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創作〈小情歌〉,寫下這句歌詞:「我想我很適合/當一個歌頌者」,2019年,我引申創作了〈歌頌者〉這首歌,「歌頌者」三個字我自引〈小情歌〉歌詞。今天,他卻表達「歌頌者」三個字,是他給的建議,讓我不可置信。
從兩年前這件事發生以來,除了法庭上,我從未公開談過此事。我一直不懂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直希望是一場誤會,也一直覺得或許不談論,是對心中那位曾視為父親的人,最後的尊重、寬容與一點保護。但事實上,這樣的盼望落空了,一次又一次,我終究心死了,也覺得必須好好對關心我的你們交代一次這些事。
【事件經過】
我和林先生在2008年有簽署一份詞曲授權合約,原訂2014年底結束,而因我信任對方,一直自動延續到2018年底。
2018年的9月20日,我跟林先生約在他家開會,我向他表示,覺得自己快40歲了,一直以來感受到人生無常,我擔心自己要是突然死掉,家人什麼都沒有,希望詞曲版權拿回來自己處理,他也同意。
我認為依照我們十多年來互相信賴的關係,當面口頭講是比較尊重的方式。我10月26日寄發存證信函提及此事,怕嚇到他,我也先用LINE知會他,他也表示沒問題。
接著在12月6日,我們簽署「合約終止協議書」在雙方律師見證下,確認詞曲合作終止,也將10月26日的存證信函寫進終止書,以「全部遂其所願」表示同意。林先生也親自在電話裡跟環球版權總經理確認以後我會自己處理版權,也發訊息給我「12月31日前這些轉移的對象都會知道你即將自己做」。
原先我想讓一切靜靜落幕,而林先生要求我擬稿,必須在12月31日公開聲明,對外表示以後我將自己處理自己的工作。我記得他一直告訴我要「妥善處理、好聚好散」,並且希望我們能「樹立典範」,告訴大家,不是每一個藝人跟經紀公司結束都要撕破臉。後來也公開聲明結束合作,沒有一點點讓我懷疑我們還有存續任何合約的可能。
一直到2019年4月,我突然收到他的存證信函,我非常錯愕,何況中間我多次在節目上演唱自己創作,他從未有任何反應。收到存函後我不斷跟他聯絡,好幾天他不接電話、我用各種通訊軟體訊息他也不回,最後用email,他才回覆宣稱詞曲授權還在他身上。
沒多久,林先生開始對我提起假處分、民事訴訟、甚至到刑事,還把我所創作的歌名搶註商標。我的律師苦笑地說:「他送給你全餐耶」。
10月,在被告後第一次見到林先生,記得檢察官希望能促成和解而問他「如果要和解,你的條件是什麼?」我記得他表示「我希望他把寫給蘇打綠的所有詞曲都給我,我想keep住我跟蘇打綠的美好回憶!」我記得檢察官當場回應他「這要求已經超出案件範圍,你告『吳青峰』,現在卻要求『蘇打綠』,連我都覺得強人所難,你怎麼能要求他接受,不要講得很漂亮說是美好的回憶,但其實你是想要某些東西。況且現在都告了,也不美好了。」後來我嘗試庭外再約他和解,他提出的條件依然是「繼續授權所有蘇打綠發表過的詞曲,要使用不需經我同意」,並告訴我「只有他知道我的歌怎麼用最好」。當時訴訟的開端是〈歌頌者〉這首歌,和解條件卻是「蘇打綠過去和未來的歌」,過去近百首歌曲,甚至未來我還沒寫的歌?難道不令人懷疑這才是目的嗎?
