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愛你,但我不會為你死」:西蒙波娃的話,還是說得那麼精闢
.........
蘇格拉底曾說,人必須「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才是睿智,尼采則說,生而為人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遲疑了,她說,要是女人生來就因為性別而被限制「成為真正想成為的自己」,甚至因為追隨本心而受到社會的羞辱與打壓,那麼,我們首先該解決的問題,是否是主流社會對「女性」的偏頗不公呢?
西蒙波娃,在 40 幾歲時,寫下了轟動社會的《第二性》,影響力超越時代,直到今日依舊被女性主義者奉為圭臬。她挑戰了當時法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觀念,《第二性》在梵蒂岡甚至名列禁書名單,但她卻不畏外界眼光,陸續出版了多本回憶錄、小說與《論老年》等著作,對人生的深邃反思對後世影響深遠。
然而,生在厭女社會的波娃,也難以控制他人對身為女人的她產生偏頗的評價。
有人曾說,她只是沙特(Sartre)的信徒,而他們倆的開放式關係,不過是一段充滿自欺欺人與控制的騙局;更有人說,她的著作相比沙特只是「通俗作品」,小女子小情小愛的激憤發言。
然而,在近期一本重新審視波娃人生的傳記作品《成為西蒙波娃》中,作者 Kate Kirkpatrick 從最近幾年才面世的波娃信件與日記內取材,在其中驚訝發現,西蒙波娃作為一個人,遠比外界想像得要複雜許多,而過去人們對她的評價,更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主觀偏頗。
六月,有幸受邀為衛城出版推薦《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新書,剛拿到時覺得厚得像本磚頭,然而內容引人入勝,讀來毫不無聊艱澀,而作者本身也擁有傳記作者的覺知,試著在「西蒙波娃日記中的自我」、「外界認知的西蒙波娃」,以及「西蒙波娃在外界眼光中塑造的自己」這三塊險地中,戰戰兢兢地匍匐前進,避免在波娃人生硬是套上太多主觀抒情與意識型態。
《成為西蒙波娃》從波娃的少女時代,一路寫到她功成名就,期間雜揉了不同時期影響她的事件,例如她與父母的矛盾關係、她與當代知名藝文人士發人深省的談話、催化她思想與行為的閱讀、極具爭議的開放式愛情、日記與信件的私密記錄等。脈絡緊密相扣,故事精彩動人,一本厚磚般的書,竟然一個禮拜就幾乎以狼吞虎嚥欲罷不能的氣勢讀完。
西蒙波娃的一生,都是一個 Becoming 的過程,不只是「成為女人」,更是「成為人」。
從她起伏動盪、精彩萬分的人生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更是與我們自身處境貼切相關的映照與啟發。藉著六月這本《成為西蒙波娃》,重新咀嚼了過去一些波娃筆下曾經觸動過我的句子,先與你們分享:
1/ 我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我不會為你死。
2/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愛也一樣,只有你也愛我,我愛你這件事情才有意義。
3/ 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那時,愛情對她和對他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險。
4/ 往事有一種魔力,是每個年齡層都會感受到的魔力。
5/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6/ 認識自我並不保證能帶來快樂,但它和「快樂」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它能給你為快樂奮戰的勇氣。
7/ 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
8/ 人們將女人關閉在廚房里或者閨房內,卻驚奇於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嘆她不會飛翔。但願人們給她開放未來,她就再也不會被迫待在目前。
9/ 一種徒有其表卻無抱負和熱情的平庸,一種周而復始重複著的漫無目的的日子,一種漸漸走向死亡卻不問及其目的的生命——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幸福」。
10/ 今天就改變你的人生。不要將賭注放在未來,即刻行動,別再拖延。
11/ 服飾對許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使女人憑借幻覺,同時重塑外部世界和她們的內在自我。
12/ 我希望丈夫與妻子在每件事上都有共通點,能扮演對方精確的觀察者—— 我原認為這是上帝的角色。所以,我不可能愛上與我不同的人。在遇見某個比我更有才能、能與我相配、且與我極為相像的人之前,我不會結婚。
13/ 在一回首間,才突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只是為了讓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博取他人的稱許和微笑,我戰戰兢兢的把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突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孔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14/ 婚姻是聯合兩個獨立個體, 不是一個附和, 不是一個退路, 不是一種逃避, 不是一項彌補。
被供養控制的婦女, 並不因為手中有一張選票,就從男人那裏得到解放!
