承諾,2月1 號就職的新國會、以及5月20號上任的新政府,都會把實現這些期待,當作最重要的使命。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台灣眼前的挑戰也不會立即消失。但是在未來4年的任期,我一定會盡全力兌現我的承諾,為台灣晉升先進國家,展開各項必要的軟硬體建設,修復過去的政策錯誤,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賴,為下個階段的台灣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藉由這個機會,我也要代表台灣人民,感謝國際友人,對於台灣民主選舉的關注和支持。做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台灣願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台灣也願意與全世界的盟友共享利益、共擔責任,並且為區域的和平穩定,做出最大的貢獻。
在這場選戰中,我曾經多次承諾,將會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做為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當選人,我要在此重申,今年5月20日新政府執政之後,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做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我也會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台灣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識,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以創造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我也要強調,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今天選舉的結果,是台灣民意的展現,中華民國做為一個民主國家,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堅持,我們的民主制度、國家認同、與國際空間,必須被充分尊重,任何的打壓,都會破壞兩岸關係的穩定。
最後我要強調,我知道自己有一個很重大的責任,就是去團結這個國家。
這兩天,有一個新聞撼動了台灣社會。有一位在韓國發展的台灣藝人,一個16歲的女生,因為拿著中華民國國旗的畫面,而遭到打壓。這件事,引起了不分黨派的台灣人民普遍的不滿。這件事將會永遠提醒我,團結這個國家、壯大這個國家,並且一致對外,是我做為下一任中華民國總統,最重要的責任。
台灣還會有很多的挑戰,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選舉已經結束,所有選舉過程中的摩擦和爭執,也應該到此為止。我會和2300萬人一起向前走,共同打敗這個國家的困境,我們不會因為選舉而分裂,而是因為民主而團結。
謝謝大家。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嚤囉」(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至於英文名,亦同樣與印度人有關。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一說是由M...
舊區重建英文 在 Facebook 八卦
《斯卡羅》一二集觀後感與小彩蛋分享
公視粉絲團真壞,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一次就上兩集,真的是逼人一口氣看完吶!我還真的看完了...根本停不下來~
心得:
超精緻的史詩劇,只看兩集就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用心的台灣史詩劇。
對於19世紀末的台灣生活,尤其是房舍的考究十分仔細,還有劇中不斷穿插的5種語言:原、台、客、華、英,真的是聽得很過癮啊~雖然只聽得懂三種XD
其實看片尾的致謝名單,就知道他們聯繫了多少在地部落的耆老進行調查甚至協助,一部戲劇能做到這個程度,除了感動已經沒什麼話好說了,還原度真高。
---
這邊小小幫大家整理一下「斯卡羅」事件的背景:
「斯卡羅」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部落邦聯,位於中文文獻中稱呼此區眾部落的「瑯嶠下十八番社」範圍之內。(感謝眾高人指點與《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臉書分享)
斯卡羅是一個很特別的統治實體,族群的主體為排灣族,所以劇中族人使用排灣族語與穿著,然而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從知本社(卡大地布)南遷的卑南族,雖然好幾百年前因打輸普悠瑪部落而來此,但因為他們仍武力高強、善於使用巫術(強弱果然是比較出來的),而使得恆春半島南方的排灣族等民族臣服,形成一種有點類似島內殖民的統治組織。但也因為被排灣族環繞的關係,耳濡目染下這支卑南族人的文化也漸漸被排灣化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因為不是所有南恆春排灣族都臣服於斯卡羅,所以不適合直接拿來代稱整個地區;當時台灣清國勢力範圍外的狀況,可以想像成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早在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2003,已絕版)中就有提到「瑯嶠君主」這個用法,也提及該族群的強大。
然而,為拓展殖民地事業的荷蘭,在1642年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戰地指揮官Johannes Lamotius率軍前往基隆淡水等地,想奪走西班牙人的城堡(淡水紅毛城等等,不過今天的淡水紅毛城是荷蘭人在西班牙人原址上重建的就是了),也征服北部的居民。而在任務結束返回台南時,也順路征討虎尾、二林等不順從的聚落,就這樣回到安平古堡。放假一陣子之後,他率領了一支300人的軍隊再次向南挺進,目標:征服瑯嶠君主。
結果,該次遠征大敗數個瑯嶠十八番社成員,毀了許多舊社,君主更敗逃知本。(因荷蘭時期年代久遠,此部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解釋,本文僅取其一)
這應該就是正片開頭,龜仔甪(音作「鹿」)社族人宣稱「為祖先報仇」、12分鐘搶先看版中「幾百年前,斯卡羅被洋人殺的家都沒有了」的由來。這新仇舊恨的糾葛,原來是起源于荷蘭,羅妹號船難的美國人不管是劇中還是史實中,真的都死得莫名其妙... 被報錯仇了...