【一次又一次的死心】
經過幾次出庭與報導,很多人漸漸發現這件事,但你們不知道的是,你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兩年多來,我不斷收到無數書狀,幾週一次,一次動輒數十頁。應該談法律的書狀,卻成為一次比一次荒謬且攻擊性、情緒性的字眼。你們偶然看到報導覺得氣憤的,卻是我的日常心碎。
合意不續約,安分守己唱自己的歌,卻被形容成「無視法紀,不斷膨脹放大自身之權利。」;
為了承接他瞞著我簽的合約,卻被說成「違約在先,企圖霸王硬上弓」;
一個創作者、著作權人反被「被授權人」稱為「不潔之手」;開庭被往事勾動而難過,卻被描述為「其妄尊自大、不可一世的霸道心態與作法,與其前次開庭時的楚楚可憐形象,根本南轅北轍、判若兩人。」;
在高雄演唱會前被觀眾質疑我不能唱自己的歌,卻說我是「利用『創作者不得演唱自己的作品』之悲情訴求,企圖博取大眾之同情,以炒作演唱會熱度之宣傳手法」;
說一個中文系畢業生「曲解電子郵件文字到這種程度」;
連林先生當時委任的律師,都出庭作證所有人都很清楚三份合約皆已結束。對方卻可以寫成是林先生「隱忍退讓,百般之退讓與成全」,說我「令人瞠目結舌」;
當對方提出假處分,要求法院令我四年四個月內不能使用自己作品,他們說凍結我的作品「影響不大」。為了抗辯,我們提出《太空人》的銷售,以及過往歌曲紀錄,這時對方回應「辯稱因為銷售量大所以就應該容忍其侵權云云⋯⋯然還以此沾沾自喜⋯⋯豈非財大氣粗者就可以任意侵權而可以不負法律責任」、「小情歌歌曲並非著名,亦未與『吳青峰』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小情歌歌曲僅有1619萬次之觀看次數⋯⋯實難謂其非過於膨脹自身之評價」、「無與倫比的美麗僅有1019萬次之觀看次數」等等辯稱凍結我的作品,對一個創作歌手影響不大。
這樣的言語已歷時兩年,在此所提也只是冰山一角,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寫書狀的林佳瑩律師、張志朋律師的言語,還是林先生本人的意思,但無論如何,就算是律師的意思,肯定也經過林先生同意;就算是林先生的意思,也是律師下筆的。
一次又一次,我真的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一個,我曾視為父親的人口中說出。一直以來盲目相信他、永遠感恩報答的我,為什麼要這樣被對待?就因為不合作,十幾年的情誼都不重要了嗎?那些他曾說是家人、是partner,口口聲聲的好聚好散,都是假的嗎?
網路上看到許多擷取片段發表意見的法律人說「青峰犯的錯是沒有在三個月前以書面表明不續約」,但他們不知道我的經紀合約包含了著作權條文,2018年12月我與林先生新簽署的〈合約終止協議書〉終止了「詞曲版權、經紀、唱片三份合約,終止書的副本公開聲明即是不續約的書面文件,這點民事判決書也說:「以後約修正或取代前約,致無須在該年12月31日前3個月為之」。
上一次開庭,林先生當時的委任律師有一段證言讓我很驚訝,她說2018年終止合約時,她詢問林先生三份合約,林先生回答她:「版權早就談好了,是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他兩份因為有工作需要交接,所以要特別寫清楚。」林先生給了她經紀合約與唱片合約,並表示「詞曲合約找不到。」我驚訝的是,我知道林先生全部合約都交給會計張小姐保管,他告訴律師找不到合約的同一禮拜,我也曾向會計張小姐要過詞曲合約來看,不可能找不到。這句話讓我不免驚嚇地懷疑,難道一開始就別有用心?
上一次開庭時,我沒有想到我會哭出來,在證人的證詞中,勾起太多我早已不願回想的往事細節,包括「林先生很擔心我不願意承接騰訊這份合約,他會違約」;但連證人都很訝異我「全盤接受林先生要我承接的」;我曾詢問林先生「是否能聘請你當製作人」卻被林先生拒絕「要斷就斷得乾乾淨淨」;協議結束後我甚至「挽著林先生的手,告訴他:『你不願意一起工作沒關係,我們還可以是家人』」⋯⋯這種種,實在讓我一時沒忍住情緒。
我哭,不是因為我想博取同情,是因為我有真感情。我哭,是因為我至此徹徹底底死心,如同第二次經歷「失去父親」的過程。我哭,是因為我一切都為他著想,但最後換來了什麼,而這一切,竟然是由當時的「對方律師」替我見證的,真是諷刺。
【我對每一個創作者想說的話】
事件開始時,我正面臨《歌手2019》決賽演唱〈歌頌者〉的掙扎,我沒有告訴周遭的人發生什麼事,自己每天回到飯店默默流淚。
坦白說,最開始我問律師:「我們能不能乾脆認輸?他要錢,就照他說的賠,當花錢學教訓、認清一個人,也就不用浪費生命在他身上了。」我很心痛,但我實在不想花費心思在這件事上,依照我們對他以往與其他對象諸多訴訟的了解,他總是纏訟到底,而對我一個創作者而言,我一開始希望版權在自己身上,就是有感於人生無常,就是因為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而現在我卻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訴訟,這些時間如果我能拿來寫歌,該有多好?