她還是處在奴僕的地位, 只有勞動才是她真正自由的保證。
婚姻是神聖的結合,任何從中取得的快樂應加以限制,必須伴以認真和嚴肅。
15/ 婚姻的詛咒在於,很多時候,兩個人結合的是他們的弱點而不是他們的力量,他們彼此索取,卻從不享受給予的過程。
IG: 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原文刊載於 A Day Magazine
#成為西蒙波娃 #西蒙波娃 #少女A #女性主義 #simonedebeauvoir 衛城出版 #becomingbeauvoir #傳記 #feminism #abbycha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大人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與父母的矛盾」是許多人長大後都會遇上的問題。而與父母的連結,更不是我們能說散就散的關係,因此如何處理家庭、親子議題,便是我們該妥善面對的課題。這集節目 #Joe 將與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一同用心理學、以及過去的臨床經驗,帶領大家正視自己的焦慮,以及理解我們終會與自己...
與父母的矛盾 在 許睿光開運研究社 Facebook 八卦
「六歲定終身?疫情是否勾起了你的匱乏感?」
昨天有個年輕媽媽約我做遠距的個案。
她的情況是這樣的....
她說,她對於金錢非常沒有安全感,想多賺點錢卻不知該做什麼?工作也不太穩定,每隔幾個月就換工作,這一陣子疫情,她更不安了....每天都有種很焦慮的感覺,常覺得喘不過氣來....
我開始問了她很多問題,試圖更深入去挖掘她現在的狀況。大概情況如下:
1.目前工作,每個月有4.5萬台幣的收入,但每隔一段時間,不開心就離職
2.住父母的房子,不用付房租,但父母常常說沒有錢,除了給吃給住,也沒辨法給予更多
3.丈夫在另一個城市做生意,不常回家,每個月給家用二萬台幣
4.有一個女兒,每週帶女兒去看丈夫一次兩次
5.丈夫之前有出軌的經驗,所以兩夫妻貌合神離多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婚姻狀況。
6.每個月她大概可以存三萬五台幣左右,但手上沒有太多積蓄,因為每次待業就會把積蓄花掉。
我把我的好奇告訴她,我對她說:
1.妳不用付房租,每個月還可以存三萬五,丈夫也還付一點生活費,目前並沒有急迫的經濟困難。會這麼沒有安全感,甚至生理上都覺得喘不過氣來....肯定有其他的原因(我開始推想她童年的經驗)!
2.妳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是只有錢的問題,而是你情感上也沒有依靠,也不能靠父母....覺得自己孤伶伶的沒有靠山!所以同時,還有人際上安全感的問題!
3.如果你真的那麼怕沒錢,一個月還有四萬多收入的工作,妳為什麼還敢隨便離職?(這背後肯定也有原因)
解讀開始......
心靈諮詢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感同身受!並去發現,當下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時候就已經開始累積?
在解讀的之中....發現的真相是 :
1.她在胎兒時期的恐懼:
她從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受到很大的驚嚇!因為爸媽年經的時候很窮,懷著她的時候壓力很大,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生這個小孩?她在生理上記得母胎裡喘不過氣來的經驗......
2.被遺棄的無助感
出生之後,被送去奶奶家,又被送去了姑姑家,而缺乏歸屬感,直到上幼稚園,才被接回跟父母親同住。對父母充滿了許多的憤怒
一直有被遺棄的感覺,直到現在,父母隨便說兩句,就會引起她的不滿,常跟父母吵架!
3.重男輕女的不平衡
弟弟出生之後,一直遭送重男輕女的對待,常覺得媽媽看著弟弟時像親媽,看著自己的時候就像後媽....媽媽對自己的態度一直讓她帶著很強烈的不平衡。更加深了一層又一層與父母的矛盾情節。
4.對丈夫外遇,敢怒不敢言
心裡還有許多的詛咒想報復的念頭....時不時會冒出「你就賺這麼點錢,還敢去找女人,真是不要臉.....」、「我詛咒你全身爛掉」、「我這一輩子不會原諒你,也不會放過你」,但這些暗黑的念頭,連自己都不敢承,與丈夫的合解遙遙無期....連帶女兒也不喜歡自己的父親!
5.沒學會釋放情緒
因為帶著從小到大自己都不解的不平衡心態,在職場中,一旦遇見了任何不公平的對待,就會勾起內在生氣,卻不知該如何表達,也對別人講話的態度與口氣太過敏感,當忍無可忍時,就主動提出離職,上司同事都覺得錯愕!離職之後,沒多久,心裡平靜了,就開始後悔為何衝動辭職?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個案中,我引導她去釋放她的情緒,把心裡不敢說的話說出來,把藏在心裡最深的怨懟,想報復的念頭大膽說出來....她才感覺到放鬆,而且頭暈....全身發麻....這都是情緒釋放的情況....