沒辦法,現代人都會臉盲了,也就別為難人家分不出來美國人和荷蘭人了(其實我也分不出來啊!!)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己看~ 否則又會變成萬言書喔~
---
*小彩蛋:
1. 柴城=車城,社寮=射寮=屏東海生館旁邊
2. 龜仔甪=龜仔角=社頂公園一帶
3. 羅妹號船員上岸的地方,大概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到墾丁福容大飯店之間的海岸。(自李仙得手稿比對地圖地形推測)
4 .那個第二集突然開口講很標準很出戲的英文的總兵劉明燈啊...他大人就是在草嶺古道寫「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那位啦!下次去走草嶺古道,記得多看兩眼真跡啊~或者可以直接看我和Joeman 去走的影片就好,空拍超精彩喔:https://youtu.be/QnmYd9ieJzM
5. 我說那個梅花鹿的部分... 溪裡那幕那隻中央大公鹿,鹿角的叉好像有點不自然XD 然後在任何有狩獵活動的地方,鹿群都不會等到人離那麼近才跑掉喔~ 這邊有違事實,比較像卡通常見的「人與自然共融共處」的烏托邦世界觀裡,但那是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於沒有狩獵人又多的地方,比如說能高安東軍(扶額頭
6. 根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羅妹號是在七星岩附近觸礁失事,距離台灣還有8海哩遠(14.8K),船員是乘坐救生艇登陸的,而不是片頭「大船就擱淺在海岸邊」的樣子。
7. 第一集龜仔甪社把船長夫人的頭丟回海中,但史實上,那是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條約之後,他們才把頭還給美國人。
8. 另外,羅妹號那名倖存的船員,並不是直接被送到府城。而是不知受何人幫助,逃到打狗(高雄)後自己向官府稟報,消息上呈台灣府,經英國領事館傳遞至北京辦事處,再由該國公使移牒美國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當時,一艘停泊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哥爾摩蘭號(Cormorant)有前往墾丁進行搜救任務,但一接近海岸就被龜仔甪的族人攻擊,只能趕緊躲回船上,甚至向陸地開砲擊退族人(居然有這段,怕),最後無功而返。經歷這段插曲後,才輪到李仙得上場,來到台灣,要找龜仔甪族人算帳,但龜仔甪首領不買單,加上清廷敷衍,才有後續美國派兵殺來台灣的故事。
9. 李仙得這趟來台灣的故事他自己有寫成書,有中譯版《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不過很遺憾...博客來最後一本現貨被我買走了,明天到貨,椰(欸
10. 我年初去山型者 Wilder在那山那谷辦的WILDER LAND有遇到温貞菱 Wen Chen-Ling 本人,那時候她和謎卡 Mika on the road 一起在溪邊放空,我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 還問她是誰(眼神死)記得跟她講過幾句話的感覺... 她本人根本就是劇中蝶妹的感覺,輕飄飄的啊~這次看《斯卡羅》,真的很佩服她能背好講好這麼多種語言的台詞,太強了!!而且那帶一點英文的口音,有夠自然!讚讚!
我吐槽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欸等等,這時間軸怎麼差有點多?」但是畢竟《斯卡羅》可是經過兩次改編的歷史(陳耀昌改編一次,劇組再改編一次),而導演接受訪談時也已表示:「一部片不需要去、也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
這部分我是認同的,本來就不應該把《斯卡羅》當成一部正史來看,而是以看《三國演義》那樣的心情,去欣賞當代影視劇作如何將150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族群互動、服裝居住乃至語言樣態,活生生的還原到眼前。
我可不會說《三國演義》因為不符合史實所以不好看哪...
而這部劇最大的價值是,《斯卡羅》可以是個起點,喚起我們的意識,去探究那些固著於這片土地上,長的硬邦邦,卻有著記憶溫度的真實歷史,深切的認識流在自己血液中的台灣基因。
台灣沒有史詩?滿腦子中國五千年?