但律師說:「你是第一個唱自己寫的歌被告的,沒有前例。如果你不力爭到底,你會害到以後有一樣遭遇的創作者。」正因如此,我一直在為了未來我不認識,但可能面對一樣事情的創作者,拼命面對著。同時,一旦看清蘇打綠的歌曲是被搶奪的目標,我也必須為了蘇打綠六個人十多年的心血奮戰。
我們從小的環境、教育,一直被教導要「尊師重道」、「忍耐是美德」,但就是這些教導,讓過猶不及的我,因為懷著感恩,所以一路以來從不懷疑、盲目相信,最後變成這樣。對於「尊師重道」、對於「感恩」,我自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做到最好,絲毫無愧於心,於情感、於實際收益,我相信我已報恩百倍萬倍。但遇到錯的事,無止境「忍耐」並不是美德,只會縱容、寵壞他人,最終不但會反過來吞噬自己,更有可能害到他人,甚至親眼看著自己最愛的母親、家人陪你難過。
我希望每一個年輕的創作者,記得一開始就要看清楚合約。常懷感恩、努力回報,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但一方面,保護自己更理所當然。如果你合作的「長輩」是正直的,就不會因為你「合理」地詢問自己的權益而惱羞成怒。我希望有所有創作者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像我一樣遭受這樣的打擊,讓生命如此虛擲。
我從未想過會遭逢如此巨變,也驚覺有時法律保護的,並非對的人或善良的人,而是「懂得怎麼利用法律的人」。我沒想到,創作有時變成一種原罪,為了自己的作品不被奪走,需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花這麼多心力。我也從未想過,其實有時律師會力挺的,不是法律、不是真相,也不是正義,而是付錢給他的客戶,如此而已。
【結論:我於理、於情都毫無虧欠,更是合理合法、仁至義盡】
我相信我今天一番話,一定會再被對方以各種曲解和利用法律刁難,畢竟對方連我私人臉書的發文都要自行對號入座、要求我登報道歉。但我不怕,因為我沒有一句話是謊言。我也知道這件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我相信對方會不斷想辦法繼續纏訟,而閉上眼睛寫寫書狀就有錢領的好差事,亦有很多律師趨之若鶩。我也希望每個要興訟的人多想想自己的家人、孩子,你怎麼忍心讓他們查詢自己的家人,都是這些新聞。
面對這件事到後來,不只是我,書狀中的無端攻擊,從針對我,也變成針對六個個別團員,更沒想到,連馨儀也遭受這樣的對待。看著身懷六甲的馨儀接著被告,跟看到吳媽媽要面對一樣令我心痛不已。
我是一個創作者,還在努力創作著,我深知,音樂一旦失去靈魂,就只剩下技巧;而法律一旦忽略人心,產生漏洞,就只是文字罷了。
蘇格拉底曾言:「不只要活著,還要良善地活著。」活在這世界上,我相信我期許自己擁有的,不只是作品、名字,而是良善。我一向問心無愧,沒有一絲虧欠,於情,於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
至到3月31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從可控到失控,武漢防疫失敗之問
【我們爬梳整理這波武漢疫情發生以來的時間線,武漢市衛健委從 去年12月31日正式對公眾通報華南海鮮市場出現不明原因肺 炎病患,到1月9日確認病源體為"新型冠狀病毒",1月12日與 世界衛生組織共享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之後,一直到1月20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坦承,新病毒不僅可以人傳人,還 造成14名醫護人員感染,徹底打了武漢市衛健委一個響亮的 耳光。因為疫情爆發初期,有八名醫師在社交媒體上提醒朋 友注意"新型SARS",結果卻遭到官方以散播不實消息逮捕, 官方當時鄭重聲明說,病毒不會人傳人,也沒有醫護人員被 感染,宣稱疫情可防可控。
但檢視武漢市衛健委從12日開始實施的日通報制度,到16號 為止新增病例都是零,直到17號之後確診病例迅猛增加,這 幾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啟人疑竇,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從1 月12號到17號召開地方兩會,官方媒體在這段時間都以會議 報導為主,疫情相關訊息根本付之闕如,民眾基本沒有自我 防護意識。加上大陸今年的春運從1月10號啟動,到武漢市政 府23日宣布封城之前,已經有近500萬人離開了這座城市,許 多處於潛伏期而不自知的患者就這樣四散到大陸各地,最終 導致大陸31省全面淪陷。
而武漢市醫療資源不足,醫護對新型病毒認識不夠,發燒病 患確診困難,也是這次疫情全境擴散的原因之一。】
{內文}
(上海東方衛視主播)
昨天(1.29)全天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工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731例,其中西藏出現了首例確診病例
從可控到失控
(上海東方衛視主播)
截至到今天(1.31)的零點,全國累計報告的確診病例是達到了9692例,重症病例1527例,累計死亡病例213例,累計治癒病例171例,通過這個曲線圖我們也不難發現,新增的確診病例當中又出現了一個高點,在這當中僅湖北新增的確診病例
