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談我們的家務分工。
平常在家裡面,洗晾衣服、洗碗、拖地、倒垃圾、帶咪寶看醫生是我的守備範圍;女朋友負責吸地板、買菜、煮飯和當鏟屎怪。
.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好像做得比較多,她好像「只有」主要負責廚房而已;我也「以為」做菜是她的嗜好,每次看她一個小時就煮完8個便當(每個星期我帶到彰化去吃的份量),都以為煮菜好像對她來說是很輕鬆的事,直到今天她說⋯⋯
.
「你知道每個星期要早起到菜市場,提著大包小包的菜,和人群擠來擠去,回來再折騰煮這麼一頓,真的是汗流浹背,都沒有胃口吃了。」
.
「你可以教我啊,我來煮。」我手邊敲鍵盤,一邊說。她露出了微笑的表情,我突然有點後悔剛剛說出的那句話。
.
兩個小時58分。
.
她在旁邊一步一步的教我(教我做比她自己做還累),從切菜到熱鍋、烹煮、擺盒,同樣8個便當,我花了她三倍的時間,晚餐時間都過了,而且煮完滿身大汗(還燙到手),果然是一點胃口都沒有。平常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啊!
.
媽呀,如果連做個飯都怎麼耗費心神,那那些身兼工作、還要帶小孩、以及要處理家裡面各種清掃的母親們,是如何「生出」這樣的時間(突然覺得我媽很厲害)?
.
當然,許多男性也會負擔家務,不過平均來說,不論是先生或太太都覺得太太負擔的家務比較多*,並且,太太覺得,相對於先生,她們較難「逃離」家庭的責任(儘管她們不一定真的想承擔這麼多)**。
.
「其實,關於家務分工,很難說平等或不平等。有些時候,相較於誰做的『量』比較多,更重要的是『誰有權力(power)決定』誰做什麼。」依稀想起上學期好像讀到某一篇論文裡面有談過類似的觀念***,可見得除了「量」之外,「做什麼」也很重要。
.
這個星期二晚上的直播,我們將討論婚姻和家庭,也邀請大家到 女人迷 womany 說說(按下面 der 月薪嬌妻圖) 討論這個重要的議題,一樣會從說說的留言討論裡面,#抽出一本贈送女人迷選書。
.
或許,那些你從來沒有覺察的「理所當然」,是因為有另外一個人,默默的用他的睡眠和生命來負擔。我們也由衷的希望,家務分工,可以不只有一種想像的可能。
p.s.突然想起來,為什麼「願意」做家事的男人會被稱讚為「新好男人」呢?(同樣的狀況,何以沒有發生在女人身上?)
#議題合作 女人迷 womany ,來留言 可以抽選書喔!!(目前都沒人留言中降機率也太高XD) https://womany.net/debates/90
----
*陳富美、利翠珊 (2004)。 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Couples with Young Children: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parenting]。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4),頁 1-28。
**Katz, L. F.、Gottman, J. M. (1996)。 Spillover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In search of parenting and coparenting mechanisms。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996(74),頁 57-76。 doi: 10.1002/cd.23219967406
***「擁有經濟資源者,在家務分工上較有協商的權力」,蕭英玲 (2005)。 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Taiwan: Economic Dependence and Gender]。臺灣社會學刊(34),頁 115-145。
https://womany.net/debates/9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年初二,帶著大家一起去走春。今天偽小編去拜訪一直想見見的地方,南方澳的南天宮,瞧瞧整尊用黃金做的媽祖與寶玉做的媽祖。有別於武荖坑、冬山的幾間傳統宮廟,南方澳的南天宮一樓放置著五尊渡海前來的湄洲媽祖,形象莊嚴,氣度宏偉。 . 二、三樓則祀奉金媽祖與玉媽祖。且整間南天宮背山面港,媽祖的慈威視線庇佑南方...
臺灣社會學刊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八卦
一場瘟疫,有可能讓某些人從此掉入貧窮,此後長時間難以翻身。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吳宗昇老師,在今天的巷口專題,用SARS 期間的債務數據,探討 #經濟脆弱族群 與 #債務 的關係。宗昇老師的初步發現,對於台灣政府在當下與未來的紓困政策,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宗昇老師發現(小編茲舉兩點,詳見連結精彩全文):
1️⃣ 數據顯示,疫情對於經濟弱勢族群的影響(以負債為指標),不會在當年度完全顯現,而是要到後疫情時代(疫情結束的2-4年間)才會完全顯現,但是政府此時介入已經太晚,所以初期的紓困、強化社會保護網的政策舉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2️⃣ 一旦開始負債人生,為了躲避銀行或債主的追討,許多人同時開始過著「避債人生」,也就是轉往地下經濟謀生,生活更無保障,更令人詫異的是,負債就像是泥淖一樣,許多人的「避債年數」動輒十年起跳。換句話說,一旦這類的經濟災情產生,這些受難的族群需要十年以上的恢復時間是很常見的。
台灣在今年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但是如果從宗昇老師提供的視角來看,目前我們面對的都仍屬於「第一波」的疫情衝擊,疫情所帶來的「第二波」經濟衝擊,將攸關許多經濟脆弱族群是否繼續向下流動,這次全球經濟受損更嚴重,我們仍應謹慎以對。
本文為《臺灣社會學刊》COVID-19 論壇系列之五,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 67 期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0/07/14/wuchungshen-4/
臺灣社會學刊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八卦
臺灣目前的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渠道:「個人申請」、「考試入學」、以及「繁星推薦」。這三種入學管道的差異在於,「考試入學」是大考分數定生死(指考分數決定一切,考不好明年再來),「個人申請」是備審資料很關鍵(學測成績+備審資料+筆試成績= 總成績),而「繁星入學」則可以說是長期耕耘的成果展,主要是依據學生高一與高二在校排名的百分比分配志願,其制度初衷是為了打破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然而,台大社會系的陳薏文同學與北大社會系的陳易甫老師卻發現,不同入學管道在評測學生能力上所使用的殊異依據和指標,竟然會在學生入學後,轉化成為不同的標籤與身分認同。來自偏鄉或非明星高中的「繁星」,可能被質疑不具有相應能力或資格,「繁星生」的身分成為一種需要隱藏的「汙名」,然而,來自明星高中的「繁星」,不需面對「小池中的大魚」的質疑,「繁星 」反而是一種脫穎而出的證明。你曾經想過入學管道的制度設計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分認同嗎?一起來看看這些「星星們」的故事吧!