講這種話的人,只是沒看書罷了。
今年起,也可以說,他只是沒看公視罷了。
---
誰說台劇沒人才、不好看、沒質感?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斯卡羅》證明了,你如果還沒看到好看的台劇,就只是經費不足而已啦~一集1550萬,總算能摸到韓劇邊邊的製作費,果然可以拍出國際級的水準啊!!!
我會繼續追下去的(腦粉貌),
期待下週六(我是日,Netflix)!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4日治地形圖
舊區重建英文 在 西班牙小婦人 Facebook 八卦
【歷史上的今天】1995年10月29日,是一個令許多人難忘的日子,那一天,代表台灣經濟奇蹟的大統百貨公司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在連續燒了三天之後,成了廢墟。
三、四十年前,高雄市的大統百貨是南台灣大人小孩們最嚮往的地方,其外觀方正雄偉,內設全台首座透明電梯,而三角窗大大的英文字母P(大統英文 President 字首)就像是繁榮的代表。
大統百貨的頂樓有南台灣最早的兒童樂園,那是小孩的天堂;裡面有摩天輪可以鳥瞰高雄夜景,還有各種好玩的遊樂設施:搖滾樂、飛毛氈、小型海盜船、碰碰車、空中小火車、旋轉木馬、大白馬⋯,而當整點的音樂響起時,大家會不約而同停下腳步,觀看公主與娃娃兵現身跳舞,這是高雄人的共同回憶。
然而,就在這一天,大家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漸漸消逝在濃煙中。大火之後,遭到焚燬的大統百貨變成了荒廢的危樓,靜靜地處在高雄市最熱鬧的地方,長達十年的時間,無人理睬,彷彿象徵一個世代的結束。
現在,讓我們來回顧大統百貨公司的歷史,這一切要從40年前說起。
1975年10月6日上午10時,坐落在高雄市五福二路262號(中山一路口)的大統百貨公司正式開幕,影片裡可以看到當天刊登在《中國時報》頭版的開幕廣告,畫面左側女子是紅極一時的「一代妖姬」崔苔菁,廣告裡詳細介紹各樓層的營業內容,包括地下一樓的超市到地上九樓的餐廳街以及屋頂的大統公園,並強調擁有全國首創的「觀光電梯」,即大樓正面裝設有兩部透明觀光電梯,可上下綜覽大高雄美景。
40年前開幕的大統百貨公司,位於高雄市五福二路與中山一路交會處,曾於1960至1968年擔任高雄市長的陳啟川先生之故居就在附近,這兩條道路當年在陳市長的規劃下,成為蓬勃興盛的商業區。
這間大統百貨公司是大統百貨的創始店,最初成立時僅稱「大統百貨公司」,並無「五福店」之名,為一座地上9層、地下2層的大樓,總面積約9千坪。在1995年發生火災後,被普遍稱為「舊大統」,2010年重新開幕時,為了和大統百貨和平店有所區別,便定名為大統五福店。
1982年,大統百貨公司曾發生炸彈爆炸案,導致店員一死一傷。
1995年10月29日,大統百貨公司發生嚴重火災,後來又因家族產權、地製法新規定的容積率問題,以及對於採取重建或修建模式重新營業引發爭議,整棟大樓的運作完全停擺將近10年。
2005年7月,舊大統由原本的9層樓拆至剩下3層樓。
2006年1月,舊大統以「大統262」的名稱重新開業(262取自地址裡的號碼),營業樓層為地上一、二樓,三、四樓則做為停車場。
2008年4月,大統262因營運狀況不佳而結束營業。
2010年2月,大統262以「大統五福店」的名稱重新開業,營業樓層為地下一樓至地上三樓,地下二樓及地上四樓為停車場,以餐飲娛樂業種為主,並且在「舊大統」原本觀光電梯的位置,重新打造一部透明電梯,可眺望新堀江商圈街景。
目前大統五福店的旁邊有新堀江商店街,對面是中央公園,高雄捷運在這一帶設有中央公園站。
影片來源:
https://youtu.be/dhRI9uGZ-tI
https://youtu.be/Ch2XpuKLJ9E
https://youtu.be/Of3708-ifdQ
背景音樂:
"Lullabye (Sting)" by Twin Musicom
"Pedro Versus the World" by Jingle Punks
舊區重建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嚤囉」(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至於英文名,亦同樣與印度人有關。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一說是由Musselmen簡化成Morra而被稱為「嚤囉」。 此外,摩羅街亦被稱貓街(英文:Cat Street),因為這裡有很多經營古董買賣的商店,也有不少「雜架攤」,據說有店舖出售一些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外國人形容那些購買老鼠貨的人,像貓兒一樣,所以稱為「貓街」。