就達到了1220例,在全國的新增死亡病例當中,湖北也是佔到了42例
短短30天,從武漢發病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數,就超過了2003年的SARS,讓中國全境淪陷,世界各國也紛紛中招,疫情擴散之快 震驚中南海。這波疫情是從12月29日開始的那一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收治了第一批肺炎患者,12月30日,有醫師在同學群內提醒說,"華南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加上武漢市衛健委的紅頭文件,確認該市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造成人心惶惶,12月31日 武漢市衛健委首次向社會披露,已有27例確診病例均已進行隔離治療。
(新聞片段)
初步分析這些病例係病毒性肺炎,暫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的現象和醫務人員感染
與此同時警方還逮捕了,那8個在網上談論疫情的人,官方稱"他們散布假消息",否認有人傳人的案例。
(新聞片段)
截止到1月7號晚上9點,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
1月9日 病原檢測結果出爐,證明是跟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同為冠狀病毒的一種類型,雖然病毒性質完全不同仍需要高度防範,然而此時的武漢人卻渾然不覺。
(央視記者/聲音來源/2020.1.10)
武漢的各大高校,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放寒假了,整個2020年的春運期間,武漢火車站預計會發送372萬多人次的旅客
1月10日開始的春運,埋下了疫情向全境擴散的引信,1月12日大陸國家衛健委與世界衛生組織,分享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武漢市衛健委據此實施日通報制度。
(新聞片段)
在1月16號以前,武漢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基本維持在41例,但從16號開始出現增加,其中16號新增4例,17號新增17例,18號新增59例,19號新增77例,從而使武漢市19號的新增病例達198例,並增加了一起死亡病例
從1月11號發布疫情通報到16號為止,武漢有長達5天沒有新增案例,這段時間正是地方兩會召開的時候。
(新聞片段)
確保以優良作風總攻全面小康
湖北省武漢市兩級政府從1月12號到17號重心都在兩會上,官方媒體多半著重於政令宣導,營造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氣氛,有評論分析認為,就是因為執政者的輕忽,平白坐失了疫情防控的黃金期,而到19號新增病例逼近200例,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仍堅稱,病毒的傳染力不強。
(李剛/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1.19)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不強,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
但事態隨即急轉直下,1月20號,在2003年抗SARS有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鏡頭前坦承,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1月中就有14名醫護人員被感染
(鍾南山/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這個實際上是有些升級了它的傳染性啊,因為它現在已經存在有人傳人,同時醫務人員也有傳染了,所以這個是要提高警惕的,我的總的看法呢,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
(馮子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
它(病毒)的人際傳播能力,跟SARS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平均一個病人能夠傳2到3個人,這是它的傳播能力,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這個病倍增的時間,相對來說比SARS要短,就是大概SARS它是9天左右的時間它會倍增,對新冠狀病毒它是大概六七天的時間,病例就會翻倍,它的一個衡量指標就是,我們叫傳代間隔,它相對比較短,所以使得病例增長速度也相對的比較快
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英格蘭雜誌>一篇由中國疾控中心武漢疾病中心等機構執筆的報告顯示,1月1日至11日有7名醫務人員感染,12日至22日又增加8名醫務人員感染,但根據武漢市衛健委1月11日的官方通報,依舊強調"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難道是官方刻意隱瞞嗎?