p.s. #臺灣社會學刊最新一期(第64期)刊登葉高華老師論文〈大學多元入學是否有利「家境好」的學生?〉,也針對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入學後之成績進行檢驗,有興趣的讀者,留言處有文章連結喔!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2/19/chenyiwenchenyifu/
臺灣社會學刊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大年初二,帶著大家一起去走春。今天偽小編去拜訪一直想見見的地方,南方澳的南天宮,瞧瞧整尊用黃金做的媽祖與寶玉做的媽祖。有別於武荖坑、冬山的幾間傳統宮廟,南方澳的南天宮一樓放置著五尊渡海前來的湄洲媽祖,形象莊嚴,氣度宏偉。
.
二、三樓則祀奉金媽祖與玉媽祖。且整間南天宮背山面港,媽祖的慈威視線庇佑南方澳小漁港,聖地空間的意味濃厚。也難怪在防疫的過年,這間宮廟硬是比其他間來得人數多出一倍以上。
.
▓ #金玉神身
.
1995年,信眾以8000萬台幣,打造重約200公斤的「金身馬祖」,價值不斐,不過我一直拍錯,應該是大尊神像下的小媽祖方是金身。仔細端詳,金身神像作工精細,貴氣逼人。2000年時,又有信眾以加拿大玉石打造巨型玉身媽祖,總重5公噸,深墨綠色的玉寶神像,搭上兩旁的白玉神童,蔚為奇觀。
.
▓ #南天宮的湄洲媽祖
.
台大歷史所的研究生林瑞愷,探索了南方澳的漁民與宗教傳播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宗教的情感動員對兩岸的互動帶來極大的影響。
.
我爸爸是冬山人,小時候也常在蘇澳活動,家裡在廈門買了間房子之後,他心心念念地,就是想帶著大家去湄洲看媽祖聖地。在宜蘭的信仰地緣來看,南天宮裡所說明的湄洲媽祖迎來,是否就是父親宗教式異鄉情愁的由來?
.
▓ #靈力具現
.
人類學學者林瑋嬪,從「靈力具現」的觀點(2003、2020),結合物質文化與靈媒研究,探討台灣民間宗教的顯現樣貌。以她的具象化觀點來看南天宮地三層媽祖,可以見到「神象」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信念、關係、靈力。
.
最初於1946年,媽祖顯靈搶救遇難漁船,因而建築起南方澳漁港最初的媽祖大廟。而1950年,鄉紳簡阿祥發起南天宮興建,並向北港朝天宮分靈,雕樟木神像,目前一樓正殿中的木製神像即是當時的雕刻。
.
神像的具體出現,就是一般大眾在相信上的「執著」,也是一個方面,有了形象,我們這些普通人比較好有個對象思考靈驗的方向性。而「神明」也因為有了具體的「象」,才被固定下來,與人產生關聯性。
.
而後的兩尊玉身與金身媽祖,從其材質的選用、雕工的運使,可以知悉其被期待的社會關係、靈驗能力與象徵性內在,被外顯於神像的物質性上。神像的物質承載著神明與信徒之間的長期互動。想必這過年的鼎盛香火、金玉媽祖身象、信徒大眾求財福的心,都在南天宮的參拜中,清楚地表露了。
.
就跟著偽小編的影片一起去參拜南天宮的金玉媽祖吧~ (#看影片)
|
📌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江夏路17號
|
🗂 #參考文獻
.
1. 林瑞愷(2018)。媽祖與水客:南天宮與戰後蘇澳地方社會的重構。台大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
2. 林瑋嬪. (2003). 臺灣漢人的神像: 談神如何具象. 臺灣人類學刊》(2), 1, 117-150.
3. 林瑋嬪. (2020). 靈力具現: 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Vol. 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iFNDOb_ue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M_M-U_PQV-lW5zN-zfQW3e0JFog)
臺灣社會學刊 在 聖哲社會學01. 聖哲社會學課程大綱 - YouTube 的八卦
臺大開放式課程課程名稱:聖哲 社會學 授課教師: 社會學 系孫中興課程連結: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7S2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