香港醫學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是香港一所以醫學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上環及半山區之間一帶的堅巷2號,成立於1996年,收集並保存與香港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物,用文獻及實物展品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館址是一所英國愛德華式建築物,有寬闊的走廊,使空氣流通充足的窗戶,屋頂蓋上中式簷瓦,帶有本地文化色彩。前身是成立於1906年3月15日正式啟用的香港細菌學檢驗所,以應付當時流行的鼠疫。檢驗所作為首個香港專為醫學化驗而設的機構,初時對流行細菌病患作專門研究,隨後更堅負起疫苗培植的工作。在二次大戰過後,檢驗所易名為香港病理檢驗所,以涵蓋更大的工作範圍。當「病理檢驗所」在1960年遷往西營盤,及疫苗製造的工作在1973年遷離後,這座建築物便一直只作政府倉庫的用途,直至1990年被香港政府宣布列為法定古蹟,在1995年移交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改建成為香港醫學博物館,於翌年3月16日重新對外開放。現時,香港醫學博物館內有十一間各具特色的展覽廳去介紹香港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和昔日疾病被撲滅的情況。主要陳列了多種不同之醫療用具、介紹香港醫學衛生及護理工作、19世紀時香港鼠疫的情況及實驗室展示、及中草藥的介紹和展示。此外,香港醫學博物館內亦開設了展覽廳介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東華三院的歷史,同時館內有太平山觀景廊,圖書室及演講室。
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Sai Ying Pun Jockey Club Polyclinic,簡稱西營盤分科診所,前身稱為國家醫院Government Civic Hospital,是香港一所歷史悠久的醫務建築,在1874年創立,位於香港島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30號,當時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醫院,即是政府公立醫院,由當時香港政府創立,主診用西方醫學方法治病。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經重建而成,由香港賽馬會贊助,是普通科診療所,由醫院管理局經營。該診所於1960年7月啟用。
蓮香樓是一間過百年歷史,有著「蓮蓉第一家」美譽的老茶樓,廣州店現址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第十甫路,它與陶陶居均是廣州僅餘的兩間過百年歷史的老茶樓。從這些老茶樓的興起,廣東獨特的飲茶文化漸漸成型。蓮香樓現時均在廣州和香港設有分店,雖然兩者在經營方面已經脫勾,惟屬於同源異枝。上環【蓮香居】是【香港蓮香樓】的姐妹店。致力秉承價錢大眾化的傳統茶樓營運模式,為希望給顧客們感受真正的『水滾茶靚』,店內仍保留傳統茶盅及安排待應提着大銅煲給茶客添加熱水品茗;茶樓的出品主打懷舊點心及粵式功夫菜。主要提供工序繁複的菜式,包括招牌霸皇鴨、家鄉釀鯪魚、舊懷金錢雞及鴨腳飽等,全部制作需時是小有食店仍保留的經典菜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dTzqjEahF8/hqdefault.jpg)
舊區重建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赤柱廣場 (英文:Stanley Plaza) 是香港一座商場,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馬坑(赤柱西部),本來預定是公屋馬坑邨的商場,於2000年4月落成,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策劃及興建,由香港房屋署總建築師負責建築設計,再由澳洲Woodhead 建築師事務所及香港的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進行翻新設計,除了購物中心部份,赤柱廣場亦包括戶外表演場地──閑情坊及旁邊的重建古蹟美利樓。