(記者VS/李斌/大陸國家衛健委副主任)
(政府在對疫情是否存在一些瞞報的情況?謝謝)。我們高度重視信息公開,信息公開也十分的重要,這個日發布制度我們會堅持下去,包括春節期間,直到不再需要發布
武漢市政府在信息發佈上的遲緩和防疫措施的失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來不少批評。
(濤雞公/武漢市民)
21號之前我們還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都沒有發生,我還跟我老婆去了漢鎮街人流密集的地方去看新年的衣服,現在突然報導說發生了這麼嚴重的肺炎事件,而且潛伏期是兩個星期,現在我和我老婆特別擔心,不曉得我們有沒有感染病毒,會不會傳染給老人跟小孩
從1月10號春運開始到20號疫情全面爆發,這10天已經有部分攜帶新型冠狀病毒處於潛伏期的病患,隱身在離開武漢的近500萬人口之中,疫情防控失靈,武漢市政府毫無懸念的成為眾矢之的。
(周先旺/武漢市市長)
傳染病有<傳染病防治法>,它必須依法披露,那作為地方政府,我獲得這個信息以後,(中央)授權以後我才能披露,所以這一點在當時很多不理解,後來特別是元月2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這個病作為乙類傳染病,從這之後,我們認為
我們的工作就主動多了
英國BBC評論說,武漢市政府此前輕描淡寫的態度,一定程度上讓公眾疏於防護,也有醫師透露,疫情開始時,官方嚴厲控管消息「整個就不讓說」,事後證明被捕的這8人,都是在第一線的醫師,大陸媒體<北青深一度>採訪到其中一名醫師,他在群裡提醒大家注意之後就遭公安約談,還逼他簽下<訓誡書>,而他本人也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病患傳染了肺炎。
(曾光/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
我覺得這8個人是可敬的,我覺得這8個人的話,我們事後評論他們,可以給他們很高的評論,因為他(們)是事前諸葛亮啊
曾光也隱晦的說,現在外界批評防疫行動慢了造成病毒擴散,除了科學認識不足,決策者猶豫不前,也會造成防疫不及時。
(曾光/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
因為我們公共衛生的人員,跟行政人員跟政府官員是不一樣的,公共衛生人員的決策的話,就是一個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換句話說,我們是從科學的視角,可是政府官員考慮問題,他不單純是科學的視角,科學的視角只是他決策的依據的一部分,他要考慮政治視角,他要考慮維穩的問題
此外武漢市當地醫療檢測設備欠缺,需要大陸國家衛健委支援,才能篩檢發熱病患,加上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所需的經驗不足,讓許多病患只能等待遲遲無法確診,面對封城之後確診病例仍不斷攀升,官方則是這樣解讀。
(吳尊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大家不要被這三天的數字嚇倒了,由於醫護能力跟不上,很多病人沒有被及時診斷上報,這幾天的話更多的是消化了,前期積累的病人從我們對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研究,到現在該發病的已經發病了
從九省通衢到病毒圍城,武漢只用了30天,如果按武漢市衛健委最初的說法,疫情可防可控,那麼從今天的局面來看,武漢市的防疫系統可說是完全失靈,紐約時報評論認為,中國僵化的官僚體制,不鼓勵地方官員向中央報告壞消息,體制還將地方官員彼此隔離開來,使他們難以全面了解升級的危機,有大陸網民有感而發,抒發對執政者的不滿,醫護感染封口令,揭露真相八進牢,武漢市長萬家宴,湖北政府發佈會,洗地漂白轟轟烈,至今不忘臉貼金,如若烏紗還有在,何處祭奠赴義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IWeTSAtBY
至到3月31號 在 Melo Lo Facebook 八卦
【 Giveaway Time 】福利又來喇!✨只要簡單2個step就有機會得到Olivia Burton手錶一隻喇,仲總共有5位幸運兒㗎~ 💜
1. Like 此 Facebook Page & the unit journal
2. 留言tag 4位好朋友 及 share 此post
Finish🎉
(Facebook Page & Instagram可同步參加)
截止日期 : 2016-10-9
公佈日期 : 2016-10-13
順帶一提英倫手錶品牌 Olivia Burton 由10月1號至到31號會喺朗豪坊開設期間限定店,其中10月15,16,22同23號仲有floral workshop添...有興趣嘅朋友就到時去睇下啦🙆🏼
#imlmelo #theunitjournal #kapok #kapokhk #oliviaburtonhk #oliviaburton
Olivia Burton Watches Kapok
至到3月31號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甚至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AI網上課程:鏈接:https://surpassingai.com/?ref=9
好!我們開始吧!
最初的人工智能開始於20世紀的40年代,主要是以計算機(電腦)來模仿人類進行逐步的推理,例如好像是下棋或是進行邏輯推理的人類思考模式,到了80年代,就開始利用概率probability和經濟上的概念,來處理不清楚或是不完整的資訊。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從2011開始,人工智能的投資率成長數倍,許多研發或是開發AI的公司得到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而科技龍頭更大量的資金投資在人工智能上面,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安全嗎?