我說「把隱藏的情緒釋放出來,然後讓一切過去吧!讓內在的小孩長大吧.......」
學習的要點 :現在的信念與情緒,往往反應童年的經驗,藉由探索童年經驗,可以解決成年後的問題,包括無名的情緒、不知名的恐懼!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把手放在胸口,告訴自己,把情緒逐漸釋放出來,讓一切都過去吧!
與父母的矛盾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八卦
有一天,
祝英台對梁山伯說了一句話。
但是梁山伯沒有聽到。
祝英台又說了一句,
但是梁山伯沒有聽懂。
於是祝英台說了最後一次,
這次梁山伯卻聽錯了⋯
戲很美,在國家劇院5/5-5/8
很誠心的私心推薦。
「愿繼承者們猶能身騎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 水草君 (<梁祝的継承者們>觀眾)
第一場散場後的深夜,和朋友飛車過江,沿渝中半島盤山路一路南下,一路熱烈討論,終於在某個紅燈路口一拍大腿定下結論:「是,Edward很前衛,但他也很復古啊,他根本就是啟蒙時代的遺少,他的戲劇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啟蒙!」
<梁祝的繼承者們>幾乎把年輕人的成長困惑說盡了。
祝英台想念藝術,父母卻希望她念工商;梁山伯出身藝術世家,卻繼承了父輩平凡的命運,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施加在他身上。與父母的矛盾對於年輕人而言應該是最早出現的,所以開場第一首歌就是<為什麼不能與父母談生命的意義,只能談生活的意義>。
因為所繼承的平凡和矛盾,梁山伯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是梁山伯最大的困惑。劇中有一幕,王肇陽扮演的梁山伯獨自一人在舞台上,一邊徒勞地搬動或旋轉立方體,一邊唱<自畫像>,那種創痛又迷惘的聲音和姿態十分動人。「我知道,我什麼都知道,除了我是誰。」祝英台是天才的,她的困惑至多是<暗戀>,而梁sample除了<自畫像>,還有<平凡>,還有<為什麼我不能告訴你我是誰>。
因為沒有自我,梁山伯無法走出自己去看見祝英台,無法讓祝英台成為自己心中的一幅畫。所以該怎麼談戀愛呢?首先認識自己,然後認識對方,讓彼此成為對方心中的一幅畫。劇中好幾首歌裡都穿插了由梁祝經典旋律改編的一句歌「這是一幅我為你畫的畫,你喜歡嗎;這是一幅不會被看透的畫,你懂嗎」,這就賦予了經典愛情新的詮釋,即「愛情是為彼此畫畫」。
幸好最終梁山伯終於知道了自己是誰,自我啟蒙的結果就是,浪漫。是的,梁祝二人在美術館哭墳,化蝶而去,雙雙為藝術犧牲。
這讓我想起貝卡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愛情是兩個人的浪漫,那一個人最深刻的浪漫就是啟蒙」。啟蒙的過程是浪漫的,啟蒙的結果也會是浪漫,只有撥開出生命運的迷霧,認清自己是誰,開啟蒙昧,才能去愛別人,獲得兩個人的浪漫,才會明白浪漫才是值得堅守的,藝術是值得珍愛的,才願意為藝術犧牲,才不會為犧牲而犧牲。梁祝的繼承者們是浪漫的繼承者,更是啟蒙精神的繼承者。
事實上啟蒙不僅是這部劇的母題,也是林導近年幾乎所有劇的母題,<三國>談論what is success,<紅樓夢>談論what is sex等等,這些子題的背後都指向一個更大更終極的問題:who are you?你是誰,決定了你的性別身份,決定了你在社會的角色和你認為的成功。
性別和社會批判也是林氏舞台劇的一貫子題,<梁祝的繼承者們>裡也有相關表達:認為使人相愛的是性格而非性別;批判馬文才所代表的消費主義和咨詢過爆時代的怪象,批判藝術學院昏庸的老師和流水線式的教育,批判把沒價值當價值的藝術史。
啟蒙精神本來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最應被繼承的,但它卻在現代失落了,林導及其團隊將它重拾、發揚,個人覺得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
除了觀念上的進步,林氏舞台劇的形式也十分好看,真的就是「好看」,美麗而且有趣。繼承者們且歌且舞且說且演,藝術形式豐富多元,簡直看不過來。歌聲是美的,白襯衫小白鞋是美的,碼得整整齊齊的立方體是美的,但最讓我讚歎的是演員的表演,具體來說,是對演員角色和動作的安排,非常有趣,且富有深意。
劇中演員均沒有固定角色,幾位男生幾乎都演過祝英台,幾位女生反之亦然,有的還分飾父母、老師、路人等角色,所以總是看到演員在台上一會兒是誰一會兒又成了誰,在群戲和對手戲裡不斷變換身份,特別是性別身份。這種安排除了充滿趣味之外,還讓演員的潛能和舞台表演的可能性無限拓寬,並且向觀眾傳達出一種「你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你可以是任何人」的開放理念。我以為這是這齣劇最「好看」的一點,好看且不僅限於好看。