2005年,房委會將旗下物業分拆出售以套取資金,赤柱廣場轉交由領展管理。赤柱廣場的購物中心樓高5層,商場採用全天候式開放設計,較接近香港私人管理的商場的風格。商場內設有大型超級市場Market Place by Jasons、高級家居店「斗室」、Starbucks和精品店。還有一些售賣特色產品,如自製手工藝品、有機環保產品的店舖。整個廣場每層均有接駁扶手電梯和升降機,遊人可以在休憩平台小休一會,欣賞赤柱灣畔的景緻。美利樓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原址位於香港島金鐘花園道,於1998年時整座遷至赤柱。原設於地下大堂,展出珍貴的古物和圖片,介紹美利樓舊日的風貌的展覽廳。2005年,地下曾為香港海事博物館,佔地800平方米,已於2013年擴展營業,搬到中環8號碼頭;二樓及三樓則闢作高級食肆。而近美利樓有蓋行人通道上則矗立著於上海街舊廈清拆時移來的十二條石柱。赤柱卜公碼頭Blake Pier at Stanley為香港一座公眾碼頭,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赤柱廣場旁,即赤柱灣之北岸,由2007年7月27日零時起,供予船隻上落乘客。現時該碼頭有船前往蒲台島。名稱來自香港第十二任香港總督卜力。第一代的中環卜公碼頭原位於交易廣場原址,於1920年搭建,碼頭上蓋以「鑄鐵」建造。1965年隨維港填海工程而清拆,但上蓋隨後轉移至黃大仙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直至2005年,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規劃設計時,決定將上蓋重置赤柱公眾碼頭。到了2006年時,碼頭上蓋已拆件並編好號碼,運到廣東省的工廠,進行翻新及清除鐵鏽工程。
香港懲教博物館展示香港監獄、刑罰制度及懲教服務,從維多利亞時代至今的歷史和演變過程,還有模擬絞的刑台、囚室、監獄瞭望塔、香港越南船民的自製武器等,看上去驚心動魄。刑具中外觀平平無奇的藤鞭,是用以執行打藤或笞刑,亦足以令受者的臀部皮開肉裂,甚至因傷而死,原來是很殘酷,香港已於1990年廢除笞刑。不過,展品亦有教育的一面。正如懲教署一座建築物外牆的標語:「給更生人士一個機會」,懲教署設工業及訓練組,安排多種職訓証書課程,如廚務、金工、商務等,協助更生人士取得一技之長。香港懲教博物館對外開放,但赤柱監獄則列為禁區,是香港最高度設防的監獄,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重建,至今除赤柱監獄,還有東頭懲教所附翼及白沙灣懲教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7ZhliMFXEk/hqdefault.jpg)
舊區重建英文 在 Ean Chen Youtube 的評價
👀 網誌:http://ean1976.pixnet.net/blog/post/34839076
【Gaya Hotel 資訊】
地址:臺東市新生路169號
電話:(08)9611888
Gaya Hotel,從外觀就有故事。這裡原本是被台東當地人暱稱為洞洞館,是建築師呂阿玉的作品,為舊台東稅捐處,超過50年歷史。拆除後,Gaya 飯店重建並保留原有的洞洞元素向建築師致敬,也成了該飯店的重要元素,每晚開床服務放在客人床上的餅乾就是洞洞造型。若在台東搭計程車,儘管跟司機大哥說英文的 "Gaya" 飯店,說潮飯店他們反而聽不懂,只能說台東的運將大哥們超潮的!
一走進飯店大廳,我馬上心一沉,是沉靜。黝黑色調的大廳裡,先注意到沙發上的抱枕,我認得那漸層的藍,是山區日落後但還沒完全黑的顏色,那層疊的藍是一座座有先後層次的山,讓我著迷。隔天游完泳的早晨,我躺在池畔躺椅吹著風面向山,1、2、3...在心裡數著,一共有 7重山,多好啊,在台東市區可以看到 7 重山耶!頓時像領悟了什麼,這景色,不就是大廳沙發上抱枕所呈現的意象嗎?像發現了什麼重大秘密,兀自得意了起來。說到頂樓泳池,是我目前游過最美泳池的前幾名!11樓高的無邊際泳池,相連的是小鎮風光、是層疊的山,在這游泳,宛如悠游在山谷小鎮的上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vbv6S7t6yY/hqdefault.jpg)
舊區重建英文 在 民主、自由決心#林洲民稱被「趙友友」們趕走柯文哲回應與遠 ... 的八卦
區段徵收興建社會住宅#宜農牧林地#農藝及園藝研發培育之農業生技專用區#土地上闢建通路農路#老舊建築物加速 重建 條例容積獎勵等疑義山太元開發股份有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