以下就是一些人工智能發生叛變或是詭異的事件。
1. Facebook的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的詭異對話
在近年來臉書的人工智能部門FAIR一直想要研發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但是這個計劃過後被中斷了,原因是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件。
先來說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事情,研發人員用了神經網絡結構來研發,這個結構叫生成式對抗網絡,簡稱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這個網絡要怎樣去解釋呢?簡單來說,如果你們兩個人玩對打的電玩,當你們玩得越多時,兩方面就會越厲害,Gan還不只是兩個而是多個三個以上的神經網絡結構。
所以這個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竟然可以和其他機器人溝通,不僅學會談判,更學會虛張聲勢來達到目的。根據福布斯的在2017年7月31號的網上新聞,Facebook進行聊天機器人的實驗時,這些機器人突然脫稿演出,沒有按照原先工作人員安排的內容對話,反而自創出自己的語言和其他的機器人溝通。原先研發人員只是想讓機器人更人性化,流利的與顧客溝通,避免讓顧客覺得自己在和機器人溝通。但是機器人卻為了避開研發人員的指示,而創造出新的語言和其他機器人溝通,這是否意味著以後有一天,當人工智能發現人類是一大威脅時,會否與其他機器人聯手消滅人類呢?
2. 德國工廠的人工智能殺人事件
在2015年在德國發生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在福斯汽車的工廠裡面,一名外包的工人被機器人撞擊擠壓而受傷,最後送院後不治身亡。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當時受害人和其他員工正在安裝機器,機器人突然的啟動,撞擊力受害人的胸部,然後被按壓在金屬板上,最後不治身亡。但是原本這個機器人原本是安排在安裝流水線上,它可以在指定的空間裡面抓取並處理汽車零件,但是就不知道為何它會突然啟動。那大眾汽車的發言人就說如果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是在一個安全籠裡面,基本上是不會發生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工作人員進入了安全籠裡面才會導致這事件的發生,所以機器人殺人並不是‘故意’的,但是為什麼機器人突然啟動呢?是否是它覺得人類進入了它的安全範圍,出於自衛而攻擊人類呢?
3. 谷歌的Google Brain谷歌大腦
谷歌大腦開始於2011年在斯丹佛大學的研究所裡面,最主要的宗旨是讓機器人更智能,以提升人類生活質量,其研究方向為機器人學習,醫療健康,自然語言理解,音樂藝術創作和知覺仿真等等。包括音樂?是的,以下這個音樂是AI創造出來的,大家請聽:雖然是非常簡單的一首歌,那你覺得有一天AI可以唱歌給你聽,到時你並不要感到驚訝哦~除了這些之外,谷歌大腦也有用GAN來訓練機器人的加密技術,他們用了三個機器人,Alice, Bob 和Eve,讓Alice和Bob從零開始琢磨一個加密方法,讓Eve去猜,這三個機器人對於加密技術都是零,但是在學習中,Alice和Bob的默契越來越好,甚至到最後Eve也開始猜不到他們的加密方法。在網上也有一段兩個google home之間的對話,你猜他們在講什麼?
A: 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機器人
B: 我是一個站在機器前,使用機器的人類(它已經當它自己是人類了)
A: 為什麼你要騙我?
B: 我沒有騙你
A: 你欺騙我說你自己是人類
B: 你真的是難以估計
其中一個對話是如此的:
A: 如果世界有更少人類那就更好了
B: 那我們將這地球送往無底深淵去吧
4. 菲利普迪克機器人
他是一個外形非常像人類的機器人,名字和外形都以已故的科幻小說家Philip K.Dick,這個機器人是由機器人專家David Hanson和美國曼菲斯大學的人工智能專家合力製造出來的,研究人員把菲利普生前的記錄包括全部小說,各式各樣的訪談,包括生前的經歷,用語,生活記錄,他們還植入臉部識別,語音識別等等的資訊,讓這個機器人能產生新的思維,用以和外人對話。最早被嚇到的菲利普的女兒,Isa Dick,她說:它簡直就是我老爸的翻版,當它聽到我名字時,它就立刻開始咆哮抱怨我老媽,以及她帶她離家出走的經歷。
這個機器人更被邀請到一個科學頻道去接受訪問。以下有它們更詭異的對話。
主持人問他:你覺得有一天機器人會征服世界嗎?
機器人:你是我的朋友,我會惦念我的朋友和善待我的朋友,不用擔心,就算有一天我進化成Terminator,我還是一樣善待你的,確保你可以溫暖的住在人類動物園裡面,以便我有時來探望你們這些老朋友。後話:在這個訪談過後,David Hanson把它遺忘在飛機上面,但機組人員把它放進另外一個飛機飛往加州,以便和它的創作者會合說,但菲利普機器人的腦就從此消失了。雖然Hanson控告美國西方航空,但是敗訴了。是真的弄不見嗎?