因為參與了三場分享會,林導極其認真地介紹每位演員并訪問他們「你是誰」,所以在演出前我已經有幸了解了繼承者們的演繹者和大致劇情,等到真正看劇的時候,竟然有一種已經熟識的朋友在面前表演的感覺,非常親切,非常感動。看到俊傑比別人深一個色號的襯衫就想起他很愛流汗,看到阿毛下腰就知道他很會跳舞,雖然大隻但溫柔可愛,看到貝卡會擔心她重感冒能不能堅持,看到肇陽會擔心他太緊張,看到時一修老師會知道他的角色裡有他自己的批判個性,看到他們性別倒置會覺得刺激好玩,聽他們唱到動情會跟著悲傷。
所以第二場最後一首歌的時候,因為已經聽了太多遍也已經看過一遍,其實已經不會為他們坦蕩蕩站一排告訴你「你要為藝術犧牲」而落淚了,但我意識到要分別了,這群繼承者的演繹者,也是繼承者本人,這群優秀、善良、率真的年輕人要離開這裡了,我立刻淚盈於睫,比第一場哭得還慘,我矛盾地一邊哭一邊想要擦乾眼睛把舞台上燈光下那一排閃亮的臉龐一一看清楚,一一回想他們每個人的特點,一一記得。
其實我唯一能做的事是繼承。
散場後的舞台空空蕩蕩只剩下被使用過的立方體排成一排,我卻對這個舞台充滿留戀,大家都充滿留戀,徘徊在座椅間對著空舞台拍照,不願離去。仿佛曾經發生在這舞台上的聲與光、氣息與撫觸都尚有餘味,猶有可追。我想這就是劇場藝術的魅力,它是綜合的,更是鮮活的,它讓豐富的藝術形式同時在現場發生,給觀眾強烈的感官震撼,將觀眾全身心帶入它營造的強大氛圍裡,讓人沉湎其中,結束後猶不可自拔。
為什麼要自拔呢,已經想好了要繼承的啊。第二場散場後走出劇院,不知是長江還是嘉陵江的夜風撲面吹來,江面上輪船悠遠的汽笛又響起來,我無端就想起<家明>:「浪漫愿他不要改,所信是模糊,仍肯冀待」。
時代真就是遍地磚瓦,還愿繼承者們猶能身騎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與父母的矛盾 在 大人學 Youtube 的評價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與父母的矛盾」是許多人長大後都會遇上的問題。而與父母的連結,更不是我們能說散就散的關係,因此如何處理家庭、親子議題,便是我們該妥善面對的課題。這集節目 #Joe 將與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一同用心理學、以及過去的臨床經驗,帶領大家正視自己的焦慮,以及理解我們終會與自己所拋出去的陰影相遇。
鄧醫師新書《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購書連結|https://bit.ly/3fd9DrH
鄧醫師Podcast節目《鄧惠文 不想說》
收聽連結|https://apple.co/3bnPpu6
大人學線上課程
【VS014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https://bit.ly/36qrJSx
有什麼問題想問Joe跟Bryan嗎? 提問&合作信箱:podcast@ftpm.com.tw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我們:https://bit.ly/3kskVsZ
➡大人學網站:https://www.darencademy.com/
➡大人學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arencademy/
➡大人學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a.ren.cademy/
#Podcast
↓↓↓選擇下方任一連結,手機隨時收聽🎧↓↓↓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TfttZE
➡Spotify:https://spoti.fi/32LoD9Q
➡Google Podcast:http://bit.ly/2PAUogg
➡KKBOX:https://bit.ly/3orkOQr
➡喜馬拉雅:http://bit.ly/2vtVl32
➡大人學報名網站:http://bit.ly/35z1ebV
【大人學】App下載
iOS:https://apple.co/30vADNp
Android:https://bit.ly/2YmreV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r8omev2m3U/hqdefault.jpg)
與父母的矛盾 在 台灣父母對子女矛盾的愛- 感情板 - Dcard 的八卦
看到這篇我還是忍不住回了...,其實我發現很多台灣父母(尤其是較長一輩的)對自己的子女都有所謂的「矛盾的愛」拿原原po這篇文來舉例就好, ... ... <看更多>
與父母的矛盾 在 因為我不想看你變老的樣子|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專訪|大人的 ... 的八卦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與父母的矛盾 」是許多人長大後都會遇上的問題。而與父母的連結,更不是我們能說散就散的關係,因此如何處理家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