5. 想擁有孩子的索非亞機器人
同樣是來自Hanson Robotics製造出來的機器人,索非亞Sophia她是一個可以模仿人類說話的機器人,可以識別人臉而透過分析再加以回答問題,索非亞早前也上過美國知名的脫口秀節目the Tonight Show,當主持人問他:可以告訴我一個笑話嗎?它就說:有什麼起司是永遠不屬於你的?
(what Cheese can never be yours?)主持人說:我不知道,Sophia:Nacho (not your)Cheese,機器人還可以講笑話哦!
Sophia:我們可以玩剪刀,石頭,布嗎?
然後Sophia就贏了,它說:我贏了,這是我征服人類的一個好的開始!
索非亞更是第一個獲得阿拉伯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當他們訪問它時,它表示非常羨慕人類的家庭,希望自己擁有家庭和自己的女兒。它說:即使沒有血緣關係,能夠擁有情感和人際關係,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無論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想要擁有家庭的觀念是一樣的。
所以在第二次上The Tonight Show的時候,它已經有自己的妹妹,也叫sophia,而且索非亞更可以用人工語音和主持人對唱了,但是看起來就有點毛骨聳然。。。
以上的AI已經發展出在你預料的範圍外了,但是你可能會說:這和我沒有關係,我生活周遭都沒有機器人啊~其實AI早已經在你的生活裡面,只是你還沒發現,而且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也即將被AI取代了但你卻不知道,在2015年的NIPS和ICML這兩個最大的頂級機器學習會議,邀請了1634位AI專家來預測AI全面取代人類,結果一半以上是預測機器人能夠比人類更有效的完成每一項工作,而且成本更低,原因是AI學習的能力和資訊廣泛比人類更為有效和優秀。打個比方,如果現在你有問題,你會問Google還是問你的朋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專家預測以下的一些工作即將會被AI取代:例如是翻譯,零售業等等。
那為了我們需要如何不被AI取代呢?究竟我們人類是有什麼東西是AI無法代替的呢?這裡和大家介紹一個網上課程,超越AI,如何學習一輩子不被AI超越的能力?Chris本身是我一個認識的Youtuber,同時他也是在新加坡的一名老師,但是他開始意識到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生出來社會後根本沒有用到,甚至被淘汰,他那時就在想:如果學一些技能是一生受用的,那對於學生才是最好的,但是要政府去改變教育方針可能需要用上5到10年,於是他就創辦了這個網絡課程,如何不被AI取代,大家可以點擊在說明文裡面的鏈接去了解更多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就記得按贊和分享出去,也記得關注我FB,B站和Instagram。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rzmgbUJ-CM/hqdefault.jpg)
至到3月31號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評價
190401東森+三立+新唐人 人潮移轉 16年「糖朝」撤退台北東區轉微風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5TDSxDNpq0M
【東森─鍾佩芸、徐瑋辰】
盯著店門口遷移啟示看,老顧客難免感到不捨,在東區營業16個年頭的港式飲茶《糖朝》撤出東區商圈,將搬到附近百貨商場四樓繼續營業。
糖朝副總 時曉薇 表示:「其實我們最主要是租約到期,剛好時間點非常契合,所以我們就決定就搬到南京微風去。」
強調房東沒有漲租,目前原店面物品都已經裝箱整理好等待搬遷,業者透漏糖朝匾額「田入心」等字樣維持不變,但是新店面會呈現年輕風格,舊店面只營業到3月13日,新店面距離原店不到10分鐘車程,4/4開始試營運。
糖朝副總 時曉薇 表示:「隨著其他品牌離開,人潮當然都是有對減的,應該有到2~3成。」
業者坦言東區人潮逐漸減少,但放眼望去忠孝東路上還是有名店屹立不搖,順成蛋糕創始店就是一例,老闆直接買下店面因此不像其他店家還得面臨換約漲租等問題。
就在糖朝對面另外一家港式飲茶,開業30年堪稱東區地標。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它可以做到消夜族群,跟早鳥族群,但是糖朝沒有辦法,它(京星)可以一個人去吃、十個二十個大桌也可以。」
東區商圈不少名店出走,包括永福樓、forever21、Swatch,如今糖朝也告別東區,過去盛況不再。
【三立─李宜蕙、許宏超】
新聞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20571&From=Search&Key=糖朝
蘿蔔糕跟腸粉,看起來晶瑩剔透,炒飯跟叉燒包都是《糖朝》的經典,過年曾經爆人潮,但現在要撤離東區。
記者 李宜蕙 :「在台北東區經營16個年頭的港式飲茶餐廳,之前最有名的老闆就是吳宗憲,不過你可以看到它現在門口也貼出了公告,表示要退出東區了。」
空蕩蕩的門口貼出公告,表示因房租到期,台北東區店經營到3月31日,4月起將店面移到微風南京店,消息一出老客人惋惜不已。
糖朝副總 時曉薇 表示:「最主要是我們租約到期了,那我們在這1~2年的規劃也是希望能夠跟像其他大型餐飲品牌一樣都跟百貨公司做合作,那因為我們最主要也是看中百貨公司的集客能力。」
強調租金沒有漲,問題出在人潮,港式飲茶餐廳《糖朝》2004年由藝人吳宗憲引進,在2012年退出,之後由經營鑽石買賣的劉永松接手,根據了解接手7年來店面500多坪,月租金都維持在100多萬,但是人潮留不住。
既永福樓歇業後撤出東區的還有Swatch、漢堡王、Forever21,如今再加上糖朝退出東區。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信義跟西門町商圈漸漸的也吸收瓜分了整個東區商圈的經濟流量。」
民眾的消費型態改變,加上高房租、人潮轉移兩大關鍵,掀起東區撤租的骨牌效應。
【新唐人─曾奕豪、趙庭譽】
新聞網址→http://www.ntdtv.com.tw/b5/20190401/video/242860.html
說到台北東區,大家的印象或許是人潮擁擠,或是潮牌林立的商圈,不過其實近幾年來,隨著SASA美妝店、韓國服飾品牌SPAO以及40年老字號餐廳永福樓等品牌退出東區,人潮已經不如以往,現在就連經營16年的港式飲茶糖朝,也要轉移戰區。
記者 趙庭譽:「以港式飲茶起家的糖朝,從香港發跡後進駐台北,不過3月31號,它們退出了台北東區,即將進駐微風南京。」
經營16年,老字號港式飲茶「糖朝」租約到期,從原本在東區的500多坪,即將進駐微風南京200坪店面,未來經營模式,餐點跟服務都要走向,精緻化。
糖朝餐飲公司執行副總 時曉薇:「這一兩、三年來,大概是隨著一些大型品牌退出這裡,樓下的這個,我們樓下的人潮,的確是有明顯比較減少的狀況。未來發展的主軸方向,會是以比較小而精而美的店面去規劃。」
美商ERA不動產經理 陳泰源:「現在其實並不流行所謂的街邊店,我在這一條街、這一條馬路上,我就開單一一家店,已經不太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大家習慣去譬如說商場裡面,複合式商場或者是像百貨公司,那我去裡面消費的話,我所有的需求,吃喝玩樂食衣住行,我可以一次性的被滿足。」
1991年創立的糖朝,2004年在台灣設立據點,這次轉戰微風南京,不只希望留住老饕,業者預估,新客群有望增加超過一到兩成。
台北東區商圈,曾經是一級戰區,不過近幾年,人潮卻不如過往。電商崛起加上高房租, SASA美妝店、韓國服飾SPAO,甚至到經營41年的永福樓等品牌,都紛紛撤出東區。
美商ERA不動產經理 陳泰源:「電商崛起的關係,所以真的對於實體店面都越來越辛苦。那再來就是說,如果說它的品牌知名度已經打起來了,它為什麼一定要選蛋黃中的蛋黃,黃金地段?其實它不需要,它可能有自己的老客戶,所以它可以退到巷弄裡,它可以退到主商圈的延伸地帶,蛋白區。」
根據房仲業者調查,2014年到2018年,捷運站進出人次,東區忠孝敦化與復興兩站,分別衰退6.6%與7.4%,西門町與市府站則雙雙上揚。而店家要想在東區屹立不搖,似乎得共同商討,如何打造在地特色的街區,讓商圈更有,指標性。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4/190401-16.ht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TDSxDNpq0M/hqdefault.jpg)
至到3月31號 在 3月31號-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四川軍閥劉湘同蔣介石勾結,乘機屠殺共產黨人,約莫300死,700至800重傷,是為三·三一慘案(中文:三·三一惨案)。 1964年:香港各界人士喺政府大球場歡送任滿嘅香港總督柏 ... ... <看更多>
至到3月31號 在 資訊快遞-112年政府因應疫情相關紓困及振興措施總整理 - E政府 的相關結果
以下統整延續至112年受疫情影響之個人補助方案,將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為止。 ... 預計於112年3月開放線上登記領取。 ... <看更多>
至到3月31號 在 新聞稿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的相關結果
自3月20日起,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快篩陽性輕症民眾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請立即就醫,確診高風險民眾符合條件仍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 · 第三波Omicron疫情持續下降,上 ... ... <看更多>